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怎么判断恐龙长啥样的?他们判断的对不对?

在《纽约客》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标题就叫《恐龙灭绝的那一天》(The day the dinosaurs died),讲的是今年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新发现。

虽然涉及专业的内容,但这篇有10000多个英文单词的长文写得深入浅出而且引人入胜,很好看,推荐有英文阅读能力的朋友花点时间读一下原文。(文末附传送门)

这里我不打算翻译全文,挑其中的要点简单讲讲。

设想一下,在 6600万年前的某个晚上,你站在北美的某个地方抬头看天空,会看到一颗像星星一样的东西。

如果你盯上一两个小时,会发现那颗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亮。

  • 1.有趣的是,在帕里艾克河床有着大量的巨型雷龙属恐龙的化石非常丰富,说明这些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这些区域曾繁极一时,洛瓦斯说。

  • 2.它捕食剑龙,迷惑龙和禽龙,有时候也吃其它动物杀死的恐龙

  • 3.在其生存的年代中,Samrukia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剑龙,鸭嘴龙,霸王龙和其它捕食性恐龙

  • 4.这块标本是一堆“混杂”化石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两条食肉恐龙,其中一条可能剑龙,和四条蜥脚类恐龙,这些化石是最近在犹他州的一次发掘中被发现的。

  • 5.这些恐龙都是更大更壮的鸟臀目恐龙,例如剑龙、甲龙和鸭嘴龙的先祖。

  • 6.一些是小型食肉恐龙——正如庄姆海勒与博依德所确认的鳄鱼目动物那样,这些恐龙会截杀年幼离群的食草恐龙

  • 7.这种被称为恐爪龙(Deinonychus)的恐龙后足上存在镰刀般的利爪,从头到尾的身长约为3.3米,是一种非常敏捷的掠食者。

  • 8.他们审查了400多个博物馆的三角恐龙标本和另外密切相关的称为尖角龙的独角恐龙

  • 9.汉莫除了发现了这条恐龙的更多部位以外,还发现了一条大型蜥脚类动物,或食草类恐龙,类似于梁龙,以及这条新的、尚无任何描述的鸟臀目恐龙

  • 10.而在近布尔戈斯省的 拉里奥哈也有发现大量的恐龙 足迹化石,当中有些被认为是属于重爪龙或其他兽脚亚目恐龙

  • 11.这个指数很适合于推测兽脚类恐龙体形,但是在推测小型的坚尾龙下目恐龙(也就是那些鸟类的先驱)时,或许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体形不会那么高大笨重。

  • 12.也许再也没有哪种恐龙会像哈卡斯龙(Kileskus)那样,与人们的传统期望产生如此严重的抵触,这种小狗一般大小的暴龙科恐龙拥有长而低下的颅骨。

  • 13.兽脚亚目食肉恐龙是早期的有翼和羽的恐龙,其主要靠后足行走且不会飞行。

  • 14.许多食肉恐龙带有鸟类特征:可于陆地上行走,通常都长有羽毛,这类恐龙更喜食树叶和草。

  • 15.红层下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1961年广东区测队采得的晚白垩纪恐龙化石非常珍贵,是全世界研究恐龙的最佳地方。

  • 16.曹维新建议:将灵武恐龙化石遗址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

  • 17.伊奥卓玛龙具备已知恐龙的大部分特点,此项发现也颠覆了始盗龙是是最早期恐龙的观点。

  • 18.图东龙、奥瑞普特龙和丝提帕蒂龙这三种龙生存在七千五百万年前,是食肉恐龙

  • 19.如果它与角蟾一样,生性凶猛,那么它应该是一种专以小动物为食的可怕的食肉动物。它甚至可能以刚孵出的恐龙恐龙幼崽为食。

  • 20.它甚至可能以刚孵出的恐龙恐龙幼崽为食。

  • 21.答案就在1999年出的一本名叫《卵、巢以及恐龙宝贝:恐龙繁殖初探》的书里。

  • 22.虽然这样的周期性太阳“弹跳”杀死了6500万年前非鸟类恐龙、翼龙、蛇颈龙、沧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但同时这也促进了生命在其他星体上的传播。

  • 23.我盯著厚鼻龙的口鼻部,牠是只奇特的独角恐龙,是三角龙属的亲戚,不过数量十分稀少。

  • 24.这只食草恐龙的骨头和其他小动物的遗骸混杂在一起,其中包括可能曾经饱餐过恐龙尸体的食肉动物的牙齿。

  • 25.他总结说,这类研究“为恐龙的研究开辟了新路,让研究豁然开朗。而在过去,很多恐龙‘只能在黑暗中四处奔跑’。”

  • 26.爱德蒙脱龙也与之类似,同种类的北方恐龙跟南方恐龙比起来,北方的恐龙对食物比较不挑。

  • 27.位于达拉谟北卡罗来纳生命科学博物馆的恐龙径于近期竣工了,这四只恐龙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 28.除了少数几位持怀疑观点的学者外,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些化石最终证实了鸟类起源于恐龙,是手盗龙(Maniraptorans)恐龙谱系的现存代表生物。

  • 29.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琥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恐龙羽毛,这表明恐龙中的许多品种可能全身覆盖着大量羽毛。

  • 30.这真的是怪兽,有点像啮齿动物,但长着恐龙一样的嘴巴。

  • 31.那么今日仍幸存的恐龙亲戚们是什么情况呢?

  • 32.此外,这种恐龙还会领悟一些经验,比如它会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 33.真正出人意料的是,在恐龙和鳄鱼最后的共同祖先身上,这些特征全部存在。

  • 34.小恐龙的化石表明他们行动速度,但在它们大块头远亲中没有发现类似的证据。

  • 35.放下自己的架子,扮演一只恐龙,或者是大猩猩,甚至是一个坏蛋。

  • 36.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有关恐龙的物质资料,所以我在考虑如何将研究继续。

  • 37.这个房间就像是一个存放巨型化石的库房,可旋转的架子上堆满了恐龙骨骼。

  • 38.它们几乎从来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也没有人制作它们的塑料玩具,但那些最庞大的食草恐龙正是从它们进化而来的。

  • 39.为了实现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的一个特效镜头,我曾经用一个玩具宇宙飞船和塑料恐龙来复制那个镜头,这让我觉得也许我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坚持下去。

  • 40.这些恐龙相对于它们的祖先可能已经有所变化,而适应了在各种环境下生存。

  • 41.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低估了许多恐龙的大小。

  • 42.科学家塞利诺的理论:鳄鱼作为一个能够生存在恐龙时代的物种,源于它们的在陆地和水中都很灵活。

  • 43.萨利,那曾经是最大的恐龙之一。

  • 44.不管什么原因,恐龙以及地球上几乎半数以上的物种就这样地灭绝了。

  • 45.恐龙灭绝是因为它们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 46.它们就像鲨鱼和恐龙的牙齿一样会断裂,但也会再生。

  • 47.从恐龙到兔子,我都爱它们。

  • 48.那么这种恐龙要如何移动呢?

  • 49.尽管同为爬行类的其他恐龙只能在地上跑来跑去,但事实上,翼龙并非真正的恐龙,把它们当作恐龙是个小小的错觉。

  • 50.如果某些翼手龙身上的“绒毛”被证实的确为羽毛的话,那羽毛的起源就可以上溯到更为远古的年代,因为翼手龙与恐龙共同拥有某个更为古老的祖先。

  • 51.生活在这个时候的恐龙还有甲龙和霸王龙。

  • 52.甲龙吃植物。甲龙的肚子下部没有鳞片保护,所以只有把它翻个身才能杀死它。那些大型食肉恐龙吃甲龙。

  • 53.自从鸟类和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在1868年得到赫胥黎和其他的古生物学家的首次公认以来,鸟类的恐龙起源便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 54.一个巨大的恐龙爪沉重的落下,然后和逐渐变弱的恐龙吼声一起消逝了。

  • 55.多数人似乎认为像雄性马门溪龙(此次恐龙展将展出一直身长60英尺的马门溪龙)这样的巨型动物多半是从背后爬上雌龙的身体进行交配的,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长颈鹿和大象一样。

  • 56.“可能性之一在于羽毛状结构从恐龙时代的极早期就开始进化了,”徐星说,不同的恐龙个体或保留或丧失了这种结构。

  • 57.但新种恐龙也有类似蜥脚下目恐龙或雷龙的属性,这些恐龙长得很巨大,长颈,鞭尾,用四只脚到处爬行。

  • 58.但是当徐教授的团队把“郑氏晓廷鸟”包括进去重建后的家族谱时,他们发现这生物并不属于鸟类的血统,而是属于一组叫做“恐爪龙类”的恐龙

  • 59.这种古老的爬行动物背上有着标志性的船帆状背鳍,它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恐龙,甚至出现在恐龙玩具中。

  • 60.腕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而是一边走一边生,这些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

  • 61.地震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而是边走边生,生出的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 62.人们在犹他州发现了它的遗迹,并由此发现,这种恐龙更加符合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形象,并且,它也是驰龙大家庭中的一员。

  • 63.使恐龙虾在几次重大的物种灭绝中存活下来的不仅仅是其卵强大的生存能力,还要归功于其独特的生理构造。 恐龙虾是雌雄同体生物,一个个体就能繁衍出一个群体。

  • 64.阳光明媚,他眨着那双恐龙眼睛,用恐龙的皮肤感觉那种熟悉的暖意,打量着水边蕨草丛中,汲汲营营的蜻蜓。

  • 65.其它人们所熟悉的巨型雷龙属恐龙如阿根廷龙主要是从其已肢体骨骼来推定的,她说。

  • 66.普尔塔龙的发现大大的延长了巨型雷龙属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周期时间,该项研究的领导人洛瓦斯说。

  • 67.柯里.罗杰斯专门从事雷龙属恐龙的研究,根据她的观点:仅从古生物学家手中所搜集的一些骨骼化石来判断恐龙的体型常会产生一些误差。

  • 68.根据他的推测:新发现的物种是雷龙属恐龙的一个分支,这种蜥脚类四脚爬行恐龙以植物为食又因其具有长长的颈及尾巴而闻名。

  • 69.但是经过八千万年的演化,他们变成了长脖子的草食性恐龙,并且长得像拖拉机那么大了。 就如迷惑龙(以前称雷龙)那么大。

  • 70.中国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恐龙-二连巨盗龙,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大羽毛动物,对较小的恐龙形成威胁。

  • 71.最后是白垩纪,如雷克斯暴龙和三角龙的巨大恐龙称霸地球。

  • 72.这种呼吸模式很可能在三叠纪(2.51至1.99亿年前)时代的祖龙身上就出现了,而祖龙又是鸟类,恐龙和短吻鳄的共同祖先。在三叠纪早期,空气中的氧含量要比现在低。

  • 73.该书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肯尼思·卡朋特自从五岁的时候眼看到哥斯拉(日本卡通里面形似恐龙的巨兽——译者注),对恐龙的兴趣和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 74.事实上,对于一些翼龙来说,包括以鱼为食的恐龙和可能像鸭子的滤食恐龙(滤食动物指以鳃和(或)口中齿作为滤网,通过水的吸入与吐出而滤取小型浮游生物的动物),夜间才是属于它们的时间。

  • 75.在澳大利亚,她研究了18种不同恐龙的化石样本,这些恐龙在早白垩纪都生活在南极圈以内。

  • 76.如果陨星事件对恐龙的冲击是全面的却非毁灭性的,那么最终是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结束了恐龙时代。

  • 77.这种小恐龙称为伊氏西爪龙,它的化石是于198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约7500万年前恐龙公园组地层中被挖掘出来的,但之后的25年中一直未加以研究。

  • 78.雌性恐龙变得非常稀少,导致越来越少幼恐龙的出生,以致这个物种数量日渐稀少,直至灭绝。

  • 79.不同的羽毛有不同的颜色样式,这表明白垩纪时期的会飞恐龙和陆地恐龙都利用羽毛来炫示自己。

  • 80.卓越的天文学家可视化能力平衡了艺术方式的可言性。假如鲜明生动、凶暴的恐龙描述没有通过化石表达出来,那么恐龙又怎么能吓到孩子呢?

  • 81.假如鲜明生动、凶暴的恐龙描述没有通过化石表达出来,那么恐龙又怎么能吓到孩子呢?

  • 82.霸王龙就和目前所知最大的非洲象一样庞大,腕龙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一样,比任何一种现存的陆生动物都要大上许多。

  • 83.大多数恐龙都不属于后来进化成鸟类的谱系;它们占据了恐龙系谱的其他分支。

  • 84.Head博士提到:他们就如一顿美味的自助餐一样,在孵化季节成千上万的毫无防御能力的晰脚类恐龙幼仔支撑了整个食肉恐龙的生物食物链。

  • 85.这只恐龙很可能是原始的蜥脚类亚目动物--长颈、四条腿的食草动物,类似于我们较为熟悉的腕足类恐龙

  • 86.肯认为恐龙外阴与现代鳄鱼差不多,所以我们假设雄性恐龙跟鳄鱼一样,有阴茎。

  • 87.科学家们也研究过一种叫做原蜥脚类的体态为中型的恐龙,它们与蜥脚类恐龙亲缘很近。

  • 88.四翼兽脚类恐龙有羽毛恐龙的发现了所谓的,这些被认为是失踪的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联系。

  • 89.自恐龙复原图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

  • 90.兽脚亚目恐龙在逃跑时会特别困难,因为这种恐龙只使用后腿运动,艾伯斯说。

  • 91.“迅猛龙(raptor)看起来有点像恐龙,但是它们与其他兽脚类恐龙(theopod dinosaur)比如暴龙(Tyrannosaurus)相比,与鸟类更相似,”鲁本说。

  • 92.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但羽毛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更为久远的上古时代,恐龙和翼手龙的共同祖先才是羽毛出现的源点,例如上图左边的这块化石。

  • 93.上龙属于一种蛇颈龙,蛇颈龙是一亿五千万年前统治海洋的一种大型水栖爬行动物,其存在时期约与恐龙游荡地球同期。

  • 94.哦那个呀那个是街上的一个恐龙玩具,没什么,让我照顾她,只是个恐龙而已。

  • 95.南阳恐龙蛋化石群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恐龙蛋化石群。

  • 96.这位恐龙迷男爵将这块骨头鉴定为一条可能曾经在此地区的岛屿上生存的矮恐龙

  • 97.自贡恐龙博物馆:世界上三个最大的恐龙博物馆之一,建立在恐龙化石遗址上。

  • 98.举个例子,即使那些大型的长颈恐龙的交配方式与长颈鹿很相似,但雄恐龙在交配时头是个什么姿势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看法不一。

  • 99.一个巨大的恐龙爪沉重的落下,然后和逐渐变弱的恐龙吼声一起消逝了.

日本有一位漫画家村田雄介(对,就是画《一拳超人》的那个村田雄介),去年某一天,他不知哪个脑洞豁然大开,突然画了一系列“未来人类根据骨骼想象动物们的长相”图,然后和动物们真正的样子放在一起。谜一样的画风令人瞠目结舌……

↑从上到下,分别是抹香鲸的骨架、“未来人类的想象复原图”、和真实的抹香鲸。

↓而这个,则是河马的头骨、河马的“复原图”,和现实中的河马:

河马: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等一下!如果对着骨架做出来的复原图,和现实情况可以差那么多,那岂不是说……我们对着恐龙骨骼做出来的复原图,其实也有可能……

由上至下:沧龙骨骼,村田雄介想象出的沧龙,科学家复原出的沧龙。到底哪个对呀??

或者,一直被我们嘲笑的“小短手”霸王龙,会不会其实……

古生物复原图到底是不是胡B画的?会不会我们复原的形象完全是错误的??

……并不会。因为村田雄介画中表现出来的“复原”其实并不符合复原师们平时的工作逻辑,或许它更像是一种可爱的空想。 

我就是一个古生物绘师。尽管人们常常幻想古生物复原绘师的工作是很浪漫、很自由的,可以发挥全部创造力和想象力从纸张上复活一类灭绝的生物……但事实上,这一工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奇幻。古生物复原图的绘画,本质上是对于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综合展示。我们要把那些复杂、枯燥、大众无法直接领会的学术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尽量直观、完整地呈现出来。所以,虽然“古生物复原图”的绘制过程、手法和结果是艺术的,但这种艺术必须要给学术和科学性让位

作为一个目前专职的古生物绘师,我不久前曾受徐星老师之邀为杨氏钟健龙Zhongjianosaurus yangi做复原。接下来,我就以这次复原的过程为例,向大家介绍一幅复原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这是杨氏钟健龙的化石石板:

杨氏钟健龙的化石石板。| 作者

对,这就是一开始我仅有的东西。由于保存不全,所以我首先要通过观察,逐一确定并描绘出化石石板上保存的全部骨骼,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骨骼进行形态修正,然后通过计算比例、参考亲缘关系接近的驰龙类等方法逐一补完骨骼

经过这些工作,我重塑出了杨氏钟健龙的站立骨架形态,它是这样的:

杨氏钟健龙的站立骨架复原。| 作者

在这一步中,如果被复原生物的化石保存比较完好,是可以直接测量比例,建立该生物的站立姿态的骨架草图的。但是如果像这次一样,遇到了化石保存并不完整,或者缺乏足够的颅后骨骼化石材料,比如只有残破的部分头骨、下颌或者零碎的肢体骨骼的情况,就需要扩大参考范围,利用所有可能的资源——无论是同属内的其它物种,还是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或者形态最为接近的生物——以求最大限度还原生物的骨架形态。

记得居维叶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利用一颗牙齿,就可以恢复一个动物的全貌,乃至更多信息”,这话虽然有一些夸张,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一个关于他的轶事中说,一次居维叶的几个学生准备对他这个老师搞搞恶作剧,其中一个学生穿上魔鬼的衣服、带着有角的面具,穿上像蹄子一样的鞋子,深夜闯进居维叶的卧室,恐怖的叫着“居维叶!居维叶!我吃你来了!”,被惊醒的居维叶看了一眼,安然的说:“有蹄子有角的动物都是吃素的,你是不可能吃我的!”然后倒头继续睡觉。

乔治·居维叶,被誉为“古生物学之父” | wiki

为什么只看到动物的一部分就能对动物整体做出判断呢?

这其实应用了古生物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器官相关律,即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相关机能是紧密的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这一点即可以在化石保存不佳的情况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评论、复原并推测其生态习性。

同样的,针对不同的动物的不同部位,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典型一例是哺乳动物的牙齿——通过一颗爪兽的牙齿,我们可以得到它的食性、体型体态、栖息环境等诸多信息,然而如果你得到的是它的骨骼,或是爬行类动物的牙齿,那么你就无法得到这么多的信息的。

猫科动物的牙可以使我们了解很多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没能得到杨氏钟健龙的全部骨骼的情况下,我还是顺利的复原出了它的站立骨架形态。

由于在杨氏钟健龙的复原当中肌肉的情况更多的会被羽毛所掩盖,所以我在这一步是参照了现代鸟类,大致在草稿纸上确定肌肉复原轮廓,由此就制作出了相关的前期工作的结构参考示意图。

杨氏钟健龙的肌肉复原图。 | 作者

虽然这次复原的肌肉的部分比较简单,但显而易见的是,肌肉的复原就是引发开头分歧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将在这里为大家拓展更多的内容:

事实上,肌肉复原的专业性非常强,因为它的方法主要是依赖于现代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也就是说,根据肌肉和韧带在骨骼上留有的附着痕迹,和不同动物身上不同肌肉的功能与发达程度来进行判断。

马头骨上三处明显的肌肉附着痕迹 | 作者

比如观察现代的马是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强大有力的肌肉、韧带附着痕迹越明显,但一些细小的比如面部肌肉或者手脚的小肌肉组则隐秘得多。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一些相对巧妙易懂的方法,比如说通过运动的需求来反推肌肉的样子:为了支撑鲸鱼头部的上下活动,它必须要有一组强大的肌肉,来从头骨枕部连接到它的到脊椎上。而这块肌肉大概就长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鲸绝对不可能长成蝌蚪形!这组巨大的肌肉是负责牵引头部的,毕竟头骨那么沉重,如果没有,那么动物就根本抬不起头了……

缺这么一大块肌肉,这位抹香鲸同学会颈椎劳损的……

再比如,依赖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判断。

当人们发现利齿猪亚科的门齿的时候,他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一点:这种生物幼年时刚刚萌发的门齿上有着细密的褶皱,而当他们长大后,门齿齿尖就会被磨损,唇面珐琅质则变得光滑。毫无疑问,这是成长过程中唇齿的摩擦带来的结果

利齿猪亚科幼年与成年后的门齿 | 作者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结论去看河马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变得显而易见了:门齿和嘴唇紧密摩擦的部分已经光滑,但是犬齿的唇面纹理还在。如果说门齿外侧的光滑还能说是上下门齿摩擦的结果,那么内测的光滑几乎就可以判定是来自舌头和嘴唇共同的摩擦了

一般来说这一步需要联系前面得到的骨骼形态等内容,以寻找类似的结构和生存环境的动物作为参考。这一依据主要是直接参考现代动物,比如:

犀、象、河马等笨重有蹄类群的动物体色普遍性的单调,以灰、棕色为主要色调,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形态上非常类似的其它大型笨重有蹄类,如重脚兽、闪兽、焦兽、冠齿兽等也会拥有类似的体色模式;

如果是一些茂密森林活动的小型的有蹄类,那么我就要考虑适当鲜艳的体色和斑点、斑块;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哺乳动物,我们就要准备复原的体色单调和暗淡一些等等……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点上也不算有统一的固定标准。

以环境因素为参考的古生物表皮颜色复原。| 作者

(主要依赖于现生部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现代动物当中,很多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在幼年和成年个体阶段都存在不同的体色和纹理模式。一般来说幼年动物的体色要更鲜艳、纹理更复杂,动物成年后体色趋于暗淡、纹理会模糊或者趋向整体黑化(也有部分动物成年后仍然会保持比较鲜艳的体色和纹理,印度星龟、辐射陆龟等)。

很容易发现的是,这些带斑点、条纹的幼年动物往往比成年动物更喜欢茂密复杂的林地环境,拥有更复杂纹理的幼年动物实际拥有更好的保护色,可以帮助这些幼年动物更好的融入林地、森林环境当中保护自己。以此为根据,那么我们在复原推论一些幼年生活在森林环境,而成年后可能生活在更开阔环境的动物时,这种纹理样式就成为了完全合理的一个理论依据。

根据可能生存环境及个体发育体色、纹理变化复原的苏氏巧龙 | 作者

这一部分的依据实际就比较薄弱、或者说几乎无从下手了,更主要的是发挥复原绘师的个人观点和想象力。如果说之前几点都是“为复原图的体色、纹理提供依据”,那么系统发育学在这里只能算是“提供更多可能”。实际上,这一变化过程的速度差异非常大,或快或慢我们都无法通过化石研究来验证。

笔者倾向认可的真马系统发生树 | 作者

这一时候,复原绘师通常还会利用作品表达自己所倾向、支持的学术观点。我在这里展示的一张部分马的演化图就表达了在马类分类和演化关系上的观点——我赞成埃森曼将真马属划分为四个属的研究结论,而没有采纳这些是真马亚属的传统观点。

羽毛有什么用?它的实用性功能主要是飞行、滑翔、御寒和性展示。所以,在判断一种不会飞动物有没有羽毛的时候,环境温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霸王龙来说,显然,散热是比御寒更大的问题——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大型动物来说都是这样,像是喜欢泡澡的变温巨型龟类。这就是为什么霸王龙不可能长成一个毛球:总不至于为了好看而热死自己吧?

村田雄介的胡B画“霸王龙复原图”——然而对于霸王龙来说,羽毛可能是非常累赘的东西。

* 羽毛方面,其实也有例外,比如华丽羽王龙。它体型很大,但身体表面仍然覆盖着毛发,这种毛发的功能性目前很难解释。另外一点就是,或许在霸王龙等恐龙年幼时期它们身上或局部会有一些毛发,而这些毛发可能跟随成长逐渐脱落。

最后,虽然在本次复原中没有涉及,但依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生态环境的复原——也就是复原图中的背景。它的存在使得复原图更加完整,也使得读者更容易将复原后的动物带入想象。

对于生态场景复原来说,通常需要采纳是环境信息。一般来说,根据动物化石所表现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动物的生活环境,额外的一些信息还包括沉积环境、植物孢粉等。

准噶尔将军龙和多枝真枝角鹿生态场景复原 | 作者

除此之外,有趣的一例是利用动物的行为学信息为某种三趾马进行的复原。

那要从坦桑尼亚的一出足迹化石说起:在坦桑尼亚利特里地区,人们曾经发现了大量的上新世的古哺乳动物脚印化石,其中之一就是是某种三趾马的行进足迹化石。这一串足迹显示一匹幼马正在一匹母马前方一起小跑前进。可能是幼马顽皮,它突然从母马身前横向穿过。这一行为可能让在较快速度中行动的母马出现了晃动,为了保持平衡,母马被迫停顿了一下,于是在本来都是单一脚趾脚印的行进路程中,这匹母马的右后足留下了一个清晰保留了左右侧趾的足迹!

这串足迹不仅显示了三趾马的侧趾在平时行动中并不接触地面,而且也显示了在某些情况下三趾马的侧趾会起到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最关键的一个行为学信息就是与真马在演化上处于完全不同支系的三趾马竟然和真马存在相同的携带幼马行为模式,即它们都会在运动状态时,让幼马走在自己前面

利用以上足迹反应行为学信息绘制的晚更新世的库比佛勒马 | 作者

冗杂的信息综合诸多学科的知识,让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丰富画面,同时提升复原图本身携带的信息门类。所以你看到一张简单的复原图时,它背后可能隐藏着研究者无数复杂的推演、修正和绘制者们查阅的海量资料。

尽管你也许永远也注意不到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是怎么知道恐龙的样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