小善隐大恶,大恶小善行义举的意思什么意思?

2020-03-04 07:00
来源:
国学智慧人生
为什么小善如大恶?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
但是一年后,这个人犯了更大的错,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吕公心中愧疚,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但是没想到却是在纵容他,以至于让他的性子越来越坏。
如果当初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官府治理,对他有一点小小的惩罚,也许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一时的善心,却葬送了这个人的性命。
什么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后,一念仁慈,不经过深思熟虑,顺手为之,这就叫小善。
在中国,人们看到街上的的残疾小孩难免善心发作,施舍一些银钱,这是举手之劳,但是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些小孩儿的生计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犯罪团伙利用人们的善心,去伤害一些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变成残疾,然后逼迫他们上街去乞讨。这一点“举手之劳”的善良,反而造成了更多孩子的悲剧。
有很多的人有购买动物然后放生的习惯,目的是为了救助那些将要被杀或濒死的动物。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捕猎和杀戮。正是这些人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了非法捕猎的发展,造成了那些动物的灾难。
人有感性与理性,善念属于感性,但是行善却一定要理性。只凭着感性去行善,却完全不顾及这样的善良到底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善良就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善如大恶”。
为什么大善最无情?
《道德经》第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天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却像对待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人怜悯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的4000头野鹿,希望它们能够免受野狼的捕杀,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捕杀森林中的野狼。
很快,野狼被捕杀殆尽,野鹿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十多年后,野鹿增长到10万余头。但是鹿群太多,吃光了野草林木,自身也开始大批饿死倒毙。
眼看野鹿就要灭绝,美国被迫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他们从加拿大运来一批野狼重新放归凯巴伯森林,鹿群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天地万物的关系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就拿生物链来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低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和低级食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链条中,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假如老天爷对某种生物特别照顾,那么处于它食物链上游的生物吃什么?天道规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张网中,只要一个结点断了,整张网就会崩溃。
正因为天道不讲人情,所以天道规则才能做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整个世界才会如此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新陈代谢,循环演变。如果老天爷讲感情的话,为照顾某些个别生物而屡屡违反规则、突破规则,那整个世界早就乱套了。
所以孔子也曾经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地不会去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看似无情,其实却是天地的大善。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心存不忍,想要去帮一把,但是如果你的善行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忍,而不是去真正的改善别人的处境,那就是“小善”,这样的善行,还是不做的好,不然反而容易让对方陷入新的危险之中。
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只有这样,他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正心诚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的意级达创带好对促化首拿思是从表面上看,大善之举往往让人感觉薄情寡义。小小的善行只是善良的潜在层面,而作为善良的最高层面就是大善。虽然360问答我们常有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这只是乐于助人,是善良的表层。其实,盲目的、被情绪左右的善是小善,是善良的浅在层面。所谓大善,从源头行善,从全局出发,针对问题的本质去改变,而不是仅仅靠一点小恩惠植理早,来行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大善一定要有大智慧辅助。知行合一的眼光,遵循规则,体察人心、民意。“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出自《易经·益·象》《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支危树下观量该与转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房愿眼煤气合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义散控假富护齐措考的态裤裤自然法帆简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从整体名源派倒确落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读才班贵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纯败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指称宣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终似织冷础画存护握界由书。
古人云:“大仁不仁,大善不惠。”真正的善行,不在于假仁假义,不在于小恩小惠。行善也要讲究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1小善如大恶《道德经》有言:“善行无辙迹。”为人处世,应当秉持一颗善心。但并非所有善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发心虽是善的,可结果却是恶的。真正的善行,就好像风过无声、雁过无痕。因其为遵循正道,所以不留任何祸患、不露任何踪迹。《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宰相吕文懿在位期间,为老百姓做了非常多的好事。辞官还乡后,人们依然仰慕他,尊他为泰山北斗。一日在乡间散步,遇见一位醉酒的乡亲,对他破口大骂。老先生如如不动,自行退回家中,闭门不理。还对身边的人讲:“这人已经喝醉了,不要与他斤斤计较。”乡亲们都称赞吕老先生心善,宰相肚里能撑船。谁知第二年,醉酒骂人的人酒后行凶,犯死罪入狱。吕老先生得此事,觉得非常愧疚。他说:“假如当初我与他计较一下,借那个机会好好批评教育他,也许他就不敢再犯大罪。但我当时只想心地厚道一点,大人不计小人过,没有与他计较。结果如此以来,反而让他的胆子更大,直到今天犯下了杀人死罪。”善良要有锋芒,否则宽容也会变成纵容。行善不着痕迹,不留后遗症,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物。盲目行善,也可能是在助长他人作恶。为了“行善”而留下一大堆后遗症,结果让别人为难,其实离“作恶”不远了。2大善似无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不会去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都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看似无情,其实却是世间最大的善。上世纪90年代,野鹿在美国濒临灭绝。人们为了保护野鹿不受伤害,就把山里的野狼消灭干净。没了天敌,野鹿的数量先是直线上升。可没过多久,激增的鹿群就吃光了山里的草木。不仅环境遭到破坏,野鹿自身也大批饿死。眼看野鹿又要灭绝,美国人又被迫“引狼入室”。从加拿大运来一批野狼,重新放归山林,鹿群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天地有其自身规律,没有因为尧是明君就让他长存,也没有因为桀是暴君就让他灭亡。正因为如此,天地之间才能达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历史才会在平稳中更替,才会周而复始地演变。如果天地也讲感情,时而帮扶弱小,时而惩治奸恶。任意干预变化,轻易改动规则,那么天地也就不是天地了。所谓大善,一定要有大智慧相匹配。以智慧的眼光,遵循自然天地法则,洞悉世相人心。只有这样,善行才能既合乎天道、又不违背人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行义举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