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的条件是什么呢?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前方的后方和后方的前方”,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践行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勇于担当、知难而上、乐于奉献,很好地发挥了重要交通枢纽、战略生产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作用,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淬炼了沈阳英雄城市的风骨和精气神。

  作者系沈阳市档案馆(文史研究馆)党委书记、馆长

  对抗美援朝的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时期,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城市,成为抗美援朝重要的后方战略基地。现代战争除了是战场的角逐,也是一场大工业实力和后勤保障的角逐。战场保障能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说过,抗美援朝的胜利,后勤功劳算一半。时势造就英雄,沈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档案来了解英雄城市沈阳在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后勤保障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沈阳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战略生产基地

  沈阳作为共和国最早解放的大工业城市,一面恢复经济、一面支援前线,充分发挥了战略生产基地的重要作用。沈阳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努力做到前方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力求通过后方多流一滴汗,保证前方少流一滴血。沈阳为抗美援朝前方提供急需的武器弹药和作战飞机零部件配套,提供军镐、手术器械等急需工具,提供服装被褥、吃穿用品等等。

  ◆为了抗美援朝空战的需要,新中国航空工业在沈阳催生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空军飞机的修理工作量和需要更换的零件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仅靠从国外购买零部件和拆这架飞机装那架飞机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维修没有备件,只能逼着我们自己造。1951年年初,位于北陵的沈阳空军五厂(沈飞前身)开始制造战争中最容易损坏的飞机零部件,如起落架护板、机炮罩、翼尖、副翼、机头罩和尾翼等。1952年3月,工厂采取了“熟练修理技术,加强配件制造能力”的举措,开始积极着手试制更多零配件。先从试制米格-15飞机前起落架开始,这是此机种在机械制造方面最困难的部件之一。工人们经过努力,克服了工具、夹具短缺等各种困难,在当年4月25日完成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起落架。此后,又试制机翼等大部件,极大地提升了沈阳飞机配件制造的能力。

  1951年1月,沈阳第三橡胶厂由生产自行车轮胎,升级改造为生产飞机轮胎。当年2月,在无资料、无技术,无设备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试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航空轮胎——米格-15战斗机橡胶轮胎。5月,航空轮胎正式投产,为米格-15等飞机配套。首批航空轮胎的研制生产成功,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轮胎的历史。1953年9月,沈阳第三橡胶厂飞机轮胎生产线改造完成,4种规格轮胎投入生产。由此,该厂成为我国第一家航空轮胎和安全防护轮胎的生产基地,曾经承担了全国80%的航空轮胎生产任务。

  1950年12月,沈阳空军五厂接到了3个月内造出3000个副油箱的任务。此时工厂里正黑白连轴转地组装100架米格战斗机。对于副油箱,既没有图纸,没有制作原材料铝板,也从来没有生产副油箱的经验,企业不讲条件,举全厂之力开始试制。先用马粪纸做成蒙皮,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试验,失败了。又用白铁皮铆接,气密性不好,再次失败……直到有工人提出“用焊锡把铆钉头包住,再将蒙皮对缝处焊死”才彻底解决了问题。3个月后,3027个白铁皮副油箱被送到空军部队。此后又接到生产6000个副油箱任务。截至1951年5月,共生产出近万个副油箱,保证了抗美援朝前线的需要。

  ◆自力更生研发武器新产品,为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沈阳七二四厂(年称五二工厂)、五三工厂等企业为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依靠自力更生,在艰苦条件下及时自行设计研制生产了一批战场急需的武器产品。如战争初期,志愿军没有反坦克武器,是靠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攻击敌人坦克的,迫切需要后方提供反坦克武器。兵器工业部门立即组织力量,研究试制。以五二工厂为主,在既无图纸又无经验的情况下,利用缴获的残缺不全的样品,经过解剖、分析、测试、改进、试验,仅用了半年时间先后设计研制成功了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两种火箭弹,当年就制造出火箭筒5000具,火箭弹20万发送往前线,有效地打击了美军的“刺猬战术”。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3年,七二四厂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炮和炮兵火箭炮、60及82迫击炮,测绘仿制美式105榴弹、120迫击炮、苏122榴弹等,共研制126种产品,其中有24种产品用于生产提供前线。沈阳五三工厂的工人们在“多生产一粒子弹,多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引领下,迎难而上、增加班次、延长工时,使枪弹产量逐年递增。1951年比1950年增加4倍,1952年比1951年又增加1倍,年产量达到14279万发。

  ◆提前完成10万把军镐制造任务,让小工具在战场发挥大作用

  1950年10月,中央下达紧急命令,限沈阳在20天内完成10万把军镐的生产制造任务。军镐是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非常重要的工具,军镐技术条件要求苛刻,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沈阳重型机器厂克服了制造军镐的重重难关,在没有原材料供应的前提下,企业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解决“无米下锅”问题,创造性提出“以铸带锻,铸锻结合”等新工艺生产军镐,成型后精益求精按照技术标准完成镐头碾尖、磨扁、开刃、淬火等十几道工序,还要挨个过秤,重量误差超过二两的,要打磨下去。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还要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经过企业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确保了抢在志愿军过江前分发到战士手中,让小军镐在朝鲜战场发挥了大作用。

  ◆动员各方力量为前线生产军装,保证志愿军的基本需求

  1950年,志愿军赴朝作战适逢秋冬交替季节,前线急需大量军用被服,沈阳连续接到5批加工军用被服任务。沈阳市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广泛发动,市、区相继成立被服加工委员会,沈阳各个被服厂克服生产能力低、条件差、人手少等困难,组织征集缝纫机2799台,动员技工2799名以及10多万名妇女走出家门,飞针走线、昼夜加工,全力投入军用被服生产加工,先后生产加工了棉衣、棉被、棉帽、袜子、手套等55万套,及时送往前线。

  ◆为前线提供手术医疗器械和各种急需药品,为粉碎细菌战研制出杀虫剂

  沈阳医疗器械厂从1950年至1952年期间,共生产了100余万件手术医疗器械,为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伤员抢救提供必要工具。为救治伤员需要,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东北制药厂)药品的产量成倍增长。如注射葡萄糖从1950年到1953年,年产量分别是15吨、59吨、103吨、274吨;磺胺噻唑从1951年到1953年,年产量分别是10吨、37吨、61吨。特别是为彻底粉碎美国侵略者的细菌战,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东北制药厂)1951年5月成功研制出杀虫剂“滴滴涕”,并投入批量生产,紧急支援反细菌战,满足了抗击细菌战的需要,同时填补了国家空白。

  ◆提供炒面,为志愿军战士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从第二次战役开始,炒面就成为志愿军的主要食物。炒面虽好,但大量制作也是有难度的。1950年1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专门召开了“炒面煮肉会议”,对东北局机关、各系统、沈阳市、东北军区下达了完成炒面的指标,要求从当年12月22日开始到1951年1月,一个月左右完成325万公斤炒面加工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地区共加工炒面33.13万公斤,占全国向前线运送炒面总数的10%以上,其中,仅沈阳市就加工炒面20万公斤,占辽宁的60%。从一份时间是1950年12月10日沈阳市委给东北局的报告档案中看到:沈阳市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煮肉任务是熟肉2.1万公斤,在7天内超额完成了任务,共交熟肉2.2255万公斤,装箱1113个。炒面第一批任务12万公斤,第二批8万公斤,共计20万公斤;现已完成18万余公斤,其余一两天内完成并能超过任务。

  (二)沈阳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战勤保障基地

  为解决一直困扰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后勤问题,保证长期作战的需要,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志愿军后勤会议在沈阳召开,历史上将这次重要的会议称为“沈阳后勤会议”。会议一致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把我军后勤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我军以往历史上的后勤工作,向来是取之于前线的方针,现在转变到完全依靠后方的供应。这些变化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一时的而是历史的发展趋势。现代化战争需要现代化后勤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战争,后勤保障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经验证明,打赢现代化战争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体系,沈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沈阳市设立战勤处,沈阳站内设立兵站供应站

  为了保障前方战事需要,沈阳市政府于1950年11月增设了战勤机构,负责战勤工作。沈阳市民政局设立战勤处;各区县民政科设战勤股;区政府设战勤助理员;村设战勤委员。从省(市)到县、区、村都增设战勤机构,形成了抗美援朝的战勤“网络”,专门从事支援前线的工作。沈阳人民层层联动,竭诚奉献,所有力量都拧成一股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沈阳是全国交通运输枢纽,赴朝作战过往部队、战勤人员、战场物资等无不经过沈阳。中途就餐、军马草料供应等,就成了关键问题。沈阳市委决定在沈阳站、苏家屯站等站内设立军用饮食供应站,负责组织对路经沈阳站的志愿军临时补充食品。沈阳站属和平区和原南市区。区委、区政府对兵站供应工作十分重视,责成区民政科具体负责,要求认真组织,不得有误。每次任务都很急,民政科的同志们日夜值班,随时待命。当时,区内还没有大型食品厂,每次接到兵站外送食品的通知后,全科同志就紧急出动,将区内个体摊贩和饭店所有的馒头、包子、烧饼、饼干尽数购买,连夜送到车站,让志愿军战士饱餐后奔赴前线作战。此外,还组织距沈阳站较近的街道居民,为兵站送开水和食品,保证兵站的需要,保证志愿军战士出国前吃上饱饭。

  ◆建立“炸不断,打不烂”的抗美援朝钢铁运输线

  有吃的,有弹药,是能打胜仗的基本保障。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从抗美援朝战事一开始,铁路运输便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加强统一指挥,中朝两国政府在沈阳专门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设在沈阳铁路局)。沈阳是东北地区铁路运输大动脉的枢纽,而沈铁公安机关所辖的安东(今丹东)和宽甸等地区又与朝鲜接壤,是铁路跨境口岸。为了确保抗美援朝“生命线”的安全,铁道卫士们披星戴月,守护线路、桥梁、隧道、车站和列车;为保卫参战将士和军用物资安全运抵朝鲜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护送军列穿行于敌机轰炸下的“死亡线”上;为了稳定后方,粉碎敌人的阴谋破坏,铁道卫士们在有形、无形的战线上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铁路运输上,全国第一趟满载军火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的列车,是1950年12月26日16时从沈铁苏家屯铁路机务段发车,于28日16时37分踏上朝鲜国土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东北过轨入朝重车达39203辆,占全国过轨重车的74.6%。这些过轨重车都是由沈阳铁路局职工负责编发、中转及装车。

  沈阳铁路局地处抗美援朝的前哨,为了确保作战的运输补给,广大职工提出“军运第一,前方第一”的口号。在工作中,坚持“四优先”的原则,即优先承运、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这对保障志愿军及时赴朝参战和运送各种军用物资起到了重要作用。运输过程中,聪明的战勤人员在与美军的一次次交锋中创造出很多躲避敌机的方法,如水下桥、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水下桥”是在被敌机炸毁的桥梁附近,另修一座桥面略低于水面的桥,也称“隐形桥”。美军飞机侦察时,看到桥梁已被炸毁就不加理会了;“合并运转”是将两组以上的列车联为一组,用2-3个机车拖挂运行。此法在线路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突击抢运的最大效果;“顶牛过江”,即紧急抢运时只过车厢,不过机车。被炸断的桥梁经过夜间紧急抢修后,一般很难迅速达到通过机车的载重标准(机车比车厢要重)。工程技术人员和战勤工作人员便在火车过江时,将机车置于全部车厢后面,将一列车厢顶到桥面的对岸,再由对岸的另一个机车将车厢拖走。我们的战勤人员以不怕辛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苦干巧干的聪明才智,建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支前辎重车辆畅通无阻。此间,沈阳铁路局先后派出12200名职工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期间,沈阳铁路部门有1800多名职工荣立战功,256名职工牺牲在朝鲜前线。

  针对敌人对我后勤运输线的疯狂袭击,为了完成“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把粮食、弹药送上前线才是胜利”的任务,后勤运输线上的汽车运输也是功不可没的。入朝初期,司机因为马达声音的干扰,不能及时听到敌机临空的声音,因此夜间不敢开车灯行驶,每夜的行车距离只有30-40公里,且经常发生撞车、翻车等事故。1951年3月后在各重点地段设立了不固定的防空哨兵,监视空情。无敌机时,司机正常开灯行驶;敌机来了,哨兵马上鸣枪,两三华里外的司机听到枪声,就闭灯躲避敌机。此法大大减少了汽车损失,提高了车速,后经志愿军司令部和后勤部总结,在整个后勤运输线上进行推广。千里后勤线上,2万战勤人员,5里一哨,每哨一个班,昼夜站岗。防空哨的战勤人员除负责鸣枪报警外,还负责转达命令、防范匪特,以及在敌机过后扫除其投在公路上的四脚钉。这一制度建立后,汽车每夜行车距离提升至200公里以上,损失率也由入朝第一年的40%下降到第二年的6%、第三年的0.5%。在沈阳志愿前往朝鲜前线参加汽车运输保障的人中,许多人在战勤工作中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仅一年时间就有202人立功受奖。

  ◆建医院,开展义务献血活动,救治志愿军伤病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为及时抢救和医治志愿军伤病员,1950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对各地发出建立医院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沈阳市委、市政府立即在全市九处设立专门医院,将1918个床位和500个临时床位全部用于收容伤病员。与此同时,还建立救护所89处、街道救护班111个、家属救护站18处,安排专职医务人员1782名。配备了1548副担架,组织担架队员9288人,调进各种救护车30辆,汽车司机90名,以配合抗美援朝战场抢救伤病员需要。

  为了保证抢救抗美援朝战场伤病员急需的用血,沈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献血动员委员会,号召并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义务献血活动。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务工作者自发地组成献血队,人们把为前方战士多输一滴血看成是无上光荣的事情。1950年沈阳市就有数千人报名参加输血队,确保了抢救伤员的用血。1953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沈阳建立规模巨大的中心血库,沈阳干部、群众积极为血库献血87.875万毫升。

  ◆参军!参建!到前线去

  1950年10月底,沈阳市开展了扩兵工作,由市委、市政府及工、农、青、妇各有关部门组成动员新兵委员会。当年,沈阳首批新兵征集任务为1850名。经过动员后,群众积极报名参军,结果市郊1419名、工会213名、市区258名,总计1890名,超额完成征兵任务。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沈阳共有3872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

  1950年,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需要,沈阳承担了负责修建于洪、北陵、东塔3个军用机场的重任。市委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每天调动2万多民工、各种车千余辆,抢建3个机场。在修建3个机场过程中,除动员机关干部、工矿职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外,总共动员民工78.3万人、汽车5000多辆、大马车8.9万多辆。虽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民工们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奋战,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完成了机场修建工程。

  1950年年底至1951年,为保证朝鲜战场战备供应和各类技术人员需要,沈阳动员、组织了汽车司机1089名、汽车修理工330名、翻译132名、厨师103名、防空通讯员905名,以及医护人员、桥梁工人、火车司机等,共3539人奔赴朝鲜战场前线。如沈阳桥梁厂,抽调260余名桥梁工人组成“抗美援朝桥梁抢修队”。他们在两年时间里,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先后修复了朝鲜清川江大桥、大凌江大桥以及万城、定城、白马状城、清水等处铁路桥梁。在抗美援期战场上,活跃着一支支英雄的沈阳民工队,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抬着担架,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火线上,民工们把伤员抢救下来,迅速地装上汽车或火车,运到后方治疗;在火车站、停车场、仓库边,民工们紧张地装卸和搬运物资;在铁路和公路旁,民工们不停地进行抢修工作,保证了后方运输线路畅通无阻,为抗美援朝运输保障作出巨大贡献。

  ◆响应“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号召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人民一直以“前方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的实际行动支援前线。1951年4月10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沈阳市分会成立。沈阳市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居民热烈响应分会“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号召,增加生产,爱国捐献。订立爱国公约人数达到120多万人,有50多万人参加捐献。沈阳人民做到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据统计,沈阳各界捐献飞机大炮的缴款能购买62架战斗机,超额完成原计划捐献38架战斗机的任务。同时,各界还捐赠了慰问袋30万个、书刊12万册、肥猪17500余公斤、炒面20万公斤、熟肉22255公斤等。

  ◆增产节约,为抗美援朝提供更多物资保障

  1951年10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沈阳市委、市政府立即响应,一场以生产为中心,增产节约和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一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1951年和1952年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节衣缩食,共为国家节约价值720万吨的粮食,同时完成了大量的军需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市还开展了以发明创造,提合理化建议为内容的创新纪录运动,共推广先进经验108项,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7772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发展。

  (三)沈阳是抗美援朝烈士长眠之地

  1951年初,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丹东、沈阳等地修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51年8月建成,这是我国最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安息的陵园。在这里,长眠着包括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在内的123位烈士。这里还有一面刻着17万余名志愿军烈士名字、长达130多米的烈士英名墙。近年来,这里又成为八批、825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后的安葬地。

  1953年2月24日,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的遗骸运送到沈阳。沈阳市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了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公祭活动。1953年3月3日至5日,公祭大会历时两天半,参加公祭的共计145个单位、27000余人。从某种意义讲,这次公祭大会是沈阳代表国家对三位烈士的公祭。公祭的对象不仅仅是这三位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抗美援朝淬炼了英雄之城沈阳的

  抗美援朝的胜利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不管敌人的武器装备有多么先进,都代替不了人的战斗意志所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只有创造性运用基于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软实力,最大限度发挥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终赢得胜利。志愿军用“钢少气多”战胜了美国的“钢多气少”,用钢铁的意志战胜了依靠钢铁武器优势的美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沈阳来说,尤为珍贵,整个城市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经过参与抗美援朝的磨砺,沈阳不仅发挥了战略生产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的作用,同时也在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激发出沈阳人民众志成城、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爱国热忱与实干担当,深刻影响着沈阳、塑造着沈阳,不断镌刻城市的肌理,形成了城市文化中的英雄基因和精神品格,深刻淬炼着沈阳的城市风骨和精气神。

  ◆抗美援朝的淬炼,全面锻造了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的风骨

  抗美援朝战争给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提出许多刚性的需求,前方需要什么国内就努力生产并供应什么。沈阳人民在此过程中不但发挥了战略生产基地的作用,还不断完备了城市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沈阳在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地位,形成以机床、电机电器、装备制造、航空工业等为核心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在国家“一五”时期,新中国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在这里,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等6个项目落户沈阳。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新中国的“第一”从这里生产出来。沈阳因而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和装备制造的先河,奠定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位,锻造了“沈阳担当”“长子情怀”的风骨。

  ◆抗美援朝的淬炼,形成了沈阳人勇于担当、不畏万难、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抗美援朝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开展爱国公约、增产节约、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等运动,使工、农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极大地调动了沈阳人民支持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在工人中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民中掀起了爱国丰产竞赛运动。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居民踊跃订立爱国公约,参加人数达120余万人。积极组织修建机场、加工炒面、赶制军服、运送物资等工作。积极组织捐赠飞机、大炮活动,参加捐献者达50多万人。在“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精神感召下,克服困难,完成每一项支援抗美援朝的任务,极大地淬炼了沈阳人积极进取、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奋斗拼搏、勇毅担当、乐于奉献的城市精神品格和主人翁的秉性、勇立潮头的天性、精工细作的品性。当国家需要时,凝聚起挺身而出、一往无前干事创业的勇气、骨气、志气、底气和英雄气概!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融入沈阳人的血脉,成为英雄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美援朝的淬炼,使劳模精神成为英雄城市的重要精神内核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以“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为代表的爱国生产运动便是沈阳作为抗美援朝重要的战略生产基地的一种重要参战方式。在这场广泛的爱国生产运动中,越来越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涌现出来,如新纪录运动的创造者赵国有,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带头人马恒昌,航空工业战线上的攻关尖兵马德有,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专家吕去病,“全国工业生产建设一面旗帜”王凤恩,“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等一批批全国劳动模范。劳模模范的典型特征是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沈阳人民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努力增产和创新发明的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力量。抗美援朝为劳动模范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劳动模范为抗美援朝作出了更大贡献。抗美援朝淬炼了沈阳劳模精神,使其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沈阳担当”“长子情怀”的支撑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共产生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近3万人(次)。

  来自沈阳各行各业的劳模们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生动诠释了沈阳人民具有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沈阳人民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

  ◆缅怀抗美援朝英烈,沈阳成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圣地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国家重要的烈士纪念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为代表的志愿军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时刻鼓舞激励着沈阳人民。守护英烈、崇尚英雄、爱戴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与英雄相守已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成为沈阳城市的情怀和习惯。每逢抗美援朝纪念日或者烈士纪念日,辽宁省、沈阳市、驻沈部队、辽宁省军区领导和各界人民群众,前来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平时也有许多抗美援朝烈士亲属从全国各地来到沈阳。人们深切缅怀志愿军烈士,学习抗美援朝精神。英烈事迹激励人民见贤思齐,英雄精神锻造着城市的风骨,学习英雄让英模辈出。沈阳已成为纪念抗美援朝英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支柱的圣地。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雄城市沈阳更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精神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精神力量,锻造不怕牺牲、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沈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斗破苍穹:同样是牺牲族人,为何萧玄成为英雄,魂天帝却成为狗熊。斗破苍穹是最为经典的玄幻类型小说,虽说这部作品如今看来有点套路,不是那么的有趣,可是在当年这部作品却属于开创时代的神作。他所描写的剧情以及段位给当年的玄幻小说带来了新的看点,剧中的主角就是萧炎,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为了恢复自己家族的荣光,为了娶到自己心爱之人,他一路闯荡一路崛起,最终成为斗帝前者。

在动漫中有两个角色非常的相似,一位是萧玄,一位是魂族的魂天帝。在逍遥君眼中这两个角色其实都是枭雄,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族人的利益。在如今看来,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然而两个人的评价却极为的相反,像萧玄直接成为英雄,而魂天帝却成为万人唾弃的对象,甚至被称为狗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两个人有如此评价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很大关系的。萧玄之所以要牺牲全族的斗帝血脉冲击斗帝境界,是因为在不久之后萧族的斗帝血脉将会消耗殆尽,到时候萧族将不会出现高强力的弟子。也就是说萧族在他之后会后继无力,为了能够让萧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只能够铤而走险。将家族的血脉结合在一起,帮助自己冲击斗帝,如果能够成功,自然是能够延续斗帝的血统,如果不能够成功,也还有自己这个巅峰战斗力存在,还能够维持萧族的存在。

他如此做法,顶多是提前让萧族没落了几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毕竟萧玄只要活着,萧族就不会没落。而没有斗帝血脉后,萧族自然而然的就会没落。萧玄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活着萧族就可以保持强大,只是他没有想到魂天帝会偷袭他。

可是魂天帝就不一样,魂族因为有虚无吞炎的帮助,血脉能力一直非常的充沛,根本没有必要集结全族的生命去冲击斗帝境界。魂族的实力俨然已经成为八大族中,最为强大的存在。靠着虚无吞炎的吞噬,魂族是能够继续传承非常长的时间,只有等到魂族无法继续延续传承的时候,魂天帝的这种做法才能够得到认可。

而且魂天帝的做法更为的血腥,更为的残忍,直接将自己家族所有的人全部屠戮一空,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斗帝强者,这样的做法显然比萧玄的做法更加的残忍,更加的血腥。因此魂天帝才没有得到我们漫迷的认可,再加上萧玄的后代萧炎是主角的原因,魂天帝自然就没有任何牌面可言,被称为狗熊也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那么各位漫迷是怎么看斗破苍穹中这两位强者的,欢迎点评,在文章下方点评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想法,谢谢阅读,本期的文章分享到此结束。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article>
<section>
auto;"&gt;让我们向一线的白衣天使的致敬!向英雄们致敬!&lt;/h3&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为英雄的条件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