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音三字两词的格式是什么?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YYB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07JA740032);特此说明

摘  要:清光绪本《六音字典》里有着丰富的"土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末福建闽北方言方言的底层。全文可分五部分:一、土音与文读音字音节"某同而某、某不同者";二、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同而某不同者";三、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某均不同者";四、只有土音字,无文读音对应者;五、结论。

《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

一.《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内容

《黄帝内经》中唯一提到五声的是《素问. 针解》“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哪么五声到底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宫商角徵羽声”。《素问. 金贵真言论》关于五音的注中说:“角,木声也;徵,火声也;宫,土声也;商,金声也;羽,水声也。”《素问. 五常政大论》在论述不足时的运气中讲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五声就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的语声。历史上乐器的发明要晚于语言很久,故我们认为五声的出现要早于五音。

《黄帝内经》中有四篇文章记述了五声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它们是:《素问. 金贵真言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 五常政大论》和《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注:由于当时音与声常混称,故此四处的音实为声)。具体对应关系是角—肝;徵—心;宫—脾;商—肺;羽—肾。

3.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通经络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 针解》说:“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五声应五音六律”。它们的中心意思是说五声和五音相应(频率相同),因此它们都具有诱发相应经络感传的功能(五音诱发经络感传后述)。

4.五声调式不同诱发的经络感传不同

如上所示五声不但可以诱发五音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亦可诱发六律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五声应五音六律”)。具体的方法是:人声应音,即平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即上声和去声应六律。

5.五声的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

《素问. 五脏生成》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注解中说:“音,谓五音也。夫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此其常应也。然其互相胜负,声见否臧,则耳聪心敏者,犹可以意识而知之。”在《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具体的介绍了五脏偏虚时的声音变化情况:肝虚——其声角商;心虚——其声徵羽;脾虚——其声宫角;肺虚——其声商徵; 肾虚——其声羽宫。

6.语音及相关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记载

忧恚无言》介绍了人发音器官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如:“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气分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也。此文也同时讲述了人猝然无音的病理机制是:“寒气客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从现在已知的语音诊疗内容(如:六字诀、数字疗法和诗疗等)看,与脏腑经络相关的语音并不只有五声。研究结果认为几乎所有的汉字发音都与人的脏腑经络相关,特别是十二经脉。但由于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均可单独的影响人的脏腑经络,所以许多汉字的发音可以先后引发一至三条经络的感觉传导。将这一研究成果用于诗疗和治疗歌曲的创作和应用,那是最理想的事了。

二.《黄帝内经》中的乐音疗法内容

现代音乐理论认为:“乐音是物体(多为乐器)震动状态规则的音;《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丝竹金石匏革土木音也”。因此,这里的音就是指乐音。
2.《黄帝内经》中的乐器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几种乐器,如:《素问. 玉机真藏论》说:“如按琴瑟弦”;《素问. 阳明脉解》说:“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3.《黄帝内经》中的标准音和标准器
最原始的乐音标准音的确定方法是以脏腑经络的共振来确定的。在《灵枢. 经别》中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这里是说五音、六律这些标准音都是与人的脏腑经络相对应的,或者说是以正常人的脏腑经络感传来确定的。当然在发明乐器之初也曾用声音来做标准,如《管子. 五行》说:“审核其声,修十二钟。”但是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个体差异存在,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为突出。所以当乐器发明以后人们便更推崇用乐器作为标准器,如:“竹管律”、“铜管律”、“均钟”和“编钟”等。
4.《黄帝内经》中的乐谱
《黄帝内经》中存有中国最早的乐谱形式,这就是只有五个音的“五音谱”和有二十五个音的“二十五音谱”。“二十五音谱”是五弦琴的乐谱,其中可以明确定位某音在第几弦和第几个音位;其中的指法只介绍了和弦一种,即现代的撮法。
五音是中国正统的音乐源头,它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五音是乐音,是在乐器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因为这五个音与五声一样可以诱发出相应脏腑经络的感传,故使用了五声的具体名称。即:宫、商、角、徵、羽。《黄帝内经》中的音乐疗法使用的正是五音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五音与五脏相连系。五音是最早的标准音。
六律是五音之外的另一组标准音,它的特征是与六腑和六阳经相连系。六律的具体名称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认为与五钟的名称相关。即《管子. 五行》中的青钟、赤钟、黄钟、景钟和黑钟。五钟加上大钟即成为六律的标准器。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古十二律的名称,但有两处提到六律与十二经脉相合。如:在《灵枢. 经别》中说:“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在《灵枢. 九针论》中亦说:“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和十二经脉”。从以上可知六律与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这里隐含了五音和大音(或称太音)与后者的关系。这十二个能与十二经脉相连系的乐音,根据其与经脉的联系性质可分成六阳律(与六阳经相连系)和六阴律(与六阴经相连系)。从乐音的经络感传实验中可知六阳律和六阴律是两个八度的乐音组,为了区别一个八度的十二律我们称其为古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提到十二律的名称,但记有“律吕”、“姑洗”、“林钟”和“黄钟”等相关十二律的内容。十二律的经络感传实验发现:除与十二经有关外,尚与奇经八脉和一些大络脉相关。
《黄帝内经》中有两个流派的二十五音,都是琴属乐器的乐音。其一是《灵枢》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大羽 大宫 右商 大角
左宫 钛商 钛角 右徵
左商 判角 判徵 众羽

1.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

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词调主要分为令、引、近、慢四种。令、引、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两种方法。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这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又由于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作小令。……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甘草子》等六调,《张子野词》则录有《醉垂鞭》一调。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的词调也同时分属几个官调。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词体是由众多词调构成的,这些词调根据其原本的乐曲类型,分成令、引、近、慢四种。

“令”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 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 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和歌、谣、操、曲等相似,唐宋大曲中的名 目有“引歌”一类,其位置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 曲的先头部分。 “近”,又称为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 情近》。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 是因为其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慢”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 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之说,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弓I、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 据清代 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3.说一说“引、令、近、慢”是按什么划分的

词调数目词调是指词的曲谱, 万树的词律中分660调, 1180余体. 清钦定词谱中收录有826调, 2306体. 同一词调有时也允许字数和音节略有不同.词调类别1. 按字数区分.宋《草堂诗馀》中第一次把词分别小令, 中调, 长调. 清代毛先舒则把58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 59-90字之间的称为中调, 90字以上的为长调. 但是这种分类标准并非绝对的. 一般上来说, 把短调和小曲称为小令, 令或者小调. 如:三字令, 如梦令, 惜春令等等. 而把字数比较多的中调称为引或者近. 如千秋引, 清江引, 诉衷情近等. 长调又被称为慢调, 如扬州慢, 声声慢等.2. 按分段的形态区分按分段的不同可把词分为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一首词称为一阕, 而一阕一般分为二段(又叫二片). 上半段为上片或者前片, 下半段则为下片或者后片.3. 调名的起源(1). 来源于地名:西河, 甘州令, 石州慢, 扬州慢等;(2). 来源于人名:虞美人, 昭君怨, 念奴娇等;(3). 来源于事实:好事近, 归田乐, 雨霖铃等;(4). 来源于物名:珍珠帘, 玉蝴蝶等;(5). 以内容命名:诉衷情, 感恩多, 别怨等;(6). 以词体命名:三字令, 百字令, 字字双等;(7). 来源于古人诗句:蝶恋花, 满庭芳等;(8). 从词句中得名:一剪梅, 江南春等;(9). 从经史诸子文句中得名:于飞乐, 高山流水等;(10). 沿用前代乐曲名:长相思, 风入松, 谪仙怨等。

4.词牌名中的令、慢、减字等有什么规矩么

所谓“令”多指词之短调,最者如《十六字令》例举毛泽东词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格律: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注:[]为可平可仄) 还有一些正格名不为“令”的短调也可称“令”,如《醉太平》又作《四字令》,《虞美人》又作《虞美人令》,《浪淘沙》又作《浪淘沙令》等。 《浪淘沙》律如下(例举李煜一首):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平]仄仄平平(平韵) [平]仄平平(协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协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句) [仄]仄平平(协平韵) (双调前后阕同) “减字”对应“添字衍声”,意为在原词基础上减少几字(通常不减声韵)构成新词格律。

其实“减字”后的词已是新声,与原词关系不是很大了,如《减兰》较《木兰花》减少十二字(上下片的第一、第三句各三字) 由于《木兰花》格体众多,此指举出正格格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句),[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韵)。

(双调前后阕同) 《减字木兰花》 [平]平[平]仄(仄韵),[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韵)。 [平]仄平平(换平声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双调前后阕同) 最后再说“慢”,顾名思义“慢”调的确很慢,词中长调通常称“慢”,当然,也有人认为“慢”调原指乐曲较为舒缓的词。“慢”调有独立成体的,如《声声慢》(双调九十七字,变体甚多,此不举出以测出谬,欲求者可见《钦定词谱》)、《石州慢》等。

“慢”调还有自度曲一类,如姜白石《扬州慢》等。再有就是添声添字而成“慢”调,如《木兰花慢》,例举辛弃疾词: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定格: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仄中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音一字一词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