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中[p][t][k]分布上是什么关系?可以归纳为几个音位?为什么

一个语句是由许多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构成的。词有的是一个音节的,如“美”;有的是两个音节的,如“祖国”;有的是三个音节的,如“普通话”;有的是四个音节的,如“计算机系”。那么,音节是什么?它以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音节 音节是自然的语音单位。人们说话,总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发出来的。在汉语是,一个音节写下来就是一个汉字。“我是中国人”五个音节写下来就是五个汉字。有极少的情况例外,“一下儿”这三个字念实际上是两个音节,“下儿”是一个音节,念“xiàr”。
  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语音,分析到音素,不能再分了,所以它是最小的。“绿”可以分析出l和ü,“红”可以分析出h、o、ng来。当然,这种分析,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知识才能做到,不过,如果我们把声音拖长念,是完全可以体会得到的。
  音素按发音特点成两大类:元音和辅音。
  元音 发音时,颤动声带,声音响亮,气流在口腔不受到阻碍。如a、o、u。
  辅音 发音时,不一定颤动声带(有的颤动声带,如m、n、l,有的不颤动声带,如s、sh、x。)声音不响亮,气流在口腔要受到不同部位、不同方式的阻碍。如:b、d、g、c、ch、q、f。
  辅音一般要跟元音拼合,才能构成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是我国传统分析汉语单节的结构单位。它不是最小的单位,因为韵母还有第二层次的结构单位:韵头、韵腹、韵尾。也叫介音、主要元音、尾音。
  声母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买mǎi、卖mài、明míng媚mèi”开头的“m”就是声母。“二èr”、“矮ǎi”这样的音节没有辅音声母,叫做“零声母”音节。
  韵母 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它主要是由元音构成的(鼻韵母有鼻辅音n或ng作韵尾)。比如:“发达fādá”的a,“机器jīqì”的i,“电线diànxiàn”的ian就是韵母。韵母是每个音节不能缺少的构成成分。没有韵母,就不能构成音节。韵母里面分韵头、韵腹、韵尾。比如“ian”i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只有一个元音的韵母,这个元音就是韵腹,如i、a。做韵头的元音只有i、u、ü,如ia、ua、üe。做韵尾的只有元音i、o(u)和辅音n、ng,如:ai、ao、an、ang。
  声调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是由音高决定的。比如:“辉huī”、“回huí”、“毁huǐ”、“惠huì”四个音节的声母都是h,韵母都是ui,但是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所以,声调是构成音节非常重要的成分。一个音节没有标上声调,这个音节就毫无意义,好像一个人没有生命。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相拼构成的基本音节(包括零声母音节)有400多个,加上声调的区别有1200多个音节。这1200音节的能量非常大,它构成我们语言里成千上万的词。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音系就是北京音系。
  (一)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能够区分意义的音素叫音位。例如:“布bù”和“铺pù”,“变biàn”和“骗piàn”,“标biāo”和“飘piāo”就是靠b、p两个音素来区分的,b、p就是音位。
  人类能发出的音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某种语言或方言选择一定的声音来区别意义是有限的。在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这些能区分意义的音素互相对立,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普通话能区别意义的音素有元音音素10个,辅音音素22个,构成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舌面元音: 前元音 i衣 ü 迂 ê
        央元音 a啊
        后元音 o喔 e婀 u乌
  舌尖元音: 舌尖前 -i(zi资 ci疵 si韵母)
        舌尖后 -i(zhi知 chi吃 shi诗 ri日的韵母)
  卷舌元音: er儿
  这10个元音在构成音节时有选择性。舌尖前元音-i只跟z c s拼合构成音节,舌尖后元音-i蛤zh ch sh r拼合构成音节。ê、er能自成音节、不直接跟辅音相拼。其他元音既能跟辅音相拼,也能自成音节。
  辅音音素中的m、n、ng三个鼻音,在某些方言里可以独立成音节。比如,有些地方称“妈妈”为“m ma”。称“你”为“n”,称“五”为“ng”。普通话中有叹词“喑欠 hm”、“哼hng”等纯辅音音节。这是个别的现象。

  (二)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
  从声韵调系统来看,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类。
  声母 上面所列的22个辅音,除ng不作声母外,其余21个都作声母。
  韵母 39个韵母按它们的结构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单韵母10个,上列10个元音都作单韵母。
  ****复韵母13个,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有:
  ****鼻韵母16个,由元音和鼻辅音n或ng复合而成。有:
  1.阴平念高平调。如:飞妈书家音乒;
  2.阳平念高升调。如:池河神床笛重;
  3.上声念低降升调。如:马把始可果表;
  4.去声念高降调。如:电灭醉亚进贡。
  音素系统和声韵调系统,都可以用来说明汉语的语音结构。这两套系统可以结合,但不能混淆。比如: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但辅音不等于声母,因为辅音除作声母外,还可以作韵母的一部分--韵尾。韵母虽然主要是由元音充当的,但韵母不等于元音,因为韵母里面还有辅音。
  和汉语其他地方言音系相比较,普通话音系比较简单,它的声母、韵母、声调,一般来说,比其他方言要少,因而比较容易掌握。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跟英、法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声调区别意义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因此,声调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描写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
  1、阴平 念高平,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到5,写作55。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无明显变化,保持音高。例如:
     青春光辉 春天花开 公司通知 新屋出租
  2、阳平 念高升(或说中升),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就是从3升到5,写作35。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步绷紧,直到最紧,声音从不低不高到最高。例如:
     人民银行 连年和平 农民犁田 圆形循环
  3、上(shǎng)声 念降升,起音半低,先降后升,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例如:
     彼此理解 理想美满 永远友好 管理很好
  4、去声 念高降(或称全降),起音高,接着往下滑,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5降到1,写作51。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高到低,音长是最短的。例如:
     下次注意 世界教育 报告胜利 创造利润
  上声在跟上声相连或跟别的声调相连的时候,都要念变调。
  1、念半上──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前面念半上,调值由214变成21或211,也就是只降不升,由于上声的起音就低,所以近似低平调。例如:
  2、念直上,像阳平一样──上声跟上声相连,前面的上声变成升调,跟阳平一样(或近似阳平)。调值由214变成24或35。例如:

三、阳平与去声对比练习:
大麻má—大骂mà 小格ɡé—小个ɡè 正直zhí—政治zhì 发愁chóu—发臭chòu
布娃wá—布袜wà 斗奇qí—斗气qì 同情qínɡ—同庆qìnɡ 荆棘jí—-经纪jì
瓷cí碗—次cì碗 白bái军—败bài军 肥féi料—废fèi料 协xié议—谢xiè意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不同的声母是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发音部位指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发音方法阻碍气流和解除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及声带是否颤动等,按发音部位给声母分类可分为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按发音方法分类,声母可分为五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

    b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音。如“辨别”、“标本”的声母。
    p发音的状况与b相近,只是发p时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冲开双唇。如“乒乓”、“批评”的声母。
    m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下降,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如“美妙”、“弥漫”的声母。
    f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气流从唇齿间摩擦出来,声带不颤动。如“丰富”、“芬芳”的声母。
    d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如“等待”、“定夺”的声母。
    t发音的状况与d相近,只是发t时气流较强。如“淘汰”、“团体”的声母。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如:“能耐”、“泥泞”的声母。
  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通过。如“玲珑”、“嘹亮”的声母。
    g发音时,舌根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爆发成声。如“巩固”、“改革”的声母。
    k发音的状况与g相近,只是气流较强。如“宽阔”、“刻苦”的声母。
    h发音时,舌根接近软腭,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窄缝中摩擦出来。如“欢呼”、“辉煌”的声母。
    j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信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阻碍冲开,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境界”、“将就”的声母。
    q发音的状况与和j相近,只是气流较强。如“秋千”、“亲切”的声母。
    x发音时,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形象”、“虚心”的声母。
    zh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阻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庄重”、“主张”的声母。
    ch发音的状况与zh相近,只是气流较强。如“车床”、“长城”的声母。
    sh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缝间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如“闪烁”、“山水”的声母。
    r发音状况与sh相近,只是声带不颤动。如“容忍”、“柔软”的声母。
    z发音时,舌尖平伸,抵住上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阻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间,摩擦成声。如“总则”、“自在”的声母。
    c和z的发音区别不大,不同的地方在于c气流较强。如“粗糙”、“参差”的声母。
    s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如“思索”、“松散”的声母
一、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上唇、下唇闭紧,形成阻碍、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弱,一下冲破双唇阻碍,爆发成声。
二、p:双唇、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上唇、下唇闭紧,形成阻碍、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强,一下冲破双唇阻碍,爆发成声。
三、m:双唇、浊、鼻音
  发音时上唇、下唇闭紧,软腭下降,关闭口腔通道,打开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从鼻腔冲出成声。
四、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下唇略内收,靠近上齿,形成一条窄缝,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从唇齿音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点此播放录音(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打开',若播放不了,点此下载realone并安装)
一、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弱,一下冲破阻碍,爆发成声。
二、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强,一下冲破阻碍,爆发成声。
三、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关闭口腔通道,打开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从鼻腔冲出成声。
四、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略后),舌头两侧要有空隙,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经舌头两边从口腔冲出成声。

一、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背,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弱,首先冲开一条窄缝,然后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二、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背,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强,首先冲开一条窄缝,然后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三、s:舌尖前、清、擦音
  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窄缝,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一、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弱,首先将阻碍冲开一条窄缝,然后经窄缝摩擦成声。
二、c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强,首先将阻碍冲开一条窄缝,然后经窄缝摩擦成声。
三、sh:舌尖后、清、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四、r:舌尖后、浊、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振动,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普通话中的n和l是对立的音位,分得很清楚,但是在很多方言区中n和l是不分的,对于那些n、l不分的方言区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点,首先要读准n和l,然后要知道哪些字的声母是n,哪些字的声母是l,这需要有个记忆过程。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如:“能耐”、“泥泞”的声母。
  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通过。如“玲珑”、“嘹亮”的声母。
  由于n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通过,所以发出的声音带有“鼻音”,而l在发音时注意舌头的动作,即在发音前,舌头向上卷,发音时,舌头伸平,不带有鼻音,即使用手捏住鼻子也能发音。
  一、n、l对比辨音练习:
无赖lài-无奈nài
男nán裤-蓝lán裤

南nán部-蓝lán布
牛niú黄-硫liú磺

吴方言、江淮方言、闽方言和山东方言的部分地区,没有“r”声母,凡普通话“r”的声母的字,通常改读成[l]、[z]、[y]声母或“i”“ü”开头的零声母字。如福州话把“绒的”读成“聋的”,沈阳话将“人”读成了“yín”。
  从发音部位看,“r”是舌尖后音,同“zh、ch、sh”发音部位一样,是由舌尖和硬腭前部构成阻碍而发的音。从发音方法看,“r”是浊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抵硬腭前部留一小缝,让气流从小缝中磨擦而出,同时声带震动。为找到正确的感觉,可以先发“sh”音,然后振动声带,即是“r”音。
  “r”和“l”的区别是发音部位不同,舌尖抵搭的位置有前后之别。“r”的发音部位在硬腭,“l”的发音部位在齿龈;发音方法也不同,“r”发音除阻时,气流的通道很窄,限于舌尖和硬腭之间的一点点缝隙,磨擦很重;而“l”音除阻时,气流的通道在舌侧两边,很宽松,磨擦不十分明显。
  一、r、l对比辨音练习:
碧蓝lán-必然rán 娱乐lè-余热rè 阻拦lán-阻燃rán 囚牢láo-求饶ráo
卤lǔ 质-乳rǔ 汁 露lòu 馅-肉ròu 馅 近路lù-进入rù 流露lù-流入rù
湘、赣、客家、闽、粤等方言都不能清楚声母f和h,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及西南方言也存在f和h混读的现象。在学习时首先注意f和h的发音,然后要清楚声母f和h相对应的字词。
  一、f、h对比辨音练习:
公费fèi-工会huì

普通话一部分读零声母的字,如“鹅、爱、欧、袄、安”等在有些方言中读成了声母的字,大致情况如下:
  在读以a、o、e开头的零声母字时,常在前面加舌根鼻音ng,如青岛人将“安”读成“ngan” ,“欧”读成“ngou”,“恩”读成“ngen”。纠正时,只要去掉舌根鼻音ng,直接发元音就行了。
  普通话中合口呼的零声母字,有的方言读成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如“万、闻、物、尾、问”等字,在吴方言中读成[v]声母。这只要在发音时注意把双唇拢圆,不要让下唇和上齿接触,就可以改正了。
  一、零声母辨音练习:
爱ài 心-耐nài 心 海岸àn-海难nàn 大义yì-大逆nì 傲ào 气-闹nào 气
由于发声母zh、ch、sh的时候,舌尖上翘,所以又叫翘舌音,发声母z、c、s的时候,舌尖平伸,所以又叫平舌音。全国很多方言区都会出现平翘舌不分,如“开始”读成“开死”。在学习平翘舌声母时同样要知道哪些字发平舌音,哪些字发翘舌音,请参看zh-z、ch-c、sh-s辨音字表。
自zì愿-志zhì愿 鱼刺cì -鱼翅chì 私sī人-诗shī人 仿造zào-仿照zhào
资zī助-支zhī柱 自zì动-制zhì动 物资zī-物质zhì 糟zāo了-招zhāo了
  二、读准舌尖后音zh、ch、sh和舌尖前音z、c、s:
  三、练读下面的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四十,不要
声母辨正:zh、ch、sh-j、q、x及尖音介绍
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及吴方言区会出现声母zh、ch、sh与j、q、x混用的情况,如把“知道”读成“机道”,“少数”读成“小数”等。
北方方言、吴方言及湘方言区中的一些人,常常把j、q、x发成z、c、s,把团音(即声母j、q、x跟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发成尖音(即声母z、c、s跟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如把“九jiǔ”读成“ziǔ”,其实普通话不分尖团。声母z、c、s是不能和i、ü或i、ü起头的韵母相拼,而j、q、x则可以。产生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舌面前音j、q、x是由舌面前部与硬腭形成阻碍而发声的,有些人在发音时,成阻、除阻的部位太靠近舌尖,发出的音带有“刺刺”的舌尖音的味道属于语音缺陷。
墨迹jì-墨汁zhī 交际jì-交织zhī 密集jí-密植zhí 边际jì -编制zhì
详细xì-翔实shí 缺席xí-确实shí 获悉xī-获释shì 逍xiāo遥-烧shāo窑
普通话韵母共有三十九个,按结构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按开头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四呼”。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又叫单元音韵母。单元音韵母发音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普通话中单元音韵母共有十个:a、o、e、ê、i、u、ü、-i(前)、-i(后)、er。
    a发音时,口腔大开,舌头前伸,舌位低,舌头居中,嘴唇呈自然状态。如“沙发”、“打靶”的韵母。
    o发音时,口腔半合,知位半高,舌头后缩,嘴唇拢圆。如“波”、“泼”的韵母。
    e发音状况大体象o,只是双唇自然展开成扁形。如“歌”、“苛”、“喝”的韵母。
    ê发音时,口腔半开,舌位半低,舌头前伸,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自然展开,唇形不圆。如“”的读音。在普通话里,ê很少单独使用,经常出现在i、ü的后面,在i、ü后面时,书写要省去符号“∧”。
    i发音时,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前伸,前舌面上升接近硬腭,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角向两边展开,呈扁平状。如“低”、“体”的韵母。
    u发音时,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后缩,后舌面上升接近硬腭,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嘴唇拢圆成一小孔。如“图书”、“互助”的韵母。
    ü发音时,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前伸,前舌面上升接近硬腭,但气流通过时不发生摩擦,嘴唇拢圆成一小孔。发音情况和i基本相同,区别是ü嘴唇是圆的,i嘴唇是扁的。如“语句”、“盱眙”的韵母。
    -i(前)发音时,舌尖前伸,对着上齿背形成狭窄的通道,气流通过不发生摩擦,嘴唇向两过展开。用普通话念“私”并延长,字音后面的部分便是-i(前)。这个韵母只跟z、c、s配合,不和任何其他声母相拼,也不能自音节。如“资”、“此”、“思”的韵母。
    -i(后)发音时,舌尖上翘,对着硬腭形成狭窄的通道,气流通过不发生磨摩,嘴角向两边展开。用普通话念“师”并延长,字音后面的部分便是-i(后)。这个韵母只跟zh、ch、sh、r配合,不与其他声母相拼,也不能自成音节。如“知”、“吃”、“诗”的韵母。
    er发音时,口腔半开,开口度比ê略小,舌位居中,稍后缩,唇形不圆。在发e的同时,舌尖向硬腭轻轻卷起,不是先发e,然后卷舌,而是发e的同时舌尖卷起。“er”中的r不代表音素,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er只能自成音节,不和任何声母相拼。如“儿”、“耳”、“二”字的韵母。

有些方言如闽方言、客家方音、西南有些方言及江淮有些方言会出现i和ü都念成i的情况,如“鱼头”念成“姨头”。
   一、i、ü对比辨音练习:
生育yù-生意yì 居jū住-记住jì 聚jù会-忌jì讳 取qǔ名-起qǐ名
于yú是-仪yí式 名誉yù-名义yì 遇yù见-意yì见 舆yú论-议yì论
美育yù-美意yì 姓吕lǜ-姓李lǐ 雨yǔ具-以yǐ及 区qū域-岐qí义
北方有些方言会把韵母o念成e,如“坡、破、摸”的韵母读成e;西南有些方言会把韵母e念成o,如“哥、和、颗、喝”的韵母读成o。
  普通话的韵母o只跟b、p、m、f拼合,而韵母e却相反,不能和这四个声母拼合(“什么”的“么”字除外),所以大家记住b、p、m、f后面的韵母一定是o而不是e。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普通话共有十三个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根据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复韵母可分为前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
  前响复韵母共有四个:ai、ei、ao、ou。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前一个元音清晰响亮,后一个元音轻短模糊,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ai发音时,先发a,这里的a舌位前,念得长而响亮,然后舌位向i移动,不到i的高度。i只表示舌位移动的方向,音短而模糊。例如“白菜”、“海带”、“买卖”的韵母。
  ei发音时,先发e,比单念e时舌位前一点,这里的e是个中央元音,然后向i的方向滑动。例如“配备”、“北美”、“黑霉”的韵母。
  ao发音时,先发a,这里的a舌位靠后,是个后元音,发得响亮,接着向u的方向滑动。例如“高潮”、“报道”、“吵闹”的韵母。
  ou发音时,先发o,接着向u滑动,舌位不到u即停止发音。例如“后楼”、“收购”、“漏斗”的韵母。
  后响复韵母共有五个:ia、ie、ua、uo、üe。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前面的元音发得轻短,只表示舌位从那里开始移动,后面的元音发得清晰响亮。
  ia发音时,i表示舌位起始的地方,发得轻短,很快滑向前元音a,a发得长而响亮。例如“加价”、“假牙”、“压下”的韵母。
  ie发音时,先发i,很快发ê,前音轻短,后音响亮。例如:“结业”、“贴切”、“趔趄”的韵母。
  ua发音时,u念得轻短,很快滑向a,a念得清晰响亮。例如“花褂”、“桂花”的韵母。
  uo发音时,u念得轻短,舌位很快降到o,o清晰响亮。例如“过错”、“活捉”、“阔绰”的韵母。
  üe发音时,先发高元音ü,ü念得轻短,舌位很快降到ê,ê清晰响亮。例如“雀跃”、“决绝”的韵母。
  后响复韵母在自成音节时,韵头i、u、ü改写成y、w、yu。
  后响复韵母共有四个:iao、iou、uai、uei。它们共同的发音特点是前一个元音轻短,后面的元音含混,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中间的元音清晰响亮。
  iao发音时,先发i,紧接着发ao,使三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巧妙”、“小鸟”、“教条”的韵母。
  iou发音时,先发i紧接着发ou,紧密结合成一个复韵母。例如“优秀”、“求救”、“牛油”的韵母。
  uai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ai,使三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摔坏”、“外快”的韵母。
  uei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ei,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退回”、“归队”的韵母。
  中响复韵母在自成音节时,韵头i、u改写成y、w。复韵母iou、uei前面加声母的时候,要省写成iu、ui,例如liu(留)、gui(归)等;不跟声母相拼时,不能省写用y、w开头,写成you(油)、wei
1、ai和ei的区分:

  7、uai和uei的区分:
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的韵母叫鼻韵母。鼻韵母共有十六个:an、ian、uan、üan、en、in、ue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an发音时,先发a,然后舌尖向上齿龈移动,最后抵住上齿龈,发前鼻音n。例如“感叹”、“灿烂”的韵母。
  en发音时,先发e,然后舌尖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例如“认真”、“根本”的韵母。
  in发音时,先发i,然后舌尖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例如“拼音”、“尽心”的韵母。
    ün发音时,先发ü,舌尖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气流从鼻腔通过。例如“均匀”、“军训”的韵母。
  in、ün自成音节时,写成yin(音)、yun(晕)。
  ian发音时,先发i,i轻短,接着发an,i与an 结合得很紧密。例如:“偏见”、“先天”的韵母。
  uan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an,u与an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贯穿”、“转弯”的韵母。
  üan发音时,先发ü,紧接着发an,ü与an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轩辕”、“全权”的韵母。
    uen发音时,先发u,紧接着发en,u与en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春笋”、“温存”的韵母。
    ang发音时,先发a。舌头逐渐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例如:“厂房”、“沧桑”的韵母。
  eng发音时,先发e,舌根向软腭移动,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例如:“更正”、“生冷”的韵母。
  ing发音时,先发i,舌头后缩,舌根抵住软腭,发后鼻音ng。例如:“定型”、“命令”的韵母。ing自成音节时,作ying(英)。
    ong发音时,舌根抬高抵住软腭,发后鼻音ng。例如:“工农”、“红松”的韵母。
  iang发音时,先发i,接着发ang,使二者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亮相”、“想象”的韵母。
  iong发音时,先发i,接着发ong,二者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汹涌”、“穷凶”的韵母。
  uang发音时,先发u,接着发ang,由u和ang紧密结合而成。例如:“状况”、“双簧”的韵母。
  ueng发音时,先发u,接着发eng,由u和eng紧密结合而成。ueng自成音节,不拼声母。例如:“翁”、“瓮”。
  另外,uen跟声母相拼时,省写作un。例如lun(伦)、chun(春)。uen自成音节时,仍按照拼写规则,写作wen(温)。
一、an、ang对比辨音练习:
  二、读准an和ang:

原调 单念或在非去声前念原调 在去声前变阳平

  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普通话里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兄弟 xiōngdì([名]哥哥和弟弟)
  兄弟 xiōngdi([名]弟弟)
  能干 nénggà ([形]有才能,会办事)
  能干 néngga ([形]心灵手巧;精明)
  运气 yùnqì  (词组。武术、气功的一种炼身方法)
  运气 yùqi  ([名]幸运)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①、语气助词“吗、呢、啊、吧”等:
    是吗 他呢 看啊 走吧
  ②、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
    看过 忙着 来了 我的 勇敢地 喝得(好) 朋友们
  ③、名词的后缀“子、头”:
    桌子 椅子 木头 石头
    墙上 河里 天上 地下 底下 那边
  ⑤、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
    说说 想想 弟弟 奶奶 谈谈 跳跳
  ⑥、表示趋向的动词:
    出来 进去 站起来 走进来 取回来
  ⑦、某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
    明白 暖和 萝卜 玻璃 葡萄 知道 事情 衣服 眼睛
  1、儿化和儿化韵:
  er在普通话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韵母,它不同声母相拼,也不能同其它音素组合成复合韵母,可以自成音节。er自成的音节很少,常见的有“耳、而、儿、饵、尔、二、贰、迩”等。此外,er常附在其它音节后边,使这个音节发生变化,成为一个带卷舌动作的韵母,这就是儿化现象。儿化后的韵母称儿化韵。带儿化的韵母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来表示。用汉语音字母写这些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
  儿化在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和修辞色彩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盖(动词)--盖儿(名词)
    个(量词)--个儿(名词)
    信(信件)--信儿(消息)
    末(最后)--末儿(细碎的或呈粉状的东西)
  ③、表示喜爱温婉的感情色彩:
    小曲儿、来玩儿、大婶儿、慢慢儿走
  ④、表示细、小、轻、微的性状:
    小鱼儿、门缝儿、一会儿、办事儿
  3、儿化韵的发音:
  ①、韵母为a、o、e、u的音节,儿化后主要元音基本不变,后面直接加上表示卷舌动作的“r”:
  ②、韵母ia、ua、ao、ou、uo和iao、iou等,儿化后主要元音或韵尾基本不变,直接加“r”:
  ③、韵母i、ü儿化后在原韵母之后加上er、i、ü仍保留:
    有趣儿yǒuqùr   读作yǒuquèr
  ④、韵母-i(前、后)儿化后失去原韵母,加er:
    戏词儿xìcír   读作xìcer
  ⑤、以i或n为韵尾的韵母,儿化后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后面加r:
    一块儿yīkuàir  读作yīkuàr
    树根儿shùgēnr  读作shùgēr
  ⑥、以ng为韵尾的韵母,儿化后丢掉韵尾ng,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在鼻化元音后加上r:
    瓜瓤儿guārángr  读作guārár
    板凳儿bǎndèngr  读作bǎndèr
  ⑦、韵母in、ün儿化后,丢掉韵尾n,主要元音保留,后面加上er;韵母ing儿化后,丢掉韵尾ng,主要元音保留,后面另上鼻化的er: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
    快去找他啊(tāya)!
    你去说啊(shuōyq)!
    今天好热啊(rèya)!
    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
    我来买些鱼啊(yúya)!
    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
    你在哪里住啊(zhùwa)?
    他人挺好啊(hǎowa)!
    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
  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
    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
    多好的人啊(rénna)!
    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
  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
    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
    注意听啊(tīngnga)!
    最近太忙啊(mángnga)!
  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
    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
    你有什么事啊(shìra)!
    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
  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
  用汉语拼音拼写音节时,“啊”仍写作a,不必写出音变情况。

  三、读准带儿化韵的双音节词语:
包干儿 冰棍儿 差点儿 大伙儿 兜儿 干活儿 个儿 光棍儿
好好儿 好玩儿 画儿 活儿 金鱼儿 空儿 老头儿 聊天儿
没事儿 面条儿 墨水儿 纳闷儿 闹着玩儿 年头儿 纽扣儿 球儿
圈儿 玩儿 玩意儿 馅儿 小孩儿 心眼儿 烟卷儿 沿儿
一个劲儿 一会儿 一块儿 一下儿 一点儿 有点儿 这会儿 坐儿

挨个儿 八哥儿 拔尖儿 白班儿 白醭儿 白干儿 摆摊儿 败家子儿
扳擦儿 饱嗝儿 爆肚儿 被窝儿 奔头儿 鼻梁儿 病号儿 不得劲儿
岔道儿 唱片儿 串门儿 春卷儿 答茬儿 打盹儿 打嗝儿 打鸣儿
打杂儿 单弦儿 旦角儿 刀把儿 刀片儿 调门儿 顶牛儿 顶事儿
豆腐干儿 豆角儿 豆芽儿 个头儿 够本儿 够劲儿 蝈蝈儿 开刃儿
               
坎肩儿 口哨儿 裤衩儿 裤兜儿 快板儿 老伴儿 老本儿 愣神儿
脸蛋儿 哪会儿 哪儿 纳闷儿 那么点儿 那儿 奶嘴儿 泥人儿
拈阄儿 藕节儿 胖墩儿 刨根儿 跑腿儿 铺盖卷儿 起名儿 枪子儿
巧劲儿 窍门儿 绕远儿 人儿 人影儿 人缘儿 嗓门儿 傻劲儿
扇面儿 收摊儿 说头儿 死扣儿 送信儿 蒜瓣儿 铜子儿 头头儿
透亮儿 围脖儿 围嘴儿 线轴儿 相片儿 小辫儿 小曲儿 烟嘴儿
沿边儿 腰板儿 咬字儿 爷们儿 一丁点儿 一溜儿 一顺儿 音儿
应名儿 影片儿 有门儿 杂拌儿 早早儿 掌勺儿 找茬儿 照面儿
照片儿 针鼻儿 中间儿 抓阄儿 爪儿 准儿 走道儿 走调儿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部分,以单项说话为主,主要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和朗读相比,说话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应试人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因为判断和读者朗读是有文字凭借的说话,应试人并不主动参与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因而,说话最能全面体现应试人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说话不仅是对应试人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应试人心理素质的考验。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需要应试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说话具有以下几种基本要求:
  说话就是口语表达,但口语表达并不等于口语本身。我们口头说话,要使用语言材料,但是说话的效果并不是这些语言材料的总和。口头说的话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它和说话的环境、说话人的感情、说话的目的和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
  要做到自然,就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读或背诵的腔调。这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但实际做起来却是相当的困难。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进行说话准备,不要把说话材料写成书面材料,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进行修改,殊不知,就是在修改中改掉了口语表达的特点。
  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240个音节/分钟均应视为正常。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偶尔10来个音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语速和语言流畅程度是成正比的,一般说来,语速越快,语言越流畅。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必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过快和过的语速都应该努力避免。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界限不易分清。一般说来,口语词指日常说话用得多的词,书面语词指书面上用得多的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相比,有其独自的特点。必须克服方言的影响,摈弃方言词汇,说话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方言语气。但由于普通话词汇标准是开放的,它不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词汇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允许应试人使用较为常用的新词语和方言词语。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使用的句式大体也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事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其特点是:①口语句式比较松散,短句多;②较少使用或干脆不用关联词语;③经常使用非主谓句;④较多地使用追加和插说的方法,句间关联不紧密;⑤停顿和语气词多。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和评价。它既不是普通话知识的考试,也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更不是口才的评估。测试大纲以语音面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来作为说话的一部分标准,对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立意、选材及布局谋篇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作文的评分标准强加于说话之上。

  b-p: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补皮褥子》)
  b-p: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葡萄皮儿》)
  d: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哪就吃不成我的炖冻豆腐(《炖冻豆腐》)。
  l:六十六岁刘老六,修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楼上摆了六十六瓶苏合油,门前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柳上拴了六十六个大马猴。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打翻了六十六瓶苏合油,压倒了六十六棵垂杨柳,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气死了六十六岁刘老六(《六十六岁刘老六》)。
  d-t: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大兔子和大肚子》)。
  n-l: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四辆四轮大马车》)。
  h: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红花(《华华和红红》)。
  j、q、x: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偷了七巷漆匠的漆。(《漆匠和锡匠》)。
  g-k: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哥挎瓜筐过宽沟》)。
  h-f:一堆粪,一堆灰,灰混粪,粪混灰(《一堆粪》)。
  z-zh:隔着窗户撕字纸,一次撕下横字纸,一次撕下竖字纸,是字纸撕字纸,不是字纸,不要胡乱撕一地纸(《撕字纸》)。
  s-sh:三山撑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三山撑四水》)。
  z、c、s-j、x司机买雌鸡,仔细看雌鸡,四只小雌鸡,叽叽好欢喜,司机笑嘻嘻(《司机买雌鸡》)。
  zh、ch、sh:大车拉小车,小车拉小石头,石头掉下来,砸了小脚指头(《大车拉小车》)。
  r:夏日无日日亦热,冬日有日日亦寒,春日日出天渐暖,晒衣晒被晒褥单,秋日天高复云淡,遥看红日迫西山(《说日》)。
  sh、四声:石室诗士施史,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实(《施氏食狮史》)。   
  a:门前有八匹大伊犁马,你爱拉哪匹马拉哪匹马(《伊犁马》)。
  e: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鹅》)。
  i: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儿手中提。七棵树上结七样儿,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七棵树上结七样儿》)。
  u:鼓上画只虎,破了拿布补。不知布补鼓,还是布补虎(《鼓上画只虎》)。
  i-ü:这天天下雨,体育局穿绿雨衣的女小吕,去找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穿绿雨衣的女小吕,没找到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也没见着穿绿雨衣的女小吕(《女小吕和女老李》)
  er:要说“尔”专说“尔”/马尔代夫,喀布尔/阿尔巴尼亚,扎伊尔/卡塔尔,尼伯尔/贝尔格莱德,安道尔/萨尔瓦多,伯尔尼/利伯维尔,班珠尔/厄瓜多尔,塞舌尔/哈密尔顿,尼日尔/圣彼埃尔,巴斯特尔/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
  -i(前):一个大嫂子,一个大小子。大嫂子跟大小子比包饺子,看是大嫂子包的饺子好,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好,再看大嫂子包的饺子少,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少。大嫂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好又不少,大小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少又不好(《大嫂子和大小子》)。
  -i(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之,不以知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泊松分布k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