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杨利伟是否中国宇航员登月成功了吗?


闽南大侠
2021-06-02 09:31
0
宇航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在外太空上探索地外星球,并且在这些宇航员中,可以说是身怀绝技,不然都不可能被挑选出来在外太空上做科学任务。从1969年美国宇航局第一次成功登月开始,地球上就有很有国家开始在地球上培养出宇航员,为了以后在地外星球上探索打下扎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每一位被国家挑选上的宇航员自然也是万里挑一,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其它方面的指标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核点。就拿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来说,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自然就是家喻户晓,因为他是在中国这里第一个成功登上月球的人,跟当年美国宇航局首次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有着相同的地位,就跟自带光环的高人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月球上漫步过,我们这些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登上月球。而作为第一位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却不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批宇航员,而是第二批,这里面牵扯到的事件就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说起,当时美国宇航局实现了人类千年的梦想,自然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开始在祖国大地上去挑选出第一批宇航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可以说宇航员的挑选也是经过复杂的流程步骤,从最简单的海选到复试,再到决赛,总决赛,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跟目前的选人一样,没有一丝的松懈,这也能够看出当年国家对于在地外星球上探索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挑选出第一批宇航员之后,这应该就是中国的骄傲,因为这些人都是经过大浪淘沙被留下来的高手,然而当时就是因为国家经济还有很多政治因素被迫停止了,也就是说,当年国家费了很大力气挑选出来的宇航员,居然在最后解散了,这一件事的直接原因就是看到那个时代,苏联因为探索月球而花费一大笔经费之后,直接造成经济危机,让其排名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跌落,所以在那时候我们国家就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意识,很担心出现财政破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就让中国首批宇航员培养计划就此搁浅。一直到了1998年,那时候就开始第二批中国的宇航员选拔,在这时候,当年挑选出来的第一批宇航员根本已经步入中老年阶段,所以在本质上来说,当年这第一批宇航员被选拔出来之后,根本没有得到重用,而在这第二批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杨利伟,还有聂海胜等人,都是民族的英雄,最终在月球漫步,实现了国人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其中,我们就有这样的疑问,在当年的1970年,国家被迫放弃第一批宇航员的培养就是在经济层面上的角度考虑,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看出宇航员的培养确实要一大笔钱财。而这其中涉及到的人才培养投入,根据之后新闻采访杨利伟时就知道了价格确实不菲,当时他用非常鲜明的比喻来形容,那就是制造战斗机就是黄金堆砌起来的,而培养因为宇航员就是用钻石的堆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一位宇航员的培养价格就是在接近100亿左右,这个数目确实惊人,足以看出在上世纪70年代放弃这第一批宇航员的培养计划,是国家逼不得已的做法,因为这100亿对于一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国家来说非常艰难,并且在当时国内政治形势有点混乱,这就让第一批的宇航员就跟月球失之交臂。不过这也能够让第二批宇航员有着登上月球的机会,因为在时隔二十度多年后的宇航员培养,能在根本上来说跟70年代有着明显进步,才让登月项目进行的那么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17-06-07 10:16
来源:
巴中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7日讯(记者 马常艳)“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步伐不会停止,一定会向更远的深空迈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6日回应“是否有打算登月”说,“如果有机会,没有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记者马常艳摄
杨利伟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期间透露,中国载人登月尚未在国家层面取得立项,不过目前正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在他看来这个准备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杨利伟介绍,中国空间站计划在2019年~2022年间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实验。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正在进行空间站各舱段及新型运载火箭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制。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43°,高度340km~450km,设计寿命10年,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
杨利伟表示,在研制建设中国空间站的同时,中国正在积极考虑“三步走”发展战略之后的载人航天发展问题。
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如何看待航天科幻电影”的问题时,杨利伟说,这些都是对宇宙的一个探索过程,对航天人来讲,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还是科技的畅想,我们还是很关心的。
杨利伟说:“百姓生活和航天时时刻刻都分不开,就像大家现在都举着的手机一样,如果没有了航天,很多东西都实现不了。”杨利伟以北斗卫星举例说,将来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出行、通讯等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航员出舱流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