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以加什么奏加偏旁组词,组什么词

1、加部首“亻”——倘 tǎng (倘若)cháng(徜徉)。

2、加部首“身”——躺 tǎng(躺着)。

3、加部首“走”——趟 tàng tāng(一趟)。

4、加部首“氵”——淌 tǎng chǎng。

5、加部首“彳”——徜 cháng。

6、加部首“忄”——惝 chǎng。

7、加部首“纟”——绱 shàng。

8、加部首“耒”——耥 tǎng tāng。

9、加部首“金”——鋿 shǎng。

3、式加偏旁组成新字。

4、弗加偏旁组成新字。

1.“舀”加偏旁组词 :粳稻、蝉鸣稻、和尚稻、稻田、稻穗、水稻、稻粱谋、捞稻草、滔腾、滔滔不竭、滔窕、沦滔、滔天大罪、滔滔不绝、滚滚滔滔、罪恶滔天、韬晦、韬钤、韬略、韬晦之计、龙韬、文韬武略、韬光隐晦、韬光养晦、謟过、不謟、慢慆、不慆、流慆、慆慢、慆耳、慆滥、慆慆、慆淫。

2. 舀[yǎo],上为“爪”,下为“臼”(jiù)。

3.“爪”,踩踏之物;“臼”承受击捣之物。

4.“爪”和“臼”联合起来表示“以爪为杵,以臼为物,像以杵捣臼那样用脚爪踩物”。

5.本义: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

总结:以上就是编辑:【宇宙超人泡泡】整理原创关于《

》优质内容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在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中,与植物相关的词语有一百多个,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已考定的植物名词或与植物相关的文字。二,可知为植物或与植物相关但有待考证的未识之字。三,体现人与植物关系的文字。本文对这些文字作了穷尽性的考述,认为,甲骨文中植物词语虽然不多,却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据此不但可以考察三千多年前乃至更早期的人们对植物的认识水平,而且可以清楚梳理部分植物名实的流变及其栽培的历史,对植物学史、农业史、植物志的编撰都有着补苴罅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甲骨文;植物;词语;考释 
  文献标识码:A 
  比起动物名词来,甲骨文所见植物名词要少得多。目前可考定者仅三十余个,有些还无辞例可证。尚有争议或不能确知所指为何种植物的名词十个。而体现出人与植物之关系或与植物相关的词语则有六十余个。这些词语或用其本义,或借用为人名地名,在甲骨文词汇体系中占的比重虽不大,但颇具特色。兹分别述之如次。 
  1 已识之植物名词 
  经学者考定并收入《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编》、《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诸书(分别简称为《字典》、《文编》、《词典》)的甲骨文植物名词,以见于《说文》先后为序,有 、屯、艿、蒿等三十个。 
  草初生为 ,读若彻。但卜辞未见用其本义,而用为方国名。 
  屯 《字典》曰:“字形象待放之花苞与叶形,或填实,或为虚廓作 形,金文作 (师 鼎) (此鼎) (墙盘) (克钟),与甲骨文形同。”《说文》:“屯,难也。象?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但卜辞不见用此“难也”之义,而称骨版一对为一屯,或用为春,称今屯(《前》4?6?6)来屯(《京津》1333),或用为人名,称多屯(《乙》7128)、侯屯(《新缀》613、614)。 
  〖附〗每 《说文》:“每,?盛上出也。从 、母声。”按甲骨文每实象加?于发之形,且用为晦或悔,或用为母(见《字典》页47),与?盛无关。 
  艿 《说文》:“艿,草也。从?,乃声。”段注:“按许谓艿为?名也。”卜辞不见?名之义而用为地名或方国名,如《摭续》106云:“己卯贞:在?, 来告艿王……庚辰贞:在?, 来告艿?” 
  蒿 《说文》:“蒿, 也。从?,高声。”段注:“释?,小雅毛传同。陆玑曰:青蒿也。”按《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指青蒿。但甲骨文不见此词义,称“王蒿田”(《甲》3940),“其蒿田”(《掇》2?24)蒿似为地名。 
  来 本象来、?之形。《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也。二麦一?,象其芒?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段注本)卜辞来未见用其本义之例,而多用为往来之来,引申为外来之来,又引申为前来纳贡,还可假借作未来、将来,并可用为地名(说详拙著《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上版,页70―72。) 
  麦 《说文》“麦,芒?(谷)。(段注:有芒?之?也。)秋种厚?,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有穗者也,从夂……”甲骨文麦正从来从夂,与《说文》合,罗振玉谓与来为一字,来象麦形,此从 ,象自天而降,亦天降之意(《殷虚书契考释》<简称《考释》>中)叶玉森谓麦从夂,应为行来之来初文,来为麦之本字。”(《说契》)李孝定谓来、麦本为一字, 象麦根,因假 为行来字,故更制繁体之 以为来?之本字”(《甲骨文字集释》,简称《集释》)今按验之卜辞,当以李说为长。麦实为大小麦之总称,卜辞称“食麦”( 《后》下1?5)“告麦”(《前》4?40?6,4?40?7,《京津》567)便是。麦又可用作地名,为商代各期田猎地之一(详拙著《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之《甲骨文各期田猎地名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页42) 
  木 此即树木之木,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词义本当为树木,惜卜辞未见其用例,而多用为地名,称“田木”(《遗珠》121)、“在木”(《前》 2?15?1,《甲》3689),又是方国名,称“木方”(《甲》600),“伐木”(《甲》3510)。 
  杏 《说文》:“杏,果也,从木,可省声。”(段注改可为向)甲骨文杏是否即后世杏子杏花之杏,无可考。卜辞有“妇杏”(《龟》2?18?1),以杏为名,则后世多有之。 
  杜 《说文》:“杜,甘棠也。从木,土声。”段注:“召南:蔽芾甘棠。毛曰:甘棠,杜也。释木曰:杜,甘棠。本无不合。棠不实,杜实而可食,则谓之甘棠。凡实者皆得谓之杜,则皆得谓之甘棠也。”按甲骨文正作从木土声,与《说文》合,惟仅一见(《甲骨卜辞七集》P.67),且系摹本,残片孤文,难考其详。 
  从木从虎,木或作 , 又为其省形,商先生释 。《说文》:“ ,木也。从木,?省声。”是当为木名,但典籍无证,卜辞亦不见其例,而用为地名,称“步于 ”(《后》上10?8)。“在 ”(《邺》三?49?13)。 
  柳 散盘作 ,柳鼎作 ,石鼓文作 ,与甲骨文同构。《说文》:“ ,小杨也,从木 声。 ,古文酉。”《字典》谓小篆 与酉字形相去甚远,疑即卯字。(《太平御览》、《初学记》皆引作卯声。)惟卜辞用为地名(《续》3?31?6、《英集》2566、《??地》50)。 
  杞 《说文》:“杞,枸杞也,从木己声。”甲骨文不见用其本义,而用作地名(《前》2?8?7称“在杞”),又有“杞侯”一语(《后》下37?5),是为方国名。 
  ?(榆) 《字典》曰:“从木从 ,与殷商铜器 其卣,王在 之 字形同, 、隶为?。<说文>无?字,于省吾谓应读为?,??并谐余声,?后世作俞,金子?伯卣作 ?尊作 ,鲁伯?父盘作 ,<说文> 从 从 ,乃 形之讹(<甲骨文字释林.释?>)。依于说,甲骨文 可释榆。”《说文》:“榆,榆白,?,从木,俞声。”段注:“见<释木>。<陈风.东门之?> 傅云:?,白榆也。 然则<释木>榆白为逗,?为句显然,许意亦如此读……榆荚可食,亦可为酱。”然卜辞?不见用其本义,乃是商王田猎地之一,“王其田?”“于?无灾”之辞常见。又可读为渝,变也,辞称“有?”(《南北?明》762)“亡?”(《前》7?28?1)。   柏 《说文》:“柏,鞠也,从木,白声。”甲骨文或从林,白声。卜辞用为地名,称“在柏”(《佚》195   果 此字罗振玉释果,谓“象果生于木之形”,商先生、张秉权、许进雄、于省吾、赵诚等人皆从之。郭沫若释?,谓?(叶)之初文,李孝定、裘锡圭从之。今按此确象果实在树之形,字当释果,罗氏之说是也。《说文》:“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在木之形。”金文作 (果簋) (蔡公子果戈)比甲骨文简省而为小篆所本。卜辞果引申为果然之义(《乙》 5302:“亘其果隹执?亘不果隹执?”)又训克(《宁沪》1?506:“王果令??果令?”)并可用为地名(《粹》72:“在果”)。 
  林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段注:“<周礼> '林衡’注曰:竹木生平地曰林。<小雅>'依彼平林’传曰: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部曰:野外谓之林,引申之义也。”甲骨文林字正象二木并生之形,与《说文》小篆同,但卜辞用为地名,称“于林”(《京都》2308),又是方国名,称“林方”(《前》2?16?4,《库》1672)、“林 (次)”(《缀》182)。 
  楚 《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荆楚之名源于丛木,甲骨文从林从 (足),与《说文》篆文略同,或从 ,与从林同意。卜辞用为地名,曰“于楚又雨”(《粹》1547),“舞楚享”(《粹》1315,《合》29984),“岳于楚”(《粹》73)。周原甲骨文又有“楚子来告”之语,楚为方国名(见《字典》页668) 
  森 《说文》:“森,木多?,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甲骨文正作木多之形――从三木,喻其多也。惟较少见,且仅见于残辞,其具体词义亦不详。 
  桑 《说文》:“桑,蚕所食叶木,从?木。”《字典》曰:“甲骨文象桑木之形,<说文> 篆文从?乃由 而讹,汉印皆篆作 或 ,与甲骨文略同。”但卜辞桑用为地名,称“在八桑”(《前》1?6?6,《通纂》794),“在桑”(《续》3?31?9),又为方国名,武丁时有“乎雀 (伐也)桑”(《殷缀》249)之卜。 
  《字典》曰:“从木从 ,象?木垂实之形,或省作 、 。”《说文》:“ ,?木?垂实,从木弓,弓亦声。”卜辞用为西方风名(胡厚宣说)。姚孝遂曰:卜辞 、 同字。当音?。本象?盛之形,亦即《说文》之“ ”字。《说文》以 从弓,弓亦声,训 为 ,并误。(《甲骨文字诂林》<简称诂林>按语) 
  栗 象木上有芒刺之果实形, 即象栗实,后讹为 ,《说文》篆文?讹作 , 并讹作 。《说文》:“ ,木也。从木其实下垂,故从 。 ,古文 ,从西,从二 。徐巡说。木至西方战栗。”说义是而说形非。卜辞用为地名,称“狩猎”(《后》下16?13),又用作人名,如“栗古(协?)王事”(《殷缀》208)。(参《字典》栗字条) 
  粟 象禾谷之实,后世讹作从 从米。《说文》:“ ,嘉谷实也。从 从米。孔子曰: 之为言续也。”卜辞用其本义,常指新谷,如称“登粟于宗”(《佚》563),“登粟于羌甲”(《邺》三?四二?七),即为荐新谷之祭,粟为嘉谷实之总名。 
  齐 王襄谓“古齐字”(《类纂》)。《字典》曰:“象禾麦吐穗似参差不齐而实齐之形。故会意为齐。”《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卜辞多用为地名,称“在齐次”(《后》上15?12,《前》2?15?3),“在齐”(《粹》72)。卜辞又有“示齐”(《龟》2?25?16)一语,饶宗颐读为? ,以黍稷?奠(《通考》页292-293)。 
  ? 象树木有芒刺之状。《说文》:“?,木芒也,象形……读若刺。”段注:“芒者,??也,引申为凡铁锐之称。今俗用锋?字,古?作芒。?今作刺,刺行而?废矣。”甲骨文与《说文》篆文合。卜辞?亦多读若刺,如称“?豕”(《乙》8710),“?羊豕”(《乙》8897),?为用牲之法。甲骨文又有 、 、 诸形,亦?字,《字典》谓“象一锋或三锋、四锋之利器,当为?之初文”,然与植物无关。 
  禾 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为禾苗之象形。《说文》:“禾,嘉谷也……从木,从 省, 象其穗。”误象形为会意。卜辞禾多用其嘉谷义,常见的辞例有受禾(《甲》2511,《京津》3907), 禾(《甲》3916,《佚》892),它禾(《京都》2370,《粹》11),锡禾(《乙》4867)、酒禾(《甲》690)等(说详《卜辞禾年说》),并有关于“禾有及雨”的占卜(《前》3?29?2)。又用为方国名(《后》下8?6,《前》2?11?2)、人名(称“妇禾”,《散见》19 )。 
  穆 象有芒?之禾穗下垂形,由于禾颖微末,故引申为幽微之义(于省吾说,见《甲骨文字释林.释穆》)。《说文》:“穆,禾也。从禾, 声。”是据篆文解字,误象形为形声。金文穆亦屡见,作 、 、 诸形。其实篆文之穆―― 犹存古意, 由甲骨文 金文 讹变而成,只是与禾身分离而已,所从之彡实乃饰画(参《字典》)。是穆本为植物名词,但卜辞用为地名,称“在穆”(《甲》3636)“   稷 从禾从兄( ),《文编》列为《说文》所无字,陈邦怀、岛邦男、李孝定均释稷,《字典》从之,并取诸家之?而说曰:“从禾从 , 为 (祝)字所从,后讹为 ,故《说文》稷之古文作 。”《说文》:“稷, 也,五谷之?,从禾,?声。 古文稷省。”其实?形亦由 讹变而来,金文稷作 、 可证。但卜辞稷未见用作“五谷之?”之例,而用为地名,为商王田猎地之一(《前》2?32?5)。 
  稻( ) 《字典》曰:“从米从 象米在器中之形。唐兰隶为 ,谓当即<说文>之 字, 、 音近,故读如 ,又 、稻同字,故 得读为稻(殷虚文字记)。按其说可从。”《说文》:“稻,?也,从禾,舀声。”金文稻字作 、 、 ,或从米舀声,或从禾舀声,从禾者为小篆所本。卜辞屡见“受稻年”(《乙》2593,《遗珠》456),稻为谷名。稻又用为地名(《菁》9?10,《文录》715)。   ? 从禾尼声。《说文》:“?,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从禾,尼声。”武丁卜辞有“乎甫?于 ,受又年”之卜(《乙》3212),?用为动词,谓种?。于省吾据此曰:“可见商人已经从自然的野生稻进一步加以人工培植(《释林?释尼》)。 
象黍形,从禾而散其穗,或从水,与篆文同。《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雨省声”固无据,孔子禾入水之说虽属望文生义,却与甲骨文合。然甲骨文若干黍字何以从水,殊不可解。卜辞常见的辞例有“黍年”(《乙》7781)、“受黍年”(《续》2?29?3,2?37?1,《佚》400),“黍年有足雨”(《前》4?40?1),为求年之卜,又有“登黍”(《粹》166?269),或倒言之曰“黍登”(《甲》899、《佚》877),为以黍祭先王之卜。黍又可用为动词,称王黍,王勿黍(《续》1?53?3),妇?黍(《续》4?27?4,《后》下40?15)、黍于某(地)(《续》5?34?5),黍意为种黍。 

  2 尚待考定的植物名词 
  甲骨文植物名词按理不应如此贫乏。一种可能是商人对植物的认识、辨别较为粗疏,远不如对动物认识、辨别之细致,加之占卜及记事内容所限,故见诸记录者少;还有一种可能是甲骨文植物名词本亦丰富,只是目前所能认识者较少而已。这里讨论的便是在疑似之间的一些植物名词。 
  (《乙》4525反) (《粹》918) 此字向有冉、竹二释。商先生首释冉,朱芳圃、孙海波、张秉权、金祥恒、徐中舒等从之。叶玉森疑为竹之象形,郭沫若、李孝定、赵诚、姚孝遂等亦均释竹。《文编》、《字典》释冉,《字典》并谓“象皮毛下垂之形。”《诂林》取叶说。按此字除个别作 (《乙》4508),有似“皮毛下垂”外,余均作 形,确像二小枝相连竹叶下垂之形。惟卜辞用为人名及地名(《京津》1434:“乎 ”,《乙》4525:“ 入十”),虽有“用 ”之辞(《乙》6350,《续存》下266),亦难以考定其必为竹而必非冉也。 
  (《乙》5638) 《文编》以为“从木从 ,说文所无”,《字典》谓“从木从 凤,说文所无。”按甲骨文凤多用为风,此字从凤之简省形(《前》2?19?6有 ,《后》下42.2有 ,亦从 从隹,与此形近),实即从风。字当释枫。惟辞残,其义不详。《说文》:“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一名 。从木,风声。” 
  (《前》4?5?2) 从木而象枝繁叶茂之状,当系植物名称。卜辞云:“丙寅卜 ……”具体词义不明。 
  从禾从 ,辞称“禾 其御吉 (《摭续》137), “□用禾 ”(《续石》1?1767),不知其何种植物名。 
  从 在田上,似指某种农作物。但在卜辞又似为人名:“壬戌卜,宾[贞] 其有祸:壬戌[卜],宾贞: 亡祸?”(《乙》3426) 
  从 在田上,象某种农作物形,卜辞称:“我受 年”(《乙》771),“弗受 年”(《乙》640),与“受黍年”、“受 年”同例,亦当是某种谷物之名。此字陈梦家、饶宗颐皆释 ,是视所从之 为 之省;温少峰、袁庭栋以为 为余之异体, 当隶定为?而读为?(见《诂林》页2115至2116所引),皆有可商,仍宜存疑。 
  此字《文编》、《字典》均分隶于来、黍二字,于省吾释 ,谓与来、黍有别。并谓甲骨文的 即 ,指的是小麦,而麦则是指大麦(《释林?释黍、 、 》),赵诚从之。(《词典》页209)。卜辞常有“受 年”(《京都》141,《前》3?30?3)之语,意即小麦获得丰收。 又是祭品,辞称“登 ”(《佚》563)。 
  从禾而有点滴之形。《文编》或释禾或释黍,《字典》均释黍。此字商先生早年释粟。于省吾释 ,即稷,赵诚从之,《诂林》是其说。按甲骨文粟稷字形与此均有异(说见前),禾两侧之点实系水滴乃水形之省,似仍以释黍为宜。 
  (《屯南》2616) 甲骨文从大之 (乘)屡见,独体之 仅见于《屯南》,称“于 ?雨”,用为地名。《诂林》以为 之古文,近是。《说文》:“ ,伐木余也。商书曰若颠木之有 。 或从木 声。 古文 从木无头。 亦古文 ”。甲骨文 正作木无头之状,与《说文》古文合,惜仅此一见。颇有孤证之嫌。 
  3 与植物相关的词汇 
  从语源上说,甲骨文中有若干词本指人与植物的各种关系,另有若干词则原指植物与日月山川等自然的关系。前者体现了农业社会中人与植物互相依存的性质。后者也是古人对植物细致观察的结果。 
  刍 象以手取草(木)之形,刈草是其本义。《前》4?35?1云:“贞:于 大刍?”《甲》206:“戊戌卜,雀刍于教?”是其证。又引申为放牧、畜养。以?草饲养之牲畜,又引申为一种刈草饲养牲畜之奴隶,卜辞有观?、取?、氏(致)?、 ?等语,皆刈草之引申再引申。 
  折 《说文》“折,断也。从斤断?”甲骨文作以斤(斧)断木形,与此同。卜辞用作地名。 
  蓐 字象以手执辰披田草,辰为农具。或从林。或从阜作 。《说文》:“蓐,陈?复生也。从?辱声,一曰蔟也。”是误会意为形声。甲骨文有“?田蓐其雨”之辞(《外》65),蓐为田猎地无疑。又《甲》1978云:“辛未……贞……今日……蓐田……”,辞残,蓐田是否即中耕除草难以确定。 
  葬 《字典》曰:“从人在 中, 即棺椁之属。 上或有数点以表泥土,或加 ,皆会葬义,故此字应为葬之初文,旧或释囚,或释死,俱不确。”(《字典》页62)按如其说,则举棺埋于草下也。《说文》:“葬:藏也,从死在?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是谓古人死后葬于草?之中且以薪“厚衣之”。“葬”之本义实亦体现出人与草木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卜辞用法不明。 
  《字典》曰:“从 从 ,彭邦炯谓: 为?类农具, 象农作物割去穗头所余??形,以?铲断??亦属收获之事。故可释?(《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页232)。卜辞义为刈割,如称 禾(《戬》44?7)、 黍(《京都》143)、不其 (《前》4?5?3),亦用为地名(《丙》31?33?34?35)。   ? 象双手持?木以树?。为?之初文。《说文》:“?,种也。从??。?持种之。”段注:“唐人树?字作?,六?字作?。说见经典释文,然?、?字皆不见于《说文》,周时六?字盖亦作?,儒者之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也。”卜辞用为祭名(《佚》48,《粹》490),地名(《甲》1191,《前》2?27?4)。而未见其树种义。 
  秉 以手持禾会秉执、执持之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卜辞称“其秉”(《京都》1804)、“王秉 ”(《续》6?23?10),秉为动词,义为执持,又称“在秉”(《遗珠》465),则系地名。 
  权 从又从木,寓意与秉近。《说文》所无。卜辞用为地名称“王其省权”(《邺》3?46?15),当为王巡视之地。 
  相 从目从木,象观察树木之状。引申之为省视、审视,又引申之为辅助(为人省察)。《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卜辞有用其省视义者,如称“相日”(《前》5?25?5)。又读为伤,辞称“相二邑”(《缀》118),义即 (?)二邑。 
  利 《字典》曰:“从 从 (禾)从 ( 又 )从 (土), 非刀形,乃 (力,象耒形)形之变,象以耒刺地种禾之形, 上或有点乃象翻起之泥土,或省 、 。利字从力得声,?禾故得利义。”《说文》:“利,?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 ,古文利。”《说文》据小篆说形义,皆不妥。惟所录古文从 ,实与甲骨文合。是利本?禾得利,虚化泛指之则为吉利、顺利、有利。卜辞称“不利”(《前》2?3?1)、“弗利”(《粹》1162)、“其利(《后》下5?15)皆为吉利义。卜辞又用为地名,如云“王其田于利”(《甲》3914)可证;又用为人名,如称“利示三屯”(《佚》437)、“利示十屯”(《京都》1094)。 
  从刀从黍,《说文》所无。当系以刀刈割黍实之意。卜辞仅一见:“丁卯卜贞:王伐 ?”(《宁》3?76) 为方国名。 
  象实米粒于豆以双手奉而进之状,或又从禾。为登进黍稻以祭祀神?之专门词语。《说文》:“ ,豆属,从豆, 声。” 
  是误会意为形声。《文编》曰:“卜辞及金文 字皆从米。小篆从 乃米形之讹。 蒸声近,卜辞用此为蒸。春秋繁露曰:?者以十月进初稻也……<说文>释为豆属非其朔矣。”案卜辞 、 同意,均为荐新之礼,即进稻黍以祭祀也。其辞例如:“贞于日 ,王受又?”(《甲》1990)“甲申卜,贞:王宾 祖甲,亡尤?”(《续》1?26?3)“辛酉卜,贞:王宾 亡尤?”多为中晚期之词语。 
  乘 从大从 , 为木之讹。象人张足立于木上之形。本义为升为登。金文作 ,大形增饰为 ,双足登木之状益显,小篆割裂大形,讹为 。《说文》:“乘,覆也。从入桀。桀, 也。军法曰入桀为乘。 古文乘从几。”(段注本)说形不确。“覆也”实为乘之引申义,段注云:“加其上曰乘,人乘车。是其一也。”案甲骨文乘本为人登木上,引申之,人在车上,便是乘车,人在马上,即为乘马,又引而申之,所乘之车马亦可谓乘(一车四马为一乘),推而广之,凡一物加于他物之上皆可曰乘。(说详拙著《古文字趣谈?爬树英雄》)甲骨文乘字习见,皆用为人名,“望乘”为著名武将之一。 
象人手伸于木上有所捋取之形。《说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卜辞用以纪时,称大采(《粹》1043、《外》212、《乙》16),小采(《京都》3099、《佚》276)。《国语?鲁语》:“……天子大采朝日……日中考政……少采夕月……日入日监九御……”少采即小采。按商代纪时法,大采在明之后,大食之前,略当于朝;小采在小食之后,略当于暮,当日没之时。(董作宾说) 

  析 从木从斤,会以斤(斧)剖木之意,引申之为分析、剖析、解析。《说文》:“析,破木也,一曰析也,从木从斤。”卜辞用为东方之专名:“东方曰析,风曰?”(《掇》2?158),“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殷缀》261) 
  休 从木从人,象人倚树歇息之形。《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与甲骨文合。卜辞休为息止义,如《合集》8162云:“壬寅卜, 贞,王休?”例不多见。但与《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可为互证。用为地名之例则颇多,常称“王往休。”如《后》上12?7,同书同叶第六第八片及《前》5?26之第二、三片,《龟》2?5?4等均有此辞,休为地名无疑。金文休字常见,恒称“对扬王休”、“对扬天子休”、“对扬公休”等,休有美善、美德之义。亦用为人名,如休盘云“赐休玄衣”、“休拜稽首”、“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休当为美名。后世休之诸义,如停止、中止、不要、退休、离休、休假、休养等等。亦均由甲骨文人依木下之休息义引申而来。<说详《古文字趣谈?背靠大树好乘凉――休》)
  束 《字典》曰:“《说文》:'束,缚也,从□木。’段注:'□音韦,回也。诗言束薪、束楚、不蒲,皆□木也。’”案甲骨文 字正象以绳藤之属束木之形。或又从 、 ,以手缚木之义益显。 ,《文编》以为“《说文》所无”字。《综类》以为不识字,皆非。惟《字典》归诸束字为是。 之增 为 犹 之增 为 也。增 旨在强调此系人手之动作,其为一字当可无疑。卜辞用为祭名,称“束示”(《甲》430,《续存》1?52),“其束三示”(《遗珠》402),“其束妣庚”(《南?明》676)等。“束”之具体内涵不详,不知是否以某种树木缚而献诸神?之祭。此束后世引申为收束、管束、紧束、拘束、束缚。人与植物之关系亦延伸为人与他物乃至人与人之关系矣。 
  困 《说文》:“困,故庐也,从木在□中, ,古文困。”甲骨文正象从木在□中之形。又作 ( 为木之省),从止,与说文古文同。《字典》曰:“困乃?之初文,<说文>:?,门橛也。?有限止义。引申而有困穷、困极之义。”按困本指木在□中,段氏谓“当门中设木”近是,故庐之说不足据。本言人困木,后乃虚化为限止、穷困、贫困、困难、困惑诸义。卜辞用为祭名,与?同。如《粹》61云:“乙酉贞取河其困于上甲,雨?”又用为人名(《殷缀》390云“子困亡 ”,《掇》1?290云“乎困”)。未见用其门橛义或困穷义。   《字典》曰:从 (又)从二卣,《说文》所无。甲骨文 字从此。所从之卣疑本象?实形,讹而为卣,又疑卜辞用为地名,或为收获义之动词。按字象手取谷实形,辞称 黍(《南?坊》3?17,《后》上18?11),显系动词,其义确有可能是收获黍。手持隹( )为莸,则手持谷实亦得为?也。惜辞例较少,尚难论定,姑记之以俟后证也。 
此为甲骨文常用词(字)之一,金文亦习见,构形略同。叶玉森谓“似状禾下见根形”,“又疑从人戴禾,初民首部力强,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说契》)张秉权谓“甲骨文中的'年’字,象一个人头上顶着禾的形状。”(《殷代的农业与气象》,史语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二分)容庚师曰:“年,从禾从人,人亦声。《说文》云'从禾,千声’,非。”《文编》曰:“从人负禾。”《字典》曰:“从禾从人,会年谷丰熟之意。<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说文>篆文从千乃人之讹。”对以上诸家之说,姚孝遂曾表示极为不满,其《再论古汉字的性质》一文云:“……至于那种以臆测妄断来冒充科学探讨的部分,则只能是贻误众生。现在不是还有人大肆宣扬什么'年’是象人负禾之类的所谓古文字学么。我们不同意这样的作法。”(古古文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6月第1版第三二?页);其为《诂林》所作按语复云:“'年’象人首戴禾之说,纯属臆测。小篆为从'禾’'千’声,而契文皆从'人’, 而'千’与人实本同音。”今按甲骨文年字从禾从人,为不争之事实。叶氏谓“年似状禾下见根形”固与字形事理不合,至谓人首戴禾则并非臆测。征诸现代农村及壮苗瑶等民族,谷熟丰收戴禾以归者仍时有所见。字形经讹变。小篆不从人而从千,许君不得其解,乃云“千声”耳,因许君有“千声”之解而谓年本从人声,人千本同音,从而否定其为会意字,实无必要。要以《字典》之说为是也。卜辞年多用其谷熟丰收义,常见辞例有受年、受黍年、受稻年、它年、不它年等,由此引申,谷一熟为一年,后世所谓丰年、歉年、年底、年终、新年、旧年、今年、明年、过年、年糕等词仍体现出人与禾稼若隐若现的关系。(说详拙著《甲骨文论集?卜辞禾年说》及《古文字趣谈?五谷丰登――年》) 
  秦 《字典》曰:“从 从 ( )从 (?),象抱杵舂米之形, 象杵形。”《说文》:“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籀文秦从?。”甲骨文与籀文形同。是秦本为双手抱杵舂米,作为国名乃后起。卜辞疑为祭名,如称秦宗(《甲》571?797),秦又宗(《宁》1?192)。 
  舂 《字典》曰:“从 ( )从 从 , 象杵,或省作 , 象臼;金文作 (伯舂?),并象两手持杵临臼捣粟之形,与《说文》篆文舂略同。”《说文》:“舂,捣粟也,从 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古者?父初作舂。”由甲骨文知篆书所从之“午”实即杵形之讹变。但卜辞舂不用其捣粟义,疑为地名(《邺》3?43?6:“王其乎众戍舂,受又?”)或人名(《续》5?2?4:“史舂”)。 
  焚 从林,从火,象以火烧林。或从又持 作 、 , 象炬形,举火焚烧山林之义益显。金文作 、 ,分别见于多友鼎、鄂君启节。《说文》:“焚,烧田也,从火?,?亦声。”由甲骨文金文知焚从林不从?,?实林之讹。段玉裁谓“?即焚之讹”是也。卜辞焚为田猎名称――亦可谓田猎的方法之一,为举火烧林以猎取野兽,多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行动。对某一地区的动物施行围剿式的毁灭性捕杀,志在全得。如《合集》(即《丙》102)、《屯南》762?4490诸版,均为关于焚的占卜。(详见《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古文字趣谈?林中之火――焚》) 
  与焚相近者有?,甲骨文作 、 、 、 诸形,象烧木之形,为焚柴而祭之意。《说文》:“?,?祭天也。从火从?。?,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说义是而说形非。卜辞?为祭名,如《乙》7779云:“癸未卜,争贞:?于土, 于岳?” 
  委 从女从禾,与小篆略同,《说文》:“委,委随也。从女从禾。”(小徐本作禾声)徐铉曰:“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故从禾。”《合集》7076云:“贞:允其 委?”委似为人名或氏族名。《诂林》隶定为?。 
  《字典》曰:从木从女。《说文》所无,疑为?之异构。按《文编》即归之于?,殆以为从 与从 、 同也。卜辞用为人名,如《戬》35?10云:“贞: 其至?在二月。”《京津》2016云:“贞: 唯史,弗其子?” 
  从来从女,《说文》所无。卜辞用为地名,《前》2?8?7,2?19?6,6?13?4,均称“在 贞”。 
  婪 从林,从女,疑以女在林中(树木之间)取义。《说文》:“婪,贪也。从女,林声。杜林说。卜者党相诈验为婪,读若潭。”则为形声字。甲骨文婪仅见于碎片(《佚》707)?辞,义不能明。 
  以上委、 、 、婪四字(词),究其原始,或皆与植物有关,又皆从女,疑为专指女子从事种植采集之类事务者,《说文》所载委、婪之义疑亦后起。惜资料不足、辞例缺乏,无以为据,姑录之以俟后证。 
  从斤从果(或谓从?),《说文》所无。见于残辞,词义不明。亦不能确定此字为会意或形声。 
  季 从禾从子会意,其初义或为幼禾(参《词典》第七页),引申之则为叔季之季。卜辞用为人名,如称“ 于季”(《前》7?41?2,《后》上9?6),“季 王”(《前》5?40?3),季即殷之先公,王亥之父冥。《说文》:“季,少?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按“少?”之义为引申义,“稚省,稚亦声”则非是。王筠《句读》:“<说文>有?无稚。即今本毛诗尚作?,知此为后人误改。”古文字中亦无?,即谓季“从?省”亦属无据。 
  春 《说文》:“春,推也。从?从日,?春时生也,屯声。”甲骨文春字与<说文>春字结构略同,或省日,或从林。卜辞用为纪时名词,如称今春(《续》5?9?3,《外》452)、来春(《粹》881),亦用为地名,称在春(《续》3?30?4)。惟商代尚无四季之名,故甲骨文春字与后世之春含义并不一致。   莫 从?从日,以日落?中会意,或从 ,从林,从?,同意。《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是为暮之本字,卜辞有“ 莫酒(饮)”之卜(《佚》279,《续存》1?1937),莫即指“日且冥――太阳将落之时也(参《字典》页六三)。莫之本义仍有存于典籍者,如《礼记?檀弓上》:“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诗?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周 《字典》:“……甲骨文 、 应即周字。 象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象禾稼之形。姬周之先世居于晋南之?,后古公?父迁于岐山下之周原,乃称为周。殷商甲文之周多见于武丁卜辞,早于古公?父迁岐约二百年。故殷商甲文之周,与姬周有别。”其说甚是。卜辞多用为方国名,如称“璞( )周”(《合集》6812)、“周侯”(《甲》436)、“周氏?”、“周方”(《乙》2170),又用为人名,称“妇周”(《乙》8894)。 
  晨(?) 《字典》:“从 (辰)从 (林)或作 (?),象辰在?木丛中,与日及日月在?木丛中会意为莫( )、朝( )之方式同,辰为大辰星。大辰星升于?木丛中之时即为 时……又有从 (臼)者,象手持蚌镰形,当为?之本字,而后世用作早晨之晨。<说文>篆文增声符囟作 以作?耕之?。”《说文》:“ ,早昧爽也。”卜辞晨与莫(暮)对言,亦为纪时之词,如称“今晨”(《前》5?47?6,《邺》2?40?1),又有“多晨”(《前》4?10?3),似为职官名。 
  甫 象田中有植物形,实为圃之本字。御尊盖有 字,吴大?释圃(《说文古籀补》)谓“从 在田从囗象圃种菜形。”又,武乙尊有 ,与甲骨文同,田中之 固不限于菜蔬也。从用从父之 实乃 形之讹,《说文》篆文 复为承金文之讹,而“男子美称”之训则为假借义。卜辞用为地名,称“在甫”(《甲》3510,《掇》2?195)。又用为人名,如云“甫其有疾”(《粹》1269)。卜辞又有“甫受黍年”(《乙》6519),甫似为方国之名,有的学者认为即殷代王室之圃(温少峰、袁庭栋《殷虚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一八三至一八五页,《诂林》引),亦可备一说。 
  邦 从 (丰)从 (田),象植木于田界之形(《字典》),与《说文》邦之古文 形近,王国维释邦,谓《说文》古文从 乃从丰之讹。按古邦之为邦,实取义于田界之树木。后讹 为丰,易田为邑,遂作邦。古邦封二字可通用(段玉裁说)。卜辞称“邦土”(《前》4?17?3)即邦社亦即《礼记?祭法》之国社;又有“ 八人邦五人”之辞,《字典》疑邦为祭名。《诂林》取陈梦家说,以邦土为邦地之社,视邦为地名。 
  麓 从林从鹿或从?,林或作 ,或作 ,其意同。《说文》:“麓,守山林吏也,从林鹿声。一曰:林属于山为麓。春秋传曰:沙麓崩。 ,古文从录。”段注:“……<谷梁传>曰:林属于山为麓。周礼,王制皆云林麓。郑云:山木生平地曰林,生山足曰麓。诗大雅'旱麓’,毛曰:麓,山足也。盖凡山足皆得称麓也。”甲骨文有从鹿者又有从录者,正与《说文》篆文、古文合,其义即为林木生于山足,与《说文》“一曰”之说合。甲骨文常称“某麓”,意为某山之麓或某地之山麓,如“演麓”(《合集》37452),“南麓”(《甲》703),“麦麓”(《佚》518)、“鸡麓”(《怀特》1915),多见于田猎刻辞。 
  才 《说文》:“才,?木之初也,从 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李孝定曰:“契文才字变体颇多,然以作 为正,象 在地下初出地上之形。”(《集释》)《字典》曰:“甲骨文才之 示地平面以下, 贯穿其中,示?木初生从地平面以下冒出。”卜辞皆用为在,下接地名,月名或庙号名等,又偶用为 ,如称“亡 ”(《屯南》1128)。 
  生 从 屮从一,一即地,象?木生出地上。《说文》:“生,进也,象?木生出土上。”由?木之出生引申为人之生育及万物之始生、发生。卜辞有“ 生”一语(《合集》34081、34078),即为祈求生育。又由出生、生长引申为活、鲜,如称“生鹿”(《粹》951),“生豕”(《掇》1?311)。 
  朝 罗振玉曰:“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古金文省从 ,后世篆文从 舟声,形失而义晦矣。”(《殷虚书契考释》卷中)郭沫若驳之曰:“罗说'日已出?中而月犹在天’(按:此系《类编》所引,“在天”当为“未没”)乃下弦时现象,若在上弦则'月已出天而日犹在?中’,此字不将为莫(暮)耶?故罗说绝非。”按造字之初,以何符号表何义,当语言中何词,均属约定俗成,会意字如何会其意尤其如此。甲骨文 、 若仅就字形论,似释莫(暮)亦可,但既已另有 字在,自以释朝为是。《字典》曰:“从日从 (月)且从?木之形,象日月同现于?木之中,为朝日出时尚有残月之象,故含朝意。”本罗说而申之,至确。卜辞朝为日始出之时,与莫(暮)相对。如《库》1025云:“癸丑卜,行贞:翌甲寅毓祖乙岁,朝酒?兹用。”同版又有“贞 (暮)酒”之辞。又如《佚》292云:“丙寅卜, 贞:盂田其 ,朝又雨?”亦有用为地名之例,《后》下3?8云“贞:旬亡祸?在朝。”是也。 
  野 从林从土。罗振玉曰:“《说文解字》野从里予声,古文作 ,从里省从林,则许书之古文亦当作?,不从予声。许于古文下并不言予声也,今增予者殆后人传写之失。许书字本不误而为后人写失者多矣。《玉篇》?(林部) (土部)并注古文野,殆?为顾氏原文,所见许书尚不误, 则宋重修时所增也。”(《殷虚书契考释》卷中)按甲骨文从林从土,意为遍长树木之地,野也,与《玉篇》所载古文合,金文亦作 、 ,分别见于克鼎、??鼎,可为参证,罗说是也。《说文》训野为“郊外也”。卜辞似用为祭名。(《邺》3?38?4:“庚午卜,贞:野丁至于 入甫?兹用。”“野?于甫 乎爵。”) 
  3.3与植物有关的其他词汇 
  此外,甲骨文词汇系统中还有一部分词虽非植物与人或自然关系的体现,但仍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词在书写形式上还有所表现――字形上,便是一批以植物名词为偏旁的字。   龠 象编管之乐器。 、 象管端之孔。此即竹制乐器笙之初形。《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卜辞用为祭名,当为用乐以祭,如《存》2?611云:“戊戌卜,王贞:王其宾中丁、彤、龠,亡它?”又用为地名(《续》5?22?2:“令 取玉于龠。”) 
  ? 《说文》:“?,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甲骨文从龠省,从禾。《字典》曰:“龠之声须相调和,故能引申为调义。”是?实由龠引申而来。卜辞用为祭名,《前》2?45?2“贞:上甲?,?唐?”可证。 
象竹简编联之形。《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除甲骨铜器外,应有简册以记事,惟缺出土实物为证耳。(说详拙文《战国以前竹简蠡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四期;又收入《汉字古今谈续编》,语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卜辞多用其本义,如云“?册”(《殷虚卜辞》85、《乙》1712、“册祝”(《甲》743、《粹》519),又用为祭名(《南北?明》673:“其册妣辛”)、方国名(《京津》179、180:“册入”。)卜辞又有“作册”一语(《京津》703,《乙》4629反),为职官名,乃殷王左右掌管文书者。 
  典 从册从 ,象双手奉册置于 上, 即 ,或省作二,或仅作双手奉册之形。金文井侯簋典作 ,?父丁觯作 ,与甲骨文形近。《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 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古文典从竹。”是典实册之大者贵重者,后世称典籍经典者以此。与册皆原于竹也。卜辞称工典(《前》2?40?7,3?28?5,4?43?4,或释示典),为殷人典礼之一。又通册,?典(《前》7?6?1)亦即?册,乃祀典之一,典至(《粹》784)亦即册至。 
  可 从口 。 象枝柯之形《诗.伐柯》云:“伐柯如何,非斧不克。”“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卜辞斤作 ,其柯正作 ,今考古实物亦可证 即曲柄斧之柯柄。(参《字典》引李孝定说)《说文》:“可,?也。从口 , 亦声。”卜辞云“其可”(《乙》5678)“?可”( 《摭续》10),义为肯、宜。又云“自可至于 ”(《京津》4830)可似为地名或方国名。 
  象露天的谷堆之形,顶上作一亭盖形。《字典》曰:“象两大石上架木堆积禾穗之形。”《说文》:“ ,谷所振入也,宗庙粢盛,仓黄 而取之,故谓之 。从入,从回,象屋形,中有户牖……”(段注本)说形较为牵强。卜辞读如鄙,指边邑,如称“南 ”(《前》5?6?2),又为方国名(《前》6?5?6,《乙》8151)。 
  ? 《字典》曰:“象禾麦堆积于仓廪之形。”《说文》:“?,?也,从口,从 。 ,受也。”卜辞亦读如鄙,如称东?(《菁》2,又为方国名(《乙》7672:“贞:?不其受年?”)。 
  ? 《字典》曰:“从 (来)从?,或从 (?)从?,藏禾麦于?形。或又从?从 (田),从 从田,会田禾成熟可收?之意。从来从?者与《说文》篆文合,从 从田者与《说文》古文合。”《说文》:“?,爱?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夫…… ,古文?从田。”段注:“?者多入而少出,如田夫之务盖藏,故以来?会意。”按?本为藏禾麦于?。收?,多入而少出,本指禾麦,后引申为凡财物之多入而少出,即为吝?矣。卜辞云“?黍”(《南北?明》479),“唯?”(《掇》1?241),“不唯?”(《后》下7?2),?义即为收?。又可用为人名(《铁》242?2),地名(《乙》3431“乎逐在?鹿”),又有“?云”(《殷契卜辞》2)一语,或说借?为色,三?云即三色云。 
  枚 《说文》:“枚,?也,可为杖,从木从攴。诗曰施于条枝。”甲骨文从木从攴,结构与《说文》同。卜辞仅云“枚舟”(《粹》1060、《戬》4?7),不知是否郭沫若所谓之泛舟或操舟也。 
  ? 《说文》:“?,树?。从木,大声。诗曰:有?之杜。”甲骨文同之。但仅见一残片(《续存》1?2000),义亦不明。 
  桷 《说文》:“桷,榱也,椽方曰桷。从木,角声。春秋传曰:刻桓公之桷。”甲骨文同之,见于残片,似用为地名(《佚》430)。 
  ? 《说文》:“?,栋也,从木,亡声。尔雅曰:??谓之梁。”甲骨文同之。仅二见于残辞(《前》2?19?5,《乙》1481)义亦不明。 
  栅 《说文》:“栅,偏竖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竖木,大小徐本均作树木,此据段注本)。《字典》曰:“甲骨文正象编竖木之形,为栅之初文。”卜辞有栅方,为方国名。 
  《文编》曰:“从木从巳,唐写本说文有此字,今本无之,集韵以为耜或字。”《字典》曰:“从木从巳,当定为 。 字所从之巳与 古音同,故二徐《说文》皆篆作 。”《说文》:“ , 也。从木, 声。一曰徙土?,齐人语也。?,或从里。”是杞即 ,今作耜,本为木制农器。卜辞用为人名,称“妇 ”(《存》2?65,《丙》6)。 
  柄 从木从丙,《说文》:“柄,柯也,从木,丙声。”卜辞用为地名(《丙》83)。 
  ? 从木从其,与《说文》?字篆文略同。此字或释粪,弃除也。叶玉森、唐兰释?,《文编》、《字典》皆从之。《说文》:“?,博?。从木,其声。”甲骨文棋字与后世博弈之棋关系如何尚不可知。卜辞称“在棋”(《合集》8189),则为地名。 
  臬 从木从自,与《说文》篆文同。《说文》:“射准的也,从木从自。(小徐木作自声,段注从之。)”卜辞用为地名。(《前》5?13?6,《外》97)。 
  ?(乐) 从木从 (丝)。以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罗振玉说)。早期金文亦作 (乐鼎),后增 作 ,乃与《说文》篆文同。《说文》:“?,五声八音总名,象鼓?;木,?也。”说义是而解字非。(说详拙著《古文字趣谈?乐从何来》)乐为古代乐器,音乐之总名,但卜辞之“乐”未见其音乐乐器之义,而皆用为地名,如称“步于乐”(《续》3?28?5,《合集》36501),“在乐”(《前》2?8?1,5?1?2,《后》上10?4)。   《字典》曰:“象?木生土上华叶下垂之形, 为地形。或省 ,同。”《说文》:“ ,?木华叶 ,象形。”卜辞 多见于祭祀之辞,当为祭品名。如《乙》5247云:“贞: 妣庚,五 ?”同书8139云:“侑于妣庚,一 ?”言五 ,一 ,可知当为某种实物。 
  囿 《说文》囿之籀文作 ,石鼓文囿字亦作 ,与甲骨文同,象苑中有?木之形,是以罗振玉释囿,可信。或从 ,与 同意,或省作 ,或省口。是为囿之初文,为种有草木之苑。卜辞之囿可能即为皇家植物园。卜辞有“乎囿 之”之占(《前》7?20?1),与“乎黍”同例。囿为动词,谓于此为囿。又称“龙囿”(《前》4?53?4),则为龙地之囿(姚孝遂说,见《诂林》二一二二页囿字条按语)。 
  ? 从二禾,为 (?)之所从。《说文》:“?,稀疏适?也,从二禾。”(段注本)禾疏密有章为?,殆其后起义,卜辞此字罕见(《京都》1930),义亦不详,仅知其与禾稼相关而已。 
  香 郭沫若,李孝定均释香。《字典》综其说曰:“从 黍从 口,象盛黍稷于器之形,以见馨香之意。所从口为盛黍稷之器。黍或作 ,同。<说文>:'香,芳也。从黍,从甘。’<说文>篆文从甘当为口之讹。”是“香”本原于禾稼黍稷之馨香,后世乃泛指各类物品之香。但卜辞用为地名(《龟》2?25?15),人名(《南北?明》4?53?4)。 
  米 象米粒之形,为与沙粒水滴相别,中增一横画。《说文》:“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卜辞米多用其本义即粟实(段玉裁谓当作粟人即粟仁),如谓“登南?米”(《甲》903),“登米于祖乙”(《外》53)便是。卜辞又有“米众”一语,陈梦家读米为敉,抚也,谓即“抚众”(见《诂林》所引)。米亦有用为祭名者,《粹》227云:“庚寅贞:王米于?, 祖乙?”郭沫若读为 (“ 从 声, 从米声,例可通假”),《周礼?大祝》“一曰 ”,注云:“ ,祭名也。”于省吾以为与弥弭敉字通,谓“契文之米祭,即男巫招弭之弭。弭为安凶祸之祭”(见《诂林》所引)。按以于说为长。 
  ? 《说文》:“?,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根形。”段注:“题者,额也,人体额为最上,物之初见即其额也。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废,乃多用?为专矣。”“以才屯韭字例之,一,地也。山象初生。”“一下则象其根也。”甲骨文此字正作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之状而下部象其根之形。然卜辞?未见用其发端义,而用为方国名,《掇》2?462云“侯其 ?”。《前》4?42?1云“ 其大 (征)?”是其证。 
  此字郭沫若、陈梦家、李孝定,屈万里等均释 ,读若贲,义为祈求之祭。姚孝遂曰:“……金甲文' ’皆为独体,与' ’无涉。《说文》训' ’为'疾’,于典籍无征。揆其初形实当为'?’字。《说文》:'?,木汁可以 物。象形,?如水滴而下。’《古今注》:'?树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也。’契文 象以管承?之形。《说文》:' ,?也’, 乃?字之兹乳,古动静无别……旧不知' ’即'?’字,乃强读作贲为解,得其意未得其实……篆文' ’' ? ’皆源于 、 ,实本同字,形体既经讹变,本义久晦……”如其说,则甲骨文 与?实乃异字同形。但卜辞 均有所祈?之祭,如称“ 雨于岳”(《佚》40),“ 自上甲”(《粹》95),“于河 ”(《续存》1?208)等便是其例,而终无用作“?”之例。 
  ? 《说文》训为“?多?”,卜辞用为地名。 
  此外,甲骨文中尚有若干词(字),论其字形,与?木禾黍等植物显然有关,只是不能确知其义。例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奏加偏旁组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