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出家五台山必去的几个寺庙哪座寺院厂第二年又一人去了广东吗?

一次名字的改写,让她和演艺圈结缘。

一首歌曲的翻唱,让她稳坐歌坛天后。

人们是这样评价李娜版《青藏高原》的:

如果你听歌而不听《青藏高原》,说明听歌没入心;

如果你听过《青藏高原》却没听过李娜版本;

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懂歌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殿堂级歌唱艺术家,却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出家,长伴青灯古佛,25年过去了,如今她怎么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著名歌手李娜的故事。


1963年,李娜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

家里还有一个比她小2岁的妹妹。

她原名叫牛志红,因为听起来太土,于是她给自己改名为李娜。

虽然家境一般,但一家人也算生活的其乐融融。

5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打破了一家人的平衡。

因为怕两个女儿受委屈,母亲没有再嫁,选择了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李娜的记忆里,她和妹妹经常被同学嘲笑是“没爹的野孩子”。


渐渐的李娜也变得越来越自卑,唱歌成了她唯一的解压方式。

看到女儿有如此高的唱歌天赋,母亲不惜花巨资请专业的老师教她唱歌。

1975年,12岁的李娜便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

虽然只有12岁,但她却很懂事,知道母亲的不容易,因此常常把自己关在宿舍练嗓子,一练就是一整天。

高强度的练习让她的嗓子疼的根本说不出来话。


相比这种疼,她更心疼母亲和妹妹为了她的学费大冬天在街上摆摊冻得瑟瑟发抖,饿了就啃馒头,渴了就喝凉水的情景。

1981年,李娜不负众望,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在实验团出演了多部传统豫剧。

没有小孩天天苦,没有努力天天输。

第二年,凭着在豫剧《百岁挂帅》中成功扮演佘太君一角,她荣获“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成为团里的佼佼者。


19岁就获此殊荣,这也让她名声大震,自然也就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赏识。

此后,她先是被调入河南省豫剧院一团,两年后又转到河南省歌舞团,工作日趋稳定,这也让她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可等第一个月工资发到手,只有可怜的几十块,她迷茫了,本以为自己能挣钱了,就可以尽早还清家里欠下的债务,减轻母亲和妹妹的负担。

可一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恰逢此时,内地歌坛和影坛开始在南方盛行。

李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下深圳学歌。

这一决定也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且不说南下深圳学歌能不能学成,放着现在这么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却不满足。

虽然母亲再三反对,但此刻的李娜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丝毫不动摇,眼看劝不动女儿,母亲也只能由她去。


为了学好流行歌曲,李娜一头扎进了当时深圳最好的艺术团学习。

可毕竟人生地不熟,很快她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要强的她选择自己抗下这一切,白天去艺术团学习唱歌,晚上勤工俭学给别人做家务,深夜回来疯狂练嗓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从未有过懈怠,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可言。

1988年,北京正举行“如意杯歌唱大赛”,她知道这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便赶快报了名。

到了现场才发现,实力派歌手云集,其中就包括当时比较出名的张继红、郭公芳等人。


从小养成的习惯让她学会了“既来之则安之”,凭借一首《活着不容易》,成功斩获 “通俗组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郭公芳早在1969年就凭借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荣获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组第二名。

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李娜自己知道,自此,李娜才在歌唱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989年,以农村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篱笆·女人·狗》横空出世,引发全国观看热潮,电视剧爆火的同时,这部剧的主题曲《苦篱笆》也在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而演唱这首歌的人正是李娜。


随着李娜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歌曲公司开始向她抛出橄榄枝,这其中就包括创下收视率神话的电视剧《渴望》。

1990年,由李雪健、张凯丽、孙松等人主演的家庭剧《渴望》播出,一经播出,就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作为新时代下的首部国产家庭剧,贴合老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同时,有加入了跨越年代的代入感和归属感。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部电视剧播出的那段时间里,就连全国犯罪率明显下降了,一方面是电视剧本身内容传达了温暖和善良,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没工夫出去搞事情。

每当看到《渴望》这两个字,总能想起流传的那句佳话:“娶妻当娶刘慧芳,嫁人当嫁宋大成”!

而作为这部剧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的歌唱者正是李娜,凭借深厚的唱功和饱含深情的演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实力派歌手。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

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好人都一生平安。

正是这部主题曲的爆红,让她成了配唱专业户,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先后为160多部影视作品配唱了200多首歌曲。


毫不夸张地说,她的歌唱技艺已达到了一种自由王国的境界,无论从音域、音色、以及技巧上都可以轻松驾驭。

而最让观众感到震撼的还是1994年她演唱的歌曲《青藏高原》,凭借高亢的嗓音,优美又不失霸气的唱功让她一夜之间火遍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坛天后”。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问起她唱歌唱得这么成功是有什么秘诀嘛,她只是淡定地说道:哪有什么秘诀,都是后天被“摧残”出来的。

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高轻度负荷训练出来的。

虽然李娜备受欢迎,但她一直保持初心不改,在她心里唱歌是因为热爱,而不是选择,只有心里真正的尊重音乐,才能唱出最动人的歌曲。


也正是这种初心,她也拒绝了很多商演,时常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习声乐,有时候一首歌,她也会练习上百遍,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她会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星期都不下楼。

三、当红时期隐居深山。

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位歌坛天后却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再也没有在荧幕上出现过。

直到1997年5月,网友在张家界的天门山看到了她的踪影。

这一天,李娜在朋友的邀请下,来天门山游玩,当到达天门山后,看着眼前巍峨的群山、参天的古树、遍布的青苔以及耸立的石笋,,她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烦躁的内心在这一刻彻底释怀了。


当地村民知道李娜来到天门山的消息后,也纷纷前往天门山,只为见她本人一面。

看着眼前的美景,在看看淳朴的人情,李娜多年紧绷的弦在此刻早已抛之脑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出歌坛舞台,在这里过完下半辈子。

为此,她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在这里搭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家,把户口也迁了过去,从此,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闲暇之余,她会在房子周围种上各种蔬菜,养上各种花草,也会自己上山,采摘一些野果和蘑菇。

四、抛弃名利,选择出家

可没过多久,她又做了更让人震惊的决定:出家!

思来想去,她把出家的地点定在了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并取名“释昌圣”。


歌坛天后一夜之间成了出家人,这个消息也在娱乐圈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歌迷和记者们也将原本冷清的普寿寺顿时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和种种猜疑,她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因为她知道跟一个人解释很容易,跟成千上万的人解释却很难。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将修行之所转往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寺院,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认识她,也不会在被打扰。


安排好这一切,她拨通了母亲和妹妹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母亲早已哭成泪人,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李娜历经千辛万苦才拥有了今天的这一切,此刻说放弃就放弃,还是以这么极端的方式。

电话这头的李娜,似乎早已猜到了是这种结果,任凭母亲和妹妹说破天,也没能撼动她一心向佛的决心。

当母亲和妹妹看到她身穿袈裟,以光头的形象出现在她们面前时,泪水再也止不住,顷刻间泪如雨下。


她特别平静地跟妈妈和妹妹说:以前的自己虽然生活聚光灯下,众星闪耀,可自己一点也感觉不到快乐,如今在这里潜心修行,远离是非,却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舒心。

听到女儿这么说,母亲知道在劝下去也于事无补,况且她了解女儿的性格,一旦做了决定就不会回头,当即也决定留在这里照顾李娜,妹妹则继续回到加拿大生活。

虽然离开了星光璀璨的舞台,但她热爱音乐的脚步却没停止,只不过,这次她是以佛经音乐的形式来出现。

尤其是她的那首佛歌《唱经给你听》,听完这首歌会让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放松感,仿佛整个心灵都被净化了。


如今李娜已经出家25年,曾经的辉煌对她而言,早已不值一提,一代歌坛天后也就此成为历史。

有的也只是一个洒脱的出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卢梭曾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写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行役于世,我们受困于名缰利锁,受困于爱恨嗔痴,受困于身不由己,受困于生死忧欢。
能真正获得生命大自在的,寥若晨星。
有人不能,有人不肯,有人只是不愿。
俗根未尽,尘缘难了,便继续奔波于人生的蹇途。
有人则一转身,遁入清净之门。
千禧年之际,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里,偶遇了曾经的著名歌唱家李娜: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
自1997年剃度出家后,这是李娜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手,李娜所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成为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34岁那年,李娜在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出家为尼,皈依了佛门,法号“释昌圣”。
从此,她消失于公众视线中。
几年后,当姜昆在美国见到李娜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他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当时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你……你为什么出家呀?”
“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
言毕,她向他微笑颔首,并施以佛礼。
姜昆见她心意已决,便不再劝说。
从誉满天下的“亚洲第一女高音”,到远离名利场,与青灯黄卷相伴,对于她的“出走”,有的人表示理解,但更多的人则为之惋惜不已。
只有李娜自己知道,几经辉煌与幻灭,她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所以,与其说李娜的“出家”是逃离尘世,不如说是生命的一场真正“回归”。
1963年生于河南郑州的李娜,自呱呱坠地那天起,就不是命运的宠儿。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抚养她和妹妹,生活异常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李娜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同龄孩子的坚强独立。她鲜少向母亲提出非分的要求,即便没有玩具,她也能以唱儿歌的方式自娱自乐。
● 小时候的李娜与父母
当其他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年幼的李娜已经开始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了。
在最艰难的岁月,是音乐抚慰了她的童年。而她也早早地显露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尽管生活不易,但母亲还是毅然决然地将李娜送上了音乐这条路。
13岁时,李娜凭借自己独特清亮的嗓音,被河南戏曲学校表演班录取,成为了75届表演班的一名学员。
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她留在了学校的实验团,和师兄妹们出演了很多部传统豫剧。
19岁那年,她勇挑大梁,以豫剧《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一角,拿下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
这一次获奖,让她平添拾级而上的信心。
1986年,李娜从河南豫剧团转入到了河南省歌舞团。
● 年轻时的李娜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音乐流派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时期。尤其是当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时,无疑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甜蜜“风暴”,那如黄莺出谷的曼妙之声、沁人心脾的婉转旋律、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引人遐思的浪漫境界,都让李娜痴迷不已。
她终于发现了自己更热爱的艺术形式。
于是,李娜放弃了“金饭碗”,独自南下,前往深圳,去学习流行音乐。
当时毗邻香港的深圳,是流行歌曲的前沿阵地,歌手荟萃,曾经在老家以“金嗓子”著称的李娜,来到这样的群雄争霸地,显然属于“无名之辈”。
受尽冷遇的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
1988年,李娜参加了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并一举摘取了通俗组冠军。
有道是,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989年,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特意找到李娜,邀请她来演唱插曲《苦篱笆》。
一曲《苦篱笆》唱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而李娜情动于中的表现力则为其锦上添花。
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这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山之作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收视狂潮,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和这部电视剧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金曲,一首是毛阿敏演唱的同名片尾曲《渴望》,另一首就是李娜的《好人一生平安》。
即使30年过去了,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但当这首歌悠长深情的曲调响起时,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仍然能回想起曾经有过的纯真与美好。
如果说生活在时光的剥蚀下还剩下了什么,大概就是这首歌所传达出的没有褪尽颜色的良善吧。
而李娜大气磅礴又柔情似水的嗓音,更是赋予了它岁月的沧桑感与令人唏嘘的怀旧色彩。
彼时,李娜和毛阿敏、韦唯在中国九十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声震歌坛。
那几年,她几乎成了影视剧的“御用歌手”。
《女人是老虎》的幽默明快、《说聊斋》的寓庄于谐、《苦篱笆》的悲情声咽、《赵尚志》中的《嫂子颂》,更是唱出了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巨大牺牲与默默付出……
踏入乐坛十年间,她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的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家喻户晓的的歌曲都是经由李娜高亢明亮的演绎流传开来的。
这些或百转千折或荡气回肠的歌曲,尽诉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让李娜成为了当时乐坛上的无出其右者。
遏云绕梁之激昂、自由转换之圆润、声情并茂之充沛,都在她游刃有余的驾驭下,被一一呈现。
作为一代歌坛奇才,李娜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基础,踏上的是一条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演唱之路。她博采众长,融汇了戏曲、民族、美声、通俗的技法,并在当时中国歌坛多元化的背景下,敢于创新,突破自我,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李娜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她更是斩获了“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并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李娜个人交响演唱会”。
当时的中国流行乐坛号称“男有刘欢,女有李娜”。
1994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为电视剧《天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也让她的事业迈向了另一座高峰。
据说当时的词曲作者张千一,在看完有关《天路》的影像资料后,便沉浸在这片雪域高原中。
为了能够打造出神圣又空灵的艺术意境,他循环地聆听像才旦卓玛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的藏族歌曲,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有关藏族音乐元素的“魂”,更希望能够为这样的“魂”找到属于它的声音。
他想起了李娜曾经翻唱过李谷一的《北京的金山上》,歌声嘹亮如百灵鸟,又不失古朴浑厚,很适合异域风情的曲风,符合《天路》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几经磨合与沟通后,张千一和李娜达成共识,基本遵循了原来的创作风格。唯一的变化就是歌尾的甩腔,按照李娜的音域幅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当李娜在录音棚完整地录制完《青藏高原》后,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不已,过了很久,录音棚里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就像奔腾的大江遇见断崖般,溅起清流激湍;又似泉水琮琤,行经溪涧时的澄澈动人。
也许冥冥之中,“青藏高原”的圣灵,在召唤着李娜心底的佛性。
唱到最后,她已是泪流满面。
当天路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当《青藏高原》超凡脱俗的歌声响起时,布达拉宫的嵯峨、雪域高原的圣洁、山川相连的壮美,如诗如歌般的一幕幕仿佛就映现在了眼前……
这首《青藏高原》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也成为了众多后来者证明自己音乐实力的一首必唱曲目。
遗憾的是,李娜之后的《青藏高原》,虽被各路实力派音乐人赋予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但再难让人生出心驰神往的美好憧憬。
2001年5月,《青藏高原》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
2008年10月,这首歌又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当《青藏高原》的旋律再次淙淙流淌而出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李娜,想起她那曾经穿透众生灵魂的纯净、旷远的歌声,想起那曾经令人久久难忘的至美辽阔的意境。
音乐界的泰斗级艺术家谷建芬老师曾说:“李娜在《青藏高原》的演唱中,表现出的某种高原性的东西,但这还不是她音乐才能的全部。”
这番评价,足见李娜在音乐上的天赋与造诣。很多人都以为李娜能有如此天籁之音,是因为她的歌喉被天使吻过。
只有李娜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都是后天自我摧残的。”
李娜的声音可以在3个8度的音域里自由切换,这也意味着她可以跟随歌曲的高度任意调整嗓音。
这种高音纵然有天赐的幸运,同时也仰赖于她的刻苦训练。
成名后的李娜虽演出不断,但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她仍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练声量。
“她看重的是长远的发展,想走一条对自己、对音乐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愿做一个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的自得者。”
正如李娜所说的那样,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布满荆棘之途。
她曾整整一年将自己关在家里练声,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足不出户。每当拿到一首作品后,李娜就会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推敲、琢磨、一字一句地揣摩,等到进棚,往往一遍就顺利通过。
制作人无话可说,只能拍案叫绝,因为效果比制作人想象的还要出色很多。
对艺术的痴迷和对自己“羽毛”的珍惜,是她一直不断探索的原因:
“中国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拥有实力,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1995年,李娜荣获了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1996年,她又将“歌坛辉煌二十年”成就奖及“歌坛流行十年”成就奖收归囊中。
那时的李娜,刚刚33岁,这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无艳压群芳的美貌,二无强大的、可供仰仗的背景,一步一个脚印,在孤独中登攀,从国内走向世界,成为音乐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抵达巅峰的李娜,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反而多了一份功成名就后的烦恼。
那时的她,所到之处,皆有媒体的寻访跟踪,甚至刨根问底。她本不求“闻名显达”,却最终饱受其扰。
她原想在音乐上再有所突破,奈何已站在塔尖,若要挑战极限,势必要经历一个再度脱胎换骨的修炼过程。
这一时期的迷茫,一度让李娜陷入自我怀疑中。加之两次爱情的挫败,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娜,堕入到抑郁的泥淖。
在事业辉煌之时,李娜爱上了一个来自东北的男子。他的粗犷豪迈、他的体贴备至,成为她乐不思返的温柔乡。
自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汲汲于爱。她向着有光亮的地方振翅飞去,但耀眼的不是星光,而是火光。
他温暖了她,也灼伤了她。
当她与他谈婚论嫁时,才发现他竟不是自由之身。她在万分错愕、痛苦之余,只能挥剑断情丝。
她退回到只有音乐的世界里,用紧张忙碌的训练强行为自己疗伤。
过了很长时间,最终帮助她从这段情伤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和她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她以为自己苦尽甘来,遇到了一个“知己”般的爱人。
她以为自己终能如愿,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果上次的悲剧再次重演。
她对这个世界与他人交付热爱和信任,然而“回馈”给她的,却并非相同的善意。
爱着的人,大抵有两极的“面目”:被赠与了勇敢的铠甲,也被施与了脆弱的软肋。
哪怕最后全身而退,也可能会伤痕累累。
她输给了自己的天真,更输给了自己的认真。
生活中,李娜原本就无太多知心好友,虽身置名利的中心,但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给了音乐,因此, 她的社交圈并不大。
而两段伤筋动骨的恋情,让她更加封闭自我。
她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极致的追求中。但这份“执念”,不但没能让她摆脱痛苦的纠缠,却让她落至更大的迷惘之中。
那段时间,她时常生病,又长期失眠,精神愈加恍惚。即便当时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双重压力,但她还是继续唱歌。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娜开始练习气功,但练气功不但无助于诸多症状的缓解,却让她的健康每况愈下。
那时的李娜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出路。
又是一个失眠的深夜,她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好友杜禹送给她的一本《大明咒》。
“六字真经”中似乎暗藏心灵密语,让困守于心灵愁城的李娜仿佛找到了解脱的玄机。
1997年5月23日,她和杜禹一起游览了天门山。当她站在山脚下,目睹天门山的肃穆与庄严时,不由心生敬意。
她也突然悟出了天门山寺那幅古联“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的深刻内涵。
于是,她和众多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小镇上买来香烛,一路攀到山麓的水库边。
她将一炷香高举头顶,面朝天门,长跪不起。
她在天门山小住几日后,便做出了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一是提出将户口从郑州迁至张家界永定区;一是在天门山选址造屋。从此,安心此处,不再踏入是非之地。
然而李娜的“出家”消息一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歌迷为之震惊叹惜的同时,很多媒体也欲深挖细究,想要一窥这个音乐造诣极高的女歌唱家,为何选择在事业巅峰期归隐深山;她这样“自毁前程”,是不是因为未能从情伤中走出来?
但再无外人能寻到李娜;更没有记者,能够得到采访李娜的机会。
李娜的“出家”之由,从此成了一个谜。
直到2000年时,姜昆在洛杉矶邂逅李娜,并将这场重逢写成文章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因为国内媒体的围追堵截,才让她选择了隐居海外。
当时的李娜,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讳莫如深,反而坦然平和,道出了自己选择“出家”的原因:
“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不是吗?唱歌,跳舞,成为媒体跟踪的对象,这几乎是我过去生活的全部内容……多早啊,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名利场的追逐之中。
每当独自一人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要思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带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与头顶的光环、身上的珠玉、掌中的财富相比,她更想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李娜也曾与友人谈过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
告别尘世生活,摒弃往昔的荣耀,与诸般烦恼,退守到心灵的净土,或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吧。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曾说:
“我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就像“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出家后,他最得意的学生丰子恺曾为此谈到了“三层楼”的观点:
“人生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这一层;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这一层次。”
李娜的“人生四个境界”与之如出一辙。
所以,像李叔同,像李娜,选择“出家”,并非是失去了对人世的留恋,相反他们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人,是对人生的要义领悟极深的人。
但当凡尘种种,皆不能令其耽留时,那么宗教,或许是他们守住自我的最后阵地。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家的纯粹;世间再没有一位歌坛奇才闪耀于台前,却留下了深山古刹“释昌圣”的传说。
天籁有声,梵音袅袅,也许就是她的前世与今生吧。
如今,远遁在美国的李娜,凌晨三点起床,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生活简单安逸。
母亲也被她接到了洛杉矶,二人常相见。那个曾经懂事的孩子,现在身着袈裟,依偎母侧。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可见她对当下的知足。
那个从俗世“出走”的李娜,不过是平衡了自我,找到了“回家”的路罢了。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于斯世,其实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也许在江湖之远,也许在庙堂之高;也许在十里桃源,也许在万丈红尘……
晨钟暮鼓,不过是另一种人间烟火;营营役役,未尝不是披枷的修行。
没有高下立判,只有殊途同归……

点个“在看”,祝福李娜和天下所有好人,一生平安。
1.姜昆 | 拥有“法喜”的李娜
2.山东和洪 | 倾听天籁之音———上世纪九十年代实力唱将李娜的音乐艺术特色    

荠麦青青与你一起书世间万相,品人生百态,最终,找到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免费送46部经典纪录片

吉米老师免费学英语,天天送福利!

不会领取,请加吉米老师微信号:OHK008

吉米老师送你365免费英语口语学习群

马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群吧


24年了,你还记得歌手李娜吗?

卢梭曾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写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行役于世,我们受困于名缰利锁,受困于爱恨嗔痴,受困于身不由己,受困于生死忧欢。

能真正获得生命大自在的,寥若晨星。

有人不能,有人不肯,有人只是不愿。

俗根未尽,尘缘难了,便继续奔波于人生的蹇途。

有人则一转身,遁入清净之门。


千禧年之际,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里,偶遇了曾经的著名歌唱家李娜: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


自1997年剃度出家后,这是李娜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手,李娜所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成为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34岁那年,李娜在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出家为尼,皈依了佛门,法号“释昌圣”。

从此,她消失于公众视线中。

几年后,当姜昆在美国见到李娜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他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当时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你……你为什么出家呀?”

“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

言毕,她向他微笑颔首,并施以佛礼。

姜昆见她心意已决,便不再劝说。


从誉满天下的“亚洲第一女高音”,到远离名利场,与青灯黄卷相伴,对于她的“出走”,有的人表示理解,但更多的人则为之惋惜不已。

只有李娜自己知道,几经辉煌与幻灭,她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所以,与其说李娜的“出家”是逃离尘世,不如说是生命的一场真正“回归”。


1963年生于河南郑州的李娜,自呱呱坠地那天起,就不是命运的宠儿。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抚养她和妹妹,生活异常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李娜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同龄孩子的坚强独立。她鲜少向母亲提出非分的要求,即便没有玩具,她也能以唱儿歌的方式自娱自乐。


● 小时候的李娜与父母

当其他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年幼的李娜已经开始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了。

在最艰难的岁月,是音乐抚慰了她的童年。而她也早早地显露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尽管生活不易,但母亲还是毅然决然地将李娜送上了音乐这条路。

13岁时,李娜凭借自己独特清亮的嗓音,被河南戏曲学校表演班录取,成为了75届表演班的一名学员。

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她留在了学校的实验团,和师兄妹们出演了很多部传统豫剧。

19岁那年,她勇挑大梁,以豫剧《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一角,拿下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

这一次获奖,让她平添拾级而上的信心。

1986年,李娜从河南豫剧团转入到了河南省歌舞团。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音乐流派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时期。尤其是当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时,无疑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甜蜜“风暴”,那如黄莺出谷的曼妙之声、沁人心脾的婉转旋律、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引人遐思的浪漫境界,都让李娜痴迷不已。

她终于发现了自己更热爱的艺术形式。

于是,李娜放弃了“金饭碗”,独自南下,前往深圳,去学习流行音乐。

当时毗邻香港的深圳,是流行歌曲的前沿阵地,歌手荟萃,曾经在老家以“金嗓子”著称的李娜,来到这样的群雄争霸地,显然属于“无名之辈”。

受尽冷遇的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


1988年,李娜参加了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并一举摘取了通俗组冠军。

有道是,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989年,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特意找到李娜,邀请她来演唱插曲《苦篱笆》。

一曲《苦篱笆》唱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而李娜情动于中的表现力则为其锦上添花。

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这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山之作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收视狂潮,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和这部电视剧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金曲,一首是毛阿敏演唱的同名片尾曲《渴望》,另一首就是李娜的《好人一生平安》。

即使30年过去了,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但当这首歌悠长深情的曲调响起时,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仍然能回想起曾经有过的纯真与美好。


如果说生活在时光的剥蚀下还剩下了什么,大概就是这首歌所传达出的没有褪尽颜色的良善吧。

而李娜大气磅礴又柔情似水的嗓音,更是赋予了它岁月的沧桑感与令人唏嘘的怀旧色彩。

彼时,李娜和毛阿敏、韦唯在中国九十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声震歌坛。


那几年,她几乎成了影视剧的“御用歌手”。

《女人是老虎》的幽默明快、《说聊斋》的寓庄于谐、《苦篱笆》的悲情声咽、《赵尚志》中的《嫂子颂》,更是唱出了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巨大牺牲与默默付出……

踏入乐坛十年间,她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的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家喻户晓的的歌曲都是经由李娜高亢明亮的演绎流传开来的。

这些或百转千折或荡气回肠的歌曲,尽诉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让李娜成为了当时乐坛上的无出其右者。

遏云绕梁之激昂、自由转换之圆润、声情并茂之充沛,都在她游刃有余的驾驭下,被一一呈现。


作为一代歌坛奇才,李娜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基础,踏上的是一条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演唱之路。她博采众长,融汇了戏曲、民族、美声、通俗的技法,并在当时中国歌坛多元化的背景下,敢于创新,突破自我,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李娜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她更是斩获了“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并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李娜个人交响演唱会”。

当时的中国流行乐坛号称“男有刘欢,女有李娜”。


1994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为电视剧《天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也让她的事业迈向了另一座高峰。

据说当时的词曲作者张千一,在看完有关《天路》的影像资料后,便沉浸在这片雪域高原中。

为了能够打造出神圣又空灵的艺术意境,他循环地聆听像才旦卓玛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的藏族歌曲,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有关藏族音乐元素的“魂”,更希望能够为这样的“魂”找到属于它的声音。

他想起了李娜曾经翻唱过李谷一的《北京的金山上》,歌声嘹亮如百灵鸟,又不失古朴浑厚,很适合异域风情的曲风,符合《天路》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几经磨合与沟通后,张千一和李娜达成共识,基本遵循了原来的创作风格。唯一的变化就是歌尾的甩腔,按照李娜的音域幅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当李娜在录音棚完整地录制完《青藏高原》后,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不已,过了很久,录音棚里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就像奔腾的大江遇见断崖般,溅起清流激湍;又似泉水琮琤,行经溪涧时的澄澈动人。

也许冥冥之中,“青藏高原”的圣灵,在召唤着李娜心底的佛性。

唱到最后,她已是泪流满面。

当天路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当《青藏高原》超凡脱俗的歌声响起时,布达拉宫的嵯峨、雪域高原的圣洁、山川相连的壮美,如诗如歌般的一幕幕仿佛就映现在了眼前……

这首《青藏高原》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也成为了众多后来者证明自己音乐实力的一首必唱曲目。

遗憾的是,李娜之后的《青藏高原》,虽被各路实力派音乐人赋予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但再难让人生出心驰神往的美好憧憬。

2001年5月,《青藏高原》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

2008年10月,这首歌又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当《青藏高原》的旋律再次淙淙流淌而出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李娜,想起她那曾经穿透众生灵魂的纯净、旷远的歌声,想起那曾经令人久久难忘的至美辽阔的意境。


音乐界的泰斗级艺术家谷建芬老师曾说:“李娜在《青藏高原》的演唱中,表现出的某种高原性的东西,但这还不是她音乐才能的全部。”

这番评价,足见李娜在音乐上的天赋与造诣。很多人都以为李娜能有如此天籁之音,是因为她的歌喉被天使吻过。

只有李娜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都是后天自我摧残的。”

李娜的声音可以在3个8度的音域里自由切换,这也意味着她可以跟随歌曲的高度任意调整嗓音。

这种高音纵然有天赐的幸运,同时也仰赖于她的刻苦训练。


成名后的李娜虽演出不断,但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她仍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练声量。

“她看重的是长远的发展,想走一条对自己、对音乐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愿做一个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的自得者。”

正如李娜所说的那样,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布满荆棘之途。

她曾整整一年将自己关在家里练声,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足不出户。每当拿到一首作品后,李娜就会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推敲、琢磨、一字一句地揣摩,等到进棚,往往一遍就顺利通过。

制作人无话可说,只能拍案叫绝,因为效果比制作人想象的还要出色很多。

对艺术的痴迷和对自己“羽毛”的珍惜,是她一直不断探索的原因:

“中国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拥有实力,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1995年,李娜荣获了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1996年,她又将“歌坛辉煌二十年”成就奖及“歌坛流行十年”成就奖收归囊中。


那时的李娜,刚刚33岁,这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无艳压群芳的美貌,二无强大的、可供仰仗的背景,一步一个脚印,在孤独中登攀,从国内走向世界,成为音乐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抵达巅峰的李娜,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反而多了一份功成名就后的烦恼。

那时的她,所到之处,皆有媒体的寻访跟踪,甚至刨根问底。她本不求“闻名显达”,却最终饱受其扰。

她原想在音乐上再有所突破,奈何已站在塔尖,若要挑战极限,势必要经历一个再度脱胎换骨的修炼过程。

这一时期的迷茫,一度让李娜陷入自我怀疑中。加之两次爱情的挫败,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娜,堕入到抑郁的泥淖。


在事业辉煌之时,李娜爱上了一个来自东北的男子。他的粗犷豪迈、他的体贴备至,成为她乐不思返的温柔乡。

自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汲汲于爱。她向着有光亮的地方振翅飞去,但耀眼的不是星光,而是火光。

他温暖了她,也灼伤了她。

当她与他谈婚论嫁时,才发现他竟不是自由之身。她在万分错愕、痛苦之余,只能挥剑断情丝。

她退回到只有音乐的世界里,用紧张忙碌的训练强行为自己疗伤。

过了很长时间,最终帮助她从这段情伤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和她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她以为自己苦尽甘来,遇到了一个“知己”般的爱人。

她以为自己终能如愿,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果上次的悲剧再次重演。

她对这个世界与他人交付热爱和信任,然而“回馈”给她的,却并非相同的善意。

爱着的人,大抵有两极的“面目”:被赠与了勇敢的铠甲,也被施与了脆弱的软肋。

哪怕最后全身而退,也可能会伤痕累累。

她输给了自己的天真,更输给了自己的认真。


生活中,李娜原本就无太多知心好友,虽身置名利的中心,但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给了音乐,因此, 她的社交圈并不大。

而两段伤筋动骨的恋情,让她更加封闭自我。

她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极致的追求中。但这份“执念”,不但没能让她摆脱痛苦的纠缠,却让她落至更大的迷惘之中。


那段时间,她时常生病,又长期失眠,精神愈加恍惚。即便当时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双重压力,但她还是继续唱歌。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娜开始练习气功,但练气功不但无助于诸多症状的缓解,却让她的健康每况愈下。

那时的李娜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出路。


又是一个失眠的深夜,她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好友杜禹送给她的一本《大明咒》。

“六字真经”中似乎暗藏心灵密语,让困守于心灵愁城的李娜仿佛找到了解脱的玄机。

1997年5月23日,她和杜禹一起游览了天门山。当她站在山脚下,目睹天门山的肃穆与庄严时,不由心生敬意。

她也突然悟出了天门山寺那幅古联“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的深刻内涵。

于是,她和众多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小镇上买来香烛,一路攀到山麓的水库边。

她将一炷香高举头顶,面朝天门,长跪不起。


她在天门山小住几日后,便做出了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一是提出将户口从郑州迁至张家界永定区;一是在天门山选址造屋。从此,安心此处,不再踏入是非之地。

然而李娜的“出家”消息一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歌迷为之震惊叹惜的同时,很多媒体也欲深挖细究,想要一窥这个音乐造诣极高的女歌唱家,为何选择在事业巅峰期归隐深山;她这样“自毁前程”,是不是因为未能从情伤中走出来?

但再无外人能寻到李娜;更没有记者,能够得到采访李娜的机会。

李娜的“出家”之由,从此成了一个谜。


直到2000年时,姜昆在洛杉矶邂逅李娜,并将这场重逢写成文章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因为国内媒体的围追堵截,才让她选择了隐居海外。

当时的李娜,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讳莫如深,反而坦然平和,道出了自己选择“出家”的原因:

“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不是吗?唱歌,跳舞,成为媒体跟踪的对象,这几乎是我过去生活的全部内容……多早啊,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名利场的追逐之中。

每当独自一人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要思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带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与头顶的光环、身上的珠玉、掌中的财富相比,她更想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李娜也曾与友人谈过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

告别尘世生活,摒弃往昔的荣耀,与诸般烦恼,退守到心灵的净土,或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吧。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曾说:

“我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就像“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出家后,他最得意的学生丰子恺曾为此谈到了“三层楼”的观点:

“人生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这一层;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这一层次。”

李娜的“人生四个境界”与之如出一辙。


所以,像李叔同,像李娜,选择“出家”,并非是失去了对人世的留恋,相反他们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人,是对人生的要义领悟极深的人。

但当凡尘种种,皆不能令其耽留时,那么宗教,或许是他们守住自我的最后阵地。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家的纯粹;世间再没有一位歌坛奇才闪耀于台前,却留下了深山古刹“释昌圣”的传说。

天籁有声,梵音袅袅,也许就是她的前世与今生吧。


如今,远遁在美国的李娜,凌晨三点起床,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生活简单安逸。

母亲也被她接到了洛杉矶,二人常相见。那个曾经懂事的孩子,现在身着袈裟,依偎母侧。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可见她对当下的知足。


那个从俗世“出走”的李娜,不过是平衡了自我,找到了“回家”的路罢了。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于斯世,其实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也许在江湖之远,也许在庙堂之高;也许在十里桃源,也许在万丈红尘……

晨钟暮鼓,不过是另一种人间烟火;营营役役,未尝不是披枷的修行。

没有高下立判,只有殊途同归……文/荠麦青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必去的几个寺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