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在哪灵归造物的手中

既然我在先前写了一整个系列的经院哲学普及,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都是传统神学的基础,现在就应该向上一层到达神学的阶段。
我们先前的讨论,涉及到:
1,几个天主的存在论证(神学的第一公理,天主实存)。
2,善 和 存在 的概念分析和可互换性。以及恶这种缺乏 (神学的第二公理,存在即善)。
3,基础形上学原理,比如事物的实现活动(潜在到现实的运动),实体(托底者)和偶性(依附体)的关系。三个自然原理,形式,质料和缺乏(类比于: 现实,潜在和缺乏)。
4,人类这种具有理性的复合实体在存在序列中的位置。
5,人类的灵魂(生命性)与身体(潜在的质料)的统一。
6,事物形式在人的感官中,在自然中,在天主的创造性理智内的统一性,用来维护人类感官中的内容对外界事物之间认识的符合。
7,自然法中对人的德性和德行的要求。
8,西方哲学史中,实在论和唯名论之争对宗教改革,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新教神学对传统神学的冲击和打压的历史。
我们还谈到了圣经和教理中的一些问题。
1,地狱,原罪,本罪的定义,以及一个实在论框架的世界观对后世公平赏罚的必然要求。
2,结合伪经《保罗和西拉行传》所发现的在早期基督宗教,人们对福音的看法。
3,若望福音(约翰福音)中罗格斯的概念,以及福音书到基督和犹太旧约之间的关系。

既然做好了铺垫,我们现在开始,就要进入神学的门槛了。那么什么是神学呢?
神学按照词义,theo logos,是 关于神明的言说。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亚里士多德将形上学称为神学,讨论物理运作背后的规律。到了天主教,早期信徒在和希腊人辩论和护教的同时,从希腊人那里接受了这一理性论证的思维模式。当天主教成为罗马国教后,它就成了一门显学。
神学不同于巫术,也不同于街上老奶奶传教时候的那些言论。神学具有并且必须服从一条统续和专业的语言和思维框架才能运作。

《神学大全》的一开始,圣多瑪斯就问了读者几个问题。
1,是否要在哲学学科之外,还要建立一门神学学科。
2,神学是否是最高贵的学问?
3,神学是否是论证性的?

神学的对象是什么? 当然是 神。神本身是神学的对象,而这个 神 往往被 神学传统看作是 天主圣三,在中世纪,"哲学天主"和"圣经天主"的矛盾尚未激化,还能放在同一个范围内言说,这要到宗教改革,开始分道扬镳。然而因为在启蒙运动以后 "哲学的天主"和 "圣经原文的天主" 出现了巨大的张力和矛盾,神学中的神也被人"去圣经化",成为一个自然或者意志的象征,这在谢林和黑格尔那里可以明显看出来。
但在这里,既然是神学的基础,那么我们仅仅看中世纪(神学的发展期)到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思维和言说模式。

我们先前说到,天主教神学发源于早期底层信徒在希腊文化中的护教和传教。但是,实际上,天主教神学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后期古犹太教的阶段。

就好像救恩历史是发展的,而以色列人对天主的看法也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我们就说末世审判和天使和魔鬼斗争的概念,就是犹太人被流放巴比伦时期,很可能是从巴比伦宗教吸收进来的。就好像天国和地狱这类二元论概念也是一样,在原本的犹太教中,只有阴间这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常常说,耶稣揭开了天国和地狱这两个概念的幕布,而这个地狱的原文是耶路撒冷城外的火葬场的名字)。犹太人被巴比伦和波斯殖民,很可能大量吸收了二元论思想。

而到了希腊化时期,因为亚历山大征服导致整个东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化。散居在各地的犹太人,特别是在埃及亚历山大利亚这座希腊殖民城市,犹太人开始学习希腊哲学,并且因为不太能看懂亚兰语和希伯来语,而只能看懂希腊语,因此旧约圣经被翻译为希腊语,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希腊思想。出现了菲洛这一批用希腊思维思考犹太教的思想家。
在菲洛那里,天主亚威的理智性言语,这种创造时在事物背后作为规律的言语,第一次被称作神圣的罗格斯。

而在另一边,在封闭的犹太本土,贫富差距极大,社会怨气极重,如同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底层人民正在酝酿一起反对罗马殖民者和向殖民者低头的犹太祭司的革命。而大量自称救世主的革命家以及骗子一个个出现,又被殖民当局一个个逮捕。起初只有小型冲突,一时间人心惶惶。而在此时,犹太小村庄里又出了个叫耶稣的年轻人,它如同一个先知一样治病,传播世界的终结,天主的救恩,天国的来临,以及大的服从小的,穷人的最终胜利,这种反转了现实伦理的怪话。一时间他被称为救世主,受膏者(犹太人的王),能够领导以色列人推翻罗马殖民的王。他如同达未圣王一样骑着驴进耶路撒冷,被数千人拿着棕榈枝迎接。这个叫耶稣的青年做了大量象征性的行为,以及用非犹太经师传统的解经方法,将旧约许多末世寓言都放在他身上(但这也可能是早期圣经作者的想法,诠释旧约将这些寓言都牵强服会套在耶稣这个形象上,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人)。最后这个叫耶稣的青年,因为被怀疑造成社会不稳定,而被罗马当局处死。

30年以后,犹太民族主义都火药桶爆炸,轰轰烈烈的起义被罗马军队镇压,代表天主临在的圣殿被夷为平地。在犹太人流离失所,似乎天主抛弃他们的时候,此时的犹太底层的基督徒认为这件事情似乎暗示了什么。
1,他们(可能)想起耶稣的预言。古犹太教是圣殿中心的宗教和社会结构,一切宗教和社会围绕圣殿,这个天主的宝座。可是耶稣说有形的圣殿要被废除,而从今以后每个人的内心就是天主的圣殿。新的天主法律不再是刻在石板上,装在圣殿里有形的,而是新的法律 "爱他人 爱人如己" 成全并且废除了一切顽固的法律,被放在人的内心中,每个人都是圣殿。而同时耶稣预言道,他来了,就要拆除旧有的圣殿以及旧有的一切,他来不是带来和平,而是带来刀兵。他说耶路撒冷的女人不要为我哭泣,要为你们自己哭泣,因为我死后,极大的灾难就要降临在这里。能逃的就逃走。
2,这个"耶稣的预言"也可能是早期犹太底层圣经作者塑造的,如果不相信世上有什么预言的话。

新约作者和早期基督徒团体,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异端,他们比起宗教团体,更像一个政治团体(虽然那个时候宗教几乎等同于政治)。他们开始抒发和传播自己的信仰和革命思想,用希伯来圣经为基础,重新诠释一个新的信仰。接着,就出来了一个叫保禄的人,他开始带头诠释圣经。

古希伯来圣经3个核心思想: 永恒的圣殿(天主临在),祭祀(转移罪恶,忏悔), 天主与以色列子民的契约: 天主法律(五经)作为喜悦天主的行为方式。

现在圣殿被毁了,犹太教最重要的基础被毁,于是犹太教和早期基督徒开始思考,"信仰基础被毁,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古犹太教和早期基督徒团体就在此时分道扬镳,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古犹太教将 以圣殿中心的信仰 改造为 会堂中心和圣经信仰,更加封闭。

早期基督徒,因为在犹太人那里传不开,从而开始在罗马帝国,小亚和欧洲各地传播。

古犹太教的3个核心思想,被早期基督徒圣经诠释者改造(外表没有改变,但是内涵变了,自称犹太教的满全)。

圣殿 : "从有形的圣殿" 变成 "每个信徒都是圣殿,天主圣神住在人心"。

祭祀: "从献祭动物代替自己赎罪" 变成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次性,代替性救赎"。

旧约法律: "从字面的法律条文,人们被动接受" 变成 "以团体内心的爱德 成全和废除字面法律条文,自发主动地服从内心发出的爱德作为法律。(新约)"

一切有形的宗教仪式和法条,转化为由内心出发的无形的信仰。这样一来,这种以小团体之间的互助性质团体和爱德,在希腊人和罗马人底层开始传开。

既然外在环境产生了变化,犹太基督信仰在希腊的土壤中生长,就遇到了很多问题。

希腊人指责基督徒是愚蠢的,无理性的。于是产生了最早的一批护教者,开始用希腊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概念去解释信仰。于是,在第二代基督徒那里,就发生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范式转移"。

犹太基督教不得不被希腊化了。写于公元90年以后的若望福音(约翰福音)和前三卷福音的区别很明显。

前三卷福音,具有浓烈的犹太风格。很少的抽象思维,以故事和寓言为主,讲述的是耶稣因奇迹出生,传教故事,被杀,复活,升天。以传教故事为主。(低基督论)

而在若望福音,则出现了一些希腊风格。大量的抽象语言,较少的寓言,加上一个不怎么完善的罗格斯宇宙论。叙事框架成了 罗格斯从天降下成为耶稣,耶稣完成救恩,回到天上原本的位置。以抽象的框架为主。(高基督论)

若望福音作为最初的基督信仰从 犹太风格到希腊风格转向,还尚不明显。可是我们发现第二代基督徒开始,基本都是希腊人,或者希腊化犹太人,他们被称为教父,作为宗徒的继承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就极少用中东风格的寓言,而是大量开始用希腊特色的抽象语言和论辨了。

第一次范式转移,就是从基督教希腊化开始,为了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就必须改变自身的框架。但是内核必须和曾经保持一致。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早期基督教的去中心化,导致各种小团体层出不穷,出现了各种百花齐放的思想。以及各种奇葩的福音书。

为何要写福音书和保存宗徒书信?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早期的耶稣故事是口传的,因为遇到迫害要求保存文字,而不得不写成。

我们在上面的叙述,我们看到,早期基督信仰有三个主要源头: 中东的善恶(心物)二元论,犹太的圣经的一元亚威信仰,希腊化的语言模式以及希腊哲学。

分布在地中海各地的不同的小型基督徒团体,各自注重不同的点。并且彼此斗争。

比如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正统教会",那个时候可能还不存在,而是在斗争中,成功将三个源头取得平衡而出现的。正统信仰弱化了二元论,用希腊思想保持和改造了犹太圣经的内涵。

而基督信仰背后所伴随的最大的影子,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异端之祖的 诺斯替主义 以及 马克安主义 则就是过于注重中东二元论,而抛弃了旧约圣经导致的。

马克安作为最著名的早期异端,他无法信任希伯来旧约中暴虐的亚威和 新约中基督慈爱的天父是同一个神,便删掉了整个旧约,斥责旧约的亚威为创造囚禁灵魂创造物质的邪恶的劣等神明,而新约的天父是带给灵魂自由的拯救的神。他的功绩是搞出了第一个新约正典体系,而为了反驳马克安,正统教会也搞出了自己的新约正典。

基督信仰的希腊化途中,还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比如三位一体,以及斯多葛主义。圣奥斯定也曾赞同柏拉图,说他最接近基督信仰。

在早期基督徒团体的混乱的思想和斗争中,一种信仰脱颖而出,被称为正统信仰。而这个正统信仰的思想,它平衡了二元论,犹太圣经和希腊哲学,其创造就成了神学的统序。跟随这个正统信仰的统序的被称为神学。

神学需要统序,否则容易落入二元论异端,反对有形世界和肉体的漩涡里去,这在中国民间基督教特别明显。

讲完历史,让我们回到神学这门学科本身。神学是大学的一门显学,被称为"一切学术之女王"。他必须完成基础哲学的训练才能开始学习。因为它是基于希腊语言方式,论证性和命题式的。大量基本问题和哲学学科重合。

但神学和哲学不同,神学的对象是天主本身,谈论的是天主的属性,天主的理智,天主的意志。核心是天主的救恩与启示(圣道)。

传统上,神学的知识的源头(基础)是: 圣经(启示),理性(哲学和逻辑),传统(正统信仰统序)。在宗教改革后,又增加了一个: 经验。

然而,为何一直到宗教改革之前,神学都不注重经验呢?

因为传统神学,作为探讨存在序列的最高等级的学科,它往往是唯理论的,抽象和客观的(但它也具有应用层面),经验则是每个人主观的事物,则被当作是劣等的。

传统神学有两个方向,被后人称为"启示神学"和"自然神学"。

启示神学: 从原因出发,追溯效果
自然神学: 从效果出发,追溯原因

启示神学: 注重圣经和教父思想,通过对圣经的诠释,以及"否定神学"(既然我们不知道天主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天主不是什么,比如: 它不是恶,不是缺乏。)和沉思和默观天主形式的方式,认识天主。以奥斯定为代表,柏拉图主义。注重天主的自由意志。

自然神学: 注重对自然事物的物理学研究,上升到形上学,从认识天主理智在自然事物运动中的效果,建立目的论体系,从而认识天主。以多瑪斯为代表,亚里士多德主义。注重天主的理智。

对于神学而言: "天主的理智和意志,哪一个更为重要?"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类比为 科学和圣经 那个更加重要。

天主的理智和意志,自然神学和启示神学,在中世纪尚且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可是到了宗教改革前期,平衡就崩溃了,开始逐渐分道扬镳。

自然神学渐渐褪去了宗教的外衣,孕育了现代科学。自己却逐渐被埋没,只能和哲学同流。(自然神学认为天主理智先于它的意志,虽然天主具有引发奇迹的能力,但它一旦创造法则,就不能违背它,任凭自然运转。而它藏在自然背后施行它的救恩计划。)

启示神学在新教那里被切去了哲学部分,而成了纯粹用逻辑在圣经章节以及个人经验寻找真理的学问,发展出了存在主义,以及唯独圣经的新教思想。(马丁路德认为天主的意志先于它的理智,路德恐惧, 是否天主能够通过它的意志随时改变和撤销自然法则,如果随时都有天主的意志导致对人类的惩罚,鼠疫和地震,还有什么能够信任呢?我怎样才能得救呢?他翻阅罗马书发现了因信称义这句话,他猛地意识到,信心本身就能够让人得救,这是他的救命稻草。)

神学内部的 自然神学的理性主义 和 启示神学的经验主义的张力,乃是自然规律 与 个人(民族)的命运之间的张力。这导致神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犹太思想和希腊思想真的无法很好的融合吗,神学内部必然会分裂,最后衰亡吗?

神学的内部张力还不仅仅在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割裂,以及 哲学方法和圣经内容的割裂,同时它在政治诉求上也是割裂的。自然神学的一大目标就是通过对自然法的归纳,为社会建立伦理系统。可是新约福音书内涵却具有一种反伦理的意味。这导致了,基督信仰从诞生起就有正统和异端之分,官方教会和民间异端教会之分(地下)。官方教会维护理性和伦理,民间教会反对理性和伦理,这种斗争之间明显。(我用理性,你用圣经。)

总之,正统神学是犹太圣经和希腊哲学的结合,在历史中不同思想家具有不同的倾向,有的注重圣经,有的注重哲学框架。然而神学并不是信仰,神学是对信仰内容的反思,并且引导社会的道德和政治的发展方向。

古时,有一位名叫叶衡的人,曾在朝廷作过宰相;到了晚年,因故被免职。回到故乡浙江金华后,他结交了几位朋友,日日夜夜,不是谈古说今,就是作乐畅饮,藉以消磨人生的痛苦。

有一天,叶衡心中郁郁不乐,他的朋友刘君问他:“究竟是什么事使你闷闷不乐呢?”

“昨晚,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人死后的问题。”叶衡说。

刘君又说:“死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所谓有生必有死,愁它又有什么益处呢?

“我已到古稀之年,发落牙脱,自知不久人世,”叶衡叹了一口气,“但不知死后如何?”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

  “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

  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

  “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那人非常罗嗦,他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

  “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当然是我老了。”

  “死了以后怎样呢?”

  他就愕然不知所对!

人类对于生命问题最为关注的,便是死后会发生什么。但遗憾的是,面对死亡,人们都有着许多的困惑。我们尚未发现不老泉,也未曾有人穿越死亡的幕布,回来告诉我们死后的景象。关于这一问题,唯一准确可靠的信息,乃来自上帝默示的伟大书卷——圣经。它可以解答这个历代以来困扰着人类的不解之谜。穿透人类情感和迷信的乌云,圣经将给那些惧怕未来,并希奇死后灵魂之遭遇的人带来满意的保证。

一、死人的灵魂能说能听吗?

在引入该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若能正确作答,那么,所有关于死亡和灵魂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是什么?上帝是怎样造的人?上帝赋予了人必死的本质,还是不死的本质?根据字典的解释,“必死”一词的意思是“受死亡支配”,而“不死”的意思是“不受死亡支配”。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上帝创造的人具有死亡的本质,还是永生的能力?

圣经是这样回答的:“必死的人岂能比上帝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伯4:17)这里有我们要找的那个词——“必死”。人受死亡的支配,不免一死。上帝并未赋予人永保青春和不死的能力。事实上,惟独上帝具备自有永有之能。祂“不能朽坏”。这个词在圣经中仅出现过一次,且专指上帝。“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上帝,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前1:17)

上帝并未赋予人类不朽的本质。祂的圣言使我们确信,那是真神独有的特性。祂是生命的创始者,万物的本源。宇宙中一切有生命之物都从祂而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祂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祂。阿们!”(提前6:15,16)

至此,或许有人会提出另一个关于不朽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是这样:人的身体是必死的,却拥有一个居住在血肉之躯中不死的灵魂呢?或许“真正”的人根本就不是身体,而是居住在必死之躯体内不灭之灵魂的存在。我们毋须为此感到困惑,因为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的经文比比皆是。

上帝藉先知说:“看哪,一切的灵魂都属我;为父的灵魂怎样属我,为子的灵魂也照样属我,犯罪的灵魂必死亡。”(结18:4,KJV直译)此处坚定地表明灵魂并不具备不朽的本质,或者说,它必定要经历死亡。既然“不朽”一词的意思是“不受死亡支配”,那么毫无疑问,灵魂不可能具备固有的不朽本质。至少还有其它十处经文证实了同一事实:灵魂并不具备不朽的本质。

大教师耶稣曾宣称灵魂会死。“那杀身体……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这句清晰的表述使这一问题彻底明朗了。灵魂会死,并将灭在地狱的火中。所以,灵魂并不具备不死的本质。

这一点令很多人震惊。传统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在圣经中,“灵魂”和“灵”共出现过1700多次,而没有一次称它们为不朽或不死的,这令很多人心烦意乱。

那么,这种教训[灵魂不死]是从何而来?大多数人在幼年时都听过“灵魂不死”的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绝非源自圣经,而是源于异教的传统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的祭祖仪式恰恰说明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在人心中根深蒂固。埃及金字塔中的象形文字也表明,他们对太阳神的崇拜是基于灵魂不死的教训。我在印度生活多年,印度教徒坚信灵魂的转世与轮回。最黑暗的非洲伏都教礼节也是围绕灵魂不死的观念设立的。

然而,基督教的圣经中却没有任何支持此种教训的经文。虽然如此,圣经却记载了这一教训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倡导者。创世记3章1至4节记载:“耶和华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

请注意,有人与上帝意见不一了。造物主说,犯罪的必然死亡。撒但却出来唱反调:“你们不一定死” (直译为:你们不会真的死亡) 。这真可谓是有史以来谎言的鼻祖了。从那时起,撒旦一直努力维护这一谎言。历世历代以来,人们一再重复灵魂不死的教训,而宣讲之人大都是那些本该识破这一谎言的布道士和神学家。数年前,《读者文摘》刊载了一篇题为“没有死亡”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一名改正教牧师。他的话与那大骗子对夏娃所说的简直一般无二:“你们根本不会真的死亡。或许那看似是死亡,但实际上你们还活着,并且会比从前知道的更多。”

这种教训危险吗?毫无疑问,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虚假的声明。这个来自魔鬼的教训,其影响深远长久,流毒甚巨。数百万人恰恰因为不明白人本质的真相而灭亡了。这一骗局打开了祸患的闸门,使人的生活充满了黑暗,并被魔鬼控制。而我们唯一安全的保障,乃在于明了死亡和灵魂的真相。

所罗门受灵感启发对死亡作出了最清晰、最准确的定义:“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12:7)

“归于”一词立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看来,死亡之后一切都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尘土归于它所出自的大地,灵归于赐灵的上帝。死亡就是创造的反过程。

我们能很容易地描叙身体腐烂和分解的过程,也十分清楚身体的成分和泥土本身完全一致。尸体掩埋后就还原为土壤的化学元素,而这土壤恰是创造主起初造人的原料。

但那归于上帝的灵怎么样了呢?这并不容易理解。世界上没有人能用人类的智慧解释这件事。尽管如此,阐述这一关键问题的经文却不在少数。雅各写到:“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26)这里“灵魂”一词的旁注为“或气息”,这一点非常重要。该词的希腊文词根是“pneuma”,意思是“气息”或“空气”。英文单词“pneumonia”(指肺炎、肺部,或呼吸类疾病)就是源自希腊文“pneuma”。此外,“pneumatic tires(充气轮胎)”也是源自“pneuma”,因为轮胎中充满了空气。但希腊单词“pneuma”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灵魂”。例如,希腊文中用“Hagios pneumatos”这一术语来表示“圣灵”或“圣洁的气息”。

从而,我们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气息”和“灵魂”在圣经中常常是可以互换的。约伯说:“我的呼吸之气尚在我里面,上帝的灵仍在我的鼻孔内。”(伯27:3,KJV直译)无需冥思苦想,便能明白约伯所说的“呼吸之气”和“灵”是一个意思。人的鼻孔里只有气息。实际上,上帝在创造时吹入人鼻孔里的就是“呼吸之气”。“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

现在,画面逐渐清晰了。所罗门形容灵归于上帝时,他一定是指“呼吸之气”,因为那是上帝起初赐给人的,也是唯一能“归于”赐灵之上帝的东西。创世记7章22节提到“鼻孔有气息的生灵”,其旁注作“生命之灵的气息”。

诗人用以下的话形容死亡:“祢收回它们的气,它们就死亡,归于尘土。祢发出祢的灵,它们便受造。”(诗104:29, 30)这里顺序颠倒了过来,它们的气息在死亡时归于上帝,而所罗门说的是灵归于上帝。这里说上帝赐下灵进行创造,而创世记记载祂赐气息进行创造。除非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并表示同一事物,否则便讲不通。

请注意,这里的“生命之灵”未必就是圣灵,“生命的气息”也不一定是我们每日呼吸的空气。这“气息”或“灵”是指上帝赐生命的特殊能力,用来使人的身体成为一个能活动的生物体。再次阅读创世记2章7节,试着想像当时的创造。“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对于这点我们并无疑问,因为我们大都见过尸体,虽然完全具有人形,也含有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却没有生命。心不跳,血不流,大脑也不进行思考。

之后,上帝为所造的人体注入了另一种东西。祂“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活的灵魂)。”(创2:7)不要忽略这几个字的意义,它们常被人曲解。上帝并没有将某个灵魂安置在人体内,只是增加了一样东西——气息或灵。人体与气息一结合,就成了“活人[灵魂]。”

数百万人接受了错误的、传统的观念,即,上帝造人时将一个灵魂放入人体。这完全是基于所有异教中常见的、错误的学说。在圣经中,除了诗歌或寓言的用法,从未提到过灵魂进出人体,更别提灵魂脱离人体独自存在了。因为在雅各王版圣经中,希腊文“psuche”(意为“生命”)有时被翻译为“灵魂”,于是有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是因为他们给“灵魂”一词下错了定义。数百万人受教认为灵魂具有不朽的本质,每每读到或听到这个词,浮现在他们脑际的都是完全错误的、并非出自圣经的概念。圣经从未提到灵魂是不朽或不死的,一次也没有。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上帝将气息或灵吹入人体,从而产生了有意识的生命,这就是灵魂。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真相。我们把身体比作灯泡,电流通过灯泡代表上帝将生命的气息吹入人体,而光本身则代表气息进入人体后而产生的灵魂。我们好比是在还原起初的创造,现在摁下按钮,把灯关了,发生了什么?电流离开灯泡,正像死时气息离开人体一样。那么现在,光在哪里呢?它回到插座里了吗?不,当电流不再通过灯泡时,光只是停止存在而已。那么我们要问,当气息离开人体后,灵魂去了哪里?在复活时,上帝将生命之气重新赐给人之后,灵魂才会再次出现。

既已明白人死时一切都“归于”所出之处,那么对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创造之前,人并没有以某种脱离肉体的形式存在。上帝未将气息吹入人体之前,没有人格,没有意识,没有感情。吹入身体的那一刻,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一个活的灵魂]”。既然灵魂是因为这种结合而形成的,那么它的存在何时停止呢?当然是在那种结合破裂之时。

假设我们面前摆着两样东西:木板和钉子。我们用锤子把钉子钉入木板,做成一个箱子。现在成了三样东西,而不是两样了:有木板,钉子,和一个箱子。接着,我们小心地把钉子拔出来,放在木板旁边。这时,又成了两样东西:木板和钉子。箱子去哪儿了?不见了,因为它需要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存在。

同样,上帝也用两样东西创造了人:身体和灵。当上帝将它们合在一起时,灵魂就“成了”——它产生了,并开始存在。而人死的时候,智者告诉我们,灵归于上帝,身体归于尘土。圣经从未告诉我们灵魂比身体活得更久,或没有身体还能继续存在。若没有上帝的能力住在身体之内,灵魂,或称生命,便不能存在。那种能力在人死时便撤去了;它被上帝收回;那人的状态又完全与气息吹入体内之前一样了。这意味着没有生命,没有意识,没有人格。

圣经记载,连动物也有[灵]魂,因为它们也有从上帝而来的、使其存活的同一能力(启16:3)。智慧人写到:“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传3:19, 20)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与兽最终的归宿都一样。对于那些拥有道德属性的创造物(人)来讲,将来还有复活并受审判。但不论是人是兽,其生命都来自上帝。在圣经中,这生命常被称为“灵魂”。

 四、义人何时得报赏?

有了以上的铺垫,下面我们来看人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彼得在五旬节论到了一千多年前去世的大卫,他以坚定的措辞说:“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徒2:34)请思考这节经文。大卫很久以前就与世长辞了,尽管他也曾时常偏行己路,却也得到了赦免与救赎的保证。那么,他为何在死后漫长的一千年中没有享受天堂的福乐呢?第29节给出了答案,彼得解释到:“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

彼得受圣灵感动说,大卫就在坟墓中,还未升天。太有意思了!倘若这个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在死后一千年还未得报赏,那么,其他死了的义人又如何呢?当然,他们也安息在坟墓中,等待复活时上帝的召唤。

耶稣向当时代的百姓保证:“…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到报答。”(路14:14)祂还说:“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侯,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16:27)祂的话毫不含糊。耶稣用朴素、直接的话语声明,在基督复临、死人复活之前,没有人会得蒙报赏。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死了的义人升到了天上。所有人都睡在坟墓中等待审判和世界的末了。圣经最后一章也坚定了这一事实:“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22:12)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53节对末日的奖赏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事何时发生呢?“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第52节)

毫无疑问,这解决了义人得赏赐的问题,但恶人怎样呢?他们何时为罪受罚?我们在彼得后书2章9节寻得了令人惊奇的答案:“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原来如此!恶人被留在某处等待审判之日的到来。他们被留在了哪里?耶稣说:“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8,

耶稣极其清晰地说明,所有人都要留在坟墓中,直等复活时被召出来,或得生命,或被定罪。这不仅是美好的神学理论,也符合公理人情。显然,人必须先受审,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受罚。这是公正的要求。即便是世上最不公正的法官,他若不这样做,也会受到检举。设若一个人来到法官面前,被指控犯了偷窃罪,法官说:“先关他十年再审”。这可能吗?决不!那么,审判全地的法官会这样对待恶人吗?决不!那样的判决无异于一场闹剧,没有任何意义。

圣经记载,义人与恶人都睡在坟墓中,等待复活之日。到那时,他们要出来接受审判,之后赏罚都定了。约伯说:“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惟愿祢把我藏在阴间[grave直译为:坟墓],存于隐秘处,等祢的忿怒过去;愿祢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直译为:改变]的时候来到。祢呼叫,我便回答;祢手所做的,祢必羡慕。”(伯14:12-15)

约伯描述了人醒来受报之前在坟墓中无意识的睡眠,这与圣经其它部分完全一致。但以理也曾将死亡比作睡眠:“你本国的民中,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但12:1,2)

众多受圣灵启示的作者都将死亡称之为睡眠,他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那是对死亡状态最恰当的描述。夜晚,一个疲惫的人很快会进入梦乡。对他来讲,下一刻便是被次日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唤醒。对于睡觉时所发生的事,他一无所知。死亡的睡眠也是如此。

拉撒路死了。耶稣对祂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耶稣就明说:‘拉撒路死了’。”(约11:11-14)

关于死亡真实的圣经教训,这里是个典型的例子。基督称死亡为睡眠。后来,祂站在朋友那用石头凿出的坟墓前呼喊说:“拉撒路出来!”祂并没有说:“拉撒路下来。”拉撒路不在天上,也没有在其它任何地方,他就睡在坟墓里。拉撒路听到耶稣的呼叫,就从死亡的睡眠中醒来,走到日光下。

关于死人复活的故事,有许多夸张的传说。但这个故事却是有记载、且最真实可信的。毫无疑问,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了。当耶稣吩咐将石头从洞口滚开时,拉撒路的姐姐(马大)也曾表示反对。马大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约11:39)

现代大多数有关心脏衰竭患者苏醒后的报道中,都含有他们对天堂荣耀见闻的生动描述。但那义人拉撒路对死后这四天有何论述?他是否描述了天堂的景象与奖赏呢?对此他只字未提。正像耶稣所说,拉撒路睡着了,那段时间没有记忆。

顺便说一句,拉撒路若真到了天上,那么,将他从上帝面前重新带回这个黑暗的世界,这该是多么残忍的刑罚啊?拉撒路若真的享有了义人的报赏,他一定会央求主不要再让他回去。与在天堂度过的96个小时相比,重新恢复地上的生活简直比地狱还可怕!有一点可以确定,耶稣并没有因为这样“捉弄”祂的朋友而感自责。

人为何难以相信耶稣在描述死亡时所使用的简单词汇呢?当然,我们都能理解睡眠的本质。设若一个人躺在公园的长凳上睡觉。他睡得很香,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名歹徒正鬼鬼祟祟地向他靠近。转瞬间,他死在血泊之中。那么,按照有关死亡的普遍观点,这个在睡眠中毫无所知的人,当灵魂离开他的躯壳时,他就突然通晓了万事。这怎么可能呢?耶稣说死亡是一次睡眠。那人若在睡觉时毫无所知,死后又怎能明白更多呢?我们若任凭己意歪曲,基督的话就毫无意义了。

上帝已向我们阐明了死亡之睡眠的本质。许多圣经作者对这事的真相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诗146:3, 4)

受圣灵启示的圣经作者并未探讨死亡那些令人困惑的方面,而是常常提及死亡毫无意识的本质。他们从未有过与现今教训[灵魂不死]相符的论述。灵魂不死的理论是直接源于异教的崇拜。大卫说:“(他)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

所罗门写到:“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纪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份了……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直译为:坟墓],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5, 6, 10)

若想用更贴切的词汇来说明死亡是一段毫无意识的睡眠,人们很难找到能与所罗门相提并论的描述了。倘若用这段有力的经文支持人死后还有意识,换句话,设若所罗门这样说:“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还将继续……,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坟墓],有知识,也有智慧。”如果是这样明确的陈述,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谁还能再说什么呢?

但这里却是无可置疑的真理!圣经非但没有这样论述,反倒屡次表明了相反的意思。即使如此,人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信。众多受圣灵感动的圣经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死亡的本质,而多数人却不顾这些论述,去盲目随从父母或牧师所教导的毫无意义的遗传。

经上还记着说:“原来阴间[直译为:坟墓]不能称谢祢,死亡不能颂扬祢,下坑的人不能盼望祢的诚实;只有活人,活人必称谢祢,像我今日称谢祢一样。”(赛38:18,19)倘若义人死后升入天堂,他们怎会不称谢上帝呢?大卫再次强调了这一永恒不变的真理,“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都不能。”(诗115:17)“因为在死地无人记念祢,在阴间[坟墓]有谁称谢祢?”(诗6:5)

既然如此,为何抗拒圣经明确教导的人又比比皆是呢?根深蒂固的传统偏见或许是原因之一,但其中还有更多的原因。许多人由衷地相信自己拥有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证据,表明死人确实回来了。他们称自己的确和已故的亲人进行过对话。对于这些显形,我们可说什么呢?他们可以说出与已故亲友相遇的日期、时刻、和地点,而且他们的相貌与生前一般无二。

所有此类“灵魂显形”都是情绪不稳定之人的心理失常吗?很难这样说。事实上,他们说的显形事件是真的,并且经过多次考证。然而,根据上帝绝无错误的圣言,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些形像决不是死人的灵魂。死人不能回来,也不能以任何有意识的、活的形像存在。

那么,究竟是谁以人形显现,并冒充已故之人(他们已经毫无所知)的名义撒谎呢?还能有谁,当然是那说谎之人的父——撒但,他的第一个谎言就与死亡有关。他胆敢反驳上帝,对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但当死亡真的来临时,他又试图让活人相信那不过是个假像。撒但伪装成已故之人,借此迷惑亿万人相信他是正确的,而上帝是错误的。许多人将自己耳闻眼见的证据置于圣经的证言之上,由此成了降神会(一种和死者沟通的尝试)上召唤亡灵的行家。

撒但往往趁人正陷于痛失亲人的悲痛之中时,伪装成他们深爱的一位,试图将人引入招魂术的网罗。多么令人难以抗拒的假像啊!只有将心思坚立在圣经真理之上的人,才能抵抗这样的攻击。

关于撒但在这方面的运作方式,我来分享一个令你难以置信的实例。我的一个好朋友曾在非洲作传教士多年。有一段时间,他和妻子住在一个偏僻的宣教站,三岁的女儿患了致命的热带高热病,不久便死了。他们把孩子葬在家对面的山坡上。葬礼几天之后,小女孩的妈妈正坐在厨房里,门突然开了,她的小女儿跑进来,穿过客厅,一头扎进了她的怀里。你能想像自己处于此种恐惧情形下会如何吗?更糟的是,小女孩喊着说:“妈妈,我没有死!我没有死!”

幸好那位母亲明白圣经中关于死亡的真理,并且上帝也赐予力量,她立刻祈祷主搭救她脱离撒但的伪装。当她呼求耶稣的圣名时,那个“小女孩”马上消失了。

这是一个特例吗?很不幸,不是。这样的经历总是层出不穷。毋庸置疑,有些江湖骗子胡乱编造一些个人的幻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万恶之君常常藉着他超自然的欺骗特长来迷惑人的思想。

请对这事的意义稍加思考。实际上,无数人的生活已经屈从了邪灵的控制,以为自己在接受已故亲人的忠告。若不明白圣经中有关死亡的教训,撒但便能轻易控制基督徒的生活。我们唯一安全的保障就在于上帝的圣言。当撒但最后的欺骗显现之时,大部分天主教徒和改正教徒都将受到迷惑,随波逐流,只因他们相信关于死亡状态的谎言。

我们来想一想,如果现在就进行赏罚,那将是多么混乱啊!复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有复活呢?假如预先定好了每个人的命运,那么最终的判决就成了装模作样的闹剧,毫无意义。我们常在葬礼上听人说,“死去的亲人已经去了天堂”,这无非是撒但所说第一个谎言的不断重复而已。人想像中的、无形的灵魂在死时飞离身体,这样的描述对于伤心欲绝的亲人来讲决非安慰之源。保罗形容了死去的义人和主在一起的光景(帖前4:16-17),之后他总结说:“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18节)

这才是完全的、受圣灵启示的真安慰之景象。我们需要清楚地理解保罗所说“彼此劝慰的话”是什么。前面两节经文告诉我们:“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6,17)

这里,保罗毫不含糊地描述了我们与主同在一处的途径和方法。不要忽略这里所说的“这样”一词,它的意思是“按照此种方式”。保罗用这个词来排除与主在一起的其它途径。当论到耶稣的再临和圣徒的复活是与上帝同在的方式和手段时,保罗自然否定了所有其它的方法。然后他劝戒我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我再重复一遍,这些伪基督教的观念——人死时某些不可见、无形的存在离开身体去接受奖罚——决不能带来任何安慰。相信那些未得救的亲人在不灭的火中忍受折磨能使我们安心吗?看到留在地上的亲属伤心欲绝,那些在天享福的亲人能得安慰吗?难怪保罗详尽说明复活和耶稣再临乃是人死后与主在一起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离别时唯一可得安慰的方法。

保罗庄严的宣告强调了一个荣美的事实:死亡和坟墓并非终局。将来会有从死亡的睡眠中醒来的那一刻。义人将要承受永生之恩,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林前15:52, 53)耶稣说:“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8, 29)

所有死了的人都要起来面对重大的判决。不论他们已逝世一千年,还是在耶稣显现前5分钟才睡去,对他们来讲,这都像是一眨眼的工夫。

有人质疑耶稣要以何种方式恢复世世代代死去之人七零八散、腐烂的身体。有人被炸成了碎片,有的被烧成灰烬,还有许多人沉入海的深处。但对于大能的创造主来讲,恢复每一个生灵及其人格有什么难处吗?绝对没有。对于那位数过我们头发并计算过天空麻雀数目的上帝来说,让人得以恢复是轻而易举之事。

我们或许不能理解其[复活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我们却能相信必有复活。有许多东西,比如电视和电脑,对于从中受益的普通人来讲,这些科技或许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信其存在。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常用电器的复杂性都一头雾水,就不应该指望能理解复活的奥秘。不过,我们却能完全信赖上帝有能力,也乐意使一切的死人复活。

下面我们再来澄清一个疑团。圣经中有极少数模棱两可的章节,只有根据其它全部相关经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十字架上那名强盗的经历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乍看上去,耶稣似乎应许那垂死的罪犯当天就能进入乐园。

在经文中,那个强盗于弥留之际恳求耶稣:“耶稣啊,祢得国降临的时候,求祢纪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2,43)

这一对话,看上去似乎与所有和此主题相关的经文都很矛盾。显然,这句话似乎表明,耶稣和那强盗当天就要升到天父那里。让我们用其它经文来解明这个谜团。耶稣向那悔改的强盗说了这话的三天后,祂在敞开的坟墓附近遇见了马利亚。当马利亚俯伏在耶稣脚前要拜祂时,耶稣却对她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20:17)

耶稣这段话令我们大惑不解。倘若祂还未升到天上去,那么,三天前祂怎能向那强盗保证要在当天一同在乐园呢?请注意,乐园和天父的宝座在同一个地方。约翰曾说生命树就栽种在“上帝乐园中”。(启2:7)之后,约翰在启示录22章2节进一步解释到,生命树拱立在生命河的两岸,沿河栽种,而生命河是从上帝宝座流出来的。这一点明确说明上帝就住在乐园中。显然,如果耶稣复活时还未到天父那里去,那么祂断气的当天也不可能升到乐园。

认真思考路加福音23章43节的上下文,谜团很快迎刃而解。要知道圣经的原稿是连续不间断的手写体。字、句、章、节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1611年翻译雅各王钦定版圣经(即KJV圣经)时,学者们将字词断开,加注标点,并将手稿分出章节。尽管这些人在分定的任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毕竟没有受圣灵的启发。出于必要,他们将逗号加进来,但这往往赋予了词句其它的意义。他们在路加福音23章43节的“今日”前面加了逗号,从而这句话就变成:“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Verily

这里的逗号应该加在“今日”后面,而非前面。从而变成:“今日我实在告诉你,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Verily I say unto thee today, Thou shalt be with me in paradise)。”这样就与其它所有经文完全一致了。

换言之,耶稣对那强盗说:“我今日向你保证——看似我现在不能拯救任何人,门徒们也离我而去,我还将作为一名重刑犯被处决——但今天我向你保证,将来你要与我同在乐园里。”

这算篡改神圣的经文吗?不,翻译人员受到的启示并不比我们多。只有圣经最初的作者是受圣灵默示的。对于原始经文来讲,逗号标注在“今日”的后面或前面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前一种断句法使得整本圣经完全和谐,而后一种则产生不可救药的矛盾。断定逗号的正确位置并不需要超自然的洞察力。

要记得,那强盗只是要求耶稣在得国的时候记念他,并未要求在离世当天得什么报赏。同样,我们发现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展望到他离世的时候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4:6-8)

悔改的强盗与被膏[浇奠]的保罗,都将希望定格在基督得国降临时永恒的报赏上,也愿我们在那日得蒙记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圣经旧约里的属灵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