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aS在云计算架构中的角色和应用,是否根据不同场景有不同的定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喜欢为事物命名的世界。就云计算而言,这些名称会根据其使用的模式而变化: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如今又多一个新的术语——多云,用于描述一种新兴的云计算使用模式。今天主要是想通过本文,让大家对多云的应用场景及管理解决方案有一定的了解。

云计算阶段性的发展及趋势

云计算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普及阶段后,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云计算历经以虚拟化为基础的第一阶段,以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化为基础、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DN)及软件定义存储(SDS)等相关技术的第二阶段,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数据即服务(DaaS)融合为代表,糅合公有云及私有云而形成混合云能力的第三阶段。目前正步入下一阶段:全面的多云阶段,即基于混合的、异构的多种公有云、私有云,形成全面云上的企业IT架构,并借助云管理平台(CMP)的能力,实现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利用云的能力做跨云的分析。

在云计算的第一阶段,更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计算虚拟化技术(软件定义计算,SDC)将物理服务器分割为互相隔离的多个虚拟机,承载企业IT应用。同时,通过虚拟化集群调度软件采用不同的资源调度策略,将企业应用部署在虚拟机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而在第二阶段,管理平台和数据平台开始分离,SDN及SDS开始应用,容器等新兴技术崭露头角,而更多的时候,云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基础设施即服务。云平台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员可以加强对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管理,通过多租户化的方式、审批配额等手段,快速的交付企业IT上层应用所需的IaaS环境。在此阶段,云服务的管理层面和数据层面开始解耦,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更多的被采用,容器技术作为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方案(将容器作为IaaS服务的方式消费,而非后面发展的轻量级PaaS方式)开始出现。这一阶段企业的基础设施资源被全面云化,缩短了资源的部署和供应时间,为之后的第三阶段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IaaS服务已经根深蒂固,PaaS和DaaS等作为更接近企业应用的云服务能力开始应运而生;另一维度,作为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形态,混合云开始大行其道。基于成熟的IaaS,企业可以构建基础类的PaaS服务,如通用的数据库、中间件等服务,集成类的I-PaaS服务,与业务及数据流紧密相关的DaaS服务等,与之前相比,更能适应互联网化架构的发展,体现全分布式、轻量级、微服务等特征,IaaS、PaaS及DaaS服务全面覆盖企业的IT基础设施、平台架构。另一方面,因应公有云的爆发式增长,及大型企业自有的私有云服务能力限制,混合云开始大量运用。在这阶段的混合云需求中,并不是呈现为简单的“私有云+公有云”形态,而更多体现为“私有云+”——也即在构建完成私有云的基础上,借助公有云的能力形成混合云。借助混合云管理平台(CMP)的能力,实现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的连接、初步的跨云资源和服务编排等功能。

作为目前可见的最新阶段,多云正在快步大踏步前进。多云管理在2017年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热点。有别于混合云,多云更强调“多”——即多个公有云或多个私有云(而非公有云加私有云)系统的统一管理。多云管理既需要能很好利用单个云的优势、某个云特有的云服务,又需要能很好的避免厂商锁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能根据业务、技术及性能等需求动态调整多云部署的策略。此外,各种行业云、区域云的多云使用也将满足更多的细分市场需求。

根据云星数据合作伙伴RightScale每年一度的报告“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显示,一共81%的受访企业采用多云,其中21%采用多个公有云,10%采用多个私有云(异地、多虚拟化、资源异构等),而混合云的比例高达51%:

通过构建多云,企业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公有云和私有云、跨国跨区域的业务系统部署、关键数据的云灾备、应对短时的云爆发业务需求、全局的高可用性和性能需求、各云服务提供商的优势/高性价比服务选择、成本分摊及优化能力等。

               工作流(Workflow)是针对业务流程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将业务流程分解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流技术为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工作流管理系统将业务流程中工作如何组织协调在一起的规则抽象出来,从而分离了具体工作的逻辑和流程组织的逻辑。我们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协助下:开发人员遵从一定的编程接口及约定,就可以开发出更具灵活性的事务处理系统;最终用户无需重新开发事务处理系统,就可以自己更改工作流程,以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

               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描述不同覆盖范围和不同时间跨度的经营过程,根据经营过程以及组成活动的复杂程度,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采取多种实施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支撑系统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可以在一个工作组内部,也可以在全企业所有业务部门。

               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执行阶段。在模型建立阶段,通过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企业经营过程模型的建立,将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实例化阶段完成为每个过程设定运行所需的参数,并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模型执行阶段完成经营过程的执行,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

               工作流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的分离,因此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实现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改变系统功能,完成对生产经营部分过程或全部过程的集成管理,有效地把人、信息和应用工具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实现对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的过程控制以及决策支持,实现现代企业对“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信息传给适当的人”的要求。

               如果软件中业务流程部分不容易更改,组织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开发前的业务流程分析中,希望一次成功。但可悲的是,在任何软件项目开发中,这都很少能实现。工作流系统使得新业务流程很容易部署,业务流程相关的软件可以一种迭代的方式开发,因此使用工作流系统使开发更有效、风险更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架构师和大数据分析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