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问题?



高中物理力学常考的一种模型,是力的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从一个受力平衡状态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特点是一般题目中会出现“缓缓”“缓慢”“慢慢”等关键词,这些关键字就说明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这类体型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物体受三力,有一力是恒力,一力方向不变。

一般来说这个恒力就是重力,如下面这个高考题就是这种类型的动态平衡问题题目。

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B   )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受力分析建立动态三角形,根据动态三角形边长变化情况,得出各个力的变化情况。由下图可知,小球对墙的压力N1不断减小,小球对木板的压力N2不断减小,故B正确

方法:画出球的受力示意图

2、反向延长方向不变的力N1

3、平移第三个力N2,构造一个矢量三角形

4、板移动后再构造一个矢量三角形

2、物体受三力,一力是恒力,另外两个力大小方向均不确定。这类动态平衡问题需要用到相似三角形

(多选)如图所示,竖直杆CB顶端有光滑轻质滑轮,轻质杆OA自重不计,可绕O点自由转动,OA=OB.当绳缓慢放下,使∠AOB由0°逐渐增大到180°的过程中(不包括0°和1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

A.绳上的拉力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B.杆上的压力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C.绳上的拉力越来越大,但不超过2G

D.杆上的压力大小始终等于G

3、物体受三力,一个力是恒力,另两个力是变力但两力夹角不变。将受力分析放在圆中处理。

(2017全国卷1第21题)(多选)如图,柔软轻绳ON的一端O固定,其中间某点M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初始时,OM竖直且MN被拉直,OM与MN之间的夹角为 α( )。现将重物向右上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 α不变。在OM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 AD )

A、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OM绳上拉力F1,MN上拉力F2,由题意知,三个力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下图所示,F2缓慢沿着圆周转动到F2水平的过程中,MN上的张力F1逐渐增大,OM上的张力F2先增大后减小。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课堂小结并不只是对本节知识做总结,更是一个升华学生认知、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契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物理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在新课改下,我们高中物理教学要转变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要我学到要我学的转变,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在探究中得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参与、机械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围绕着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

  一、以问题来设计导入环节,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巧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上,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直白的导入缺乏新意,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并不能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欲望。而采用问题教学法,以富有挑战性、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来导入,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新知产生更大的关注与兴趣,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架水平飞行的运输物资飞机,如何将救援物资投向指定地点是在指定地点的正上方法还是在离指定地点有一段距离时投下?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抛出,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些学生认为要在正上方投下,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要在离指定地点有一定水平距离时投下。这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这正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处于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教师可以顺势导入:通过这节平抛运动的学习,我们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进入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物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尤其是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而不便于学生理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强化学生的理解,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法,我们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学生理解困难处来巧设问题,以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在探究中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

  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此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对力的相互性的'理解,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而只能是处于肤浅理解与机械记忆之中,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班级的学生拔河,甲队获胜,这是否是因为甲队的拉力大于乙队的拉力呢?在整个过程中哪些物理因素会影响到比赛的结果。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物理教学的距离,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问题本身,这样自然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对新知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切实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在探究中确立学习主体地位,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三、以问题来进行课堂小结,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课堂小结并不只是对本节知识做总结,更是一个升华学生认知、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契机。通过一个富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既可以寓基本的物理知识于其中,同时也可以将物理与生活、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视野由教材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开放教学,实现物理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为此,在课堂小结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实施问题教学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并延伸课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提问时不要仅就问而问,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所学知识,来设计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问题。针对性就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而开放性则是不限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有更大的自我发现与创造的空间;而实践性就是说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物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运用问题的激趣、启思、导行作用,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以突出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周洋.谈高中物理的“问题教学法”教学.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9).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