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罔替打一数

徐骁与徐凤年父子身负大气运,一人从孤儿做到北凉王、一人打退北莽救天下之民。然而他们父子从来没想过当皇帝,即便是妻子吴素惨死、凉莽之战后皇位唾手可得。他们都为天下苍生黎民,选择了放下个人荣辱与富贵。

试问天上仙人,谁敢来此人间”,这句话乃是出自我国著名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的小说。而这部小说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雪中悍刀行。雪中悍刀行里面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

比如桃花剑神邓太阿,以私生子的出生却做到了剑神之位。王仙芝六战李淳罡,才造就了自己无敌一甲子的名声。而洪洗象三世修炼,不过是为了那一袭红衣。这些虽然都是配角人物,却在某一刻给了我们他是主角的错觉。

而这本书真正的主角,就是徐凤年。他出生于北凉王府,他的父亲便是北凉王徐骁。书中北凉三十万铁骑无敌天下,而徐凤年后来凉莽之战建立万世功勋。这个时候就让人搞不懂了,为何徐骁与徐凤年父子,为何不把无能的离阳王朝推翻,自己做皇帝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做皇帝太无聊?雪中悍刀行里徐骁与徐凤年父子身负大气运,为何不推翻离阳王朝再立乾坤!

北凉王府,乃是徐家的大本营。然而谁也不知道,威名赫赫的北凉王徐骁,此前也不过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罢了。

徐骁出生于北凉荒漠小镇,然而因为自己命格太硬,克死了亲生父母。随后徐骁天生地养长到十来岁,投身北凉行伍之中。徐骁仿佛就是天生的帅才,他战场上悍不畏死有勇有谋。很快就从一个小兵,做到了北凉都尉。

而后徐骁以六百亲兵起家,一路建功立业将其发现成为三十万北凉铁骑。而后又为离阳王朝南下,歼灭春秋六国。也因为这样,离阳王朝老皇帝,封徐骁为北凉王镇守北凉三州,世袭罔替。

而在雪中里年每个人或者每个势力,甚至于王朝都有自己的气运。徐骁从一个孤儿做到人人惧怕的北凉王,已经是大气运加身的表现。

而他的儿子徐凤年,却比更加厉害。虽然最开始徐凤年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然而老黄的死彻地让他告别之前的自己。徐凤年开始跟随楚狂徒、湖底老魁学习刀法,又跟随李淳罡学习剑法。

随后几次入江湖,境界稳步提升。一路打怪升级之后,更是来到了陆地神仙境。而到这个境界的人,本身就将天地气运分走了一部分。这还不算完,徐凤年还打败无敌天下的王仙芝成了又一个天下第一。

后来凉莽大战,徐凤年带领北凉铁骑打的北莽再也不敢南下。此刻徐凤年境界到达陆地天人境,又得到天下万民敬仰。如果徐凤年这个时候想做皇帝,那就只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和父亲徐骁一样,最终都功成身退。

徐骁与徐凤年父子身负大气运,为何就这样归隐山林呢?

徐家气运太深,召来无数杀意

除了徐家的徐骁和徐凤年之外,徐家其他人也是气运加身。王妃吴素本来就是一品大天象,后来更是危急时刻突破陆地神仙之镜。而她所生的小儿子徐龙象,更是生而金刚,进入指玄可以天下无敌。而大姐徐脂虎的追求者洪洗象,又是吕祖三世。

这样的徐家这样的气运,让无数人眼红。而这其中当属离阳王朝皇室一脉,更是嫉妒的无以复加。这使得离阳王朝老祖,身为陆地神仙的赵黄巢一直想杀徐家的人。

他想杀北凉王徐骁,然而徐骁一直在北凉而且身边高手如云。特别是北凉核弹头徐偃兵,自己身为陆地神仙境界根本打不过。他想杀吴素,虽然成功了却让徐家多了一个天生大金刚。

他想杀徐脂虎,结果被洪洗象斩落气运池莲花。他想杀徐凤年,结果被徐凤年梦中斩龙,自己最后还被砸死了。

而赵黄巢的举动告诉我们,徐家想当皇帝简直是探囊取物一般。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徐家自身的气运惊人。一门子所有人,都仿佛受到天道的加持大气运加深。再加上他们北凉铁骑的无敌,想要做皇帝毫无难度。

然而徐家为什么不推翻离阳王朝,而自己称帝呢?这在剧中其实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徐家人自知气运加身,却依旧想要天下苍生享受太平。

我们先说徐骁,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一清二楚。老百姓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锦衣玉食,只求一辈子平平安安。而徐骁此前带领三十万铁骑,一统天下。天下各国人民人心不服,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太平,才会真正的认可大一统的天下。

后来即便是离阳王朝不相信他不造反,杀死了他的妻子吴素。徐骁也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带领北凉铁骑打进太安城。不是他没有这个本事,而是他知道一旦他这样做。刚刚太平几年的天下,不仅仅会回到春秋乱世,还会被北莽入侵更加的混乱。

因此徐骁没有称帝的野心,功成之后的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只想培养好徐凤年,继承自己的意志。或许在外人眼里,他是有能力做皇帝位置的人屠,但是在他自己眼里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保家卫国的北凉王。

说完徐骁我们再来说说徐凤年,如果说徐骁是距离皇位还有一场恶战,那么徐凤年就是那无冕之皇。

徐凤年学习武功之后,打败了天下无敌的王仙芝。此刻他已经成为陆地神仙境界,而他还是北凉王的继承人。此刻他一个人的气运,完全超过了离阳王朝封皇帝。后来凉莽发现,徐凤年带领北凉铁骑打的北莽再也无力南下。

这个时候徐凤年的个人境界,到了天人大长生。而他的威名也到了顶峰,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会把离阳皇帝赶下台,自己做皇帝。而离阳王朝的守护者顾剑棠,甚至愿意为徐凤年行大逆之事。然而徐凤年最终是带着自己的红颜知己,浪迹天涯去了。

很多人会觉得他傻,自己当皇帝难道不好吗。然而当你到了徐凤年的境界,就会觉得皇帝不过是一个管理者而已。凭借徐凤年的境界,天涯海角任我行,和所爱之人走遍天下或许才是最好的人生。

因此徐凤年不当皇帝,是因为他不屑于做一个俗事的管理者。

综上所述徐骁与徐凤年父子,虽然全家都大气运加身,但是两个人都不想当皇帝。其中徐骁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太平,而徐凤年则是因为不屑于做一个皇帝。

或许也正是因为徐骁与徐凤年父子没有野心,才会让徐家气运不绝吧。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雪中悍刀行#

皇帝只有一位,王爷却有很多位,甚至数十位。

提起康熙帝晚年的历史,九子夺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参与夺嫡的九位阿哥可谓都是人中龙凤,为了夺嫡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残酷“文斗”,虽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没有兵戎相见,但是结局却惨烈无比,比之唐朝惨烈的玄武门之变也毫不逊色。

到了雍正年间,大阿哥和二阿哥(废太子胤礽)早已在康熙年间先后被圈禁,而三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则是或被圈禁或被幽禁,其中三阿哥可以说因为莫须有的鸡毛蒜皮的罪名在幽禁中郁郁而终,八阿哥则在圈禁当年就病死于禁所之中,死的有些突然和蹊跷,很有可能是被毒死,至于老九最惨,雍正帝对于收拾他都懒得遮掩一下,是在狱中活活被折磨致死,老十和老十四则是幸运的活到了乾隆年间被释放,得以安享晚年。

可以说九子夺嫡到了最后,也就是胜利者雍正帝和支持他的老十三得以保全自身,但即使如此,这二位的结局也不是多么好,因为他们可以说是被活活累死的,可以说九子夺嫡到了最后,是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我们再放大历史来看,历史上但凡是夺嫡之争,基本上都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只要一旦参与了夺嫡,失败者往往下场不是多么好,甚至惨烈如九子夺嫡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门之变那般血腥而残酷。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说了,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没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吗,为何非要争夺皇位,甚至争个你死我活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虽然王爷表面来说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仅次于皇帝的尊贵存在,但说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个,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爷再尊贵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别,看似只差一步,实则天壤之别。

像雍正帝胤禛登基以后,其他的区别不说,就说按古代中国传统来说,天子的名字是需要避讳的,而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第一个字都是共通的,都为“胤”,所以阿哥们名字中的“胤”都被改为“允”,由此可见只要兄弟之中有一人成为皇帝,就与其他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兄弟有了天壤之别的差距,虽然血缘上皇帝有兄弟,但现实中皇帝是没有兄弟的,他们都是臣子,而这只是细节上的差别,更不用说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年号,有着帝陵,有着庙号等等待遇了,这是王爷所远远不及的,所以就不难理解康熙帝的九个儿子非要夺嫡的原因了。

而且都是皇帝儿子,身份尊贵无比,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眼界的宽阔,注定这些阿哥都是心高气傲之人,像这样的人怎么会甘心屈居人下呢,尤其是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大家都有机会的情况,自然是为了夺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乃至于结下了不小的梁子,所以新帝继位以后,自然是一番清洗。

而且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清朝的阿哥,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皇子,他们生存的政治环境其实相对来说很一般,不是说退一步就可以成为无忧无虑的藩王,不是说没有继承皇位就一定可以成为王爷,所以往往是想搏一搏,想夺嫡成功,继承父亲的皇位。

像清朝之前的皇子,一般来说待遇都不错,诸如像西汉、西晋那般,藩王权力很大,皇子即使没有继承皇位,但是成为王爷以后,有着自己的封地,有着自己的军队,有着独立的财政大权,可以说宛若国中之国一般,而藩王在自己封地之内就是拥有绝对领导权的土皇帝,所以才有了西汉的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哪怕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后对于藩王的“圈养”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比清朝的藩王舒服,虽然明朝藩王没事不能随便离开封地,对于封地内的政治和军事无权干涉,也不能影响朝廷决策,说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等死,但是也有好处,首先相对来说,虽然这样一来藩王没有任何实权,但是风险也最低,而且皇子出藩以后,起步就是亲王,这个爵位还不会依次递减,而是世袭罔替,由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则是郡王,而郡王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则是镇国将军。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明代是皇子,即使你没有继承皇位,那么你肯定是亲王,而且这个爵位会世袭罔替,比如你有五个儿子,那么以后你这五个儿子肯定有一个是亲王,另外四个是郡王,而你虽然没有实权,行动被限制,但是你衣食无忧,经济来源也不用考虑,也没什么政治风险,如果你不是野心太大的人,没什么政治抱负,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过这一辈子,没事造造小人什么的,生活也挺有滋有味的。

但到了清朝可不同了,整体而言清朝的藩王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尤其是清朝前面的明朝,因为对藩王待遇太好了,被人一直诟病,甚至很多人视藩王为明朝一大弊端,再加上入关之初,有着摄政王多尔衮的擅权架空顺治帝之事,有着这些前车之鉴,所以清朝对于藩王的限制很多。

首先清朝的藩王不同于明朝藩王,没有封地,一般情况下也不能离京,也没有固定的兵权,但是可以在朝中担任要职,说白了,明朝防范藩王的措施就是不给任何权力,将其“圈养”起来好生养活就是,弊端是此举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但清朝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藩王都集中在京城,又没有兵权,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同时又让藩王拥有较大的政治权力,可以替皇帝分担,减轻了皇帝的压力。

至于明显的弊端其实是没有的,因为清朝的藩王爵位可不是像明朝那般世袭罔替烂大街,是世袭递降的,不可能一直是王爵,纵观清朝268年,也只有十二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开国之初,封了八个功勋卓绝的藩王为世袭罔替,后面四个则是恩封,到了清朝中叶,雍正帝让老十三的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至于到了晚清的风雨飘摇之际,末世名器泛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先后被恩封为铁帽子王。

清朝的藩王制度设置的确巧妙,但是藩王可就不舒服了,首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能乱来不说,而且还要面对皇帝猜忌,毕竟你是皇帝的血缘兄弟,皇帝也害怕你没事搞个政变什么的,所以很多藩王是行事小心翼翼的;甚至诸如乾隆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没事就喜欢搞荒唐的活出丧,在当时人看来是荒唐可笑,在今人看来,也可能是大智若愚,以此荒唐行为来自黑,以让自己的哥哥乾隆帝放心。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王爷的生活其实也一般,肯定不如明朝藩王那般普遍过着优越的生活,基本上靠俸禄银子和皇帝的赏赐,还有半公开的孝敬和一些潜规则收入,虽然整体收入不错,但是整座王府的开销也庞大,虽然不至于窘迫的维持不下去,但是也要好好规划一番使用,当然即使受皇帝宠爱重用,有着丰厚的经济来源,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过奢侈生活。

不过就算如此,很多阿哥连藩王也当不上,因为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来看,即使是阿哥,也不可能一出生就是王爵,别说成为皇太子,能成为亲王都很难,像康熙帝晚年器重的大将军王老十四,他的爵位并非是王爵,而是贝子,大将军王只是一种称呼,贝子爵位上面分别是贝勒、郡王、亲王。

所以很多阿哥往往是父亲在世时连个王爵都捞不到,只有在新帝登基以后,有时候新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兄弟情深义重,会晋封一些兄弟的爵位,但即使如此,到了最后,也不代表所有阿哥百分之百都是王爵。

正因为有着这种严厉的爵位制度,所以清朝流行皇帝将阿哥过继到绝嗣的亲王一脉,这样虽然意味着阿哥不能继承皇位,但是最起码继承了亲王爵位。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每个阿哥背后,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利益纠纷,比如你娘跟我娘争过宠,关系很紧张,你现在有意竞争皇位,我如果依旧不思进取,以后你真成了皇帝,我岂不是要被收拾得很惨?

而且都是皇帝儿子都是心高气傲之人,除非太子名份早定,大家没得争的情况下,才会勉强和气一团,否则一般都会为了争夺皇位拼个你死我活的,因为身为皇帝儿子,有着继承权,搏一搏成功了就是皇帝,而失败了呢,可不一定就是尊贵的藩王,有可能也就是个贝勒爵位浑浑噩噩过完一辈子,而且亲兄弟之间也好关系好坏之分,如果跟自己矛盾很大的兄弟在争皇位,自己不去争一把,等到以后他真成皇帝,自己就被打压的没有出头之日,这谁受得了呢。

所以到了那种程度,处于那种环境下,是没人愿意退一步心甘情愿的当一个王爷的,而且王爷不会真的逍遥自在,当然更重要的是,你不夺嫡不代表你一定会成为王爷,有可能只是个贝子贝勒,这搁谁受得了?所以只要没什么致命问题,必须要争要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大家吐槽、点赞、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败罔替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