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络上吹捧特斯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有人相信?

对狗狗币先吹捧后打压:马斯克是怎样把你当韭菜割了?

看好数字加密货币,并将其作为交付和理财手段之一的马斯克,在狗狗币和比特币之间施展乾坤大挪移,随时准备收割韭菜——题记

数字加密货币之一的狗狗币被看好它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带沟里了。

美国当地时间5月8日晚,马斯克在参与录制NBC热门深夜喜剧秀《周六夜现场》(SNL)时,被问到狗狗币是否是一种“诈骗”时,他肯定地回答:“是的,诈骗。” 这个诚实的回答使得狗狗币应声下跌接近40%,追随者被踩踏无数。

事实上,马斯克是数字加密货币的忠实拥趸,他不仅允许自己的两家主要企业,做新能源汽车的特斯拉和做太空项目的Space X分别可以用比特币和狗狗币来进行结算,而且将比特币作为理财手段,今年年初一次性大手笔买进15亿美元。

就在节目之前,马斯克还是狗狗币的狂热追捧者,为其唱着高调的赞歌,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社会媒体上呓语般地说着溢美之词,为其吆喝,称“我们不需要成为亿万富翁就能拥有狗狗币”、“狗狗币才是人民的虚拟货币”、“我没喝多,也没情绪低落,心里只有狗狗币”……

然而,在这次综艺节目上马斯克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如何来理解他对狗狗币先吹捧后打压呢?

马斯克是从骨子里面看好数字加密货币的,也在不遗余力地为其吹捧。他这种狂热,甚至让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美国曾有人以操纵市场为由,扬言将马斯克告上法庭。显然,这次马斯克出尔反尔是违背马斯克的初心的。

马斯克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也是为了利益,为了从中获得更多利益。

我们都知道,年初马斯克曾经追加了15亿美元重仓比特币,他没有理由不看好数字货币的。比特币和狗狗币,都是主流网络虚拟货币,两者却是竞争关系。市场上投资数字加密货币的资金是恒定的,向狗狗币投入多了,向比特币投入就少了,反之亦然。

打压狗狗币,理论上可以致其资金流出。如此一来,流向比特币的资金就多了,炒比特币的自然而然多了,价格就上来了,马斯克就可以通过抛售比特币尽可能地获利。有消息称,马斯克已经正在逐步从比特币中套现出来,据说已经套现了10%以上。

当然,这是左右手的互搏,也许从比特币中出来的钱,马斯克还是要将其投资到数字货币上来,这恐怕就是狗狗币了。把狗狗币的价格打下来,正好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吃进去,然后坐等价格涨上来。狗狗币今年以来已经上涨太多了,如果要大规模吃进,确实需要将价格打下去——相对于比特币的虚高价位,狗狗币的增长空间将来更加可期。

这些不是高飞锐思想的无理臆想,无据推测。看看马斯克的行为,我们就不难得到结论。据财联社5月10日报道,马斯克的Space X正在将接受狗狗币作为独家支付方式,用于发射月球卫星DOGE-1。DOGE-1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搭载“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马斯克极有可能用其将“狗狗币”投放到月球上——他在推特上曾经这么说过。

这个动作是一个很妙的炒作办法。如此一来,到时候,在马斯克一系列新闻话题操作下,狗狗币的价格势必水涨船高,迎来一个难得的高光时刻。如果现在把狗狗币的价格打下来,大量吃进,届时再出货,你说是不是一笔很绝妙的生意呢?届时,马斯克就要毫不留情地割“韭菜”了。

也许,那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个姓马的德国先贤的那句名言:资本来到世界,每个毛细血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对于马斯克的话,我们要有逆向思维,且听且看,不能被资本家牵着鼻子,成了他想割就割的那棵“韭菜”了。

2021年5月10日 北京右安门内

(来源:高飞锐思想的财富号 09:08)

(原标题:争议中的特斯拉,“成为汽车界的苹果”更像是伪命题)

摘要: 目前苹果的市值高在5400亿美元左右,的估值为320亿美元左右,即苹果的市值是特斯拉的17倍左右。但苹果去年的营收达到2275亿美元,特斯拉在60亿美元左右,苹果的营收是特斯拉的38倍

日前,某业内知名人士在雪球回答网友有关特斯拉前景时称,特斯拉未来的估值可以达到3000亿美元,成为汽车产业苹果。尽管该人士并没有就特斯拉何时达到3000亿美元的估值给出自己的时间表。

其实有关特斯拉估值的问题在业内并不新鲜,甚至在估值的金额上远比这位业内人士来得大胆。别的不说,仅是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就在去年称,特斯拉的增长轨道可使公司市值在2025年达到7000亿美元(当时苹果的市值),与苹果公司当下市值不相上下。那么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在此,我们不妨从现在特斯拉估值与苹果的市值来做一比较。

目前苹果的市值高在5400亿美元左右,特斯拉的估值为320亿美元左右,即苹果的市值是特斯拉的17倍左右。但苹果去年的营收达到2275亿美元,特斯拉在60亿美元左右,苹果的营收是特斯拉的38倍;苹果的利润为530亿美元左右,但由于特斯拉依然在亏损,所以利润方面我们无法做比较。

即便如此(按照营收计算),仅从目前看,特斯拉的估值与苹果相比,也被高估了很多。那么我们不妨以上述业内人士所言的,特斯拉未来的估值实现3000亿美来与苹果做一比较看实际情况会怎样。

按照特斯拉现在估值320亿美元,未来3000亿美元的估值是现在的接近10倍,这意味着要实现这个目标,特斯拉的营收是否或者至少应该接近其估值的一半呢(按照苹果5400亿美元的市值与2275亿美元的营收,后者是前者的一半左右的计算方法来)?即至少要实现1600亿美元的年营收,利润至少要达到300亿美元左右(按照苹果5400亿美元的市值与53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后者是前者的1/10),那么按照去年特斯拉营收60亿美元和汽车销量5万辆左右计算,要实现1600亿美元的营收,在汽车平均单价12万美元不变的前提下,意味着特斯拉汽车的年销量至少要达到135万辆。

鉴于此前Model3作为特斯拉未来主打的车型和主要定位的市场,其售价仅为3.5万美元,加之未来竞争对手的涌入,其汽车平均单价肯定要远远低于目前的水平,而这种单价下滑的压力势必转移到销量上。这里我们就以Model3的平均价格5万美元作为未来特斯拉汽车的价格基准(按照配置不同取中)计算,特斯拉要实现估值3000亿美元(营收至少达到1600亿美元)的目标,汽车的年销量至少也应该在250万辆左右。

但按照上述业内人士的乐观预测,到2020特斯拉的年销量也就是50—60万辆(是否是该业内人士对于特斯拉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的时间点),仅为250万辆的1/5,远未达到估值3000亿美元的销量。当然,这里我们还没有计算利润这个指标,因为就目前特斯拉每销售一辆Model系列汽车就亏损4000美元,我们真的很难对其利润在短期内抱有多大的期望。

如果说上述仅是简单的数字对比,那么造成这些数字差异背后的原因才关键。

与苹果在手机产业“软硬兼施”的颠覆性创新相比,哈佛大学按照克里斯滕森对于“颠覆性创新”定义的研究后认为,特斯拉根本算不上颠覆者或者说特斯拉的创新模式不属于颠覆性创新,而是典型的“维持性创新”,即以更高的价格不断改善性能和以更低的价格及更多的品类进入市场,而特斯拉究竟属于哪一种创新,对于传统汽车厂商及其供应商和投资者至关重要。

因为如果特斯拉是“颠覆性创新”,竞争对手可能不会对它做出强烈竞争性反应,而如果是“维持性创新”,竞争对手将会逐步涌现且竞争就会非常激烈,更重要的是其发展的环境、规律和商业模式势必按照传统汽车产业来衡量。如此一来,特斯拉面临的挑战重重,且很难彰显出优势。

据统计,美国2014年的汽车销量为1650万辆,但纯电动汽车仅为11.9710万辆,市场份额仅为0.7%,而传统汽车厂商之所以没有向电动汽车领域投入太大精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实力(包括技术、资金、营销等),而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使用电动汽车。

即便如此,传统汽车厂商也并没有完全忽略电动汽车,例如日产Leaf和雪佛兰Volt两款电动汽车2014年的销量均超过特斯拉,而且新款雪佛兰Volt造型更加漂亮,续航里程更长。此外,雪佛兰还将在明年推出价格更低的Bolt EV,而宝马和奥迪也在推出更多款式的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据悉,新版宝马i3的续航里程可达120英里。而预计将于今年上市的通用雪佛兰Bolt,其售价虽然略高于Model 3,但其续航里程可能会达到200英里左右。

这些均证明,如果电动汽车真的有一天成为主流,像通用汽车、宝马、奔驰和日产等这些传统汽车企业完全有能力迅速转向这一领域,使用其现有的生产能力、供应商网络和经销商对抗特斯拉的威胁。由此看,尽管特斯拉表面上看有自己的市场,但目前该市场依然小众,而特斯拉即便是在这个小众市场也没有处在领先的位置且存在强劲的对手,这些对手不仅来自其所在的电动车市场,更有同属于大范畴的汽车产业中的传统汽车。

相比之下,苹果则的颠覆性创新则在屏蔽掉了之前功能机市场的主要对手,或者说重新制订了手机(智能手机)产业新的竞争和发展商业模式及标准,这也是为何当初全球功能机市场的霸主摩托罗拉、纷纷陨落的主要原因。即旧有手机厂商占据优势的商业模式和标准已经失去了作用,且没有丝毫的延展性。

这点与上述特斯拉所处的汽车产业中,其商业模式大部分隶属于传统汽车产业且传统汽车厂商具备相当的延展空间去适应在量变而非质变的商业模式中追赶,甚至超越特斯拉。

提及苹果颠覆性的软硬兼施,该人士称,特斯拉的优势在于“软”,但我们清楚,无论是苹果所处的智能手机产业,还是特斯拉所在的汽车产业,软硬皆不可或缺,尤其是汽车产业中,汽车本身的设计、质量更是尤为重要(事关驾驶者的生死),但不幸的是,正是在“硬”上,即汽车的质量上特斯拉有所欠缺。

例如Model S推出时曾经赢得无数人的赞誉,因为设计和性能出色,它打破了《消费者报告》的评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报告》却将它打入“不推荐”的行列,甚至一度将它划到“最糟糕”汽车的排名中。而特斯拉的论坛,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包括传动系统缺陷、挡风玻璃破裂、天窗出现故障、车门把手失灵,以及其它诸多的问题。这点与苹果的过硬的“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软”,其一直吹捧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更是事故频发,甚至导致驾驶者的死亡。而其近日升级软件系统加价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加之更早之前特斯拉放弃打造其自己的车内生态系统(改为兼容苹果和谷歌的车载生态系统),我们鲜见特斯拉“软”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特斯拉将成为汽车产业的苹果并未来估值会达到3000亿美元实在难以说服众人,加之其没有给出较明确的时间表,更像是一个。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

在针对一个话题开始写作之前,我一般都会查查资料、列列提纲。而当提笔准备写写人工智能这个最近因为大量相关领域创业公司拿到融资而被再度炒热的概念的时候,我却想到了一些有趣的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个古老的,且在过去的 50 年里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太多关注的概念。翻阅维基百科,你甚至能找到这一词条。事实上,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知识的浅薄,并不能对人们在这个话题框架下进行讨论的希望产生任何阻拦——我就是最好的例子:在「AI 寒冬」的时候(几乎持续了上个世纪整个后半叶)的普罗大众和现在的普罗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并没有增进多少,只不过从前人们更愿意提「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而最近几年 AI 更加吃香罢了。

如果你不是算法工程师,那么你不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在那里,就那么好用……等等。

我的逻辑在这里被打断,然后被轰然推倒。

在「AI 寒冬」的那段时间里,人工智能研究因为数次技术革新尝试的失败而停滞,而改名换姓的机器学习却更容易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式方法相通,但目标却截然不同:机器学习希望模仿人类,而人工智能希望替代人类。就像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一样,这是两种自动化程度和智能程度高度相当,但仍有根本性不同的汽车控制技术。在我的逻辑被自己击垮之后,逻辑重建将围绕着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来展开:

一个月之前,世界上最热门的电动车公司特斯拉以「D」字为发布会的主题,吸引了全世界科技迷、汽车爱好者的眼球。半个月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D」代表着什么,可期待中无人驾驶这种富含未来奇幻色彩的功能,还是没有来到特斯拉新车当中,令人们不免有些失望。而在这之前,另一家硅谷科技公司 Google 刚刚发布了旗下 Google[x] 团队研发五年之久的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和刹车等人为的制动装置。

特斯拉是汽车公司,Google 是……搜索公司。为什么我们要依靠一家搜索公司,而不是汽车公司,来引领无人驾驶的未来?是什么在阻挡着坐落在全球高科技人才最密集的硅谷地区,拥有全球最优秀汽车相关技术,手握几乎用不完的资金可以投入研发的特斯拉,去做无人驾驶汽车? 特斯拉创始人兼 CEO Elon Musk 近期在多个场合公开发表的见解或许能够回答我们的疑虑:

1. ,只身一人带采访团队三人试驾自家研制的电动车。在震惊于特斯拉新车超强的性能之于,采访者希望了解 Musk 对于开自家的车有什么感觉。Musk 的回答调性一如往常的高:

我们努力让这部车的操作界面对驾驶者更直观,就好像车是自己的一部分,控制车就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不需要思考,车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好感应你的想法,做到你想要做的事。

Nick Bostrom 的著作《超级智能》(Superintellegence)值得一看。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非常谨慎,否则其在未来的危害性将不亚于核武器。

不是每一位科技公司领军人物的每一条推文都值得推敲,Musk 的这一条在当时也一样。但没过太久,Musk 用一场演讲再度表明了自己并不是说着玩。

3. 在美国时间 10 月 26 日,Musk 称人工智能就像「召唤恶魔」这种神话中远古的术士才会研习的恐怖技法一样,将会为研究它、使用它的人带来无法预估的恶果:

研究人工智能就像召唤恶魔一样。就像所有的神话中画着法阵捧着圣水的邪恶巫师一样,每个巫师都声称自己可以控制恶魔,但没有一个最终成功的。

人们惊讶于这样一位具有优秀的技术背景、丰富的项目经验的科技界高层人士居然会发表这样「反创新」的言论,更何况他今年三月刚刚了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图像识别技术的创业公司。

但换个角度的话这些言论可能更好理解:Musk对Tesla电动车的理解是“控制车就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不需要思考,车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好感应你的想法,做到你想要做的事”,这精准地体现了Musk认为人性应该对车占有控制权,而不是反过来。也正因为 Musk 是技术出身,他才对于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取代/奴役人类的程度的理解,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数据支撑。原来,被他人吹捧为现实版钢铁侠的他,恰好是最担心人工智能技术过度发展的人。

人工智能现在都可以做什么?一家名为 的公司正在使用贝叶斯理论来开发出一套安全系统,试图学习什么是「正常」的情况和「不正常」的情况,从而为部署该系统的 IT 架构提供事故发生时,甚至是发生前的报警服务;另一家名为 的公司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虚拟客服软件,通过不断地学习,帮助用户在客服工作这一劳动密集型工作上,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客服沟通成效。

由人类研发的深蓝,在国际象棋上击败了人类自己

一边是特斯拉作为一家创新型电动车公司,在自动驾驶系统上面的「没追求」,另一边则是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用机器替代人类,给生产效率带来大变革。为什么特斯拉的新车没有给机器系统开放更多权限,而只赋予了其类似于过去汽油汽车定速巡航的升级版功能:智能加减速、变道等等?为什么不试着让新车完全替代人的操控?从现实的条件限制上来说,未经机器扫描和绘制过的道路无法支持无人驾驶是一个原因。而担心机器系统有一天会走到「信息的奇点」,整合了人类心理模式之后背弃人类设定的三大定律,选择背叛人类主人,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自动驾驶希望优化驾驶者的驾驶体验,而无人驾驶的目标则是替代驾驶者;机器学习希望的终极目的是整合数据以及计算能力,制造成一个位于云端的计算器——仍为人所用,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恐怕自己也无法确认自己研究的系统,在达到高智巅峰的时候,会否选择完全替代情绪化、有生命周期、低效率的人类。当机器已经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是「正常」和「不正常」的时候,可以让沟通的对象察觉不出来自己是机器的时候,面临机器很有可能抛弃「忠诚」这一极大影响机器系统自身效率的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懒的人类还有多大的胜算?

无数优秀的、曾经演绎过上述情况的发生和兴盛。届时,机器已不是人类的计算器,而人类会成为机器的电池。我的几位朋友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真的到了值得担心的地步了么?可能 Elon Musk 希望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并非如此。的确,适度的人工智能研究能够给人类生活带来进步,但恐怕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研究明白这个「度」究竟是多少,并且说出来,让像我一样对于人工智能同时怀有憧憬、敬畏和恐惧之心的普通人信服。这正是人工智能最可怕的一点,就像本文逻辑重建中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关系一样:如果没有方向盘、制动设备,这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全身心地相信无人驾驶汽车不会让自己死于非命?

在人工智能研究合适的「度」被找到之前,无论多么情绪化、低效和落后,人性掌握控制权恐怕依然是唯一且最好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特斯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