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难点在哪里的问题?

答主现在大四在读,当年高考物理分数是107/110。进入大学后由于喜欢物理,所以又当了好几年高中物理的家教,算是对形形色色的高中生都见识过了,慢慢的也总结出了一套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现在就分享一下。

事实上,你拿到题目的第一步不要急着去套公式,因为这时你还没有分析题目中物体的运动,茫然使用公式只会把自己绕晕。此时应该是画图,把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你自己画的物理模型,比如他说有个斜面你就在草稿纸上画一个斜面,他说有个物块在斜面上你就继续在这个斜面上补上一个物块,总之题目说的东西你全部画进图里去就对了,然后把所有已知量都标到图上,未知量就全部设出来,不要怕设的未知数多,因为最后一定可以消掉或者解出来。

第二步:受力分析与运动情况分析

物理的核心是力,物理的运动情况本质上也是由其受力情况决定的,因此受力分析是做题的核心。这里要善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前面不是让你把图都画好了嘛?那你就不用再看试卷了,就盯着草稿纸上那副图,找准一个物体作为分析对象。在这个对象周围可能还有其它很多的东西,但你要记住我们研究的只有力,所以不管对象周围有什么小球、物块、斜面、传送带、圆轨道、电磁场,通通把它们看作力就可以,例如你把传送带对物体作用的所有力都画好了,那传送带就可以被你无视掉了,当它消失就可以了,因为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提供力罢了。就这样分析下去你会发现对象周围的物体一个接一个全部消失了,最后只会留下你的分析对象在纸上。这个对象此时应该处在一堆方向与长短不一的箭头之中,这就是它的受力情况了。然后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求这些力的合力,因为真正起到作用效果,即产生加速度的是合外力。

物理本没有难题,简单题缠绕的太多了,自然就成了难题。事实上物理的难题本质上就是一堆简单题的合体,这些简单题用一个个物理公式或逻辑缠绕夹叠在一起,出题人再配上一些专有名词和临界条件,例如“光滑,恰好,刚要,至少,节点,环扣”等等,就可以绕晕学生了。但这时你不要害怕,前面不是让你受力分析了嘛,现在就用上了。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总结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段轨迹可能包含了多种运动情况,可能先是匀加速,后是匀速,再是圆周运动,最后来一段平抛运动。但不要被他吓住,因为每一段运动都相互独立的,你在分析匀加速运动的时候就只用匀加速相关的公式,别去考虑后面的运动。这样一步一步分步分析,就把物体所有的运动全部分析完了。题目可能让你求运动总时间什么的,你把t1到t4加起来就可以了。当然题目中可能不仅仅只有一个物体在运动,但在两物体受力情况不变的前提下,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是相互独立的,你单独分析就好,此时题目往往会问“木板至少多长” “划痕多长” “产热多少”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问你相对位移多大。

可能很多初中生刚入高中有初中遗留下的习惯,一看到字母就害怕,早早的就喜欢把题目中的数据带进去转化为数字。但事实上高中题更适合用字母,因为字母代表着一般情况,每一个字母都体现着它的物理意义,这可以减少你的计算量以及理清你的思路,真正的带数求值我们一般都到最后再带。

一道题解完,你要看看这题有没有自己答的不完善的地方,注意我不是让你去重新检查这个题或者重新去算这个题,而是让你看一看你的题目答全了没有。比如题目让你求A点速度,你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写方向,不写你就是只答了一半哦。你在受力分析中分析的是圆轨道对物体的支持力,但题目问的是物体对圆轨道的压力,你就要看看有没有用牛顿第三定律去转换一下呢?这些都是物理逻辑的严谨,不注意都会扣分。最后记得给老师写个答,把你所有小问的答案总结一下,让老师一眼看到你的答案他真的会很舒服。

说了这么多,结合一道题目分析一下。

如图,质量为m=1Kg的小滑块(视为质点)在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的最高点A,由静止开始释放,它运动到B点时速度为2m/s。当滑块经过B后立即将圆弧轨道撤去。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通过换向轨道由C点过渡到倾角=37°,长L=1m的斜面CD上,CD间铺了一层特殊材料,其动摩擦因数取值范围为0≤μ≤1.5,斜面底部D点与光滑地面平滑相连,地面上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O点,自然状态下另一端恰好在D点,认为滑块在C,D两处换向时速度大小均不变,最大静摩擦等于滑动摩擦。(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问:(1)求光滑圆弧的半径R以及滑块经过B点时对圆弧的压力大小。

(2)若μ=0,求滑块从C第一次运动到D的时间及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若滑块最终停在D点,求μ的取值范围。

这题一眼看过去题目很长,开头的一句“撤去圆弧轨道”似乎也莫名其妙,但这时不要着急,慢慢分析下去就知道它有什么用,我们开始分析。(注:下面分析中VB2就是说B点速度的平方,其它字母同理)

解:(1) 第一问我们对物块分析,由于圆轨道光滑,所以物块从A到B无能量损耗,因此减少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B点的动能,有mgR=mVB2/2 得R=0.2m

然后对物块在B点进行受力分析,它在B点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竖直向上的弹力N,另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mg,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因此有N-mg=Fa=mVB2/R,解得N=30N。但注意这里还没有答完,题目问的是物块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而你这里的受力分析是分析了圆轨道对物块的弹力大小,因此你需要再说一嘴,根据牛顿第三定理,N与F压大小相等,所以F压=30N。

(2) 第二问给出条件μ=0,因此我们会发现物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没有任何内能产生,物块在C点速度Vc=2m/s,对斜面上的物块再做受力分析,把重力沿着斜面方向分解,可知物体仅受到沿斜面向下的6N下滑力以及斜面给的8N支持力。但由于μ=0,因此8N支持力在此题中用不上,我们只考虑6N的下滑力,很明显这就是物体的合外力。

由F合=ma,可知物体在斜面上做a=6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D2-VC2=2aL,得VD=4m/s,因此△V等于VD-VC=2m/s,再由a的定义式a=△V/△t,求出△t=1/3秒

物体在OD段时,仅有动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相互转化,因此当物体的动能完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时,EP达到最大值,有EP(max)=EDK=mVD2/2=8J

(3)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弹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物块顶回斜面,换而言之你可以理解为弹簧的作用就是让物体在D点的速度反向,它本身不损耗物块能量(因为一定会还回去),而整个装置仅有斜面CD粗糙,因此物块所有的能量损耗都只能由斜面来承担。

我们假设μ从0开始逐渐增大,当μ非常小时,由于物体在C处本身有动能,因此若斜面消耗的能量过少,则物块有可能冲回C点,到这里你就发现题干中“撤去圆轨道”有什么作用了,这就是告诉你物块回到C点就会从B点掉下去,因此让物块能回到C点的所有μ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只需要算出让物块恰好回到C点的临界μ就可以了。由于物块前后都在C点,因此重力没有做功,有mVC2/2=Wf=2Lf=16μ,解得μ等于1/8,可见0≤μ<1/8是不可取的区间。

然后μ继续增大,这时物块一定不可能回到C点了,它只能滑到斜面上,那么下一个临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物块恰好能自由静止在斜面上的那个μ。若物块不能静止在斜面上,那么它只能掉到弹簧上,而弹簧必定把它再顶回斜面,这时你发现物块在弹簧与斜面处都停不住,那它只有1个地方可以停了,那就是我们要求的D点。此时物块会在OD段与CD段来回运动,且由于CD的摩擦力消耗使得其运动幅度不断减小,最终能量耗尽而停在D点。对于临界分析有sin37mg=cos37mgμ,得μ=tan37=3/4。因此我们发现1/8≤μ<3/4可取。

然后μ继续增大,此时物块可以静止在斜面上,而它的能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它经过斜面2次,因此它若要停在D点只能一次就恰好滑到D点停住。有Wf=16μ=mVC2/2+mgsin37L, 解得μ=1。因此当3/4≤μ≤1.5时,仅有μ=1可取。

综上,μ的取值范围为1/8≤μ<3/4或μ=1

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思维转化法即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 “一个物体的运动”,试看下例:

某同学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m,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可将5滴水滴的位置转化为一滴水做自由落体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置。自上而下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比为1∶3∶5∶7,因点“3”“2”间距为1m,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1+3+5+7)m=3.2m。

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常见的思维转化方法除上例外,还有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逆向思维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平均速度转化为中间时刻的速度等。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的思想方法。合力与分力、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都是等效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应用等效法解题时,应明确两个事物的等效只是特定的、某一方面的等效。因此在具体的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一方面等效,这样才能把握等效的条件和范围。

如图所示,先让待测电阻与一电流表串联后接到电动势恒定的电源上,读出电流表示数I;然后将电阻箱与电流表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则电阻箱的读数即等效于待测电阻的阻值。

微元法是指把研究对象或过程分隔成小块的(微元)来加以研究。这种方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新教材)中体现最为突出。

例:一个人推磨,其推磨杆的力的大小始终为F,与磨杆始终垂直,作用点到轴心的距离为r,磨盘绕轴缓慢转动。则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推力F做的功为( )。

解析:磨盘转动一周,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0,但不能直接套用W=Flcos α求解,因为在转动过程中推力F为变力,我们可以用微元的方法来分析这一过程。由于F的方向在每时刻都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可把圆周划分成很多小段来研究,如图所示,当各小段的弧长Δsi足够小(Δsi0)时,F的方向与该小段的位移方向一致,所以有:WF=F?Δs1+F?Δs2+F?Δs3+…+F?Δsi=F?2πr=2πrF(这等效于把曲线拉直)。

这是一种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图像的“点”“线”“面”所含物理意义入手,并结合有特点的实例阐述怎样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图所示为两电源的U-I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①的电动势和内阻均比电源②大

B、当外接相同的电阻时,两电源的输出功率可能相等

C、当外接同样的电阻时,两电源的效率可能相等

D、不论外接多大的相同电阻,电源①的输出功率总比电源②的输出功率大

解析: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反映的是电源的特征: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因此A对;作外接电阻R的U-I曲线分别交电源①②的伏安特性曲线于S1、S2两点,又因为上述两个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交点表示电源的工作状态。电源的工作点横、纵坐标的乘积IU为电源的输出功率,由图可知,无论外接多大电阻,两工作点S1、S2横、纵坐标的乘积都不可能相等,且电源①的输出功率总比电源②的输出功率大,故B错,D对。电源的效率 ,因为电源内阻不同则电源效率不同,C错。

物理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物理规律及物理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应用图像分析求解某些物理问题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在物理高考的能力要求中就有一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必要时应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临界分析法、反证法等也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教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比较重点的有力学,电磁学。包括纯力学、动量、能量、电磁学。
1.纯力学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就会有。
2.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动量、能量和力学相结合的问题---应该是在高二学到
3.就是电磁学:包括电学,磁学和电磁感应---应该是在高三会学到的
在高考中占分比较大的是力学和电磁学,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还比较注重创新题的考察,所以必须真正理解上面每一块知识的含义。

怎么学的话,只要上课认真听,尽量多做题基本没什么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难点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