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博士生,可以制作产品经理的课程,有没有很好的变现平台?

多知网5月27日消息,今日,番茄魔方召开发布会,发布番茄魔方在线魔方教育平台。同时,番茄魔方宣布开放B端合作,与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代理商展开合作。

在线魔方教育中存在的那些坑

番茄魔方创始人卢宏旭说,最开始,他们做过一个调查,现在每天有数万个魔方被卖出,但是其中一半都遭到了闲置,原因是在学习魔方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另一方面,国内并没有一个专业做魔方教育的平台。

做传媒出身的卢宏旭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去年十月份,番茄魔方项目启动,此前,卢宏旭的公司做过很多MOOC的拍摄,学电影出身的他对于拍摄流程轻车熟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番茄魔方还是踩到了一个个坑。

目前,番茄魔方已经积累了1500分钟的课程资料,这些课程的拍摄过程中,配置了录音师、灯光师,“堪比电影标准”卢宏旭说。但是,最开始的录课过程却经历了很长的探索过程。

最开始,如何找到录课的老师成了首要的问题,番茄魔方的想法是,找到魔方水平最高的人录制视频。就这样,番茄魔方循着亚洲、中国魔方比赛的排名,开始联系魔方选手们,向他们发出邀请函,希望让他们来番茄魔方录制课程。

“有很多没有想到的困难。因为很多魔方选手还是在学校上课的孩子,首先,邀请他们到北京录课的时间就成了问题,要说服家长、说服学校,离开学校一周的时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和学校都比较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请假也不好请。

在这种情况下,番茄魔方联系到了第一批老师,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魔方高手并不一定是教学高手,魔方高手们虽然能够做到在数秒之内还原一个魔方,但是教起学来,却有些不知所措。之前没有魔方教学体系,“4-5天的时间一半时间都在沟通,做教研。”卢宏旭说。在录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开场语都要重录20多遍。”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主持人或者演员。“

目前,番茄魔方平台上的入门课程免费,进阶课程在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此外,现在客服也能接到一些线下课程的咨询,目前,番茄魔方已经开设少量一对一课程,售价在350-650元每个课时。

一个魔方能否撬动大生意?

除去做课程直接To C之前,To B的渠道合作也是番茄魔方的渠道之一。番茄魔方产品经理王擎表示,番茄魔方将开放学校、社会教育机构、教育资源代理商的合作。

卢宏旭在现场公布了一个数据,使用百度指数分析,番茄魔方的用户主要来自10-19岁和30-39岁,这个年龄段刚好是中小学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而根据数据分析,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学校附近和小区附近。也就是说,要想找到用户,就要”拿下“学校和小区。

针对公立校,番茄魔方已经针对公立校开发了相应的创客课程,除了魔方的还原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色彩识别,魔方拆装,团队合作类课程等等。魔方还原方面,番茄魔方开发了一套教具,教孩子从一面、一层、两层、全部四个阶段学习魔方还原。相对于直接使用普通魔方教学,学生可以在每个阶段感受到进步和成就,同时,便于对培训公立校老师进行培训。

针对机构,卢宏旭表示,招生和教学都由番茄魔方来做,教育机构只负责分钱就可以,因为教育机构平时要安排语文、数学等课辅类课程,只有在学生相对少的时段才愿意开设这种课程。“他们可以把这个作为附加的课程,我们可以出名师给机构做公开课,实现收入了之后大家一起分享利益,其实对于教育机构来说,他们也并没有付出什么,既可以丰富课程品类又可以分钱,何乐而不为。“

报名后,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下上课,还可以免费获取番茄魔方平台上的所有课程。另外,小区或学校附近的咖啡馆等地也是番茄魔方的合作对象,咖啡馆提供场地,番茄魔方提供娱乐内容,既可以为咖啡馆吸引人流、在咖啡馆的客人中转化的用户可以为番茄魔方的课程和魔方带来销量。

目前,番茄魔方日IP流量约1.2万,周末可以达到1.8万,上线到现在,视频的总播放量为30万。

从番茄魔方的发展思路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比较细分的品类,光凭借在线或线下的课程恐怕无法获得规模化的营收,番茄魔方更多地是在寻求广铺渠道,通过与各个大小渠道形成利益共同体,寻求流量变现。现在,已经有以四驱车为主题的动画《四驱兄弟》,以悠悠球为主题的动画《火力少年王》,但是尚没有出现魔方相关系列动画或视频产品,作为娱乐跨界教育的创业者,卢宏旭的下一步,或许是通过视频、栏目、动画等形式强化番茄魔方IP,加上B端合作积累的品牌势能,规模化变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多知网

闵海波,军校出身,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拥有16年军龄,复原离开部队。

文| 铅笔道 记者 程用杰

“据统计,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

我是本文作者程用杰,关注科技和企业服务,对农业、教育也很感兴趣,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哦)

摩拜贱卖 资方终局:陪跑三年 无一赢家

算命投资 圈中奇事:不见面不尽调 八字合即打款 成败天注定

邻家便利店一夜猝死 陪葬股东:资方为600亿P2P平台 4月前暴雷高管入狱

钱荒,熬死的VC:90天仅募2000万 90位LP出资率10% 死于3周年前夕

钱荒,这是VC们“下跪”的年代:工资临断发 退出率,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可能有人认为是需求洞察——因为商业化的目的就是要卖产品,搞清楚需求才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产品进行售卖。

但我的认知是:商业化的本质是资源洞察,当然过程中也要配合需求洞察。说的直白点,商业化往往基于你有什么可以售卖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产品产生的价值资产(比如内容、流量、数据、功能等),进而锁定变现产品方向。

比如,我们做O2O团购那会儿,刚开始流量不大,更多的就是帮商家出货赚佣金;后来商家多了,流量也大了,发现还可以卖广告——从流量到广告,就是典型的资源变现。

这样的例子互联网行业数不胜数。

而如果按照营销思路去挖掘客户需求,不注意与现有资源的转化关系以及协同效应,往往得不到好的商业化效果。

我们有段时间售卖了一些满足客户需求的其他产品,虽然赚了些钱,但对主业增长帮助很小。

现在想想,有时候为了生存也是没办法,这也是我认为的商业化与市场营销的一个区别吧。

市场营销学认为:营销的本质是需求洞察,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优先级最高。但如果营销思维在商业化策略设计中得不到合理的平衡,就有可能入坑。

此处举一个具备规模化资源的行业案例:

美图公司曾经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手机业务,满足的是爱美人士的拍照需求(基于用户洞察),也创造了高额营收。但手机不是美图App资源的直接变现,无法与App真正形成规模化协同,手机用户占比太小。加之手机迭代成本也很高,一线厂商竞争激烈,后来手机业务就选择嫁接给小米了。

因此,资源洞察是互联网产品实施商业化的第一步,需要进行专业的资源评估。

比如流量资源怎么评估、内容资源怎么评估、功能及数据资源怎么评估等。

在成功做好资源评估后,基本就可以锁定商业化方向了。比如:流量资源(广告位)可以接入广告变现,还可以接入电商来消耗流量;如果内容或者功能资源有增值价值可挖,可以设计会员产品或者订阅产品变现。

当然,如果用户有其他额外的消费需求,而我们提供的变现产品又能很好的结合现有产品资源,那么就可以实施变现。

比如Keep,咕咚等运动App售卖智能化装备,就与健身大数据形成了协同效应。

关于变现产品的精准定义

此处基于个人经验并结合行业研究,分享两个我认为有价值的产品精准定义逻辑。

1. 一款变现产品需要跑通“人、货、场”才能被精准定义

注意:这里不是变现产品的孤立跑通,而是要与宿主产品(或者所在平台)协同跑通,尤其是针对2C变现。

之所以叫“精准定义”,意思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围绕这款产品的核心变现逻辑。

以抖音的直播电商场景为例,可以将电商看作一个大的变现产品,如果仅从直播间孤立场景看,“人、货、场”相对比较简单,但有很多不可预测性——比如直播间的流量哪里来?主播的粉丝哪里来?等。

为了促成直播电商的成功,抖音平台提供了一系列协同支持。

比如:抖音的内容推荐机制让主播能够触达更多潜在粉丝、抖音为直播间提供多种用户进入方式、抖音为直播间提供完整的商品展示及交易流程等。

这样就精准的定义了电商这个变现产品,直播间也因为与短视频平台的深度协同(跑通),而使得电商变现效率得到保障。

设想一个比较糟糕的情况是:将电商业务植入到一个中低频的产品中,虽然用户规模很大,但流量支撑不足,又没有直播间这样的强力变现场景支撑,过于依赖电商自身的营销,那么这种变现策略是很难成功的,即使可能部分产品用户确实很喜欢电商产品。

此外,我曾经有个错误认知(估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有了规模化用户,随便卖点什么都能把钱赚了。

针对2C类变现产品(比如卖会员、卖电商、卖增值服务等),简单总结以下三个要素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风险,这也让我们对一款全新变现产品的定义保持谨慎。

  • 如何从海量用户中匹配出目标消费者并高效触达?产品形态(频次、时长)如何影响用户消费水平?这里就需要深度洞察消费需求。
  • 货:如何提供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付费产品?为目标消费者提供付费产品,一定要考虑当前的用户心智。比如你一直是一个修图工具,突然有一天问用户你买面膜吗?可能有人会买,但如果大部分人对你卖面膜没有认知,那么这种用户心智教育的成本就非常高。
  • 场:如何构建全链场景以实现用户购买?需要对用户消费过程的关键场景进行强干预,而不是生硬的给个商品购买链接。比如一个典型的电商消费过程:内容推荐–》粉丝关注–》持续种草–》直播间观看–》带货成交。也因此,内容平台电商化(比如抖音)与电商平台内容化(比如淘宝)是两个很明显的平台演化趋势,本质都是在通过升级产品形态延伸对消费链的场景覆盖。

2. 一款变现产品要跑通财务模型才能被精准定义

当公司具备多款变现产品的时候,一般都会通过建立财务模型来制定每款产品的商业化策略,尤其是面向2B变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的变现定位。

比如:有的产品就是通过薄利多销引流,有的产品就是通过高价值高服务获取高利润。

一般来讲,一款产品很难做到既是流量产品又是利润产品,每款产品贡献的营收及利润都是不同的。

以下是通过财务模型进行产品定义的三个关键点。

1)产品定位及营销策略:

每款产品都需要找到自己在财务模型中的定位,即为整体营收及利润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什么价值,并据此制定营销策略。这里的营销策略就注重客户洞察、产品包装、推广及售卖策略等方向了。

公司需要将预算及资源(比如流量资源)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产品,进而让所有产品的整体投资回报率达到最大。

多款变现产品的情况下,需要将产品分层营销,通过挖掘客户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延伸需求实现复购其他产品。

客观来讲,商业化资源评估及产品定义很多时候是一项战略规划工作。

对于一款互联网产品,完成了这两者,就可以继续推进产品生命周期,并进入更加落地的细分工作了。

同时,商业化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概念,整个过程覆盖了变现产品从0到1的研发周期(规划、设计、研发、测试、上线等),也覆盖了从1到N的市场周期(定价、包装、运营、销售、服务等)。

而对于商业化从业人员,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好处多多,也是我写作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赘述。

商业化从业者的关键素质

在以往的互联网公司招聘中,“商业化”更多的被用在广告变现场景,但近几年它面向的变现场景已经非常多元化了。

如果从变现产品类型来区分,我不倾向于“商业化产品”单指广告,而更多针对泛化类型的变现产品。

如果从职位类型来区分,商业化从业人员的目标岗位更是越来越细分。

我基于我本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招聘信息调研,总结四个商业化从业人员的关键素质供大家参考。

如果硬要匹配,这四种能力的具备,对于商业产品经理与商业化运营人员的帮助最大,其他岗位也可以借鉴。

我所理解的策略分为两种:

一种是宏观的商业化策略设计,比如是否要接入一个新的变现场景,可行性如何评估,变现效率如何评估等。

另一种是微观的商业化策略优化,比如在商家列表中,如何通过更合理的策略让商家精准匹配到目标用户,从而提升成交率。

对于前者的能力,比如一位广告产品经理,职业生涯前期更多是聚焦广告变现,这个时候他的广告变现能力基本就等于商业能力。

但因为广告在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所占的业务比重不一样,还可能延伸出其他变现场景及产品,这个时候就要关注流量在不同场景的变现策略(比如内容变现、电商变现等)以及变现效率(首先要覆盖变现成本)。

对于前者的典型使用场景有:

第一,直觉判断,是指具备了良好的策略认知后,直接判断各种商业化策略的可行性、风控点等。

第二,逻辑分析,是指具备一套结构化方法以实现商业化策略分析以及产品规划。

产品能力是商业产品经理岗位胜任的基础能力,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能力。

当然这种熟悉也可能存在片面性,即产品经理可能相对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能力要求,而对更多关联岗位甚至更高级别的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并不熟悉。

但如果能够对产品的全链路有所了解甚至熟悉,那么就可以更好的与周边岗位沟通甚至参与管理。

从产品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商业产品经理需要熟悉业务逻辑,即具备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需要熟悉本公司的业务逻辑;

第二,需要熟悉本行业的业务逻辑。

从商业产品经理的招聘信息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业务经验的要求或者优先权。

用户产品经理也需要懂业务,但与商业产品经理是有差距的。

公司对商业产品经理的业务要求往往是专业级的,因为他直接关系到一款产品或者业务线的变现目标达成,甚至级别高的产品经理要为整条业务线直接负责。

对于产品经理是否应该懂技术这个问题,我相信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一个熟悉技术逻辑并且能够懂得用技术语言交流的产品经理,应该是技术团队最喜欢的人。

当然,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对产品经理的技术能力要求不一样,在此就不展开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生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