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善法于天下大事不难于法,则天下大事不难于法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法治公文写作素材53组,供大家参考。
法治公文写作素材(53组)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靠党。
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3.装子合不合脚,自己蒙着才知道。
4.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l商险峰,才见前路艰辛。
5.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6.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7.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8.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舌。
9.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10.完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完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金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完法权威,提卫宪法尊严。
1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12.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13.法治尤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
14.程序之于权力,流如缰绳之子骏马,操之在手则驾取自如,脱纪失序则为祸甚烈。
15.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
16.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17.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18.严格公正执法与规范文明执法,流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决定着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19.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20.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21.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22.权力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行使得好,可以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一旦滥用,又会侵害群众权益,损害公共利益。
23.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24.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25.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一场治理的革命,也是理念的革命。
26.政府,既是人民的公仆,也要成为守法的榜样。
27.雄关漫道,砥砺前行。
28.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29.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30.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又的最后一道防线。
31.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2.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
33.问题牵引改革,而改革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一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一好比污染了水源。”
35.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宏伟的蓝图就一定能化为美好的现实,公平正义的阳光将不断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
36.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7.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
38.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39.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效率影响司法形象。
40.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41.执行,让法律不再无奈,让公平正文的司法之光直正点亮。
42.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4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44.中流击水,奋揖者进。
45.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46.法治的直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直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47.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其次,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48.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49.亚里士多德说过,呈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通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50.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
51.人民信仰法律,是因为正文能够被伸张,善良能够被弘扬,百姓的生活能够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加幸福安康。
52.治海横流,首在章舵;长风万里,破浪前行。
5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54.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古今兴替,治乱存亡。
推荐访问:法治 素材 公文写作 法治公文写作素材53组 法治公文写作素材53组 法治类作文素材
2020-05-25 06:25:08 作者:邵珍 王嘉旖 来源:文汇 选稿:吴春伟
制图:陈云峰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7编、1260条,总字数逾10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草案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昨晚,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视频采访室,通过“云互动”,接受记者关于民法典草案的专题视频采访。
开创我国法典编纂立法先河
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看来,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草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表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但现行民事立法中的一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和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法律人,陈晶莹将民法典草案视为法律大厦之“基”。她认为,民法典的编纂,集近年来民事制度之大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王俊峰对此也持以同样观点,他认为民法典草案在编订纂修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于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
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草案时代特色鲜明。从关系百姓“头顶安全”的高空抛物到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到期、个人信息安全……民法典草案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王俊峰说,编订纂修民法典是一项系统、重大的立法工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后形成的这部法典,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民法典草案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邵志清留意到,民法典草案对个人信用评价设立了专门条款: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发现信用评价不当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请求采取更正、删除等必要措施。邵志清认为,这一条款充分吸纳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在地方实践的成果,也切实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他还十分认可民法典草案中关于信息泄漏的相关规定。民法典草案提出,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邵志清说,社会生活中,相关部门很可能会需要采集群体信息。这些群体信息都是个人信息集合而来,但最关键的一点正是不能回溯到个人身上,也就是数据的“不可复原性”。“民法典草案中对这一点有充分体现。”邵志清说。
不过,邵志清同时也关注到,草案目前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主要停留在物理空间。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会在网络空间留下越来越多的个人痕迹。为此他建议增设对网络账号等相关信息的保护,以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