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女人挽联死后灵棚对联?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丧葬是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都十分受重视。

当一个人过世之后,家里人为他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放很多钱,脖子挂上金项链,有两个人站在尸体两边,一个人代表主人,一个人代表死人,两人开始对话。对于死去的人,因每个地方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风俗。

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死人的风俗文化,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北习俗: 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送终

病者临危时,子女及家人要到场日夜守侯,听其临终前的嘱托。病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守在身旁子女及家人称为“送终”。

1)、农村死人风俗: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2)、农村死人风俗: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3)、农村死人风俗: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4)、农村死人风俗: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

5)、农村死人风俗: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6)、农村死人风俗:送盘缠

出殡前一天晚上半夜12点,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选一个宽敞的十字路口,烧死者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被子、鞋帽等。烧用纸制作的车、马或牛、楼房、电视机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由死者长子站在高处,手执一扁担,指向西南,意为死者指路。

7)、农村死人风俗:举哀

死者入殓时不举哀。举哀是在第三天早晨临出殡前,将棺盖打开,让死者儿女、家属、好友最后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封棺,此时子女、家属以哭代言,嘱咐死者莫要挂念世事,好好安息。

8)、农村死人风俗:开光

开光是举哀前,有侍者给死者最后整容,称开光。用一只筷子裹上棉球,沾酒精擦死者五官,擦者说:“开眼光、亮堂堂”其孝子面对死者重复一变:“开眼光、亮堂堂”。以下如此:“开耳光、听远方”、“开鼻光、闻芳香”、“开嘴光、吃八方”、“开脸光、净光光”。

9)、农村死人风俗:封棺

瞻仰完遗容后,由木工左手执铁钉,右手握斧将棺材天(盖)钉死。当木工钉左边时,由孝子在嚎喊爸(妈)向右躲钉,钉右边时喊向左躲钉。

10)、农村死人风俗:出殡

本地出殡一般早晨8点左右,出殡时先将灵棚拆掉,本地棺木较大,一般不用人抬,用大绳将棺木捆住,吊车将棺木吊上汽车,棺木离地时,长子开始摔丧盆,(烧纸用的瓦盆)孝子们哭喊爸(妈)一路走好。出殡队伍一般是灵车在前,孝子站在灵车上,后面是装沙土的翻斗车,送葬车,出殡用车按规矩要交一定费用。

11)、农村死人风俗:安葬

棺至墓地,再用吊车将棺木放入坑内摆正,用塑料布将棺木裹严,在灵头点上长命灯,然后将车上土倾卸棺上,送葬人用铁锹将棺木培严,在坟的周围摆放亲友送的花圈。入葬后每人喝一口酒,吃一块饼干,乘车返回。先洗手再喝一口酒,吃一块饼干,然后到饭店就餐。

12)、农村死人风俗:圆坟

死者入葬后第三天,亲友去圆坟、添土、烧纸。

13)、农村死人风俗:烧期

死者死后第7天,在家炉子内或烟囱根下烧头期,烧纸时摆上供品。第21天烧3期,烧3期时带上供品和烧纸到坟上烧,第35天烧5期,除带烧纸和供品外,死者的女儿还要买五盆纸花,同烧纸一同烧掉。第49天,烧7期,烧期结束。

14)、农村死人风俗:烧周年

以逝者死亡之日计算,第一年烧一周年,第三年烧三周年,第五年烧五周年,第十年烧十周年。烧周年时,远道的亲属也要赶来参加。

农村死人风俗:各地的农村死人习俗:

首先要在逝者死去后尽快在逝者落气哪里烧香烧纸钱。然后就等道师先生来处理,把逝者移入冰棺后,在脚那头一直要点一对烛,不能息一直点在哪里。而且每天24小时要至少一个直系亲属在哪里守着,然后在火化前一天会做一个法会,反正这些道师先生都要给你说。逝者的直系亲属在逝者火化前不能吃荤菜(据说这样会吃掉逝者的肉)。还有火化后必须由子女提着骨灰去安葬地点交由道师先生处理!其间骨灰不能落地必须悬空。可以抱着。在安葬后几天会去抽一根压在坟里德竹签。这个都是道师先生把时间算好了的。最好在好多天以后会在落气哪里散下柴草灰,和逝者生前爱吃的东西。准备完后所有人离开家里,第二天回家(道师先生会告诉什么时间准备这些,什么时候离家什么时候回家)。看柴草灰上留下的什么脚印,逝者下辈子就变什么。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唱歌那不算什么农村死人文化.......

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农村死人风俗

 “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山西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在五寨,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晋中祁县一带讲究不论何种木质,在棺前挡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须镶嵌一条。板材时兴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 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五寨一带,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作素色推光漆画,显得金碧辉煌。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X X 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

吊祭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 、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不论辈份大小,统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沁县一带称之为“跪草”,曲沃等地称之为“跪灵”,闻喜一带则称之为“坐草守灵”。

在吊丧活动中,岚县一带还有一种“管炕”的习俗,即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助丧家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请炕。

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农村死人风俗

3)、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音CHONG 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4)、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5)、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6)、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7)、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古时候汉族白事中有一种“做七”的风俗,就是在一个人离世之后的第七天开始设立灵座,早晚祭拜,每隔七天作一次佛事,并设斋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除灵方止。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

生前行大恶的人,死后是不能投胎到人道的,必定要堕入恶道,在堕完三道恶道后,来生或许还可以投胎回人道。但是一般的普通人,若生前不富贵,那么都有中阴。中阴是指,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中阴的灵体每隔七天就要经历一次大的痛苦,即变易生死。但是如果人的一生中有大善,死后可生天,或者得到往生的人,就没有中阴,这类人不用做七。农村死人风俗在做七的时,为去世的人诵读经书,为他修福,可以减少他的苦难。否则每隔七天亡灵就要再次忍受死时的痛苦,直至第七个七天。所以人自然死亡是最好的,若是意外死亡或自杀,死时遭受的痛苦,中阴时要再次承受七次。倘若没有家属为其诵经修福,那么中阴之苦必不可免。

为亡者做七,那么七个“七”都要做齐,少做一次亡者就多承受一次苦难。做七的时候最好由七个法师一起做,做法事的人心要诚,心不诚是无法减少亡灵的痛苦的。经上讲,七分功德,亡者得一分,做七的人得六分,心不诚,得的利益就少。

在中国农村还是保留很多习俗,正是因为这些习俗,才显得神秘。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几年(厝基),然后再葬

2、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3、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牺“复山”

4、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6、安葬后要做百日、周年,以后归为常规祭祀

7、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

8、择定时辰移棺下葬,谓“下字”

9、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大头低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对小儿子不利

10、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11、下葬时直系亲属不能看棺内

12、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3、老人弥留之际须穿“上路衣”

14、老人弥留之际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5、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6、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

17、去世当日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8、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9、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20、棺木有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贫家用“四块板”

21、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六十不治棺”农村死人风俗

22、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3、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4、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5、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6、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27、古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适墓不登垄

28、邻居有丧事时,舂米不能发出用力的声音

29、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

30、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31、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32、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会变成驴

33、死者棺内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忌顶棺板,要隔以衣物

34、有的地方忌讳正午出殡

35、葬礼忌穿黑白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忌穿戴鲜艳的服装首饰

36、行人忌讳碰上出殡的队伍

37、服丧时间依亲疏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

38、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大声说话,怕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39、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去了”“走了”

40、守丧期忌走亲访友

42、孝子服孝期间,男百日不理发

43、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

44、丧葬时的花圈及纸扎祭品禁放在家门前

45、婴幼夭亡禁入祖坟

46、守丧期亲友互不拜年

47、异地死亡得设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门外鬼”

48、“冷尸入村败到底”,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

49、办丧酒宴请亲友帮工,筵席散,禁忌言谢,不予挽留

50、死人忌以裘皮之类做装裹,恐怕来世托生兽类

52、至亲友家报丧忌进入房中,忌直言“死”

53、参加完丧事仪式忌径直回家,须到其他场所兜个圈子

54、忌邀同去吊唁者到家中

55、忌死者尸体不僵,尸软后代不发

56、棺材下丧时,忌墓坑中有水,有垃圾污物

57、忌砍村口、坟前之树

58、有丧事、火灾之家,7日内忌串门

59、凶死在外的,忌停尸于堂

60、夭亡者忌葬于比祖坟高的地方,只能葬于低洼处

61、挖坟井忌动土后又换往他处

62、抬死尸忌走回头路

63、泥鳅、鳝鱼等没有鳞的鱼,因其形状像龙,不能用作祭祀

64、神祭(三年内为魂祭,三年后为神祭)时,汤菜里不能撒辣椒面

65、祭桌上不能摆狗肉

66、孕妇忌看喜丧事,切勿手触棺木,否则婴儿会夭折

67、忌流泪于夭折之婴 儿尸上,否则再生者亦将夭折

68、人死后用方形草纸对角蒙在脸上,有了蒙脸纸防止牲畜为死人换气

69、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70、忌81岁死,九九数到了尽头,后代将会走下坡路,将算盘拆散仍窗外解之

71、好死与凶死者的葬礼不容混同

72、不许寡妇,产妇参加丧葬

74、结发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75、忌双日下葬,否则祸事成双

76、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和招魂幡,引导灵柩上路

77、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

78、下葬时要请巫师祭穴

79、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

80、葬礼归来前焚稻草三堆,送丧者从火上跨过,就算没事了

81、有些地方女人不能上碑

82、收殓时用艾草抹澡,将孝子取来的净水洒在胸口,然后换上孝衣

83、孝衣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九领十三腰之别,外加红布做成的“大红袍”

84、孝衣先由孝子由外到里反穿在身上,然后统一脱下来替老人穿上

85、外面要裹上丝棉,或以丝棉被作棺内垫盖

86、入棺后用两端悬有铜钱的红钱对准鼻尖牵于棺中“分经”,会后盖棺

87、盖棺后用秤砣在棺顶猛击三下,“棺材头顶三声响,方知自己是亡灵”

88、出丧时吹鼓手开道,前有幡幛,亲人在灵柩后随从,沿途鸣鞭撒纸

89、棺木入穴后,地星校正坟向,执壶筛酒,高声“呼龙”

90、大年初一,必须到亲人或近邻家崇拜新灵

91、丧时忌流泪在尸上,否则该人将发疯

安阳葬俗多而繁杂,当地人举行葬礼时,必有一套完整的安葬仪式,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尽了孝心。如果老人的葬礼太过简单,就会被当地人说不孝之类的言语。那么究竟哪些安葬仪式,才算真正向逝者尽孝呢?接下来的安阳传统葬俗拾零,为您揭开古城安阳传统葬俗。

其一、得济:老人状况不好时,嫡系亲属都要在场。如果老人思维还清晰,多数会给子女一个交代,诸如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等。也有弥留之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中的,这样的人安静地离去,通常不会受太多痛苦。当地人有一个说法,当老人临终时,谁在跟前守着,亡人就得了谁的济。(人得济,是对亲人孝顺的意思。实际上在人活着的时候,从精神上、生活上照顾周到,才是真正的得济)。

其二、寿衣:寿衣以“领”和“腰”为单位,只能单数,不能双数,不论冬夏,都有单衣、棉衣。寿衣不论内衣外衣,一律不能使用纽扣,只能用带子,扣子谐音是“克子”,意思是对子女不利。带子是指后继有人,并能给后代带来好运。

寿衣的衣料忌讳用缎子,缎子谐音是“断子”,所以不用。还不能使用皮衣、皮帽、皮鞋等皮制品,据说皮制品亡人穿了,到阴曹会被误认为是兽类,下世不能转生为人。寿衣的制作时间多讲究闰月,闰月为四年轮一次,据说什么时间做的寿衣,什么时间穿,所以闰月制做的寿衣,就不会很快使用上。意思是让使用者健康长寿。

亡人要穿不钠底的软底布鞋,女人要穿绣花布鞋,男、女都穿白色袜子,用黑色绑腿带,男人戴黑色或兰色帽子,女人用黑纱包头,男女都要头枕鸡鸣枕,表示死者能知晨昏,足蹬莲花枕,以示吉利(足蹬莲花上西天)。

三、停放:亡人穿戴整齐后,要往灵床上停放,这叫做“抱丧”,灵床上要放七根谷草,本地叫草铺(有恒温棺可直接停放到恒温棺内),灵床应放在堂屋正中与门口稍偏一点(据说只有皇帝才能在正中间),灵床上要铺绿色褥子,亡人身上要盖红色被子,停放时亡人的头应朝门口,停放好以后,要用麻皮把亡人的手、脚轻轻兜住(麻皮叫“拌脚绳”)。

据说是防炸尸时,尸体不能大步行走,出殡时要把拌脚绳剪断,不然下世不会走路)。亡人的两手不能空,一只手拿一个用白布手绢包着的元宝,另一只手要拿一包五谷杂粮(相传:元宝是亡人在黄泉路上花销,亡人在黄泉路上要过好多关口,蚂蚁山是其中一个,在过蚂蚁山时,亡人把五谷杂粮撒掉,蚂蚁去吃时就会闪开一条路,亡人才能顺利通过)。灵床正后还要放小镜子一个,以示亡灵出游不会迷路。

其四、闭口钱:用硬币一枚(古铜钱最好)中间钻眼,用红线穿住放到亡人的嘴里,另一头分男左女右挂在耳朵上(本地有个说法叫:抬手银子闭口钱。闭口钱是用来买口缘的,相传,人的吃福是有限的,如果一生阳间没有吃够,到阴间就用闭口钱来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叫买口缘),闭口钱放好以后,要用草纸把亡人的脸盖住,有人瞻仰时,把纸错开,如果用恒温棺就不用盖纸了。

其五、灵前供桌:灵床正前要放小供桌一张,供桌上有供烧香的香炉一个,灯盏一个,没灯盏可用白蜡烛一支(据说点燃的灯盏与蜡烛是亡灵出游时照路用的,如果想让亡灵活动,就点燃,想让亡灵休息,就息灭,也有点常明灯的)。

除长明灯和白蜡烛外,供桌上还要放一个饭碗,每顿吃饭前要给亡灵少盛一点,表示敬意,饭碗内盛入饭后不能倒掉,要每顿都向碗里续,直到出殡。供桌上还要放有盛沙土的小碗一个,是插“打狗饼”用的,打狗饼要插七个,打狗饼是用面团捏成拇指大的饼状,在点燃的蜡烛头上烧成黑色,每个插一小棍(传说,打狗饼是亡灵在黄泉路上逢村过店时怕狗咬,是打狗用的,所以叫打狗饼)。出殡时包好放在亡人的身边。

其六、药食钵:药食钵是一个小圆瓷罐,是陪葬品,要用白线绳结成网状,把药食钵装起来,药食钵内要用馍装满,亡人的长子到出殡时把它挂在脖子上,下葬时摘下来放到棺材头上(意思是亡人盛食物之用)。

其七、老盆:老盆是一个用陶土烧制的直径约20 公分,高12 公分的小盆,小盆底部要钻眼(钻眼要单数),老盆是供灵前烧纸时盛纸灰用的。凡有人来吊孝,孝子都要在老盆内烧几张纸钱,出殡时由亡人的长子在灵车前摔碎(本地叫摔老盆,有继承权的人才能摔老盆)。

其八、纸裹垛:当人去世以后要用白纸不写字,象贴对联一样,贴到街门上,再用白布在门口吊挂,以示家有丧事。还要用草纸做一个纸裹垛,纸裹垛是按亡人的年龄,一岁一张纸,中间裹一根木棍,长约一米左右,至下而上梆成垛形,以男左女右的位置,放到街门口,以示行人,根据纸裹垛的大小,来判断亡人的年龄和男女。

其九、莲花盆:人死亡的日期有一个讲究,在阴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这几天去世的,就是吉利日期(据说在三、六、九日去世的人,都会成仙成神的)。

如果是在阴历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去世的,就是不吉利日期(本地叫犯七犯八),家人就要请纸色匠糊一个莲花盆,莲花盆是用芦苇挷架,彩色纸糊表,盆正中插一朵彩纸制成的莲花,莲花盆要放在灵床正后(相传大慈大悲超度众生的观音菩萨坐的就是莲花座,莲花盆代表莲花座,其意思是有观音菩萨保佑,亡人下世不会受罪)。

其十、灵棚:灵棚要搭在停放亡人的屋门前,用苇席或棚布搭建,灵棚下放供桌一张,供桌上偏后放纸糊大殿一座,大殿两边放纸糊童男童女,分男左女右,各执写有金童玉女的纸条,供桌上还要放亡人的生前照片,照片要带镜框,挂黑纱。照片前要放干果供5盘,供馍25 个(5个一堆)灵棚下供桌两边地上要铺被褥草席等物,供男孝子守灵跪拜用。(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人去世的地方就会有人会搭建灵棚,那么关于丧事的灵棚对联应该怎样写好呢?民间的丧事灵棚对联如何写比较好?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上联:香帛难表思亲意。

  下联:酒食堪寄奠慈心。

  上联:青山有情雪代孝。

  下联:绿水留义叶送思。

  悲声惊世动人间。 推荐阅读: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鹤鸣犹作步虚声 。推荐阅读: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过世几年不贴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