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四字成语》能去掉第四段吗?

  1、知识目标: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整体阅读课文,掌握几种文言句式。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1、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2、辅助性教学,指导学生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文言文。

  3、注重解疑及知识点的归纳,当堂练习。

  1、自主学习,通过反复朗读熟知文章大意;借助工具书及注解尝试翻译。

  2、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一、二两节。

  1、导语: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这是出自《列子》的一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另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显示课题)

  2、简介《愚公移山》:(幻灯片及配音)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1、初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和句读。质疑。

  2、范读课文。(配音)

  3、正音,将课文注解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4、大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脉络。

  1、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投影)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3)、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4)、移山的结果怎样?

  3、师生互动,解决以上问题。

  四、研习新课:1~2节

  2、教师提问: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投影图片显示太行山的雄伟气势)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教者设疑,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因此“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的原因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者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子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归纳第1~2段:(幻灯显示)

  (1)重点词义:方仞河阳且面惩迂毕力平险指汉阴许以如……何焉诸叩箕畚龀之易返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原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一家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原句)(杂然相许。)

  ③移山的方法是什么?(原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愚公之妻献疑的目的是什么?(同上)

  ⑤愚公移山有什么艰巨性?(原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文中为什么写邻居小孩"跳往助之"的情节?(略)

  5、翻释1~2节:(投影显示,由学生阅读并记录)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园百里,高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

  往在山北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住在山的北面,被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召集一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还不能铲平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投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带领子孙们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人家的寡妇有一个小孩子,才八岁,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五、集体朗读1~2节。

  六、布置课后任务:背诵、翻译1~2节。

  1、讲解课文三、四段,掌握文言字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总结学习要点,组织练习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投影显示题目)1、词义:方河阳且面惩迂汉阴许如……何箕畚龀返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方法、目的、艰巨性;

  ②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自由朗读课文3~4节

  2、提问:这两段内容主要写了什么?明确:

  (1)、愚公与智叟的辩论;

  (2)、愚公移山的结果。

  3、分角色朗读第三节:一人读愚公,一人读智叟,要求读出语气和感情。学生先揣摩,后指名朗读。

  4、讨论:课文中写了两场辩论,一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什么不同?(投影显示问题,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明确:(投影显示主要内容)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一个“止”字,它是阻止。“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反映了他的反对情绪,这句话是脱口而出的。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移山任务完成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重点在“且焉置士石”上(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上)。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1.把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词语划去。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第五、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3.在文中找出与“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已用“∥”分为四段,请写出第二、第三段的段意。

  5.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

  6.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来源: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东方在线小学网(/),我们还为大家整理了简历、、、小升初作文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四字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