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对认知是否什么是理性性的?

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都不是“灵光一现”,而必然有它的背景和源头。皮亚杰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富争议的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内容的广延性和对实际研究的启发意义举世公认。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这即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慧心理学》一书中[12],列举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早期观点;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彪勒的思维研究;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心理学派;既讲外因又将发展的,如联想主义心理学派;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试误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产生量变和质变,从而得到发展。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指向外部的,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的协调,这种协调需要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状态;二是指过程。皮亚杰主张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被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生物的适应机能又同其组织机能密不可分,他们同为任何生物体的两种机能。生物的组织机能使有机体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是维持生物体的完整系统所必须的。

皮亚杰将生物体物质层次上的组织机能和适应延伸到心理的层次上。他认为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皮亚杰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泛化的适应论,他认为适应不仅限于生物界。个体的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种就是顺应,即同化性的结构或格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顺应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体的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适应环境达到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13]。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就谈不上发展,而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应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二者的动态平衡作用,推动着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认识发展结构)

皮亚杰认为任何认识过程都包含一定的认识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schemes)、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洞见: 认知引导方向,洞见决定格局

前言跨越阶层,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二十年前,我还在大学里读计算机专业。一边享受着设计算法的快感,一边纠结着将来要与一群理工男进入程式化职业生涯的无趣痛苦。因为学习成绩还过得去,就理所应当地考进最好就业的热门专业,一路学下来,我对前途充满了迷茫,也并不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

十年前,我还在职场上“试错”。我知道自己不安分,不过没想到竟然那么能折腾。除了全职工作过的通信、教育、媒体行业,我还兼职地尝试过培训、销售、法务等工作,跨越了不同城市、不同专业、不同领域。而且,每份工作都能获得老板和同事的认可。只是,这样的折腾在没有找到“自我价值感”之前,就是毫无意义的试错。只有我知道,这样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毫无亮光的黑暗隧道。

五年前,我在职业生涯咨询领域“all in”。2012年我做了三百多次咨询,写了几十万字的咨询总结。然后保持这样的频率,前后三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当我发现了一个愿意全情投入的领域时,我就迅速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舵手。过往的所有经验和教训都成了我的资源,而我的洞察力和整合链接能力竟也以天赋的样子出现,助我在生涯咨询领域迅速崛起。

不知不觉中,在这一行,我做了将近七年,做过三百多个完整的咨询案例,接触了几百个真实困惑的求助者,咨询时间超过三千小时,帮助别人解决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人在职业选择的时候会纠结,不知道是该进入一家薪水不错但是可能压力很大的公司,还是该进入一个发展有限但相对安逸的公司。有人在职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会迷茫,离开一个单位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选项,前途充满了未知,如果不离开,又没有任何成长,担忧着未来的前途。有人在压力巨大的时候会焦虑:职场女性准备做妈妈,但是职业发展可能因此放缓;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要发展,还要摆平各类关系。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求助者,面对种种问题和困惑。

我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活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解决问题就活得不好。在我的咨询中,找到我的求助者或许是职场小白,或许是资深职场人,或许是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或许是五六十岁准备退休的大姐,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具体问题也不同。然而,如果总结出来关键词的话,“迷茫”和“焦虑”是两个频率最高的词。他们不缺知识,不缺信息,甚至不缺资源,但就是无法突破自己的限制。这样的限制或许来自认知,或许来自视野,但更多的,他们的限制是源于缺乏看问题的一些视角。比如不知道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重心,比如不知道在探索了自我之后外界的机会才有价值,比如不知道职业发展源于持续迭代的价值交换,比如不知道优势使用与多领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于是,他们被限制,被干扰,被阻碍,被框定在自己的格局里,不再自由,无计可施。我体验过这样的苦恼,也见证了很多人的突破,对此,深有感触。

在一次次成功地帮助职业困惑者走出迷茫,摆脱焦虑之后,我看到了他们的自我绽放,对未来的信心,以及准备立即行动的超强能量。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是颇有成就感的,那是一种通过助人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是幸福的,那是完成了人生使命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我也在问自己,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样的视角,可以不通过咨询,就能获得自我迭代?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学习这些方法,可以不经历这些迷茫的过程,就能获得更快的职业发展?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掌握了这些认知,可以打破束缚与框架,跨越自己的阶层限制,少走几年弯路,成为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舵手?

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从八年前我进入这行开始,从七年前我做过第一个咨询开始,从五年前我培训咨询师开始,从四年前我写专栏开始,从两年前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开始,一直到今天,还会延续到未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白:这些视角、方法、认知,不仅会给一个人带来职业的发展和暂时的成功,其实也在帮一个人突破他所处的阶层,跨越到一个新的可能的生活状态。而这种跨越与突破,是对这个充满变化,开放机遇的伟大时代的致敬。

我想起了多年前准备进入这行,给人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有位前辈问过我一个问题:赵昂,看得出来你对于这件事充满了愿景,我就想知道,你为你的愿景做了些什么准备?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而是十分赋能的问题。我眼前立刻浮现出了自己曾经的纠结与痛苦,浮现出了我所做过的一次次尝试与探索,浮现出了我的深思熟虑与笃定前行。今天,我反过来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你的这些准备足够助人了吗?

此时,我看到了一双双因为转换视角而欣喜若狂的眼睛,听到了因为发现自我而激动到发颤的声音,读到了一封封分享咨询之后成功的邮件。我想,他们在鼓励我:赵昂老师,真希望更多人能够因这些智慧而受益。

序章你所谓的“过不好”,都源于认知限制

有认知,就有认知的层级,有认知的程度,也有认知的限制。认知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

唯有升级认知,才能突破人生天花板

我们对于“认知升级”这个说法并不陌生,然而,什么是认知呢?让我们先从限制说起。

在我看来,一些人对事情的看法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职业才出现了问题。

有个屡次跳槽,却总在低水平徘徊的人找我做咨询。分析之后发现,他总期待一个机会,期待企业给他充足的发展空间,给他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他看不起平时的工作,认为那是琐事。于是,在一家企业工作半年,一旦等不到机会,他就离开。他的想法是:干一票大的。

期待有所作为并没有错,但是他没有看到另外一个角度:老板也只有看到他的能力表现才能安排更重要的任务给他。换言之,他在工作中不仅要积累能力,还要积累能力的表现,逐渐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琐事或许也是必经之路。看到这一点,他就安心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道理似乎非常简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他原本的信念里,“有才华就应该有机会”“即便是等待,也该告知明确的期限”“如果做一些小事,那就是对自己的侮辱”……这些都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他的发展。而这些想法就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在他看来,本该如此,于是,他才会执着。

认知升级是一个热门的概念,然而,热议的同时,更多人在内心升起一种新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认知?认知真的那么重要吗?认知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简单地讲,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会怎么看立交桥?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又会怎么看庄稼地?一个人出国留学,他怎么看自己的教育背景?一个人失业了,他怎么看待这种经历?人工智能被人称为下一个改变人类的技术,你会怎么看这种技术给你带来的改变?看到一个人靠写作财务自由了,你会受到什么影响?凡此种种,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组成了他的认知体系。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行动决定了结果,反过来,结果再次调整了认知。

认知不等于知识,在知识没有和一个人独特的个体经验世界产生关联的时候,那些知识是属于别人的,即便能够背诵出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人肉储存器”。认知也不是简单的理解,如果只是“自以为”地懂了很多道理,却从不付诸行动,那并不是认知,认知的基本特点就是改变人的行为。认知也不等于无意识的、被迫的盲动,如果就只是“没有办法”,或者“别人都这么做”,就像是随大溜地跟着别人买房、炒股,即便获得了成就,即便赚钱了,那也是“投机”。

认知很难讲得清,但是认知的表现形式却很容易体会出来。

认知是一种视角。认知丰富的人,一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不会固执己见,陷入单一的判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换位,换的就是视角。

曾经有一位客户,因为难以处理职场关系找我做咨询。在咨询过程中,他一直抱怨别人拍领导马屁,给领导送礼,自己不送礼,不拍马屁,所以才得不到升迁。我问他,你觉得,如果你是领导的话,你会欣赏什么样的下属?他是聪明人,一下就明白了。他也知道,领导并不一定喜欢送礼、拍马屁,领导最欣赏的,还是能帮领导解决问题,执行任务,达成目标的人。他原来看到的,只是带着嫉妒和不满视角下的假象。更多视角,带来更多认知。

认知是对于价值的判断。每个人周围总有价值判断的高手,他们总能判断得出哪只股票更值得投资,什么时候该买哪里的房子,什么职业才有发展空间,什么才是未来的趋势。在这些准确判断的背后,一定是有对于价值判断的准确认知。

我曾给一家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做一对一咨询,遇到一个管理者,聊到职业经历的时候,他谈到了自己十多年间的每次职业选择都是基于不同的标准。有时候是基于能力提升,有时候是基于稳定平衡,而最后这一次,他的想法也非常明确:我要找到一个万亿级别的盘子。我问他,如何判断一个盘子是万亿级别的呢?他说了三点:看业务影响力,看与最新技术相关度,看竞争对手,然后,综合评估。他的发展很好,就是因为认知帮他做了准确的价值判断。

认知是一种对于方法的选择。比如对于获取财富,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投资,有人选择依靠写作,有人选择成为网红,甚至有人选择违法犯罪。这些选择的背后,有基于对自我的认知,也有基于形势、趋势的认知。

我给咨询师们讲课的时候,非常强调职业伦理与道德。在我看来,职业道德并不是道德层面的评判,而是每一个从业者对于自己职业本质的认知。比如咨询师需要真诚,因为咨询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唯有真诚才能推进咨询,真的帮到来询者。那些耍小聪明,甚至利用专业设置来蒙骗来询者的咨询师,本质上是对问题逃避、对自己不自信,并且对职业价值错误认知。

认知还是一种对于结果的态度。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然而在失败之后,有些人的态度就是失望、沮丧,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就是稍做调整,奋起再战,还有些人对于失败十分平静,泰然处之。我们已经听腻了积极心态,可是有没有想过,真正的积极心态不是勉强为之,而是建立在对一件事的积极认知之上。

有一次在一家企业给一个员工做辅导的时候,正值他们组的一个项目以失败宣告结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既有内疚和不安,又很会调整自己。他向我说了很多自己已经调整好的表现,看上去,他真的没有遗憾了,甚至表现出了不在乎的态度。我觉察到,他一直在讲话,其实是在找理由说服自己。我问他,你真的不想成功吗?然后,他就沉默了。之后,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他发现,从一开始他就对这个项目有保留意见。整个过程,他一边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项目不可行,一边又希望证明自己的执行力——我能把这件事做好。如此纠结,出现任何结果都不会如意。想明白这些,他才释然了,不仅知道如何面对结果,而且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选择:认真分析执行过程中的提升点,并在以后接受任务之前保持全面真诚的沟通。我想,发挥作用的,不是心态那么肤浅,而是心态背后的认知。

有认知,就有认知的层级,有认知的程度,也有认知的限制。认知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

告别“认知泡沫”,不做虚假努力

认知泡沫,就是你错以为正确的认知。

比如,一个人非常勤奋地学习,看到所有与职业发展或者个人成长有关的东西,都忍不住要学到手。听人说有一门课很好,赶紧报名,听人说某个网络音频是资深的老师讲,也马上下单,看到推荐书单也都存下来,遇到优惠打折总忍不住要买。他们不可谓不努力,而且还努力出了焦虑:那么多的书读不完,买的音频课听不完,甚至因为不断参加培训,交了大量学费,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都下降了。

这就是认知泡沫的一种表现,观点未经检视,也并未产生让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态有实质改变的结果,只是看上去的“过程勤奋”。

有人说,难道我们只要追求“结果导向”吗?不关注成长,只关注“能够抓住老鼠的猫”?还真不是,结果只是认知并未升级的表现而已。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人。他们看重结果,吵着嚷着说“赚钱不丢人,我也要致富”,关注“月入十万”的微信文章,期待“年薪百万”。甚至,也真的靠风口小赚了一笔。比如打着“分享经济”“知识经济”的旗号,把自己花几万块钱上的课在收费群里讲一遍,把自己花几百块钱订阅的专栏有偿分发一下。也有了结果,至少有了收入。

然而,这是认知泡沫的另一种表现:成果假象。虽有成果,认知依然尚未改变。

之所以说这些是“认知泡沫”,是因为,泡沫退去,他们的认知也随之赤裸展现。这也正是认知泡沫的两个特点:并未带来结果改变,或者所有结果受制于外界因素。总之,就是一个人的认知并没有改变,看似的外在变化,都是泡沫。

没有改变结果,说明认知或许没有改变,这个容易理解。总用同样的方式做事,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又想获得不同的结果,这本身就是认知的缺陷。不管过程如何勤奋,讲得如何头头是道,获得的顶多也就是知识。没有实践的检验,即便是真理,也和个人没有任何关系。

那种“成果假象”的认知就需要更多分析了。既然是假象,就有被真相验证的时候。比如炒房、炒股,这样的事情需要复杂认知,换言之,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偏偏很多人玩,特别是在股市很牛,房市很火的时候,谁都想从中捞一把。只是,很多人都是幻想,幻想着在并没有足够认知的情况下入市赚钱,这就是投机。有通过投机赚到钱的,这就是“成果假象”。当然,也有人在投机过程中增长了认知,而更多的人,却在投机过程中成为炮灰。他们的认知并未成长,情况改变了,成果假象就变成了失败真相。

再比如,知识经济红火的时候,好像只要有几年职场经验就可以给别人做“人生导师”,学了两天技能,就能开课授业,一切红红火火,还真的能够做社群,能够赚钱,似乎真的赶上了风口。闹剧谢幕,那些对于自我没有清晰认知,对于发展趋势没有清晰判断,对于大众需求没有精准满足的人,终究还是陪玩。获得的那一点收入,也就只配上一个群众演员的角色。

由此,我们看出来了:如果一个人做事情的结果不管是成是败,都是受制于外界因素,而不是有意识为之;对待结果,没有理性分析,而满是情绪左右。那么,不管看上去多么光鲜或者成功,中间一定有认知泡沫。

所以,成功不应成为追求,那只是认知升级结出的果实。甚至能力提高也不应成为追求,那只是认知升级之后的表现。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是如此,唯有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才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住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永远不可能真正知道地球是圆的。除非,看到地球仪,或者看到外太空视角下的地球,这就是不同的认知水平。

主动创造“拐角”,夺回人生掌控权

认知的价值也是判断真正认知的一种方式。认知的重要价值,就是能够创造人生拐角。

说到人生拐角,人们总会说起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事件:曾经升学时,因为得到一位老师的鼓励,最后冲刺成功,建立了自信;曾经考大学时,因为发挥失常,一落千丈,最后进入了一所自己不满意的大学;曾经求职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细心被老板发现,得到了重用;曾经恋爱时,因为自己的坚持,得到了女神的垂青;曾经……

这些经历确实是人生中的转折点,但,不是我要说的人生拐角。因为:这些转折之所以发生,多半有运气在里面。不服气?我们先看两种基因。

一种是自然基因,你是男是女,长成什么样,二十岁之前的智商有多高,这多半都是自然基因所决定;另外一种是社会基因,你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你的父母家庭的文化学识,你周围亲戚朋友的见识,一定深深影响着你。这两种基因我们决定不了,决定不了的就是运气。

当然,还有决定不了的际遇。碰巧进入一个正逢拐点的曙光行业,碰巧遇到一位赏识自己的领导,碰巧和客户相谈甚欢。这些际遇可能成就我们。碰巧进入一个迅速下滑的创业企业,碰巧遇到一个互相伤害的团队,碰巧遇到一个下三烂的竞争对手。这些际遇可能毁掉我们。

除此之外,一些选择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一些莫名的评价:我从体制内出来,是不是会遭到家人的反对?我追求安稳,是不是会受到同学的鄙视?我买了房子,是不是会被讥讽为没有追求?我不买房子,是不是就不能成家立业?

看到这些因素之后,你会发现,在这些经历中,自己的力量是那么微弱,简直像是被绑架着前行。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那些人生的转折点真的有意义吗?你不过是舞台上一个被安排好的角色而已,你的人生剧本早已经被写好,你要做的就是:按照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领导、同事、配偶、孩子……的要求来完成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一个人想一直控制你,但是你又不受自己控制地活着。然后,你的错觉是,每一幕的切换就是自己的人生拐角。

到了日薄西山、人近暮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所经历的充其量叫“人生重大事件”。多数人的人生没有拐弯,只是坐上了时间轨道的滑梯,顺势滑下去了而已。这才是真相。当然,你周围的人不见得就写了自己的剧本,大家都是相互编写别人的人生,唯独“大公无私”地忽略了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拐角?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人生拐角需要具备两个特征:

一个是,主动的意识。既然我们的转换经常是被动经历的,那么“主动”就是人生拐角的最重要特点。然而,人生中最难的就是这两个字:主动。因为我们是从被动中成长起来的,主动需要有意识习得,有意识改变,如果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这真的就太难了。

我们生下来需要有人喂养,需要有人照顾生活起居。慢慢地,大一点了,还需要在成人的监护下活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被鼓励着”,被动地接受周围安排好的一切,于是,一点点地丧失了主动思考。

我们不妨测试一下你对自己人生掌控的主动性。来,尝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

2.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如果以上两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话,那么,你为以上两个问题做过什么探索?

你可以在人生每次遇到转折的时候,拿这三道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是不是围绕前面两个问题展开的?完全是,给满分10分,你可以主观地测试一下你的人生主动性分值。我估计,肯定会有人想都没有想过,而且还会嘲笑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你以为你是哲学家啊?你以为你可以改变世界啊?你以为……

如果你是嘲笑别人的人,那这本书最好不要看了,因为你已经进入了人生滑梯的快车道。如果你是被嘲笑的,我告诉你我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自己人生的终极问题,我们不一定会改变世界,但一定会在一次次主动创造的成长中改变自己。

只有主动的人才会思考这两个问题,只有主动的人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围绕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与实现而展开。

主动是一个人拥有认知的表现。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情形做出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最优选择,主动意识,一定是在认知驱使之下的选择。这也是“人生拐角”与“被动转折点”的本质区别:主动为之。

当然,人生拐角的出现,除了“主动的意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真正改变。这也是认知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否则,不仅毫无拐角的迹象,就连存在于脑海中的主动意识也会退缩。

真正改变是一种成长的标记,是人生的路标。主动意识与真正改变是因和果的关系,有了意识,才有可能促发改变,没有主动的改变,不会推动拐角出现。在主动意识的推动下,一个人需要借助于不断接收到的外界反馈进行调整,在不致偏离人生主线的情况下,一点点实现内在自我的持续升级,改变自然就会自内而外地发生了。

我们要掌控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可以持续主动改变的人生剧本。

一个剧本,可以在各处演。主人公不变,主题不变,场景变了,结果变了,并不影响一本剧的主旋律。作为编剧,拥抱变化就好了。

人生拐角不是固定发生在某一个年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重要事件中。人生拐角不一定会出现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中,不一定出现在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不一定出现在第一次转行的过程中,这些关键的转折点,可能会引发拐角,也可能会错失拐角。区别在于:是否主动创造,是否发生改变。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对于人生拐角的理解:主动创造的真正改变,就是人生的拐角。

认知带来人生拐角,为了说明这样的价值,我们才将人生的拐角区分出了两个特征。但是对于认知来说,主动与改变是从未分开的两条线而已。不存在单独的行动力,也不存在决然的主动意识,有了认知,就一定会主动,也一定会行动,一定会改变。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有认知

这恐怕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观点。

直觉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差异点有很多啊。年龄有差异,年方二八和垂垂老矣自然有不同的机会和可能性;性别有差异,即便在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社会,很多职业也对男性和女性存在显性或者潜在的区别对待;颜值有差异,容貌如何不仅仅是择偶标准,而且俨然成了重要的生产力;出身背景有差异,富二代和loser在出生的时候就进入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然而,这些区别终究只是认知的基础,说得更加直白一些,所有这些可见的区别只能作为资源为认知所用。

如果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积累的能力和经验,那么青春易逝,二八会很快变成八二,谁还没有年轻过呢?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人近老年,就会孤独和空虚,原来被工作和子女占据的自我所空出来的时间并不能成为悠闲时光,而是可怕的怪兽。

财富亦是如此。不管有多少丰厚的基础,如果没有管理和经营的能力,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游戏的筹码多一些罢了,总有game over的时候。我们再看那些逆袭成功的屌丝们,如果感叹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命运垂青,那一定是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幸运的人是他?如果有财富,那么关键问题就是,是否会使用财富,并使其增值;如果无财富,那么关键问题就是,是否会创造和汇集财富。这么看来,一切只和认知有关。

同样,容貌颜值也是如此,我们感叹一个人长得好,有资格靠容貌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长得好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明星那么少?至少说明,只靠美貌是不够的。美貌只是一种资源,如何使用,甚至如何规避缺点,都是认知的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人与人的差异确实有很多,但那些差异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认知。而认知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把差异变为资源。资源很重要,不管是外在的财物,还是自带的容貌年龄。只是,没有认知,资源就是废物;有了认知,一切都是资源。

我们从来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古往今来,一直到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出现绝对公平的时候。从我们拥有的资源来看,我们确实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但一个重要的认知就是,人生不是赛跑,我们也不需要一个绝对可衡量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不管长相如何,也不管继承了多少财富,当我们开始脱离了最初条件限制的时候,才会认识到认知所起的作用,此时,才算真的开始了认知升级。对于持续升级自己认知的人来说,所有成功的结果,都是对认知升级的奖励。

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认知的差异这件事,很多事情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为什么说,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有个来找我咨询的女孩子,找到我的时候,有十分的怨气,还有八分的炫耀,她问我:“老师,这两年,我用于学习的花销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可是怎么还没有成功呢?”

在她看来,这件事很不好理解,别人说学习重要,她就去学习,别人说要舍得投资自己,她就不惜花了几乎自己所有的积蓄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按照书单买书,甚至还读了不少书。但是,结果为什么不能如己所愿呢?

那一堆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知识,从未经过她的理性判断,连相互之间的矛盾都没有想明白过,就谈不上在行动上改变,也说不上坚持做一件事,那个期待的结果也就不会出现了。其实,在一些人看来的“坚持”,在另外一些人的认知里,也不过是因为相信一些事,按照自己的信念持续做下去罢了。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情能够发生,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过程,也像炒菜做饭一样,有火候。能够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也是依赖对于植物生长本身客观规律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是认知。有了这样的认知,才会出现所谓的坚持和等待。

人与人的差距包括知识,但知识和相貌一样,没有认知,它们始终只能是潜在资源。用认知来衡量,你就会忽然发现,好多不易理解的事情都能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有很多金钱,却依然不快乐?因为没有对于快乐的认知。为什么有人不断寻找,却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因为缺少自我认知和对于职业世界的认知。为什么有人工作辛苦却总得不到升职?因为缺乏对于职场中价值交换理解的认知。

建立认知闭环,解决成长焦虑

升级认知,应该是一个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很难,但并不神秘的过程。我把认知升级的过程总结为“认知闭环”:选择学习认知——践行验证认知——调整迭代认知。

第一步,选择已被验证的认知,学习之。这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关键要分清的是,哪些是值得学习的认知。所学知识要么被科学方法验证过,要么被他人经验广泛验证过。前者更适合一些可以准确测量的领域,比如大脑使用的时间和规律,记忆的方法等;后者更适合一些相对模糊、有赖经验总结的领域,比如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技巧,等等。只有被验证过的认知,在自己身上发挥作用的概率才会大一些。

第二步,自己践行,验证认知。这是必经之路,即便学到的知识被别人奉为真理,也是需要自己亲身践行的,这个过程无人可以替代。在践行之前,那些别人的认知对自己来说,始终只是知识,但是践行之后,自己所获得的体验,就形成了新的认知。

第三步,从践行的结果中,调整迭代认知。践行过程中,会出现多次的反馈,每一次反馈,就是迭代认知的机会。我们在践行中修补、完善、加深那些本来属于别人的认知,逐渐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新认知。形成自己的新认知,有一个标志,就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经验出发分享这些认知,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第四步,从第一步开始,重复这一过程。认知是一个没有极限,只有层级的东西,既不必遥望他人而艳羡不已,也不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每次进步。认知到了,视野就大了,格局就大了,所要做的事情就大了,所了解的知识也多了,就又会触碰到新的认知边界,于是,就会再一次开始新一轮认知与践行。

职业发展是一个需要经验类认知多一些的领域,虽然会有一些数据证明某个行业发展趋势很好,或者有关于发展好的职场人特点趋势分布,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些明确的特点又不具备确定性——个人的独特性决定了表面的复杂性。反倒是趋势特点背后的经验与认知,特别是从一次次挫败中总结出来的认知,那是一个人从限制与束缚中走出来的经验,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我有幸见证了几百位职业遇挫者解决困惑的过程,一个人在发展中遇挫,他会想办法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寻找生涯咨询师这样的专业资源。我和他们一起梳理认知,升级认知,发挥认知的作用。从中,我能看到超越个体的认知,和超越趋势的规律。

一个人发展得好,他会站在聚光灯下,每个人都看得到,传记中的人物就是这样。只不过,传记中的传奇都是被重新解读和建构了的故事,那些认知未必能拿得过来。因为成功而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假的,因为失败而总结的经验却是刻骨铭心的真实。这本书里的认知,就是基于几千小时与几百位来询者的沟通积累出来的。在每一个人看来,自己都是独特的,问题也是个性的,特殊的。确实如此,哪怕同一个人对同一观点的类似表达,一次咨询的前后都会有不同,因为认知增加了。在咨询师看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又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认知,这是规律。规律是变化中遵循的东西,也是个性中典型的表现。

我希望把这些发展规律总结出来,分享出去,希望更多人可以因为获得简单的认知而升级自我,跨越阶层,突破人生天花板。

01反超:普通人的自我超越

在这个开放而浮躁的社会里,能够逆袭的人,往往在逆向做长线投资。梦想家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就一定是能接受现实,并且与现实和平相处。目光炯炯,因为心有定见,脚踏实地,因为眼中有目标。

停止幻想: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我做过的咨询客户中有小商贩、超市搬运工、搓澡工、厨师、进城农民工,还有在小县城工作,不甘平庸的人们。这些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可以如一粒尘埃般泯然众人,普通到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更关注他们的发展,普通到更多的压力和更多的谈论话题也都还是关于如何生存。然而,他们依然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期待,他们希望换一种活法,他们想在这样一个创造可能性的时代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也深知此时境况的尴尬:没有可以支持发展的人脉,没有足够发现可能性的视野,没有可以翻身的资金,没有创造高附加值的能力,甚至没有可以傍身的“一技之长”。普通人该如何“逆袭”呢?

逆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创造出了一种反差:在起点和基础并不高的情况下,结果却有了很好的发展。比如,马云同学,毕业的学校名不见经传,家族也并非显赫,长相也低于平均审美标准,但是如今其亲手建立的阿里巴巴却成为世界级的著名企业,他也成了著名的富豪,这就是逆袭。当然,一些更为底层的逆袭也不乏实例,比如某著名大学的保安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再也不用做保安了,毕业后成为白领,收入是保安的几十倍,这也是逆袭。

所以,逆袭这个话题并不只是特定人群关注,而是每个人都期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个人都希望在逆袭中通过突破自我的限制来实现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逆袭,其实是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飞跃,从外在来看,职业能力提升了,收入增加了,从内在看,认知升级了,格局变大了。这个时代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带来了大量机会,也提供了更多逆袭的可能性,而且,这样的可能性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那么,一个普通人实现逆袭的关键点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必经之路?在方向的选择上,如何才能规避走错路的风险?

如果你准备逆袭,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可以接受屡次失败,而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以弱者的姿态等待命运的垂青,不再心怀玻璃心坐等机会来敲门。

屡次失败是一般事情发展的正常状态,对于逆袭者来说,因为要成就的事情难度比一般事情要高几倍,所以失败的比率也要高好几倍。对于一个理性而成熟的人来说,他们从来不会认为失败是什么丢人或令人沮丧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失败和成功一样,都是过程中的反馈而已。

有人问我,为什么上了那么多课,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有人问我,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缺点?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多次的尝试,依然看不到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有人问我,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篇文章,个人公众号的粉丝还是那么少?有人问我,为什么打拼多年,还是活在生存线上?

我只问你:为什么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有两类文章很害人,一类是“鸡汤文”,一类是“鸡血文”。害人的原因在于:鸡汤用道德绑架人,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毫无理智的“善良”,每个人又可以从无知的善良中获得安慰;而鸡血用努力迷惑人,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大量的勤奋是通往理想的唯一道路,而根本不去考虑努力的有效性。于是,有些人就会认为,我已经“很惨了”,所以就应该成功了;我已经“足够努力”,所以就应该成功了。他们却不考虑另外一个事实:我并未积累足够的认知,我也不了解本质的规律,所谓理想和期待,只是幻觉罢了。

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这个世界”是由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所在城市,你所在国家,你所在时代,还有你自己,诸多因素所组成。每个人都微观地和每个因素互动,而且,同时和多个因素互动。这就说明,个人需要同时遵守多项互动的规律。上班要遵守公司制度,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谈判要照顾对方利益,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规矩”。但是,当把所有这些因素抽象为“这个世界”的时候,当把你自己和这个世界分开的时候,当期待“这个世界”以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来互动的时候,你的幻想注定破灭。

职场上更不是讲温柔的地方,也不是讲“爱”的地方。这不是冷酷无情,因为爱和温柔都太奢侈,如果见人就给,你是给不起的。很多人总是希望把公司当家,老板这么说,一定是在骗你,如果没有业绩了,没有盈利了,经营困难了,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开掉你,而不会像家一样包容你。员工表忠心的时候也会这么说,“公司像家一样”,这也一定是谎言,员工永远不会不计报酬,不考虑荣辱,不顾自己的发展,只是为了公司发展好。那么,去掉一切的纠结因素,让简单的关系回归本质,这个职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是互相交换,你希望别人温柔以待,你又何以回报?

违背规则的温柔期待,只是弱者的一厢情愿。人类社会已经不会像动物世界那样弱肉强食了,人们会做公益,扶助贫弱。但是总有一类弱者,是扶也扶不起来的:没有丧失功能性,但是丧失了支配功能的意识。“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告诉你,需要成长,需要提升,需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醒的方式有很多种,风格以冷冰冰为主。“这个世界”也会以各种方式反馈给你:做得不错,我很欣赏你,继续贡献。抱怨世界不温柔,就像是躺在地上撒泼打滚要糖豆的孩子,我们可以忍受一个三岁孩子的任性,但是,谁又能忍耐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如此自怜呢?

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二十岁你第一次离开家乡,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地下可以跑火车,飞机上还有免费餐,大城市里竟然如此花花世界。然而,这可能是“别人家孩子”十岁前都经历过了的。到了三十岁,你忽然发现:真正的老板是个二十二岁的富二代。到了四十岁,你忽然发现:努力多年,上司是一个不会讲中文的中国人,他跟着父母从小在美国长大。到了五十岁,你忽然发现:好不容易还清了房贷,准备出去旅游了,别人却早已玩腻了山水,准备回家修身养性。这时候,你才会觉得,哪里有温柔,不过是一辈子被“这个世界”蹂躏。

公平并不是同等的生存条件,也不是同等的发展机会。即便有一天天下大同了,恐怕也做不到自然基因的公平。但这又并不是“不温柔”的佐证,这只是不同人生的版本罢了。人生没有结业考试,也没有综合排名,就像没有统一初始化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富豪迷茫的空虚,不是穷人励志的痛苦所能理解的。放下对于外界环境的执着,就开始理解了,原来种种条件都是自我成长的训练环境。躺在床上抱怨不公平的时候,抱怨这个世界不够温柔的时候,你在温柔地把自己放弃了。

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然后,你可以钻研和这个世界互动的规则。努力是有门道的,别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这个世界”,老板没义务教你怎么工作,客户没义务告诉你他的真实需求,就算女朋友,还要等着你来猜心事。在等着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之前,不如先用心对待“这个世界”吧。

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然后,你可以拥抱一个有点硬邦邦的世界。或许,已经足够用心了,或许,已经用尽全力了,或许,多次挫折多次奋起了。然而,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会感到硬邦邦、冷冰冰,在偶尔又必然的成功到来之前,所有的失败都只是失败。如果,你抱着“这个世界”有点硌手,不妨放下来,拥抱另外一个世界:规则是一部分,努力是一部分,成功是一部分,失败也是一部分。不要期待别人温柔以待,而是温柔地看待自己的内心。温柔的感觉,是可以选择的。

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然后,你可以专注于这个世界给予的一切。这副长相,这份天资,这个机缘,这种基因,在此之下,能做些什么?认真一点,专注于这一切,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反馈就产生了种种情绪,去找到一个可以推责和抱怨的出口,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无谓的期待或者悲观的放弃上。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是我可以得到什么。

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每个人自己的。别指望这个世界温柔,正如别指望别人替你活。

打破存量思维:不被曾经的拥有束缚

你或许对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有些节衣缩食的老人不舍得把钱花在各种生活品质的提升上,他们认为“不必要”,却把钱花在了医院;有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在盘算这个人是否能给他带来可见的利益,而因此失去了很多贵人;有些人做事畏首畏尾,总在想自己行不行,自己可是失败过的,于是会很神奇地继续失败。表面看,这些人是思想老旧,是眼光势利,是胆小没有魄力,实际上,在他们的生命里,一定写下了一个神奇的脚本。

这个脚本或许是穷人。所以,他们就总会对自己说,我是穷人,我曾经穷过,所以,要节衣缩食,我关注的就是如何省钱,如何获得确定的收益。这个脚本或许是失败者。所以,他们就总会对自己说,我是失败者,我曾经失败过,所以,我关注的就是如何不失败,我关注的就是如何打败别人。这些脚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指导着人们关注过去,特别是负面的、失败的过去。

当然,曾经的经历会让人拥有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这是过去经历的价值,也是对人的保护。但是,如果因此而限制了思维,减少了可能性,就会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束缚。一个人只是关注“我有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我要什么”,做事情只能从已经有的资源出发,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个人关注“我曾经是谁”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我想成为谁”,做事情从旧有角色出发,可能性自然也会少;一个人关注“矛盾和斗争”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合作与多赢”,与人合作的时候就会互相算计和猜疑,自然也就会心累。

穷人的“穷”和失败者的“失败”,与他们书写自己的生命脚本密切相关。他们眼里总有各种困难,有各种陷阱,有各种可能的危机,即便机遇出现,他们都会怀疑地问自己:天上怎么会掉馅饼?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盲目地“积极”,而是看到这些生命脚本给我们带来的束缚,从而摆脱他们。“逆袭”之所以难,就在于我们总把自己置于窘迫而难以翻身的境地。与此同时,摆脱过往拥有的束缚,也正是逆袭的关键。

思考 反思你的生命脚本

在你过往的行为模式中,是否觉察到有些行为总会习惯地、执着地,但又对自己有些限制地、有些束缚地发生着?尝试着发现它们,并写出这个背后你一直在告诉自己的话,这就是你“一直遵循”,却又“习焉不察”的“生命脚本”。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性格类型培训,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性格特点就像面具,我们可以戴上它,也可以选择摘掉它,再换一副面具。虽然时间长了,原来那副面具会深深地粘在我们身上,但是,依然可以选择摘掉它。我的性格特点不是我,我只是拥有它而已。

是的,我的特点不是我,我只是拥有它而已。同样,我们每个人经历过的失败和成功,贫穷与富有,无知与智慧,都不是我,我只是拥有它们而已。同样,我们不要被已经拥有的所限制,不管是金钱、人脉、能力、天赋、性格、经验,甚至是错误,或者别的什么,那些都发生在过去,而我们是面向未来的,我们都活在一个通道里,而不是静止在一个点上。我花了好多年,才弄明白这一点。

“我要成为谁”和“我要什么”出发,而不是“我曾经是谁”和“我有什么”出发,是摆脱束缚,实现逆袭和人生突破的关键点。后者的问题关注过去的资源,前者的问题关注未来的资源。过去的资源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有可能限制一个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既然想要逆袭,就一定是要突破过去的限制,塑造一个期待的未来。

说到逆袭,我就想到一个人。

寺昆是我在一次学习中认识的朋友,他的网络花名是“寺昆老西”,他和我说,这是他戏谑自己的纪念。刚入行的时候,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人,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把“老师”说成“老西”,而如今他是国际演讲协会中国区最高级别冠军,他的演讲课在十点课堂拥有三万多学员,他一度进入新知榜前十名,他还有一个理想,是推动演讲成为大学必修课,而自己成为一个大学专研演讲的教授。

我想,你无论如何不会把这样一个知识网红和下面的人联系在一起:从小学成绩就很差,总是班级倒数五名之内,迫于压力,曾转学六次,成为当地学校最熟悉的面孔;幸运地考上大学,却依然不喜欢学习,曾创下一周补考十六门功课的纪录,有些科目,他是唯一的一个补考生,连监考老师都做无奈状;勉强毕业之后,他六年内换了四份工作,最后,自己得了重度抑郁。

是的,这是同一个人,都是个子高大,样子威猛,讲起话来却温暖可爱,大眼睛可以做出各种卖萌状的寺昆老西。

我找他做访谈的时候,知道了他从人生低谷走出来的种种细节。

他很善于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在高三自学突击高考时就发现了,他能够用音乐的乐感和节奏来帮助自己记忆。演讲的时候也是一样,他会对着镜子练,摆上椅子练。他收藏了两千多本演讲书,自己做主题阅读,摘抄读书笔记,随时调用。

他做事努力,进行了极其“残酷”的刻意练习。最初练习演讲的时候,为了不受干扰,瞒着家人在外边租房子,经常借口在朋友家过夜反复练习。对着镜子反复讲,录下视频自己看,直到讲恶心了,就花钱买来桌椅,对着空椅子讲,他开玩笑说,现在看见椅子都很有感情了。为了一篇演讲稿,日夜打磨,直到把自己讲哭了。参加比赛前,他花钱请朋友同学过来听自己演讲,反复找感觉。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努力。

他给自己找到标杆。Gary Yang是他的榜样,他跟踪学习,认真研究,反复模仿,一直到了他的声音可以和Gary Yang“以假乱真”的地步。他一直视Gary Yang为自己的榜样,这也是他成长的动力。每个人学习都需要榜样,在榜样身上,有自己追求的价值观。

他对演讲的痴迷和投入渗透进了生活的种种细节。有一次在机场,飞机延误,寺昆拖着行李,去到各个登机口“看热闹”。他说,他在观察在飞机延误的情况下,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之间的沟通对话,这些,都是他可以加工创意的素材。

他特别善于链接有价值的人,特别善于维护人际关系。初入演讲圈的时候,跟随一些老师,上了他们所有的课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他才看到了大咖们的优缺点,也才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从而更有信心。也因为真诚,寺昆获得了老师们的支持,曾经的两位老师现在成为他公司的合伙人。寺昆刻意更换朋友圈,并善于维护新的朋友圈,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主动帮助别人,他曾经辅导过的一位朋友也成为他入驻十点课堂的贵人。寺昆把创办公司所有的人都当作合伙人,他说自己负责产品,与不同人合作。分利给人,即便是兼职拍视频的摄影师,也从合作中获得了不菲的酬劳。于是,所有的合作者都非常给力,包括他的太太。

然而,所有这一切表现,都是一次重要的契机所触发的改变。这个契机就是女儿的出生。女儿出生的时候,他正在重度抑郁,此前,多次换工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最后一次因为职业表现不佳被“劝退”。女儿的第一声啼哭都没有叫醒他这个抑郁中的爸爸,被自己的父亲一脚踹进产房后,寺昆拖着沉重的身体,一步步走向女儿的床位。看向女儿的那一刻,忽然,女儿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寺昆像是被击中了,心里忽然生出一个念想:我要做个好爸爸!

只有这一刻,寺昆的所有资源和能力才开始苏醒过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这一刻,寺昆把它叫作“精神撬棒”。

寺昆告诉我,他想颠覆行业,进而改变社会。然后,他补充道,他希望演讲这个领域会被更多人客观地了解,有更多的创新,不再被理解为成功学。他希望演讲能进入大学成为必修课,他希望更多人能因为演讲而工作更好,他希望这个社会因为有更多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而更加开明,他希望演讲能让这个世界的信息传递更有力。

这根精神撬棒很厉害,撬动了内在卓越的自我。这根精神撬棒,让寺昆不再考虑“我曾经是谁”“我拥有什么”,而是“我想成为谁”和“我想要什么”。

看到理想自我的时候,看到未来愿景的时候,也就找到了一个人的天命,这是一个人与上天的链接,每个人都有。唯有如此,才可以让人真正逆袭,因为唯有如此,一个人的所有资源才会被调用。

逆袭的关键,在于朝向未来要去的方向,而不被曾经的拥有所束缚。

投资自己:把一切做到极致

一个人准备好了要自我突破的时候,眼睛看向远方,同时也会寻找通往远方的路径。这时候,环视周围,他看到的不再满是困难,而是看到从远方延伸过来的路径,虽然布满荆棘,但是充满确定。

就像是一个待在黑暗房间里的人,忽然间从漆黑的四周瞥见一束光,即便微弱,他也会知道,发出光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地方。诚然,面对一堵墙,寻找一条缝隙非常艰难,而循着光找过去,缝隙就出现了。

这条缝隙,就是投资自己——带着成为理想自己的信心,投资自己。这是逆袭的唯一方式。

这个时代的开放性,为普通人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前提是:你够资格上台。结果是:你的表现要足够好。之所以说这个时代非常开放,就是因为对上台的资格越加放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个人都可以开一个自己的网络直播间,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区别是——你写的文字是否能打动人,你讲的内容是否能吸引人,你是否能在抓取人们眼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持续的价值。

这个时代的开放,同时也催生了人心的浮躁,人们开始关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我们对这样的标题毫不陌生:《如何通过写作月入10万》《如何能在一个月内增粉5万》《如何写出一本百万畅销书》《如何能在三十岁前实现财务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夺人眼球的题目非常奏效,吸引了趋之若鹜的“乌合之众”,然而,热闹散去,月入10万,财务自由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成功逆袭不是方法的问题,即便这些成功实现逆袭的牛人们将方法和盘托出,能拿到结果的人也少之又少。实际情况是,那些“方法”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逆袭的时候,他们的成功靠的并不是这些。方法就像是一艘小船,要有载舟之水,方可行船。看似满载成果,轻松到达彼岸,实则这样的成果都源自持续的自我成长。有多少成长,就有多少载舟之水,也就能行多大的船,载多大的成果。如果不希望生命之舟搁浅,唯一的方法也就是持续学习和成长。投资自己,就是逆袭的唯一方式了。

有些路径必须正视,不可逃避。有人说,我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没什么学历,在大城市该怎么打拼?是否有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必须得读书,可以没有学历,但是不能没有知识,读书是提升自己认知的便捷方式。有人说,我没有人脉,没有家族庇荫,在职场上该怎么混?不是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戚给编织好现成的人脉网络,但是人在职场,必须要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懂得为人处世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有人说,我并不貌美英俊,在拼颜值看长相的时代,如何能够博出位?我们没有活在影视剧里,每个人都知道,长相也如其他因素一样呈比例分布,除了一些特殊职业之外,比天生的颜值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仪表的关注,可以没有天生丽质,但是不能毫不在意,随意邋遢。

只有正视了这些必然面对的功课,方法才会出现。永远不要对一夜暴富有任何的幻想,那只能是失败者的意淫,就像是买彩票为了中头奖,每次下注也都是在缴纳智商税一样。当然,我知道,有些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夜暴富,所有逆袭者都是如此。

2016年逆袭成功的最知名新媒体网红之一就是剽悍一只猫了。一年时间,他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从零开始,增长近一百万。我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了,个人成长圈里的大咖评价他的时候,都是竖起大拇指。凡是他发起的活动,一定会引发轰动。他在“一块听听”上做直播,听众同时达到七万人,那时的“一块听听”还是一个新平台,这个收听数量一直保持纪录。他在“饭团”上开团,二十四小时内就有一万多人订阅,在此之前,饭团的最多订阅数只是一千多。他在“千聊”上做分享,同时在线近十万人,赞赏不断,创造了千聊直播的纪录。

碰巧我和他很熟,可以起底他的历史。他在2016年年初采访我的时候,还并不那么“出名”。那时,他只是拥有了一个不到十万粉丝的小号,他也只是有了一个要一年采访一百人的计划。我还了解到,他出身农村,祖传道士,法律专业毕业。之前从未进入一家组织工作过,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做过中学的英语培训,聊以糊口,勉强度日。

然而,仅仅过去半年,他就实现了逆袭。这是为什么?2016年年初,在他采访我的时候,我反采访了他。我问了他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问得很直接:你做采访要花很多时间,似乎没有一份有收入的职业,你靠什么活下来的?剽悍一只猫说,之前做过英语培训,也有过创业经历,有点积蓄,就先凑合活着。如果储蓄真是不够了,就出去讲讲课,反正采访写作是他今年能想到的一个牛×的梦想,他想有段时间专心做事,用心积累。所以不管怎样,也是会尽力坚持。

我想,他说到了逆袭的关键,他关注的并不是困难,而是未来的愿景。

接着,我又问了他第二个问题:很多人苦于有想法,而没有机会,你是怎么能够链接到这么多人脉资源的?这几乎是所有的职场小白和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往往在有了目标之后,苦于没有机会而怨天尤人。那么,剽悍一只猫的采访机会从哪里来?进而,他是如何结识原来并不在一个层级的大咖们的?

他有三招:1.进入一些圈子和社群,或者成为学员。2.通过付费咨询认识牛人。3.软磨硬泡,坚持不懈。在他看来,能花钱搞定的事,都不是事。在他看来,被人拒绝是正常情况。他说了一个让我吃惊的比率:最开始的时候,接受采访的人只有五分之一,一个月后,就是五分之二,再后来,能联系上的人中有百分之八十都会接受采访。希望,都是从绝望中开始的。

看来,他是一个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这一点,在后来的交往中,我深有体会。他发现好吃的水果,会想着周围的朋友,我家只要收到水果,不用问,一定是他送的。为了激励社群成员,半年内,他发出的红包有二十多万。

我更好奇了,方法并不稀奇,为什么他能做到极致?这个问题,我没有问他,而是仔细了解,认真观察,深入分析。

在他看来,生存永远不是问题,他关注的,只是梦想的实现。实际上,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一点,他在自己身上早就做到了。在做微信公众号之前的几年内,为了学习,他自己花了几万块钱买书,在各类培训上也花了不少钱,还在各个平台上约各类牛人聊天学习。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必要的积累。他并没有觉得这是浪费钱,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收入少而减少任何能想到的对自己的投资。他的眼光不只是三年五年,而是一辈子,他会觉得现在的学习,终身受益。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捉襟见肘”的经济紧张,在他看来,却是不足为虑的小困难。慢慢地,不管是自我成长、丰富认知,还是结识人脉,他所有的投资都看到了收益。

在这个开放而浮躁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短期获益的时候,能够逆袭的人,往往在逆向做长线投资。梦想家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就一定是能接受现实,并且与现实和平相处。目光炯炯,因为心有定见,脚踏实地,因为眼中有目标。

我们总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但是,你想过没有,怎么才算是投资自己?你又是如何投资自己的?你的每次投资是否有合适的回报率?

你不妨按照以下的方式梳理在过去的一年中对自己的投资:

1.你投资过以上哪些项目?哪些是你忽略的?哪些是你不愿意投资的?

2.你准备如何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

3.你会在各个项目中投资什么?金钱?时间?关注度?

4.你期待每次投资有什么回报?如何评估?

持续学习:解锁人生各种可能

有个男孩子,因为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批评受挫,放弃学习,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了。先是做餐厅服务员,后来又去跟长途客车卖票,卖猪肉,开夜宵档,卖手机配件。做了好多,关关停停,但是一直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向,没存款、没文凭、没技术,想着创业又没资金。他给我写邮件,问我怎么办。

这是一类典型的人群,错过了读书的阶段,在尚未准备好充足的生存能力时,被扔进了社会的底层。社会底层,意味着:简单而重复的工作,视野窄、信息少,缺少人脉资源,也意味着辛苦、卑微、少回报。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路子不外乎就那么几种:打工、做生意、学技术,都有风险,都有成本,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存。有些人会安于现状,把一辈子活成一天的持续重复。从这样的版本来看,被称为“白领”“金领”的“精英们”也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对命运毫无掌控感,生命也像失去了灵性和活力,慢慢进入了逐渐枯萎凋零的状态。

然而,不管在什么圈子里,总会有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对于无趣和平庸的生活有所觉察,不希望生活如此继续,却四处寻求突破而不得要领。他们想要学习,却又头疼于课本的枯燥,更是担心考试,把学习成长和读书考试画上了等号。他们被教化出来的学习恐惧,让他们拒绝了很多可能。如果说逆袭只是持续投资自己的结果,那么学习就是投资自己的最佳方式。学习,会让一个人打开视野,转变认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人生可能。

要学什么?学三类事情:想做的,喜欢做的,必须做的。任何一件想做而没做过的事情,比如创业;任何一件做过而喜欢的事情,比如经商;任何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考试,都是学习的目标。人生就像一个大的游乐场,所有的价值在于主动选择一个游戏,并认真玩下去。如果只是被动地被按在一个游戏里玩,不管票价有多高,都会索然无味的。

怎么学?方法:树立目标,攻克,然后继续循环。方式:跟人学,实践中学,持续看书学。除此无他。学习,能让人活过来。因为学习过程中,拓展了视野,敞开了胸怀,获得了成长。

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读书是能接触到的最廉价的学习方式。建议先读三类书:

1.法律类的书。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也不必上来就读大部头的法律经典著作或者学术书籍,先从普及性的、能看懂的法律书读起,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然后,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很多可以保障安全的规则,利用起来,站在社会这一边,不要成为掉队的羔羊。学了法律,就会知道如何对抗坏人,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安全地独立。

2.读一些增长技能的书。可以是财务,可以是月嫂、保姆,可以是行政、文秘、写作,可以是PPT、思维脑图之类的办公软件,还可以是厨艺美发。先读书,了解一些,觉得喜欢做,就专门参加一些培训。既然不能依靠没有资源的家庭,不能依靠别人的同情,家人还得依靠你来养活,那就必须有一些技能。不要躲,也不必委曲求全。没有竞争力,那就现在开始发展,先发展出来生存的能力。

3.读一些让人快乐的书。快乐似乎有些奢侈,但什么样的命运都有快乐的权利。就像看到每年春天发出嫩芽的小草,那种绿油油的活力。在看到孩子欢笑的时候,在咀嚼自己精心制作的食物的时候,在看到夕阳西下或晨光微露的时候,放松心情,会心一笑。快乐可以体会,也可以学习,读读会让人快乐的书,从书里快乐的人、快乐的故事里汲取能量。

读书,是一种让精神自由的方式。与书为伴,不会孤单。

投资自己,除了读书学习,还有,升华自己的灵魂。

有一个女孩,而立之年。工作经历大致就是:销售、文员、前台。中专毕业,没太高学历,似乎也没什么更能胜任的工作,就这样一直做了十多年,每天会做的事情就是参与各种八卦新闻的讨论。后来,因为卷入了两位经理的办公室矛盾之中而十分不开心,还要纠结着跳槽。她问我,有什么出路吗?

我打了个比方,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一些公共旱厕很脏,到了夏天,更是屎尿横流,蚊蝇乱飞,气味令人窒息。如果内急,碰巧路边只有这一个厕所,可能就没得选择。然而,进入厕所之后呢?有人会说,那还用说?赶紧解决内急,匆匆逃出。

非也,这只是一种选择。有人会选择留下来打扫厕所,有人会被恶臭熏倒,甚至,有人会渐渐麻木于环境,与蚊蝇共舞。他们说,我无处可去。

其实,这也是职场上人们的一种选择。就像那个女孩所描述的职业环境一样,各种八卦、争斗、尔虞我诈,就像是一个污秽的旱厕。如果不是为了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这么一个地方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呢?除非你想成为它的一部分,否则,如此继续,你一定会成为它的一部分。是的,关注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底层”有时候就意味着处于一种尔虞我诈、鸡毛蒜皮、蝇营狗苟的让自己厌恶的环境中,当一个人被周围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事件”所影响甚至是左右的时候,慢慢就会成为你所关注的事情。不想成为你环境的一部分,就需要关注不同的东西。

人手一部手机,让信息获得变成一件不是太难的事情,是利用这部手机获得八卦信息,以供谈资,还是学习关注更为积极、正向的知识,直接决定了你给自己营造的个性化环境。比如,可以在空余时间关注专业能力提升的方法,兴趣拓展的可能,以及生活幸福的方式。

灵魂的堕落有一种方式:被环境裹挟着,然后沉沦。助力堕落的,就是内心不断索取的欲望。而使灵魂升华、轻盈的修炼,就是如此简单、艰难,需要持续。

曾经有一个女孩,就叫小丽吧,给我写邮件,因为家境困难,初中之后就不再读书了。经人介绍去了电厂工作,后来又做了文员,在打印店工作的时候被老板性侵,多次恋爱失败之后闪婚,婚后老公赌博欠下外债。在一家亲戚的企业里做文员,也就是打打杂,处理文件。少言寡语的她不善与人交流,对于大家的八卦聊天也不适应,很想改变,但又不知路在哪里。

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无法选择,父母,家庭,环境,基因,天生如此。生活的境遇有时就是悲惨得让人绝望,绝望的时候,总会想,为什么命运不公?我只是想要普普通通的幸福啊!

小丽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甚至是痛苦的事,我写邮件回复她,对于过去,不必忘掉,也不必介怀,更不必自责和内疚。像小草一样,被践踏之后继续长起来,痛苦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就会离开。草有一种精神,不是踩不坏,而是一个劲地长,一岁一枯荣,踩坏了,枯萎了,烧尽了,来年还长。看见草,就看见了生命力。

我们这一生有很多的功课需要修炼,这些功课以失败、挫折、打击、成就、兴奋、巅峰等形态出现,来提醒我们,哪些地方需要成长,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如果总不成长,命运就会总来提醒。信或不信,这样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打开了一种可能性,从此,可以开始欣然接纳过去的自己,开始坦然面对人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或者种种得意。我也告诉自己,既然是功课,那就慢慢修,每一种生命形态背后,总有一个逐渐舒展的灵魂。

普通人逆袭方法有很多,而心法却只有一个:相信梦想,投资自己。因为梦想发出来的光可以穿透黑暗期,牵引着一个人走出最艰难的时光。

职业的本质:找到你的持久竞争力

我曾经接受过一个咨询,是一个叫晓月的女孩。她中专毕业后七七八八地做了一些工作,结婚之后就和老公一起在大学附近摆摊卖各种小吃。后来生孩子,养家糊口。但是,慢慢地她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起早贪黑,却没什么收入。于是,就找到了我的公众号,向我咨询出路。

我觉得这样的人很了不起,生活在社会底层,并没有被生活的压力压垮,还在积极地学习,积极地成长,积极地追求改变,做着与周围人不一样的事情。我告诉晓月,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赶上趋势,做出自己的独特性。这里的趋势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行业趋势,而是已经被明显感知到的变化,只是多数人不愿意为这样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比如大学生更愿意网购,人们更愿意网络社交,更愿意接受带有情感的产品,更愿意分享,等等。

既然这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变化,那就不要再用体力的方式和别人竞争,而是考虑做出差异化,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价值。做出差异性的可能性很多:网络电商的模式;了解大学生真实需求,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与大学生合作创业;把写作、阅读、分享等特点与小摊贩的身份特点结合,创造生意独特性……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可能。

做同样的事情,当了解了最新变化之后,跟上变化,就会做出与旧模式不一样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竞争力。比如,晓月的小吃摊可以考虑高品质,考虑做健康饮食的特色,考虑互联网化,做微信下单、支付,还可以考虑在食品中加入每个人可以参与的故事元素。我给晓月出了一个主意,可以做一款爱心便当,在每次和大学生顾客交流中互换校园爱情主题故事,然后,写作、分享,独特性就出现了。

晓月对于这些建议非常兴奋,我告诉她,这些建议不一定有用,一定要结合你自己周围的环境进行及时调整,做出改变。只需要记得一点,不断问自己:你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你有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机会和资源都会倾心主动的人,主动学习,主动成长,主动寻求改变,主动在现有条件下创造出新的价值,主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有普通人在希望逆袭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种子的力量”,这是一种不甘平庸的、向上的生命力。他们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意识,进而是习惯,最后你能力将发生改变,使你脱胎换骨。虽然他人看到的情况,改变的顺序恰恰是相反的:能力提升了,收入增加了,更加优秀了,与众不同了,逆袭了。

对于一个逆袭的人来说,绝不会止步于改善生活条件,那样会让一个人动力不足,他们会关注更远的方向,并希望在远处的方向上看到自己的愿景。看到愿景的时候,一个人会更有动力,不会再纠结于手上的资源是否充足,也不再做横向比较,而是根据未来的方向去配置资源,争取资源,撬动资源。这个方向与职业的本质相关,每一份职业都有一个本质,这个本质是关于这种职业存在意义的,而个人愿景恰恰要在这个本质意义中存在。

什么是职业的本质?一个职业的产生,是社会的广泛需求推动出来的。那么,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一个职业的本质就在于一份职业的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价值。缺少价值的职业,不会持续存在,同样,不追求职业本质的从业者不会成为行业翘楚,也自然不能实现“惊天逆袭”。

比如说做公务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在被家人逼着考公务员,据说,公务员稳定,有保障,社会地位高,或许还会有各种便利。且不说这种意识十分落后,有很强的投机心理,关键是,这样的意识根本没有关注到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本质不在于这些所谓的“福利”,公务员的职业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只有遵守了这一本质的人才不会有清贫的抱怨,不会有升职的焦虑,不会有违法乱纪的企图,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幸福感。

再比如说医生,这一职业被誉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体恤伤病,挽救生命,这是这一职业的本质。但有不少人劝慰后生报考医学院的目的却只是:将来家里有人生病了,医院有人好办事。现实中,还真的是这样,医院有熟人,挂号容易,看病不用排队,住院优先安排,似乎得到的确诊报告都更真实。但这样的结果就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出现群体性价值感缺失,职业发展焦虑,不敢承担应有的专业责任。于是,自己把自己的职业毁掉了。

再比如说教师,职业本质应是教书育人,行为师范。但找我咨询的教师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总教一本书,没有成长,于是职业倦怠;总看考试成绩,总把学生成绩和老师奖金挂钩,于是整天辛苦地焦虑,并把焦虑传递给学生。当从业者本人偏离职业本质的追求时,工作起来必然价值缺乏,动力不再,创意不再,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也不再出现。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本质。商人的本质是要促进流通,而不是唯利是图,制造假冒伪劣;工程师的本质是要方便人的生活,而不是制造豆腐渣工程,盗取用户信息;艺术家的本质是感知、创造和传播美,而不是媚俗、耍大牌、吸毒乱性。

有很多创业者来找我咨询,我一般只问一个问题:你创业所做的事情,可以给社会创造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只问这一个问题,而且反复问。在我看来,这才是创业的本质,否则,为什么不在一家既有的组织中实现自我价值呢?

诸如此类,一百种职业就有一万种对于职业的理解,当这些理解偏离职业本质的时候,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会误入歧途。我们关注职业本质,并不是要做道德层面的评价,而是在本质中寻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

当这个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时候,人们自然就会考虑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实现个人价值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是职业。如果找对了职业,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以实现,人与职业就会互相成就。如果找错了职业,人与职业满拧,人与职业就会互相伤害。

那么,人们所看重的收入、物质回报、福利待遇,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不仅重要,而且重要到无须多言。因为人人都关注生存,关注物质回报,所以这反倒成了一种基本的诉求和考虑因素。反倒是当人们关注职业的本质,关注一份职业能够带来的社会价值时,相应的物质回报才会随之而来。

对于一份职业本质的思考,会让人有以下收获:

1.清晰自己工作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迷失于忙忙碌碌,苦恼于停止成长,种种倦怠往往来自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同。有人做工作如和尚撞钟,还有人把所有的期待寄托于下一代,生生地把大好年华,宝贵生命降格为衣食住行,图谋生存。整天面对一份没有意义的职业,要么抓狂,要么无可奈何地心如死灰,这样的人生源于缺少人生价值意义的思量,更是源于对自己职业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又来自于对职业本质的不理解。一个对自己职业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任何一份职业都有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在于对职业本质的持续发问。我看到一个故事,说是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的清洁工新津春子被誉为“国宝级匠人”,我想她的出色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细节上专业精湛,更重要的是她在用自己的行动阐释对于清洁工职业的理解。清洁工尚且可以如此用心,那么教师、医生、工程师、销售……这些职业为什么不能呢?有人会抱怨现实中有很多我们发展起来会受制约的因素,但是一旦关注本质,这些困难不就是可以发挥价值的空间吗?

3.让职业承载个人价值

当我们关注职业价值的时候,我们才会认真而准确地选择一份让我们满意开心的职业。刚入职场,我们看学历,看能力,看背景,慢慢地,当我们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实力时,也会让自己内心追求的价值逐渐清晰,只有可以承载个人价值追求的职业才是最适合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力是否具备都不是关键问题,能力总是可以发展出来的,每个人又总是可以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一旦某种职业实现了自己的阶段性价值诉求,就可以果断切换过去,价值才是选择一份职业的标准。

关注职业本质,会让一个人一开始就进入完全不同的车道。关注职业本质,会让一个人在逆袭的时候踩上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制高点。关注职业本质,关注可以让我们内心安定的锚。

思考 请思考职业的本质

把事情做对的方向,就是关注职业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职业的本质是什么:

1.这个职业服务于谁?

2.这个职业会给社会(或者这个世界,或者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3.这个领域最优秀的职业者做了些什么?Ta为何如此优秀?

心理健康报告2000字(通用8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报告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健康报告 篇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

  更具体的是,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这门课给了我们指导。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从婴儿到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的心理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心理是有较大出入的。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大学生应该摆脱依赖走向自立,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掌握知识技能,认识和理解自我,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符合合理的自我认知,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等。

  随着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首先大学生应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从而有效维护心理健康。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实施自我调节,寻求社会支持,求助心理咨询。

  认知过程是人的重要心理现象,人们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加工,对社会关系进行认知加工,还对自己进行认知加工。总而言之,人的认知是一个主动、积极地技工和处理信息与符号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动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介绍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大学生社会认知有这几个特征:社会认知的选择性、社会认知反应的显著性、社会认知的投射性、社会认知的两极性、社会认知的片面性。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很多。在大学中首先谈到的就是一个人的印象。所以说第一印象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印象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受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印象行成会出现各种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都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产生了影响。凡此种种,老师上课的内容让我们收获很多。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整,是贯穿我们整个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怎样看待自己,自负和自卑,自我中心与从众,过度追求完美等,都是大学生看待自己出现了问题。大学生应该深入认知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调控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与坎坷,怎样正确合理的调整自我情绪是很重要的。每一种情绪都包括胜利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所以当一个人被某种情绪击中时,先不要着急,停下来,多去感受一下这个情绪的内容。大学生情绪内容丰富但是很敏感且极易受伤。大学生情绪管理方法很多,例如学会觉知情绪,从认知角度管理情绪,用行动调节情绪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与恋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更有人说大学不谈一场恋爱那还是大学吗?大学没有几个狐朋狗友那怎么行呢?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范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沟通信息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维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有邻近性、熟悉性、相似性、互补性。总之积极对待人际交往,将人际交往看成大学生活的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分数越高越好,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

  恋爱问题在大学中很频繁。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处在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像块吸铁石,充满了磁性。爱情的五种语言: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我们应该具有表达爱的能力,表达爱的勇气,表达爱的技巧。

  二.认知的收获或领悟

  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比较客观的说,我认为现在的自己比原来更加的成熟,更会思考问题,从性格方面,我比以前更加理性,更加开朗。前的我经常会为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也经常一时冲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而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让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而心理学的学习中,自我的情绪调控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生活问题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闯入你的视线。正确看待问题,以一个智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事情或者人物并不是向硬币那样简单,不是正就是反。认知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就是人际交往问题,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不要因为某人或某事生气,因为日后你会发现那样很不值得。我就以这个来激励自己,要以诚待人,圣人是可以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他人的。

  自从我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后,我更加的竭力培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有一个做人的准则和标准,来约束自己。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学到了这四个方面,我认为这个很有用。第一,要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的落差,不要自信过头,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第二,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有丝毫懈怠。第三,要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但生活更重要,不要仅仅沉迷于书本知识,要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第四,正确的看待一个事物或者人,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且评价,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东西,不可能单单一句话就能将其的一生评价。大学生活中应该具有自己的一个完美的计划,来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大学生活不能简单的将其度过,应该让它活的有滋有味。

  心理健康报告 篇2

  作为一名新入学的大学生,我对大学这个充满着诱惑和梦想的地方有着太多的迷惑,经调查,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 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 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得不让人们重点关注,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对这一问题做了系统的调查并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大环境、错误的价值观引导、拜金主义、网上不良信息等。所以,针对这几个方面,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尽量克服,用美妙的成功来报答我们的青春。

  其次,大学生对自己前途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经调查,有百分之七十的大学生甚至连上大学的明确目标都没有,有的只有迷茫和消磨时间,针对这一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用尽一切我们可以动用的经历。我会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考取工商管理学研究生,这是我的目的,而过程我便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人脉与自己的管理协调能力,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里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情感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何保证下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正确解决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准则。

  一、自我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内涵。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是自爱;遇事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强烈的自信心,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么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应该教育学生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自我培养。

  二、适应能力:你在他乡还好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组织”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小一般不会对人的进退产生多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筛选,竞争的考验,任何人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便会被无情地淘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三、人际关系:让我们真诚地握握手

  由于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由于高中阶段“孤军奋战”式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善于和他人相处。在调查中了解到的学生抑郁和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因此,要教育学生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报告 篇3

  发展从学会学习开始

  这学期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感觉从中受益匪浅。的确,从自我认知到与人交往再到融入集体,我对事物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在学习方面我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句话在很早以前我就有所耳闻,这很鲜明的体现了一部分大学学生的学习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并没有什么错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大学生活,当然他也要为自己大学四年的所作所为买单。我只能说这不是我的观念,我觉得初等教育带给我们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成为了考试的奴隶,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目光短浅的学习知识是现在教育的弊病。而到了大学,我们也难以摆脱这种思想,说明这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就是因此而来。其实到了大学我们可以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对于学习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而不是一再的只完成课内的内容,这种学习理念算是比较符合大学生活的了。当然,如果选择玩过四年也未尝不可,因为选择是人拥有的最基本的人权,只是四年以后,我们会激昂的回想着我们的大学生活,说一句“我爱我的青春,我从不后悔”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上完心理课后,我不断思考,思考我和学习的关系,所以我总结了我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见解就是两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

  这个问题萦绕了我很久,与其说是不知道学什么,不如说是选择什么。因为大学里可以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面对要花缭乱的课余生活,我们没有时间把所有的东西都尝试一遍,只能有所取舍,于是,选择什么就成了最纠结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与其他大学有所区别,这是一所体育院校,所以有很多东西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比如说我们有棒球社,橄榄球社,武术协会等等等等,看上去所有的社团都是那么吸引人,所以我曾经就纠结于选择哪个社团这个问题。但是结合自己课程紧而且要有自己的时间学习别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社团,即使这样还是有些不甘心。

  还有一点就是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学生会里,我不仅认识了朋友,还学会了一些书上没有的东西。比如说与人交际方面的经验,我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生活里面到处都要与人交际,而要做到愉快的与人交流并且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学会倾听,并且用商量的语气与别人讨论。还有一些礼貌的做法都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就剩下付出努力完成目标了。但是要是学习的时候不注意方法反而会耽误很多时间。上大学后因为时间比较宽裕,所以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倒是听过不少,其中不乏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一些好的经验我就会拿来借鉴。比如在学长说过要提高学习效率,集中精力放在当前做的事情上。还有英语学习方面,要多重复,比如单词,单词量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背的单词第二天忘记了一半,这无疑是个难点,更是对自信心的巨大打击,于是学长就教我们如何背单词,在如何复习,反复看,这些经验让我在英语学习方面少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挑选自己的擅长也是学习方面的难点。面对纷纷扰扰的大学生活,选择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观念也是“怎么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是指导大学生活的标准。但我们累了倦了,想想自己的目标,这时就会精神百倍;当我们迷茫了,想想自己的目标,这这时我们就会信心百倍。我想我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就是想出国。这样我就要保证我在成绩方面有一个好看的GPA,每科都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同时托福成绩和GRE成绩也要考得很好才能去一个好的大学。每当我抗不住的时候,我总会想想自己的目标,想到了达成目标后的喜悦和热泪盈眶的激动,总是会重整旗鼓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想着就是学习方面最大的收获了,学习怎么学习应该也是大学四年最应该弄懂的事情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目标一直努力下去,而且还要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找到一个完全符合自己的方法来指导、鞭策自己的生活,我想,在面对一切困难时,我都不会轻易地被打败。再想想心理书上的话:发展,从学习开始。

  学习使人一辈子的事,不管自己的地位学识有多高,人需要的也还是不断学习。我很喜欢的学者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学识方面,他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人,通晓古今,文学造诣极其高深,但是他却是个低调的人。一生都在学习中渡过,从不炫耀自己的学识。七十五岁高龄还奋斗在文学界的一线,出版书籍。钱老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中渡过,直到八十八岁钱老去世,在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这样的文豪况且如此爱学,我们反而就应该更加努力了。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的学习生活。

  心理健康报告 篇4

  此次活动以社会学院历史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得到指导并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差差别?”中,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差距的。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这体现了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次调查充分反应了以社会学院07历史班同学为典型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海星调查研究社和07历史班表示衷心感谢!

  心理健康报告 篇5

  培养人靠培养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年来,我们学校本着全员参与、面向整体、矫正预防相结合、全面发展的原则,以让学生学会调试和发展为最终目标,将重点帮扶与长期关注相结合,充分发挥爱心和共情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培训引领并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知识是最肤浅的,技能是中等水平,素质是最内在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了三门峡阳光心理学校组织的相关心理培训,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同时,在业余时间,他参加了精神成长活动,三门峡爱情屋相关活动培养了娴熟、良好的助人技能,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是科学建设,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水平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专业场所。为了更好的规范心理咨询,学校专门配备了新宇之家一、秉承科学、以学生为本、通用、有针对性的原则,配备办公桌椅、资料柜、心理书籍资料、常用心理问卷等。,硬件齐全,环境温馨。咨询室系统包括咨询室管理系统、咨询工作系统、教师工作系统、工作代码等。,统一在墙上,规范管理。

  第三,创新载体,全面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活动的全过程,以引导为主要方式,以活动为主要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年来,我校结合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传播正能量,练习心理宣言

  微笑,微笑,微笑生活是三个反派的心理宣言,他们在实践中阅读、思考、实践,永远微笑、自信地面对生活,传播自己的正能量。

  2.关注教师健康,充分发挥一次测试,一次训练,两次爱抚功能,进入精神家园

  符合如果你想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你必须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心理健康。我们非常重视并努力使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教师运用基础心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测试即一次心理测试,每学期心理咨询老师都会用SDS量表、SAS量表、投射测验等方式对所有老师进行心理测试;

  裴毅也就是说,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由我校心理咨询老师精心安排,或讲案例,或分析现象,或精神按摩在培训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并根据测试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整,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两次爱抚也就是说,每周心理咨询老师都会给你发两条精神慰藉的信息:人生的意义在于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乐观的,一切都是好的,悲观的,一切都是坏的,一条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让大家以积极的思维面对生活,收到了好评。大家都说:我内心的爱抚真的抚慰了我的心。精神家园是三所小学网站上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平台,每周都会更新心理知识,帮助教师心理成长。

  3.多管齐下,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测试与指导相结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每个学期,心理咨询老师都会根据大三大四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成长档案。针对孩子暴露出来的不正之风,他们会利用班班通向孩子播放相关视频,让孩子学习榜样的正确做法、跳羊的乐观和尼克胡哲的强势;他们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注重援助和长期关注

  孩子的心是脆弱而敏感的。我们无法预测一个偶然事件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涟漪,更无法预测他们的精神成长道路会出现怎样的偏差。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注重援助和长期后续行动的办法。寄宿班的学生通常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会面临心理断奶期,需要重点关注;而且单亲等家庭条件特殊的学生和上课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咨询室每周二、四下午准时开放,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主动寻求帮助。心理导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疏导和引导的方法,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心理咨询教师由班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帮助绿色通道时不时的沟通和关注这些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动态。

  心理健康报告 篇6

  育人贵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更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年来,我校本着全员参与、面向全体、矫正预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让学生学会调试和学会发展为最终目标,重点帮扶与长期关注相结合,充分发挥爱心和同理心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培训引领,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知识是最表层的,技能是中间层次,素质是最内层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了三门峡阳光心理学校组织的相关心理培训,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相继参加了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巧英老师组织的“心灵成长”活动、三门峡“爱心之家”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娴熟与良好的助人技能,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科学建设,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水平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专业场所。为更好地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专门配备“心语屋”一间,坚持科学性、以生为本、通用性、针对性的原则,配齐了办公桌椅、资料柜、心理图书资料、常用心理调查问卷等,硬件齐全、环境温馨,咨询室制度包括咨询室管理制度、咨询师工作制度、教师工作制度、工作守则等,统一上墙、规范管理。

  三、创新载体,全面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活动的全过程,以引导为主要途径,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一年来,我校结合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传播正能量践行心理宣言

  “Smile,smile,smileatlife”是三小人的心理宣言,他们读着,想着,同时也践行在实践中,时刻以微笑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传播着属于自己的正能量。

  2、关注教师健康,发挥“一测、一培、两爱抚”功能,走进心灵家园

  本着“欲予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的观点,我们十分关注并努力让每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并注重培养教师们运用基本的心理常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测”即一次心理测试,每学期心理辅导教师都会用SDS量表、SAS量表、投影测试等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测试;

  “一培”即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由我校心理辅导教师精心安排,或讲案例,或分析现象,或心灵按摩……在培训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识,并针对测试中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调适,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两爱抚”即每周心理辅导教师都会给大家发两次心灵安抚的短信:生命的意义,在于做最精的自己;每个人都用两幅眼睛看世界,用乐观看世界,万物皆好,用悲观看世界,万物皆恶……,一条条充满正能量的短信让大家都能以正性思维来面对生活,收到了好评。大家都说:“心灵爱抚,的确安抚了我的心灵。”

  心灵家园是心理辅导教师在三小校内网站上的一个工作平台,在这里,每周的心理知识都会更新,为教师的心理成长提供帮助。

  3、多管齐下,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

  (1)测试与引导相结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每学期心理辅导教师都会针对低、高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建立心理成长档案,针对孩子们暴露出来的不良倾向,再利用班班通来给孩子播放有关视频,让他们从楷模的身上学习正确的做法,跳跳羊的乐观,尼克胡哲的坚强……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重点帮扶,长期关注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我们无法预料一次偶然事件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涟漪,更无法预测他的心灵成长之路从此会发生怎样的偏差。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重点帮扶与长期跟踪的做法。寄宿班的学生,平时多数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心理断乳期”,需要重点关注;不仅如此,单亲等特殊家庭情况的学生和班级里的学困生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于每周二、周四下午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室,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积极主动求助。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疏通、引导等方法,使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心理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建立“帮扶绿色通道”,不定时地对这些同学的生活、学习动态进行沟通、关注。

  心理健康报告 篇7

  在刚出生的两年里,孩子对照顾自己的人会特别依恋。通常,孩子主要的看护者是母亲。如果父亲十分尽心地照顾孩子,孩子亦会同样地依恋父亲。依恋是指系于婴儿与看护者之间的牢固纽带。所谓看护者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对于父母来说,培养孩子依恋情感的最佳方法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哭是婴儿主要的表达方式,当一个孩子哭泣时,她的看护者做出回应,她便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看护者能满足她的需要。这样,她会建立起信任感。强烈的信任感是人生的基础。倘若这种信任感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她很难在成长过程中再信赖别人。

  婴儿对身边的人是有反应的。他们能认出许多人的声音,比如父母,还有那些母亲怀孕期间经常接触到的人。他们还能够以母亲特殊的气味来认出她的乳房。孩子在六周大时开始会微笑。也许在这之前你就发现他微笑过,然而一般来说,这样的脸部歪扭只是内部身体机能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一种先天性反射的结果。三个月大的孩子开始会笑。有些孩子并未真正地笑,而有些孩子每当有笑意时总发出笑声,这因人而宜。

  通常5到7个月大的婴儿会对陌生人产生“害怕”或“害羞”的情绪。这是一种极为自然的现象,是孩子对事物的永久性概念的形成所导致的。所谓事物的永久性概念,是指明确知道某种事物的存在,无论其是否能为人所见到。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时会躲在父亲或母亲身边,不愿让陌生人抱碰她。怕生现象会一直延续到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在两岁后消失。帮助孩子摆脱这种情绪的最佳办法是让她在新环境中放松,不要勉强她接近他尚未熟悉的人。这段时期,父母和看护者一定要有耐心。怕生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了孩子对其主要看护者的深深依恋。

  以上是0~18个月的宝宝情绪发展的主要内容,相信对刚刚担任父母角色的你们都很有帮助。

  幼儿“自成长”有助于新生入园

  幼儿“自成长”有助于新生入园

  在上海闵行一所中心幼儿园里,一位朱女士拿着女儿最喜欢的玩具哄着自己的宝宝,“看到孩子哭得这么伤心,心里真的舍不得。平时在家或者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都挺好的,一进幼儿园听妈妈要走,死活都不放了。软磨硬泡都试过,行不通。等稍微好一点再送她进去。”朱女士在哄女儿的时候,一旁其奶奶不停地将孙女喜欢吃的东西喂孩子。

  类似上面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也有不少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完全相反。今年新入园的嘟嘟在听妈妈说要去上幼儿园,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并告诉妈妈不会哭鼻子。虽然如此,在真正入园的时候还是背着妈妈留了眼泪,这还是幼儿园老师偷偷告诉她的。

  每年新生入园问题都被诸多幼儿家长担心和关注,担心孩子哭,怕孩子打架,又或者是舍不得孩子,担心孩子条件苦,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殊不知,其实孩子入园的表现与爸妈前期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中国知名早教专家、天才宝贝中国区总经理茅xx女士表示:“新生入园导致的各种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独立和自我的问题。孩子离开熟悉的家人独自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哭闹呈现的是背后的胆怯和不适应,这就是分离综合症的一些表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到。”

  嘟嘟妈告诉记者,平时在家会让女儿自己穿衣服和吃饭。或者买一些她喜欢的花草或者小动物回来,让她自己收拾或照顾。

  对于这些做法,茅艳芳女士给予肯定,同时她还给出建议:

  1、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比如养成独自吃饭、洗澡、睡觉的习惯;

  2、多参加亲子社交活动,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之间交流、表达的能力,适应群体环境,树立团队观念,为幼儿园集体生活做准备;

  3、平时教育孩子懂得与其他小孩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4、多给孩子讲述有关勇敢、独立、坚强的小故事,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5、平时生活中,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多问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是不能做和不该做的,学会分辨事情的对错好坏。

  幼儿园孙园长也表示,“开学期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处理恰当,做法合适,是可以减少孩子们入园时候产生的焦虑现象。幼儿的自我成长和独立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同时,也希望家长可以更多的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讲述幼儿园的独特好玩之处,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期待和向往。回家后积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见闻以及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夸赞,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扬,从而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入园的问题其实并非无解,只要家长们在孩子的平时生活、学习中多用点心,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锻炼,幼儿分离焦虑就可迎刃而解。而且目前许多家长都让孩子接受早教,对此茅艳芳也建议家长在选择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孩子需要的是真正面对问题的解决适应能力。家长在心态上要放平和,宝贝入园第一天不适应也是属正常,适应期一过欢笑就会取代哭闹,这也需要家长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报告 篇8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与众多大学生一样,我在这过去的一年里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刚刚考上大学,每一个大一新生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我也一样。兴致勃勃的来到了自己考上的大学,对一切都感觉那么新奇,看着偌大的校园,不时发出“好大啊”的感叹,让那些路过的学长学姐们都笑了起来。可现实却与理想完全是两回事,来到学校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有那么多,让自己感觉有点受挫。等到军训过后开始正式上课时,打击更大了,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完全不同,在高中的优越感完全消失殆尽,加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与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合理,第一次考试就让我几近绝望,那一段时间实在非常痛苦。幸好,我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好,这和我的性格有关吧,高中也都是自己面对挫折,有什么事情不喜欢与人分享,也不会告诉家人,这不但没让我产生心理问题,却让我有了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说到性格,高中的老师都会在我的评语中写上“不善言谈”,这一点让我的父母十分担心,担心我将来自己在大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其实,这一点我并不担心,因为不并不是想他们想的那样,我只是不喜欢和自己不熟悉的在一起交流。在高中时这还不算什么,因为高中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没什么。但来到大学后,接触的都是四面八方来到学生,生活习惯有许多差异,不知道与人交往就成为我最大的障碍,因此,我朋友特别少,但是,我有好朋友。我不需要那种见一次面就和你称兄道弟,当有困难时见不到人的“朋友”也不需要这边电话听着你的秘密,那边挂了电话就当笑话讲给别人听的“朋友”。也许我交朋友的要求太苛刻了吧,但是只要是我认定的朋友,我就会一心一意的对他们好。

  感情方面,只遇到一次挫折,在我良好的自我调节下也没有影响我正常的生活,只有学习上的压力让我一直很苦恼,虽说压力可以成为动力,但是,我是一个不喜压力的人,只有自由的空间下才能让我很好的发挥,也许是我还没有调节好。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这些心理问题,我应该只有缺乏自信这条还需改进。

  第一、遇到挫折与问题一要学会改变,性格有时很难改变,但不是不可以改变,要学会尝试,学会自我调适。有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情境来调节自己心情。设定确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努力实现,寻找成功的感觉,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失败,要不断告知自己,经历就是财富。也可以尝试适当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前,不但要能理解别人,也要正确认识自己,能给自己合理定位。

  二是学会学习。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目标上,已从“为升入大学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学习要求上,再也不是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高级全面素质;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新生学习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

  三是学会交往。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大学生还应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学生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

【心理健康报告】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理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