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脂类性质有哪些共同特征化学特征值?举出三种说明其定义?可表征什么意义

云南软米淀粉的理化性质

范子玮1, 张庆1,张淑蓉3,钟春生4,钟耕1,2*

1(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重庆,(重庆特色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重庆粮油集团公司,重庆,(渝百家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60)

要对云南软米淀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与籼米、粳米和糯米3种大米淀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大米淀粉中总淀粉含量在)。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编号:cstc2015shmszx0998)

收稿日期:,改回日期:

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解释原因)?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硅正离子的Science之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X一MOL资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解释原因)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MOLNews

ion,RR1R2C+),具有一颗不符合八电子规则的碳原子,自身稳定性低,通常作为有机化学反应重要的活泼中间体,相关研究和应用非常火热。为了增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取代基的性质尤其重要。大位阻、高离域性的取代基可以有效地稳定碳正离子中心。例如我们熟知的含三苯基碳正离子的盐可以稳定存放于室温下(/university/faculty/45860

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解释原因)2

2018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考试大纲(完整版)

农学门类联考数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农学门类数学考试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2%

单项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9小题,共94分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极限和右极限)的概念.

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的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二阶导数的求法.

4.了解微分的概念以及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会求函数的微分.

5.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a,b)内,设函数f(x)具有二阶导数.当时,f(x)的图形是凹的;当时,f(x)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水平、铅直渐近线).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上限的函数与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方法与分部积分法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

4.了解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等价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及正交矩阵等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及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和秩的方法.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1.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法则.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线性方程组的克拉默(Cramer)法则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1.会用克拉默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2.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方法.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掌握矩阵特征值的性质,掌握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

2.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矩阵的性质,了解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

3.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型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基本公式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

1.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

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

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B(n,p)、泊松(Poisson)分布P(λ)及其应用.

3.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U(a,b)、正态分布N(μ,δ2)、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为λ(λ>0)的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为

4.会求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三、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边缘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和边缘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边缘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和边缘密度,会求与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的概念,了解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了解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

4.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和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数学期望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2.会求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数学期望.

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和伯努利大数定律.

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X2分布t分布F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1.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

2.了解X2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3.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农学门类联考化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农学门类化学考试涵盖无机及分析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填空题35空,每空1分,共35分

计算、分析与合成题8小题,共55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和电势分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分散系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通性胶体溶液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3.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基本概念、计算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掌握胶体的特性及胶团结构式的书写。

5.掌握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及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性质,功与热等概念。

2.掌握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算:恒压热与焓变、恒容热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及成立的条件。

3.掌握化学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进度、标准态、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化学反应的摩尔熵变、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基本概念及吉布斯判据的应用。

4.掌握化学反应的、、、的计算。

5.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的计算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6.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自由能判据。

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及移动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及活化能等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的书写。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

5.掌握与的关系及应用。

6.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7.掌握化学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8.掌握多重平衡规则。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力

1.了解波粒二象性、量子性(量子化)、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电子云)、能级、能级组、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能级交错等概念。

2.了解四个量子数的意义,掌握其取值规则。

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及方法。

4.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5.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区别,掌握a键和π键的形成及特点。

6.掌握杂化轨道(sp、、)的空间构型、键角及常见实例,不等性杂化轨道(、等)的空间构型。

7.掌握元素电负性差值与键极性、偶极矩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间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和氢键的概念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定量分折中的误差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滴定分析法概述

1.掌握误差分类与减免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

2.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滴定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基准物质的条件、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六、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平衡缓冲溶液酸碱滴定法

1.了解质子条件式的书写,掌握弱酸、弱碱和两性物质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2.掌握质子酸、质子碱、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共轭酸碱对、解离常数等基本概念。

3.掌握缓冲溶液的类型、配制、有关计算,了解其在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常用指示剂的选择。

5.掌握一元弱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弱酸(碱)能否被分步准确滴定的条件。

6.掌握酸碱滴定的有关计算。

七、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原理沉淀滴定法

1.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

2.掌握由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3.掌握分步沉淀及其简单应用,了解沉淀转化的条件。

4.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原理、银量法[莫尔(Mohr)法、佛尔哈德(Volhard)法、法扬司(Fajans)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八、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势及其应用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1.掌握氧化数、氧化与还原、氧化态、还原态、氧化还原电对、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等基本概念。

2.掌握用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及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3.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浓度(或分压)、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的相关计算。

4.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和程度)。

5.掌握标准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6.掌握元素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

7.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氧化还原指示剂分类。

8.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及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九、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平衡配位滴定法

1.掌握配合物定义、组成及命名,了解影响配位数的因素。

2.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要点,掌握有关外轨型配合物(sp、、、)和内轨型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性质。

3.掌握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的关系,掌握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及相关的计算。

4.了解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螯合效应。

5.了解配位滴定法的特点及EDTA的性质。

6.掌握单一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低pH及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7.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指示剂及指示剂使用条件。

8.掌握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分光光度法概述吸收定律显色反应分光光度计及测定方法

1.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原理、应用及摩尔吸光系数,了解引起偏离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因素。

3.了解显色反应的特点,掌握显色条件的选择。

4.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

1.了解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理解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的含义。

3.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方法。

有机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各种类型的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典型有机化学反应机制。要求考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与反应特性

1.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碳原子的特性及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形象。

2.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3.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特征及基本类型。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碳原子的杂化,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表示方法(Newman投影式和透视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2.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及习惯命名法。

3.了解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4.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了解自由基反应机制,掌握不同类型碳自由基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5.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三元环、四元环的加成反应,五元环、六元环的取代反应)。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双键碳原子的杂化、烯烃的异构现象,三键碳原子的sp杂化,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

2.掌握烯烃的命名,构型的顺、反和Z、E标记法,次序规则;掌握炔烃的命名。

3.了解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4.掌握烯烃的加成反应(加卤素、卤化氢、水、硫酸、次卤酸、催化氢化、过氧化物催化下的自由基加成反应),氧化反应α-氢的卤代反应;了解亲电加成反应机制(Markovnikov规则);掌握不同碳正离子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

5.掌握炔烃的加成反应(加卤素、卤化氢、水、HCN),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6.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加卤素、卤化氢)、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芳香烃的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了解芳香烃的分类和结构,掌握苯和萘及衍生物的命名。

2.掌握苯的结构、芳香性及Huckel规则。

3.了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4.掌握苯和苯的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及碳正离子重排、酰基化),侧链的氧化反应,侧链的卤代反应;掌握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5.了解芳环亲电取代反应机制,掌握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电子效应的影响

旋光异构的基本概念构型的表示及标记方法

1.掌握偏振光与旋光性、旋光度与比旋光度、手性分子与手性碳原子、对称因素与旋光活性、对映体与非对映体、内消旋体与外消旋体等基本概念。

2.掌握旋光异构体构型的Fischer投影式和透视式;掌握构型的R/S和D/L标记法。

3.了解环状化合物和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结构。

4.了解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卤代烃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卤代烷的异构、分类和命名。

2.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3.掌握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与H2O/Na0H、NaCN、RONa、氨或胺、AgNO3/乙醇反应)、消除反应(Saytzeff规则)、与金属Mg的反应。

4.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SN1、SN2机制及立体化学特征;理解消除反应的E1、E2机制。

醇、酚、醚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醇、酚、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

3.掌握醇与金属Na、Mg、Ca的反应,醇在低温下与浓强酸作用,醇的卤代反应(与HX、PX3、PX5、氯化亚砜、Lucas试剂的反应),醇的脱水反应及碳正离子重排(分子内、分子间脱水),醇的酯化反应,醇的氧化反应。

4.掌握酚的酸性及其影响因素,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硝化、磺化、卤代),酚的氧化反应,酚与FeCl3的显色反应。

5.掌握醚在低温下与浓强酸作用,醚键的断裂;了解醚过氧化物的生成、检验和处理。

6.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加水、氨或胺、醇、卤化氢、格氏试剂)。

醛、酮、醌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醛、酮、醌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了解醛、酮、醌的物理性质。

3.掌握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03、RMgX、ROH/H+、氨的衍生物、H2O的反应),a-氢的反应(a-卤代、羟醛缩合),醛的氧化和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醛、酮的还原反应。

4.了解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制。

九、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

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的分类、结构和命名(包括重要羧酸的俗名)。

2.了解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的物理性质。

3.掌握不同结构羧酸的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二元羧酸的受热分解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羧酸α-氢的卤代反应。

4.掌握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Claisen酯缩合反应,酯的还原反应,酰胺的酸碱性,酰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

5.掌握各种羟基酸的脱水反应,a-羟基酸及a-酮酸的氧化反应,a-酮酸及β-酮酸的分解反应,β-酮酸酯的酮式一烯醇式互变异构,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和丙二酸酯合成法。

胺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理化性质重氮盐的制备及应用尿素的性质

1.掌握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了解胺的物理性质。

3.掌握不同结构胺的碱性,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磺酰化反应(Hinsberg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芳香胺的制备(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及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磺化、硝化)。

4.掌握重氮盐的制备及反应(与H2O、H3PO2、CuX、CuCN反应),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5.掌握尿素的碱性,水解反应,二缩脲的生成及反应。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嘧啶、喹啉、吲哚、嘌呤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2.掌握呋喃、吡咯、噻吩、吡啶的结构与芳香性的关系,结构与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关系。

3.掌握吡咯和吡啶的酸碱性,呋喃、吡咯、噻吩、吡啶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磺化),还原反应,吡啶侧链的氧化反应。

糖类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

1.掌握核糖、2-脱氧核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的链状结构(Fischer投影式)、变旋现象和环状结构(Haworth式和构象式)。

2.掌握核糖、2-脱氧核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及其糖苷的构型及命名。

3.掌握单糖的异构化、氧化、还原、成脎、成苷、醚化和酰基化反应。

4.掌握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蔗糖的结构和组成,二糖的理化性质(还原性和非还原性)。识别二糖的连接方式。

5.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组成及连接方式,淀粉的鉴别。

氨基酸的分类、结构、命名和理化性质二肽和三肽的命名

1.了解氨基酸的分类、结构和命名,了解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α-氨基酸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肽的生成及二肽和三肽的命名。

油脂、蜡、磷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和高级脂肪酸的命名油脂的理化性质

1.掌握油脂、蜡、磷脂(脑磷脂、卵磷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和高级脂肪酸的命名。

2.掌握油脂的皂化反应及皂化值的计算。

3.了解皂化值、碘值、酸值的概念。

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1.了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2.能够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1.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本质和规律,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实验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一)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植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

(三)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2.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钙信号系统,磷酸肌醇信号系统,环核苷酸信号系统。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植物含水量及水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2.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二)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的运动方式:扩散、渗透、集流

5.植物水势的测定方法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2.根系吸水的部位与途径

3.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被动吸水、主动吸水

4.影响根系吸收水分的土壤因素

1.蒸腾作用的概念与方式

气孔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气孔运动的调节机制,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3.蒸腾作用的指标及测定方法

4.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因素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水分运输途径及运输速度

(六)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一)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1.植物必需元素及确定方法

2.植物必需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1.植物细胞跨膜吸收离子的机制

2.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4.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5.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对氮、磷、硫的同化

(四)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2.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与光合色素

3.影响叶绿素代谢的因素

(三)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机制

4.光能的分配调节与光保护

1.光合还原磷酸戊糖途径(C3途径)

3.光合作用的C4二羧酸途径(C4途径)

4.景天植物型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合速率及测定方法

2.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六)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二)植物呼吸代谢途径

1.植物呼吸代谢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的特点

(三)植物体内呼吸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

1.细胞色素电子传递途径

2.交替氧化酶途径及意义

3.其他末端氧化途径及意义

(四)植物呼吸作用的调节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3.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

(六)呼吸作用的实践应用

1.呼吸作用与植物栽培

2.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

3.呼吸作用与果蔬保鲜

七、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

1.运输途径、方向、速度

3.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

压力流动学说及其实验证据,胞问连络束与胞质泵动假说,P蛋白收缩推动假说。

(三)同化物的装载与卸出

(四)同化物的配置与分配

(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二)植物激素的发现、化学结构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酯。

(三)植物激素的代谢和运输

1.生长素代谢和极性运输

2.细胞分裂素代谢途径

5.乙烯的代谢及其调控

(四)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

2.植物激素的协同和颉颃作用

(五)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2.植物激素结合蛋白和受体蛋白

3.植物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七)植物激素的常用测定方法

(一)植物生长和形态发生的细胞基础

1.植物细胞生长分化的规律

2.细胞分化的条件及调控

3.细胞全能性与组织培养技术

2.生长分析的指标及应用

(四)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2.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

环境刺激和胞外信号,信号传递过程。

4.光对生长的调控作用与光受体

光敏素及其作用,光敏素的作用机制,蓝光受体及其作用。

2.向光性运动及其机制

3.向地性运动及其机制

(一)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1.光周期现象及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2.光周期诱导及感受部位

3.光敏素在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

5.光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

1.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

(四)植物激素及营养物质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1.花器官形成的生理生化变化

4.花器官发育的基因调控

2.花粉和柱头的识别作用

3.受精过程中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

十一、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2.种子休眠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3.种子休眠解除及萌发

4.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种子生活力的测定方法

1.芽的休眠和萌发过程

2.芽的休眠和萌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芽的休眠和萌发与激素的关系

(三)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1.种子发育及基因表达

2.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影响种子成熟的外界因素

(四)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生理

1.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五)植物的衰老生理和器官脱落

1.植物衰老的表现形式与意义

2.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

4.环境条件对植物衰老的影响

2.植物抵抗逆境的方式

3.植物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

生物膜与抗逆性,逆境蛋白与相关基因,渗透调节与抗逆性,脱落酸与抗逆性,植物的抗氧化系统。

(二)水分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1.干旱的类型和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的度量

2.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

3.严重干旱对植物的危害

4.植物的抗旱性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5.水涝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抗涝性

(三)温度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3.提高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四)盐害生理与植物的抗盐性

1.植物抵抗盐害的机制

2.盐分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五)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方法

1.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3.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一)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一)蛋白质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氨基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根据R基团极性对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进行分类

3、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三字符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肽的概念及理化性质

3.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4.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征

5.蛋白质的变性及复性

(五)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1.蛋白质的抽提原理及方法

2.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的主要方法:电泳、层析和离心

(一)核酸的种类和组成单位

1.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

2.核酸的紫外吸收特征

(一)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特点

(二)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

2.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机制

(四)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五)别构酶和共价修饰酶

(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

3.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

2.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3.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八、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

(二)DNA的生物合成

1.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2.原核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

4.DNA的损伤与修复

5.DNA一级结构分析与PCR技术

(三)RNA的生物合成

1.RNA的转录及加工

(二)多肽链的合成体系

(三)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的过程

(四)原核与真核生物多肽链合成的差异

(五)肽链合成后的折叠、加工与转运

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1.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本质和规律,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实验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

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偶联

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

2.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

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

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5.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与回流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摄食方式、饮水、咀嚼和吞咽

2.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

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

2.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3.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

1.胰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大肠的消化功能及排粪反射。

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部位及其机制。

1.小肠吸收和渗透压的关系

3.胃肠运动的直接观察

4.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3.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1.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

小动物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

(四)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五)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3.突触传递的过程、特点和原理

(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征

2.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3.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

(六)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6.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7.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七)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3.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机能定位

1.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3.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四)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六)胰岛激素的功能及分泌调节

1.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

2.切除肾上腺(或甲状腺)对动物的影响

2.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

3.初乳及其对幼畜生理意义

4.乳的生成过程及乳分泌的调节

5.排乳过程及其神经-体液调节

(一)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一)蛋白质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氨基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根据R基团极性对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进行分类

3、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三字符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肽的概念及理化性质

3.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4.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征

5.蛋白质的变性及复性

(五)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1.蛋白质的抽提原理及方法

2.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的主要方法:电泳、层析和离心

(一)核酸的种类和组成单位

1.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

2.核酸的紫外吸收特征

(一)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特点

(二)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

2.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机制

(四)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五)别构酶和共价修饰酶,

(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

3.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

2.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3.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八、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

(二)DNA的生物合成

1.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2.原核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

4.DNA的损伤与修复

5.DNA一级结构分析与PCR技术

(三)RNA的生物合成

1.RNA的转录及加工

(二)多肽链的合成体系

(三)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的过程

(四)原核与真核生物多肽链合成的差异

(五)肽链合成后的折叠、加工与转运

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解释原因)3

1. 4月底-6月初:各大高校发布夏令营报名通知,开始报名;

2. 6月底-7月:举行夏令营(含笔试、面试);

3. 8月:各大高校发布预推免通知(或第二轮夏令营),注意,由于夏令营录取人数不确定,因此预推免名额也随之浮动,有无预推免也需考量。

夏令营获得“优秀营员”称号,仍需在此时报名各个学校的预推免系统。

4. 8月底-9月28日之前:预推免面试;

5. 9月28日后:国家研究生推免系统开放,若有名额剩余可进行捡漏。

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夏令营基本情况

北大化院只有夏令营且只录取直博生!

北大化院的报名时间自4月21日开始,报名约持续15-30天,包括网报和寄送材料,6月初公布初审名单,7月上旬举行夏令营,注意这个时间每年都与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机构重合,要格外注意学校的选择!做到至少参加三个夏令营,分别对应稳、冲、保三个档次。

夏令营的考查形式取决于疫情防控情况,可能为线上或线下,若为线下举行则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两个半小时,面试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夏令营的录取比例在50%左右,2021年实际参营人数为260余人,其中优秀营员141人,先进营员50人。

三、夏令营具体时间安排

2021年北大夏令营于7月9日-7月11日举行,持续三天两夜,报销单程路费,安排酒店及饭食。

7月9日全天在北大化院报道,确认面试ppt领取营服和姓名牌,查看面试安排,随后自行前往友谊宾馆办理入住;7月9日晚7点在北大化院进行笔试;7月10日全天进行面试,按照分组安排及小组顺序依次进行面试,面试后时间自行安排;7月10日晚9点就会收到“优秀营员”的邮件;7月11日在北大化院进行学科说明会,中午及下午进行老师交流会,此时会进行一波“优秀营员”的补录;7月11日下午自行办理离开,不再进行“优秀营员”的补录。

“先进营员”指的是在非优秀营员中排名靠前的学员,夏令营结束后不会再补到优秀营员中,但会有老师主动联系询问是否要进入“应用化学系”(可以理解为辐射化学)。

首先要关注公众号“北大化学”,及时接收通知,不要错过每一条通知;按要求准备材料,包括:报名表、个人陈述、两封推荐信、获奖证书复印件、英语成绩证明(四六级、托福、雅思)、排名证明等,务必按照要求提交材料,如时间、提交形式、排放顺序。注意查看邮件通知,确保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面试ppt并进入微信群。

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考察内容包括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晶体结构和统计热力学,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题,满分为200分。

题目量非常大,A4纸大小20页左右,因此要格外注意做题速度,难度不算特别高,但是考查比较细致。无机、有机题目占比较大,且难度适中。

具体来说,无机化学侧重于分子轨道理论、配合物价键理论等;有机化学侧重基础概念,如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手性碳原子的个数;分析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难度比较大,如林邦误差公式、某种现代分析手段的作用,要想测定氢原子的位置能否使用中子衍射等等;物化题量很小,包括了一部分统计热力学及公式计算;晶体结构题目量很少,但是比较难。

因此,建议提前三四个月开始复习本科阶段专业课,尤其要注意基础概念的理解,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自学北大版的《中级无机化学》。大家如果在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保研一对一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面试形式为多个老师面试一个学生的形式,面试时间约为20分钟。面试时分成多个组,按照组内顺序依次进行面试,未面试时可在大厅等待。

面试流程首先是文献翻译,抽取一段约为9-10行的英文文献,阅读并进行翻译,可以提问2-3个生词的发音及含义,翻译难度较大,且包含生化、金属有机等领域,如石墨烯的液相剥离等;随后进行PPT展示,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注意严格把控时间。Ppt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基本情况、科研经历、致谢等,重点应放在科研经历的具体介绍上,不在于做出了什么成果,更重要的是每一步的细节、原因,随后是大约10分钟的提问环节,在座老师就ppt内容进行提问,要对ppt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了熟于心,回答问题时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不会的问题要勇于承认,并就所学进行分析,不要随意乱编。

面试建议有:对于ppt的制作要格外注意细节(如文献引用格式Nature 510, 522–524 (2014). 、图注、幕布比例4:3/16:9等),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包括言语、ppt,更重要的是科研思路及其实施过程的逻辑性,弄清楚自己所参与的研究的背景和当前进展。

预祝各位同学顺利进入自己的理想学校!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17、【多选题】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表述是( )
    A、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药物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

19、【多选题】关于药典的正确描述是( )
    B、一般有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有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C、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并明确规定了这些品种的质量标准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其中收载的品种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质量稳定、副作用小、我国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1、【单选题】以下关于QbD理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B、根据QbD理论,研究者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C、其宗旨是药品的制剂处方和工艺参数的合理设计是其质量的根本保障,而成品的测试只是质量的验证
    D、常用单变量的实验数据来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并根据实验数据来确定质量标准

2、【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口服给药的特点( )
    D、口服给药后药物一般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可作用于全身

7、【单选题】以下有关溶解度和解离度的说法中正确的说( )
    B、不论何种性质的药物,也不论通过哪种途径给药,药物必须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

11、【单选题】下列关于药物配伍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固体制剂处方配伍研究,通常是将少量药物和辅料混合进行DSC扫描
    B、固体制剂处方配伍研究,一般均应建立pH-反应速度图,选择其最为稳定的pH值
    C、对注射剂的配伍,一般是将药物置于含有金属(同时含有或不含有络合剂)或抗氧化剂(在含氧或含氮的环境中)等附加剂的条件下研究
    D、对口服液体制剂,通常研究药物与乙醇、甘油、糖浆、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和缓冲液的配伍

18、【多选题】药物制剂的设计贯穿于制剂研发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的内容( )
    A、对处方前工作包括理化性质、稳定性、药动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B、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需要,结合各项临床前研究工作,确定给药的最佳途径,并选择合适的剂型
    C、选择合适于该剂型的辅料或添加剂,通过各种测定方法考察制剂的各项指标

26、【判断题】制剂的设计和优化仅对创新药物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已上市药品则不重要。 ( )

27、【判断题】药物制剂的设计是决定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和顺应性的重要环节。( )

28、【判断题】影响药物制剂设计的因素除受设计目的、给药途径、QbD理念等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成本、知识产权以及节能环保等因素。 ( )

29、【判断题】QbD的思想就是指质量不是通过设计实现的,而是通过检验赋予的。 ( )

30、【判断题】一般用油/水分配系数衡量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越大,脂溶性越大,有利于药物跨膜转运。 ( )

31、【判断题】注射给药特别适合用于急救病人、失去知觉或不能吞咽病人。对于在胃肠道中容易降解以及口服吸收非常困难的药物也首选注射给药制剂,因此具有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顺应性好等特点。 ( )

32、【判断题】对于液态或固态的药物制备肺部吸入给药制剂时,以0.5-1μm大小的可溶性颗粒的吸收效率最佳。 ( )

33、【判断题】药物多晶型的稳定性一般,熔点低、溶解度大,是药物存在的一种高能状态,因此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 ( )

34、【判断题】多晶型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同,晶型结构不同,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也不同。 ( )

35、【判断题】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是便于药物上市后的销售。 ( )

36、【判断题】药物以解离型或非解离型存在不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被吸收。 ( )

37、【判断题】通常药物在25℃、80%的相对湿度下放置24小时,吸水量小于2%,大于0.2%时,称为微吸湿;小于15%为一般吸湿;大于15%的就是极易吸湿了。()

38、【判断题】固有溶出速率反映了药物从固体表面进入溶出介质的速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相同化合物的不同晶型或盐型在溶解快慢方面的差异,进而提示是否会出现生物利用度问题。( )

39、【判断题】溶解度、pKa、油水分配系数等的测定影响以后许多研究工作,进行处方前工作开始时,必须首先测定这些数据。 ( )

40、【判断题】化合物稳定性的标准一般是单一降解产物含量小于等于2%,总降解产物含量小于等于3%。 ( )

41、【判断题】Caco2细胞模型、MDCK细胞模型、肠环模型和肠灌注模型等是用于预测药物口服吸收分数的体内研究方法。 ( )

42、【判断题】药物制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在处方前全面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学与生物药剂学特性等,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选择适当的剂型,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制剂的处方和工艺。 ( )

43、【判断题】直接根据药物在水相中的浓度即非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之和计算得到的油水分配系数称为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 )

44、【判断题】不同盐型仅会对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造成影响,不会影响药物的其他性质。( )

45、【判断题】一般认为,BCSI类及BCSIV类药物可尝试开发各种控释制剂。对于BCSII类或III类药物,则需要分别从改善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提高药物的透过性着手进行剂型设计。 ( )

46、【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8、【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5.1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5、【单选题】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的是( )

8、【单选题】配制复方碘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
    A、先将碘化钾配制溶液,再加入碘使溶解,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
    B、先将碘加入适量水中,然后加入碘化钾使形成复盐进行助溶,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C、先将碘和碘化钾充分混匀,然后加入适量水使形成复盐,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D、先将碘和碘化钾各加入适量水溶解,然后混匀,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21、【判断题】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22、【判断题】由于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所以两组分的溶解度参数值越接近,它们越能互溶。

23、【判断题】正辛醇的溶解度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24、【判断题】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5、【判断题】特性溶解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尤其是对新化合物而言具有意义。

26、【判断题】弱酸性药物在碱性溶液中的表观溶解度大于该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7、【判断题】弱碱性药物在碱性溶液中的表观溶解度大于该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8、【判断题】无论是测定平衡溶解度还是测定特性溶解度,一般需要在25摄氏度条件下进行,以便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贮存和使用作出考虑。

29、【判断题】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30、【判断题】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小于水合物小于有机化物。

31、【判断题】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32、【判断题】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33、【判断题】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同离子效应。

35、【判断题】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36、【判断题】灰黄霉素溶解时加入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37、【判断题】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38、【判断题】同一药物的多晶形中,亚稳定型比温度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39、【判断题】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40、【判断题】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41、【判断题】介电常数大的药物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42、【判断题】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43、【判断题】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7、【单选题】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D、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于皮肤或粘膜,会出现皮肤或粘膜损伤

49、【多选题】关于表面活性剂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B、在结构上为长链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C、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到CMC时,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形成胶束后,当浓度继续增加时,则分子缔合数继续增加
    E、表面活性剂因其对药物有增溶作用,故对药物吸收有促进作用不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

52、【多选题】下列关于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D、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另外两类天然表面活性剂

54、【多选题】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配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形成混合胶团,CMC降低,表面活性增强,有协同作用
    B、两个等量的同系物的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其混合系的表面活性高于各自表面活性
    C、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与负电荷的水溶性聚合物形成复凝聚物
    D、硫酸钡能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
    E、在酸性介质中蛋白质的羧基解离而带负电荷,能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最终导致蛋白质变性

71、【判断题】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是由于结构上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特点决定的。

72、【判断题】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降低。

73、【判断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

74、【判断题】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活性张力的能力较小,增溶力、渗透力弱,乳化能力强。

75、【判断题】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

76、【判断题】极性有机物如尿素、N-甲基乙酰胺、乙二醇等均可升高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77、【判断题】十二烷基硫酸钠又称月桂醇硫酸钠;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

78、【判断题】聚山梨酯,其商品名为司盘(Spans)类,它是有聚山梨糖醇及其单酐和二酐与各种不同的脂肪酸反应所形成的酯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79、【判断题】表面活性剂Pluronic F-68有起昙现象。

80、【判断题】聚山梨酯80是液体制剂乳剂中常用的W/O型乳化剂。

81、【判断题】根据三元相图,表面活性剂由于能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而起增溶作用。

82、【判断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外,都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主要用于消毒、杀菌。

83、【判断题】一般认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毒性最小。

84、【判断题】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大,亲油性愈强;HLB值愈小,亲水性愈弱。

85、【判断题】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系: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86、【判断题】表面活性剂Pluronic F-68有液态、固态和半固体3钟状态,均可做为优良的乳化剂。

87、【判断题】根据HLB值的意义,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故增溶效果越好。

88、【判断题】吐温80具有增溶作用,对药物的增溶不受添加顺序的影响。

89、【判断题】某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司盘类)其水溶液有“起浊”现象。

90、【判断题】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作用的原因是其具有较高的极性。

91、【判断题】在CMC以上,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胶束数量达到饱和。

92、【判断题】肥皂可与苯扎溴铵合用符合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93、【判断题】根据表面活性剂复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含羧基的化合物如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等合用。

94、【判断题】根据表面活性剂复配,皂土、白陶土、滑石粉等具负电荷的固体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95、【判断题】增溶是表面活性剂胶束起乳化作用,将药物乳化而使其溶解度增大。

96、【判断题】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后,才能起乳化作用。

97、【判断题】明胶、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及聚维酮等水溶性高分子对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吸附作用,减少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临界胶束浓度因此升高。

98、【判断题】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

99、【判断题】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酸性水溶液中则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杀菌力很强。

100、【判断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顺序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

101、【判断题】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也是热力学平衡体系。

102、【判断题】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在常压下浊点在70-100℃之间。

103、【判断题】卵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含量高时可作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肌醇磷脂含量高时油包水型乳化剂。

104、【判断题】卵磷脂对热十分敏感,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以及酯酶作用下容易水解,是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微粒制剂的主要辅料。

105、【判断题】聚山梨酯对热稳定,低浓度时在水中形成胶束,其增溶作用不受溶液pH值影响。

106、【判断题】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如钙肥皂、丁二酸二辛基磺酸钠、司盘类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可形成类似反向胶束。

107、【判断题】一些不溶性无机盐(如硫酸钡)能化学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

108、【判断题】同系物增溶剂,碳链愈长,增溶量愈大;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也愈大。

109、【判断题】CMC越低,缔合数越大,MAC就越高。

110、【判断题】新洁尔灭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11、【判断题】表面活性剂由于能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而起增溶作用。

112、【判断题】CMC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一定浓度的增溶剂中的最大值。

3.5.3溶液剂与溶胶剂

6、【单选题】关于液体制剂的防腐剂叙述错误的是()
    A、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而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
    B、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几种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好

25、【单选题】关于芳香水剂错误的表述有()
    B、浓芳香水剂系指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

27、【判断题】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 ( )

28、【判断题】醑剂系指药物的乙醇溶液。 ( )

29、【判断题】甘油的浓度在3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 ( )

30、【判断题】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均是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 ( )

31、【判断题】尼泊金类的抗菌作用随烷基碳数增加而增强,溶解度也随碳数增加而增大。 ( )

32、【判断题】配制复方碘溶液时,应将碘和碘化钾同时加入蒸馏水中。 ( )

33、【判断题】单糖浆中蔗糖的浓度为85%(g/ml)或64.7%(g/g)。 ( )

34、【判断题】电解质影响溶胶稳定性是因为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加入溶胶中,使电荷被中和,ζ电位升高,同时水化膜变薄,故胶粒易合并聚集。 ( )

35、【判断题】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配制是将其加入适量蒸馏水中,搅拌加热而得。 ( )

36、【判断题】洗剂系指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 ( )

37、【连线题】选择下列高分子溶液的配制方法(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8、【连线题】下述液体药剂附加剂的作用为

39、【连线题】写出下列处方中成分的作用

4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2、【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22、【多选题】关于混悬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C、凡难溶性的药物要求的剂量在给定的体积内不能完全溶解的药物,或两种溶剂混合时溶解度降低,都不可制成混悬剂

26、【多选题】下列关于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的正确表述为( )
    A、在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可使ζ电位适当降低,此时称电解质为反絮凝剂
    C、同一电解质因用量不同,在混悬剂中可以起絮凝剂或反絮凝剂的作用

30、【判断题】毒剧药和剂量小的药物适于制成混悬剂。 ( )

31、【判断题】混悬剂既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也属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

32、【判断题】温度对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大,故混悬剂应贮存于阴凉处。 ( )

33、【判断题】对于混悬剂和乳剂,发生絮凝作用可增加二者的稳定性。 ( )

34、【判断题】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剂时,需先与润湿剂研磨。 ( )

35、【判断题】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越接近于1,表明其越稳定。 ( )

36、【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8、【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9、【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2、【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3、【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4、【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5、【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8、【多选题】关于乳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乳化剂根据性质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天然乳化剂、固体粉末和辅助乳化剂

23、【多选题】关于乳剂的稳定性,叙述正确的是( )
    A、乳剂分层是由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存在密度差,属于可逆过程
    C、外加物质使乳化剂性质发生改变或加入相反性质乳化剂可引起乳剂转相

30、【判断题】一般分散相浓度为50%左右时乳剂最稳定,25%以下或74%以上时均易发生不稳定现象。

31、【判断题】要解决乳剂分层的问题,可通过减少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来实现。 ( )

32、【判断题】对于混悬剂和乳剂,发生絮凝作用可增加二者的稳定性。 ( )

33、【判断题】O/W乳剂采用亚甲蓝(水溶性染料)染色时,其分散介质被染成蓝色。 ( )

34、【判断题】乳剂类型是由乳化剂的性质决定的。 ( )

35、【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6、【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8、【连线题】乳剂不稳定的原因是(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9、【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2、【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3、【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4、【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45、【连线题】干胶法制备乳剂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33、【多选题】以下有关注射剂配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B、所用原料必须用注射用规格,辅料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药用标准
    C、配液方法有浓配法和稀配法,易产生澄明度问题的原料应用稀配法

42、【判断题】过滤灭菌法属于机械除菌方法,适合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物品的灭菌。

43、【判断题】紫外线可用于注射剂灌封完后的灭菌,效果较好。 ( )

44、【判断题】热原致热原理主要因其结构中含有蛋白质。 ( )

45、【判断题】注射剂中热原可用强酸加以破坏。 ( )

46、【判断题】紫外线常用于空间和物体表面的灭菌,较为安全,在有人的房间亦可正常照射。 ( )

47、【判断题】注射剂均为液体制剂。 ( )

48、【判断题】热原在水中不溶。 ( )

49、【判断题】可以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热原。 ( )

50、【判断题】抗氧剂,金属螯合剂和惰性气体均可防止注射剂中药物的氧化,但三者不能联合使用。

51、【判断题】同时具有止痛和抑菌作用的附加剂是三氯叔丁醇。 ( )

52、【判断题】生产注射剂时常加入适量活性炭,其作用为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 )

53、【判断题】注射用水和蒸馏水的检查项目的主要区别是热原。 ( )

54、【判断题】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 ( )

55、【判断题】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 )

56、【判断题】热压灭菌是目前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制剂的灭菌,特别是输液的灭菌常用此法。 ( )

57、【判断题】煮沸灭菌法是化学灭菌法的一种。 ( )

58、【判断题】气态灭菌可用于粉末注射剂。 ( )

59、【判断题】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时100℃、15min灭菌属于抗氧化措施。 ( )

60、【判断题】使用热压灭菌器灭菌时所用的蒸汽是流通蒸汽。 ( )

61、【判断题】亚硫酸钠作为注射剂的抗氧剂使用时,常用于偏碱性的药液。 ( )

62、【判断题】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阳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 )

63、【判断题】药物的等渗浓度与其自身的等张浓度相等。 ( )

64、【判断题】豆磷脂可作为O/W型静脉注射乳剂的乳化剂。 ( )

65、【判断题】冷冻干燥过程是水分由固变液而后由液变气的过程。 ( )

66、【判断题】注射剂调节等渗应该使用葡萄糖。 ( )

67、【判断题】用于眼外伤或眼部手术的眼用溶液剂,应制成单剂量包装。 ( )

68、【判断题】注射剂,特别是用量大的供静脉注射及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均需进行热原检查。( )

69、【判断题】热原是指能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 ( )

70、【判断题】脊椎腔内注射的药液必须等渗,大量输入体内的也应等渗或稍偏低渗,不得高渗。( )

71、【判断题】注射剂必须采用注射用原料且必须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 )

72、【判断题】0.9%的氯化钠等渗但不等张。 ( )

73、【判断题】混悬型注射剂要求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 ( )

74、【判断题】增加滴眼剂的黏度,使药物扩散速度减小,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 )

75、【判断题】氯霉素眼药水中硼酸的主要作用是防腐。 ( )

76、【连线题】以下措施是针对热原的哪项性质?()(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7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78、【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79、【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2、【连线题】上述处方中的:(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3、【连线题】以上各成分在维生素C注射剂中作为:(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4、【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5、【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6、【连线题】以下各物质可用于注射剂中作为:(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7、【连线题】以下各种情况采用的灭菌方法:(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88、【连线题】导致注射用无菌粉末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为:

89、【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9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91、【连线题】以上各物质在注射剂中:

4、【单选题】散剂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是( )
    A、物料前处理→筛分→粉碎→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B、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C、物料前处理→混合→筛分→粉碎→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D、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分剂量→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E、物料前处理→粉碎→分剂量→筛分→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5、【单选题】下列关于散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散剂是指药物或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11、【判断题】对于固体制剂,其物料混合度、流动性、充填性对制备工艺无关紧要。 ( )

12、【判断题】对于多数固体制剂,药物的溶出速度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 )

13、【判断题】固体制剂在体内必须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 )

14、【判断题】散剂外用散覆盖面积大,可以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 )

5、【单选题】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为( )
    A、原辅料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装袋
    B、原辅料混合→制湿颗粒→制软材→干燥→整粒与分级→装袋
    C、原辅料混合→制湿颗粒→干燥→制软材→整粒与分级→装袋
    D、原辅料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整粒与分级→干燥→装袋

6、【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颗粒剂成品应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等现象
    C、在粒度方面,要求颗粒剂在规定量下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和粉末的总和,不得超过10.0%
    D、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应该做装量差异检查,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颗粒剂,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7、【判断题】颗粒剂口服后首先崩解,然后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溶出,药物通过胃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 )

8、【判断题】颗粒剂干燥后不需整粒和分级,就可以直接进行包装。 ( )

9、【判断题】颗粒剂制软材的要求与片剂相同,均为“手握成团,轻触即散”。 ( )

10、【判断题】多种成分颗粒的混合物,应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否则易导致剂量不准确。 ( )

2、【单选题】下列关于胶囊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C、系药物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D、系药物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的固体制剂

3、【单选题】下列关于胶囊剂嚢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硬、软囊壳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制备方法相同
    B、硬、软囊壳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制备方法不相同
    C、硬、软囊壳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相同、制备方法不同
    D、硬、软囊壳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不同、制备方法相同

15、【多选题】下列关于软胶囊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C、对蛋白质性质无影响的药物和附加剂均可填充于软胶囊中
    D、可填充各种油类和液体药物、药物溶液、混悬液,少数为固体物
    E、液体药物若含水5%或为水溶性、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均可制成软胶囊

17、【判断题】胶囊剂可使液态药物的剂型固体化。 ( )

18、【判断题】将药物按需要制成缓释颗粒装入胶囊中,可以达到缓释延效作用。 ( )

19、【判断题】胶囊剂填充的药物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

20、【判断题】胶囊剂中若填充易风干的药物,可使囊壁软化;若填充易潮解的药物,可使囊壁脆裂。( )

21、【判断题】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 )

22、【判断题】空胶囊常用规格有8种,常用的为0-5号,随着号数由小到大,容积由大到小。( )

23、【判断题】软胶囊囊壁由明胶、增塑剂、水三者所组成。 ( )

24、【判断题】软胶囊中的液态药物pH以2.5-7.5为宜,否则易使明胶水解或变性。 ( )

25、【判断题】软胶囊中的液体药物若含5%水或为水溶性、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能使囊材软化或溶解,不宜制成软胶囊。 ( )

26、【判断题】胶囊剂能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 )

27、【判断题】含油量高的药物或液态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 )

28、【判断题】由于胶囊壳主要含水性明胶,因此,填充的药物不能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

29、【判断题】硬质胶囊壳或软质胶囊壳主要由明胶、甘油和水组成。 ( )

30、【判断题】胶囊剂不能延缓药物的释放,也不具备定位释药作用。 ( )

31、【判断题】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制成胶囊剂有利于掩盖其臭味,并减少刺激性。 ( )

32、【判断题】易风干、易潮解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利于提高药物稳定性。 ( )

33、【判断题】软胶囊囊壁的组成通常是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0.6):1。 ( )

4、【单选题】下列关于滴丸剂概念正确叙述的是( )
    A、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B、系指液状药物与适当物质溶解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C、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混溶于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D、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溶剂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5、【单选题】从滴丸剂组成、制法看,( )不是其特点。
    A、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劳动保护,工艺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D、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6、【单选题】滴丸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一般如( )

13、【判断题】滴丸剂常用基质分为水溶性基质、脂溶性基质和乳化型基质三大类。( )

14、【判断题】滴丸剂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 ( )

15、【判断题】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 )

16、【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7、【连线题】选择下列药物可优先考虑的选项中的剂型

2、【单选题】有关片剂质量检查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衣片、薄膜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量差异,包衣后不再检查片重差异
    C、混合不均匀和可溶性成分的迁移是片剂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12、【单选题】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片(复方新诺明片)处方如下: 磺胺甲基异噁唑(SMZ)400g    甲氧苄啶(TMP)80g 淀粉40g  10%淀粉浆24g  干淀粉23g(约4%) 硬脂酸镁3g(约0.5%)     制成1000片(每片含SMZ0.4g) 干淀粉的作用为( )

42、【多选题】对片剂崩解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B、药典对普通口服片剂、包衣片剂以及肠溶衣片剂规定了不同的崩解时限

59、【判断题】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粒子的表面积成反比。( )

60、【判断题】与固体制剂相比,液体制剂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 ( )

61、【判断题】在Noyes-Whitney方程中,药物的溶出速率与药物的表面积成正比。( )

62、【判断题】《中国药典》标准筛的规格是筛号越大,则孔径越大。( )

63、【判断题】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是: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 )

64、【判断题】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组分CRH的加和。 ( )

65、【判断题】100倍散即99份稀释剂与1份药物混合制成的稀释散。 ( )

66、【连线题】下列各物质在片剂中产生的作用:

67、【连线题】片剂生产中可选用的材料:

68、【连线题】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片剂生产工艺

69、【连线题】下列剂型应做的质量控制检查项目

70、【连线题】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下列片剂应在多长时间内崩解

71、【连线题】不同包层过程应选择的材料

72、【连线题】下列说法对应的高分子材料是

8.8.1软膏剂(含凝胶剂)

1、【单选题】下列有关软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软膏剂是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半固体外用制剂

18、【单选题】下列关于凝胶剂叙述错误的是( )
    A、凝胶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或混悬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半固体制剂
    D、卡波姆在水中分散形成浑浊的酸性溶液必须加入NaOH中和,才形成凝胶剂

30、【多选题】关于软膏剂制备正确的叙述是( )
    A、应用熔和法时,不溶性药物直接加到熔融基质中,搅拌至冷却后再研磨
    D、含挥发性或易升华药物,一般应使基质温度降至60℃左右,再与药物混合

32、【多选题】下列关于眼膏剂叙述正确的是( )
    E、用于眼部手术或创伤的眼膏剂应绝对无菌,可加适量抑菌剂或抗氧剂

37、【判断题】软膏剂是一种由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 ( )

38、【判断题】软膏剂和栓剂都是半固体制剂。 ( )

39、【判断题】软膏剂的类型按照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状型三类,其基质主要有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及水溶性基质。 ( )

40、【判断题】软膏剂也属于灭菌制剂,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制备。 ( )

41、【判断题】油脂类基质因含有不饱和双键,在长期贮存过程中易氧化,需加入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

42、【判断题】凡士林基质适用于多量渗出液的患处使用,有黄白两种,后者经漂白处理。 ( )

43、【判断题】石蜡与液体石蜡为饱和烃混合物,常用于调节基质的稠度。 ( )

44、【判断题】羊毛脂属类脂类基质,可改善油脂性基质的吸水性。 ( )

45、【判断题】乳状型软膏基质和乳剂一样均由植物油、水和乳化剂组成。 ( )

46、【判断题】乳化型基质含水量较高,因此无需加保湿剂。 ( )

47、【判断题】用一价皂乳化剂易形成O/W型乳化剂基质。 ( )

48、【判断题】乳化剂OP是以聚氧乙烯(20)月桂醚为主的烷基聚氧乙烯醚的混合物,为非离子O/W型乳化剂。 ( )

49、【判断题】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 ( )

50、【判断题】半固体状油脂性基质必须先加温熔化后,再与药物混合。 ( )

51、【判断题】软膏剂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药物的含量、性状、稳定性等。 ( )

52、【判断题】用于眼部手术或创伤的眼膏应灭菌或无菌操作,且不添加抑菌剂。 ( )

53、【判断题】水性凝胶易失水和霉变,需加入保湿剂和防腐剂。 ( )

54、【判断题】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可在热水中溶解形成凝胶剂。( )

55、【连线题】指出下列试剂的化学名:

2、【单选题】下列关于膜剂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
    A、膜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B、根据膜剂的结构类型分类,有单层膜、多层膜(复合)与夹心膜等

10、【判断题】根据膜剂的结构类型分类,有单层膜、多层膜(复合)与夹心膜等。 ( )

11、【判断题】采用不同的成膜材料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膜剂,既可制备速释膜剂又可制备缓释或恒释膜剂。 ( )

12、【判断题】膜剂的载药量小,只适合于小剂量的药物,重量差异不易控制,收率不高。 ( )

13、【判断题】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二醇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 )

14、【判断题】膜剂制备可采用匀浆制膜法、热塑制膜法和复合制膜法。 ( )

15、【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6、【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8、【连线题】选择下列药物可优先考虑的选项中的剂型

5、【单选题】下列关于局部作用的栓剂叙述错误的是( )
    B、局部作用的栓剂,药物通常不吸收,应选择释药速度慢的栓剂基质

13、【多选题】下列关于栓剂的概述正确的是( )
    A、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B、栓剂塞入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

21、【多选题】全身作用的栓剂下列关于基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B、在油脂性基质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药物释放吸收,使用量越大吸收效果越佳
    C、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同的基质,有利于药物释放,增加吸收
    D、吸收促进剂可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快药物的转运过程

25、【判断题】将全身作用的肛门栓塞入距肛门口4cm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 ( )

26、【判断题】腔道局部作用的栓剂要求药物释放速度要快。 ( )

27、【判断题】凡士林可作为软膏基质,也可作为栓剂基质。 ( )

28、【判断题】平均重量为1.0g以上的栓剂,重量差异限度应该小于±10%。 ( )

29、【连线题】指出下列试剂的化学名:

30、【连线题】说明下列物质在栓剂制备中的用途:

1、【单选题】下列关于气雾剂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
    C、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的制剂
    D、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

2、【单选题】关于气雾剂正确的表述是( )
    C、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气雾剂及空间消毒用气雾剂
    D、气雾剂系指将药物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10、【单选题】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雾剂可分为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用气雾剂以及空间消毒用气雾剂

18、【多选题】下列关于气雾剂叙述正确的是( )
    A、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
    C、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的制剂

20、【多选题】关于气雾剂表述错误的是( )
    C、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气雾剂及空间消毒用气雾剂
    D、气雾剂系指将药物分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22、【多选题】关于气雾剂的正确表述是( )
    D、按相组成分类,可分为一相气雾剂、二相气雾剂和三相气雾剂

30、【判断题】气雾剂可在呼吸道、皮肤或其他腔道起局部或全身作用。 ( )

31、【判断题】气雾剂由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所组成。 ( )

32、【判断题】按分散系统分类,气雾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固体分散型和乳剂型。 ( )

33、【判断题】气雾剂具有速效、定位、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和计量准确的优点。 ( )

34、【判断题】多次使用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不会对受伤皮肤产生不适或刺激。 ( )

35、【判断题】使用气雾剂可避免药物受胃肠道的破坏以及肝脏首过效应。 ( )

36、【判断题】通常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以在0.5-5 μm范围内最适宜。 ( )

37、【判断题】氟氯烷烃目前可以作为吸入用药物气雾剂抛射剂。 ( )

38、【判断题】气雾剂的抛射剂一般可分为氢氟烷烃、二甲醚、碳氢化合物及压缩气体。 ( )

39、【判断题】气雾剂喷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抛射剂的用量及自身蒸汽压。 ( )

40、【判断题】通过肺部吸收的气雾剂,吸收速度很快,不亚于静脉注射。 ( )

41、【判断题】定量型的吸入气雾剂阀门系统由封帽、阀杆、橡胶封圈、弹簧、定量杯、浸入管等六部分组成。 ( )

42、【判断题】冷灌法速度快,对阀门无影响,成品压力较稳定。是目前我国生产中常采用的方法。( )

43、【判断题】喷雾剂系借助手动泵的压力将内容物以雾状形态释出。 ( )

44、【判断题】吸入粉雾剂系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至肺部。 ( )

45、【判断题】对于吸入型气雾剂要求处方中不得添加防腐剂。 ( )

46、【判断题】气雾剂喷出的药物多为雾状气溶胶。 ( )

47、【判断题】W/O型气雾剂,在喷射时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泡沫,故又称泡沫气雾剂。 ( )

48、【判断题】按气雾剂组成分类,容器中存在的相数可以是单相气雾剂和双相气雾剂。 ( )

49、【判断题】吸入型气雾剂需要迅速吸收并发挥全身作用时,其雾滴粒径最好在0.5-1μm之间。( )

50、【判断题】氢氟烷烃类是目前被认为最合适的氟利昂替代品。 ( )

51、【判断题】气雾剂和喷雾剂中都含有抛射剂,作为药物喷射的动力。 ( )

52、【判断题】混悬型气雾剂常需加入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润湿剂、分散剂和助悬剂,以便分散均匀并稳定。 ( )

53、【判断题】常温下抛射剂的蒸汽压大于大气压。 ( )

54、【判断题】气雾剂中的抛射剂可以是碳氢化合物及压缩气体。 ( )

55、【判断题】气雾剂喷射能力的强弱决定于抛射剂的用量和药液浓度。 ( )

56、【判断题】小分子、脂溶性并且不易吸湿的药物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被吸收利用。 ( )

57、【判断题】肺泡是人体进行气-血交换的场所,也是药物在肺部吸收的主要部位。 ( )

58、【判断题】气雾剂的制备过程分为容器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药物配制与分装,填充抛射剂三部分。 ( )

59、【判断题】混悬型气雾剂的主药经微粉化后,抛射剂用量可以减少。 ( )

60、【判断题】当乳剂从乳剂型气雾剂的阀门喷出时,所产生泡沫的性状取决于抛射剂的性质和用量。( )

6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 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62、【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单选题】固体分散体的高度分散性是指( )

5、【单选题】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 )
    A、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系
    B、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14、【单选题】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释药情况正确的描述是( )

21、【多选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得共沉淀物
    C、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减慢
    D、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E、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作用

23、【多选题】下列关于固体分散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分散体既可速释又可缓释,速释与缓释取决于药物的分散状态
    B、X射线粉末衍射可用于固体分散体的验证,其主要特征为药物的晶体衍射峰变弱或消失

31、【判断题】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或微晶态分散在载体材料中。 ( )

32、【判断题】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固体分散体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 )

33、【判断题】药物在固态液体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

34、【判断题】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态晶型存在的。 ( )

35、【判断题】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36、【判断题】固体分散体具有老化特性。 ( )

37、【判断题】玻璃态固熔体透明而具有脆性,无固定熔点,加热只能逐步软化。 ( )

38、【判断题】药物的高度分散性是速释的原因之一。 ( )

39、【判断题】药物分散于载体中只是以一种分散状态存在。 ( )

40、【判断题】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

41、【判断题】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

42、【判断题】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

43、【判断题】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

44、【判断题】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

45、【判断题】载体材料相对用量与药物分散性相关,药物量与载体量比值越大,药物分散程度越高。( )

46、【判断题】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和刺激性。 ( )

47、【判断题】固体分散体可以使药物缓释的原理是被分散在骨架内的药物分子或微晶必须通过网状结构慢慢扩散而溶出。 ( )

48、【判断题】难溶性药物与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

49、【判断题】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

50、【判断题】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51、【判断题】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52、【判断题】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作用。 ( )

53、【判断题】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

54、【判断题】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二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型物。 ( )

55、【判断题】固体分散体的高度分散性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属热力学不稳定性体系。 ( )

34、【判断题】药物被包合后,其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 )

35、【判断题】包合量由客分子的大小和主分子的空穴数所决定。 ( )

36、【判断题】包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主客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强弱。 ( )

37、【判断题】包合作用不存在竞争性。 ( )

38、【判断题】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39、【判断题】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

40、【判断题】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与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

41、【判断题】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复合物。 ( )

42、【判断题】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 )

43、【判断题】环糊精是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 )

4、【单选题】关于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微囊或微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封成囊或球的方法
    B、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溶剂与非溶剂均必须是高沸点的
    D、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剂,可混悬或乳化在材料溶液中

5、【单选题】关于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C、复凝聚法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23、【单选题】关于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C、复凝聚法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25、【单选题】关于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微囊、微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法是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球的方法
    B、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必须对溶剂或非溶剂均溶解,也不起反应
    D、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剂,可混悬或乳化在材料溶液中

35、【多选题】下列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微囊化难易取决于材料(如明胶)同药物的亲和力,亲和力强易被微囊化

42、【多选题】下面关于复凝聚法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pH使明胶带负电荷与带正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
    B、调节pH使明胶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

47、【判断题】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可通过加入凝聚剂,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度而成囊,但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 )

48、【判断题】物理化学法进行微囊化是在液相中进行的,药物与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相析出,故又称相分离法。 ( )

49、【判断题】单凝聚法形成的凝聚囊是不可逆的,即使解除凝聚的条件(如加水稀释),也不能发生解凝聚。 ( )

50、【判断题】甲醛做交联剂,通过胺醛缩合反应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而固化而得到不变形的微囊。( )

51、【判断题】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必须要用带相同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材料。 ( )

52、【判断题】溶剂-非溶剂法是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解的溶剂(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

53、【判断题】液中干燥法是指从乳状液中出去分散相中的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囊或微球的方法,亦称为乳化-溶剂挥发法。 ( )

54、【判断题】化学法制备微囊的特点是通过加凝聚剂,常先制成W/O型乳状液,再利用化学反应交联固化。( )

55、【判断题】二步法制备微球是先制得空白微球,再将药物溶液浸吸(包括吸附和吸入)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既能溶解药物又能浸入空白微球的适当溶剂系统。( )

56、【判断题】海藻酸盐与壳聚糖可用作复凝聚发制备微囊的复合材料。 ( )

57、【判断题】微囊也可以制备速释制剂。 ( )

58、【判断题】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囊心物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固态。 ( )

59、【判断题】微囊是由囊芯物和囊材组成,囊芯物必须是油性液体。 ( )

60、【判断题】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微囊的制备方法相似。 ( )

31、【判断题】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较高,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能立刻停止治疗。 ( )

32、【判断题】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 ( )

33、【判断题】广义的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部位和时间,故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 )

34、【判断题】缓释、控释制剂有注射剂、内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等各种剂型。 ( )

35、【判断题】具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如维生素B2,不宜制成口服缓释制剂。 ( )

36、【判断题】服用缓控释制剂后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时间较长,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疗效。 ( )

37、【判断题】只有解离型的药物才适用于制成药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很大,故剂量大的药物适用于制备药树脂。 ( )

38、【判断题】难溶性药物,由于其溶出成为药物释放、吸收的限速因素,宜设计成扩散机制的缓释制剂。 ( )

39、【判断题】绝大部分缓控释制剂属于扩散、溶出、溶蚀结合的释药系统。 ( )

40、【判断题】在缓控释制剂中,羟丙甲纤维素的低黏度型号用于制备混合材料骨架缓释片、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阻滞剂和控释剂;高黏度型号用于缓释或控释片剂的致孔道剂。 ( )

41、【判断题】首过效应强的药物如普罗帕酮、普萘洛尔等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或者用速释部分饱和肝酶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 )

42、【判断题】目前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发展1天给药一次的制剂和复方缓控释制剂。 ( )

43、【判断题】羟丙甲纤维素具有优良的冷水水溶性,只要将它加入冷水中,稍加搅拌便能溶解透明的溶液,相反在60℃以上热水中基本不溶解,仅能溶胀。 ( )

44、【判断题】对于治疗指数TI小的药物在设计中应注意血药浓度的波动性,稳态血药浓度的峰谷比值,即剂型指数DI应大于TI。 ( )

45、【判断题】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增加在体内蓄积的可能性,但仍能延长作用时间和减少某些副作用。 ( )

46、【判断题】为了既能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又不致产生毒副作用,必须在缓控释制剂的设计、试制、生产等环节避免或减少突释。 ( )

47、【连线题】阐述下列缓控释制剂的原理

48、【连线题】下列常见要用辅料分别属于哪种缓控释材料

49、【连线题】磷酸丙吡胺缓释片的包衣液处方归属

50、【连线题】呋喃唑酮胃漂浮片的处方归属

51、【连线题】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一般以

23、【判断题】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作用于皮肤各病变部位的局部治疗制剂。 ( )

24、【判断题】药物的脂溶性越大,透皮吸收的效果越好。 ( )

25、【判断题】熔点低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吸收。 ( )

26、【判断题】药物经皮吸收除经角质层由表皮至真皮的透过吸收途径外,也可以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吸收。 ( )

27、【判断题】药物经表皮吸收是经皮给药制剂主要的药物吸收途径。 ( )

28、【判断题】经皮吸收制剂中基质与药物的亲和作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 )

29、【判断题】脂溶性强的药物可能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积累,使吸收减慢。 ( )

30、【判断题】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 )

31、【连线题】对应以下物质在经皮贴片中的作用:

32、【连线题】判断经皮吸收贴剂的类型

21、【判断题】被动靶向与主动靶向制剂的差别在于载体构建上没有具有特定分子特异性作用的配体、抗体等。 ( )

22、【判断题】药物大分子共价结合物由于最终结构的分子量大于10000以上,所以这类结构又被称为高分子靶向系统。 ( )

23、【判断题】脂质体、修饰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都可用于制备被动靶向制剂。 ( )

24、【判断题】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级。 ( )

25、【判断题】药物载体能像设定目标的“导弹”一样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组织并发挥药效的制剂是被动靶向制剂。 ( )

26、【判断题】颗粒型靶向载体系统是药物与载体及各种功能分子以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的载体结构,也称纳米靶向载体系统。 ( )

27、【判断题】前药与药物大分子复合载体的原理相似,但仍有不同,前药一般还是指小分子药物。( )

28、【判断题】被动靶向、主动靶向或物理化学条件响应的机制,并非孤立的和绝对的。 ( )

29、【判断题】主动靶向的制剂是通过对药物载体的修饰,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

30、【判断题】单克隆抗体修饰的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 ( )

31、【判断题】采用磁性材料将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是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

32、【判断题】“分子靶向药物”(molecular target drug),也是一种靶向给药系统。 ( )

33、【判断题】药物载体用聚乙二醇修饰后,可以降低巨噬细胞的识别,形成长循环制剂,有利于制剂靶向。 ( )

34、【判断题】构建优良的靶向制剂除了关注制剂材料本身及关键功能基本的选择和配比,还应重点考虑其靶向功能和载药释药功能。 ( )

35、【判断题】相对摄取率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re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 )

36、【连线题】以下靶向制剂具有何种功能或特点

37、【连线题】以下靶向原理各属于哪种靶向制剂

38、【连线题】以下靶向制剂各属于哪种靶向原理

14.6.2脂质体与类脂囊泡

12、【判断题】脂质体的类脂双分子层一般是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的。 ( )

13、【判断题】在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中不能用超声。 ( )

14、【判断题】注入法是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50℃磷酸盐缓冲液,将此药液缓缓注入于搅拌下的有机溶剂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水除尽为止。 ( )

15、【判断题】脂质体具有淋巴系统靶向性。 ( )

16、【判断题】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封闭的小囊泡称为类脂囊泡。 ( )

17、【判断题】类脂囊泡是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也具有类似脂质体封闭的双层结构。 ( )

18、【判断题】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囊泡,称为聚合物囊泡。 ( )

3、【判断题】聚合物胶束是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 ( )

4、【判断题】制备聚合物胶束可以采用乳化法。 ( )

5、【判断题】形成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可以是两嵌段的或三嵌段两亲性聚合物。 ( )

6、【判断题】利用药物与聚合物疏水链上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将药物共价结合在聚合物上,所制得的载药聚合物胶束,可有效避免肾排泄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

7、【判断题】聚合物胶束是由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 )

8、【判断题】常用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对难溶药物的增溶效果较好,但其CMC值较高,不能用作药物载体,因为其形成的胶束经稀释不稳定。 ( )

14.6.4纳米粒和亚微粒

2、【单选题】制备聚氰基丙烯酸烷酯亚微粒时,基本的步骤是( )
    A、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OH-或其他引发剂分子发生聚合
    B、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甲醛发生聚合
    C、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明胶发生聚合
    D、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靠机械力形成亚微粒

5、【单选题】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中以下错误的是( )
    A、形态应为球形或类球形,无黏连。通常用电镜观察形态,并提供照片

7、【判断题】天然高分子材料可由于化学交联、加热变性或盐析脱水而凝聚成纳米粒或亚微粒。( )

8、【判断题】以水作连续相的乳化聚合法是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OH-或其他引发剂分子经高能辐射发生聚合而制备纳米粒或亚微粒。 ( )

9、【判断题】固体脂质纳米粒系指以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纳米粒。 ( )

14.6.5纳米乳和亚微乳

1、【判断题】纳米乳不可能自发(经轻度振摇)形成。 ( )

2、【判断题】纳米乳及亚微乳经过长时间热压灭菌或两次灭菌均不会分层。 ( )

3、【判断题】亚微乳不可能自动形成。 ( )

4、【判断题】自乳化药物给药系统是指在体内与体液相遇后,能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自动乳化形成亚微乳或者纳米乳的给药系统。 ( )

5、【判断题】亚微乳可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的吸收,但不能使药物缓释、控释或者具有靶向性。 ( )

6、【判断题】亚微乳和纳米乳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 )

1、【单选题】下列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正确说法是( )
    A、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程度
    B、药物制剂在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稳定性

13、【单选题】下列有关药物稳定性正确的叙述是( )
    C、为增加混悬液稳定性,加入的能降低ζ电位、使粒子絮凝程度增加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D、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28、【单选题】关于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
    B、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应可用于零级、一级(伪一级)反应进行处理
    C、如果药物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药物有效期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31、【单选题】溶剂对于药物水解反应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对于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
    C、如OH-催化水解苯巴比妥阴离子,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将降低药物分解速度
    D、对于易水解的药物,只要采用非水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都可以使其稳定

37、【单选题】对于水解的药物,关于离子强度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制剂处方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盐所带入的离子,对于药物的水解反应加大
    C、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并受OH-催化,加入盐使离子浓度增加,则分解反应速度增加
    D、如果药物离子带负电,并受H+催化,则离子强度增加,分解反应速度降低

56、【多选题】在药物稳定性试验中,有关加速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温度特别敏感,预计需要冰箱保存的药品可不进行加速试验
    E、目的是通过加速市售包装中药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速度来考察药品的稳定性

58、【判断题】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水解和氧化。 ( )

59、【判断题】盐酸丁卡因、盐酸可卡因、盐酸普鲁卡因等药物的降解途径主要是氧化。 ( )

60、【判断题】巴比妥类及利多卡因都属于酰胺类药物,均容易发生水解反应。 ( )

61、【判断题】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需考虑包装材料的影响。 ( )

62、【判断题】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和强光照射试验。 ( )

63、【判断题】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进行试验。 ( )

64、【判断题】t0.9通常指降解90%所需的时间。 ( )

65、【判断题】当药物离子和催化离子同时带负电荷,受H+催化,离子强度增加,分解反应速度降低。( )

66、【判断题】表面活性剂可将药物增溶于胶束中,形成一层“屏障”,故可增加任一药物的稳定性。( )

67、【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68、【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69、【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70、【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71、【连线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脂类性质有哪些共同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