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论述保教结合原则劳动与社会保障中的相关理论举例说明真理既具有相对性和又有绝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的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业已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真理的绝对性的起点。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把人类认识之旅中的“里程碑”当成“终点站”,因而堵塞了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与此相反,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导致错误做法,即借口真理是发展的而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认为原来的真理已经不是真理了而将它丢弃或推翻。这就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由此走向主观真理论,陷入了不可知论和诡辩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不断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A.普遍性 B.物质性

  C.规律性 D.连续性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A.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B.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C.世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D.世界是本来就有的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A.同一性 B.绝对性

  C.特殊性 D.客观性

  11.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类似蚁穴溃堤的现象。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A.可知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不变性,谬误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A.思想文化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A.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实现的 B.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的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的 D.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的

  A.仓储设备 B.运输设备

  C.生产工具 D.通讯设备

  A.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B.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C.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A.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过程 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2.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24.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的观点,是(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资产阶级人性论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唯意志论观点

  A.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优先发展公有制经济,兼顾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

  C.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加强宏观调控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

  C.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门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D.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A.人的先天禀赋 B.人的心理素质

  C.人的后天社会实践 D.人所处的地理环境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体制

  C.两种不同的趋势 D.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A.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

  C.才能理解事物的稳定性 D.才能理解物质的绝对运动

  E.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A.对症下药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注意分寸

  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A.生活方式 B.人口因素

  C.民族构成 D.地理环境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38.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A.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E.交往可以使某—个地方的发明向其他地区扩展

  A.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和行动的失误

  B.旧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D.落后的习惯和传统的消极影响

  E.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

  43.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进步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分)

  47.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2分)

1、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的有(ABCD )

B.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CD)

C.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D.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CD )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CD )

5、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BC )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

1、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BD)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

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

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

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为山九仍,功亏一篑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

不能充饥”,这是因为(BD)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

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

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

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

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

C.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10、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

瑞士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男子110米

栏比赛中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保持

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科林在谈起自

己已被打破记录时说:“记录本来就是

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事在

历史上产生就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

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1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就是

A. 运动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

D.运动根源于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有( ABCD )

A.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B.它们统一于社会实践

C.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因果联系的有

A.凡是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

结果B.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C.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

D.“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A.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

活动,电脑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物理过

程 B.人的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保教结合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