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新城镇,诸事已安顿. 法律争端起,能否平纠纷? 这是steam哪款游戏a?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诸未静,实习生吴峰、褚陈静、余述怀 上海报道

  出海,无疑是中国游戏厂商2022年的重点方向。 

  这场远航,既是市场竞争和政策倒逼中国游戏从业者的必然,也是游戏从业人员对内容为王时代的呼应。是版号危机下的求生之路,也是中国游戏厂商对外输出优秀文化的责任使然。

  那么,应如何做好扬帆起航前的“热身”?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数字娱乐课题组长期关注游戏产业发展,我们希望从过往得到经验、教训或启发,故推出《探路游戏出海》系列深度行业观察报道。

  在本专题报道中,课题组将从行业观察和合规建议两大方向深入研究报道,共同探讨游戏公司在出海的过程中应如何规避风险,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有哪些经验值得后来人参考?出海又应如何为行业整体赋能?

  系列报道第一篇,我们将走进中国游戏厂商的大航海时代,展现这些中国互联网出海赛道的“优等生”们,如何触礁、犯难,又是怎样转危为机,在更大的市场环境中乘风破浪。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的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 180.13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收 25.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59%;出海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增多,产品类型也更为多元。自研游戏在不断拓展新兴市场。”——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出海大势已成。

  “版号冷冻期”、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日益趋严、国内手游行业存量竞争等因素,给国内手游行业带来极大冲击。国产游戏的出路,已经不是“出与不出”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出”的必答题。

  如何打破固有的方法论和认知壁垒,实现全球化的产业升级,成为每个有志出海的中国游戏厂商的核心话题。

  我们试图梳理其中几个关键节点,从一个侧面展示这场改变世界的远航。

  4月11日,静默了263天的网络游戏版号终于正式恢复发放。2个月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又公布了最新的60张“通行证”。业内乐观预期,版号的审批和发放将恢复常态化。

  在版号未能顺利发放的8个月中,为了保证游戏产品产出以及分摊风险,多家游戏公司心照不宣地将旗下产品出海的优先级提高,试图走出一条新路。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1年共42款中国手游在海外市场的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5款。 出海收入TOP30手游产品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总收入达到115亿美元,较2020年92.4亿美元增长24%,是2019年的1.8倍。

  在上市公司中,出海收入最高的三家分别是腾讯、网易和三七互娱,而腾讯占据绝对优势。根据财报,腾讯2021年海外游戏收入达到了455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公司游戏业务收入总额的26%。

  5月24日,网易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丁磊表示,网易高度重视海外市场和海外游戏开发。目前,网易游戏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10%以上。未来,希望海外市场占比能达到40%-50%。此前一名网易内部员工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公司内部计划在2022年向出海方面倾斜更多资源,海外游戏的内部评审流程将与国内发行的游戏一致。

  在吉比特1月召开的临时股东会议中,吉比特董事长卢竑岩也明确了此后公司的战略要求:除储备IP外,只有面向全球的题材才可以立项,若只能在国内发行的产品将不予立项。

  政策面也在鼓励中国游戏厂商勇敢出海去。2021年10月,商务部、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游戏市场研究公司Newzoo最新公布的数据预测,2022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或将达到破纪录的2031亿美元,同比增长5.4%。同时,全球玩家数量也将突破30亿人的大关,是国内玩家规模的近5倍。

  与之相较,国内游戏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6.66亿人,同比增长0.22%,创八年来最低增长幅度;中国电子竞技游戏用户规模达4.89亿人,同比增长0.27%,游戏人口红利明显趋于饱和。

  “刨去版号的因素,从游戏厂商自己追求增长的角度来看,出海是必然的选择。”心动高级副总裁张翔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表示,单就手游这一品类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厂商的制作工艺和发行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除了游戏出海,在这一轮出海潮中,中国的游戏平台也开始参与竞争。2019年3月,TapTap国际版正式上线,继续在海外市场探索新路:不走寻常联运路、不与开发者分成。根据心动公司今年3月底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在过去一年中,TapTap海外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报告显示,TapTap中国版MAU(月活跃用户数量)同增22.8%至3157万,海外版MAU同增154.3%至1224万,这是 TapTap海外版MAU首次年度突破千万大关。

  张翔表示,中国游戏厂商和平台出海,就如同将超市和商品,在海外开设、售卖,“经历过国内的充分竞争,在突破海外市场的时候,产品是有竞争力的。”

  中国游戏厂商上一次遇到生存危机,还在2018年初春。 

  当时,不少厂商在经过长达数月的排队等待后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游戏版号审批按下了暂停键。

  数据的表现最为直观。当年8月,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18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远低于过去三年同期近30%的增速,创造游戏行业历史新低。而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首次出现下滑,主要依靠老产品维持,表现出色的新产品较少。

  为了渡过当下的难关,部分游戏厂商可能会选择一些短期见效的措施,如削减营销费用、下调制作预算、延迟发布时间、返还剩余资金等。在各种小道消息不断的“版号冻结期”里,这些举措都曾被各种声音安在腾讯身上。不过腾讯方面多次公开回应,公司拒绝对任何潜在的预算削减发表评论。

  也有一些有条件的厂商倚靠“吃老本”获得表现机会,如网易就凭借此前储存的版号发布多款新产品,包括当年11月登顶App Store下载榜的《明日之后》、2019年元旦发行首日即登顶中国iOS App Store下载榜的《绘真:妙笔千山》等新手游。

  而小厂的困难却是成倍的,它们没得选择,当年年底的产业年会是它们最后的希望。幸运的是,会议最终传来了解冻的好消息。但没有撑到终点的游戏公司仍不在少数。据央视新闻报道,2018年全国注销吊销的游戏公司达9705家。

  在国内游戏遭遇“版号冻结”的同时,海外游戏市场却显得非常火热,玩家数量显著增加。与2017年的6700万相比,Steam平台当年的月活跃数突破9000万大关。

  经历了措手不及的窘境之后,国内游戏厂商或迫于外力或源于内驱,不约而同加快了游戏出海的步伐。网易在2018年三季度财报中首次披露了海外游戏经营数据,其中海外游戏收入超过公司游戏板块净收入的10%。 

  当然也有更为未雨绸缪的厂商,如某问答平台上声称利益相关的匿名用户留言称,他所在的厂商在2018年年中就召开过紧急会议,最主要的内容是如何解决版本号紧缩带来的问题。主要措施的第三点就是利用海外市场可挖掘性强,重点把资金投入海外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独立游戏和厂商已经在这个阶段的海外市场冒尖。2018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国产独立游戏《太吾绘卷》登顶Steam周销量榜,发售三个月,销量突破百万,成为国内唯一一款铂金级游戏,其开创的“武侠模拟”品类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武侠世界。除此之外,《中国式家长》《自走棋》等独立游戏作品也赢得大批关注。

  可见,中国游戏厂商已经具备短期内应对挑战及时调整战略的运营能力,并在出海过程中保持着“百花齐放”的态势。

  如今回望2018年的这次“版号冷冻期”,既是危机,也是契机。

  简单回顾,国内游戏出海的征程可溯源到2010年前后,那段时期,因上手门槛较高、操作复杂、游戏耗时长、开发时间长等,端游逐渐进入发展瓶颈。相应的,页游逐渐补全了市场空缺。这一阶段,国产页游在欧美等地区开始出现热门出海产品,如第七大道的《神曲》(2012)、游族的《女神联盟》(2013),均在海外收获了千万美元的流水。当时,北美作为重要的市场,《女神联盟》甚至曾被评为 Facebook最佳新游戏,北美市场贡献了其一半的收入。

  2010至2014年间,页游是出海的主角,部分出海厂商通过错位竞争逐渐打开了市场。

  2015年伊始,出海游戏进入高速发展期,出海主角从“页游”变成了“手游”。也许当时出海的游戏如滴水入海,难觅踪迹,但如今回过头来,年度数据里仍可以瞥见当时的成绩。根据《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2015年中国自研手游海外收入规模就已达26.3亿美元,海外市场总收入占比11.9%。 

  同时,新锐出海势力崛起。随着国内手游市场的发展,头部竞争逐渐形成垄断,腾讯及网易在2015年至2016年间推出多款现象级手游,如《王者荣耀》《阴阳师》等产品。 

  直到2017年国内市场格局初定,中小厂商对于剩余30%的市场份额争抢激烈。与此同时,受益于智能手机普及、产品全球化分销成常态等因素,国内涌现出了多家以面向海外市场研运为主业务的发行商:智明星通、Tap4Fun、IGG、Funplus等。

  通过前期对国际市场的探索,2015年中国游戏逐步占领欧洲、北美部分区域及拉美、东南亚地区。2016年,中国出海游戏数量较上一年增加80%。2017年中国整体游戏市场收入达到2036.1亿,其中中国自研网游海外市场实际收入已经达到了82.8亿美元。较2015年的53.1亿美元同比增长55.9%。

  而上海沐瞳也曾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2014年就已将出海作为主要的业务方向。“当时国内游戏市场的竞争已相当激烈,全球移动游戏还未有高质量的游戏入场。”是当时沐瞳作为一家初创游戏公司的定位前提,而这家公司也确实抓住了这次机会。

  该司旗下MOBA游戏《Mobile Legends: Bang Bang(无尽对决)》于2016年6月上线,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超过9000万,月流水在1亿至1.4亿元左右,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尼四大市场均常居Google Play游戏畅销榜TOP5。Sensor Tower数据,这款手游在今年三月以4700万的下载量,登顶东南亚出海榜单榜首。

  如今,中国游戏出海的风帆已经遍及世界,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各地区。而从近三年国内出海收入来源的市场结构占比来看,美国、日本仍然是中国自研手游出海收入的前两位国家。

  有趣的是,在游戏出海过程中,网易与日本市场似乎充满相依相偎的宿命感。2018年时,网易CFO杨昭烜就承认,“海外收入主要来自于在日本市场的强劲表现。”

  但就在2021年,中国手游出海美国表现持续强劲,年收入涨幅高达47%,反超日本成为中国手游收入份额最高的海外市场。

  也正是这一年,《中国移动游戏大航海深度报告》发布的国内头部手游出海TOP10厂商排名中,一个游戏厂商蓄力冲上第一,网易一直以来的前三地位不保,遗憾居四。 

  这个游戏厂商,就是今日风靡世界的米哈游。米哈游于2020年首次出现在该榜单的末尾,2021年就异军突起成为第一,全年出海流水约94.63亿元。其旗下的头部出海产品《原神》更是吸金能力非凡,占到公司出海总流水的92.32%,海外最高月流水预计超15亿元。

  梳理完重要节点,回头来看,中国游戏厂商的出海征程并非一帆风顺,始终伴随着巨大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出海,何处是海?”横亘在厂商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目标市场的洞悉与战略抉择。早期出海产品如《梦幻西游》《天龙八部》《剑侠情缘网络版》等均将方向选在了东南亚。

  究其原因,“文化相似性”是重要的一环,相较于欧美地区,东南亚与中国有地缘、文化上的接近性,出海障碍相对较小,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更高。2018年“剑侠情缘”20周年活动上,制作人王屹谈到了《剑侠情缘网络版》的海外成就,早在2004年前后,这款游戏便占据越南网游市场70%的市场份额。

  但是,这个目的地也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基建。相较于欧美,东南亚等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互联网的基础建设自然也相对落后,即使取得傲人成绩的沐瞳科技早年也为此感到头痛。朝夕光年总裁严授在演讲中也曾直言“当地的互联网基建比较差”。 

  时过境迁,基建水平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提升。但有的难关却随着时间流逝变得严峻,比如获客成本。

  AppsFlyer发布的《2022中国应用全球化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出海应用的获客成本不断走高,同比上涨了12%左右。如此境况,出海答卷如何解题?是在红海区里持续内卷,还是另辟蹊径关注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仍有待各大游戏厂商思索。 

  另一方面,不受时间影响、稳固恒常的挑战叫“品质”和“本土化”。随着“攻城略地”的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厂商纷纷下海,此时,市场对游戏品质的考量和本土化的程度的要求也相应随之提高。如果说早期还能吃时代的红利,当下只能靠品质去取胜,现象级网游《原神》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品质”。“《原神》的成功,只是做了一家游戏公司真正应该做的事,老老实实地把人力和金钱都投入到美术、音乐和玩法上。”米哈游一位内部人士这样向21记者总结。

  多家上海游戏公司的负责人也在2021年底的媒体见面会上向21记者表示,《原神》的成功,证明此前所有关于成本、能力的顾虑都是借口,今后的重点工作会聚焦在精品化上。

  而如何做好本地化,谷歌的游戏应用负责人Ashley Black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本地化的细节至关重要,例如在美国市场,游戏内购商品的价格通常以“0.99”结尾,而在巴西,最好将该价格标为整数,即便这种微妙的差异也将会影响游戏玩家对游戏的感觉。

  已多如此风雨,下一步中国游戏航海将去向何方?

  “如果说,2021 年中国游戏出海是‘燎原之势’的话,那么当时间进入到了2022年,这种趋势就可以用‘全民皆兵’来形容。在这一年,大中小厂商,不管体量如何,去海外已经成了一个必须去做的事情。”独立出海联合体总编于翔最近公开表示。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海外游戏市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蓝海已变成了红海。早期依靠流量红利,粗放式买量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未来游戏厂商应聚焦赛道,选好品类,垂直深耕,打磨精品,纵深发展。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相较于成熟市场,目前部分地区,如印尼、巴西等,人口经济仍在待续快速增长,与之相应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可供挖掘。 

  但无论何种观点,均改变不了已经形成的基本出海格局:即先行者、大厂凭借早期先发蓝海优势和资本体量已经拉开了与腰部公司之间的差距,且出海“巨头”之间竞争日益激化的格局。如《中国移动游戏大航海报告》中提到的2019至2021年国内头部手游出海TOP10厂商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厂”,再如2018年,腾讯旗下PUBG手游于日本发布,与先前早已在日本发布、品类相同的网易旗下《荒野行动》展开竞争。 

  在面对更大市场的竞争时,摆在厂商面前另一道难以绕开的难题则是“合规”。这一问题牵扯范围十分广泛:不同地区游戏分级制度、充值退费政策、宣传投放中虚假宣传、国际诉讼法差异、有无敏感信息过滤机制、游戏内开箱概率公示、破解版维权、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枚不胜举。

  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磊向21记者指出,获取网游版号和游戏出海的难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明确知道会下发但需要等待’,后者则是‘不知道会不会违规且随时承担风险’。”

  他进一步指出,在游戏出海所面临的所有挑战中,本地化是无法忽视的一环。“游戏出海本地化至少分为四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语言、素材、合规和运营的本地化。”他告诉21记者,为了解决上述四类本地化的问题,游戏公司以往都是选择委托当地发行商代理发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想尝试自己在海外发行游戏,所以一切工作都得摸着石头进行。

  “海外的法律是动态的,要熟悉不停变化的政策和趋势。”他还提醒,出海合规不是单纯的法律合规,也是发行合规,“很多产品最后都不是因为法律问题停服的,很多都是因为舆情、政策或文化问题导致的停服,出海厂商要有这方面的警惕意识。”

  制作出3A大作(A lot of time,A lot of money,A lot of resources),也一直是中国游戏厂商的目标。无论是《原神》还是更早一点的《帕斯卡契约》,都同样证明着“手游3A化”并不是一个伪命题,至少在3A手游的技术方面,并无阻碍。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傅钢律师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强调,好玩的游戏是一切的根本。在文创产业中,相比较IP、营销等外部因素,优质的内容永远是一款作品是否能够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游戏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相比较追逐热门品类、买量等外部手段,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的游戏内容才是一款游戏成功的根本决定因素。因此,扎实提升策划和研发能力,作出被全世界认可的好玩的游戏永远是游戏行业的“制胜法宝”。

  “进入游戏出海这个赛道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审视海外的市场环境和运营规则,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实力,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进行策略调整,才是保证出海舰船顺利扬帆不翻船的关键所在。”他说。

  《探路游戏出海》的第二期,我们将从近期大热出海网游《原神》遭遇私服威胁这一行业密切关注的出海网络安全事件切入,深入发掘游戏厂商在出海过程应对安全问题时的难点与痛点,并邀请到多位头部游戏企业安全专家,共同探讨国产游戏在面对出海安全问题时,应如何未雨绸缪地进行防御和对抗。欢迎持续关注。

  出品: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数字娱乐课题组

编者按:红极一时的创意产品闪购电商 Fab 的崛起和坠落简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转型为闪购网站后短短 2年 的时间就成为了独角兽,后来又因为步子迈得太快摔了个大跟头,最后仅以 150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包括 A16Z、腾讯在内的投资者都没能拿回当初的巨额融资,创始人之一的 Jason Goldberg 为此一度消沉,整整 2年 多的时间都没有发声。下面这篇文章是他最近的首次公开写作,在文章中他回顾了 Fab 的发展历程,并且总结了其中的教训,希望其他创业公司能够吸取前车之鉴。

我从风投那里替Fab拿到的融资超过了 3 亿美元。

对于牵涉其中的每个人来说失败的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作为这场巨大失败的责任人,我花了 2年 的时间才恢复过来,能够在这里坦率地讨论这件事情。

这篇文章会列举发生在 Fab Hem 身上的一些事件,并开始从我个人的角度去总结其中的教训。接下来的几周我还会更深入地进行总结。在这过程当中,我会讨论那些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今天做出的这个反弹与重建之旅的决定的。

注:Fab Hem 作为风投已经失败,但是 还在,我相信在新主人的管理下它们会非常成功的。

2004年 到 2013年 这段时间我写了几十篇有关初创企业以及我对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看法的文章。许多人读过之后告诉我说欣赏这些文章。

然后,2013—2014年 的时候 Fab 出问题了。在此期间我做出了一些糟糕的决定,其中包括试图通过一篇现已声名狼藉的文章重整旗鼓的尝试。因为对成为故事主角感到羞辱和惊骇,同时也为了集中精力把 Fab 的船头调直,我后来把博客给关了。

这是我几年来第一次恢复公开写作的尝试。

VC 业有一种看法认为失败是值得庆贺的。VC 做的是 “热门” 生意,极致赢家可以让他们的投资回本并且弥补所有的损失。整个 VC 的模式都有赖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承担风险、追求极致、验证假设、不断地 pivot、失败然后继续尝试。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庆祝失败是有道理的。我同意 Ron Ashkenas 在《什么时候不要庆祝失败》中区分创新失败和执行失败的前提。

尝试发明和创造时遭遇的创新失败应该庆祝。

团队在公司从创新模式转变到执行模式时执行不力造成的执行失败不应该庆祝。

Fab 就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一个令人兴奋的点子催生了一个创意网站 /app 然后发展成为一门快速增长的生意,但随后却未能执行一个可持续的运营模式。Fab 的失败绝对没有值得庆祝的任何理由。

但是,执行失败的教训对于创业社区来说是有警示性价值的。

我们时常会在 Medium 上面看到写早期阶段初创企业失败的文章,但是像 Fab 这样重大的执行失败的第一手资料却很少见。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写文章(包括这篇和后面)的原因:把一场大规模失败的具体细节告诉大家,给其他人提供前车之鉴,同时也希望我能够借此重新站起来。

进入正题之前,我想感谢所有那些陪伴 Fab Hem 一路走过的人。

从这样一种经历中恢复过来是很难的,无疑需要时间和可观的付出。有些创伤也许一辈子也无法愈合了。创业维艰,这也许是一个人能够经历的最富情感、最撕心裂肺的经历之一了。身处初创企业的第一线,想把企业和个人分开是不可能的,无论对创始人、员工还是投资者来说都是如此。那么多的前、那么多的收购,跨不同地区的策略,如果缺乏一致的执行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的员工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公司。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东西并受益,我希望他们能够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在 Fab 的经历而不仅仅是 Fab 如何走向结束的。我非常自豪的是前 Fab Hem 员工已经创立了 15 家新的初创企业。成百上千更多的 Fab 前员工已经在各种规模的雇主那里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希望他们都能取得成功。

我们的投资者把他们的钱和信任给了我们。其中一些投的还是自己的钱。还有很多是个人和机构代表。Fab Hem 辜负了他们令我非常痛苦。我知道他们当中有很多还在设法善后。

在这里我要说一声 “对不起,” 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我已经说过了很多次,但只要那些因为我的决策受到伤害的人认为有必要,我还会一直说下去:对不起。

2007 到 2014年 间有超过 上面。独角兽已经离我们很远了。Hem 是我们试图从公司剩余的最好投资创造一些价值的最后努力。

2015年 初我们把 Fab 卖给了 PCH 国际。我搬到了德国柏林组建 Hem,为的是跟我们的全栈设计和制造团队距离更近。Hem 起步很不错,产品很好看,利润也颇丰,但是增长上跟原来 Fab 投资者买账的那个火箭速度相去甚远。到了 2015年 末时,我们还需要 700 万美元的额外融资才能让 Hem 以 2500 万美元的销售额实现盈利。

2016年2月,我们把 Hem 卖给了瑞士家具公司 Vitra 的一个投资集团,Fab—Hem 的故事到此结束。

尽管因为有保密协议我不能透露任何 Fab、Hem 收购相关的细节,但今天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没有一位投资者拿回了当初的投资。

6年 的时间我们创造又毁掉了成百上千个工作岗位。

公共失败处理起来不容易。商学院的案例研究或者 a16z 的播客或者创智赢家(Shark Tank)真人秀都没有讨论过创业失败后的恢复问题。你创业失败后并不会自动拿到 Founders’ Recovery Institute(创始人恢复学院,作者杜撰的)的入学资格。

失败不好受。大失败更加。

你会感受到孤独。一旦你的失败达到史诗级别,突然间每个人都恨你。你的员工恨你。你的投资者恨你。媒体煎熬你。业界躲着你。以前那帮跟你称兄道弟插科打诨的创业者不见了。

这就是生活。你活该如此。你得对付过去。

我职业生涯取得过一些成功,但最近则遭遇了惨痛失败。成功比失败好太多了(这方面Sophie Tucke 说得更好)。

最近我见过的有关公共失败的最好建议之一来自贝佐斯,他说:“如果你做的是有趣的事,那就准备好接受批评。如果你受不了批评,就不要做新东西或者有趣的东西。”

Jeff 说的是如何处理公众批评(与公共失败随着而来),但我认为他的建议同样适用于处理各种公共失败。

你已经失败了,接下来要怎么做?

失败后每一位创始人都要进行一次深刻反省。他们应该问问自己下面这一系列的问题:

失败是可以避免的吗?我能不能 / 应不应该多做或者换种做法去创造或维系价值?(这个问题你要不断问自己好几年,把过去的经历不断回放,跟别人不断交谈)

这家初创企业真的是我的吗?

如果我必须再做一次,我还会这么做吗?

从这次经历中我学会了什么?

这次经历告诉了我自己擅长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大家还会追随我继续战斗吗?他们应该这样吗?

别人还会投资我吗?应该投我吗?

承认 Fab 失败后我很快做了一件事,就是作为创业 CEO 的自我评估报告

我跟共事过的好几个人讨论了我的自我评估:其中包括联合创始人、董事会成员、教练、投资者以及我的丈夫—为的是不要漏掉影响个人成长的任何东西。

大家的共同反馈是:我很适合当初创企业创立期的 CEO,但是为了避免将来失败,我要么得学会如何更加职业地扩大化运营,要么就得找别人来替我完成这件事(注:看过 HBO 系列剧《硅谷》的都应该知道,Pied Piper 创始人 Richard 一开始对投资方空降 CEO 这事是多么的抗拒,但是就像 Brad Feld 说的那样,初创企业在扩张时在合适时期找到合适的人管理非常关键)。我承认自己的确擅长创办公司,但是经营公司就没那么行了。未来几年我要么得大幅改进自己的弱点,要么强化自己的优势同时把扩张的事情交给别人。单单做出这个决定就可以成功一半了。

我给那些处在疗伤期的人的最大建议是:专心打磨你真正擅长的东西,然后做回你擅长的东西。要证明给自己和其他人看,你还是有很厉害的技能,是能够做出积极影响的,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去另一家初创企业,或者写书、教书、当志愿者等等。失败后只需要找出一件事来提醒你自己仍然非常擅长某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弱点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将来你很有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还有,要沉下心来,远离聚光灯。

在 Fab Hem 之旅当中,我很庆幸还有 Hem 这段故事。2015年 我摆脱了 Fab 这个焦点以及美国的创业环境,在柏林潜心静气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有品牌 Hem 的建设。做 Hem 的这一年让我开始从 Fab 的事情复原过来,同时试图挽回投资者的一些损失。

但最终证明 Fab 的负担对于 Hem 来说太重了。Hem 继承了 Fab 复杂的资本机构(5 轮融资,落差巨大的估值,超过 100 位股东),复杂的 Fab 业务架构(全球超过 15 家分支机构),还有沉重的 Fab 债务。想象一下试图向你的创业团队解释公司超过 90%的股权已经在 pre-launch 前就已经分配光了,解释怎么会有 3 亿美元以上的清算优先权,怎么每到一次转折点都会欠上一笔债更多的钱。这是很难解释的。

Hem 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完全成立错了。

创始人和投资者都不齐心协力。

对于 Hem 的终结我最大的认识是,尽管我很自豪地想把 Hem 做好,但是 Hem 仍然陷入 Fab 的泥潭不能自拔。

但我还是很喜欢我们在 Hem 做的东西,2015年 末圣诞—新年假期,去澳大利亚的时候,我就要不要跟着有意接手的一个投资集团继续投资 Hem 还是离开公司重新创业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散步时,我的丈夫 Chris 要我回答一个最重要的问题:“Jason,如果你把过去这些年对 Fab—Hem 所有的感情都放到一边,如果接下来这几年你可以做点什么并且投入我们的钱进去的话,你是选择 Hem 还是别的东西?”

我不用 2 秒钟就给出了答案 “别的东西”。在新的投资者介入情况下走 Hem 这条不会把重点放到我的甜蜜点:技术。我不是它合适的投资者和领导者。此外,有个想法一直纠缠了我好几年—一个有激情的项目我一直耽搁了好几年。现在是时候继续开干了。

2016年2月2日 下午 4 时,在签署完出售 Hem 的所有文档之后,我登上了去印度普纳的飞机,那里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团队,此后我就一直暂时住在了那里。

我已经抖落一身的浮尘,准备好再试一次了,这次会带着一个新的想法来做一家全新的公司:Pedo。

目前 Pedo 由我和其他一些人提供资金支持,不过细节暂时还不能透露,今年晚些时候我们会公布的。

现在可以告诉你的是,我正在努力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从零开始开发一款产品并且规划好发布策略。我想再表演一次魔术,希望这次不会失败。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难以想象我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艰难的、耗时的、开创性的探索,为的只是完全摒弃一家公司 —— Google(谷歌)—— 的产品。本该是件简简单单的任务,但真要去做,花费在研究和测试上的又何止几个小时。但我成功了。

现在,我已经不需要 Google 了,作为西方世界中极其少数的群体中的一份子,不再使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两家科技公司的产品(是的,我也不用 Facebook(脸书))。

本篇指南将向你展示我逃离 Google 生态的始末。以及根据本人的研究和个人需求,选择的替代方案。我不是技术方面的专家,或者说程序员,但作为记者,我的工作要求我对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保持警惕。

我选择替代方案时,主要考察其本身的长处、可用性、成本、以及是否具备我需要的功能。我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大众,仅反映我自身的需求和期许,也不牵涉任何商业利益。下面列出的所有替代方案都没有给我赞助,也从未试图花钱诱使我使用他们的服务。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

你们说这事情整的,我和 Google 可无冤无仇。事实上,不久前我还是个忠实的 Google 粉。还是记得是 90 年代末,当时我还在读高中,我和 Google 搜索引擎的第一次邂逅,那一瞬的美简直惊为天人。那时候的 Google 可是领先了 Yahoo、Altavista、Ask Jeeves 这些公司好几年。Google 实打实地去帮用户找到他们想在网络上找的东西,但同样是那个时代,乌七八糟的网站和糟糕的索引遍地横生。

Google 很快就从仅提供检索服务转向提供其它服务,其中许多都是我欣然拥抱的服务。早在 2005 年,当时你们可能还只能通过邀请加入 Gmail 的时候,我就已经是早期使用者了。Gmail 采用了线程对话、归档、标签,毫无疑问是我使用过的最好的电子邮件服务。

当 Google 在 2006 年推出其日历工具时,那种对操作的改进绝对是革命性的。针对不同日历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编排、检索事件、以及发送可共享的邀请,操作极其简单。2007 年推出的 Google Docs 同样令人惊叹。在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期间,我还促成我们团队使用支持多人同时编辑的 Google 电子表格、文档和演示文稿来完成日常工作。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 Google 开疆拓土过程中的受害者。从搜索(引擎)到电子邮件、文档、分析、再到照片,许多其它服务都建立在彼此之上,相互勾连。Google 从一家发布实用产品的公司转变成诱困用户的公司,与此同时将整个互联网转变为牟利和数据采集的机器。Google 在我们的数字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这种程度的存在远非其他公司可以比拟。

与之相比使用其他科技巨头的产品想要抽身就相对容易。对于 Apple(苹果),你要么身处 iWorld 之中,要么是局外人。亚马逊亦是如此,甚至连 Facebook 也不过是拥有少数的几个平台,不用(Facebook)更多的是心理挑战,实际上并没有多么困难。

然而,Google 无处不在。无论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我猜其中至少会有那么一个 Google 的应用程序。Google 就是搜索(引擎)、地图、电子邮件、浏览器和大多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代名词。甚至还有些应用有赖于其提供的“服务”和分析,比方说 Uber 便需要采用 Google 地图来运营其乘车服务。

Google 现在俨然已是许多语言中的单词,但彰显其超然全球统治地位的方面显然不止于此。可以说只要你不是极其注重个人隐私,那其庞大而成套的工具几乎没有多少众所周知或广泛使用的替代品。这恰好也是大家选择 Google 的原因,在很多方面能更好的替代现有的产品。但现在,使我们的难以割舍的主要原因其实是 Google 已经成为了默认选择,或者说由于其主导地位导致替代品无法对我们构成足够的吸引。

事实上,替代方案是存在的,这些年自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披露 Google 涉事 棱镜Prism以来,又陆续涌现了许多替代品。我从去年年底开始着手这个项目。经过六个月的研究、测评以及大量的尝试和失败,我终于找到了所有我正在使用的 Google 产品对应的注重个人隐私的替代品。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其中的一些替代品比 Google 的做的还要好。

这个过程中需要面临的几个挑战之一便是,大多数的替代方案,特别是那些注重隐私空间的开源替代方案,确实对用户不太友好。我不是技术人员,但是自己有一个网站,了解如何管理 Wordpress,可以排除一些基本的故障,但我用不来命令行,也做不来任何需要编码的事。

提供的这些替代方案中的大多数,即便不能完整替代 Google 产品的功能,但至少可以轻松上手。不过有些还是需要你有自己的 Web 主机或服务器的。

此外,Google Takeout 是你的好帮手。我通过它下载了我所有的电子邮件历史记录,并将其上传到我的计算机上,再通过 Thunderbird 访问,这意味着我可以轻松访问这十几年的电子邮件。关于日历和文档也同样如此,我将后者转换为 ODT 格式,存在我的替代云上,下面我将进一步介绍其中的细节。

DuckDuckGo 和 startpage 都是以保护个人隐私为中心的搜索引擎,不收集任何搜索数据。我用这两个搜索引擎来负责之前用 Google 搜索的所有需求。

其它的替代方案:实际上并不多,Google 坐拥全球 74% 的市场份额时,剩下的那些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原因。不过还有 ,Yahoo Mail 以及像 Bigfoot 这样被遗忘已久的服务。当我在变更电子邮件提供商时,我未曾记得有这般麻烦。我会告诉所有朋友,更新他们的地址簿,并更改其它网络帐户的邮箱地址。以前定期更改邮箱地址非常必要 —— 还记得曾几何时垃圾邮件是如何盘踞你旧收件箱的吗?

事实上,Gmail 最好的创新之一就是能够将垃圾邮件过滤掉。这意味着再也不用频繁更改邮箱地址了。

电子邮件是使用互联网的关键。你需要用它来开设 Facebook 帐户,使用网上银行,在留言板上发布等等。因此,当你决定切换帐户时,你就需要更新所有这些不同服务的邮箱地址。

令人惊讶的是,现在从 Gmail 迁出居然成为了最大的麻烦,因为遍地都需要通过邮箱地址来设置帐户。有几个站点不再允许你从后台执行此操作。有个服务事实上就是让我注销现在的帐户,然后开通一个新的,只因他们无法更改我的邮箱地址,然后他们手动转移了我的帐户数据。另一些迫使我打电话给客服要求更改邮箱地址,无谓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更令人惊讶的是,另一些服务接受了我的更改,却仍继续向我原来的 Gmail 帐户发送邮件,就需要打一次电话了。另一些甚至更烦人,向我的新电子邮件发送了一些消息,但仍在使用我的旧帐户发送其它电子邮件。这事最后变得异常繁琐,迫使我不得不将我的 Gmail 帐户和我新的 ProtonMail 帐户同时开了几个月,以确保重要的电子邮件不会丢失。这是我花了六个月时间的主要元凶。

如今人们很少变更他们的邮箱地址,大多数公司的平台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去处理这种可能性。这是表明当今网络糟糕状态的一个明显迹象,即便是在 2002 年更改邮箱地址都比 2018 年来的容易。技术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向前发展。

那么,这些 Google 的替代方案都好用吗?

有些确实更好!Jitsi Meet 运行更顺畅,需要的带宽更少,并且比 Hangouts 跨平台支持好。Firefox 比 Chrome 更稳定,占用的内存更少。Fastmail 的日历具有更好的时区集成。

还有些旗鼓相当。ProtonMail 具有 Gmail 的大部分功能,但缺少一些好用的集成,例如我之前使用的 Boomerang 邮件日程功能。还缺少联系人界面,但我正在使用 Nextcloud。说到 Nextcloud,它非常适合托管文件、联系人,还包含了一个漂亮的笔记工具(以及诸多其它插件)。但它没有 Google Docs 丰富的多人编辑功能。在我的预算中,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虽然还有 Collabora Office,但这需要升级我的服务器,这对我来说不能算切实可行。

一些取决于位置。在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MAPS.ME 实际上比 Google 地图更好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就差了许多。

还有些要求用户牺牲一些特性或功能。Piwic 是一个穷人版的 Google Analytics,缺乏前者的许多详细报告和搜索功能。DuckDuckGo 适用于一般搜索,但是在特定的搜索方面还存在问题,当我搜索非英文内容时,它和 startpage 时常都会检索失败。

最后,我不再心念 Google

事实上,我觉得我解放了。如此这般依赖单一公司的那么多产品是一种形式上奴役,特别是当你的数据经常为你买单的时候。而且,其中许多替代方案实际上更好。清楚自己正掌控自己数据的感觉真得很爽。

如果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用 Google 的产品,那我们便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最后一丝力量。

我希望 Google、Facebook、Apple 和其他科技巨头在对待用户时不要这么理所当然,不要试图强迫我们进入其无所不包的生态系统。我也期待新选手能够出现并与之竞争,就像以前一样,Google 的新搜索工具可以与当时的行业巨头 Altavista 和 Yahoo 竞争,或者说 Facebook 的社交网络能够与 MySpace 和 Friendster 竞争。Google 给出了更好的搜索方案,使互联网变得更加美好。有选择是个好事,可移植也是。

如今,我们很少有人哪怕只是尝试其它产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 Google。我们不再更改邮箱地址,因为这太难了。我们甚至不尝试使用 Facebook 以外的替代品,因为我们所有的朋友都在 Facebook 上。这些我明白。

你不必完全脱离 Google。但最好给其它选择一个机会。到时候时你可能会感到惊讶,并想起那些年上网的初衷。

我并未打算让这篇文章成为包罗万象的指南,这只不过是一个关于我如何脱离 Google 的故事。以下的那些资源会向你展示其它替代方案。其中有一些对我来说过于专业,还有一些我还没有时间去探索。

Localization Lab 一份开源或注重隐私技术的项目的详细清单?——?有些技术含量高,有些用户友好度比较好。Framasoft 有一整套针对 Google 的替代方案,大部分是开源的,虽然大部分是法语。Restore Privacy 也整理了一份替代方案的清单。

到你了。你可以直接回复或者通过 Twitter 来分享你喜欢的 Google 产品的替代方案。我确信我遗漏了许多,也非常乐意尝试。我并不打算一直固守我列出的这些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城镇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