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认为电子产品有害健康而且分散精力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为帖子助力,让更多人围观

-“飘一飘”投放规则:用户可选择任意一个帖子进行“飘一飘”,亦可修改原帖子标题,限制20个汉字以内,超过字数将被截断,标题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如果选择“帮您随机送仙贝”,则系统将给进入飘一飘的用户随机发放仙贝奖励。

-“飘一飘”定价规则:每次“飘一飘”系统会根据帖子内容不同给出相应的定价,最低为5元/条,并根据用户选择的投放量、特效等向上价格浮动,具体价格请以界面展示为准。

-“飘一飘”展示规则:付款成功后,系统将随机选择相应数量的在线用户,并在这些用户的屏幕生成一条“飘一飘”。在线用户包括篱笆社区PC端、APP端和WAP端。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针对本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有一项明确规定: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带手机、平板电脑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入课堂。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校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遍,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如何应对?

因玩手机忘记考试,校园低头族惹人忧

在江西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等进课堂之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在权威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中,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对这一规定,有网友发表评论,“手机被禁了,那大学生上网影响学习,是不是网也该禁了?那大学生谈恋爱也影响学习,是不是恋爱也该禁了”。

也有网友认为:“蛮赞同的,但是记笔记没办法,老师的PPT太快。”

多名高校学子后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郭静(化名)表示,课堂上使用手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一边玩手机,一边又要听课,注意力肯定会被分散,还会导致无法完全消化课堂知识,下课后又需要返工,很浪费时间。”

“拿到手机就会习惯性地点开一些内容到处看,比如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发信息,有没有点赞,有没有新的信息之类,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内容无法完全吸收。”郭静说。

另一名男生也讲到,有一次上课玩手机的时候,被老师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自己全然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就问旁边的同学,结果他也不知道。“老师当时很生气,因为我们两个人之前都在玩手机。”

更有甚者,一名女生说道,自己的同班同学因为上课玩手机玩得太入迷,老师前一节课便通知要考试,她却是考试前一天看到舍友在复习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

此前,已经有部分学校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

天津一所大学在每个教室里挂上手机袋,上课前由老师或者班干部组织上交手机,手机袋上标注了序号,对应每个人的学号,与考勤挂钩。

但类似措施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据这所学校一名大三学生说,“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对此管得严,后来基本就不怎么管。这些措施在上级检查的时候看上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自觉意识的养成,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

另一名学生也反映,“有些同学交的其实是充电宝、手机壳之类的东西,反正查得不是那么严,所以没什么太大作用”。

由于在大学课堂玩手机的确会产生一些问题,师生们对此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这是手机吸引力和课堂价值吸引力的对抗,如果手机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实际上有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人感觉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郭静说。

大学老师王黎(化名)说:“我其实挺怀念以前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日子,那样的课堂才有‘味道’,师生们都沉浸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但现在上课的时候,总能看到不是因为课堂需要而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课是不是有些地方无法吸引到学生,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规定,王黎认为,想学习的学生怎样都可以学习,不想学习的学生靠外界约束,效果可能未必好

中小学生沉迷手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除了高校之外,2018年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70%。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建言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甚至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她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危害,不仅会影响学业,还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

“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雷燕琴说。

据了解,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各界发布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的意见》的通告。通告明确,2019年6月1日起,遵义市中小学校拟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入校园。

采访中,一名小学生家长表示:“我们自己一天到晚拿着手机玩个不停,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有些孩子想着法儿找家长要手机,带到学校里玩。”

一名大学生也说,自己上中学的弟弟在上课的时候给他发信息说,“不止他一个人在玩手机,反正上课的老师看不到,也管得不严”。

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许多因为玩手机引发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把手机收回,便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在遗书中说因为老师翻看了自己的手机;一名小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将其手机摔坏,引发老师和家长的矛盾。

据2018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差异基本消失。

中小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过程中,在线学习成为某种趋势。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过度依赖APP进行学习的话,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对手机产生依赖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这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小学教师李敏(化名)说,班上的确有孩子带手机来学校,慢慢地其他学生也被影响了,更进一步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孩子们的未来发展。”

关于禁止手机入校的看法,李敏说认为,小学生肯定不能带手机,中学生倒是可以带,但关于量和度的问题也难以把握。

禁止手机进入课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雷燕琴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

此外,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属于违规行为,学校有权要求家长配合并进行适当处分,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此外,家校联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此项工作,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已买智能手机的立即收回,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与保护职责。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大学生已经成年,不宜采取一律禁止使用手机的方式,但各地各校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比如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

“中小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容易将手机用于玩乐,或者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容易浪费学习时间,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郑宁说。

郑宁还表示:“纵观国际社会,不少国家也有类似规定,比如法国已经通过了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立法;日本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英国规定除紧急情况外,16岁以下学生不准在学校使用手机;澳大利亚小学禁止手机入校。”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与一些课程枯燥乏味,互动性较差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大学教师也应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郑宁说。

郑宁认为,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制定合理的校规,并严格执行。家长应当切实尽到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并对学生加强教育。手机厂商及互联网企业也应当尽到社会责任,开发防沉迷系统,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最近有不少家长私信问我,假期中孩子抓着手机或者ipad就不放,怎么喊也不听,该怎么办?


我们都觉得沉迷电子产品对孩子不好,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更重要的是,孩子玩起来就不学习,作业丢到九霄云外。而且长时间坐着不动,对身体也不好。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管是说教,还是直接粗暴地不允许,甚至气急了动手,都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一般的答案无外乎,不爱学习就喜欢玩儿,不会自我控制。

事实上,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和ipad?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1.多感官刺激,容易沉迷

我们都知道,视觉的刺激是最激烈的。相较于书本的黑白字体,当然是游戏、动画片更有趣,孩子很容易被吸引。

2.设计符合心理学原理

游戏的设计都符合心理学原理,游戏会不停地打怪升级,让孩子欲罢不能。而读书往往缺乏反馈,这样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容易有挫折感。

看动画片是被动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要痛苦得多。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Ipad,比起需要动脑做题,自然轻松很多。畏苦怕难的本能,让孩子更想去玩电子产品。

所以如果孩子沉迷手机、Ipad,不要粗暴地责怪孩子,而是要从原理上去解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首先,我们经常说,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放到这里来说也一样。孩子不爱学习就喜欢玩儿,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没有做好示范和引导?比如我们下班闲下来就拿手机,孩子做作业我们就刷剧。孩子天生就会模仿家长,这样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到电子产品上。

而且孩子年龄小,很容易受到诱惑。当他在辛辛苦苦做作业,我们却在边上轻松地玩电子产品,孩子怎么能静心学习呢?

其次,想让孩子热爱学习,是需要经过一开始的磨练,慢慢找到乐趣之后,孩子才能自主地做到

我们家长的责任,就是督促孩子坚持到发现乐趣。

所以前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这个过程我们要耐心,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要尽量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的乐趣,很多时候是学习之后,带给孩子的正向反馈。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即时反馈的机制,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

第三,我们要早早地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我们都知道,有目标的人会走得更远。因为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就能够忍受过程的辛苦,以及放弃一些诱惑。

所以想让孩子抵御电子产品的诱惑,归根结底,要让孩子有内在的驱动力。而这个驱动力,就是目标。当孩子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即使有电子产品,他们也会下意识地用电子产品做一些和目标相关的事情。比如用ipad学英语,或者练习下棋等等。

总的来说,孩子爱玩手机不爱学习,是因为学习费劲,而且很多时候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好处。玩手机无需动脑,会带来即时的浅层快乐。如果我们能早早地帮助孩子,发现学习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孩子自然就不会沉迷于手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是放不下手机或ipad,不要急着发火,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走出电子产品的坑。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网易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长期看电子产品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