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讲刮风?

【麦兜是只猪】 正在直播

Mac版酷狗音乐已更新

 第三十三章 参禅与证悟

一、如何证得自性如来藏

学佛要想证得自性如来藏,明心见性,成为真正的菩萨,就要修菩萨所修的法,菩萨修什么法呢?菩萨就要修六度波罗蜜和菩萨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菩萨的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乐、同行。作为菩萨一定要先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方面能与众生结善缘,让众生信受我们,跟我们一起学佛修行,就会成为我们度化的弟子,我们才能够带着与自己有缘的大众,不断地在菩萨道上迈进,将来我们成佛时,这些众生都在佛国土里精进护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的另一方面能快速地积累福德,福德具足,才能保证道业不断增进,最终才能明心见性,入到佛门里。

六度波罗蜜的第二条是持戒,因为持戒心能清静,持戒不犯就不受恶业果报,也不会有恶业拖累和障碍道业的增进,不受生死轮回苦。因为持戒心得清静,才能有禅定的出现,有了禅定才能观行,才能参禅,才能明心证得如来藏,所以持戒也很重要。如果一个菩萨还不能持戒,说明他的性障烦恼还很重,离真正菩萨的标准还很远。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菩萨,一定要持戒,一开始由严格约束自己守戒,到后来自动自觉持戒、守戒,再最后就达到无戒可持。因为他的心已经清净下来,没有犯戒的心行,一切的行为造作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这个时候不用再主观的持戒,时时处处身口意行都合乎戒律,不越矩,符合佛法,这是不持而持的持戒。

六度第三条是忍辱波罗蜜,修忍辱行也能使心得清净,从而降伏自己的性障,与众生结善缘,化解恶缘,虽然众生带给我们很多辱境,如果能忍伏下来,不回报于众生,不嗔恨于众生,就和众生化解了冤仇,自己的性障烦恼也能够得到降伏,与真正的菩萨心性相应。忍辱的另一方面是于闻所未闻法生忍,于甚深法生忍,于未证法生忍,这样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道业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尽快的得证甚深法。

六度第四条是精进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在佛法上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在各个方面都要精进。在布施度上精进,在修福德与众生结善缘上精进,在持戒上也精进,在忍辱上也要精进,在修禅定上也要精进,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要精进,时时处处精进,善法就会得以快速的增长,这是菩萨第四度精进度的修行。

第五度是禅定波罗蜜,菩萨心一定要有定,这个定一方面是指四禅八定,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禅定和初禅之前未到地定,必须要修持出来,在这两种定中才能很好的做观行,有观行能力才能参禅,进而实证,由定而出生佛法的大智慧,定也能生福,叫定福。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心定,心得决定,对于甚深大乘般若实相法,心已得决定,不可移转,确信不疑般若经典是走向成佛之道的重要法宝,从而精进修持。

菩萨六度最后一度就是般若波罗蜜,菩萨一定要修般若智慧,所谓般若就是指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祂是不生不灭的,般若经典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主讲般若实相心如来藏的体性,以《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为主,宣说般若心体的殊胜功德,引导众生悟入实相,开启大智慧。这些经典菩萨们要修习,要理解,理解了以后在禅定中参证,时节因缘具足时,就能证得般若心体如来藏,从而获得般若大智慧。

作为菩萨主要是修这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都在熏修般若智慧,熏修如来藏法。每个菩萨熏修的时劫不同,证悟的快慢就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历劫以来,都非常执着五阴的假相,执着十八界的假相,把虚妄法都当作真实的,于是就遮蔽了真实之心相,我们只能认假相,不认真实法。

因此很多菩萨就要先修小乘法《阿含经》,先求断我见,成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后,内心把假相都一一排除掉,然后就在假相里寻找真相,断我见以后就容易找到那颗不生不灭、常放光明的摩尼宝珠。在没断我见之前,就容易把五阴中的某些法当作明珠,真正的自性如来藏这颗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因为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等我们把五阴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后,就容易证得自性清静心如来藏,这样明心也就很快了。

二、修足菩萨六度才能证悟

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里,世尊拈花微笑,迦叶顿悟。迦叶顿悟时不是明白了花是生灭幻化的假的,而是顿悟了如来藏,找到了佛的无垢识在佛身上的运作行相,他就明心开悟了。公案是引导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的。至于佛拿的花以及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是生灭幻化的假象,但是从这些假象当中,我们可以悟得一个真相,把那个真相找出来就明心开悟了。

要想开悟,证得如来藏真心,要怎样修行?要修行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就是修福,我们得在大乘佛法里种福,福德积累够了才能成为明心见性的菩萨,所以福德是必须要修的。没有福德也不可能获得禅定和智慧,福德是修行一切法的基础。布施之后要持戒,因为持戒能够摄心,让心不散乱,持戒心就清净,不造作恶业;心清净以后就能生定,定力生起来,就能住于定境当中思惟佛法、观行佛法,这样才能够把佛法参究出来,就能证果和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还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般若智慧,要懂得如来藏的体性,才能知道在五阴万法的运作上如何寻找如来藏;需要把般若的体性,如来藏的体性弄清楚,然后在五阴万法的运行上证悟如来藏,因此需要我们把五阴运行的脉胳弄清楚,清楚五阴是如何运作的。这样五阴搞清楚了,如来藏搞清楚了,六个识七个识搞清楚了,在禅定的状态下,在识心的运作上、在五阴上参究如来藏,因缘具足就能够证得如来藏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些条件具足了,就能明心见性。佛法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方向,只差自己实际去修行了。修行修什么?修布施修福德、修精进行、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修忍辱改变心行,这些内容修好了,就能开悟。

三、阿罗汉和缘觉佛们都把三界世俗法放下了,放得再彻底也没有了,仍然没有悟得自性清净心。他们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时刻不起念想。眼看色时,眼识接触到色,就停住,不往下进行了,不再产生受想行等身口意的行为,更不去分别这个色,不起心动念,其它几个根也是这样。六根对六尘只是接触就移开,保持心的清净,有谁比他们更有修行,然而他们只能得个小乘的涅槃。而菩萨们不怕六尘境界,很清楚六尘都是自心所变的幻化相,根本不去执著。该用六尘时照样用,可是六尘根本侵扰不了菩萨的心。

所以要想悟道究竟成佛,就要修菩萨的法。修菩萨六度,具备福德,守持戒律,精进修般若智慧,有相应的定力参话头,才能悟得那个心,这是最正道和根本的修行。

百尺竿头的意思是说还在竿子上,在世间法的顶上,这是落在一无所有的空上了,还不究竟,还需要进一步找到五阴世间背后的实质的东西,能够支撑和凸显五阴世间虚幻存在的东西。有的人内心里没有念想,就认为是空了,但这不是实相境界,是一种定境,还有一个真实的有,不生不灭的,能产生万法的,要去证得祂。那就需要在百尺竿头上,再往上更进一步,这样就证得了那个真实有的空性心了,就从空落到了有。本来无一物,就是在百尺竿头,后来悟得了应无所住的心,才知道这个心不空,能产生万法,这才是证实相。

四、第六识如何才算是证得如来藏

第六识有见分,就是第六识的知性、觉性,见分能够感知到一切法,了知到一切法,这些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第六识的相分,就是第六识能够知和觉的对象,只要能被第六识觉知观察到的法,都是第六识的相分。第六识知和觉的对象,包括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七个识的心法和心所;除此,第六识也能够觉知到如来藏以及心所法,那必须是在第六识找到证得如来藏以后,证得如来藏就是明心证悟了。

第六识在有般若智慧之时,能够证得如来藏,也能够觉悟如来藏,能够找到如来藏,能够观察如来藏,如来藏就可以是第六识的相分。但是如来藏祂本身却没有一个形和相,也没有色彩,来让眼识、让耳识、让鼻识去感知祂,只能由第六识来觉察到、觉悟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在祂运行的法相上来证得如来藏。

虽然如来藏的运行法相也是无形无相的,但是第六识能够觉知到、领悟到。第六识察觉到如来藏以及祂的运作,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不具足,第六识就不能感知到如来藏,不能觉知到如来藏的运作。那些菩萨条件具足了之后,第六识是如何觉知到如来藏的运作呢?怎样才能算是证得、找到如来藏呢?

证得和找到如来藏,不是在眼识见祂的色彩色相上,不是在耳识听到如来藏的声音上,因为如来藏没有色彩,没有形相,没有声音。但是如来藏还是有运行的法相,祂无始劫以来一直在不停息地运作着,那么祂就有运行的相能够被意识心所了别到,无形无相的法相也能被识别出来。就是说如来藏有运作的行相和法相。

这里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来藏的运作,然后就能知道如何去证得如来藏。可以把如来藏比作风,这个风不管是大风、小风还是微风,都没有任何形相,但是我们这个第六识心,还是能够知道有风吹过来了。这个风既然无形无相,我们的眼睛肯定看不见,虽然大风刮起来有声音,但是耳识听不到风本身的声音,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而是风与物或者是虚空中的气体相接触撞击所发出来的声音,风的势力越大,碰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越大,因为有冲击力和撞击力。但是意识知道有风吹过来,仍然需要眼识耳识鼻识身识的共同运作,才能知道有风了;同理找到如来藏虽然是意识的发现,但是也离不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的密切配合,需要意识在五尘六尘上六个识和合运作找到如来藏,实际上是八个识和合运作证得了如来藏。

那第六识要想知道有没有风,是不是风刮过来了,是多大的风,第六识要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了知?那就从风所起的作用上来观察。风能起什么作用?风的势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带来的影响和物体的状态就不同。那大风起的作用是,大风一来了,大树都会摇晃起来,再严重一些,树倒屋塌,大风就起这个冲击和毁坏的作用,它能够吹折一切。大风吹过来时,甚至房屋就能被吹倒塌了,树也能被吹倒连根拔起,或者把一些物品给吹飞上天,从这些相上,第六识心就能知道,这是暴风刮来了,就证得了暴风。所谓证得风,不是见到了风,而是见到了风所起的作用。那小风吹过来,只是树叶摇摇晃晃,树枝摇摇摆摆,小草晃晃动动,风的作用比较小,意识心就知道这是小风,这样就证得了小风。这个证得也不是看见了风的形相,不是听到了风的声音,而是从风所起的作用上,来证得和找到了这个风。

从风与物体撞击所发出的声音上也能知道风,知道风的大小,这也是证得风。虽然风刮到树枝上,或者刮到吹到各种物体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那就说明这些声音不是风本身所发出来的,如果是风所发出来的声音,风如果有声音,那我们听到的声音应该都是一样的。可是风吹到各种物体上,祂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可见这个声音不是风所发出来的,而是风吹到物体上,风与物体和合运作,互相接触撞击到一起,所产生出来的声音。实际上,不管是刮风,还是风与物体的撞击,还是风声,都是如来藏的作用。《楞严经》里讲都是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其实都是如来藏性,这里暂时先不说。

微风也有微风所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拿个扇子来扇,风产生出来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但是我们能感觉到清凉凉爽,薄薄的衣服会有浮动现象,我们就知道有微风吹过来了,这就在微风所起的作用上证得了微风。一个是凉爽的感受,再一个是能产生物体微微的动相,从这些方面我们就找到和证得了微风。那大风小风,各个不同的风,都要从风运作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形相上来识别、认取、了知、觉知到风。

如来藏也类似于风,也是无形无相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从色相上来看见祂,不能从声音上,不能从嗅觉上、味觉上,不能从触觉上,来证得找到如来藏。只能用意识心来观察、捕捉如来藏祂所起的那些利用,当然这种观察必须要与五识一起观察。当我们般若智慧打开时,在五蕴运作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了,知道如此如此之作用,就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把与五蕴本身的虚妄作用区别开。

虽然入地以后,会观察到五蕴的实质就是如来藏,但是初悟,不可能证得此点,只能把五蕴与如来藏所起的作用严格区分开,不能混淆不清,否则那就是悟错了。如来藏就像风一样无形无相,怎么找到祂?观察如来藏所产生的一切相,这些相都是祂运作的结果,在这些相上就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就能证得如来藏,和风的作用是一个道理。

刚证得和捕捉到如来藏的时候,有可能捕捉到如来藏作用的一刹那,偶尔的这一刹那,就是如来藏的一点点小作用,没有把祂的作用连成一条线,也没有连成一片。发现祂的出现只是在一个点上,在一个刹那上。这悟的层次就非常非常浅,是刹那刹那的悟,如来藏的作用是断开的,没有连成一条线,也没有连成面和片。严格来说,这不算悟,悟至少要证得如来藏的作用是连成线的,最好是连成一片,大悟彻底之人,是连成了一大片。

所以说验证一个人悟没悟,各有各的标准,手稍微一松,就可能毁了一个人后续的大智慧的开发,使得往后的路非常难走,困难重重,不仅能耽误这个人的前程,有可能会影响佛教事业的稳定发展。在悟得如来藏刹那的作用的时候,应该乘胜追击,继续参究,把一个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智慧再扩展开来,把如来藏的功能作用由点连成线,在整个一件事情上要悟透,然后再从线到片。

最初找到如来藏是在某一处起用,再深入思惟参究,就知道了这里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那里也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那边也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这些点还是分散开来的,没有连成线,慢慢的再给祂连成线。那么最初可能在眼根上,在见色法上找到如来藏,但却不是找到如来藏的色彩形相,而是意识发现了如来藏是如何运作的。

最初在眼根上发现如来藏的运作,然后就会在其它几个根上也发现如来藏的运作,知道祂在六根上都是如此运作的,这样就在六根上都观察到了如来藏的运作行相。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证得如来藏的刹那起用,不知道祂是如何连续运作的。再渐渐通过观察参究,智慧打开的时候,就能把如来藏的起用连成线连成片。

我们知道,如来藏是一直都在运作不断的,不可能有刹那暂停不起用之时,祂遍一切时、蕴、处、界、地,遍一切法。但是这里所说的一直,还不是无始无终的那个一直,只是一段时间内的一直,那么悟得如来藏在一个事件上的运作,其智慧还很浅。那就再参究,把智慧再打开一些,不仅要悟得如来藏的更广泛的运作,还要悟得如来藏更深细的一些运作。

再观察时就会发现,如来藏是无始无终遍一切法的,在五阴色身上,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相上,在六根上,十二处上,十八界上,祂都是这样运作的,从来没有停止过,每时每刹那都在这样地运作着。到这种程度,悟得的智慧可能就要连成面,或者是连成一片了,这一片也分小片、中片和大片。根据证得的如来藏运作的范围有多大,这个片有多大,说明智慧就有多深。以此来判断每个人的智慧程度。观行的智慧越深,连成大片时,就可能到了牢关,甚至可能过了牢关,再可能到达初地。那么最初证得如来藏的运作,只是在某一点上,某一处上,然后连成线,那只能是菩萨七住位,智慧还不够深,然此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第六识找到和证得如来藏,就是捕捉到如来藏所起的那些利用,最初证得的智慧非常浅,可能在一刹那上,捕捉到如来藏是这样起作用的。然后捕捉的面积稍微扩大一些,范围稍微广一些,证得如来藏的作用就能有一些连续性。最后悟的程度可能就要深一些,从方方面面都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那么此人的别相智就出现了。

如来藏配合五蕴的运作非常深细,都是刹那刹那连续性的,每个人证得如来藏的运作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其智慧程度就不同。因为悟前第六识的智慧深浅不同,证得如来藏,捕捉到如来藏运作的程度和深度就不同。有的人在参究时,心非常细致,定力也够用,参究的范围比较广,参究之处也比较深入细致,悟的就可能透彻一些。

相反,定力不足,心比较粗,悟得就非常浅,其智慧就可能根本没有被开发出来,尤其是被人几乎是明白告知的人,他只是知道如来藏起了某种作用,其它一概不知,根本观察不到如来藏的运作情况,严格来说,这不能属于证悟。真正证悟的人,最初可能观察不到如来藏和五蕴、七个识是如何在一起和合运作的,但是他马上就会思惟整理,尤其是被智慧深细的过来人所指导,就会观察到如来藏与五蕴七识的和合运作情况,了知到了如来藏运作的一些细节,那么以后的观察智很快就能具足。

有的人悟后,可能到了牢关那个境界,甚至过了三关,这种人极其稀有难遇。有的人悟了,只是七住位,就悟了一个小片面、小片段,如来藏的运作根本连不起来。那么智慧再深一些的人,能把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都能连起来,在六根上(不止是在眼根和耳根上)祂都能知道如来藏是如何如何起作用的,每一个简单的事件具体是如何完成的。

再以后,就能知道如来藏在五蕴上、十二处上连续的功能作用,其细节内容了知的也比较多了,到最后就会由只知道如来藏初浅的作用,到能够观察到如来藏所起的更深细的作用,再最后智慧比较深,过牢关以后,就能够观察到如来藏心所法的运作。在此之前根本观察不到,因为这属于比较深细的智慧境界,等你悟了能够观察如来藏心所法运作的时候,那就已经成为地上菩萨了。对于如来藏的观行智慧,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证得的如来藏的智慧程度的不同,其大乘果位就不同。

五、如何撇开虚相顺藤摸瓜抓住如来藏

在一切法的运作上都有第七识和如来藏的和合运行,二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不可能在一个法上只有如来藏的运作而没有意根,也不可能在一个法上只有意根的运作而没有如来藏的运作。那么只要证得意根,就能顺藤摸瓜,抓住如来藏,那是不难的。当第七识决定不要命根的时候,如来藏绝对管不了命根,众生必死无疑。有情众生和无情物都有如来藏的执持作用,那要看是哪种有法,无情物上如来藏和第七识不能亲自和单独的执持无情物,都是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执持的。

其实证得如来藏还是很容易的,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有如来藏的运作,在各种生命活动中,都是如来藏维持的结果,七个识的运行,都是如来藏护持的结果,色声香味触法的出现,都是如来藏变现的结果。没有哪个法的出现,不是如来藏的功劳,一切事业都是如来藏成就的。只要能把虚相撇开不认,就能发现如来藏的功能作用,那就能证得如来藏,抓住如来藏了。

虚相法是什么?就是五阴的活动,五阴的活动严严实实的遮蔽了众生的双眼,使得众生只见五阴的活动,不见其背后如来藏的功能性。只有把五阴的活动观察清楚,认清其不实性,虚假性,就把五阴像枯枝败叶一样拨开,从而露出如来藏这只鲜花。

怎样认清五阴活动的虚妄,断除我见?应该要把五阴的功能作用都找出来,概念弄清楚,内涵捋清,活动规律抓住,再思惟其来龙去脉,证得其虚妄性。然后就能把五阴活动都撇开,托显出如来藏的功用了,从而证得如来藏,就像证得风的存在一样。

如来藏在第七识后面垂帘听政,就像演双簧戏一样,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有人才说潜意识里有一部分如来藏。如果能把潜意识和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分开,当下就证得了如来藏。打字,是如来藏、第七识、第六识、身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生灭法也有不生灭法,能清清楚楚的分得开,才是智慧。

要在一切法上顺藤摸瓜,摸到如来藏,首先要找准藤条。如来藏犹如瓜蛋子,瓜蛋子是结在藤节上的。藤节就相当于五阴当中的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处,这是最活泼的,简直活灵活现,生机盎然,贼人在此猖獗,君子在这里处事,可谓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一切交易都在这里进行。此时就看当人的眼力,辨得出君与贼、凡与圣、龙与蛇,若有火眼金睛之人,必能擒贼又能识君子。

六、如来藏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那就是在六根的用当中找到如来藏,在六尘的显现当中找到如来藏,在六识的活动当中找到如来藏。这就是所谓的生缘处处。而六识的活动,包括了受想行识的四阴活动,那就是在色法的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上有如来藏的显现,在心法六识上有如来藏的显现。在这之前,要观行色法的虚妄,观行心法的虚妄,就能证得五阴非我,断我见了,然后再参禅,就容易证悟。

要想悟得彻底,就要在十八界任一个法上都找到如来藏的运作,不要丢掉任一个法,这样智慧就会非常深利。在欲界当中,一切法都是六识的作用,有识就有一切法,所以一定要把六识的体性作用搞透彻,那时再来悟,就能彻底,这叫作大悟成片,而不是只悟得一个小片段。只悟个片段,智慧非常的浅,无法观察如来藏的运行。

所以学佛,一定要把小乘的基础打好,底子厚厚的,再参究大乘法时才能顺利,容易证悟,也容易悟得透彻,获得的智慧比较深。

七、譬如萎花枯叶,遮蔽了花中俏丽而生机勃勃的鲜花,要想显露出鲜花的峥嵘和芳香,就要除去萎花,剥落败叶,美丽的鲜花才能跃然于眼前。同理,五阴的萎花败叶,正遮蔽着真如自性,我们也要拨开五阴的遮障,排除七识的掩蔽,真如之性,就会大放光明。那就需要我们认清五阴的虚幻,认清七识的虚妄,不认这些假法为真实,那么真我就能渐渐显露头角,跃然于心,从此识得主人,归家稳坐,天下太平。学佛要把六七识的体性认清楚,把如来藏的体性认清楚,然后修出禅定,在定中观行妄心的虚妄,真心的作用处,就能实证真如。

八、佛为什么不能找到无余涅槃里的如来藏

在无余涅槃里没有了五阴身,如来藏没有依托,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行相。没有运行的行相,佛的任何一个识,就无法发现如来藏。

找到如来藏,观察如来藏,只能在五阴身上,观察如来藏要在五阴身上的运作上来观察。没有五阴身,就观察不到如来藏,就像观察风,必须在树上、在物体上来观察风,没有树、没有物体,那么虚空当中有风,它没法表现出来,如来藏与风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

无形无相的东西,必须通过有形有相的法,才能够显现出来,否则无形无相,怎么被发现呢?比如说你发现了风,必须发现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凉爽性、清凉性,或者衣物飘动起来、树飘动起来、物体动了,才能发现风。如果没有自己五阴身,那怎么发现风呢?没有外界的树和草的揺动,你怎么发现风?发现风就得从这些物质色法上、从风的运行行相上动性上找到风,从物体的飘动性上找到风,从风吹到身体感觉到的清凉性、凉爽性和寒冷性或者是热性上发现风。

那么找到如来藏也是同样原理,必须通过五阴身的运作,通过五阴的活动上来感知。有五阴活动,就表示如来藏在色身上执持着、维系着、运转着。如果没有五阴身,如来藏无法显现其运行的轨迹。

佛在十二因缘经里说名色二者是互相依赖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就是指五阴,识就是指阿赖耶识如来藏。五阴能缘着如来藏才能够运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五阴。识缘名色就是说,阿赖耶识必须缘着五阴身,才能够显现自己的存在和运行,没有五阴身,如来藏就没法运行。

九、如何悟才是最根本的悟

找如来藏最贴切的作法就是像寻找风一样,从作用上发现风的踪迹,发现如来藏也是从如来藏的踪迹上发现的。虽然如来藏无影无踪,但是祂遍界不藏身,到处都是祂的影子,就是不见祂本人。从四大种子的作用处不容易发现如来藏的踪迹,证得如来藏都是从识大种子的作用上,来发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所以才有唯识之说。这样悟就悟在六个识上,最利根的人就悟在第七识意根上,这是深层次的悟,最究竟的悟,最根本的悟,最彻底的悟,是唯识宗的悟,而不是粗浅的禅宗的悟。

十、如何现量证得八个识

八个识都是无形无相的,发现八个识,就是发现八个识的运行行相,看不见八个识的识体。可以用风的那个比喻,八个识犹如风,我们看不见风,只能发现风的作用;同理,我们也看不见八个识,只能发现八个识的作用。如果只有如来藏,没有五阴时,如来藏就不能显现出来,这时佛也发现不了如来藏本身。

风吹大树时,树一摇动,就知有风,就证得了风;五蕴就是大树,七识本身,也可以是大树,也可以是风,识心就像风,五蕴这棵树摇摆起来,就知道识心的风现前了,就知道有识心风的存在,就证得了识心风。意识也是无形无相的,意识却能发现祂自己的运行行相和心所法,了别自己的思想念头和心行。这些识心和心行都是无形无相的,可是却能有了别性,能被证得和感知。

如果根据树的摇晃,证得了风,这个证悟是比量了别还是现量?当然是现量了别,因为树确实在眼前摇晃,摇晃确实是风的作用,这不用与其他法比较,直接就能了知。如果根据如来藏的运作来证如来藏之心体,这个同样是现量,而不是比量。风吹到脸上,感觉凉爽,就知道有风,这个绝对是现量了别和证得,除此没有其他途径现量证得风。

一个人在房间里觉得憋闷时,就知道房间里氧气不足,于是就到屋外透气。觉得氧气不足,是现量了别还是比量了别?肯定是现量了别和证得,因为亲身经历了,最能说明问题。当你看见太阳光觉得刺眼时,就躲开了,这时就知道自己的眼识看见了太阳光,同时就证得了眼识;知道自己看见眼前物,就知道是眼识看见的,就现量证得了眼识。

当你思惟时,就知道意识心现前,就证得了意识,这也是证得意识自己,是证自证分,是自我反观力。这是现量证得意识,不是比量了知。喝水时,觉得水是凉的,这个感觉就是身识的觉,是现量证得了身识,不是比量了知。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只要当下能了知到的,不是比较得出的结论,都是现量境界,都是亲证。

十一、如果想参禅寻觅证悟如来藏,不仅要了解如来藏的体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里显露头角,在何时何地何处露出踪迹。这样,我们才能在某时某处某种境界上去捕捉祂,与祂相认,从而携手归家稳坐,其乐融融。如来藏出现的时和处都是什么呢?如来藏祂时时刻刻都存在和显现着,时时刻刻都在起利用,祂与五阴身从不相离片刻须臾。

在六根处,在六尘处,在六识处,在十八界上,在五阴上,到处都有如来藏的显现,处处都是见祂的缘,因此处处都能得逢渠。就像过去禅师所说的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哪里没有祂,哪里不是祂,没有祂的出现,就没有哪里,祂活活泼泼的,触缘皆是,无一处不是,那么找到祂的机缘,就有无限之多。那就没有必要让意识尽量不分别,如果意识不分别,如何能识得自家宝贝,如何能识得久违的父母双亲,而在分别之处,也正是祂大显身手的时候!

如来藏自心本来就是离念的,祂不分别六尘,不念诸法,也不行诸法,本体就是这样的功能体性,与意识的有念无念没有关系,与意识的分别与不分别也没有关系,因此就不用我们刻意把意识心也修成无念,修成不分别了。修成的无念,无论如何也不是本来就离念的如来藏,心体不同之故。就像白薯漆成红色,也不可能是红薯,本质不同之故。

所以参禅,寻觅自心如来藏,不用我们把意识心离去念想,根本没有这个必要,相反我们还要善于利用意识的念想,来参证如来藏。如来藏不仅在意识离念时显现,更是在意识念念动转时显现,而且生机勃勃。如来藏的踪迹,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法,那么任何时候,任何处所,如来藏都在灵灵活活地显现着,从来不会隐藏丝毫,只是意识心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和证得祂而已。如果意识心离念时,就有如来藏,或者离念的意识就是如来藏,那么意识心又有念时,又该怎么办?有念、无念本是生灭变异法,如来藏心体永远不生灭,不变异。

还有人说,如来藏是无所住的心,要想证得如来藏,我们的意识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无所住。暂且不论意识心能不能做得到无所住,即使意识心真修到无所住了,那也仍然是意识心,不会变成如来藏,本质不同之故。如来藏的无所住,是本来就无所住,根本不管意识心的住与不住。而当意识心念念攀缘的时候,也正是如来藏大露风光之时。我们尽管停留,尽管住,停留之处,住之处,就有如来藏的身影,这时识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乡故里,但只恐怕这时只顾追逐六尘缘影,不能识得出真心如来藏了。

如来藏既然遍一切处,哪里不是祂,何处没有祂;没有祂,就没有一切,也没有何处,也没有哪里;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处,就有哪里。如来藏是多么灵活的法,不必把意识弄得死死板板,也不必在意识心上大作文章。我们只要让意识心反观,观其来处,观其起处,自然就能找到归家之路。找到证得祂以后,大智慧自然就会生起,从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圆满具足时,就成就佛道了。

十二、要证得如来藏,就要找出前七识,把前七识排除,不与如来藏混淆,就能容易证得如来藏了。首先要了解意识心的体性,以及意识心在各种法当中运行的各种相貌,把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意识,都要找出来,就能全部证得意识心了,前五识的体性也要弄清楚,要一一找出来。然后再了解意根的体性,在每时每刻做决定、做主宰的心就是意根,在某件事情当中那个做抉择的心就是意根,如果心思能细致一些,就能发现找到意根。

最后就剩下如来藏,将来找出来时就是明心开悟了。我们只需要把八个识分一分,看看各自都是做什么用的,哪个是生灭性的,哪个是不生灭的,这样我们心中就能清楚了几个识的体性和功能作用都是什么,对佛法就不再迷惑不清了。八个识心,每个识自己都要亲自去找出来现前观察。

修行佛法,需要我们去修的是妄心七识,真心如来藏不用我们去修,但是需要找到,找到祂就能真正明白祂,观察祂的运作,明白祂的运行情况叫作明心。明心以后,观察智慧越来越深,智慧就会越来越增长,增长到极限,就圆满了,圆满了就成佛。我们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无明深厚,要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更不容易,在生死流转中所遭受的生死苦恼就会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出期。因此需要我们忍于一切难懂的佛法,知难而进,就会渐有所成,最终就会证得无上菩提。

所谓离相,是让六识心离开世间一切虚妄相,不认这些虚妄相为真实,继而能破除虚妄的我见,识得世出世间的真实相。而真正的离相者,是本来就离一切相、没有任何一种相貌的如来藏心体。

所谓的离,就是剥离、排除的意思,所谓的排除,是不认世间生灭的虚妄法为真实,观察世间所存在的任何一个法,都是无常的、生灭的、变易的、苦的、幻化的,凡是具备这几个特性的法,都不是真实的法,那么内心当中就不能再把这些法当作真实。

把这些虚妄法一一都否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在这些虚妄法当中,究竟哪一法是本来就离一切相的、不生灭的、常在的,哪一法是不变易的,是不空而有真实作用的。如果我们找到一法,认为那就是真如,就是真正的自己,那我们就要比对一下心经中所讲的空性心的体性,观察这一法是否有增减、有变易,是否有生灭和无常的现象,是否是变化无常的,是否是不自在的,是否是因缘生的,是否是受很多因缘条件所制约的。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生灭的虚妄法,如果不是这样,确实是符合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空不有的体性,那就是真实永恒不变的真如如来藏,这样才是找到了真正的实相心,才真正的证悟了如来藏本心。

所以剥离法不是灭掉什么,而是确认世间法的虚妄不实性,不认它为真,都剥离之后,剩下一个不生灭、不变异的才是真。这个方法不是让我们打坐修定,把觉知心都灭掉,如果把觉知心都灭掉了,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如如来藏,不能明心开悟了。

证悟真心如来藏也不一定是在打坐修定时觉知心稍微清净一点,没有妄想了,认为这就是开悟。因为这时候意识暂时没有妄想,好像是清净了,等一会儿意识心的妄想还会出现,不可能永久保持清明,没有一丝妄念。即使永远没有妄想,永远清净,那也仍然是意识心,祂永远不能变为真心。这是妄想的法尘境界生灭变异的现象,不是不变易的真如心,这时是一种暂时而有的某种定的境界,不是开悟的境界,所以不可以当作真实法去认取。

那么世间的虚妄法都是什么呢?世间法,就是世俗法,是五阴世间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与眼根所对应的是色尘,与耳根所对应的是声尘,与鼻根所对应的是香尘,与舌根所对应的是味尘,与身根所对应的是触尘,与意根所对应的是法尘。

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十八界就是整个三界世间,其中每一法都是虚妄的、生灭变异的、无常的,五阴世间都是有为法,有行为有造作的法,是后天出生的法,所以才是虚妄的。出世间法是指如来藏,祂不在三界世间里,祂没有任何相对立的法,所以才是真实的法。

十四、枯木龙吟,修行到某种程度,定力非常好时,有一天就会觉得五阴色身确实像一个枯萎的木头似的,好像是一个空壳,并没有实质的功能作用,表面上的那些五蕴作用看似有,实际就像被操纵的一个机器人,只是被动地动转罢了。就像木偶被人牵线,才有舞戏杂耍的产生,实质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一个大力鬼附身,身口意一切造作都是大力鬼所为。我们只需要找到这个大力鬼,找到这个牵线的人,找到机器人的开关按钮,那么无穷无尽的奥秘就会全部揭开。枯木里只要有龙在,枯木就逢春,然后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有龙在,铁树也开花,一切都会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听……听……龙吟了。

十五、问:如来藏的作用无处不在,就是这个无处不在,才无从下手。如来藏如何寻找?用哪个手段?

答:必须修好定力时再参究,否则解悟成分多;如果是解悟就不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情况,不能知道如来藏究竟是如何出生五蕴的,智慧也就不能增长,只有真正的证悟才与如来藏相应。如果定力不足,暂时不要下手参禅。

断我见以后,很容易证得如来藏,把五阴的功能作用全部否定,如来藏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还把五阴的作用当作真实,如来藏的作用就感觉不到,证得祂就很难。当福德、定力和慧力具足,菩萨六度修行成就,用参禅参公案的方式,就能证悟,那时就有下手处了。

龙牙山里龙,形非世间色。世上画龙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识龙人,一见便心息。

释:龙牙山指五蕴,龙指阿赖耶识,五蕴之中有阿赖耶识在隐居着,供养着五蕴身,执持着五蕴身,五蕴身才得以运作。世间色都是物质色法,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嗅得到,触得到。而这个阿赖耶识却不是这样,祂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嗅不到。世上最会画龙的人,也描画不出阿赖耶识的形象,因为阿赖耶识没有三界世俗相,那就没有比照,也就没有下手处。只有懂得阿赖耶识的人,以智慧之眼识得祂,就再也不向外攀缘了。因为只有这个是最真实的,其余的都是祂所变现出来的幻化假相,认识到此点,心就止息下来,不再外求了。

既然阿赖耶识无形无相,那么如何才能寻觅到五蕴身中阿赖耶识这条龙呢?那就要了解阿赖耶识的体性,知道祂是如何出现的,都是在哪里出现的,然后在祂出没处,看着祂。五蕴身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洞口,虽然这条龙无身不出洞,但是祂会从六个洞口里,常常鸣吼,当祂鸣吼时,只要能识别到祂的声音,就能找到祂的踪迹。从此,就可以循声认得自性,找到归家的路。

十七、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百丈和尚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解:有个学人对百丈和尚说:对一切境界时,如何才能让心像木头石头一样不动,不起念想呢?这个学人,是在意识觉知心上用功夫,想要强压抑意识心不起念想,让意识心面对着六尘境界时,就像是没有看到没有觉知到一样无觉无知,好坏不管,善恶不分,是非不计,木然无所用心。那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在修定,让觉知心对六尘境界不起分别,不起观照作用,尽量把觉知心灭掉才好。

那么这样修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觉知心能够深入定中,无念无想,无觉无知,像木头一样,与石头无别。但是这样是不会有智慧出生的,因为内心不起观照,就不能有智慧识别各种境界,更不能识得境界背后的真如心体,那就不能明心见性,也不能观照諸法断除我见了。其结果就是不出六道生死轮回,不断苦,没修灭,没证道,不得解脱,也不能知諸法实相,不具般若智慧。这个学人只知道修定,不懂观照诸法实相,这是修行的大忌,也是修行的邪路,因为解脱是依赖智慧解脱,成佛是依赖智慧而成佛,禅定仅仅是出生智慧的一个助缘,不是主修,深定不出生智慧。

百丈和尚回答说: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

解:一切诸法本来就不会自己说是对是错,是染是净,都是众生的识心去分别諸法的是非、对错、垢和净;一切诸法也没有心行,想去把众生的识心系缚住,让识心生心动念,不得解脱。但是众生自己却虚妄地计较诸法,对诸法起种种知见和见解,生起种种的贪爱和憎厌。

百丈和尚接着说: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

解:我们只要明了,诸法不会自己就能出生,都是因为识心自己种种颠倒执取于相,诸法才出生了,识心对于境界来说,根本就不能与境界相接触,根本不能触到境界,那就是说,本没有境界。没有境界,我们却虚妄的强行去分别,当然是徒增系缚了。如果我们把心看空,把境界看空,知道识心本无,境界也本无,那我们当下就能得到解脱,也不会有境界来系缚自己的心了。同理,虚妄的识心,也本不有,那就不会有心再被境界所系缚了。这样来作观行的话,无心也无境,心境不相到,还有什么不是解脱的呢。

百丈和尚说: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解: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下就是寂灭的,虚妄相本不存在,实质就是那颗寂灭的真心,这样一切心境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自心真如。

这样观照诸法,何愁心不了境,何愁不见诸法实相,何愁心不寂止,何愁不得解脱,何愁不成无上菩提。

十八、黄龙禅师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描述禅师们过牢关的境界,过牢关的人,心得清净,内心不再贪恋世间,生活在世间,一事也不牵挂,一法也不再留恋,对自我五阴不再执著,对自己所证得的真如也不执著,内心坦坦荡荡,不留一物。虽然在人间生活照样经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心中却无一法可当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与我不相干,活在世间照吃照喝,却不贪执世间,内心已经得到解脱,没有拘执。

十九、只有因缘条件具足才能悟道

证果和明心的条件如果具足,遇到相应的因缘,不管是什么因缘,人为设计的也好,自然环境也好,只要能触动内心,就能证果和明心。如果遇见佛讲法更能证果和明心见性了,佛的威德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讲法的法会磁场效应也是非常大的。况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禅定,心地都很清净,都有出离心,烦恼都轻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闻法,就能随着佛的音声观行思惟,立即就能证果和明心。

如果学佛还没有修到位,内心没有疑情,没有起心参究,心里没有念兹在兹,即使遇到很多应该悟道的缘,也会白白的错过去,不能悟道。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跟佛世的众生没法比,善根轻鲜福又薄,内心浮躁,都没有禅定,佛法即使讲的再细,也不能入心,所以都无法真正的实证什么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错了。

正因为众生普遍都没有禅定,无法具足禅定,所以就出现一种说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观行佛法,可是没有禅定如何有观行能力?能观行出什么?能观行多长时间?每个人自己可以试验一下,修定之前的观行,与修定之后的观行,其效果差别到底有多大,可以说差别太大了,结果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法义,有禅定时思惟和没有禅定时思惟,简直天差地别。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错会误会太多,无法理解真实义,要想实际证得和现量观行,那真是太难太难。即使这样,很多人还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动不动援引一段经文,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经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观点并不一致,自己错会很多,也不自知。不少研究经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实理解透彻经典的真正义理,还觉得自己很能。其实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来的,必须甚深禅定的如理思惟观行参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实证。研究不能实证。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经里记载,众生在听佛讲法的当下就证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没有修禅定,直接就证果了,好像是只要能闻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证果,不用特意修定。这个误会是相当大的,不知道那些闻法当下证果的人,都已经具足了禅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缘了,遇见佛讲法这样最殊胜的因缘,当然会非常容易的证果和明心见性了。这些人只能看见最后的结果,看不到证果的人之前已经走过了多长的修行路程,听佛讲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发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禅定的,这些必要条件都不看,专门截取最后证果这一段,这是最严重的断章取义了。

现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径,越简单越直接越好,佛所走过的路都不想走,以为自己的办法比佛还实用,还直接,不用那么辛苦。难道说一个凡夫比佛高明,比佛还有智慧吗?佛的修行都是绕弯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础,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吗?痴人说梦,研究出的果,都是纸糊的,风一吹就散坏了,遇火就化掉了。如今世间假果太多,盖的都是萝卜印章,抵不住风吹草动,死后果报自知。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来藏本体,都是虚妄法,包括学佛修行,包括行善度众生,包括成佛这个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虚妄法,由如来藏出生,生生灭灭。只有如来藏不生不灭。涅槃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圆成实性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真如性也是虚妄法,依靠如来藏才能显现出来。五蕴身心更是虚妄,这些虚妄法,我们要如何对待?

我们应该依靠真心如来藏修行妄心七识,去除七识的无明和染污,无明尽,究竟转识成智。而不是修真,因为如来藏不用我们修,祂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圆满具足,无无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体无为,自性清净。因此无烦恼,无生死,无轮回,本自无缚,自性解脱。如来藏自己不修行,我们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识像如来藏一样清净,不再有生死,就解脱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识证得如来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区别

一切法分为事和理两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来藏理体。在谈论事的时候,就要从相上来破除相的真实有性,这时候就不能从如来藏理的角度来说了。那会让有些人认为相就是真实的,就会生起执著,从而心被束缚,不能解脱。

小乘法都是从相上来破有,大乘法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修行,从理上来破相,认理就好办,但是也不废相,不会执理而废事,要求理事圆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圆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圆融还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萨和等妙二觉。明心以后的菩萨也许能圆融一点点,如果观察力不具备,那就一点也不能圆融。

如果没有证果也没有明心的人,告诉他五阴十八界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他就会认为是真实的,那执著这些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就不会想办法去灭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这样的话,众生的生死问题就不能解决了。一切法皆真如,这是地上菩萨以及佛的现量观行结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五阴十八界的生灭相上来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阴十八界当作不生不灭的真如来对待,没有人能现量观察到这个理。

四禅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灭,没有不生灭的相,除了第八识的空相,空相无相,所以不生灭。四禅八定里的六识从相上看就是生灭变异的,第七识从相上看也是生灭变异的。谈论生灭变异的法,修相的时候,就要有生灭变异的相。如果这时候要说七个识和四禅八定,都是不生灭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既然都不生不灭固定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了,已经完美了。

五祖说: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让我们认自性清净心为不生灭的真心,不要去认虚妄的五阴身为自己,也不要认生灭的妄心为自己,只要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够免得生死流转。

而证得真心以后,也不需要去守护看着祂,因为真心不管你守不守护,祂都在运行着;祂也不跑,祂也不丢,祂也不灭亡,你守祂作什么?只要我们意识心依止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改变自己,心就能越来越清净,不是说让我们看住抓住祂。这个守是依止认可的意思,以祂为真,再不向外贪求。我们的六识心身口意行应该依止于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来造作;依止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也要清净自己的妄心七识,这也是守。

悟后没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执著真心,这样反倒增加束缚,增长执著;内心一旦不执著真心,也不执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关,然后再过生死牢关。有些人说开悟以后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识心,保任意识心不起妄念,他们认为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无念,认为这就是守真心了。实际上他们守的是意识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来就那样,本来就如此,不跑不丢,不变异,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为真我,认取真心为自性,明心以后应该依止于真心的体性,来改变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等烦恼,心得清静,不起私心慢心,是这样守法。

二十三、问:证得如来藏后能现观其体性,这个现观如何理解,用意识心去观,还是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观?

答:如来藏无形无相,肉眼肯定观察不到,因为眼识只能见有形质的色,意识心才能观察到无形无相的如来藏的运行情况。意识出生般若智慧以后就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就知道了祂在各个方面是如何配合七识五阴而成就一切法的,知道祂的各种体性。这样就具有了有关如来藏的别相智,智慧再增进又能出生道种智,道种智圆满具足,就成就了一切种智,那时就是一尊圆满的佛。

因为如来藏在运行当中是有行相的,这个行相就是法相,只有意识心才能了别和证知这个法相,这是意识心的见分和自证分的功能作用。八个识本身的运行都是有行相的,意识心都能够了别观察得到。意识观察自己本身运行的时候,就是证自证分,祂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运转,以及自己本身所处的状态,这叫作反观。其祂几个识的这种反观性,悟前观察不到,地前也很难观察到。

二十四、悟后起修的内容

修禅宗的人通过参禅明心开悟以后,再接续往下修行,叫悟后起修。因为悟前没有证得真心如来藏,他的智慧没有发起来,就没法真正的修什么,悟后因为证得如来藏,智慧生起来了,就知道自己需要修什么内容,悟后进了门里,发现需要修的佛法内容非常非常的多,于是就迫不及待的想把所有时间用在佛法上,不想在世俗里耗费精力,耽误时间,有的人就选择了闭关修行,这时自己修行一般来说不会走错路了,对于法义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只要用功,道业就能增进。

悟后修什么法呢?悟后修禅定是一个内容,修四禅八定,让自己的定力道力更增强,获得初禅定就能断烦恼,心得解脱,就有能力过禅宗三关,进入如来家,成为真佛子。悟后的各种观行,都离不开禅定,否则就不能过三关,不能证得更深的佛法。再一个悟后需要读佛经,看经典,三藏十二部经需要慢慢通达。因为证得如来藏以后,就能比从前更容易看懂佛经,通过看佛经增长自己的般若智慧,发起后得智。悟后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过禅宗三关,或者入初地,这都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悟后修的法非常非常的多,禅宗祖师一般都选择悟后才去闭关,悟前都不去闭关,悟前是到各个道场去寻找善知识来参究,想尽办法寻求开悟,他们都不选择闭关,因为不知道佛法的来龙去脉,不懂参禅,闭关没有用,只能浪费时间。

悟后才选择闭关,因为获得了佛法的总相智,有智慧观察和参究如来藏,修行不会走偏了。在闭关静修当中,要来观察如来藏在各种法上的运作,以获得更深的别相智,也要学习佛经来提高和增进自己的智慧。悟后修行的内容,初关过去了,还有二关,还有禅宗三关,这都是悟后需要静心修行的,尤其是大乘经典三藏十二部,需要闭关来静修,需要专门的时间来修行,才能不受世俗法的打扰。

六祖悟了以后,因为他没有文化,不能修学三藏十二部,他就选择修禅定了,在猎人队里十五年都在修禅定,同时也在定中观行如来藏与五阴的和合运作,般若智慧越来越深。修了十五年以后,他的禅定修成功了,神通修出来了,这个时候六祖觉得弘法的因缘到了,他才从猎人队里出来。

六祖悟后十五年,讲了那本坛经,从来没有说悟后需要保任的事情,因为他打坐不是保任什么意识心不起念想让心清净,恰恰相反,六祖知道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用再让祂清净,多此一举。况且真心本来就是那样子,外力改变不了祂,只能改变妄心。六祖从来也没有说过打坐入定要保任如来藏这个事情,因为如来藏不需要保任。他开悟证得了如来藏以后,认定如来藏真心就绝不再退转了,还保任什么呢?不需要保任。六祖所修的内容就是四禅八定,再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具足了别相智,然后过禅宗三关,这是六祖修的内容。其他禅宗祖师修的内容各各不同,都有差别,不过大致都是为了获得更深的智慧。

二十五、悟后修行的次第

开悟以后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要眼见佛性,证得如幻观,感觉身心世界都像幻化的一样,进入十住位;然后继续往上修行,证得初禅定,断除贪嗔烦恼,成为三果,再观行证得阳炎观,成为十行位菩萨;再参禅过禅宗三关后,观行证得如梦观,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后次第修行到八地到佛地。这是一种修证的方式途径。

另一种途径是,可以不经过眼见佛性的阶段,只要九地菩萨之前能够眼见佛性就行,开悟以后努力观行修定,淡薄贪嗔痴,成为二果人;再发起初禅,成为三果人,继而再进行各种次第观行,分别证得阳炎观和如梦观,以后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后圆满成就佛道。

证得如幻观时,能感受到身心内外都是假相幻化相,非真实有,不再把五阴世间的一切法当作真实,从此贪嗔痴烦恼非常微薄,几乎没有,禅定就会生起。明心以后逐渐感受到身心内外都不实如幻化,从此贪嗔痴都非常微薄。再以后禅定会增进,达到初禅时,断掉贪爱和嗔恚,就是三果人,如果断得干净,就能次第过禅宗三关,通达三乘法,有能力入初地。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很多证量,就不一一细说,因为大家现在离到初地还很远。

如果不明心,直接证二果,贪嗔痴淡薄,不能证得如幻观,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为七住位,更不能进入十住位。但是大阿罗汉们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许更高,大乘道的修行会非常快速。有一种戒定直往的初地菩萨,修得神通,可以飞往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但是智慧不深,不能为众生讲法,这是只靠禅定神通就能入初地的例证。

二十六、学法修行,不管学什么程度的法,没有断我见的人,要思惟观行这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异生灭的,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变现的,都不是我,也不归我所有。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要思惟观行,这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执持的,都是如来藏运作出来的,要如何寻觅到如来藏的踪迹,证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和运行的。明心证悟以后的菩萨,要思惟观行,如来藏是如何出生这一切法的,如何运行这一切法的,与五蕴都是如何密切配合的,与七识如何和合运作的,让智慧越来越深广。

这样的话,我们无论接触什么层次的佛法,都能发起深思,都能得到受益,学法功不唐捐,各种观行智慧都能出生,并且得到增长,以后才能慢慢做到理事圆融。理,通常指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对六尘境界是无知的,祂不是能知六尘的心体,也就不知事。而事本身无根,事的来源是如来藏理体,所以事的根源就是如来藏理体。

明心以后,见得佛性,证得如幻观,身心世界感觉如幻如化,不实在。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感觉身心世界并不真实,这是实际感觉,不是想象出来的,因此心行改变,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改变。对自我身心的改变,是意根认识到佛性真实、自我五阴幻化不实的真理,因此放松对色身的控制,身心松动,就出现轻安愉悦等等殊胜的境界。在此观行中,由于意识现量证得佛性,现量感觉到佛性的殊胜美妙,意根了知并认可佛性真实,能够显现出六尘境界,自我五蕴就是幻化出来的,于是不再束缚五蕴身,色身就此得到某种解脱,出现轻安舒适等等一系列的转变和变化。意根认可就是现量证,这时贪嗔痴烦恼都轻微,但还没有断除,相当于小乘二果的薄贪嗔痴。修学大乘之人,没有见佛性,没有证得如幻观时,不能薄贪嗔痴,就不是二果人;如果觉得自己贪嗔痴轻微,那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不是现量证得二果。

初禅之后,观行自他的七识心,犹如阳炎一样,就像沙滩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返上来的热气形成的虚幻的河水一样不真实,这是实际观行亲身体验,不是想象出来的。证得阳炎观以后,能现量观察每个人的心识非常的虚假,于是就除去一分对自他的执著和贪爱,识心觉受非常,因为触动了意根。这个观行,没有禅定,也不可能现前实际观行出来,不能亲证。

禅宗过三关之后,能亲自观行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理,就如在梦中一样,都是那样的不真实,也能观行到自己过去世的经历都像是梦里的一样。前世的事情,自己能了解到一些,知道一些自己前世的身份,所做过的事,接触的人等等。这也是亲证的境界,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理解的。所有理解的理和法,都苍白无力,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要想不仅仅是理解和想象,就要在禅定中观行实证,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二十七、佛法修证的步骤

许多事实摆在面前,如果不进行认真思考,就不会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对这些事实生起疑问,反反复复仔细的思考,才能发现事实背后的真理,才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新的认知,也是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佛法的修证上也是如此,都必须经过收集证据、发现事实、生起疑情、专心思考各个阶段,然后得出结论,就破除无明出生智慧了。

这里哪一步是最难的?收集事实资料、发现事实、生起疑情,还是专心思考最难?生活中的事实很多,我们往往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不会对这些事实起疑,更不会思惟这些事实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于是就不能有所发现,不能颠破从前的错误知见,不能增长智慧。不能起疑,就是不觉悟。

习气的消除在明心见性修到初地菩萨以后直至八地菩萨为止。先明心见性,后断除烦恼,再以后才能断除烦恼习气,这是修行次第。烦恼以见道的智慧加上禅定才能断除,没有智慧没有禅定不能断除烦恼,更不能断除烦恼习气。

如果把明心见性比喻为开灯的话,这仅仅是打开了一盏小小的灯,还不够光明,成佛时最后的明心见性,才是最辉煌的,所有的灯都打开了。如果把明心见性比喻为从梦里清醒过来,那么刚开始的明心见性还没有从梦里彻底清醒过来,是小醒,成佛了才是完全从梦里醒过来,从此不再做梦了。

二十九、开悟是否还会退转

关于开悟以后是否能退转,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开悟是真开悟还是假开悟,是如何开悟的,开悟的过程如何;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叫作退转,退到哪里去,转向哪里了。

第一个问题,开悟这个概念,是开启自心,悟得真心自性如来藏。开启自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把五蕴身心当作是实有的我,一直对之执取不断,非常贪爱和执著。把这样贪爱执著的心扭转过来,让六七识否认五蕴身心,去认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非常陌生没有把捉的真心如来藏,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件事非大丈夫而不能为,需要相当大的善根和福德,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毅力,去一步步的降伏自心固有的错误知见,不断的否定无始劫以来的认知习气;需要不断的与旧有的思想偏见进行搏斗,直到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五蕴身心,树立身中有不生灭的真实心如来藏为我的正确观念,心性得到了调伏,对于真心自性有了柔顺忍,才能有因缘找到证得真心如来藏。

在找到证得如来藏之前,需要观行五蕴身心的虚幻不实性,不断的否定五蕴身心,不断的打倒五蕴身心,直到断除五蕴身心为我的邪见,才能有办法真正的认得真心自性。也就是说五蕴身心必须倒下死去,才能在死尸当中找到那个活泼泼的自性如来藏。必须有一死,才能证得那一生龙活虎的,不然还把死人当活人,就不可能去认那个真正的大活人。所以在开悟之前必须断我见,哪管在断我见之后的一小时一天几天时间里找到真心如来藏,也是先断我见,死去五蕴身心,才证得真正的如来藏真心。没有这个断我见的过程,不可能真正明心开悟,那就是假悟,心没有打开。

另外一个问题是,凡夫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悟过,第一次悟必须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参究过程,在这过程中七觉分都要发起来,都要具足,八正道也要修完,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都要成就,菩萨六度的条件也要都满足,心性调柔下来,初步具备了一个大乘菩萨的品质和心地,才能明心开悟,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这样开悟的人才是真悟,不是假悟。真悟的人,经过长期辛辛苦苦参究过程才得到果实的人,会非常珍惜和看重这个得之不易的果实,就不会退转于真心自性如来藏。

第二个关于退转的问题,退是从真心如来藏退出去,不认如来藏为真实的不生不灭的真心,而回到从前认五蕴的功能作用为真实为不灭的我的知见上,从真心转向妄心七识,继续认妄为真。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原因是所悟不真,知见不牢固。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经过断我见的过程,五蕴为我的我见没有断除,五蕴没有死,或者是没有死透。

另一个原因是没有长期参究如来藏的过程,对于如来藏没有一个越来越清晰透彻的认识,没有忍可于如来藏那种无我的体性,没有忍可如来藏那种无形无相的默默无闻的运行机制。对于如来藏就像雾里看花,最多就是一个理解,根本没有真正的找到和证得如来藏。也根本观察不到如来藏在五蕴身心上的运作,观察不到如来藏在五蕴身心运行当中那种清净性和无我性,以及真实性。

因此对如来藏这种朦朦胧胧的认知,就不实在,震撼不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无法宝爱真心自性如来藏,只能再去执取好像真实的五蕴功能作用为我。这就是退转以及退转的原因。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明心开悟,五蕴死透,所悟非常真实,能现前观察真心的运作,不会再执取五蕴的功能作用。所以任谁劝说和误导,都不会退转于如来藏无上菩提。

三十、开悟以后转依成功的问题

关于开悟和转依成功的问题,真正彻底转依如来藏清净无为性成功的人是佛世尊,其心已经彻底究竟清净无余,无明尽,染污尽。佛世尊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明心开悟以后,不断的在自他五蕴身心的造作上观察如来藏在造作世间有为法时的清净性无我性,六七识就一点点的受到了感染和震撼,一点点的随学过去,一点点的转变其染污性为清净性,越来越无我。先是断除了我执,后又断除了法执,内心越来越空,越来越无为,越来越与如来藏相像,转依的程度越来越深,直到彻底无我,断尽无明,转依才究竟成功。

其余的菩萨都是从真正开悟明心以后,六七识才开始一点点的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转依一部分,染污性消除一部分,清净性增加一部分,菩萨的智慧就增长一部分,果位就跃进一个阶位,直至成佛。

如果没有真正开悟,而是解悟和假开悟,只是得知一个密意,知道一个结果,没有中间实修的过程,那就不能涉及到转依如来藏的问题,与转依如来藏不沾边。因为并没有证得如来藏,不能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运作,不知道如来藏是如何清净的,六七识没有找到榜样,那就无法随学,其心就不会变得清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如来藏必像如来藏一样无我和清净,在有为当中其心越来越无为。没有真正证得如来藏,就与五蕴近,与烦恼近,其心就无法清净,不能变得无为,没有无为性。

现在佛教里为什么流行退转之说?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修实证,没有中间参究的过程,更没有观行断我见的过程,所以都没有实修实证。再加上大部分人禅定不足,定力不好,也不会观行思惟,不会参究,所悟不真,只知道个结果,不是打听来的,就是猜测出来的,都不是真悟,所以就有退转之说。其实根本没有修到如来藏这里,谈不到退转的问题,也谈不到转依如来藏的问题。如果非要说转依如来藏成功才是开悟,那么在转依成功之前最多就是个解悟,不是证悟。

三十一、意识也有无分别智,在证得如来藏时,就具有了观行无分别性的如来藏的般若智慧,转识成智以后,就有唯识种智的智慧。

转识成智,需要明心见性以后,修出初禅定,断除烦恼,成为三果人,然后过阳炎观和牢关,再过如梦观,具有一分唯识种智,就转识成智了。

证得如来藏以后,定力和慧力要相当好,才能观察到如来藏在各个方面的运作,甚至还能观察得非常深细,具有别相智。

三十二、明心开悟的实质内容

(一)开悟是悟本来,本来就是本来面目,就是禅师们常说的主人公,就是自性清净心。过去禅师们喜欢问来参访的学人:有主还是无主。意思是你找到主人公,还是没有找到主人公。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公一定是存在的,是实有的,祂不是一个虚构的假名词,不是空一无所有的概念,祂是有实体的,只是无相。那我们就不用把心放得空空的,以求与本来面目相应,因为觉知心无论怎样空,都是妄,永远不能变成真心。

众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祂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体性,只有通过参禅才能清楚,就像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个何期。这就是找到主人公以后,智慧显发出来,证得了世出世间的事实真相,证得一个真理。

如果我们修定,让意识心处于安详状态,或者没有念头状态,见个一无所有,或者认为当下虚妄,当下皆空,当下就是,这样就是悟,那么六祖说的五个何期自性怎么解释呢?怎么能知道自性产生万法呢?怎么能知道自性出生五阴十八界呢?这些悟道内容怎么与六祖悟的不一样呢?

维摩诘经中说: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如果悟了自性,就应该懂得这句话的内涵,不懂一定没有悟。如果悟了自性,禅宗的那些公案应该懂一部分,般若经典也应该看明白一些,这时就应该知道佛在经中都已经把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地告显示给我们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所悟的方向就不对了,应该及时换个方向,重新寻找参禅的目标和下手处。这样才不会耽误自己的道业。

(二)明白如来藏某些道理,只是明白了理论,并不代表证得如来藏,不代表明心开悟。开悟是要发现证得如来藏具体在何处运作,如何运作的,能观察祂的真实存在性,能观察祂运作的法的不真实性,从而真正懂得了世间的事实真相,内心真正能生起五阴身心虚无不实的感受,对如来藏生起喜乐好奇心。

真正开悟以后对如来藏的描述都有自己独到之处,非常具体真实,不是对理论的一种空洞的描述。

(三)明心见性,是明了如来藏这个心,证得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见如来藏性,就是见佛性。这是妄心见真心,因为妄心一直有无明,不知道法界的实相是什么,把五阴世间当作真实,当作我我所,才有我执和法执,证得如来藏这个法界实相以后,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变现显现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就会慢慢断除我执和法执,从而断尽无始无明以及尘沙惑,成为一切种智。

(四)五八果上圆,不是指到佛地才证得五识,而是说在取得佛的果位时,五识和如来藏才能彻底的转变,究竟圆满的转识成智。所谓的证得五识,就是找到和知道了五识,能现前观察五识。证得五识和转变五识,距离相差极大,五识彻底转变要到佛地,而证得五识凡夫就能证得,不必是圣贤人才能证得五识。住位菩萨就能证得如来藏,转变习气要从初地菩萨开始,中间距离很大,需要修行接近一大劫之久。就像我们要找眼镜,发现了眼镜,就是找到眼镜,证得了眼镜,能拿到手里,现前观察它,看着它,这就是亲证。

发现以后,能现前观察,就是证得。而思惟到的,不一定是证得,无法现前观察,心里就没有信心;现前能观察到的,才是证得,心里有底气,信心具足。就像思惟如来藏,理解如来藏,都不是证得如来藏,而亲自发现和找到如来藏,才是证得如来藏,因为知道祂在哪里,能现前观察祂具体起什么作用,这是实际证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来的。

只有迷人才开悟,有迷才有悟,七识有迷,无始劫以来因为无明,迷失自心,通过修行,找回自心,从此就觉悟了自我。而如来藏没有无明,从来不迷,祂不需要开悟;即使是如来藏开悟,如来藏证得了自己的存在,七识还是迷茫不知,还是有无明,七识如果不开悟,仍然是凡夫一个。如来藏从来不是凡夫,也不作圣人,既不迷,也不悟。

(五)三界万法是有,这种有表面上看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但实质上,这些有法,就像魔幻师所幻化的一样,而且还要魔幻师时时刻刻分秒刹那的幻现着。魔幻师一旦停止心念,不再幻化时,一切有顿时消失,荡然无存。所以一切法都属于魔幻师所有,一切法都是魔幻师所为,由魔幻师掌握。魔幻师就代表了一切法,而魔幻师本身不是一切法,但有魔幻师就有一切法。既然一切法都是魔幻师所为,那么在一切法的生灭变异中,就可以找到魔幻师。这个魔幻师是谁呢?如何幻化万法的?解决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能直至解脱,不再有生死苦。

很多人没开悟之前,各种想象真如佛性,可是开悟亲证以后,却发现,原来真如佛性是这样的,从前都是错会了。从别处听来学来的,再加上自己意识的思惟加工,与现实的差距可谓不小。想象对的,无始劫以来有几人?可能一个人也不能有。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修定观行意根亲自证明的最靠谱,要想亲自证明,就要亲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识思惟的结果直接接受下来,当成自己的现量结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点对于学佛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常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