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学什么

更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美国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

C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在第()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 李俊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要:本文首先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历程,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经贸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对外经贸焕发新生阶段,以及新时代对外经贸步入新征程阶段。其次,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经贸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国民经济、世界经贸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对外经贸发展基本经验,这也是未来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加快建设经贸强国的基本方针。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 对外经贸; 经贸大国; 经贸强国

  基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商务发展70年”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信息]课题组组长: 李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成员: 陈文敬、路红艳、彭波、朱福林、张彩云、聂平香、王是业、宋微、张久琴、闫实强、孙铭壕、张琼、安宁、徐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经贸的改革发展成就最为出彩。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经贸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对外经贸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对于当前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推进经贸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经贸发展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对外经贸事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中国对外经贸实行一边倒政策,并以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援助合作为主。

  20世纪50年代,作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突破口,中国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援助合作,为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使用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1951年,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和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全球经贸伙伴关系更趋多元。中国持续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了广泛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较为恶劣的国际环境,贸易伙伴多为外交关系友好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贸伙伴迅速扩大,目前中国已经几乎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其中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自2004年起,欧盟超过美国连续14年位列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起,东盟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为中国建立更加稳定的全球贸易伙伴关系提供了制度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数据中心()。

  (二)中国对外经贸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引进苏联、东欧等国的技术和设备,为中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做出了贡献,也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境外资本有效弥补了中国资金和外汇缺口,带来了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对外贸易作为与投资、消费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统计计算的角度,根据目前更为认可的出口增量分析法,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多集中在5%~30%区间。加入WTO以来,外贸对GDP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大多在10%~30%。

  吸纳大量就业。根据相关研究[1],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高达 1.8 亿,每 4 个就业人口中就有 1 个从事与对外经贸相关的工作。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测算结果看,中国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为 59.0 人次。其中,每百万一般贸易出口能带来 82.7人次的就业,每百万加工贸易出口能带来 26.5人次的就业。

  对税收贡献巨大。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是中国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税收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例如,2007年全国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共7584.8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6.6%。随着中国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加税税率的不断下调,2017年,中国海关关税实际税率仅为2.48%左右,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和消费税税率实际则为12.18%,全年两税征收额为12784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8.9%。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示范带动机制、竞争机制、前后向联系机制以及人员流动机制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封闭型产业走向开放型产业体系,迅速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换代。随着产业和技术实力增强,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并购,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输出,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

图4 1980—2018年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和《中国商务年鉴》。

  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非必需的日用品都以进口为主。1950年的进口货物中,90%以上是生产工具和必要的工业原料。中央贸易部于1950年年初召开了全国进口会议,专门讨论民用品的进口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从外部输入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优质消费品进口较快增长,对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重要消费品进口大国。

  (三)中国对外经贸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外贸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引擎。1978—2017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3.74%,中国外贸进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0.97%。中国市场和中国进口为全球生产商和出口商提供了机遇。2001—2017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提升了世界消费者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为构建全球治理新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把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终极目标,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公共产品。为推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创新。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在推进多边贸易谈判和有关议题讨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三、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对外经贸发展70年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未来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加快建设经贸强国应遵循的基本方针。

  (一)发挥后发优势,向西方学习借鉴,实现跨越式发展

  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引进模仿,就可避免重复,少走弯路。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也有优势,这一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可通过学习借鉴、引进模仿,迅速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必重复先进国家走过的每一个台阶。中国举办特区和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就是学习借鉴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做了政策创新,实现赶超目标。

  低成本比较优势是后发优势的重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经济理论界曾有过比较激烈的讨论。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吸纳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首次提出要“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后发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即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要素成本、低环境成本。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迅速把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低成本优势是中国利用外资,吸收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切入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最重要的优势。

  弥补短板和“缺口”也是利用后发优势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斯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约束时,需要引进外资来填补缺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也主要是“双缺口”思想。随着中国储蓄和外汇双盈余的出现,“双缺口”模型指导吸收外资有明显局限性,“双缺口”模型在国内不断拓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利用外资的“三缺口”模型、“四缺口”模型,即以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弥补“技术缺口”“人才缺口”为主。

  (二)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经贸体系,实现综合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统筹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构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统一大市场。主要强调要扩大内需,防止外需的起伏带来国内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部需求的波动对国内经济增长就构成了威胁。因此,1999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国内需求仍然相对不足,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仍然很大。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促进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将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实施各业务领域统筹融合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大经贸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促进对外经贸各领域、各环节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对外竞争合作。这一思想实际上强调对外经贸领域各业务版块要统筹协调发展,要避免业务链条上的分割。即要推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联动融合发展,进而形成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的对外经贸体系和生态系统。例如,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九大提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更为鲜明地强调了对外投资与贸易、生产和服务的联动关系。

  积极扩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动态平衡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强调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的思想。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2007年提出要“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降低关税、扩大服务业开放、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措施扩大进口,促进出口与进口平衡发展。

  (三)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综合竞争优势思想

  后发优势与大国综合优势完美结合,成就了中国举世瞩目成就。后发优势为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而大国综合优势则是结合实际的创新创造,两者的结合成就了中国。例如,加工贸易是向东亚四小龙学习而来的,创造性地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低成本优势相结合,采取“散养”的模式,中国加工贸易遍地开花,把加工贸易这一国际分工和贸易方式做到了极致。又如电子商务也并不是中国的发明,中国学习引进这一业态后,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廉价的运输物流成本,使得电子商务这一业态在中国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国。这些领域都是典型的以后发优势起步,利用大国综合优势,实现赶超型发展的成功范例。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具有制度竞争优势。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战略和政策制定及持续性、连续性,以及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促进方面,具有西方国家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其次,“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2]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制度竞争优势。努力构建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提高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

  利用好大国市场规模优势和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邓小平较早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优势,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3]中国遇到多次外部冲击与挑战,但都利用中国作为经贸大国的独特优势成功化解。当前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大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更强,更有条件利用大国的市场优势,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产业门类齐全,价值链和供应链布局完整,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替代中国吸纳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这也是中国沉稳应对当前不确定外部环境的底气所在。

  (四)创新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经济合作新优势的思想。2015年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形成东中西合力、低中高并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创新的发展新格局。习近平阐述了创新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4]

  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忽略质量问题,质量低下甚至掺假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部从中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提出了对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十分迅速,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仍相对较低,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面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压力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思想指引下,中国在对外经贸领域不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积极探索制定对外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015年,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5]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全面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思想,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要开放、要合作、要共赢,不要封闭、不要孤立、不要独占。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6]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讲话中指出:“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推动区域合作去封闭性,增强开放包容性。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如关税同盟理论,强调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区域封闭性政策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而且对域外成员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如TPP受规则主导型合作机制的制约,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机会参与。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是开放式新型泛区域经济合作,不设置门槛限制其他国家参与,所有接受丝绸之路精神、寻求共同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合作伙伴,把开放包容的精神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理论增强开放包容性。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中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全球治理理念。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尊重合作伙伴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外宣布中国对外援助尊重受援国的自主发展、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要坚持各方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以及其独自选择未来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权利。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

  1. 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傅自应.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裴长洪.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陈文敬,李钢,李健.振兴之路——中国对外开放30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30年[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6. 商务部研究院.迈向贸易强国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7.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助推工业化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利用外资[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8. 商务部研究院.“走出去”全球拓展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对外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9.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对外援助[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10. 商务部研究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融入多边贸易体系[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1]参见商务部研究院编写的《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40年》,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年11月。

  [2]参见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4]《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第203页。

  [5]《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第199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7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初期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