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和0.4米的平均值是多少?

某同学在跳绳比赛中,每分钟跳120次,若每次起跳中有4/5时间腾空,该同学体重50 kg,则他在跳绳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多少?若他在跳绳的1分钟内,心脏跳动了60次,每次心跳输送1×10-4米3的血液,其血压(可看作心脏血液压强的平均值)为2×104pa,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多少?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全国经济发展情况,虽然同比增速仅有0.4%,但是在被疫情摧残了几个月后,我国二季度的经济依旧完成了正增长,这一点实属不易。

鉴于年初定下的全年增长目标是5.5%,只能说,下半年亚历山大!

而且,如果分省市来看的话,会发现二季度增速下降的,可远不止作为疫情中心的上海和吉林,这让追赶目标的难度,进一步扩大。

增速下降的 不仅仅是上海和吉林

上海这种量级的城市出现异常,影响到的注定不会只有它自己。

只看上半年的话,全国GDP同比增长2.5%,下滑的似乎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吉林,一个上海,分别下跌6%和5.7%,当然数字虽然相近,但上海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要大得多。

再单独看二季度,会发现同比下跌的省市明显增加,北京(-2.9%)、吉林(-4.5%)、上海(-13.7%)、江苏(-1.1%)以及海南(-2.5%)五个地区出现了下跌,而浙江和青海虽然增速还有0.1%,但已经是手指扒在墙角上,相当勉强了。

乍一看占比好像不大,毕竟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呢,但如果按城市群来划分,就会发现江浙沪组成的长三角直接跪了,而京津冀的核心北京也是负的,广东增速虽然跑赢全国平均但也依旧难掩0.7%的难堪,珠三角也没支棱起来,最后重点打造的全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双城,其中的四川部分仅0.5%,没什么好说的。

这就意味着,全国成熟以及新兴的城市群在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上,可谓“全军覆没”。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表现卓越,都取得了2.7%到3%的惊人成绩,但是体量较小,无力回天。

也许上面说的并不能很直观地说明仅仅这几个地方的下滑到底会对全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那下边这张图就会更明显一些。

看下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对全国财力净贡献的情况,就会发现上述下跌或者几乎没什么增长的几个地区,偏偏就是贡献量最大的几个,剩余的山东、天津、福建和辽宁,加在一块儿都远不及一个北京。

总结一下:能打的都躺下了,也难怪二季度数字会如此难看。

而且,即便是保持了较为明显的正增长的地区,也未必过得很好,毕竟2019年二季度时,全国的GDP增速是6%,这就意味着,即便每年增速都会递减,它们的增速,其实也是在大量放缓。

如此一来,因为年初定的目标值,现在压力就已经转移到了下半年,而上半年除了疫情外,凸显出的就业、地方财政以及消费等问题,也都急需解决,下半年要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下半年拿什么刺激经济?房地产?

就业、财政还有消费问题,是二季度开始时数据上表现较为明显的,因此在7月15日的数据发布上,国家统计局也都进行了说明。

就业的话,4月时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达到了巅峰,6.1%,创下了2020年3月以来的巅峰,细分的话,青年人群,也就是16-24岁这个区间的失业率环比增长了2.2%,达到了18.2%,不太妙。

而由于临近毕业季,即将有上千万的毕业生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因此显得更不妙了。

不过根据最新数据,这个情况已经得到了好转,5-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随着疫情的平复也连续下跌,6月时已经回落至5.5%,有19个省份的失业率环比下降。而且最近教育部、民政部和人社部一起发文,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在进一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是财政,就全国来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了10万亿,扣除留抵退税因素的话,还是正增长的,但是重点经济地区,比如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财政依旧是下滑的,疫情的影响还未完全褪去,而且由于核酸检测的常态化,财政上恐怕会更加吃紧。

其中的亮点是山东,同比增长达到了6.3%,是传统四强“粤苏浙鲁”中最高的,成功实现了反杀。

最后是消费,这方面已经有所好转,前几月虽然数据不好看,但是分类的话,网上消费的增长势头还是好的,而且6月疫情缓解,上海这个汽车制造枢纽开始回复,新能源车的销售也开始暴力增长,交付量实现大增。

看下来,恢复势头还是明显的,这个时候就不得不看一下从年初一直刺激到现在的房地产,下半年的经济刺激,能靠它吗?

我个人感觉是,除去土地财政上的稳定输出,其他的可能不太行。

从6月的70城房价走势看,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同比下跌城市数量的势头一点都没止住,新房上甚至还多了一个,扩大了。

这一点反映了购房者当下对房地产信心的缺失,疫情也好,就业问题也罢,反正连房价都稳不住了。

其次,从3月郑州开始,各地不管大小城市,都开始了剧烈的放松行为,从降低首付比例,到拿瓜果蔬菜去抵扣房价,花样百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整体市场的热度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然后最重要的,是近期多地大面积引爆的烂尾楼问题,甚至逼得业主抱团“停贷”,这放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毕竟这种行为虽然有成功案例支持,但是如果搞砸,业主的征信是要出大问题的,冒这种险都要折腾,可想而知烂尾楼有多糟心。

这一下子把业主、银行、开发商还有地方全都搅进来了,不先明确解决掉的话,房地产想跟着其他产业一起,在疫情消停后快速恢复,也很难。

以上,上一轮疫情终于是过去大半了,虽然现在还在折腾,但是至少工作和交通不太会受到阻碍了,经济各方面也都在恢复,虽然上半年增长2.5%的情况下想完成全年5.5%的目标压力很大,但不试试咋知道呢。

只不过,想靠房地产来刺激下半年的经济的话,可就难了。

今年最大的事有两件,一是疫情,二是房地产危机。房地产是经济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全球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大部分都是由于房地产泡沫崩盘所致。

所以,近日各地烂尾楼盘业主宣布停止还贷,引发各方高度紧张。从目前不完全统计的信息看,已有25省102城274个烂尾楼盘的业主宣布“停止还贷”。

至于烂尾的原因,有骂开发商的,有怨银行的,有怪监管不严的……到底责任在哪里,没有定论。

今天看到个银行怼郑州市房管局的现场视频:

一方问银行行长:如果楼房没封顶的话,监管账户里的钱应不应该还在监管账户?

结果银行答:不确定!不确定!

银行继续解释:监管资金的使用与拨付有严格的监管流程,有郑州市房管局颁布的监管资金使用方法,而且还有一个叫使用细则,(银行)完全按照这两个(办法的详细流程拨付监管资金)。……最后一步监管资金的拨付,是要有郑州市房管局资金监管科(处),允许拨付了,盖章了,拿出来东西了,我们作为监管银行才能把这个钱拨出去。换句话说,我们是听招呼干活的,如果他们不让拨,我们是拨不了的。我们作为监管银行,我们没有随便动用资金的权力……

提问方:意思就是你们(银行)听从指令把钱转出去了?

银行:对!我们能确保每一笔转账都有郑州市房管局有权部门的批准、批示,我们才转出去,如果没有,我们是不可能转的,那是违法犯罪行为。

提问方:那意思就是上面的责任,和你们(银行)没关系?

银行:这个是谁的责任,我们不敢说。你的领导说监管资金挪用已经成事实了,那就牵涉到违法犯罪问题了。我建议你们和这个领导沟通,和公安部门沟通,查资金挪用是否涉及刑事犯罪,是否涉及其他违法行为。但是我们监管银行是严格按照流程,允许我们、批准我们转了,我们才向外转的。这个违法犯罪,到不了我们头上。

总结一下,银行指控的两个重点:

第一,房管局盖章,是挪用监管资金的最后、最关键环节。

第二,监管资金挪用是违法犯罪。

逻辑结论:房管局违法犯罪了。

如果这个银行说的全是真的,事实上也基本可以判断是完全是真的,那郑州市房管局麻烦可就大了。

因为郑州市的烂尾楼全国第一。根据克而瑞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21年末,郑州问题楼盘超130余个,停工、延期交付的房源数量高达25249套,占去年郑州成交量面积的29%,全国第一。


烂尾比例29%,大约郑州人3家买房,就有1家烂尾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三户人买了四套房,都烂尾了:

如果按照前面视频中银行的说法,就是房管局监管问题。

根据《郑州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办法》第四条: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是商品房预售款监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具体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组织实施本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工作;(二)负责商品房预售款收支和使用的监督;等。

但在实际的市场行为中,开发商在楼盘预售中,往往会私设账户,将购房人的资金直接转入这个私设的账户里,方便进行资金调配和挪用。

如果到房管部门投诉,他们会这样回复你:

预购人应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将购房款直接存入监管银行、监管账户。

对,没错,市住房保障局会告诉你,是你自己购房时不认真看合同,你自己没有把定金,首付,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直接转到开发商的监管账户,所以烂尾责任当然需要你自己承担了。

是吧,实际执行上,所谓的《郑州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办法》,《郑州市商品房预售款实施细则》在郑州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行政约束力,开发商不按政策文件执行是常态。

所以,郑州烂尾楼全国排名第一,稀奇吗?

银行说的是郑州市的情况。那么全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对此,南方周末在一篇调查报道中的说:

对预售资金监管仍没有全国性统一文件,地方大多各自为政,但有一条都相同:银行向开发商批、拨预售资金账户里的款项,必须获得当地房管部门的审批。

违规使用预售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发商没有将资金转到指定监管账户,而是转入自己账户,来达到随意支取的目的;二是银行在实际审批资金时,“批条”出了问题。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购房款转入开发商自己账户,那就不是业主的责任了。根据广东省高院2018年的一个案例,招商银行因没有将贷款支付到预售款专用账户,而是转到开发商的另一个账户,导致资金被挪用、项目烂尾。法院最终判决,开发商交房前,购房人可以不还贷,购房人已付的贷款银行不需要退回。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批条”出了问题,也就是前面视频里行长说的情况,那就更不是业主的责任了。

买卖房产本来就是牵涉到多方,主要有4方:购房者、房地产商、银行、政府。买房主要有两个合同,一是业主和房地产商签的《购房合同》;二是业主和银行签的《贷款合同》,但并不仅仅只是业主和银行的二者关系,仍然牵涉到房地产商,不然,

银行应该把住房贷款直接打到业主个人账户上,业主根据完工进度逐步打款给开发商。

业主从银行贷的款,就是业主自己的钱了,然后只是把自己的钱(银行贷款)委托给银行和住房监管部门代管结果现在你们俩把业主的钱给弄没了……还要业主继续还贷?

所以,按理说,业主反诉银行和监管部门失职、而且要索赔。对吧?

烂尾了怎么办?应该找谁去?那就要追踪购房款的流向。只要跟着钱的流向,就能找到责任方。

如果业主自己30万、借银行贷款70万共100万买房,100万全部给开发商,开发商拿了100万去买地、盖房、缴纳税费,剩下的是自己的利润。那开发商的钱去哪里了呢?

以南方周末报道的武汉市光谷“绿地星河绘”楼盘为例,2439户,总房款46.8亿,拍地19.08亿;如今楼盘工程量不满40%,建设资金缺口还剩近8亿,由此倒推总建设资金大约13亿。也就是说总房款中的:

  • 剩下的是房地产商的利润,以及其他要缴纳的税费,等。

全国情况也差不多。据财政部数据,2020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相关收入总额:10.4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8.4万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4万亿。由此可以算出来,如果一个楼盘全部建成:

48%的购房款用来向地方政府买地

所以,烂尾楼只有两点是关键:

谢谢行长大人,干的漂亮!

国房地产业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批发转零售。法律规定了政府是唯一的土地提供者。但是它的块头很大,不方便去跟每一个购房人单独接触,所以需要一个批发商来把土地一举拍下,然后拿去慢慢零售。

这个商业模式是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适应的,很难大改,也没有逻辑上必须修改的必要。比如说,矿山与冶炼企业也是这个关系。车厂和4S店也是这个关系。
大宗商品也好,乘用车也好,它们的波动周期短,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行业景气有好有坏。经历过几次循环,心理预期和财务模式也就匹配起来了。
但是房地产周期极长,很多人入行几年十几年全是牛市,他习惯了在批零差价之外,再赚一个顺势上涨的钱。顺势这部分钱没了,甚至变成逆市了,他就不习惯了。
因为心理不习惯,所以总想着抗拒行业利润率下滑的趋势,怎么办呢?加快周转。以前每个项目赚5%,一年做3个项目。现在每个项目赚3%,我一年做5个项目,利润不就保持住了吗?是,这样看,利润是保住了,但是风险也加大了。
上图显示了中国历年房地产行业销售和竣工面积。这两者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在总量上升的过程中,销售领先竣工1、2年也是正常的。但是从2017年以后,竣工就明显跟不上销售了。这说明,开发商完成预售,拿到购房者的钱之后,并没有全力保证交房,而是挪用到其它地方去了。
有人因此质疑预售制度,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中国从来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说,房地产必须预售。事实上,绝大多数楼盘,只要预售卖不完,自然就会转入现房销售。只是价格会高一些。很多楼盘还会特意把楼王位置留着,不参加预售,直到最后卖一把现房,出一个天价让全体业主高兴高兴。
归根结蒂,预售制度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买到相对便宜的房子。凭什么呢?就凭你把资金提前交给开发商使用了,他应付你的利息。
而且对于非全款的购房者来说,这个钱也不是他的自有资金。公积金或商贷的成本在3-5%,但是开发商算给你的资金成本可远不止这个数,至少也有8%以上。不信你去跑几家售楼处,找他们的推盘表估算一下就知道了。
开发商把钱弄到哪里去了,这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弄去海外是最麻烦的,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你就想想,现在的开发商里,能量比吴小晖、陈峰还大的能有几个。
只要还在国内就相对好办。套取资金那是犯罪。开发商老板也是人,也有理性。赚多赚少都是赚,没必要直接就奔着违法犯罪去。极个别的除外。更有可能的是干起了炒地皮的老本行,拿地去了。事实上,最近几年的土地购置费相比于商品房销售额,确实出现了异常的增长。
说到房地产销售,很多人都觉得今年不行,同比下降多少多少。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看新闻光看标题,就容易被记者带着走。因为今年数据只到6月,所以我们就拿过去历年截止6月的累计数来做比较。
大家发现了没。2021年才是异常值。2020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是相对还更可比一些。如果跟2020年相比,销售额的降幅是3%,销售面积的降幅是5%。
还记得我们第一张图显示的情况吗?开发商手里积压了大量已销售未交付的房子。这时候你还指望销售更上层楼?不现实的。
所以钱到底去哪儿了呢?去地方政府了。体现到开发商账上,就是钱没了,剩下一堆土地。其实这并不是问题。土地是硬通货啊。随时可以换钱。其实去年年底,很多国企,城投公司就准备低价抄底了,吃开发商的肉。
但是实际上,今年销售虽然可以算差,但是并没有差到那么恐怖。很多开发商觉得自己还能活,即使资金周转不灵了,甚至现金流已经断了,也不愿意低价割肉。人家还想着跟政府和银行博弈呢。比如恒大许家印就明确喊话,决不允许贱卖资产。
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现在到底是鸡飞蛋打,还是肉烂在锅里。只要肉还在锅里,那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不是树倒猢狲散的问题。当然,普通老百姓也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楚。不平则鸣,这是正常的。只要压力够大,没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直说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个定位是没问题的。但是它这个定位不是从销售这条线来的,而是从竣工这条线来的。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裂口。光炒地皮,谁承认你的支柱地位。
那么今年的竣工情况如何呢?跟2021年前6个月相比,下滑21%,跟2020年同期持平。从大数上看,未来中国每年竣工7到8亿平方米房子,应该这就是长期大顶了。
后续产业链,什么钢铁,水泥,工程机械,都按这个数去估计就好了。在这个水平上再大幅扩张,那肯定是自讨苦吃,因为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都不支持。
反过来说,城市更新,旧房改造,这些量都算进来,每年也需要一定的开发量。太低了也不行。
一个比较随意的估算是这样的。14亿人,其中80%住商品房,人均面积30平方米,50年折旧。这几个数字连乘起来结果是6.72万平方米。当然你可以做别的估计,但是无论如何,合理竣工量是有一个下限的。
从更长周期看,开发商的商业模式回归典型的批零差价模式,销售面积也将与竣工面积逐渐靠拢。未来中国每年销售和竣工量都在7到8亿平方米才是正常的。因此在未来几年,房地产的销售金额很可能逐渐下降,不要指望什么大反弹,大反转。
2021年,全国房地产销售15.6亿平方米,16.2万亿元,要想突破这个高点?恐怕只能在遥远的未来,依靠通胀来现实了吧。
最后我想说,房地产销售线的泡沫破灭了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居民无端加了一把杠杆,帮助政府降了一把杠杆。将来政府加回来,补还居民不就得了。至于竣工线,从来就没有泡沫,也不存在破灭的问题。不信你回头去看第一张图。
从建筑总包以下的各个行业,未来几年业务量不见得会缩水,很可能还会略微上升。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的利润也一直是竣工交房才计提的,所以利润压力也不见得很大,主要是会被资金成本切掉一块。头部开发商还可以反过头来吃一波小开发商的尸体,讲一个份额提升的故事。
银行就更没事了。人家是国家亲儿子。一群野孩子都没事,就他有事?你真要细究,那我就一句话:现代经济体使用的都是纸币。就这么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米等于多少分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