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梦华录》官方剧照。汝窑天青釉圆洗。本版文物图来自故宫博物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小扇轻摇,焚香点茶,虽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却勾勒出一幅千年前宋人生活的画卷。

最近一部热播剧《梦华录》,又引得我们梦回宋朝。

今天,我们便从剧说起,看看让人惊艳的宋朝文物。

汝窑宋瓷 天青色最别致

“一作秘色,一作粉青,一作梅子青,一作红窑变,一作黑色,一作白色,一作米黄冰裂,一作天青,一作兔毫。”

在《梦华录》中,赵盼儿的茶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点茶时所呈现的九色名瓷,更是让剧中人抑或千年之后的观众拍手叫绝。

宋代,“中国陶瓷的伟大时期”。1987年,当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重见天日时,船上装载的近六万件出口的瓷器,令世人惊叹。宋瓷,是当时远销海外的抢手商品,亦是宋人精神映照,将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最别致在其“雨过天青”的天青色,可惜传世稀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提到,作为皇帝,宋徽宗昏聩低能,但作为文士,他风流倜傥,能书擅画,热衷收藏,还常对工艺美术提出要求。他命令原本烧造刻花、印花青瓷的河南汝州供御宫廷。入贡的汝瓷造型优雅,常常摹仿商周秦汉的青铜器。釉面多为天青色,极其匀净。器物一般不加装饰,只是带有细巧的开片。

汝瓷以粉碎后的玛瑙原石作为釉料,当时,玛瑙刚在汝州被发现。玛瑙质地似玉,入贡的汝瓷于是有了如玉的质感。

中国陶瓷如玉的追求自唐代已经开始,真正完成,还要等到入贡汝瓷的出现。从此,古人也就越来越多地用玉来形容,甚至指代瓷器。

汝窑陶瓷的美学追求是革命性的,以前,陶瓷之美靠釉、靠造型、靠装饰。汝窑则省略了装饰,把美仅仅荟萃于釉和造型,影响深远。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天青釉圆洗,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据撰稿人蔡毅介绍,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夜宴之景 有女横抱琵琶

《梦华录》中有一个贯穿主线剧情的重要线索,那就是男主角顾千帆从第一集就在寻找的《夜宴图》。

提到《夜宴图》,就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五代十国著名的那幅《韩熙载夜宴图》,再看看这剧中对此画的描述:

“画是王霭所作”“五尺绢裱设色”“画的是西川路转运使薛阙的夜宴之景”“主人居中,客人居两侧”“有歌舞鼓乐”……

让我们对应《韩熙载夜宴图》来看:作者顾闳中,与王霭同是宫廷画家;同样是绢本设色;画的是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有人做出推测,此《夜宴图》的创作蓝本就是那幅大名鼎鼎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宋摹本,以夜宴发展的时间为序列,共分5段。古代画家往往喜欢用奇数来分出段落,这样更能体现图中的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显现作者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全卷共画46人,许多人在五段里面反复出现。

《梦华录》里有个细节处理受到一些网友的疑惑:宋引章弹琵琶时,琵琶是横放的,如弹吉他。网友问:琵琶不是竖着弹的吗?

唐宋时期,琵琶的确是横抱或斜抱的,正如剧中宋引章的弹奏姿势。这个在《韩熙载夜宴图》里恰能验证。

韩煕载和听客们都在欣赏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弹琵琶。不容忽视的是,画家在众人的背后画了一张卧榻,榻上隆起的被子里面蜷曲着一个人,榻上横放着一把琵琶,极可能是一位弹琵琶的女伎。这场大出风头的独奏表演没有她的份,显然是被主人冷落了,她好像窝在被子里嘤嘤作泣,正在赌气呢!这位琵琶女能随意使用主人家的卧具,想必与主人的关系不一般。这从侧面表明了韩宅是一个允许随意放纵的地方,夜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展开……

综合央视新闻、上海书画出版社等

1、《梦华录》改编自元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主要写恶棍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巧设计谋将其救出的故事。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别是?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望江亭》;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2、《梦华录》中男女主角相互表白的“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是什么意思?

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车交谈便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

3、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三样与宋人密切相关?

除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或是宋人发明创造,或是宋人将其推升至更为精湛的阶段,广泛使用于实际生活。

4、请问此图所画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中哪位大文豪?

“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六席,除却韩愈、柳宗元,其余六位均为北宋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图中人物为苏轼,此图为 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

写意与工笔是中国画的两种重要表现手法。尤其是写意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要理解“写”。绘画的技法中有勾、描、涂、染、绘等,这些技法在其他种类的绘画中也有,但唯独“写”是中国画特有的,就是以书写的状态进入绘画。这是宋元文人画家开创的一种绘画新方式。

那么“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它与绘画的涂抹、描染有何不同呢?

我的体会是:“写”要有连贯的用笔顺序,因为中国文字的书写是有笔顺的;其次,“写”的时候一般没有底稿,否则就是“描红”了,因此“写”是有速度的,一气呵成;同时,“写”极少有修改。总之,写意的“写”应该有笔顺、有速度、不修改地一气呵成。

寒山拾得图 南宋·梁楷 日本MOA美术馆藏

接着说“意”。意,应该是物象的大意,即大概的模样,是简约、不具体的意象。一旦过于繁复,细节太多,就会阻碍“写”的发挥,而只能描摹了。

物象的“意”得自画家各方面的感受和提炼,不仅仅是视觉的,还要把这个“意”留存于心中,做到胸有成竹。有了“意”的积淀,“写”得顺畅,才会有写意的出现。

所谓的大写意,就是以一种解衣般礴的自由状态,将“意”的积淀与“写”的顺畅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的一种极特别的绘画方式。

大写意的绘画一般不易掌握,因为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步骤。水墨的干、湿、浓、淡在一瞬间挥洒出来,每画每异。在具体的创作中,要随时根据画面出现的实际效果作出新的判断和应变。因此没有一张写意画的细节是完全一样的,而最精彩的神来之笔往往也只在一念之间,即使画家自己想再现也很难。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这样一件大写意的神来之作。

此画纵向48.77厘米,横向27.7厘米,纸本水墨,立轴,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梁楷以淋漓的水墨,挥写出一个袒胸露腹、带有几分醉态的人物形象。画题中虽称为仙人,但其相貌却不见丝毫仙风道骨,而是一副憨态可掬、不修边幅的样子,宛如邻家一个可爱滑稽的胖爷爷。这个造型在当时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画中仙人硕大的额头高高突起,两眼醉意朦胧,眯成一线,与扁鼻、瘪嘴几乎挤在了一起。这种幽默、诙谐、夸张的形象有点像弥勒佛。

画家仅以几条细小的短线,画出了仙人的五官、额头与胸部。此外没有更多的细节刻画,其余以粗笔、湿墨,大刀阔斧的寥寥数笔挥写出衣衫,把人物的肢体形象概括其中。

人物右肩应该是此画的第一笔。画家先以笔头蘸上浓淡尚未调和的墨色,自肩膀到长袖,由浓而淡,自信而肯定地一气写出,接着顺势画出肩与头衔接处。左肩自下而上的一笔概括极为重要,将仙人胸和腹的形以留白的方式显现出来。然后再几笔重墨斜势擦出人物下半身的袍服。待笔中墨色稍干时,以简笔粗线勾勒出脚尖。最后笔蘸浓墨,添上束腰的飘带。

李白行吟图 南宋·梁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晋唐的人物画以线描为主,高古游丝、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精工细致的线条造型,属人物画的主流画风。梁楷此图的粗笔大写意则一反常态,让人物画出现了新面貌。

梁楷这样的大写意画风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擅长细笔线描,且有严谨造型的能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道君像》白描小卷为梁楷早年的作品,在小小的幅面中以细笔白描手法画满了群仙、鬼神、人间众生,繁密精细至极,显现出扎实的绘画功力。他当时凭此画艺得以入画院供职,还获得“赐金带”的荣耀。

六祖截竹图 南宋·梁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然而,据传梁楷并不以此为荣,待诏职位的无聊让他厌倦了体制内的安稳,于是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离去,去追求自由而理想的艺术了。

梁楷淋漓泼墨的大写意画风与他不羁的性格密不可分,后人曾送他“梁疯子”的雅号。的确,不疯不痴是画不出大写意的,这种绘画的精神状态也是泼墨写意画的重要条件。

泼墨写意画在唐代已经出现了,王维是开创水墨画的艺术家,“以笔为筋骨,以墨为血肉,并运墨而能五色具”,就是用渲淡法表现出不同墨色的变化与效果。据画史记载,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王洽也有一挥而就、泼墨豪放的举止,可惜他们都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二祖调心图(一) 五代十国·石恪(传).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二祖调心图(二) 五代十国 石恪(传).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的画家石恪有一幅《二祖调心图》,画中的僧人就是以飞白的粗笔和奔放的泼墨所画,不知梁楷是否见过此画,《泼墨仙人图》的精神气质与此似乎并无二致。

无论王维、王洽还是石恪,粗笔泼墨的写意画风,在当时以细笔写实为画坛主流的情况下,常被庸者讥为粗恶。梁楷不畏世俗,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旷达,以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人物画的写意新风,对后世影响巨大

《泼墨仙人图》的写意画风,与南宋禅宗的盛行有不少关系。自禅宗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义,一扫僧徒繁琐的章句之学。禅宗的睿智、通达,对宋代的文人与艺术家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梁楷虽不是僧人,但是一位喜欢参禅的画家,经常与禅僧往来,他那淋漓宽快的大写意,也正与禅宗明心见性的精神诉求相契合。

《泼墨仙人图》画幅的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一首诗:“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乾隆帝也不明白梁楷画中的主人公究竟是哪位神仙,这也是写意给后人留下的无限猜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