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聂伯河为什么内流河有结冰期吗?


伏尔加河(3692公里),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的高加索地区,全长3692千米,也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更是世界最长、流域最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发源于莫斯科西北面的瓦尔代丘陵,受周围地势的影响,这条河自北向南流入里海。沿岸城镇有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也曾画过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是俄国的历史摇篮。被称为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盆地占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5,居民几乎占俄罗斯联邦全部人口的1/2。伏尔加河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还有河流及其盆地的巨大面积——使其跻身于世界大河之列。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条汊河注入里海。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千米;货运量占全国河运总量的半数以上。主要货流以石油、木材、粮食、机械为大宗。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多瑙河(2850公里),是欧洲第二长河,在欧洲河流中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多瑙河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延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等6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多瑙河干流从河源至维也纳为上游,从维也纳至铁门为中游,铁门以下为下游。多瑙河航运发达,沿岸有100多个码头,是沿岸各国的运输大动脉。为了连接其他航道,先后开凿了多条运河,德国修建了莱茵-美因-多瑙运河,把多瑙河和莱茵河两大水系联为一体。多瑙河在中欧和东南欧的拓居移民和政治变革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两岸排列的城堡和要塞形成了伟大帝国之间的疆界;而其水道却充当了各国间的商业通衢。在20世纪,它仍继续发挥作为贸易大动脉的作用。第聂伯河(2200公里)是欧洲东部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第聂伯河向南流经白俄罗斯、乌克兰,注入黑海。长2200千米。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千米。河口处全年平均流量167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杰斯纳河、索日河、普里皮亚季河等。上游有运河同涅曼河、西布格河及西德维纳河相通。建有克烈缅楚格、第聂伯、卡涅夫、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和卡霍夫卡,基辅等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87.3万千瓦。自河口上溯可通航1677千米。多罗哥布日以下可通航1990千米。结冰期3-4个月。主要河港有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沿岸重要城市有基辅、第聂伯罗彼德罗夫斯克等。人们习惯将第聂伯河划分为上第聂伯河和下第聂伯河,上第聂伯河是从河源至乌克兰境内的基辅,下第聂伯河是从基辅至河口。顿河(1870公里),俄罗斯境内的河流,欧洲第四大河(部分支流在乌克兰境内)。源起中俄罗斯丘陵东麓,曲折东南流,后折向西南,经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亚速海的塔甘罗格湾,长1870公里,流域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3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总量约295亿立方米(不计灌溉用水)。顿河东有窝瓦河,西有第聂伯河。在中下游——自其与乔尔纳亚卡力特瓦河合流处至顿河口——顿河向东鼓出直至与伊洛夫利亚河交接的大弧。靠近弧的上端是广阔的齐姆良斯克水库的上段。窝瓦-顿运河自水库上段伸展至窝瓦河,距离仅80公里。上游从源头起到索斯纳河口止。流经森林草原带较狭窄不对称河谷后,河床展宽至200~400 米。中游从索斯纳河口起至伊洛夫利亚河汇流处止。河谷展宽至6~7公里,有些地方达30公里,并有宽广的河漫滩。中游以下流经草原带,大部分河床为齐姆良水库所占据。大坝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河床比降很小,水流缓慢,河谷宽20~30公里,水深20米。罗斯托夫以下为顿河三角洲,面积34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霍皮奥尔河、梅德韦季察河、北顿涅茨河等。河水补给主要靠雪水。春汛为高水位,秋冬水位最低,结冰期4~5个月。建有齐姆良斯克水电站(发电能力20.4万千瓦)、尼古拉耶夫和康斯坦季诺夫水利枢纽工程等。顿河流域是俄罗斯工农业发达地区。齐姆良水电站建成后,使干流同伏尔加河、列宁运河联结起来。莱茵河(1232公里)是西欧第一大河,欧洲第五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通航长约869公里(540哩),远至瑞士-德国边境上的莱茵费尔登。流域面积(包括三角洲)超过22,0000平方千米(85,000平方英里)。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的部分长度为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是德国的摇篮。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运费低廉而有助于将原料的价格降低,这是莱茵河成为工业生产区域主轴线的主因。现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莱茵河过去长期是欧洲政治纠纷的源泉,现在则因污染程度的提高,国际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态保护。易北河(1165公里)是中欧主要航运水道之一,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两国边境附近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其穿过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亚,在德累斯顿东南40公里处进入德国东部,在下萨克森州库克斯港注入北海。全长约1165公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流经捷克,三分之二流经德国。流域总面积144060平方公里。通过易北河及其所连接的航运水道,船只可从汉堡驶往柏林,德国东部的中段和南段,以及捷克共和国。沿在马德堡下方不远的中部运河、向西行驶约322公里可通达多特蒙德-埃姆运河,重达1000吨的拖船可驶往德国工业城市奥斯纳布吕克、汉诺威、萨尔茨吉特、希尔德斯海姆、派内、沃尔夫斯堡,还可与威悉河和莱茵河相连接。易北-哈弗尔运河可从马德堡载货向东驶往柏林周围的航道,还可继续前进远至波兰。基尔运河从易北河口通向波罗的海,易北-吕贝克运河从劳恩堡出发,也可通达波罗的海。另一运河可连接易北河下游和威悉河岸的不来梅港。易北河本身通过伏尔塔瓦河可运载1000吨拖船远至布拉格。在德国东部,易北河可为马德堡、舍内贝克、阿肯、德绍、托尔高、里萨、德累斯顿诸河港运输烟煤、褐煤、焦煤、金属、钾碱、粮食、布匹等。虽然汉堡位于易北河口上方很远,但它是欧洲最大的海港之一。汉堡穿越易北河的6条线路的地下铁路隧道和多车道的地下公路隧道,都是横贯欧洲的货运交通中的重要环节。在欧洲中部。上游拉贝河源出波、捷边境苏台德山,曲折流经捷克西北部;中、下游斜贯波德平原西部,在德国北部注入北海。全长1165公里,流域面积14.4万平方公里。重要支流有哈弗尔河和萨勒河。有运河分别与奥得、威悉等河相通。入海处形成2.5-15公里的河口湾,海轮上溯可达汉堡。结冰期1-3个月。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710立方米/秒。航运作用重要,从河口至科林通航940公里,皮尔纳(德国)以下可通行千吨以上轮船。

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能走向统一?但欧洲却维持分裂?为什么宋代之前往往定都长安?宋代之后往往定都北京?为什么中国古代没能在朝鲜和越南建立稳固的统治?为什么湖北的经济中心会从荆州转移到武汉?假如明朝没有灭亡,中国会是什么版图?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与河流分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水文条件对历史有决定性影响。第一章,上游国与下游国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宋代之前,大多数朝代都喜欢定都长安。或者说,定都长安(关中平原)的王朝往往能统一天下。比如西周、秦国、西汉、隋、唐,这是为什么呢?关中平原,沃野千里:首先是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土地极其肥沃,粮食产量能维持几百万人的生存。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过:“关中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关中平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资基础,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只不过到了晚唐,由于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以及雨带南移,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很难再满足都城需求,因此北宋只能将都城迁到开封。陕西位于黄河上游,可顺流而下:战国时期有句话叫做“齐技击不可遇魏武卒,魏武卒不可遇秦锐士”。在中国古代,山东政权往往打不过河南政权,河南政权往往打不过陕西政权,这是因为山东处于黄河下游,河南处于黄河中游,陕西则处于黄河上游,地缘上依次被压制(这里按照历史作用来划分上中下游)。古代没有铁路,最好的运输方式是河运,靠河流来维持补给,船运的效率是陆运的30倍。通常来说,一艘运粮船的航行速度是15公里/小时。包括黄河在内的华北水系一直都是自西向东流,流速大约7公里/小时。从秦国都城咸阳到魏国都城大梁(开封)的距离大约530公里,如果是顺流而下,航运速度22公里/小时,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航运速度8公里/小时,则需要三天才能抵达。也就是说,秦国进攻魏国的补给效率,是魏国进攻秦国补给效率的三倍。同样的,从魏国都城大梁到齐国都城临淄(淄博)的距离大约500公里,顺流而下的补给效率同样是逆流而上的三倍。因此在战国时期,尽管齐国很富裕,但在向西扩张的时候往往很吃力,经常遇到后勤补给跟不上的问题。秦国位于中国水系上游:从水网分布来看,秦国位于中国水系上游,上游国对中下游国拥有很强的地缘压制能力。比如秦军可以顺着黄河一路攻打赵魏韩和齐国,沿着汉江讨伐楚国。长平之战时期,尽管秦军远道而来,但秦国可以用黄河运输粮食,赵国只能靠陆地(手推车)运送粮食,因此秦国补给效率远在赵国之上,后者最终被拖垮。同样的,包括西汉、前秦、北周、隋、唐也是凭借黄河上游的补给优势统一了全国。比如楚汉争霸期间,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其能从大后方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最终凭借海量资源压倒了项羽。河流的变动也会对历史造成影响。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没能像韩信那样取得成功,根源在于汉朝初年的时候西汉水断流,汉中无法再以河运的方式抵达关中,只能走陆运。尽管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但效率跟水运无法媲美。中国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西部有很强地缘优势:长江的宽度、水深、径流量远在黄河之上,其上下游的地缘压制更加明显。在古代,江南政权往往打不过湖北政权,湖北政权往往打不过四川政权。长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流速10公里/小时,对于船运速度15公里/小时的古代来说,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差距可太大了。从江州(重庆)到南郡(湖北荆州)的距离大概是660公里,在顺流而下的情况下,运粮船航行速度大约25公里/小时,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运粮船的航行速度才5公里/小时,需要六天才能抵达。运输效率可谓天壤之别。从江夏(武汉)到建康(南京)的距离大约530公里,如果是顺流而下,不到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至少需要四天。在长江流域顺流而下的补给效率是逆流而上的5倍,差别不可谓不明显。坐拥巴蜀,横跨荆州的蜀汉是东吴最大威胁:这也是三国时期吕蒙一定要去偷袭荆州的原因,地处中游的蜀汉对地处下游的东吴构成绝对地缘压制。特别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蜀汉展现出强大的水战能力,这对东吴的威胁远在曹魏之上。假如真等关羽拿下襄樊,那蜀汉可从汉水、长江同时向东吴发动进攻,届时江东政权可就成砧板上的肉了。无论是后来的东晋、南宋、南明,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保扬必保荆”。东晋和南朝最担心的就是来自荆州的叛乱,南陈在丢了江陵之后,离灭亡就不远了。同样的,南宋在丢了襄阳之后,长江防线轰然倒塌。我们知道陕西是黄河的上游,四川是长江的上游,上游对中下游有很强的地缘压制。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权,如果能同时控制陕西和四川,往往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如此,西汉、北周(隋朝)也如此,只有前秦是例外。从黄河出兵,可以顺流而下攻占中原、山东;从长江出兵,可以攻占湖北、江南。陕西有函谷关(潼关)作为屏障,四川有三峡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上游对中下游有地缘压制,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尼斯依靠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比如古埃及文明,曾分为尼罗河上游的上埃及和尼罗河下游的下埃及,下埃及土地更肥沃,拥有大量人口。但由于尼罗河自南向北流,上埃及进攻下埃及时补给效率更高,因此最终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印度往往容易遭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入侵:印度也是如此,印度最大的河流——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动。因此古代印度的统一往往始于西北、止于东南,军队可以沿着恒河顺流而下,征服沿岸诸国。无论是雅利安人还是莫卧儿王朝都是从西北方向对印度发动入侵。南北战争期间北军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哪怕是到了工业时代,河运的成本依然比铁路运输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就是沿着密西西比河向南方进军。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运动,北军在补给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用货船将武器弹药和粮食药品及时运到前线。南北战争为什么北方获胜,除了工业更发达外,河运优势也是一大原因。因此对于拥有大江大河的国家来说,统一相对容易些,上游往往能成为统一的策源地。中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等都拥有较长的河流,这在维护内部整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章,河流与割据河流能促进上下游的统一,但也会造成沿河两岸的分裂。比如黄河上下游容易形成一个整体,但黄河两岸容易造成割据。东汉末年河南的曹操与河北的袁绍就形成过对峙。但黄河由于有结冰期,冬天的时候骑兵可以沿冰面前进,因此黄河两岸分裂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长江则不然,中国古代经常沿长江/淮河一带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因为长江冬天不结冰,而且水面足够宽阔,足以抵御北方的骑兵。北方人不擅长划船,到了南方很容易在水战方面吃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采石矶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南方人很少骑马,到了华北平原打不过骑兵,历史上真正北伐成功的也就东晋的刘裕和明朝的朱元璋。因此江淮一带形成了天然分界线,阻碍了南北双方的统一。淮河流域分布:不过古代的南北对峙,往往以秦岭、淮河为界,如果是以长江为界的话,南方经济腹地很容易遭到攻击,因此需要把防线推到淮河一带才算安全。淮河的支流非常多,其中泗水、颖水等比较重要。泗水沟通了山东和江苏,途经徐州。对于定都河北的北方王朝来说,如果想进攻南朝,就得先将物资运到山东,然后以泗水为补给线进攻扬州一带。守江必守淮:颖水连通河南和安徽,在元代以前,中国很多王朝喜欢定都河南,包括曹魏(许昌)、西晋(洛阳)、北宋(开封)。这些王朝如果想南征,那通常会走颖水。中央军可以沿着颖水一直开拔到到寿春(安徽淮南)。对古代王朝来说,在京畿地区部署重兵,打仗时直接抽调禁军是最安全的做法,因为这可以保证中央军的实力能压制住地方军队。如果是从前线募兵的话,会出现前方将领军阀化的风险。寿春是淮河防线重镇:当出现南北对立的局面时,无论北朝都城是在长安还是洛阳,沿着颖水向南进攻都是不错的选择。因此颖水与淮河交汇的寿春经常成为古代南北交战场。三国时期的淮南三叛、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均发生在寿春。汉江流域:淮河再往西就是大别山,此处地势险要,敌军一般绕道而走。大别山西面则是汉江流域,这也是古代南北重要交战场之一。通常的进攻路线是:洛阳—宛城—襄阳—荆州,一旦北朝占领了荆州,就可以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占领整个南方。反过来也是一样,三国时期关羽就试图以荆州为跳板,先拿下襄樊,再占领宛城,最终北伐洛阳。北朝进攻南朝的四条路线:南征(北讨)还有第四种路线,那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地,先拿下汉中,再进攻四川,最终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流域。不过这样会比较费时费力,因为四川地势险峻,不是很好打,而且即便占领了四川,想攻打荆州也得穿越三峡,西晋在灭蜀之后,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消灭东吴。京杭运河大幅降低了中国南北分裂的概率:不过意义最重大的其实是京杭运河。隋炀帝其实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无论是发扬科举制、修建东都洛阳、开通京杭运河等均明显加强了中国的凝聚力。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京杭运河则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和人文联系,使中国很少再陷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京杭运河开通之前,中国南北方经常陷入分裂的局面。从黄巾起义到隋朝统一天下,差不多分裂了400年。正如前文所说,南朝拥有秦岭、淮河、长江等防线,可以抵御北方的进攻。北朝即便国力再强,进攻南朝也只能走泗水、颖水或汉江,这几条河流均无法实现南北直达,中间需要转换成陆运,成本很高。但京杭运河不一样,相当于在洛阳(北京)和江南之间建立了畅通无阻的水上通道,一路上无需转换交通工具,可以用船将粮食从苏杭运到长安,也可以将北方的军队用船运到江南。北宋平定南唐示意图:这里以北宋灭南唐为例,可以发现北宋的东路军就是沿着京杭运河进攻,直插南唐的都城金陵(南京)。因此五代十国持续的时间远短于东晋南北朝,毕竟有了京杭运河后,南朝的长江天险不堪一击。那为什么南宋和金朝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呢?原因在于宋朝掘开了黄河,使黄河夺淮入海,京杭运河因此而阻断,而且还形成了辽阔的黄泛区,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蒙古人都很难再利用京杭运河维持后勤,只能选择绕道。不过从元朝开始,京杭运河重新疏通,直接沟通北京和江南,自此之后,中国大一统趋势更加明显。靖难之役基本上沿着京杭运河作战:明清时期之所以没有出现长期分裂分裂,根源在于京杭运河的存在。无论是明太祖北伐、靖难之役、清军灭南明等,均通过京杭运河来维持后勤补给,作战效率非常高。因此南北政权只要存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就会迅速走向统一。所谓的长江天险很难再发挥作用,割据的难度大幅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徐州战略价值很高的原因,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后,南北政权基本都会沿着京杭运河交战。这一带大部分是平原,徐州是沿线唯一拥有丘陵的地区,可以据险而守,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哪怕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和日军也为了争夺徐州爆发激烈战斗。欧洲为什么容易分裂?因为南北向的河流太多了:相比于中国,欧洲缺乏大江大河,反倒是短小、南北向的河流非常多。比如莱茵河、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等,这些河流从山脉(比如阿尔卑斯山)一直流到大海,很容易形成天然的分界线。由于罗马人未能将版图扩大至莱茵河对岸,欧洲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比如大名鼎鼎的莱茵河,就成为了德国和法国的分界线。早在古典时代,莱茵河就成为罗马帝国和日耳曼部落的分界线,那个时期德国黑森林开发价值很低,罗马人又未能征服日耳曼部落,因此止步莱茵河,这为后来欧洲分裂埋下伏笔。我们知道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是华北平原,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是以华北平原为基础统一中国。欧洲最肥沃的土地是德法平原,如欲统一欧洲必先统一德法。中国的华北很容易统一,因为黄河虽长,但冬天结冰,有利于大军穿行。华北的方言也较为接近。但德法平原却很难统一,因为莱茵河跟长江一样,冬天不结冰,形成了很强的阻拦带,不仅不利于军队通行,还妨碍了两岸经济和人文交流。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统一了法国和德国,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西欧的君主,因此他被视为“欧洲秦始皇”。但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却走向分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莱茵河西岸形成了法兰西民族,东岸形成了德意志民族。这两个民族形成的原因很简单,虽然都是法兰克—日耳曼人,但其中一个长期接受罗马人的统治,说拉丁化的罗曼语(最后演变成法语);另一个长期保留日耳曼部落传统,说古日耳曼人的条顿语(最后演变成德语),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的形成。也就是说,德国人和法国人本来是同一个民族,但由于莱茵河的阻碍,导致语言分裂,最终演变成两个民族。德法的分裂,使欧洲最肥沃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政治实体,也无法成为欧洲统一的策源地。除了莱茵河外,欧洲很多河流也成为民族/国家的分界线。比如东德和西德以易北河为分界线,德国和波兰以奥德河为分界线,苏联和德国曾沿着维斯瓦河瓜分了波兰。第聂伯河成为东乌与西乌的文化分界线。欧洲各种山脉也形成天然分界线,比如比利牛斯山脉成为法国与西班牙分界线,阿尔卑斯山脉则成为南欧与北欧分界线。多瑙河成为奥匈帝国连接纽带:多瑙河是欧洲大陆为数不多的长河,但与长江、黄河不同,多瑙河不够平直,弯弯绕绕太多,中间经过多个山脉和丘陵,气候和人文变化太大。在中世纪及之前,多瑙河流域是游牧民族栖息地,匈奴人、马扎尔人、蒙古人、突厥人都染指过这片区域,阻止了统一民族的形成。到了近代,多瑙河中游地区建立了奥匈帝国,然而这个国家却面临复杂的民族矛盾,天主教文化的奥地利人和游牧民族后代的匈牙利人格格不入,最终走向分裂。第聂伯河将乌克兰分为亲俄派与亲乌派:乌克兰虽然是一个国家,但由于第聂伯河横穿而过,阻碍了两岸的人口和文化交流。第聂伯河西岸长期受天主教文化影响,大部分人说乌语;第聂伯河东岸长期受东正教文化影响,大部分人说俄语。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乌克兰南部历史上长期生活着大量鞑靼人,他们有很强的独立倾向,属于俄族和乌族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倘若欧洲能有一条东西走向、穿越法国、德国、波兰的大江大河,类似黄河那样,那欧洲大概率能实现统一。换句话说,假如中国没有黄河,那中国古代统一的难度将大幅上升,秦、汉、隋、唐不会存在,先秦时代诸侯分裂的局面将长期维持。因此黄河才会被称为母亲河,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南亚和中国的地缘结构有些类似,中国有长江与黄河,南亚有恒河与印度河。但南亚最终走向分裂,出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隔了大片沙漠,这阻碍了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使其最终发展成两种文明化(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第三章,河流对版图扩张的作用我们知道最早的中国版图远没有今天这么大,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带,中国的版图是在之后的2000年里一步步扩张到今天这么大的。秦朝修灵渠,使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得以沟通:在先秦时代,广东和广西并不在华夏文明版图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攻打百越,将岭南纳入秦朝势力范围。为了巩固两广地区和中原之间的联系,秦始皇下令修建了灵渠。灵渠主要连通了湘江和漓江,进而连接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自此之后,中原的军队南下两广不必再翻山越岭,只需走水路即可运粮运兵,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水系分布图:研究中国水系分布,可以发现,京杭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灵渠则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使华北、华中、华南得以连接,构成了汉地十八省的基本轮廓。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河流通到哪,国境线就延伸到哪。比如汉唐时期实控的国境线止步敦煌(河西走廊),这是因为敦煌附近有条疏勒河,可以为驻军提供补给。那为什么中国古代没能确立对朝鲜和越南的统治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内陆没有能连接朝鲜和越南的河流。中朝边境有鸭绿江流过,成为两国分界线。中越边境则有十万大山,阻碍双方交流。假如古代能修条运河到越南和朝鲜,势必能巩固在此处的统治。秦汉时期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华北: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趋势是人口重心南移。秦汉时期由于南方瘴气太多,不适合生存,因此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长江以北。从人口密度图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河流附近,因为古代引水设施非常落后,只有生活在河流附近才能灌溉农田,离河流太远的地方基本上没什么村落。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重心已经南移:随着水稻技术的推广,南方逐渐兴盛起来。东晋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大量开发,唐代江南已经成为最繁华的区域。宋朝时期由于海洋经济兴起,福建从蛮荒之地一跃成为商业前沿,泉州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朝则往南更近一步,珠三角开始崛起,手工业蓬勃发展。由于人多地少矛盾,闽越和两广地区的汉人大量向东南亚迁移。不仅如此,明朝还将云南和贵州也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区域开启汉化进程。按照正常历史趋势,假如明朝没有灭亡,亦或者明朝之后的王朝不搞海禁政策,汉人应该会继续维持南移趋势,向东南亚大量移民。随着农耕技术进步,17世纪后东南亚粮食产量大幅攀升,不再是蛮荒之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明朝在消化了两广和云贵后,可以以此为基地向东南亚进行人口扩张。以云南为跳板,华人可向中南半岛大量移民:云南有大量河流注入中南半岛,按照明朝后期的人口流动趋势,在云南实现汉化后,华人会以云南为跳板,沿着这些河流向中南半岛迁徙,比如沿着红河进入越南、沿着湄公河进入泰国、沿着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凭借上亿人口的体量优势,华人用几百年的时间消化中南半岛,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对中南半岛的统治。那么近代中国的版图将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包括越南、泰国、缅甸等可能都会是中国的一个省。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版图扩张,很多都是靠人口迁移实现的。在秦汉时期,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在内的南方地区生活着大量百越人,这些百越人与汉人无论是文化还是语言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甚至爆发过战争。但历经数百年的开发,汉人靠移民、通婚等方式最终消化了这些区域。毕竟汉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生育率远高于当地土著。假如清朝不搞“片帆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允许人口跨境流动,在人口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两广和云贵的汉人一定会大量南迁,最终成为东南亚主体民族。毕竟那个时期东南亚才几百万人,同化起来难度不大。第四章,河流分布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我们知道隋唐之前湖北的经济中心在荆州(江陵)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就位于江陵,三国时期魏蜀吴也为了江陵争得头破血流。在很长时间里荆州一直是长江中游最富庶的城市,反观当时的武汉(江夏)则有很多沼泽,人口稀少。在隋唐以前,荆州是中国交通枢纽:为什么隋唐之前荆州那么富裕呢?因为荆州是当时的“水陆要地、南北要冲”,荆州往北,可以沿着襄阳、宛城(河南南阳)进入洛阳。荆州往西,则可以沿着三峡进入四川。荆州往南,则可以沿着湘江进入两广。荆州往东,则可以顺流而下直抵江东。从江南征收的赋税如果想运输到洛阳,最便捷的通道是先沿着长江运到荆州,再从荆州走陆路运到洛阳。京杭运河开通后,荆州的枢纽作用一落千丈。由于水运的成本是陆运1/30,大部分商人发货都会选择水路。湖北物资如果想输送到洛阳,最经济的办法不是走陆路北上,而是先沿着长江运到扬州;然后从扬州出发,沿着京杭运河发往开封;最后再顺着黄河逆流而上,运到洛阳。如此一来,荆州就从天下交通枢纽,沦为交通末梢。武汉(鄂州)由于更靠近江东,且处于汉江、长江交汇处,逐渐发展为湖北经济中心。京杭运河的开通极大改变了中国城市布局,不仅使武汉取代了荆州的地位,也让扬州一跃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唐宋时期的扬州可谓富得流油,地位超过今天的上海。因为扬州是京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北物流集散地。不仅如此,扬州还产盐,在古代盐业的暴利程度堪比现代的石油,扬州也成为唐宋时期的盐业中心。除了扬州外,位于京杭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淮安也繁荣起来,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的兴衰,其实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交通线分布,另一个是政治地位的变化。比如石家庄、郑州等城市,在古代就是一些村落,凭借铁路的修建而崛起,进而取代了保定、开封的省会地位。在近代海运兴起后,京杭运河价值大大降低,扬州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毕竟海运成本比河运还低。我们知道新疆虽然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但GDP总量与天津市相当。因为新疆很多地方都是沙漠、戈壁,而且整体缺水,很难像内陆这样发展大规模城市群。因此新疆的很多产业集中在乌鲁木齐附近。事实上,古代的西域其实非常富庶,而且并不缺水,因为西域有一片水草丰茂之地——伊犁河流域。伊犁河起源于天山,一直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这一带受西风带控制,河流密布,水网密集,适合定居。伊犁河比淮河还长,伊犁河流域也和淮河流域一样广阔,不仅可以灌溉周边农田,也适合发展现代化城市群。外西北位于伊犁河流域下游,经济价值极高:只可惜伊犁河流域的下游区域,也就是外西北,在清朝末年被俄罗斯窃取。我国仅控制了上游地区,也就是伊犁河谷那一小块。下游的大片平原和绿洲,都成了沙俄的地盘,西域最大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也被割走。原本隶属我国的阿拉木图,则发展成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假如外西北没有丢掉,那新疆最合适的省会应该是伊犁,凭借内河航运的优势,伊犁河流域能像长江中游那样发展大规模城市群。届时新疆的经济将全面起飞,有望成为中国GDP前十省份。而且有了河流网后,新疆不会缺水,无论工业用水还是居民用水都能得到有效满足。中国四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我们知道中国有三条大河——长江、黄河、珠江,分别孕育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珠三角等经济区域,汇聚了中国大部分人口和GDP。其实中国还有另一条大河——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面积仅次于长江,航运和灌溉价值极高,本应成为我国经济腹地。黑龙江流域:黑龙江全长4000多公里,起源于蒙古高原,一直注入太平洋。与黄河不同,黑龙江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航运价值极高,而且有大量支游。假如我国完全掌控黑龙江流域的话,这片区域的发展潜力不亚于黄河中下游。虽然冬天较冷且有结冰期,但欧洲很多有结冰期的河流一样能发展内河航运(比如伏尔加河)。然而清朝末年,俄罗斯趁火打劫割走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并完全占据了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区域,导致黑龙江的航运价值大幅降低。外东北的丢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日本海入海口,还失去了大片可以发展内河经济的区域。假如外东北还在我国手中,那黑龙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会亚于环渤海一带。所以说,近现代史上,俄罗斯割占中国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膏腴之地。伊犁河流域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黑龙江流域则是我国北方航运价值最高的区域,这两都被俄罗斯割走大半,而且还都是下游地区,最精华的区域。这就好比广东少掉珠三角、华东少掉长三角一样,可谓是一大损失。由于西伯利亚铁路的原因,中俄边境居住着大量俄族人:近代沙俄在窃取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时刻担心有一天中国强大起来会收复失地。而且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大量黄种人,按照历史划分当地土著更倾向加入中国。为此俄罗斯专门在中俄边境修建了西伯利亚铁路,特地把黑龙江以北圈了起来。西伯利亚铁路完工后,沿途兴起了大量俄国城镇,很多俄罗斯族在此定居。中俄边境因此出现了一条白人居住的隔离带,将中国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黄种人分割开来。西伯利亚犹如古代的长江一样,阻碍了南北两岸的人文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想追索外东北的难度大大上升。中国铁路线路图:在当代社会,铁路部分取代了河流的职能。虽然河运的成本比铁路便宜一半,而且运量较大。但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连续性强,成为保障人口流动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铁路网中,京沪铁路基本沿着京杭运河的线路修建,取代了后者的运输职能,成为沟通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渠道。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则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加强了我国内部凝聚力,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意义。陇海铁路西起甘肃,东至江苏连云港,承担了古代黄河的运输职能,与长江、沪昆铁路一并成为东西沟通的桥梁。还有两条铁路也很重要,其中一个是青藏铁路。随着印度的威胁越来越大,我国西南方向的地缘压力与日俱增,青藏铁路的战略价值大幅上升。当前内陆进藏铁路仅青藏线,一旦未来中印爆发军事冲突,青藏铁路运力上限将决定战争规模和走向。另一条铁路是正在规划的京台高铁,大陆与台湾不缺乏经贸上的交流,但缺乏人文上的交流。自古以来促进统一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正如古代黄河、长江沟通了上中下游的人文交流一样。因此假如有一天两岸统一,修建一条连接内陆与台湾之间的高铁是很有必要的,这会成为防止分裂的纽带。如果说京杭运河大大加深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使南北分裂的概率明显下降。铁路的诞生特别是高铁的发明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凝聚力,近现代史上大部分战争基本都是沿着铁路运兵。在河运时代,我国居民跨省迁移通常以周为时间单位;在铁路时代,跨省迁移通常需要好几天;在高铁时代,跨省迁移只需几小时就能做到,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人口流动效率和凝聚力大幅上升。如果说古代河流是促统的渠道,那现代高铁就是维护统一的最大法宝。

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能走向统一?但欧洲却维持分裂?为什么宋代之前往往定都长安?宋代之后往往定都北京?为什么中国古代没能在朝鲜和越南建立稳固的统治?为什么湖北的经济中心会从荆州转移到武汉?假如明朝没有灭亡,中国会是什么版图?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与河流分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水文条件对历史有决定性影响。第一章,上游国与下游国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宋代之前,大多数朝代都喜欢定都长安。或者说,定都长安(关中平原)的王朝往往能统一天下。比如西周、秦国、西汉、隋、唐,这是为什么呢?关中平原,沃野千里:首先是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土地极其肥沃,粮食产量能维持几百万人的生存。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过:“关中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关中平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资基础,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只不过到了晚唐,由于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以及雨带南移,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很难再满足都城需求,因此北宋只能将都城迁到开封。陕西位于黄河上游,可顺流而下:战国时期有句话叫做“齐技击不可遇魏武卒,魏武卒不可遇秦锐士”。在中国古代,山东政权往往打不过河南政权,河南政权往往打不过陕西政权,这是因为山东处于黄河下游,河南处于黄河中游,陕西则处于黄河上游,地缘上依次被压制(这里按照历史作用来划分上中下游)。古代没有铁路,最好的运输方式是河运,靠河流来维持补给,船运的效率是陆运的30倍。通常来说,一艘运粮船的航行速度是15公里/小时。包括黄河在内的华北水系一直都是自西向东流,流速大约7公里/小时。从秦国都城咸阳到魏国都城大梁(开封)的距离大约530公里,如果是顺流而下,航运速度22公里/小时,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航运速度8公里/小时,则需要三天才能抵达。也就是说,秦国进攻魏国的补给效率,是魏国进攻秦国补给效率的三倍。同样的,从魏国都城大梁到齐国都城临淄(淄博)的距离大约500公里,顺流而下的补给效率同样是逆流而上的三倍。因此在战国时期,尽管齐国很富裕,但在向西扩张的时候往往很吃力,经常遇到后勤补给跟不上的问题。秦国位于中国水系上游:从水网分布来看,秦国位于中国水系上游,上游国对中下游国拥有很强的地缘压制能力。比如秦军可以顺着黄河一路攻打赵魏韩和齐国,沿着汉江讨伐楚国。长平之战时期,尽管秦军远道而来,但秦国可以用黄河运输粮食,赵国只能靠陆地(手推车)运送粮食,因此秦国补给效率远在赵国之上,后者最终被拖垮。同样的,包括西汉、前秦、北周、隋、唐也是凭借黄河上游的补给优势统一了全国。比如楚汉争霸期间,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其能从大后方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最终凭借海量资源压倒了项羽。河流的变动也会对历史造成影响。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没能像韩信那样取得成功,根源在于汉朝初年的时候西汉水断流,汉中无法再以河运的方式抵达关中,只能走陆运。尽管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但效率跟水运无法媲美。中国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西部有很强地缘优势:长江的宽度、水深、径流量远在黄河之上,其上下游的地缘压制更加明显。在古代,江南政权往往打不过湖北政权,湖北政权往往打不过四川政权。长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流速10公里/小时,对于船运速度15公里/小时的古代来说,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差距可太大了。从江州(重庆)到南郡(湖北荆州)的距离大概是660公里,在顺流而下的情况下,运粮船航行速度大约25公里/小时,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运粮船的航行速度才5公里/小时,需要六天才能抵达。运输效率可谓天壤之别。从江夏(武汉)到建康(南京)的距离大约530公里,如果是顺流而下,不到一天即可抵达。但如果是逆流而上,至少需要四天。在长江流域顺流而下的补给效率是逆流而上的5倍,差别不可谓不明显。坐拥巴蜀,横跨荆州的蜀汉是东吴最大威胁:这也是三国时期吕蒙一定要去偷袭荆州的原因,地处中游的蜀汉对地处下游的东吴构成绝对地缘压制。特别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蜀汉展现出强大的水战能力,这对东吴的威胁远在曹魏之上。假如真等关羽拿下襄樊,那蜀汉可从汉水、长江同时向东吴发动进攻,届时江东政权可就成砧板上的肉了。无论是后来的东晋、南宋、南明,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保扬必保荆”。东晋和南朝最担心的就是来自荆州的叛乱,南陈在丢了江陵之后,离灭亡就不远了。同样的,南宋在丢了襄阳之后,长江防线轰然倒塌。我们知道陕西是黄河的上游,四川是长江的上游,上游对中下游有很强的地缘压制。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权,如果能同时控制陕西和四川,往往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如此,西汉、北周(隋朝)也如此,只有前秦是例外。从黄河出兵,可以顺流而下攻占中原、山东;从长江出兵,可以攻占湖北、江南。陕西有函谷关(潼关)作为屏障,四川有三峡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上游对中下游有地缘压制,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尼斯依靠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比如古埃及文明,曾分为尼罗河上游的上埃及和尼罗河下游的下埃及,下埃及土地更肥沃,拥有大量人口。但由于尼罗河自南向北流,上埃及进攻下埃及时补给效率更高,因此最终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印度往往容易遭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入侵:印度也是如此,印度最大的河流——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动。因此古代印度的统一往往始于西北、止于东南,军队可以沿着恒河顺流而下,征服沿岸诸国。无论是雅利安人还是莫卧儿王朝都是从西北方向对印度发动入侵。南北战争期间北军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哪怕是到了工业时代,河运的成本依然比铁路运输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就是沿着密西西比河向南方进军。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运动,北军在补给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用货船将武器弹药和粮食药品及时运到前线。南北战争为什么北方获胜,除了工业更发达外,河运优势也是一大原因。因此对于拥有大江大河的国家来说,统一相对容易些,上游往往能成为统一的策源地。中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等都拥有较长的河流,这在维护内部整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章,河流与割据河流能促进上下游的统一,但也会造成沿河两岸的分裂。比如黄河上下游容易形成一个整体,但黄河两岸容易造成割据。东汉末年河南的曹操与河北的袁绍就形成过对峙。但黄河由于有结冰期,冬天的时候骑兵可以沿冰面前进,因此黄河两岸分裂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长江则不然,中国古代经常沿长江/淮河一带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因为长江冬天不结冰,而且水面足够宽阔,足以抵御北方的骑兵。北方人不擅长划船,到了南方很容易在水战方面吃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采石矶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南方人很少骑马,到了华北平原打不过骑兵,历史上真正北伐成功的也就东晋的刘裕和明朝的朱元璋。因此江淮一带形成了天然分界线,阻碍了南北双方的统一。淮河流域分布:不过古代的南北对峙,往往以秦岭、淮河为界,如果是以长江为界的话,南方经济腹地很容易遭到攻击,因此需要把防线推到淮河一带才算安全。淮河的支流非常多,其中泗水、颖水等比较重要。泗水沟通了山东和江苏,途经徐州。对于定都河北的北方王朝来说,如果想进攻南朝,就得先将物资运到山东,然后以泗水为补给线进攻扬州一带。守江必守淮:颖水连通河南和安徽,在元代以前,中国很多王朝喜欢定都河南,包括曹魏(许昌)、西晋(洛阳)、北宋(开封)。这些王朝如果想南征,那通常会走颖水。中央军可以沿着颖水一直开拔到到寿春(安徽淮南)。对古代王朝来说,在京畿地区部署重兵,打仗时直接抽调禁军是最安全的做法,因为这可以保证中央军的实力能压制住地方军队。如果是从前线募兵的话,会出现前方将领军阀化的风险。寿春是淮河防线重镇:当出现南北对立的局面时,无论北朝都城是在长安还是洛阳,沿着颖水向南进攻都是不错的选择。因此颖水与淮河交汇的寿春经常成为古代南北交战场。三国时期的淮南三叛、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均发生在寿春。汉江流域:淮河再往西就是大别山,此处地势险要,敌军一般绕道而走。大别山西面则是汉江流域,这也是古代南北重要交战场之一。通常的进攻路线是:洛阳—宛城—襄阳—荆州,一旦北朝占领了荆州,就可以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占领整个南方。反过来也是一样,三国时期关羽就试图以荆州为跳板,先拿下襄樊,再占领宛城,最终北伐洛阳。北朝进攻南朝的四条路线:南征(北讨)还有第四种路线,那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地,先拿下汉中,再进攻四川,最终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流域。不过这样会比较费时费力,因为四川地势险峻,不是很好打,而且即便占领了四川,想攻打荆州也得穿越三峡,西晋在灭蜀之后,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消灭东吴。京杭运河大幅降低了中国南北分裂的概率:不过意义最重大的其实是京杭运河。隋炀帝其实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无论是发扬科举制、修建东都洛阳、开通京杭运河等均明显加强了中国的凝聚力。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京杭运河则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和人文联系,使中国很少再陷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京杭运河开通之前,中国南北方经常陷入分裂的局面。从黄巾起义到隋朝统一天下,差不多分裂了400年。正如前文所说,南朝拥有秦岭、淮河、长江等防线,可以抵御北方的进攻。北朝即便国力再强,进攻南朝也只能走泗水、颖水或汉江,这几条河流均无法实现南北直达,中间需要转换成陆运,成本很高。但京杭运河不一样,相当于在洛阳(北京)和江南之间建立了畅通无阻的水上通道,一路上无需转换交通工具,可以用船将粮食从苏杭运到长安,也可以将北方的军队用船运到江南。北宋平定南唐示意图:这里以北宋灭南唐为例,可以发现北宋的东路军就是沿着京杭运河进攻,直插南唐的都城金陵(南京)。因此五代十国持续的时间远短于东晋南北朝,毕竟有了京杭运河后,南朝的长江天险不堪一击。那为什么南宋和金朝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呢?原因在于宋朝掘开了黄河,使黄河夺淮入海,京杭运河因此而阻断,而且还形成了辽阔的黄泛区,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蒙古人都很难再利用京杭运河维持后勤,只能选择绕道。不过从元朝开始,京杭运河重新疏通,直接沟通北京和江南,自此之后,中国大一统趋势更加明显。靖难之役基本上沿着京杭运河作战:明清时期之所以没有出现长期分裂分裂,根源在于京杭运河的存在。无论是明太祖北伐、靖难之役、清军灭南明等,均通过京杭运河来维持后勤补给,作战效率非常高。因此南北政权只要存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就会迅速走向统一。所谓的长江天险很难再发挥作用,割据的难度大幅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徐州战略价值很高的原因,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后,南北政权基本都会沿着京杭运河交战。这一带大部分是平原,徐州是沿线唯一拥有丘陵的地区,可以据险而守,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哪怕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和日军也为了争夺徐州爆发激烈战斗。欧洲为什么容易分裂?因为南北向的河流太多了:相比于中国,欧洲缺乏大江大河,反倒是短小、南北向的河流非常多。比如莱茵河、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等,这些河流从山脉(比如阿尔卑斯山)一直流到大海,很容易形成天然的分界线。由于罗马人未能将版图扩大至莱茵河对岸,欧洲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比如大名鼎鼎的莱茵河,就成为了德国和法国的分界线。早在古典时代,莱茵河就成为罗马帝国和日耳曼部落的分界线,那个时期德国黑森林开发价值很低,罗马人又未能征服日耳曼部落,因此止步莱茵河,这为后来欧洲分裂埋下伏笔。我们知道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是华北平原,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是以华北平原为基础统一中国。欧洲最肥沃的土地是德法平原,如欲统一欧洲必先统一德法。中国的华北很容易统一,因为黄河虽长,但冬天结冰,有利于大军穿行。华北的方言也较为接近。但德法平原却很难统一,因为莱茵河跟长江一样,冬天不结冰,形成了很强的阻拦带,不仅不利于军队通行,还妨碍了两岸经济和人文交流。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统一了法国和德国,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西欧的君主,因此他被视为“欧洲秦始皇”。但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却走向分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莱茵河西岸形成了法兰西民族,东岸形成了德意志民族。这两个民族形成的原因很简单,虽然都是法兰克—日耳曼人,但其中一个长期接受罗马人的统治,说拉丁化的罗曼语(最后演变成法语);另一个长期保留日耳曼部落传统,说古日耳曼人的条顿语(最后演变成德语),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的形成。也就是说,德国人和法国人本来是同一个民族,但由于莱茵河的阻碍,导致语言分裂,最终演变成两个民族。德法的分裂,使欧洲最肥沃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政治实体,也无法成为欧洲统一的策源地。除了莱茵河外,欧洲很多河流也成为民族/国家的分界线。比如东德和西德以易北河为分界线,德国和波兰以奥德河为分界线,苏联和德国曾沿着维斯瓦河瓜分了波兰。第聂伯河成为东乌与西乌的文化分界线。欧洲各种山脉也形成天然分界线,比如比利牛斯山脉成为法国与西班牙分界线,阿尔卑斯山脉则成为南欧与北欧分界线。多瑙河成为奥匈帝国连接纽带:多瑙河是欧洲大陆为数不多的长河,但与长江、黄河不同,多瑙河不够平直,弯弯绕绕太多,中间经过多个山脉和丘陵,气候和人文变化太大。在中世纪及之前,多瑙河流域是游牧民族栖息地,匈奴人、马扎尔人、蒙古人、突厥人都染指过这片区域,阻止了统一民族的形成。到了近代,多瑙河中游地区建立了奥匈帝国,然而这个国家却面临复杂的民族矛盾,天主教文化的奥地利人和游牧民族后代的匈牙利人格格不入,最终走向分裂。第聂伯河将乌克兰分为亲俄派与亲乌派:乌克兰虽然是一个国家,但由于第聂伯河横穿而过,阻碍了两岸的人口和文化交流。第聂伯河西岸长期受天主教文化影响,大部分人说乌语;第聂伯河东岸长期受东正教文化影响,大部分人说俄语。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乌克兰南部历史上长期生活着大量鞑靼人,他们有很强的独立倾向,属于俄族和乌族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倘若欧洲能有一条东西走向、穿越法国、德国、波兰的大江大河,类似黄河那样,那欧洲大概率能实现统一。换句话说,假如中国没有黄河,那中国古代统一的难度将大幅上升,秦、汉、隋、唐不会存在,先秦时代诸侯分裂的局面将长期维持。因此黄河才会被称为母亲河,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南亚和中国的地缘结构有些类似,中国有长江与黄河,南亚有恒河与印度河。但南亚最终走向分裂,出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隔了大片沙漠,这阻碍了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使其最终发展成两种文明化(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第三章,河流对版图扩张的作用我们知道最早的中国版图远没有今天这么大,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带,中国的版图是在之后的2000年里一步步扩张到今天这么大的。秦朝修灵渠,使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得以沟通:在先秦时代,广东和广西并不在华夏文明版图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攻打百越,将岭南纳入秦朝势力范围。为了巩固两广地区和中原之间的联系,秦始皇下令修建了灵渠。灵渠主要连通了湘江和漓江,进而连接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自此之后,中原的军队南下两广不必再翻山越岭,只需走水路即可运粮运兵,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水系分布图:研究中国水系分布,可以发现,京杭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灵渠则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使华北、华中、华南得以连接,构成了汉地十八省的基本轮廓。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河流通到哪,国境线就延伸到哪。比如汉唐时期实控的国境线止步敦煌(河西走廊),这是因为敦煌附近有条疏勒河,可以为驻军提供补给。那为什么中国古代没能确立对朝鲜和越南的统治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内陆没有能连接朝鲜和越南的河流。中朝边境有鸭绿江流过,成为两国分界线。中越边境则有十万大山,阻碍双方交流。假如古代能修条运河到越南和朝鲜,势必能巩固在此处的统治。秦汉时期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华北: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趋势是人口重心南移。秦汉时期由于南方瘴气太多,不适合生存,因此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长江以北。从人口密度图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河流附近,因为古代引水设施非常落后,只有生活在河流附近才能灌溉农田,离河流太远的地方基本上没什么村落。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重心已经南移:随着水稻技术的推广,南方逐渐兴盛起来。东晋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大量开发,唐代江南已经成为最繁华的区域。宋朝时期由于海洋经济兴起,福建从蛮荒之地一跃成为商业前沿,泉州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朝则往南更近一步,珠三角开始崛起,手工业蓬勃发展。由于人多地少矛盾,闽越和两广地区的汉人大量向东南亚迁移。不仅如此,明朝还将云南和贵州也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区域开启汉化进程。按照正常历史趋势,假如明朝没有灭亡,亦或者明朝之后的王朝不搞海禁政策,汉人应该会继续维持南移趋势,向东南亚大量移民。随着农耕技术进步,17世纪后东南亚粮食产量大幅攀升,不再是蛮荒之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明朝在消化了两广和云贵后,可以以此为基地向东南亚进行人口扩张。以云南为跳板,华人可向中南半岛大量移民:云南有大量河流注入中南半岛,按照明朝后期的人口流动趋势,在云南实现汉化后,华人会以云南为跳板,沿着这些河流向中南半岛迁徙,比如沿着红河进入越南、沿着湄公河进入泰国、沿着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凭借上亿人口的体量优势,华人用几百年的时间消化中南半岛,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对中南半岛的统治。那么近代中国的版图将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包括越南、泰国、缅甸等可能都会是中国的一个省。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版图扩张,很多都是靠人口迁移实现的。在秦汉时期,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在内的南方地区生活着大量百越人,这些百越人与汉人无论是文化还是语言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甚至爆发过战争。但历经数百年的开发,汉人靠移民、通婚等方式最终消化了这些区域。毕竟汉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生育率远高于当地土著。假如清朝不搞“片帆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允许人口跨境流动,在人口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两广和云贵的汉人一定会大量南迁,最终成为东南亚主体民族。毕竟那个时期东南亚才几百万人,同化起来难度不大。第四章,河流分布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我们知道隋唐之前湖北的经济中心在荆州(江陵)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就位于江陵,三国时期魏蜀吴也为了江陵争得头破血流。在很长时间里荆州一直是长江中游最富庶的城市,反观当时的武汉(江夏)则有很多沼泽,人口稀少。在隋唐以前,荆州是中国交通枢纽:为什么隋唐之前荆州那么富裕呢?因为荆州是当时的“水陆要地、南北要冲”,荆州往北,可以沿着襄阳、宛城(河南南阳)进入洛阳。荆州往西,则可以沿着三峡进入四川。荆州往南,则可以沿着湘江进入两广。荆州往东,则可以顺流而下直抵江东。从江南征收的赋税如果想运输到洛阳,最便捷的通道是先沿着长江运到荆州,再从荆州走陆路运到洛阳。京杭运河开通后,荆州的枢纽作用一落千丈。由于水运的成本是陆运1/30,大部分商人发货都会选择水路。湖北物资如果想输送到洛阳,最经济的办法不是走陆路北上,而是先沿着长江运到扬州;然后从扬州出发,沿着京杭运河发往开封;最后再顺着黄河逆流而上,运到洛阳。如此一来,荆州就从天下交通枢纽,沦为交通末梢。武汉(鄂州)由于更靠近江东,且处于汉江、长江交汇处,逐渐发展为湖北经济中心。京杭运河的开通极大改变了中国城市布局,不仅使武汉取代了荆州的地位,也让扬州一跃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唐宋时期的扬州可谓富得流油,地位超过今天的上海。因为扬州是京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北物流集散地。不仅如此,扬州还产盐,在古代盐业的暴利程度堪比现代的石油,扬州也成为唐宋时期的盐业中心。除了扬州外,位于京杭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淮安也繁荣起来,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的兴衰,其实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交通线分布,另一个是政治地位的变化。比如石家庄、郑州等城市,在古代就是一些村落,凭借铁路的修建而崛起,进而取代了保定、开封的省会地位。在近代海运兴起后,京杭运河价值大大降低,扬州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毕竟海运成本比河运还低。我们知道新疆虽然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但GDP总量与天津市相当。因为新疆很多地方都是沙漠、戈壁,而且整体缺水,很难像内陆这样发展大规模城市群。因此新疆的很多产业集中在乌鲁木齐附近。事实上,古代的西域其实非常富庶,而且并不缺水,因为西域有一片水草丰茂之地——伊犁河流域。伊犁河起源于天山,一直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这一带受西风带控制,河流密布,水网密集,适合定居。伊犁河比淮河还长,伊犁河流域也和淮河流域一样广阔,不仅可以灌溉周边农田,也适合发展现代化城市群。外西北位于伊犁河流域下游,经济价值极高:只可惜伊犁河流域的下游区域,也就是外西北,在清朝末年被俄罗斯窃取。我国仅控制了上游地区,也就是伊犁河谷那一小块。下游的大片平原和绿洲,都成了沙俄的地盘,西域最大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也被割走。原本隶属我国的阿拉木图,则发展成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假如外西北没有丢掉,那新疆最合适的省会应该是伊犁,凭借内河航运的优势,伊犁河流域能像长江中游那样发展大规模城市群。届时新疆的经济将全面起飞,有望成为中国GDP前十省份。而且有了河流网后,新疆不会缺水,无论工业用水还是居民用水都能得到有效满足。中国四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我们知道中国有三条大河——长江、黄河、珠江,分别孕育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珠三角等经济区域,汇聚了中国大部分人口和GDP。其实中国还有另一条大河——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面积仅次于长江,航运和灌溉价值极高,本应成为我国经济腹地。黑龙江流域:黑龙江全长4000多公里,起源于蒙古高原,一直注入太平洋。与黄河不同,黑龙江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航运价值极高,而且有大量支游。假如我国完全掌控黑龙江流域的话,这片区域的发展潜力不亚于黄河中下游。虽然冬天较冷且有结冰期,但欧洲很多有结冰期的河流一样能发展内河航运(比如伏尔加河)。然而清朝末年,俄罗斯趁火打劫割走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并完全占据了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区域,导致黑龙江的航运价值大幅降低。外东北的丢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日本海入海口,还失去了大片可以发展内河经济的区域。假如外东北还在我国手中,那黑龙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会亚于环渤海一带。所以说,近现代史上,俄罗斯割占中国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膏腴之地。伊犁河流域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黑龙江流域则是我国北方航运价值最高的区域,这两都被俄罗斯割走大半,而且还都是下游地区,最精华的区域。这就好比广东少掉珠三角、华东少掉长三角一样,可谓是一大损失。由于西伯利亚铁路的原因,中俄边境居住着大量俄族人:近代沙俄在窃取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时刻担心有一天中国强大起来会收复失地。而且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大量黄种人,按照历史划分当地土著更倾向加入中国。为此俄罗斯专门在中俄边境修建了西伯利亚铁路,特地把黑龙江以北圈了起来。西伯利亚铁路完工后,沿途兴起了大量俄国城镇,很多俄罗斯族在此定居。中俄边境因此出现了一条白人居住的隔离带,将中国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黄种人分割开来。西伯利亚犹如古代的长江一样,阻碍了南北两岸的人文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想追索外东北的难度大大上升。中国铁路线路图:在当代社会,铁路部分取代了河流的职能。虽然河运的成本比铁路便宜一半,而且运量较大。但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连续性强,成为保障人口流动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铁路网中,京沪铁路基本沿着京杭运河的线路修建,取代了后者的运输职能,成为沟通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渠道。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则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加强了我国内部凝聚力,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意义。陇海铁路西起甘肃,东至江苏连云港,承担了古代黄河的运输职能,与长江、沪昆铁路一并成为东西沟通的桥梁。还有两条铁路也很重要,其中一个是青藏铁路。随着印度的威胁越来越大,我国西南方向的地缘压力与日俱增,青藏铁路的战略价值大幅上升。当前内陆进藏铁路仅青藏线,一旦未来中印爆发军事冲突,青藏铁路运力上限将决定战争规模和走向。另一条铁路是正在规划的京台高铁,大陆与台湾不缺乏经贸上的交流,但缺乏人文上的交流。自古以来促进统一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正如古代黄河、长江沟通了上中下游的人文交流一样。因此假如有一天两岸统一,修建一条连接内陆与台湾之间的高铁是很有必要的,这会成为防止分裂的纽带。如果说京杭运河大大加深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使南北分裂的概率明显下降。铁路的诞生特别是高铁的发明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凝聚力,近现代史上大部分战争基本都是沿着铁路运兵。在河运时代,我国居民跨省迁移通常以周为时间单位;在铁路时代,跨省迁移通常需要好几天;在高铁时代,跨省迁移只需几小时就能做到,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人口流动效率和凝聚力大幅上升。如果说古代河流是促统的渠道,那现代高铁就是维护统一的最大法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流河有结冰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