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亩良田土中央打一个字?

美轮美奂的“五子晴岚” (张政明供图)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距离中伏还有一天,午后两点,烈日当空,正是一年最热的时节。海拔1130米的盐店镇五指山上,凉风习习,林间气温不到25度。来剑阁走亲戚的绵阳涪城区石塘镇邓晓刚先生正在吊床上闭目小憩。一千米外像五根手指一样挺拔的山峰,牵手远远近近跌宕起伏的剑门七十二“兄弟”,在雨后大团大团悠闲漫步的白云衬托下,正装饰着这位外乡游客的梦境。

五指山农旅融合大手笔引发央视关注

邓晓刚随行的十多位亲朋正在他身后不远的“龙道山庄”休闲区品茗、娱乐。

从广州回乡发展的剑阁张家大院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五指山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张政明带着山庄12个服务员忙前跑后,一边收拾餐后的里里外外,一边不停的给三四十位客人添茶递水。

“我二楼的12个双床标间全部满员,柴火鸡、鳝鱼宴、麻辣小龙虾、腊肉和时令蔬菜组合,一个人耍一天连吃带住只要120元,这两天很是抢彩。今年春季我们才正式营业,看暑季开头这架势未来可期。”张政明满眼含笑。

像他这样可提供食宿的农家乐五指村共有12家,村里可同时接待300多人。不过,其他的农家乐都在海拔仅500米左右的山下,敢在千米高山荒野之中“动土”的只有他一个。

张政明的勇气不是因为“莽胆大”,而是对家乡的生态禀赋及人文历史有独到的文化眼光:五指山是剑门七十二峰的老大,清同治年《剑州志》载,剑门“诸山皆发源于此。其下有洞穴,幽邃蟠曲,探之不尽。中有灵泉出焉。大旱,三四百里外有来汲泉者”。剑阁是川北的老旱区,五指山一带植被繁茂,溪流淙淙,风光奇特,森林覆盖率高达70%。剑门地区多山,七十二峰,峰峰兀立,但五指山为最,错落有致的道道山梁和沟壑中升腾的雾霭、虹霓、流岚形成的“五子晴岚”和山中清冽、甘甜的“龙洞灵湫”两大景观自古就属于剑门蜀道“老八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底气,2017年,张政明不顾家人激烈反对,带着18岁远走广州血拼20年积攒的300万元和说服上海朋友投入的200万元现金返乡创业。他成立的五指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乡村旅游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村民的模式,全民持股,合力奔康,引发乡亲们的喝彩。三年多时间,修路、建园、塑景,发掘历史文化,在大山之巅建起了集餐饮、娱乐、原生态观光、休闲、避暑等初具规模的“龙道山庄”。依托龙洞水源、明清道观等恢复“祈雨”民俗并成功申报县、市非遗。吸引了成都、重庆、绵阳、南充等地的客人,还引起了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央视17频道将在7月22日22:00播出《五指山下寻“龙”记》节目,时长25分钟。

张政明和乡亲们的创举也一直受到县、镇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四川“两项改革”启动后,为了更好地打造五指山景区,剑阁将五指村比邻的拱石村6个社全部整合进来,并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将紧邻的姚家镇天字村和银溪村纳入统一规划,“多村合一”将叉开的手指捏成了拳头,按照国家旅游区4A标准规划,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开发建设自然观光、园林休闲、峡谷运动、康养度假等主题区,规划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比现有规模扩大了近4倍。目前,县上相关部门已联合镇、村积极开展公路扩建、河堤改造、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限时完成提升改造。

1.9万亩良田组建联合体

“剑字号”粮油要去北上广“赶场”

像五指山风景区这样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做出规模效应的典型有不少。

剑阁是川北粮油大县,白龙镇作为县南中心集镇,利用此次村级建制调整契机,优化地理版图,通过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打造形成了涵盖红岩、剑锋、三湾、临津等11个村3个社区总耕地面积达1.9万亩的现代粮油园区,堪称航母级的生产联合体。

剑阁是川北粮油基地,油菜花也是一道亮丽风景。(资料图片)

站在一片绿茵茵的稻田边,白龙镇党委副书记罗辉一边察看水稻长势,一边给记者介绍“航母联合体”的规范生产流程:“大约霜降时节,种下油菜;冬春管护后,次年5月,收割油菜籽榨油;6月,稻田放水插秧后,鱼苗进田;管护到9月底,稻、鱼成熟,打谷捞鱼。接下来开始新的轮回……”1.9万亩现代粮油园区内轮作种植的油菜和水稻各有5个优良品种,鱼类有裸斑、鲫鱼、鲤鱼、草鱼等,好养易销。轮作效益怎样呢?罗辉扳着指头又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上半年,园区共收获油菜籽285万吨,产值1700余万元;国庆节前后即可收获稻谷,目前的长势不错按平常年景亩产350公斤计算,可收获665万吨,产值1600余万元;5000亩稻渔种养田每亩养鱼20公斤,平均按每公斤鲜鱼30元计算,可增产值300万元。

为保障1.9万亩“生产航母”稳定、健康、高效运转,聚焦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销售两个短板,白龙镇新建了两个现代粮油综合体。 育苗、仓储、烘干、冷链、物流、实训及社会化服务等功能一应齐全,还专门聘请省农科院和川农大4位专家定期前来坐阵指导。

综合体内还有一处特殊的区域,那就是电商服务中心。稻渔种养大米、菜籽油、空心挂面、小米锅巴、橄榄油……展销厅内摆放着百余个单品,隔壁还搭建起了一个直播间。“目前我们的直播带货正在起步阶段,除了园区内的大米和菜籽油外,还辐射吸引了剑阁境内其他的农产品入驻销售,产品统一标挂‘剑门飨’商标。”剑雄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营销部部长王鑫介绍说,下一步打算与网红对接,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扩大销售半径。同时,目前已与成都伊藤洋华堂、万达永辉超市等商超对接销售,未来还要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赶场”。

香喷喷的土包子引来千里之外的美食客

金黄的茅草从屋顶垂落而下,木板门框顶端悬挂着一个个小木牌——三年级一班、三年级二班……打开铜锁,推开门,抢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黑板。这是到了一所学校?不,这是一间名叫“金色家园”的特色民宿,不过它的前身的确是一所学校——下寺镇中心村小学。

据了解,剑阁“两改”之后,全县乡镇共有闲置资产(房屋、土地)178宗,总面积㎡,村(社区)共有闲置资产(房屋、土地)339宗,总面积141654㎡。为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该县制定了“充实办公用房”、“支持产业发展”、“市场运营开发”、“公开竞拍出让”等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产业等,较好的解决了资产闲置难题。

去年村级建制调整后,中心村充分利用剑门关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把统筹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激活“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800平方米的村小学摇身一变,打造成了精品民宿,村集体入股100万元,引进外来业主经营,采取“固定分红+效益分成”的方式,每年固定收益6万元,再加上实际效益的30%,确保每年不少于10万元。

“依托现在的三片垂钓区域,我们正在谋划打造水上火锅,到时还会配套水上演绎和灯光秀。”金色家园康养民宿业主石勇介绍,除此之外,还有40亩的土地将被打造成农耕体验研学基地,目前正在积极上报。说话间,又有电话打进来咨询住宿事宜。因为在美团等平台挂上了民宿信息,经常会收到北京、天津、成都、安徽等地的游客订单。“柴火鸡、土包子、烤全羊,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饮食。特别是用五花肉和生态农家调味品做馅的土包子,很多人专门开车过来品尝。”

打造特色民宿、用心呈现美食,今年元旦才投入运营的民宿如今人气很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七八十桌,淡季也有二三十桌。”红火的生意也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尝到了甜头。目前,中心村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达1502人,村集体经济规模达1500余万元,实现户户分红,其中贫困户实现分红3.55万元。全村组建专业合作社3家,引进业主开办特色经营企业6家,吸纳就地就业120人。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半篇’文章剑阁已经交上了合格的答卷,‘后半篇’文章是续写是完善更是深入是攻坚。围绕改革、发展、服务、治理等省委省政府明确的14项主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智力效能’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发挥改革聚合效应,推动‘物理合并’真正产生‘化学反应’。推动形成一批农业、工业、商贸、文旅强镇和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心村、集镇村,培育壮大一批“剑字号”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上任的剑阁县两改“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元军对接下来的工作推进信心满怀。(记者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关键和核心。
  四川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但耕地资源紧缺,耕地质量和自然禀赋总体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基本省情将长期存在。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崇禧同志负责,人大农委承办,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作为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农委组织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8位同志组成的调研组从4月份开始到8月底,先后到成都、南充、遂宁、眉山、泸州、凉山州、自贡等七个市州的12个县、24个乡进行了调研。察看现场20余个,召开座谈会16个,访谈200余人次。调研组又借鉴学习了立法较早的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江苏等省的立法经验和法律文本。到9月底完成了初稿。调研组经过5次集中讨论,又组织了有关部门、市县有关管理人员、专家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此报告。
  一、耕地质量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严峻性与重大意义
  (一)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家基础战略。四川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主要是成土幼年的紫色土、灰色冲积土和地带性土及老冲积黄壤等发育形成的耕地,坡耕地和中低产田土比例大(均占耕地总量的2/3左右)。近年来,城乡统筹、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占用耕地数量剧增,加之自然灾害损毁和生态退耕,耕地保有任务更加艰巨。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耕地保有量调查资料,1997年初四川省耕地面积为9807.87万亩,截止到2006年底,耕地面积为8864.20万亩,10年间耕地净减少943.67万亩。
从图1可看出,十年间我省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公路、铁路等占地大多在平原丘陵地区,分别为26%和29%。而这些地区正是四川粮食生产的主要承载地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重、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应当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不是一定要牺牲农业来确保城市化和工业化。能否探索出一条三化并举、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道路。面对耕地刚性减少和人口刚性增长这一对尖锐矛盾,四川必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只有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以弥补数量之不足,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是耕地的质量。“万物土中生”,新品种、新技术的高产潜力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耕地质量。据测算,50年代我省施用化肥每公斤可增产粮食15公斤,90年代已下降为7公斤,现在只有2-3公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三)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现代农业及其核心和关键表述为“六用三提高”。归纳起来,就是农业经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适当的规模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它的目标就是提高有效优质农产品的供给率和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我们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是耕地养分失衡,土壤退化,污染加剧,环境脆弱。二是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迅猛,局部地区耕地和水体污染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农村环境堪忧。三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全国2.1亿,四川0.22亿)留在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很难担当起推进现代农业的重任。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与管理,发挥土肥水三大要素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和能力,及时修复耕地环境状况,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水肥利用率、劳动效率),是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国内外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1.高度重视耕地的用养结合和技术体系的创新应用
发达国家一是有较为成熟的耕地休闲轮耕制度。二是在农业投入品方面有先进的技术体系和严格的监管体系。目前,以“3S”技术为基础,因地块、因苗情作物管理(施肥、农药喷洒等)的“精确农业”已在德国等欧盟国家迅速扩大应用,而且已成为农业生产资料产业(农机、化肥、农药等)的新增长点。在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培肥等方面国家都有完善配套的补贴政策。
  2.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内涵不断拓展
  发达国家已经跨过了数量管护、质量管护两个阶段,正向生态环境管护的更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已经把农业耕地作为生态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
  3.健全的法制与监管体系
  美国的农用地利用与保护体系健全,农地保护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就业、住房平衡、交通便利等,其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地保护手段,在美国的农地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规划控制。二是税收优惠。三是设定他项权。
日本的农地保护目标确定为保护其生产能力和足够的生态空间。一是通过规划保护农地。二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地。三是通过发展大都市保护农地。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耕地保护必须与增加农民收入联系起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制度创新,要全社会参与,要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积极性。
  (二)国内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有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和管理的悠久历史
  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机培肥(厩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用地养地结合、担沙面土等传统的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近年来对耕地地力建设的忽视却比较普遍。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普遍关注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耕地问题,农业部和科技部在十五、十一五科技项目也先后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调控、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等重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但总体而言,区域耕地质量建设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创新还不够。
  3.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在耕地质量保护管理方面,国家和部省都出台了相关管理条例和办法。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质量管理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近年来,湖南省颁布实施了《耕地质量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出台了《耕地地力保养条例》,天津市、辽宁省出台了《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湖北省出台了《耕地地力保养办法》,甘肃省出台了《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这些条例和办法解决了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的主体、经费及其手段等问题,从而使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正逐步提高。
  三、四川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一)进一步廓清了思路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从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红黄壤综合治理、中低产田土改良、紫色坡耕地治理改良、沃土工程、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水土保持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初步形成了四川土壤改良培肥技术体系,为四川耕地质量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了年间在我省“新建1000万亩标准农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决定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工程”。
  四川耕地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据2005年~2006年在全省38个县采集的5507个土壤样品测试结果统计,我省土壤主要肥力指标中:氮素含量已处于中高含量水平;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速效钾含量整体属于较缺乏水平;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锌、铜含量普遍升高。
尽管我省耕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还远未达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在耕地质量管理保护立法方面也明显滞后其他省市,耕地质量建设技术体系也尚未形成,可谓任重道远。
  (二)四川耕地质量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1.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06—2010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854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28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76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115个县(市、区),耕地地力普遍提高1—2个等级,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达到800公斤/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亩。
  2.耕地地力评价和耕地质量调查
  2005年以来,我省共在172个县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了农业县全覆盖。一是基本查清了73个县耕地土壤的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pH、CEC等土壤理化性状,并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提出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建议。二是通过建立全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模型,对县域耕地生产能力按同一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对耕地地力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分等定级。三是通过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空间数据库,建立耕地地力调查、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属性数据库。
  3.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试点工作
  2010年至今,全省共有12个市、州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完成评定项目171个,评定面积63.36万亩。
  4.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了由农业厅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政府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从今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县也相应设立了专项资金。
(三)四川耕地区域分布特征、现状与问题
  1. 耕地数量现状与问题
  一是耕地数量短缺。
  四川总人口8984.69万人,人均耕地0.99亩,不足全国人均耕地的1/2,耕地紧缺的形势极其严峻。耕地质量较好的成都市人均仅0.58亩,人均耕地超过1.0亩的地市州有资阳、广安、阿坝、宜宾、广元等,但这些区域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为质量较差的旱坡耕地(见图2)。
  二是人增地减矛盾加剧。
  从1980年到2006年,四川共减少耕地1400多万亩,而人口增加1560多万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54万亩,增加人口60万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人增地减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四川耕地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和盆地丘陵区(约占全省耕地的3/4),耕地垦殖指数高,已无潜力可挖(图3)。全省共有耕地后备资源426万亩,仅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14820万亩的2.8%。而其中可供开发复垦的耕地仅约252万亩。且后备资源大多分布于山地、高原及江河沿岸的滩涂地带,开发复垦难度大。
  2. 耕地质量问题
  一是中低产田土比例高。
  全省高标准农田(一、二、三等地)仅占16.61%,中低产田土面积占83.39%,面积高达6109万亩。中低产土的产量比高产土低150公斤以上,中低产田的产量比高产田低180公斤以上。
  旱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水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5%;22.4%的耕地全氮处于偏低水平,49.4%的耕地有效磷处于偏低水平,83.1%的耕地速效钾处于偏低水平;缺硼、缺钼的耕地面积比例分别达到98.4%和74.7%。
  三是耕地过度开发利用。
  2010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4979万亩,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49,其中南充市、雅安市、巴中市作物复种指数达到3.0以上。由于耕地过度开发,可耕层变薄,保水保肥性能减弱,理化性状变差,基础地力逐年下降。
  四是水土流失面积大。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量高约8亿吨;占旱地面积83.5%的坡耕地,每年表土流失量高达2.4亿吨。
  五是土壤酸化加剧。
  全省pH值小于6.5的酸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39.4%,较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平原区和川南地区酸性土壤比例高达63.6%和66.8%。
  六是“占优补劣”比较普遍。
  2006年—2010年,全省实际建设占用耕地99.62万亩,同期补充耕地146.63万亩。但部份地方仅重视耕地数量平衡,忽视或无法保障质量平衡。占用的多是城郊及平坝地区较肥沃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地、丘陵或滩涂。
  七是耕地污染日趋加重。
  首先是重金属污染呈扩大趋势。我省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严重,个别地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率高达48.6%,监测区域土壤中镉、镍、汞、铬、铅、砷等元素含量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其次是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了土壤污染。南充市约有23.5%的农田灌溉水和10.9%的耕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到了无法耕种的地步。再次是农业面源污染扩大。我省2010年化肥用量和农膜用量分别为248万吨、11.42万吨,较1999年分别增加了21.4万吨、4.12万吨,农药用量6.22万吨,虽然较1999年虽然减少了1.08万吨,但因耕地面积的减少,单位面积使用农药量并未下降。
  3. 保护管理的法制完善与责任问题
  涉及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我省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法规。
  (四)出现上述问题的基本原因分析 
  1. 对耕地质量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力、重视不够
  不少地方的领导和群众都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地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2. 农产品需求一直处于强压状态,造成耕地超度疲劳,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下降
  四川每年粮食需求量近880亿斤左右,虽然2010年粮食产量已突破700亿斤,但粮食缺口仍在150亿斤以上,四川要以占全国4.6%的耕地养活占全国6.7%的人口,耕地承载压力极为巨大,四川农产品的需求将一直处于强压状态,目前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已高达240%,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3. 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良田沃土被非农化,使得耕地质量整体上大幅度下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人增地减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新垦整治的耕地土壤肥力低、耕层结构差、田间灌排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致使其在30—50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
  4.工业品大量无序使用,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处理不力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对耕地的健康干预、破坏力加大
  近年来,我省相当多的耕地受“三废”污染较为严重。许多地方城市周边、交通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加速向农村转移的趋势,情况不容忽视。
  滥施化肥。我省2010年化肥用量较1999年增加了9.4%。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质量下降。
  农膜。2010年,我省农膜用量较1999年增加了56.4%。再加上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和清除不力,已逐渐造成“白色污染”。
  农药。2010年较1999年虽然减少了1.08万吨,但因耕地面积的减少,单位面积使用农药量并未下降。
  5.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法制尚不健全
  首先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我省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办法。其次现行法律法规存有一定缺陷,《土地管理法》只是进行原则性的规范,没有全面系统地涵盖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内容,导致耕地质量建设难以实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均赋予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同时赋予农业部门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的处罚权,使农业主管部门难以履行分散在各部法律中赋予的职责和权利。第三是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建设缺乏奖惩措施,现行法律法规只原则性地规定了责任人应当怎么做,没有制定对培肥地力做出重大贡献者的奖励政策和破坏耕地质量者的处罚条款,缺乏强制性的具体措施。
  五、加强四川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农业现代化推进的重要时期,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应当在耕地质量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
  1.总体目标:“一个强化,三个进一步”
  努力实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提高耕地健康质量,力争一、二类耕地由 20 %提升到35--40 %;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健康环境功能,在水、肥、农药等投入品上严格管理,使得农业耕地尽快成为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品的优质品率,无公害农产品覆盖面要达到80%以上,绿色农产品覆盖率要达到 60%以上,有机食品要扩大面积、扩大品种、提高产量。
  2.总体思路: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培育建设为重点,以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为基础,以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肥料登记管理为手段,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加快构建科学施肥体系和肥料监督管理体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3.具体任务是: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提高1-2个等级,有机肥资源率提高10%以上;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85%以上;建成1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中心,12个市(州)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60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50个县级土壤墒情监测标准站,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覆盖率达到100%,配方肥占化肥施用总量的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2000万亩,发展绿肥种植270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55万亩;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法规建设,力争尽快出台《四川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制定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制度。
  (二)依法保护和建设耕地质量,立法和执法同步推进
  1.加大立法力度,依法保护和治理耕地
  研究制定适合我省生态、社会、经济特点的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耕地质量保护、管理与建设的主要内容、职责主体、管理模式、措施手段等,尽快出台《四川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或办法。
  2.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破坏耕地的行为
  一是强调规划的严肃性,禁止各地利用调规占用优质耕地的行为。二是必须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严重污染、破坏耕地地力、环境质量的事件。三是必须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的监测力度,对严重毁坏耕地质量的有关企业和个人必须严肃查处。四是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途径,将耕地保护纳入全民监督的轨道。五是进一步发挥各有关部门协同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耕地质量意识
  进一步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土地基本国策意识。抓住“法制宣传日”、“土地日”、“地球日”等宣传契机,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耕地新政策、新法规。大力营造全民齐抓共管耕地质量的浓厚氛围。
要加大对乡镇、村级主要领导的宣传,强化干部职工和乡镇(村)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耕地质量培育与保护的认识。
广泛开展全社会的舆论监督,开通各种信访渠道,将耕地质量保护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违法用地反面典型案件的报道力度,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四)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管理能力
  1.加快建立完善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工作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制订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及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全省各地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分等定级工作,为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提供可行的科学依据,也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进行质量控制提供数量质量拆算系数。
  三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对耕地质量和数量保护的责任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2.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资金投入,将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土地收益中的一部分用于耕地质量建设。
  二是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金融支持,要抓住历史机遇,把争取国家农业投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经济补偿机制,调动各方对耕地质量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各类民间组织特别是农民群众自身,利用多种形式将资金投向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和管理,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四是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不仅要实行数量平衡,还要实行质量平衡。补充的耕地达不到相同等级的,必须由用地单位投入资金培育地力,使其达到与被占用耕地相同的等级标准。
  3.加强建设标准和质量评定标准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省耕地质量的建设和评定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一是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耕地质量建设等技术标准。二是尽快成立专门的新增耕地(含基本农田质量等级认定)验收机构,尽快制定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的质量验收办法,落实验收责任。
  4.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全面推广耕地保养及培肥技术,建立健全功能齐备的市、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大力恢复绿肥生产,开发冬季农业,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多施有机肥,提升耕地有机质,培肥地力,藏粮于地。
  二是加强土肥体系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耕地修复治理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绿色生态认证工作,实行优质优价,品牌创立和保护。
  三是进一步重视新开、整理和复垦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民采取深耕、多犁多耙、增施肥料、栽种豆科作物等快速培肥技术,加速土壤熟化,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四是加大对现有人员技术培训的力度,并积极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应将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作为农业基础化建设首要内容,加强耕地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队伍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土肥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懂法律、懂管理、懂技术的科技队伍。
  五是组建以农业厅(局)、国土资源厅(局)、水利厅(局)、农科院等研究人员和业务人员为骨干的高素质、专业型的研发队伍,并注重与国内外耕地质量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合作研究、开发机制。
  5.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
  一靠法律,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重点对耕地占补平衡中所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监管;二靠各部门分工合作,对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以及工程管护进行监管;三靠科技,每年度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健康营养状况,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育耕地生产能力,使其达到绿色健康、可持续利用的高标准农田。
  加强耕地地力监测网络和监测点配套建设,全面跟踪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数据库,实现耕地质量数字化管理。
  建立健全耕地地力信息网络系统。通过改进耕地地力信息技术,优化充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功能,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提高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效率,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耕地土壤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建立耕地土壤质量监控点,分析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预报土壤障碍因子变化状况及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提高先期预警预报能力,准确、及时地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指导性意见。
  加强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和服务。针对新增耕地建立地力提升跟踪监测机制,并纳入新增耕地总体评价及验收体系。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交付使用后评等定级。国土部门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定权发证和基础设施维护监管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新增耕地作物种植、土壤改良的技术指导和地力监测工作,水利部门要做好新增耕地的灌溉、排涝、防洪及水土保持等技术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新增耕地后续管理所需资金拨付和使用监管工作。
  完成这个报告时,我们的心情即喜亦忧。我们高兴的看到我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形势总体向好的局面正在形成。我们又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和任务还非常峻迫。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是科学家先哲们的结论。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要条件就是耕地。而一亩优质耕地的形成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从脚下起,扎扎实实的做好耕地的建设和保护。四川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让我们努力不辜负“天府之国”的美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字旁比较旺的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