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真实这个宇宙有多大?

在阳光下,人的影子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像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当我们抬起头望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影子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存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一草一木才是真实的。


这是柏拉图对世界真实性的探讨理论,认为能够通过触觉去真切地感受的才叫真实,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虚拟的东西也横空出世,比如虚拟男友、虚拟电视、虚拟时空体验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根据现如今的科学技术实现的。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生活的世界本就是一个虚假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都是别人设置的一种虚拟场景?


西方有这样一种观点,宇宙并不是一种永恒无限的存在,它是从虚无中诞生的。

要想探讨此问题首先得了解我们目前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据专家研究表明,宇宙大概诞生于一百三十七亿年前,而那个时候,宇宙还未像现在这样是一个规律的分布着多种天体的巨大空间体系。


它浑身都散发着巨大的能量,体内温度极高。在宇宙内部的玻色子、离子、夸克在引力的作用下产生的电磁反应不断地往外扩展,形成了一种暴涨的状态。宇宙也随之轰然炸开形成一个多维空间。体内的物质分散在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演变成如今我们熟悉的各大天体。


在宇宙形成后又过了几十亿年,地球也产生了。它的诞生是依靠太阳的作用。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主体存在,依靠自身引力吸引着各大天体井然有序地排列。它在产生核聚变时会释放大量的星云物质,物质中的粒子不断碰撞形成了原行星。

各类物质聚集在原行星后便形成了行星。由于太阳产生的粒子时常与最初始地球上的岩石相撞击,蕴含在地壳之中的各类物质散发辐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气体,随着辐射越来越多,这类气体聚集在将地球的最外层,也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大气层。


大气层是生命孕育的摇篮,它为地球上的生物阻挡了来自各大行星的撞击以及太阳产生的强烈紫外线。随着氢气和氧气的结合,地球上产生了水,从而诞生了最基础的原核生物。在历经寒武纪大爆发后物种也随之产生多样性,历经了漫长的数十亿年的时光,地球最终产生了类似人类的高等文明。


明明有着这么精确的研究数据,为什么人类会表示自己存在的世界是虚假的?实际上在宇宙中来看,地球过于特殊,它有着自己最忠实的守卫者——月球,它为地球阻挡了许多的小行星撞击,还为地球带来了造福人类的“潮汐现象”。


不仅如此,地球所处的行星位置在宇宙中属于极其安全的存在,受到周围诸多天体的保护。就像是一场有着专门设计背景的游戏,而地球就是游戏的主人公。

我们经常在电脑和手机上玩一些成长类游戏,比如近期大火的《原神》。就是一个由玩家操纵角色在游戏的背景下打怪升级,还可以做饭补充体力。这个游戏随着角色的发展会演变出更多的地图,能力越强到达的地方越多。


除了这个还有一款老少皆宜的《我的世界》,这款游戏可谓是风靡一时,它也是一款成长类游戏。像是回到了原始社会,人类从最开始进行生存,然后不断的扩大自己的领地,无限的往后延续。

这些游戏的共同点都是玩家操控角色活动。细思之下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也像是游戏世界里的背景,而人类则是玩家手下的角色。

但不同于没有灵魂的游戏角色,人类是有思想的,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可预见范围内进行的。引领这个世界前行的那些伟人则是这个世界的NPC,以此推动地球文明的发展,难道我们真的是被操控的存在,这个世界也是虚假的?


上述我们讨论了地球的和生命的诞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生物通过优胜劣汰,最终选出人类。这一切都太过于巧合,或许这个世界真的是被宇宙之外的文明所操控,但这个设计者的目的肯定不是简单地想要观察生命活动。

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提及,人类存在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此多的推断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


为了打破这一屏障,人类开始探索太空。月球、火星都曾留下来自地球生物的痕迹。各个国家也相继进行着自己的宇宙研究。

日本通过研究中微子想要与宇宙之外的文明产生联络。中国也不甘示弱,最大放射望远镜“天眼”的诞生也在不断地为人类寻找地外文明。


其实人类迫切地想要找到其它生命体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更多的是想要延续人类文明。根据对地球生物演变史的观察,每一段文明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尤其是到了现代。

科技发展如此迅速,对地球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要是地球哪一天不高兴,来一场比汤加火山爆发还严重的灾难,那地球上的生物岂不是又要经历一次灭绝?

无论我们是不是被地外文明控制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人的思想总归是真实存在的。正如我们担心地外文明的存在于是亲生创建了一个“机器人文明”,又在之后担心它们会不会取代人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都是正常的,但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人类的存在本就是一场辉煌的赞歌啊!我们无法抹去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瞬间,也无法相信这些激动人心的存在是虚假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只需要恪尽职守,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行了。管他什么虚假真实,至少我在看见自己的影子,触碰到潺潺的溪水的一瞬间,觉得一切都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虫洞是什么?关于这个词,我们在一些国外的科幻电影大片里经常听到,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连结两个遥远时空的多维空间隧道。小编已经蒙圈了,听起来很深奥的样子!极大的激发了探索虫洞奥秘的欲望啊!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虫洞宇宙的真实图片吧。

电影《星际穿越》讲述了当人类遭遇生存危机时,穿越星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所描绘的情景令人神往,宇宙飞船通过穿越虫洞,抵达另一个星系。又通过进入黑洞内部,突破时间空间的藩篱,改变了人类命运。那么电影中提到的虫洞、黑洞、五维空间、时空穿越等概念是否真的存在于宇宙中,人类距离真正了解它们,甚至实现电影中的穿越,还有多远?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李磊李磊介绍,虫洞是在广义相对论中容许存在的一种特殊结构,它可以把时空中的两个点直接连接起来,不管这两点在空间距离上或时间间隔上相距多远。对它的简单理解,就如同一张纸上相隔较远的两个点,通过折叠将两点重合在一起。

利用虫洞的特性,我们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远距离的空间旅行,或者进行时间旅行。不过,我们还没有在天文观测中找到虫洞存在的实验证据。在理论上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制造和维持虫洞可能需要具有负能量的物质。

如果定义真空所具有的能量为零,那么我们通常提到的所有物质和它们的运动形式都具有正能量,负能量就是能量比真空还低。现在知道,只有量子物理中的卡西米尔效应可以提供非常微弱的负能量。所以,虫洞能否存在或制造出来,在理论上还要等待完全量子化的引力理论来作出判断。

深度解读虫洞效应理论:

虫洞的出现,几乎何以说是和黑洞同时的。

在史瓦西发现了史瓦西黑洞以后,理论物理学家们对爱因斯坦常方程的史瓦西解进行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探索。包括上面说过的克尔解、雷斯勒诺斯特朗姆解以及后来的纽曼解,都是围绕史瓦西的解研究出来的成果。我在这里将介绍给大家的虫洞,也是史瓦西的后代。

虫洞在史瓦西解中第一次出现,是当物理学家们想到了白洞的时候。他们通过一个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时空可以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十分的发现,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么时空在史瓦西半径,也就是视界的地方是与原来的时空完全垂直的。在不是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结构就以为着黑洞的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然后在那里产生一个洞。这个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这个弯曲的视界,叫史瓦西喉,也就是一种特定的虫洞。

自从在史瓦西解中发现了虫洞,物理学家们就开始对虫洞的性质感到好奇。

我们先来看一个虫洞的经典作用:连接黑洞和白洞,成为一个爱因斯坦罗森桥,将物质在黑洞的奇点处被完全瓦解为基本粒子,然后通过这个虫洞(即爱因斯坦罗森桥)被传送到这个白洞的所在,并且被辐射出去。

当然,前面说的仅仅是虫洞作为一个黑洞和白洞之间传送物质的道路,但是虫洞的作用远不只如此。黑洞和黑洞之间也可以通过虫洞连接,当然,这种连接无论是如何的将强,它还是仅仅是一个连通的宇宙监狱。虫洞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连接洞的工具,它还开宇宙的正常时空中出现,成为一个突然出现在宇宙中的超空间管道。

虫洞没有视界,踏有的仅仅是一个和外界的分解面。虫洞通过这个分解面和超空间连接,但是在这里时空曲率不是无限大。就好比在一个在平面中一条曲线和另一条曲线相切,在虫洞的问题中,它就好比是一个四维管道和一个三维的空间相切,在这里时空曲率不是无限大。因而我们现在可以安全地通过虫洞,而不被巨大的引力所摧毁。

那么虫洞都有些什么性质呢?

利用相对论在不考虑一些量子效应和除引力以外的任何能量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些十分简单、基本的关于虫洞的描述。这些描述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重要是黑洞,而不是宇宙中的洞,因此我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虫洞的性质,而对于一些相关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描述,这里先不涉及。

虫洞有些什么性质呢?最主要的一个,是相对论中描述的,用来作为宇宙中的告诉火车。但是,虫洞的第二个重要的性质,也就是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的东西又明确的告诉我们:虫洞不可能成为一个宇宙的告诉火车。虫洞的存在,依赖于一种奇异的性质和物质,而这种奇异的性质,就是负能量。只有负能量才可以维持虫洞的存在,保持虫洞与外界时空的分解面持续打开。当然,狄拉克在芬克尔斯坦参照系的基础上,发现了参照系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或者难地来分析物理问题。同样的,负能量在狄拉克的另一个参照系中,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因为能量的表现形式和观测物体的速度有关。这个结论在膜规范理论中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参照系的不同,负能量是十分容易实现的。在物体以近光速接近虫洞的时候,在虫洞的周围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了负的。因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可以进入虫洞,而速度离光速太大,那么物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虫洞的。这个也就是虫洞的特殊性质之一。

但是虫洞并没有这么太平。前面说的是在安静的相对论中的虫洞,在暴躁的量子理论中,虫洞的性质又有了十分重要的变化。

我们想先来看在黑洞中的虫洞,也就是史瓦西喉和奇点周围形成的子宇宙。黑洞周围的量子真空涨落在黑洞巨大引力的作用下,会被黑洞的引力能喂大,成为十分的能量辐射。这种能量会毫不留情地将一切形式的虫洞摧毁。

在没有黑洞包围的虫洞中,由于同样的没有黑洞巨大引力的喂养,虫洞本身也不可能开启太久。虫洞有很大几率被随机打开,但是有更大的几率突然消失。虫洞打开的时间十分短,仅仅是几个普朗克时间。在如此短的寿命中,即使是光也不可能走完虫洞的一半旅途,而在半路由于虫洞的消失而在整个时空中消失,成为真正的四维时空组旅行者。

而且,在没有物体通过虫洞的时候,虫洞还比较长寿,而一旦有物体进入了虫洞,如果这个物体是负能量的,那么还好,虫洞会被撑开;但是如果物体是正能量的,那么虫洞会在自己自然死亡以前就灭亡掉。而在宇宙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能量辐射通过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辐射都是正能量的,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在自然情况下是不存在虫洞的。

那么虫洞是如何产生的呢?

虫洞的自然产生机制有两种:

其一,是黑洞的强大引力能;

其二,是克尔黑洞的快速旋转,其伦斯梯林效应将黑洞周围的能层中的时空撕开一些小口子。这些小口子在引力能和旋转能的作用下被击穿,成为一些十分小的虫洞。这些虫洞在黑洞引力能的作用下,可以确定它们的出口在那里,但是现在还不可能完全完成,因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还没有完全结合。

在第74届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郝景芳看来,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在某些细分领域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技术无法取代人类。

《财富》中文版:您怎么看现在的人工智能?

郝景芳:我自己会觉得弱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到来,但是强人工智能,也就是全面达到或者超越人类智能的AI,还遥遥无期。

目前说的人工智能仍然是在弱人工智能,就是在技术上面给我们做很大的辅助,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助手,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机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运作的基本逻辑,都跟人不太一样。它未来发展,可能是某一个方向会算得特别快。

《财富》中文版:您如何看待 AlphaGo打败了人类?

郝景芳:AlphaGo围棋会下得特别好,但除了这一个专业能力比较强,“人”具有的一般性的思绪都没有。这种人工智能我觉得是未来这几年肯定都会实现,马上各个领域都会有。

但是说各方面都比较类似于“人”的整体性人工智能,我不认为会产生。当然我们可以编一些程序输入进去,让机器人假装像一个人一样。但是如果说机器人有自己的思维运转逻辑、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的算法,甚至于最后迭代出来一种新的智能,会和人的想法一样,这个就不太可能了。

《财富》中文版:像电影《异形》里智能人会不会出现?

郝景芳:像《西部世界》各方面跟人一样的人工智能,我觉得不会出现。

《财富》中文版:您认为智能人在短期不会出现,还是未来也不会出现?

郝景芳:我觉得长期也不太会出现。有很多东西是看人是否赋予它,首先,“人体”是一个非常容易损坏和死亡的躯体,非常容易损坏和死亡,以及非常疼痛,这三条必须加给他,否则人工智能的人类不会有我们的恐惧感和戒心。我们思维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防御性。

比如赋予机器人寿命,让机器人很容易损坏,稍微一损坏是特别疼,疼是真实感受,让人工智能人有疼的感觉。这样机器人才会有根深蒂固的防御性。要不然对于它来讲,整个身体损坏了大不了换一套零件,也不会死,根本没有害怕的感觉。没有害怕的感觉,他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像人有博弈的感觉,不用博弈了,就是无所谓嘛。

人因为要做这样的防御,所以要有策略、思考、自我保护等等,所以有很多思绪跟我们的群体性、死亡必死性相关。

还有人的情感依恋,爱情和亲情也是跟繁殖有很大关系。人工智能如果没有性繁殖,只是说这个程序用3D打印来打印了一个躯体算下一代,那怎么会对另外一个人工智能人产生爱情呢?没有繁殖需求就不会有基于性别的爱情。人类亲子依恋的产生跟人类婴儿在很长一段时间必须靠亲子哺育成长有关,所以建立了这样的情感的相处方式,这都是生物性所致的。

如果人希望人工智能产生某种类似东西的话,一方面是必须得赋予所有跟我们相似的躯体,就是生物性躯体。第二是让他们有生存竞争的压力。如果没有生存竞争的压力,仍然是社会性、人类竞争性的东西也不会有,比如与生俱来的攻击性等等。很多东西都是跟生物性相关的,如果没有生物性,甚至连群体都没有,可能就是一段程序,怎么会产生这些思维方式跟情绪情感呢?所以人工智能人可能就会非常聪明,对于他来讲可能是学习很多数据、总结很多规律就够了,而不需要生物、生理性的部分。

《财富》中文版:现在放在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的语境下,未来会不会有低级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代替?

郝景芳:机器人行业有几十年了。实际上到现在全世界最好的机器人公司都不能做到一些人类的基本动作。前两天听联想CTO讲了一个小故事,白宫邀请了全世界最好的20家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要求他们完成从车上下来,走到门口,把门拧开的动作。但现在还没有一个机器人公司能做到这件事。

下车的过程,其实身体要经历非常难的扭动和平衡,然后走过去看准了门把,其实很多机器人看不准圆的门把。在拧的时候有扭矩,人类的肌肉放松些就可以了,据说有两个机器人好不容易走到最后一步,扭门把手的时候自己摔倒了,因为门把会给你一个力,但是机器人没有柔和的手,所以机器人自己摔倒了。在各种各样的扭曲动作里面掌握平衡的能力,其实没有那样容易。

但是最简单的入门级的计算工作可以被取代。

《财富》中文版:您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物理在您的写作中有哪些帮助?

郝景芳:有几种帮助,一种是我有一个故事的想法,其中可能会用到一点物理知识,我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会临时现学,这是一点比较简单的帮助。

还有一种帮助,我有一些小说的想法直接是从物理课学来的东西。比如我原来有一系列的小说叫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的《九颜色》,真的是从学物质光谱课程内容中来的,所以就产生了一系列都是以颜色命名的作品。其实如果看小说里面,我不会写太多的技术,我会把原始的idea隐藏起来,因为故事就是故事,不会看起来像科学说明。

另外,物理会帮助我建立比较好的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样我在做小说构建的时候,对于场景的架构和故事本身逻辑有很清晰的想法。

《财富》中文版:现在您还记得大学学的哪个物理理论最让您印象深刻吗?

郝景芳:统计力学的观点对我的帮助最大。统计力学会从个体的随机性导出一个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统计过程让我觉得非常神奇。

而且其中用熵最大原理和状态数最多原理,能用微观的模型导出宏观统计量,对于我来学习社会科学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是很不确定的,你把每一个人看成微观粒子,个体都是千变万化的个性,但是都是不确定的,但每个人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经济系统。这种思维方法的套用对我帮助比较大。

《财富》中文版:您如何理解物理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郝景芳:物理和哲学之间有好多重关系,最大的一重关系是认识论。即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能叫自然哲学,其实更多是认识论,比如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并不是真实的宇宙。

实际上有一个真宇宙,也有一个相宇宙。相宇宙就是我们所看到和感知到的宇宙,这个宇宙是真实宇宙某种程度上的投影,或者是片断或片面的展现。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真正感知到真实宇宙,但是永远可以去探索、发现和触摸可感知的相宇宙,去猜测和探索背后的真实,这就是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人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