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的文言文翻译的虽放在开头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虽”有即使和虽然的意思。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不认为那是快的了。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虽[ suī ]
基本解释 1.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 纵然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唯”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虽然[suī rán]
解释: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这次试验虽然没有成功,可是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2、虽则[suī zé]
解释:连词。虽然:我们虽则多费了几天工夫,但是学了不少东西。 3、虽是[suī shì]
解释:虽然。《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 4、虽说[suī shuō]
解释:犹虽然。那些同桌吃饭的人,虽说是同事,但却没有过深的交情。 5、虽马[suī mǎ]
解释:兽名。神话中的独角马。 2. 文言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虽”有即使和虽然的意思。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不认为那是快的了。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虽[ suī ] 基本解释 1.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 纵然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 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 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唯”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虽然[suī rán] 解释:连词。 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这次试验虽然没有成功,可是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2、虽则[suī zé] 解释:连词。 虽然:我们虽则多费了几天工夫,但是学了不少东西。 3、虽是[suī shì] 解释:虽然。 《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 4、虽说[suī shuō] 解释:犹虽然。 那些同桌吃饭的人,虽说是同事,但却没有过深的交情。 5、虽马[suī mǎ] 解释:兽名。 神话中的独角马。 3. 文言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中学阶段涉及的包含“虽”的语句: 虽
⑴即使,纵然。例: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②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虽愚者亦明之矣!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⑥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⑦遘者虽亲属,不敢同卧起。
⑧虽中城拱璧不啻也。
⑨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
⑩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⑵虽然。例:
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⑤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虽然,董、聂不能言。
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⑨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⑩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11)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3)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14)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15)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6)虽曰天命,岂非人哉!
(17)虽流放,誊顾楚国。
(18)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芍也。
(19)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4. 文言文中,“属”“虽”是什么意思
属 shǔ 基本字义 1. 同一家族的:亲~。 眷~。烈~。
2. 类别:金~。吾~。
3.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于。~下。 ~地。归~。 直~。附~。 隶~。 4.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 系,是:~实。纯~谣言。
6.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1. 形声。 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 2. 种类。 亦特指牲类 [category]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分别飞禽的种类) 4. 亲属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 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subordinate]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 ——《书·周官》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如:属相 属 zhǔ 基本字义 1. 连缀,接连:~文。 ~和(hé)。 2.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 ~望。~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5. 恰好遇到:~京师乱。 详细字义 〈动〉 1.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join;bine] 亡国破家相随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3. 缀辑;撰写 [pose] 屈平属草稿未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 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5.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 ——《左传》 6.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7. 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 ——《明史》 8.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9. 叮嘱;告诫。后作“嘱” [enjoin]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 ——陆游《北窗试笔》 10. 又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11. 推托;借口 [excuse]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 关注 [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wear]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be related with]神情与 苏、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16. 跟随 [follow] 项王渡 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 zhù)倾注。 [pour] 酌玄酒,三属于尊。 ——《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 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 ——《汉书·燕剌王旦传》。 5. 文言文中虽的意思
虽 <;连>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虽)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虽的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