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派别及代表人物的居士有派别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沿岸,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之花,就是这其中的一朵。你对道教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有两派,全真和正一。
  全真教是戒荤戒酒,而且都是断绝红尘,不可结婚的。
  正一教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点,平时可以吃荤,允许结婚。但是做起坛的时候,也是戒酒戒荤的,而且不能房事。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行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修行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
  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行理论,构建了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李淳风的《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的《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行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行、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科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着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全真教的陈抟、张伯端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道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教:辅极帝君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金丹法脉,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和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宠幸。另外,此时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行,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鞑子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

  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全真道、正一道两层次的道教。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

  张宇初效仿全真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汉真人”在民间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张元吉,据《明史》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决。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行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娄近垣是唯一能以着述流传后世者。

  全真龙门派方丈大律师王常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苏。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柳华阳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真人封号和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又沉重打击了张天师,正一教衰落得无以复加。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张陵第63代传人张恩溥遗弃正一祖庭龙虎山,随蒋潜逃台湾。

  民国时期最着名的道教学者是全真龙门派居士陈撄宁,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神仙学”理论,意在促进道教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道教的创立史载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道教所用的道历,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历4711年。老子着《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只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出现“佛道一家”的景象。台湾道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

  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吕祖、妈祖、观音。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壮、瑶、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纳西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道教全真派也传入日韩朝、东南亚、欧美等国,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拥有大量的信众,全真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道教主流。

  小结: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福生无量天尊。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

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经受全真冠巾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法师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

    日前看了五集纪录片《全真之路》,非常感动,非常感慨,很多方面的想法。以下分五节陈述观片的具体感想:
    记录片有两集是关于丘处机丘祖的。丘祖并非全真教创教祖师,只是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但他在后世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重阳真人。宗奉他为祖师的全真龙门派至今都是全真教最主要的宗派,蒙元以降佛道教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在教外丘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至今还有燕九节纪念他的诞辰。
    丘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除了他明于教理、修为高深、领导能力卓越、住世最久弟子众多以外,很重要一方面是他的精神非常伟大,感召力极深。
    丘祖是一代大师,但他自奉极俭,生活极为清苦。他隐居宝鸡磻溪和陇州龙门山潜修十三年,“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这种刻苦修行的精神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全真教。龙门派便是以他隐居六载的龙门山命名的。至今龙门山的龙门洞道院都是道教非常著名的道场。第五集重点讲述了龙门洞道院,这里至今仍保持着“打尘劳”的传统,道士们自己耕种、做手工、盖房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这正是从丘祖一路传下来的做法。上世纪四十年代,庙里把地契撕毁,把土地分给农民,率先做土改。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的力量太伟大了。丘祖八百多年前订下的规矩,并无强制力推行,但历经浩劫,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多么珍贵的精神遗产!有这样的精神传承,龙门洞高道辈出也就并不奇怪。直到当代,不少道教的杰出人才都出自龙门洞,包括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
    丘祖刻苦修行的故事,极为感人,但他的精神最伟大之处还不在这里,而在他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率十八弟子远行阿富汗,劝成吉思汗好生止杀,挽救了各国众多百姓的生命。牟钟鉴先生说,他在中国道教史上,甚至整个宗教史上,都是第一人。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一言止杀,在世界历史上也很难找到第二人。
    丘祖心系天下苍生、关注民生疾苦,这不是唯一的一次。在山东时,他劝降农民起义军,让家乡百姓不受屠戮;遇天灾则让道众努力耕种,把粮食分给老百姓。在蒙古军控制的邪米思干城(今阿富汗境内),他将从蒙古贵族那里得到的粮食救济饥民。《元史·丘处机传》称:“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至今称道之。”
    道教追求长生,精神的长生是更高意义上的长生,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丘祖虽然已经羽化近八百年,但他的精神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乾隆皇帝曾为他题写了一幅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幅对联至今还挂在北京白云观的丘祖殿。王阳明说“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可见要济世利人,方见真道。道教是修炼出世的,但道法不离世间法。要说出世,七真在龙门洞、沃州、华山修行时可谓出世已极;要说入世,丘祖万里西行可谓入世已极。入世不为自己,乃为众生。重阳真人和七真享寿基本都不长,但他们死而不亡;让他们精神长生的不是他们的出世修炼,而是苦己利人的伟大情怀和实践。
    从丘祖身上,我们不难找到全真教兴盛的原因。元朝是全真教的鼎盛时期,为什么能走向鼎盛?为什么能获得各方的认同,在社会上有着崇高的声誉?恐怕首先还不是教义高深,不是主神灵验,而是祖师们把社会大众的命运放在第一位,为保存中华文化延续种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种公心利益了社会,也成就了全真教。用牟钟鉴先生的话说,你能够关心这个社会,社会也能够支持你这个宗教。这一点特别值得今天的道教信众深思。宗教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大众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普度众生不能是一句空话。普度众生,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修行和教化上,关注民生、以苍生为念就是普度众生。
    我们还可以从丘祖身上看到,人性是高过政治的。诚心为老百姓办事,常怀仁慈之心,这样的人谁都尊重,谁都钦佩。蒙古人尊重丘祖,金和南宋也尊敬他,农民起义者崇拜他,老百姓感激他,西域之人称他为震旦活佛。前不久彭涟道长重走丘祖西行路,他说在蒙古和中亚各国,提到丘祖,当地人很多都知道并且相当敬重。
    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化是高过政治的。重阳祖师和七真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度的人生智慧,修行造诣的精深自不待说。他们师徒有很多著作传世,丘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金章宗和成吉思汗对王处一和丘处机都是礼敬有加。成吉思汗下诏说,他尊敬所有宗教虔诚的有学识的人。金朝后宫的妃子公主,不少拜丘祖为师。
    全真教创教至今已经八百多年。在重阳真人和七真以后,道教再没有他们这样伟大的人物出现。修行的境界超过他们的可能有,但如他们那样悲天悯人,为济世救民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的,以后八百年再没有了。清代前期王常月祖师中兴龙门,影响主要在教内。今天的道教处在相对衰落的时期。原因当然有多端,但过分强调无为,济世救民缺乏丘祖那样的愿力和行动,应该是重要原因。
    这里对以往结识的一些前辈道长不能不有一点微词。在谈起入世的时候,包括为百姓做事,就仿佛那是为名利。要谈到振兴道教,他们又太顺其自然,和时代脱节。这不是无为。这是落后和懒惰甚至带有一种傲慢。这样下去道教能不衰落吗?
    道教要发展,需要关注民生,关注大众的现实需要。我们看到现在道教在社会上的宣传,包括一些佛教居士的宣传,说得最多的是吃素和因果报应。吃素很好,但光会吃素行吗?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信教者的事情,是“你们”的事情。演说因果报应、劝人行善当然很好,但关键还不在于劝他人行善,关键要自己先去行善,要关注公众的利益痛痒乃至身家性命。放在今天就是要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方面今天的道教界有很多进步,但总体而言还是相当不够。甚至如免费行医等优良传统也没有完全保持。
    当然,社会公益只是道教需要努力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现在道教最迫切的问题,还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兴衰关系道教的兴衰,教内缺乏修行精深智慧超卓的人才,道教是很难吸引众多高层次的追随者的。全真教早期能吸引众多文化精英栖身玄门,当然首先是重阳真人师徒道行深湛。须知只强调吃素和行善诵经,老是谈修福报,会大大拉低道教的精神层次。清代道教之衰,与此大大有关。佛道教的普通信众,吃素修福报可以,出家人,尤其是教门领袖,绝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次。
    我们还可以从早期全真教的发展历程看到,重阳师徒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没有用暴力手段,但同样改变了社会,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重阳真人师徒改变社会的方式,用今天的话说,可以认为是从社会教化、文化传承和公益慈善三个角度入手。他们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从自己做起,聚拢正能量,逐渐影响到更多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感化了最为残暴的成吉思汗集团。这对我们今天思考如何改变社会有深刻的启发。今天的公益事业,致力于社群重建和文化重建,改变社会的方式同样是社会教化、文化传承和公益慈善这三个方面。这种改变社会的方式代价最小,步伐最稳健,影响人心最深入。凡有志对社会有所贡献者,当大力关注公益事业并参与到义工队伍中来。
    如上所述,人性高于政治,所以公益事业是社会各界最可以达成共识的一个领域。改变社会不只有政治一途,将注意力放在社会层面,投入社会实践的洪流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公益人不问政治,但潜移默化中对社会进步必然产生影响。
    从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组织要发展壮大,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公益事业要深入发展,义工们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必须更多吸引读书人参与公益。仅仅靠献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全真教起自草根,但他们并不排斥政府。对金朝是这样,对蒙元政权也是如此。他们善于借助政府的力量发展自己,但同时也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今天的义工组织对待政府的态度也当作如是观。
    全真教倡导三教合一,对儒家和佛教并不排斥,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如今的公益事业,也正需要有容乃大的精神,凡是愿意为民众做事谋福利愿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者,无论来自任何阶层和政治派别,无论是什么精神信仰,都是义工们欢迎的对象。
    道家倡导柔弱胜刚强。全真教温和理性,仁慈不争,最后反而发展到最大。义工改变社会的方式是平和渐进、润物细无声式的,看起来义工们的活动平淡无奇,但在这平淡的外表背后,必然蕴藏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
    以平和渐进的方式改变社会,这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以全真教而言,这个过程从重阳师徒到尹志平、李志常,经历了近百年时间,从年龄上讲是四代人。民间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莫看低了自己。首先是把握方向,高瞻远瞩,然后是脚踏实地,点滴努力。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全民公益共建和谐,且作百年以上的打算。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派别及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