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阳的主旨是什么什么向太阳?

PAGE PAGE1 / NUMPAGES3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教师 学科 语文 学生 年级 九年级 课程类型 新知课 授课时间 课题 现代诗歌之把握意象,理解主旨 教学目标 1、巩固课内基础知识; 2、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教学安排环节 第1课时 进门测 作业检查 新知导入 新知基础讲解 第2课时 新知基础训练 新知进阶梳理 新知进阶巩固 第3课时 综合训练 思导总结 作业布置 第 第1课时 进门测 进门测 【文学常识】 1.《沁园春·雪》选自《       》。? 2.《我爱这土地》作者    ,原名    ,    诗人,代表作有《         》《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乡愁》作者    ,台湾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     》。?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作者    ,建筑学家、文学家,    诗人之一。? 5.《我看》作者    ,原名查良铮,    诗人、    。是“     ”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穆旦诗集》。? 【词语理解】 1.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2.数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3.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4.那轻,那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5.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6.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     (忧伤)。 7.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 【文章主旨】 1.《沁园春·雪》以宏伟的气魄描绘了雄伟而又妖娆的北国风光,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2.《我爱这土地》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3.《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借歌颂四月的春天,写下了心中的爱,写下了一季的心情,这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 5.《我看》真诚细致地表达出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鸟、树、花朵等生命在自然之中自由生长,而“我”也与它们一样“自然合流”,在向晚的春风里“坦荡地漫游”。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之情。 参考答案: 1.XX诗词集 2艾青 蒋正涵 现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3.余光中 诗人 白玉苦瓜 4.林徽因 新月派  5.穆旦 现代主义 翻译家 九叶诗派 词语理解 1.娇艳美好 2.风流人物 3.声音沙哑 4.娉婷 5.鲜艳美丽 6.忧戚 7.漂浮,飘散 作业检查 作业检查 本次为首课,无作业。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1、D试题分析:D(A、B两项错在不懂得该诗用的是以马喻人的手法,C项“挣扎”错,应为“忍受”。) 作者作品介绍。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

当太阳上出现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时,会向空间抛射出更巨大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高强度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和太阳风等,直接影响到地球空间(包括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中电磁场以及粒子的运动状态,会对航天器的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灾害性事件。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空间场和粒子的扰动变化称为空间天气现象。开展空间天气研究,对空间天气进行监测、建模、预报、效应分析和对策研究,是保障航天活动的重要工作,对航天飞行、国家安全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庞红勋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沙龙的主旨报告是“空间天气与航天活动”,报告专家为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史建魁博士,下面请史建魁博士作报告。

史建魁空间天气与航天活动

一、空间天气的基本概念

1、人类生存的圈层和空间

包括:地质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层),电离层,磁层,日球层(行星际)。

从地面以上的圈层和空间来看,大气层又可以分为:

低层大气,高度在10km以下,分布着密集的中性大气,越往上大气就越稀薄。通常大气圈就指的是这里,是气象活动(风云雨雪)发生的地方。

中高层大气,10km以上(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平流层,10-50km;中层,50-80km;低热层,80-110km;热层110-300km;逃逸层,300km以上),底层主要是稀薄的中性大气和电离气体,中上层主要是电离气体。

电离层,50km以上,由正电荷、负电荷、部分电离的气体组成。

磁层:地球磁场控制的区域,由电磁场和电离气体组成, km以上,是太阳风与地球本底磁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日球层(行星际):包括太阳和8大行星在内的空间,由星际风和太阳磁场相互作用所形成。

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为“空间天气”。严格地说,空间天气是指从太阳表面到地球中高层大气(几十千米以上)之间的电磁场和粒子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

开展空间天气研究,主要是研究从太阳表面到高层大气之间的场和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过程。对空间天气进行监测、建模、预报、效应分析和对策研究,是保障航天活动的重要工作,对航天活动和许多人类其他活动以及生命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日地空间天气因果链

太阳活动,特别是剧烈的活动是引发空间天气变化的来源,日地之间的空间天气变化可以描述为下列因果链:

太阳大气行星际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

太阳表面扰动、暴发,向外喷射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和电磁辐射在行星际空间传播,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可引起暴发现象(如亚暴、磁暴),太阳风所输送的能量耗散在电离层和大气中。这些现象肉眼看不到,只有用仪器才能感知到,肉眼唯一可以看到的是极光。

4. 空间天气与地面天气的不同

⑴地面天气:指在低层大气中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等气象现象,主要是由气温变化、大气对流和水汽循环等作用产生的;

空间天气:主要由电磁场和等离子体扰动变化所形成,磁场对等离子体起控制作用,中高层大气也会形成空间天气现象。

⑵地面天气主要在10公里以下,空间天气主要在几十公里以上的外太空。

⑶地面天气主要针对地球上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天气主要针对航天活动,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

二、空间天气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我国载人航天、嫦娥工程、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通信卫星以及各种其他空间飞行都对空间天气研究与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空间天气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空间天气的影响主要是空间高能粒子流和空间辐射。

高能粒子流能引起对航天器本体及其元器件的充放电效应、单粒子事件、积累计量效应、原子氧的侵蚀等等,造成在飞行器或者是通讯器件上数据的丢失、性能的降低、对仪器的干扰、使得服务发生中断、使得卫星飞行器寿命缩短,最严重的是航天器失效,这是灾害性的。

卫星表面充放电现象是非常严重的现象,放电产生的脉冲干扰电磁线路,使得电子器件失效以及异常,导致航天系统故障甚至完全失效。深层介质带电效应、单粒子反转、单粒子锁定、总剂量效应、位移损伤都会引起损伤。

空间辐射对宇航员的危害:空间强电离的粒子轰击人体组织,会产生细胞损伤。尽管丰度较低,但其拥有很高的电离能力,产生损伤和穿透能力都很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包括癌症,白内障,急性辐射病(症兆为呕吐、衰弱、易感染、白血病、直至死亡),遗传效应(影响胚胎和胎儿;产生遗传突变)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2、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

举一个例子:美国太空实验室于1973年5月14日发射,根据当时的情况,估计将在1983年末陨落。由于实际太阳活动21周提前,黑子数和267.5px辐射急剧上升,1977年末大密度对空间站的阻力增加了6倍,轨道衰变比预计的快很多,致使这个太空实验室于1979年7月11日(提前4年)坠毁。

3、空间天气服务在航天工程中的作用

航天工程对空间环境数据需求贯穿卫星研制与运行的整个周期,空间天气服务可提高在轨管理水平。

4、航天工程对空间天气数据的需求

空间天气数据需要贯穿卫星运行研制的整个周期,从概念的提出、初步规划、发生、在轨运行、空间症状的诊断都离不开空间天气的数据。

航天活动对空间天气研究的要求,提高关键数据获取能力、开展空间天气基础研究、开展应用模型研究。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了空间天气的因果链,即太阳暴发行星际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预报要把因果链主线抓住。

空间天气预报,要从探测数据开始,建立数据库、研究变化规律、建立模型,然后进行预测和预报。

空间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其他的活动现象;太阳电磁辐射、地磁场扰动、磁暴、亚暴等地磁活动;高能带电粒子、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扰动现象等。整个空间环境的预报除了上述内容,还包括中高层大气的密度、中性大气、微流星、空间碎片、污染等。

预报种类分为长期预报,短期预报,现报。

五、我国空间天气研究及应用

从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我国就部署了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预报工作。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空间天气研究也产生了越来越紧迫的战略需求,自“七五”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南极办等部门相继组织了有关认识日地系统基本物理过程的重大项目,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奠定了观测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99年,中科院成立了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定位是: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对空间天气应用服务的需求,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空间天气变化过程的监测与研究。该实验室的成立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建立,为我国重大航天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十五”期间,由中科院牵头提出并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双星计划)、“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太阳空间望远镜”等重大计划,以及在“风云”、“资源”等卫星上搭载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推动由我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环境子午圈计划”,推动了空间天气数据与信息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的建立。

在中科院在空间科学先导项目计划中,还部署了太阳专用观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用于揭示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及相互关系;中欧联合提出和研制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影响整个空间天气链条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的整体成像。这些重大计划正在付诸实施。

空间天气学是当代基础研究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对空间天气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在探测手段、数据建设、模型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为我国航天活动的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总体上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探测能力和预报能力方面都需要有更大的提高。

桂文庄:研究空间天气、空间环境是有区别的。空间环境是一个大一点的概念,如果讲空间环境,就可以包括空间天气和空间碎片。空间天气,从概念上说,它是在日地之间的由太阳暴发引起的一整套的空间物理活动状态,和空间碎片还是有区别的,预报和观测的手段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讲空间天气时不应把空间碎片问题也包含进去。

史建魁:空间天气的概念定义是美国最早提出的,现在有了发展。我们的研究要和国家需求挂钩。

桂文庄:空间中心主要还是空间天气这块的问题,因为你们的传统一直是这么过来的,空间天气的研究包括数据积累、和国际上的交往都是由你们开始的。

张玉涵: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并不完全一样。关于研究领域的划分问题,在90年代我国刚开始搞载人航天的时候,提的是空间环境服务于在轨航天,所以建立了空间环境及其预报分析模式,才建立了国家空间中心的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提出了空间天气的概念。空间天气的概念不完全局限于服务于载人航天,而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就是从中高层大气和磁层。空间天气特别是在太阳风暴发时,磁层对地球而言很重要,是地球的“外衣”,特别是对地球的生命至关重要。不知道这种变化对春夏秋天冷暖问题、洪涝灾害问题等等有没有相应影响?

陈斯文:1961年9月,我们所在安徽广德发射T7火箭的时候,钱学森去了并发表了讲话,他说今天下雨天气预报很重要,你们是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单位,以后你们做“红色预报员”吧,这是我亲耳听到的。

最近空间中心在怀柔园区建立了“屏蔽室”,可以做一些医学方面的研究。据国内外统计,磁暴来临以后心脏病发作的人在那段时间死亡率非常高,磁场的屏蔽室把外面的磁场减小,可以减少磁场500倍。

吴汉基:目前空间天气研究的前沿是什么?要攻克的难题是什么?现在空间天气产生变化的根源是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因此对太阳的研究是非常之重要。为什么我希望我国发射太阳的探测卫星呢?没有对太阳的研究,空间天气的研究永远没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因为对根源都不了解嘛,空间中心有没有对国家提出有关太阳方面的研究呢?

史建魁:空间天气与空间环境有所不同,空间天气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空间天气预报,预报的基础是建立模型和运行计算,然后出预报结果。模型建立中有很多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需要搞清楚。有些模型是建立在经验模型的基础上,预报的误差是有的,天气预报也有误差而且往往还很大。

这几年论证了很多空间科学项目,很多项目都是与太阳探测有关,孙主任可能更加清楚一些。

孙丽琳:习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在国家和科技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这也是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院已经确定了第一批要进行重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就包括空间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建立从太阳源头到日地空间、地球的完整因果链。

吴老师问关于对太阳的观测项目,科学院有空间科学的先导科技专项,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二期了。第一期有“悟空”等几颗卫星,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也上了习主席的新年贺词。2017年先导专项进入到二期,也发射了两颗星,有一颗是技术验证性、另一颗是“怀柔1号”。对太阳活动观测项目还有明年上半年要发射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针对“一磁两暴”,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太阳活动的监测卫星,首席科学家是紫台。后面一个项目“爱因斯坦探针项目”也是先导的一个科学卫星,是天文的科学卫星,后面还有“太阳风磁层相互作为全景图像”,是一个中欧联合的科学卫星项目,从最开始的遴选最后到数据分析是全过程合作的项目。ASOS太阳观测卫星、“太阳风暴磁层相互作用成像”的项目,目前已经在立项、工程研制了,这是已经在工程研制中的卫星项目。三期或者是国家层面的立项是大家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把科学卫星系列从先导立项、工程研制,希望把这个科学项目持续、让事业很好的发展下去。

桂文庄:空间天气预报是最后要落地的一件事。目前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精确度虽然还不是很理想,但也很不错了,其原因一是模型做得越来越好、二是数据非常的充分。我不知道空间天气预报发展程度是怎样的,是否能够和一般的天气预报相比,相当于怎样的程度?

现在模型研制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数据也很重要,气候预报、气象预报数据非常的充分,而空间环境的数据难度要大得多,空间中心从刘振兴院士提出的双星计划开始,这是第一个上了天的支持空间环境研究的一个项目,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完整的全面规划,对空间环境的研究系列的计划?

陈涛:我们的美国同行在逐渐靠近太阳,他们的飞行器比我们更多,最大的科学问题还是对太阳活动的掌握,后面过程中好解决。没有太阳活动监测根本无法建立空间天气天气预报,因为太缺少太阳观测了。现在只是拿着望远镜照太阳磁场,其实里面的电流是根本原因,不测量电流问题根本无法预报。现在国际同行尽可能立体观测太阳,只有立体观测太阳才能建立全球的空间天气模型。为什么美国同行走的快靠近太阳了?这是最直接的根本科学问题。太阳风暴影响气候,太阳活动周期是22年,磁场暴发20年,1998年大水灾、1975年大水灾,就是太阳活动的磁场挡不住银河宇宙线对地球的照射,从2020年再往后2040年就是大水灾!所以对空间天气的预测,最关键要把太阳观测好,目前在太阳的前后左右上下立体观测太阳,正在推动。

史建魁:空间天气数据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基探测数据,一方面是天基(卫星)探测数据。地基和天基的观测必须结合起来,地基可以持续不断长期进行观测,天基卫星是有寿命的。

桂文庄:地基观测可以做到持续24小时监测吗?有大量的数据出来,这些数据对空间天气预报可以支撑到什么程度?

因为子午工程已经基本上可以实现持续观测了,对验证模型而言有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模型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自认为已经比较好的模型了?

史建魁:许多地基设备都可以做到24小时连续观测,有的不能。现在气象这么多年有模型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型机器进行模拟计算,把地面观测的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输出结果,然后进行会商和预报,包括风云雨雪的情况,这是计算机预报的方面。空间天气现在也有预报模型,也有预报,有些模型是很不错的,已经在国家安全和航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桂文庄:大气物理所有几百位研究人员,他们研究模型的有一半人,这么庞大的队伍在进行模型的研究,他们的数据也很充分。空间中心有多少人专门在做模型研究?

史建魁:我们室里有模型组、也有做基本科学问题的。

庞红勋:2018年中国科协发布我国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空间天气的及时预报”入选中国科协征集的重大科学问题。好几年过去了,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通过史教授的讲述,国家从天基、地基两个方面,对空间天气的研究还是比较重视的,我们天上发射的有卫星、地面上有“子午工程”。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投入也越来越大,现在有多少个研究团队开展理论和模型方面的研究?如果能够把空间天气及时的预报,尤其对人类灾难性的事件的及时预报,将是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福音,也是对航天器在轨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总的来说,如果不能及时预报,空间天气对航天器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双星计划就是个实例。

蔡金荣:我是全程参加了双星的研制和故障的分析包括最后的地面验证,在2004年8至11月,三个月之间探测1号、探测2号卫星上天,姿控计算机先后失效,最后姿态没有了,后来由工程中心用磁强计通过数据还原来定姿态,最后空间中心的预报室的人员也参与了,在7月27日开始,就发现了一个强地磁干扰的影响,地频电磁波探测器也发现了相应的数据,地频波动卫星近地振荡升高,由于电磁密度大量的增加,使其带电量增加最后击穿了电子器件才使计算机失去控制,后来502搞自控的到兰州研究所高能加速器进行试件失效实验,确定计算机的失效跟太阳暴发有关,空间中心预报室显示的情况也是如此。此次事件,如果当时探测到太阳异常的团队可以预测到太阳大暴发,卫星就会采取措施,比如提前关闭,使某些仪器不受电磁暴的干扰,从而避免相应问题。若能做太阳暴发到地球这段,预测到什么时候暴发的时间,把暴发的事情告诉大家,航天部门就可以采取措施,避免严重事态的发生,这个贡献是很大的。

当年钱学森在气象火箭发射之后,就讲了当红色预报员的事,在1968年2月,七机部成立第五研究院,就是现在的五院,当时咱们是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研究所,钱学森给咱们所的定位,非常形象地说,你们是“红色预报员”。空间物理所在1972年,当时周炜、刘庆龄组织了一班人编写了《人造卫星空间环境手册》,之后都亨、庄洪春等补充编写了《空间环境手册》,将来空间天气能不能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提案,能够使设计人员有所参考应用。

史建魁:蔡老师是当年搞“双星”的,双星当年就因为空间天气事件而使得姿态控制计算机失灵,后来通过磁场数据和地磁场模型反演姿态,这样对处理数据没有什么影响。

双星进入了辐射带,虽然受到一定的损坏,但是也获得了宝贵的数据,双星是非常成功的一颗卫星,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奖”,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路立:空间探测分两类,一类是就位探测、一类是遥测。就位探测要经过哪些区域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干吗要绕开那些辐射环境复杂区域呢?我们去哪里观测,比如卫星向太阳靠近,没有说清楚是就位探测还是遥测。最早的所谓空间天气预报,我82年在天文台的时候做过“太阳月报”,就用地基仪器设备给出一系列的太阳活动的指标,那应该是预报的雏形,后来提出来地基观测的时候会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其实都是根据科学目标需求来做的。由于灾害性环境影响而刻意避开这并不是科学,也许我们目标就是研究这些区域。双星经历了大磁暴发表了很多文章,我们的遥测数据与很多辐射带的就位探测数据相当一致,说明我们的仪器很成功,就是寿命短了一些。

史建魁:按照计划,双星的寿命实际上超过计划一倍以上。

张玉涵:航天方面对空间天气的影响,无论从资料上、各种报道上,对国内航天方面应用的空间环境实验、空间天气实验,对航天影响的数据并不多。是由于保密,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史建魁:空间天气对航天活动的影响,国内外都有。

孙克忠:关于观测方面,预报离不开观测,地质地球所有“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近几年的发展也非常快。2011年,武汉的电离层观测站合并到地质地球物理所了,地面观测台站有6个,地面观测仪器大规模也应用了,2012年以后建立了空间环境综合平台以后对空间观测形成了一定的局面。

史建魁:地球物理所有很大一部分地基探测归属子午工程计划,漠河、北京、武汉、一直到三亚。现在还有“国际子午圈计划”,以我国为主再到澳大利亚、到南极,包括到俄罗斯到北极,把加拿大、美国、巴西包括过来,“国际子午圈计划”也在实施过程中。

屠乃琪:现在空间天气预报越来越重要、凸显其重要性。天文台有专门搞太阳的研究室,其中有一项是太阳预报,这是常规观测,包括太阳磁场望远镜观测太阳磁场的变化,包括磁力线的变化对电离层的干扰、磁暴以及各种精细的研究,磁场望远镜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史建魁:国家天文台太阳观测跟我们合作比较紧密,子午工程里面的“行星际闪烁项目”就是一个。

王柏懿:空间中心是空间天气预报的权威机构,你们预报的周期是怎样的?是像天气预报那样定时预报,还是航天部门要发射才做专门的预报?空间中心掌握哪些最核心的观测手段,还是利用天文台以及其他的国际上的组织来提供数据?

史建魁:空间中心的预报在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中心在空间天气研究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空间天气和预报研究中不仅利用国内自主的数据,也利用国际合作的数据。

王柏懿:自己有没有最主要的观测手段?

史建魁:空间中心有多个台站在开展地基观测。

吴汉基:现在空间天气研究对航天活动很重要,他们发射飞行器都要我们提供服务。我想提一个建议,我给你服务、你也为我服务,每发射一个飞行器,我可以装一个探测器,把探测器放得小一些,5公斤、3公斤、2公斤,这样的数据就来了。我国现在发射飞行器很多了。

赵震声:我在想,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不知道空间天气是不是跟地面天气有关联,你们之间是不是有实质性的沟通?

赵震声:今天报天气预报是晴天,突然下一场暴雨,跟空间的预报有关联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跟气象局建议一下。

史建魁:不太可能有关联。

赵震声:肯定是有关联的,但是这种关联可能很精细,可能咱们还达不到这个地步。

史建魁:目前来看,它们之间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陈树堂:我是半导体所的,听了刚才谈的空间天气的事,有一点明白了。我们所里面做元器件的时候,经常涉及到抗辐射的问题,就是半导体里面的0和1变化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与我们所有关。国内的研究机构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为国家在这方面做贡献。

桂文庄:今天题目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从学科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未来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今天大家谈到空间环境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影响、对气候发展的影响,甚至对整个地球演化的影响,这需要很多专业共同努力来做。对空间中心最重要的,还是把空间天气预报搞好,做深做透。要做好这件事也要搞好基础研究、把基础弄清楚、机理弄清楚,做好数据采集和观测。空间天气空间物理研究要有长远的规划,应该走怎样的路线、应该有哪些支撑条件,要形成长远的战略规划。空间中心是我国空间天气学研究最早、力量最强的单位,已经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了多年空间天气预报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提出并牵头实施了“双星计划”、“子午工程”等一系列空间天气学相关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立了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间科学数据库,已经成为我国空间天气研究、预报和服务的核心单位。希望趁着“国重”重组的契机有效整合院内相关研究力量,,团结全国力量,真正建成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空间天气、空间物理研究和预报服务的权威机构。

庞红勋:今天上午会议到此结束,史建魁研究员的报告,选题非常好,报告做得非常精彩、专家们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交流讨论的非常热烈,讨论比较充分,最后祝各位专家身体健康,为老科协的活动、为学术沙龙活动做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什么向太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