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为果,父为食什么意思?

第九章 释演音 取一张杏色薄笺,李叔同记下一行日期:丙辰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十九日。 学校正放冬假,校园空旷,无人觉察他的行踪,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他回上海与雪子相聚。 而他正计划着一件脱胎换骨之事。 雪子对着老松枝烧香,她早早给他写了信,问他何时回来,他收到了信,用最简短的文字说夏丏尊推荐他尝试日本杂志上的断食疗法,故延迟归期。 雪子已经二十八岁了,她端视自己,样子还是年轻的,神情却是木然又压抑。她知道他们之间越来越冷淡的关系已然很难复温。 他有时候会说,那都是源于一切身心之苦,她常常认为那些苦是可以想办法解除的。 无法不反对他断食的决心,她知道在自己的国度,许多人尝试过断食,人们体验了之后,身心彻底焕然一新。 或许从此以后,他们又可以如以往那样甜蜜,至少可以恢复到普通夫妻的正常状态。 有时候她反复回忆他说过的话,和她在一起的每个细节,他似乎是变了,变得彬彬有礼,仿佛她是陌生人。 上个暑假,她想回去探望母亲,她说他们已经快七年没有见过母亲了,还有,她想念家乡如镜的温泉了。 他们一同乘船回到东京,他依然是七年前那个称职的女婿,斯文寡言,谦虚有礼。 在绿枫掩映的温泉里,她像鱼儿一样展开身体,轻轻依在他圆润的肩头,期望有些温情回应,他却让她落了空。 他只是闭着眼,似冥想,似轻睡,满意而知足地享受着活泉水,呼吸着饱含水雾的空气。 水在滋养着他的皮肤,慰藉着他的知觉,在水里他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他在想,如何能够消除生活的困顿。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具盛不满的容器,没有任何事物能令他真正愉悦。 他的灵魂不得安宁。 周围只有夏蝉热闹的鸣唱,似奔融进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他并不想参与。 她没有对他表现出任何失望,他是她眼中不一样的存在。她可以永远地爱着他,有时候她觉得这种爱是一种自虐。不管怎么样,只要他还在身边就好,他从没有对除她之外的女人表现过兴趣或好感,那么,他是心无旁骛的。 更多时候她分不清自己爱的是他,还是爱着令他自负,也令他苦闷的才情。她始终知道,因为他,她才感觉自己与别的女子有些不一样。 她同样爱着这种不一样的感觉。 敬香,诵歌,祷念他顺利行完断食,身心获得重生,期盼断食能还她一个热情的丈夫。 只有校工闻玉知道李叔同的真实状况,“西泠印社的叶为铭居士,介绍了虎跑定慧禅寺,需寻一间屋子以便静养,你先去看看住哪个房间好。”李先生交待的事,闻玉向来办的很妥善,“方丈楼下的屋子,很清静,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有一位僧人住在楼上。” 灰布棉袍,布棉鞋,一些简单物品,不过蚊帐、洗漱、写字用具,一一齐备后,李叔同正式在虎跑寺实行断食。 一切常人眼里奇异的举动,于他都不足为奇。难愈的肺疾,日复一日的教员生活,早已令他精神衰弱。他没有再通知旁人,夏丏尊也不例外,毕竟是冒险之举,听起来和绝食差别不大,不能被不必要的关心打扰了。 他渴求通过断食获得新生,还他热情与朝气,而这种热情与朝气,与雪子想像的并不相同。他想重新获得探知新世界的勇气与力量,实际上他从不缺乏这种力量,断食便是受这种力量驱使。 他想寻找新世界,新世界在哪里呢? 或许在大慈山里,定慧禅寺那两扇高大的赭红色山门里。 这里幽藏着美妙的古代传说。唐代,高僧寰中和徒弟性空曾经来此结庐,而此地干涸无水,某夜二人梦见有神人预言,不久会出现两只高骏之虎,奔跑而来,招引泉涌不息。天亮后,居然梦话成真,梦中神虎奇迹般出现,在草庐附近跑地作穴,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 此泉名为虎跑泉,他相信这里藏匿着生命的某种奥秘,潺潺泉水圣洁有灵光,能护他经受身体的极限考验。 他做了周祥的断食计划:全过程前后三个星期,第一星期,慢慢减食至完全不食;第二星期,只饮水,全不进食;第三星期,由粥汤开始,缓慢恢复进食。 另交待闻玉:“断食中,不会任何亲友,不拆任何函件,不问任何事务。家中有束,由闻玉答复,处理完毕,待断食期满,告诉我。” “还有,谢绝一切谈话。”他想了想又说。 但后来几天里,有些细节,闻玉并没有完全做到。 在佛教的寺院里,李叔同拜着天理教的大神,期盼神昭护他安然度过奇异的生理探索期。 入寺时是黄昏,当晚的食物是素菜,他觉得极其鲜美,两碗米饭,其实未饱,但他强止着不再吃东西,为了断食做准备。点菜油灯,写楷书八十四字,有些感冒伤风,喉咙敏感。闻玉睡在隔壁,方便呼应。楼上住的是弘声上人,半夜走动时震荡楼板的响声,打扰了他的睡眠。 他将断食视作一种神圣的仪式。 也许这是唯一重生的途径了吧,他有时这样想。否则,该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忧虑。 头五日,他只吃少量的粥或米汤,食物不过桔子、梅、香蕉、梨、紫苏叶、豆腐,米饭数着米粒吃,喝虎跑的泉水,偶尔喝些梅茶,泉水有些洌,他的喉咙有些脱皮。有时候下午,他会侍和尚诵经静坐,每次约半个时辰。 第二日晚八时半,他睡了,这是他基本规律的入睡时间,很快,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器物拍卖场里跳高。他不停地跳跃,腾空,身轻如燕,敏捷非凡,像一个灵活的专业选手。在他的四周,散放着箱柜几案桌椅,还有琳琅的玩具和装饰品,那些等待被拍卖掉的旧物,散发着陈年的气息。他跳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德国工程师,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一人说:“如果此人去参加远东大运动会,一定能获胜!”他听见了,边跳边谦虚地答谢他。另一个人说:“练习身体,断食方法最有效了,你看我们俩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在空中点头,对那人说:“我也正在虎跑断食呢,也准备了两天了。”跳着跳着,他发现旁者中还有一个中国人,那人正手持一个长长的表,表上列着长长短短的红色直线,在测量他所跳的高度,还兴奋地夸他有超人的绝技。他总算跳完了,出了拍卖场的大门,下一个土坡,遇见一群西洋女人,她们看到他笑逐颜开,连连夸他运动成功,他依然谦虚地一一答谢过。 谢着谢着,他就醒了,望见无尽的黑夜,回想人生三十六年,他从没这样跳跃过,是因为胃部空荡荡,故有腾空之感?还是因为他多么渴望一次成功的跳跃,那种凌空飞翔的感觉?他在空中像鸟儿一样施展绝技,国际友人在夸赞他,他经得起数据的严格测量,他是一个真正的超能力拥有者。 断食能带给他超能力么?既便不能,也一定是生命中最神圣的必经之路,引他走上凌空一展的圣途。 第三日,晨起觉得饥饿,胸中搅乱,苦闷异常,饮了两杯梅茶才起床。中午摹写普泰造像和天监造像两页,下午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晚上时睡时醒,辗转反侧。 第四日,他上楼探访弘声上人,借了三部佛经来看。 他每日的必须功课是静坐和写字,或临摹一些造像拓本,或抄天理教《御神乐歌》,或写写篆书、小楷。 他认真地观察自己生理上的反应和变化,记录下每天的天气状况、作息、进食或饮水状况、睡眠质量等细节,细到连大殿的台阶上下多少级、几时打嗝放屁咳嗽,都不遗落。 第五日,这天醒来很早,去菜园采花供铁瓶民,午后依然侍和尚念经静坐了一个小时。准备好次日彻底断食,当夜,他几乎通宵未眠,神经十分敏感,听不得老鼠作怪和隔壁闻玉的鼾声。 第六日,他进入断食正期,手足乏力,提笔会误字,精神从恍惚渐渐变好。夜里,他用棉花把耳朵塞住,并诵念天理教的神人合一旨。安睡后,他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很短,他梦见自己变成了容颜一新的翩翩少年。 完全断食后,饥肠辘辘的感觉令他头脑爽快。 喝的是桔汁、梅茶或泉水。极饿时,他会想像平时爱吃的食物,炒饼、虾仁豆腐、虾子面片、十锦丝、咸胡瓜……想着想着,就不饿了。天越来越寒,有时会刮大风,他睡觉的时间也提早了,实在冻的吃不消,下午四点半他就上床拥衾休息。胃里没有食物,只有水,胃部很不舒服,于是他又加了一样盐汤。 到了断食正期第六日,他突然觉得心神挹爽,写了一百三十八个字,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然后早早上床,他躺在床上,充满幸福感,神恩啊,这一切都是神恩所赐。他隐隐起了皈依的誓愿,并给福基写了家书。 一时兴起,他作印一方:不食人间烟火。并写下“空空洞洞,既悲而欣”八个字。这是人在身体临界点的本能反应,既神采奕奕,欣欣向上,又不禁心生虚幻飘渺的悲叹。 第七日,他凌晨四点半就醒了,天气大凉,不敢出被子,于是一直在床上懒着,直到中午约十一点,闻玉叩门,说雪子遣人送了件棉衣来。这件棉衣把他从床上弄起来,他当即披上,喝了些梨汁和盐汤,去菜圃散散步,精神一时大好,下午伏案写了五十四个字之后,于四点半早早上床歇息。 此后的几日,他进入渐缓的恢复进食期,每天不是记诵天理教《神乐歌序章》,便是抄写《御神乐歌》,直到断食过程结束。 恢复饮食后,他宛若重生,散步时望着苍茫远山,人如脱胎换骨,足力也强健不少。 于是又治了一枚印章,四个字:一息尚存。 半碗青菜和半碗芋头,帮助他重新找回了久违的食欲,闻玉在菜园子里采了萝卜,他吃了一口,甘甜如贻,仿佛此生从未品过这等甜味。 青菜、芋头、萝卜,并无特别滋味。美味是什么?是人的感官判断。 那无味又是什么?如果餐餐无味,也许食得其中的真味。 美味是人的臆想,无味才是真实的世界。人在婴孩时期,吃东西并不靠调味料,也一样津津有味,如果从婴儿到成人,没有吃过什么豪华的东西,那么最简单的饭食在他也是人间至美。而尝试过天下群鲜的人,回去品尝最原初的食材,同样能食出人间真味。 李叔同欣然狂喜,决定今后称自己为李婴,字俶同,老子曰:能婴儿乎? 李婴不足以表达悦然之感,他又想了个名字:李欣。 断食最后一天,山中微雨飘荡,空气沁人肺腑。 他在午后一点离寺,返回学校。然后将断食时的照片做成名片,送给朋友们,名片上印着:丙辰嘉平一日始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 欣欣道人读起了《庄子》、《道德经》之类道学典籍,他不是真的要成为道人。 返校后第三日,他回了上海。 扶着雪子的手臂,他觉得有些亏欠她。 千言万语,不如不说。 他们一起向天理教大神敬香,专心诵念。 春节到了,春节很快又过去了。 “要开学了。”他对雪子说。 “什么时候再回?”雪子替他穿好大衣,将行李箱递给他。 “会回来的。”他像往常一样出了门。 其实他并不急着返校上课。他返回了虎跑,这次,他在定慧禅寺静留了一个月。 “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现已陆续结束一切。”给刘质平的信里,李叔同决绝地说。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晚钟》一歌,是李叔同夜半静观所得。世界仿佛水天辽阔,世界亦是混乱不堪。他回首过往,早已将投身审美的茫茫大林,众生病苦,尘网颠倒。在这片审美的丛林里,路上会遇见殉道者的遗骸,有人通过审美,走向了世俗,有人通过审美,走进了宗教,在宗教里超脱,在宗教里重生。 敏感脆弱的神经,容易受环境所影响,假设他不是在大慈山定慧禅寺,而是在自己的住所尝试断食,每天抄诵天理教的教义和敬辞,皈依佛门的心,也许就飘渺了。 秋天,他又去了定慧禅寺,遇见法轮禅师在那里说法,他在座下静听,一点一滴感受崇高的觉醒。思想中原本是一些微小的齿轮在缓缓转动,随着断食、阅经、听法……带动了大的齿轮,然后,改变了他的行动。 冥想的快乐胜过从前的一切心灵体验。 他书写了一对联语:“永日视内典,深山度大年。”题记:“余于观音诞生一日,生于章武李善人家,丁巳卅八。是日入大慈山,谒法轮禅师,说法竟夕,颇有所悟。”落款为婴居士。 冬天,夏丏尊见他在书桌上供起《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烧香拜佛,拜的是地藏菩萨和观自在菩萨。 又是一年了。 这一年,李叔同没有回上海过春节。在定慧禅寺,李叔同目睹了马一浮好友彭逊之落发为僧的过程,彭逊之是小说家和传媒人,曾主编《小说月报》,亦是易学学者,无奈江湖飘零,投佛习静。 “彭先生缘何出家?”他问。 “经推算,出家可免遭一劫。”彭逊之答。 他听了只能摇头。 许多年后,彭逊之又推算了一次,确实有劫,遂自沉钱塘江未果,然后还俗了。 在南洋公学时,他就与马一浮相识,但无甚交情,直到他来杭州教书,才渐渐有所往来。“人命危浅,真如早露,生年欢爱,无几时也。一旦溘逝,一切皆成泡影。”从这首誓不续弦的诗中,他读到马一浮不再眷念红尘情事的生命态度。 人是以欲望为嗅觉的动物,他有了向佛之心,主观意识催使他一次次投问马一浮。 “儒佛等是闲名,孔佛所证,只是一性。果能洞彻心源,得意忘象,则千圣所归,无不一致。”马一浮学佛信佛,但不剃度出家,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而他却再难入世。 目睹彭逊之落发,李叔同下了决心。同是出家,因由不同,道路也将不同。 多年以后,马一浮的话证得此因果:“他天才不及安仁(彭逊之),而持律守一,一事不苟。由今观之,成就乃有过之。” 他去方丈楼上拜见弘祥法师,表示愿心。 弘祥摇头,不是不允他的愿,而是自认资历不够。出家投师,须戒腊十夏的知法能勤比丘来引导。“戒腊十夏”意思是僧人受戒后,每年旧历四月十五日始,在寺院中过结夏安居生活九十日,一夏一岁,纵是满僧年龄满十载,若愚钝者也不可作皈依师和剃度师。 正月十五那天,弘祥将师父了悟法师从松木场护国寺请来,收李叔同为在家弟子,皈依三宝。 皈依,皈向依赖;皈依三宝,即乞三宝救护。佛教三宝含义甚广,简要说是佛、法、僧。 佛宝:如大觉悟者释迦牟尼佛,或如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已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 法宝:佛住世时所说之法,以及佛灭度后,诸菩萨依据佛意所诵之法,即现今流传大小乘经、律、论三藏; 僧宝:修行佛法的僧团,上至释迦牟尼住世时,代佛弘法的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们,下至释迦牟尼灭度后,传授佛法的出家人,他们剃发、受戒、有智识、有威仪。 《大乘义章》云“依佛为师、凭法为药、依僧为友”,此三种毕竟归处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而至涅槃。 “今日起,汝法号演音,字弘一。” 李叔同双手合十,向了悟法师深深叩拜,受赐法名。 冬去春来,他披着新做的海青,在母亲凤玲忌日之际,去定慧禅寺诵了三天《地藏经》,每天做两堂功课。 在经文中,他更愿意去追究灵魂的来源和去往,宇宙之根本。 有时候他反问自己:人的欲望是什么?人一定要有欲望吗? 欲望有两种:荤欲和素欲。前者为红尘之欲,情欲物欲食欲性欲,很容易解决,就像肚子饿了的人给他吃一顿。后者属寂静之欲,欲安宁欲空明,一旦犯了,欲壑难平。 他有的是强烈的人生欲,他需要作为。和尚抄经、撰律、弘法,皆欲使然,欲什么?普渡之欲,悲悯之欲,离难之欲,解厄之欲。 这个欲徜若消失,梵天也将空旷。 这是一个宏大的欲望,教书的工作远远满足不了。 他不再是励勤躬耕的教书匠,上的课能请假缺席一半,他怀疑学校里的同事称他有神经病,心存内疚。 每天,他都在计划着辞职的事,只是刘质平在日本还没有毕业,他还得硬撑着精神上课,慢慢等着。 皈依一事,已通过信件告知刘质平,又托他在日本帮助购买两件物品。一是夏天罩窗户以防蚊虫飞进的绿色铁丝纱,他要用来做佛前灯罩;二是旧式铜器店里有售卖的薄铜小合叶一对、八只钉子,木制书箱的门上所用。 一直等到学校快要放假,他实在等不急了,提前将手上的课目安排考试,递交辞呈。 还有什么事未了? 画作,整理好送给北平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九十三枚印章,赠予西泠印社,叶为铭效昔人“诗冢”、“书藏”之遗意,为它们凿壁庋藏,以石匣封嵌在通往四照阁的石径旁,小径名“鸿雪径”,取意东坡诗中的“雪泥鸿爪”,叶为铭亲书“印藏”二字及题跋,镌刻在石匣上,以期“庶与湖山并永”;笔砚碑帖,过让给金石书画家周承德;折扇、字幅和他上课时必不可少的那块金表,交由夏丏尊妥存,另赠一幅卷轴,名曰《前尘影事》,里面是朱慧百、李苹香所赠的诗画扇页、写给歌郎金娃娃的诗词,他在上面写着:“息霜旧藏,今将入山修行,以贻丏尊。” 最后领到的薪水,分成三份:一份连同自己剪下的胡须寄给杨白民,嘱他到时候交给雪子;第二份寄省政府转北平内务部脱俗籍入僧籍,为印花税及手续费费用;另一份留作剃度受戒期间的斋资。 他已做好一切准备。 又给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校友会写了封信,以告知去向。   拜启:   仲夏绿荫,惟校友诸君动静安豫为颂。不慧近有所感,定于七月一日入杭州大慈山定慧寺为沙弥。寺为临济宗,但不慧所修者净土。以末法众生障重,非专一念佛,恐难有所成就也。寺在深山之中,邮便不通。今后通信处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内李增荣转,草草   校友会诸君博鉴    李岸 法名演音 号弘一法师    六月廿五日 信上写的是公历日期,时是一九一八年旧历五月二十三。 这就准备告别了。 “老师何所为而出家乎?”丰子恺等一众学生问。 “无所为。”他答。 “忍抛骨肉乎?”学生们又问。 “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他心意决然。 一篇为姜丹书母亲强太夫人写的墓志,既是在家时的绝笔,又是入山后的开笔。 夏丏尊要送他去,他摆手。 “丏尊,你回去罢。”他不要老友送,学校里纷纷议论他要入山的事,校长经亨颐特别撰写了训辞,评价此事“可敬而不可学,嗣后宜禁绝此风。” 学校里欲将借此事整顿流毒,他把老友留在校门内。 “叔同,望此去珍重,丏尊将为你茹素一年护法。”夏丏尊的话从他背后传来,他听见了,没有回头。 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三位学生及校工闻玉,陪着他从学校走出来,过涌金门,经净慈寺,向虎跑走去。 定慧禅寺就在前方,遥遥能望见,路程不过半里地。 他停了下来。众人也随之停下。 他从闻玉手中接过衣箱,利索地从里面取出僧衣和草鞋,将身上的布衫布鞋换下。 “李先生!”闻玉惊唤。 “你看错了,不是李先生。”他让开闻玉接行李的手,自己将行李担起,向前方而去,只抛给众人一个背影。 那是一个僧人的背影。

  •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C(A是秦朝的措施B不是以玄学为主要内容,而是以经学为主要内容。D“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是“诗书教育”。)

3.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该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6.D(“赵高与李斯二人相互勾结”错,还有胡亥)

7.(1)赵高一向被公子胡亥所宠幸,想要拥立胡亥,又怨恨蒙毅曾经依法惩治他而不替他开脱.因而有了害人之心。

(雅:一向   为己:替自己(开脱)  法治:依法惩治  贼心:害人之心  各1分,句意1分)

(2)太子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想要灭绝蒙氏家族,日日夜夜毁谤蒙氏兄弟,搜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立:即位,或“被立为”  毁恶:毁谤   举:检举   劾:弹劾   各1分,句意1分。  )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父亲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俘虏了楚王。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担任秦国的将领,进攻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他的弟弟蒙毅也官至上卿。秦国兼并天下后,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依据地形,用来控制险要的军事重地,(长城)起自临洮,直至辽东,绵延一万多里。(蒙恬)于是(率军)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折向北进军。军队冒着雨雪风霜在外十多年,驻守在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很尊重宠爱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当时中车府令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恬的弟弟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判处赵高死罪,免除了他的官职。秦始皇赦免了赵高,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爵。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御驾出行巡游会稽。始皇半路得了重病,到达沙丘时去世了,这个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无人知晓。当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公子胡亥所宠幸,想要拥立胡亥,又怨恨蒙毅曾经依法惩治他而不替他开脱.因而有了害人之心,就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拥立胡亥做了太子。(胡亥)立为太子以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命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把蒙恬交付给执法官,囚禁在阳周,又将蒙毅囚禁在代地。(秦始皇的)丧车到了咸阳,下葬以后.太子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想要灭绝蒙氏家族,日日夜夜毁谤蒙氏兄弟,搜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二世于是派御史曲宫赐死蒙毅,又派使者到阳周,命令蒙恬说:“你的罪过大多了,而且你的弟弟蒙毅犯有大罪,依法连累到你。”蒙恬长叹道:“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怎么没有过错却要被处死呢?”过了许久,才慢慢地说道:“我的罪过本来是该处死的。(长城)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挖通壕沟一万多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地脉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沿路看到蒙恬为秦国所修的长城堡垒,挖山填谷,确实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了。秦国刚刚灭掉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创伤累累还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极力劝谏,拯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却迎合秦的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这样看来,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当的吗?怎么要怪罪切断地脉呢!

8.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5分)

9.“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6分)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D“所以极力反对‘我’结婚”,不完全符合文意;A“战后却不想击剑了”有误,应该是不能击剑了,少校说想踢足球是幽默之语;B“‘我’感到很伤心”文中无据。

(2)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作用: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上校清楚,他看不到希望,只有依赖自己的超人勇气才能继续生活。小说这样写,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

(4)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乡他国。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城,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兵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也可)

12.(1)(5分)A(3分)E(2分)C(1分)(B“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错误;C“高傲的张爱玲”不确切;D“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错误。)

(2)(6分)“快乐”指不再关注世事、生死和贫富,了却世俗,心游宇内;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痛苦”是指忍受毁家弃业、抛别妻儿的悲伤;(4分)

二者的关系是: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大道的幸福,就必须放弃尘世间的繁华和情欲,忍受孤独和寂寞。(2分)

(3)(6分)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每点2分)

(4)(8分)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2分)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分)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分)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分)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要求观点鲜明、准确,理由充分,从文本出发。)

13.D(A.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教人指导时说的客气话。B.高山仰止:比喻崇敬仰慕。C.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D.暗送秋波:原意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多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多含贬义,符合意境。)

14.A (B项成分残缺 在“我国与”后加介词“和”;C项语序不当 “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D项句式杂糅 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二是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

15. D (从句式的特点和内容的关联性可排出④②⑤,从时节顺序可排出③⑥①,内部的逻辑关系:从“愿望”到“习俗”)

16.示例:微小说一般是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的14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选材精巧、结局出人意料、互动性强的微型小说。(5分)

17.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屋顶,人就是需要栖居的精神小屋的庇护的,人是需要面对繁杂生活的淡定的

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后就是一双翅膀,人就是需要在羽翼驾驭中前行的,人就是需要追逐梦想的执着的。(6分)

18.  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科目:中档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②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在给友人夏丐尊的画上随便题的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③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叶圣陶谈弘一晚年的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
      ④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⑤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⑦他用刮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⑧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⑨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有删改)
    A.文章提及鲁迅、郭沫若以及引用李叔同的《送别》、题画诗都是为了表明李叔同的世俗生活的光鲜,从而为下文他皈依佛门,由绚丽归于平淡作铺垫。
    B.文章在陈述弘一的生平时引用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话,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人们对他平和从容的心态的欣赏。
    C.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暗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
    D.弘一晚年的出家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而不是为了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E.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既有喜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的“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4)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你认为作者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吗?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 科目: 来源:2013届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五)(A卷)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小题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 来源:2013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小题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陕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五)(A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小题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小题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小题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獍食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