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理解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这一语法特

更多“英语词的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异根()”相关的问题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汉语词“狗”和英语词“dog”分别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汉语词“狗”和英语词“dog”分别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汉语词“狗”和英语词“dog”分别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汉语词“狗”和英语词“dog”分别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形态变化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

现代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 )

现代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以语序和 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的主要的语法手段是()。

  • 汉语是反映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语法上。

    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特点,而语言特点又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是:重悟性而不重形式推理,重整体把握而不重分析。因此,我们的语言不讲究词的形态变化,而由语序和虚词来担负句法功能。西方语言学家根据这个特点,把汉语叫作词根语(又称无形态语、孤立语),不同于讲究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有人说,印欧语为严式语型,文化精神重智性,建立了庞大的逻辑体系和学科体系;汉语为宽式语型,文化精神重悟性,创造了重意象的诗歌。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凝集并负载着文化的价值体系。如:我国文化在人际与社会关系上,强调集体主义和个人义务,强调血缘伦理;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主义和个人权利。这在语言上有多方面反映。讲到时间,西方由“曰”、“月”而“年”,汉语由“年”而“月”、

    “曰”;讲到空间,西方由小地名到国家,汉语由国家到小地名。英语uncle,不分伯、叔、姑父、舅父、姨父,汉语则区分亲疏内外长幼。安子介在《解幵汉字之谜》中还作了一项统计:西

    方语言用得最多的词是“不”和“我”,表现出强烈的求异意识和个体精神。汉语中,“是”多于“不”,表现出趋同意识;

    “人”多于“我”,表现出集体意识。

    汉语语法的特点,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阅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要从上下文甚至加上背景知识,才能领会。如: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柯首以奉丹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译文: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跑到燕国,把脑袋借给荆柯去向秦王奉献见面礼。〕

    此例如果不了解《战国策》或《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有关内容,就会把“借荆轲首”理解为借荆轲的脑袋;只有知道了背景知识,从意义关系出发才能确定“借荆轲首”是动词带双宾语,“荆轲”是近宾语,“首”是远宾语。此例可以说明,汉语是一种重整体领悟的语言。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1835)曾认识到了汉语的这个特点,他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

    汉语语法的重点是句法关系,而句法关系的支柱是虚词和语序。虚词我们将专章另作论述。语序是人类语言结构反映语义和逻辑关系的有效手段,它是比单个词的形态变化更抽象也更合理的手段。汉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规律,又可自由灵活变化,

    第一,从传达某个意义而言,只有一种语序是最准确的,它能决定结构关系,突出意义重点,它与事理逻辑高度一致。如:

    《春秋?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戌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鹚退飞过宋都。”传:“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

    陨石,记闻,闻其声磧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鹚?六鹚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鹚,徐而察之则退飞。”

    〔译文〕“僖公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初一(戌申曰),陨落石头五颗在宋国;这一个月,六只鹚鸟被大风吹得倒退飞行,经过宋国国都。”传:“为什么先说‘陨’,后说‘石’呢?因为陨落石头是记述听觉印象,先听到那声音轰然落地,走去看才知道

    是石头,认真观察才知道是五颗。为什么先说‘六’,后说

    ‘鹚’呢?因为六只鹚鸟退飞是记述视觉印象,初一看是六个黑点,仔细观察才知道是六只鹚鸟,慢慢细看才发现它们是倒飞。”

    因此,古代作家们写文章总是注意语序。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总结说:“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它的主要意思是说,造句要注意字词的顺序(即语序),成篇要注意语句的顺序。据传,曾国藩早期跟太平天国作战,经常打败仗,幕僚向朝廷写奏疏,在奏疏中说“屡战屡败”;曾看后,改为“屡败屡战”。语序一调整,意义重点便改变了。“屡战屡败”限于客观叙述,看了使人觉得湘军无能;“屡败屡战”突出奋斗不已的精神,可以获得朝廷的赏识。这说明,古文家是精于使用语序的。难怪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1889—1978)说汉语是一种位置语。

    第二,就字词的组合自由度而言,汉语语序又是灵活多变的。英国语言学家亨利?斯维特(1845—1912)曾重视语序研究,但他说:“非常自由的语序,只有在屈折语言中才有可能。相反,绝对固定的语序,则只出现在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之中。”

    (《新英语语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汉语缺乏词的形态变化,汉语语序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宾语在动词后;但是,汉语语序的变化丰富多彩,有大量的倒装现象,如:谓语移到主语前,宾语移到动词前,定语可以后置,状语和补语可以相互转换,决不可以说是“绝对固定的”。也许,正因为汉语重整体理解,字词无形态变化的累赘,所以语序变化更自由。在诗词中,这一点体现得更突出。

    曾有人说,特殊文体、文字游戏和语言学家最能挖掘某一民族语言的潜力。1978年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招考研究生,有一道试题是:用“本、不、今、看、书、天、我、这”八个字,排列出尽可能多的句子。这八个字,实际上“今”只能跟“天”组合,“这”只能跟“本”组合,只有六个组合单位。这六个组合单位可以排列出多少句子呢?竟然可以造出39个句子。这是现代汉语语序灵活变换的突出例子。文言文以单音节字词为单位,可以排出更多的花样,尤以“回文”体最突出。晋代女子苏若兰创制《璇玑图》,图呈正方形,纵横各29字,总共只有841字。它可以回环反复地读,能够得出诗歌3752首(有人统计还高达7958首)。这些诗虽非上乘诗,有不少勉强蹩脚处,但它总是一个奇迹,显示了汉语语序的高度灵活性。《璇玑图》收入宋代桑世昌编的《回文类聚》,还有武则天的序言;一般人在通俗小说《镜花缘》中也可找到它。我还想把苏东坡《题金山寺回文体》(七律)抄录于下: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可以倒读,而且倒读跟顺读意境一致,同样符合平仄韵律。

    汉语语法还有简易贯通的特点。在文言中,语素、词、音节、汉字高度一致,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一致;在白话文中,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一致。词和短语只要加语调,就由静态单位变成了动态单位——句子。而旦,词语与句子可相互包含,下级单位甚至可以包举上级单位。如: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况且,一个人身上,各种工匠所制造的产品几乎都

    例中“百工之所为备”,本身是个句子,却做了“一人之身”的谓语。由此可见汉语造句法的简易灵活。所以,中国现代文法学奠基人马建忠说:“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文通?后序》)

    汉语造句还有重匀称、重节奏、重意象的美学特色。如: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喜用四字句,喜欢选择富于形象性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追求音韵铿锵,等等。这些优点,在文言今译中也要保留发扬,使译文达到较高的质量。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词(语)序和虚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

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等。

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

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5)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物量词(尺,斤,个,辆);动量词(趟,次,遭,回等)。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他,大家自己);疑问代词(什么,谁,多少,怎么);指示代词(这,那,这样等)。

(7)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肯否定等。

例如:很,更加,略微;全都,总,仅仅,只;已经,刚刚,一直;再三,往往,时常,屡次;可,却,难道;不,竟,可能没有等。

(8)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朝,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和,跟,由于等。

(9)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那么等。

(10)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结构组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啊,罢了,吧,呢等)。

(11)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学口才到新励成。新励成口才培训是不错的,新励成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大型口才培训机构!现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体验课!新励成集课程研发、面授培训、在线教育、企业内训、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致力于提升人们的软实力,师资 力量雄厚,汇聚了多位优秀讲师,详情... 点击进入详情页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词(语)序和虚词。

首先,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其次,语序的安排对结构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月光流进了屋里——屋里流进了月光。
语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表意重点也有所不同。

再次,虚词的运用对结构和意义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粮食增产——粮食的增产
。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用不用虚词,结构关系不同,或者意思不同。比如:
学校和农场——学校的农场。
挑了十多担就不挑了——挑了十多担才不挑了。

汉语表达语法的意义: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往往会被这么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