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空气密度怎么求求?

式中  M——空气的质量,kg

式中 :ρ——其它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ρ0——标准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PP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压力,千帕(kpa);

 TT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

使用上式计算干空气密度时,要注意压力、温度的取值。式中P为空气的**压力,单位为kPaT为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T=273+t,  t为空气的摄氏温度()。

对于湿空气,相当于压力为P的干空气被一部分压力为Ps的水蒸汽所占据,被占据后的湿空气就由压力为Pd的干空气和压力为Ps的水蒸汽组成。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湿空气压力等于干空气分压Pd与水蒸汽分压Ps之和,即:P=Pd+Ps

式中 ρw ——湿空气密度,kg/m3

饱和水蒸汽压力(Pa

饱和水蒸汽压力(Pa

饱和水蒸汽压力(Pa

气体的密度 (单位:103千克/3

来源:《燃气输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常有人说“风电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出生决定一生”也是业内最常强调的,可见风对本行业有多重要,而平价时代的到来更是将风资源的测量和评价重要程度推上了新高度。在当下公司总动员、全员群策群力抢项目的时节,对“风”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是有必要的,能够让大家更清醒务实地开展工作。

下面,主要从风的形成、风的测量、风资源评估基本要素这三块儿来介绍。

简单来讲,风的形成是由于太阳的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均,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便形成风。高压区密度较大且较重的气体流向气体密度较小而且较轻的低压区,直到空气压力平衡为止,压力差越大,风力就越强。换言之,就是空气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风既然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就要看看到底是哪些力在发挥作用。作用于空气的力很多种:重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科里奥利力、惯性离心力等。其中重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是真实的力;科里奥利力、惯性离心力是“视示力”,是虚拟的力,是地球旋转效应的反映,不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这些力的性质各不相同,对大气运动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

气压梯度是一个垂直于等压面的向量,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单位通常用“hPa/赤道度”表示(1赤道度等于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间的距离,约为111km)。水平气压梯度很小,一般为1 ~3hPa/赤道度。垂直气压梯度在低层大气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十万倍,但因为有重力与其平衡,故总垂直分力并不大,作用不如水平气压梯度力明显。水平气压梯度虽小,却是推动空气运动的起始动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偏转力被称为科里奥利力,是虚拟的力。气象上一般也将科里奥利力称之为地转偏向力,但二者还是略有区别。地转偏向力有助于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如气流)有向右偏转的趋势,因此,北半球东西走向的河流,流向的右侧通常多峭壁,左侧则多平缓河岸。南半球反之。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表有运动时才产生,并且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风向),而不改变空气的运动速率(风速)。

当空气作圆周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它的方向和空气运动方向垂直。空气运动时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一般很小,和地转偏向力一样,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空气运动的速度。

大气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一般指外摩擦力,是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一般海洋上摩擦力小,陆地上摩擦力大,所以海上风大,陆上风小。摩擦力可减小空气运动的速度,并引起地转偏向力减小。摩擦力对运动空气的影响以近地面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到1~2km高度以上,摩擦力的影响已小到可忽略不计。因此,通常将这个高度以下称为摩擦层,以上称为自由大气。

地球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重力为g,方向向下,指向地心。

一般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其他力是在空气运动开始后才起作用的,而且所起的作用视具体情况而不同。水平地转偏向力对中高纬度或大尺度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运动影响甚小。惯性离心力只在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摩擦力只在摩擦层中起作用,对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可以忽略不计。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虽然不能驱动大气运动,但却能影响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根据尺度不同可以将空气运动过程分为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局地环流是中、小尺度的区域性环流,是由下垫面性质的不均匀性、地形起伏、坡向差异等局地的热力和动力因素所引起;局地环流是与风电开发的关系更为密切的。

地球表面上大规模的空气流动,形成全球的环流系统,水平尺度在几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与较小规模的海洋环流一起重新分配热量和水汽。我们将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状况称为大气环流,通常用三圈环流理论模型来解释。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实际环流远比三圈环流模型复杂得多。

三圈环流分为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为西南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再继续北流,而是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支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附近上升。这样,在赤道和副热带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上面,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的气流到高空后,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白天,陆地由于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升比海水快,气流上升,陆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夜晚降临,由于陆地气温降低快,会有一段时间海陆气温接近,形成无风时段;到夜间,重新形成与白天情况相反的气压差,风由陆地吹向海面,由于这时的海陆温差较小,风力不大。

另外,大陆和海洋热容量不同造成风向随季节的变化形成季风。我国是典型季风气候国家,受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其中影响我国东部的东亚季风,冬季风较夏季风强,南亚季风则相反。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空气由山坡水平流向山谷,然后下沉至低层,又由谷地向山坡流动再沿山坡上升,遂形成低层由谷地吹向山坡的谷风和谷风环流。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空气密度被压缩,风速便增大,空气会加速流过峡谷。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峡谷效应”。由峡谷效应而增大的风,通常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图4-“狭管效应”示意图

从形成原因来看,一类是峡谷地形,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引发“狭管效应”。例如: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风区就是明显的“狭管效应”。阿拉山口是我国典型的风口之一,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东北部,是阿拉套山和巴尔克鲁山之间狭长的朗库里谷地,长约90km,宽20km。是新疆的九大风区之一,风能资源优良。


图5-新疆阿拉山口风区示意图

另一类是高层建筑引起“狭管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风电场测风是风能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风能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它对风电场的设计、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做好风电场的测风对于风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风电行业以前测风塔多由气象、环保部门建造,用于大气观测和大气环境监测。伴随着我国风电的快速扩张,我国政府、新能源企业等开始投资建立测风塔,以保证风电场投资建设获取第一手风能资料。近些年随着全球对风能资源的普遍关注和风力发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雷达测风、虚拟测风等一些设备和技术也逐渐普及。

目前使用的风电场测风设备主要有:测风塔、激光雷达测风仪、声波雷达测风仪等;主要用于陆地和海上测风。如下图所示:



目前在陆上风电和滩涂地区的风电开发项目,较为常用的是桁架式结构和圆筒式结构测风塔,此类测风塔安装较为简便,可以不使用大型安装设备,以下主要介绍此类测风塔的结构及性能。

风资源测量的主要风资源参数包括:风速、风向、温度、气压和湿度。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包括:风速计、风向标、温度计、气压计和湿度计等。

测风塔的组成包括:塔底座、横杆、斜杆、风速仪支架、避雷针、拉线、测风软件以及风杯、风向标等传感器。测风塔架设在风电场场址内,多为桁架式结构和圆筒式结构,采用钢绞线斜拉加固方式,高度一般不低于拟安装风机的轮毂高度。在塔体不同高度处安装有风速计、风向标以及温度、气压等监测设备。全天候不间断地对场址风力情况进行观测,测量数据被记录并存储于安装在塔体上的数据记录仪中。

(2)测风塔的安装要求

测风塔应具备结构安全、稳定、轻便,易于运输、安装及维护,风振动小,塔影影响小及防腐、防雷电等特点,测风塔应能抗击当地最大阵风冲击以及10~20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泥石流、凝冻结冰等)。对于有结冰凝冻气候现象的风电场,在测风塔设计、制作时应予以特别考虑。测风塔的形式可根据风电场的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选用桁架形拉线塔、圆筒形拉线塔、桁架形自立塔中的一种,以满足测风要求为原则。测风塔的接地电阻应尽量满足规范要求(小于4),若接地确有困难,,应尽可能采用降阻剂等措施降低接地电阻;对于多雷暴地区,测风塔的接地电阻应引起高度重视。

测风塔中安装的测风设备包括:风速计、风向标、测风软件、温度计、气压计和湿度计等。

风速的测量仪器有旋转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声学风速计、超声波风速传感器等,风电场通常使用的绝大多数是旋转式风速计。旋转式风速计包括风杯风速计和旋桨式风速计。风杯风速计由3个或4个半球形或抛物锥形的空心壳组成。杯形风速计固定在互成120°角的三叉形支架上或互成90°角的十字形支架上,杯的凹面都顺向一个方向。整个横臂则固定在一根垂直旋转轴上,在风力的作用下,风杯绕轴以正比于风速的转速旋转。另一种旋转式风速计为旋桨式风速计,由一个三叶或四叶螺旋桨组成感应部分,将其安装在一个风向标的前端,使它随时对准风的来向。桨叶绕水平轴以正比于风速的转速旋转。

风速计安装在测风塔已确定的各个高度上。为减小测风塔的"塔影效应"对风速测量的影响,风速计应固定在由测风塔塔身水平伸出的牢固支架上,应与塔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桁架式结构测风塔为塔架平面尺寸的3倍以上、圆管型结构测风塔为塔架直径的6倍以上,固定风速计的支架应进行水平校正。安装风速计的支架与测风区主风方向的夹角控制在30~90°。

此外,散热式风速计利用一个被加热物体的散热速率与周围空气的流速有关,这种特性可以用来测量风速,但它主要用于测量小风速。声学风速计没有转动部件,响应快,能测定沿任何指定方向的风速分量,但造价太高。一般测量风速还是使用旋转式风速计。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最通用装置,有单翼型、双翼型和流线型等,风向标一般是由尾翼、指向杆、平衡锤及旋转主轴四部分组成的首尾不对称平衡装置。其重心在支撑轴的轴心上,整个风向标可以绕垂直轴自由摆动。

风向标安装在测风塔已确定的高度上。应固定在桁架式结构测风塔直径的3倍以上、圆管型结构测风塔直径的6倍以上的牢固横梁处,迎主风向安装(横梁与主风向呈90°),并进行水平校正。此外,风向标应根据当地磁偏角修正,按实际“北”方向安装。

风向的表示一般用16个方位表示,即为北北东(NNE)、东北(NE)、东北东(ENE)、东(E)、东南东(ESE)、东南(SE)、南南东(SSE)、南(S)、南南西(SSW)、西南(SW)、西南西(WSW)、西(W)、西北西(WNW)、西北(NW)、北北西(NNW)、北(N)静风即为(C)。

风向也可以用角度来表示,以正北为基准,顺时针方向旋转,东风为90°,南风为180°,西风为270°,北风为360°。如图4所示。



测风软件主要作用是将测风塔所测风速、风向、温度和大气压力等各项指标通过传感器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以便风资源工程师对风资源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目前我国所用测风塔测风软件主要为:NRG软件、NOMAD软件、Second-wind软件和我国气象部门自主研发的测风软件等。


测风塔一般应至少布置3层的风速观测装置,同时要布置风向、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观测以满足今后风能资源评估和设计的有关要求。例如:对于100m高的测风塔,风速观测设置为7层,一般在30m、50m、70m、80m、90m、100m(2套)高度设置。

测风塔的风向观测布置,一般布置两层,分别位于测风塔底层高度和顶层高度。对于特殊情况的风电场(如植被较高等)可适当调整或增加风向观测装置。

其他设备如温度计、气压计和湿度计等一般安装在测风塔5至10m高度的设备箱中。

(5)测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管理

目前风电场测风数据的收集、传输一般采用自动方式,同时还可以远程监控。因此,在风电场测风运行期间,应随时注意测风数据、测风设备运行、数据传输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除了进行远程监控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到测风现场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从测风记录存储卡上收集原始测风数据。

按照规范要求,风电场前期测风一般要持续1年以上,因此最好每个月对测风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主要对测风数据完整性、合理性、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风向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测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所选测风塔安装地点应在风电场中具有代表性,并且周围比较开阔;附近应无高的建筑物等障碍物,与单个障碍物距离应大于障碍物的3倍,与成排障碍物距离应保持在障碍物最大高度的10倍以上。

测风塔安装的数量应依风电场的地形复杂程度而定,对于地形较平坦的风电场,可选择在场址中央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建立1-2基测风塔;对于地形复杂的风电场,测风塔的数量应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适当增加。

建设风电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能量丰富、风向稳定的风能资源。对风电场风能资源的评估是整个风电场建设、运行的重要环节,是风电项目的根本,也是风电场建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现有的风能资源评估的技术手段有3种:基于气象站历史观测资料的评估、基于测风塔观测资料的评估和风能资源评估的数值模拟。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的主要内容有空气密度、风切变、湍流强度、年日变化、风速频率和风向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判断。为风机选型和电量等后续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只有了解了一个风电场的风资源情况,我们才能去行评估它的可利用价值,为项目的评估和建设提供一个前提依据,最终通过经济评价来确定一个风电项目的可行性。

一、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的依据

风资源分析的依据,来源于测风塔的实测数据。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GB/T标准中的相关规定,风速数据现场采集的完整率大于98%。

通过对数据完整性和合理性的检验,对不合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出测风塔的连续一年的实测数据,根据GB/T标准规定,需满足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发改能源[号)中的要求,最后得到有效数据完整率要大于等于90 %。

二、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的基本要素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温度、压强)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每立方米空气所具有的质量就是空气密度。

一般情况下空气密度的计算方法有如下两种:

(1)当测风塔具有气温、气压及湿度观测时,按以下公式直接计算轮毂高度的空气密度(kg/m3):

式中:T 、P 、E 分别为气温(℃)、气压(hPa)及水汽压(hPa)。

(2)当具有温度和气压数据时,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 P 为平均空气密度(kg/m3),P为年平均气压(hPa),R为气体常数(287J/kg.K),T为年平均空气开氏温标绝对温度(℃+273)。

给定时间内瞬时风速的平均值,给定时间从几秒到数年不等。

我们通常把空间两点之间平均风矢量的差异,即在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短距离内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称为风切变。从风场情况来看,风切变主要可由以下三种基本情况来表示:

(1)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这是指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两个不同高度点之间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水平风的水平切变。这是指水平风在水平方向上两个不同距离点之间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3)垂直风的切变。这是指上升或下降气流(垂直风)在水平方向(或航迹方向)上的变化。

产生风切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所造成的;另一类则是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有时是两者综合而成。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即风在垂直于风向平面内的变化。它反映了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式中, 分别为高度 , 的风速,α 为风切变指数,其值与地面粗糙度有关。 风切变指数对于风电机组的设计非常重要,同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同的高度,获得的风能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测风塔分别在60m和80m处测得年均风速为6.8m/s和7.3m/s,轮毂高度为120m,由公式可以求出风切变为:

如果认为80m与120m之间的风切变保持不变,则可按如下方法计算120m高度处风速。令 =80m, =120m,则 =7.3m/s,得到:

湍流是描述风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强度指标。根据IEC标准规定,风电场湍流强度是指10分钟内风速随机变化幅度大小,是10分钟平均风速的标准偏差与同期平均风速的比率,是风机安全等级分级的重要参数之一。

湍流强度是标准风速偏差与平均风速的比率。它是衡量湍流强弱的相对指标。湍流强度是描述风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程度,反映脉动风速的相对强度,是描述大气湍流运动特性的最重要的特征量。环境湍流强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σ风速的标准偏差, v为平均风速 。

众所周知,位于下风向的风电机组将受到来自上风向风电机组尾流的影响。尾流影响不仅降低了下风向风机的出力水平,而且增加了下风向风机的湍流强度。因此,确定风电机组湍流强度等级不仅取决于环境湍流强度,更应考虑因为风机尾流产出的湍流强度。风电场中风机承受的有效湍流强度由环境湍流强度和因为风电机组彼此之间尾流产生的湍流强度两部分组成。

2.5 五十年一遇计算方法

方法一: 极值Ⅰ型估算50 年一遇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风速的年最大值x采用极值I型的概率分布,其分布函数为:

式中,u —分布的位置参数,即分布的众值;α—分布的尺度参数。分布的参数与均值μ和标准差σ的关系按下式确定:


其中,Vi 为 连续n个年最大风速样本序列 ,系数c1和c2见下表:


方法二:以五日最大风速取样法估算不同高度50年一遇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

风电场风资源评价要求有连续一整年的场内实测风数据,用此测风序列逐日选取不同高度上的五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样本,用于估算50年一遇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

测站50年一遇最大风速 按下式计算:


方法三:用欧洲风电机组标准Ⅱ的方法估算风电场50年一遇最大和极大风速。

欧洲风电机组标准 中建议: 在中纬度地区,当威布尔(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1.77≤k<2.0时,

是适合的(其Vref是50 年一遇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Vave是年平均风速);50 年一遇的极大3秒钟平均风速一般是最大10min平均风速的1.4倍。

2.6 风速与风功率密度年变化

风速与风功率密度年变化是指以年为基数发生的变化。风速年际变化是从第一年的1月到12月的月平均风速(或风功率密度)变化。

由于我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平均风速随季节而变化,并且有明显的年变化规律。平均风速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取决于纬度和地貌特征。风功率密度的变化较其风速变化更进一步地反应了风电场风况特征,它蕴含了风速、风速分布和空气密度的共同影响。下图为我国某风电场的风速与风功率密度年变化图。


图2-1 风速风功率密度年变化曲线图

2.7 风速与风功率密度日变化

风速与风功率密度日变化以日为基数发生的变化。某地气象要素在一日内有规律的周期变化。例如气压日变化、温度日变化、风速日变化等。它们体现了由于日夜更替所引起的周期性变化,而不包括因天气形势变化(例如气团平流变化)所引起的非周期变化。下图为我国某风电场的风速与风功率密度日变化图。


图2-2 风速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曲线图

2.8 风速与风能频率

风速频率是在一个月或一年的周期中,某风速段内时间频次占总时间数的百分比,风能频率是该风速段内能量与总能量之比。

通过风速频率,可以了解风速的分布,选择合适的机型,例如下图所示,此风频分布适合于中低速风速段出力较高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可以利用风速频率和风力发电机组功率曲线直接估算风电场电量。


图2-3 风速风能频率变化直方图

2.9 风向与风能玫瑰图

风向与风能玫瑰图表示风速与风能在各方向内的频率占比和能量占比。风向玫瑰图是将某一段时间内风速观测的次数,按方位分类统计,然后将每一方位的观测次数,除以该段时间内观测的总次数,再乘以100即得到各种风向的风向频率。风能玫瑰图是统计一段时间内,各方向内能量与总能量之比,


图2-4 风向频率玫瑰图(左)和风能频率玫瑰图(右)

通过风向玫瑰图,可以了解到风电场的盛行风向,在排布时,垂直当地的盛行风向。了解当地的盛行风向对微观选址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开盛行风向上的障碍物,当然,当地地形条件对风向的分布也具有决定作用。

2.10 代表年说明及订正方法

现我国一般陆上风电场的运行期为20年(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寿命为20年;海上风电场运行多为25年),为了保证我们评估的风能资源数据具有20年的代表性,所以要对风电场短期的风能资源数据(实测数据),结合附近有代表性的长期测站的观测资料,将验证后的风电场短期测风数据订正为一套反映风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数据进行风资源分析,即为代表年数据。

代表年订正的最常规方法为:

(1)对风电场测站与长期测站同期的各风向象限的风速进行相关分析,将测风塔10 m高度处的测风资料与气象站同步实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16个风向扇区的相关分析,相关函数采用线性方程y=kx+b (y代表风电场风速,代表气象站风速)。

(2)根据气象站测风年与所选长期系列风速差值,对每个风速相关曲线,在横坐标轴上标明长期测站多年的年平均风速以及与风电场测站观测同期的长期测站年平均风速,然后在纵坐标轴上找到对应的风场测站的两个风速值,并求出这两个风速值的代数差值。

(3)风电场测站数据的各个风向象限内的每个风速都加上对应的风速代数差值,即可获得订正后的风电场代表年风速风向资料。

来源:天源科创(文:项目开发部 丛明)




每日风电| 中国风电新闻网旗下品牌栏目

我们通常将距离地表90km以上的高空大气称为高层大气,在这个高度以上,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200km高度时,大气密度已经约为地面的五亿分之一!

我们通常将距离地表90km以上的高空大气称为高层大气,在这个高度以上,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200km高度时,大气密度已经约为地面的五亿分之一!尽管那里的大气密度已经如此稀薄,但卫星高速地绕地球运行(约7.9km/s),所受到的大气阻力仍然不可小视。就像当我们在公路上骑行,经常因来自空气的阻力感到吃力一样,卫星也会因为大气阻力的影响而慢慢感到“劳累”从而发生轨道衰减。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地模拟出除大气阻力之外卫星所受的各种扰动力,包括地球非球形扰动、日月扰动和辐射光压扰动等,因此大气阻力产生的扰动已经成为卫星定轨和预报的最大误差来源。为了计算出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知道那里的大气密度到底是多少。那么如何测量出那里的大气密度呢?下面本文列举出目前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图1 卫星轨道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逐渐衰减

测量高层大气密度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大气密度探测器进行探测,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系列飞行器都搭载有该仪器,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直接探测传感器内的气体压力和温度,并结合由气体分子动力学理论所建立的基本关系式来获得自由大气密度。

大气密度探测器由传感器、电子线路和结构件组成。传感器由取样室、离子源、B-A规和温度传感器四部分组成。外界环境中的气体分子进入取样室后,经过碰撞其温度被调节成接近器壁的温度,此时原子态的气体充分混合成中性。内置的PN结温度计可直接测量取样室的温度,B-A规电离计可测得传感器内气压。调节后的中性分子到达传感器的感测区,经过电离形成正离子,收集后从正离子流的强度获得传感器内气体的压强。

星载加速仪是一种精度非常高的测量方法,重力卫星CHAMP、GRACE、GOCE和以研究地球磁场为目的的欧空局SWARM卫星均搭载有这种载荷。以CHAMP卫星为例,其携带的是一种三轴静电悬浮星载加速仪,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和法国国家航空空间研究局(ONERA)共同设计制造,下面给出具体的探测原理。

图2 CHAMP卫星示意图(加速仪放置于卫星质心处)

将试验物体自由地放置于容器中,该容器的器壁装有电极,可以通过静电悬浮作用控制试验物体的运动,通过在传感器单元内部提供一个闭合的环路控制,可准确地使试验物体静止在容器中央。我们将卫星不受外力时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在该状态下,试验物体的质心与卫星质心重合。若卫星只受到地球引力而没有受到任何其他非保守力的影响,则初始状态不变,当卫星受到其他非保守力扰动时(大气阻力、日月、潮汐、光压扰动),试验物体质心就会由于惯性偏离卫星本体质心,并与各内壁的距离产生变化,传感器感应到这种变化后,会立即调整电压,将物体重新“推”回中心位置,这种增加的“电推力”等效于外部受到的非保守力。电压的变化经过换算,就能获得非保守力加速度的大小。这个非保守力又与大气密度直接相关,因此可以计算出对应的大气密度。

图4 CHAMP卫星搭载的加速仪

图5 星载加速仪原理图

星载加速仪数据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通过表1可以看出CHAMP加速仪精度达10-9m/s2,GRACE卫星精度更是达到10-10m/s2,换算成大气密度,精度可达10-15~10-14kg/m3。而在CHAMP和GRACE的高度,大气密度量级约为10-13~10-11kg/m3。因此通过加速仪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卫星轨道处的大气密度。

从表1中我们能够发现目前的高精度加速仪大部分都是法国生产的,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生产如此高精度加速仪的能力。我国航天工程中的加速度计多用于载体的微重力测量系统和高精度惯导系统中,也可用于高精度的静态角度测量系统中,将加速度用于大气反演方面尚无工程先例。如图5是国内工业级的用于惯导方面的加速度计,其分辨率量级约为10-6m/s2

图6 星载加速仪原理图

与加速仪原理类似的一种仪器是“阻力平衡仪”,它由弹簧系统取代静电系统,通过弹簧位移得到阻力,进而得到大气密度。该方法最初由意大利罗马大学率先提出,主要搭载于微小卫星平台。该方法曾为MSIS90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阻力平衡器数据。

利用卫星轨道数据反演大气密度也是测量大气密度的一项重要来源,许多已知的半经验大气模型都是以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大气密度作为数据基础而建立的,如Jacchia和CIRA系列模型。其基本原理(图7)是:卫星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会偏离预定轨道,利用轨道参数的变化与大气密度的关系即可反演出大气密度。

图7 利用轨道衰减反演大气密度示意图

近十几年出现了利用卫星两行轨道根数(TLE)反演大气密度的方法。顾名思义,TLE数据是由两行轨道根数组成的,包含了卫星的编号、时间和六个轨道参数(轨道倾角、偏心率、每日绕行圈数、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平近点角)等信息。TLE数据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记录,截止2017年6月底,在编目标已达42000多个,共累计数据1亿多组,因此TLE数据具有良好的空间覆盖率和时空连续性,这为大气密度的反演和研究大气密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来源。

TLE中的每日绕行圈数可以提供轨道衰减信息。卫星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轨道逐渐衰减,导致每日绕行圈数逐渐增加,利用这一参数,并结合其他各项轨道参数与大气密度的关系即可计算出卫星轨道处的大气密度。

图8 2016年天宫一号每日绕行圈数

由于每颗卫星每天只记录有限的几组TLE数据,因此TLE的时间分辨率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近几年又出现了利用卫星高精度GPS数据反演大气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原理与TLE类似,但由于GPS数据记录频率高,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该方法的缺点是对GPS数据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需要GPS精度达到厘米量级,而目前达到这一要求的卫星数据非常少,因此所能反演的大气密度十分有限。

以上是目前测量大气密度的几种常见方法,所得大气密度即可用来建立新的密度模型,又可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卫星定轨和预报大部分是用大气模型来模拟大气密度的影响,而现有的模型普遍存在15%以上的误差,因此如何测量出更加准确的大气密度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密度怎么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