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光和热是不是都照射在了地球上??????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阴天多,日照时间短

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光照强

低压带控制阴天多,云层厚削弱作用强

夏季的陆地、冬季的海洋

冬季的陆地、夏季的海洋

谷地、低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

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向阳坡、冷空气的背风坡

背阳坡、冷空气的迎风坡

反射率越高,吸收热量越少(新雪最高)

受低纬吹向高纬的暖空气影响(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夏季风

受高纬吹向低纬的冷空气影响(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冬季风

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②改变下垫面,植树-森林降低气温的大陆度,提高湿度,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国内以1.5米高处空气的温度测算

月平均气温:每天平均气温取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年内各月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1、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阴天相反。

3、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原因:海洋的比热容大,气温变化速度慢,幅度小

4、与季节的关系:冬季比季夏日较差小

原因:冬季太阳高的的日变化小于夏季

5. 地表植被影响:植被覆盖地比裸地小

原因:裸地没有植被覆盖,阳光直接照射到地表,而地表为土壤或沙石,比热小,升温降温快,日较差大

同一纬度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原因: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直接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随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受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对流层大气越靠近下垫面,平均气温越高,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大;离下垫面越远,平均气温越低,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如泰山海拔高,气温低,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山地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由于气温低、日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减小了山地气温的下降幅度,所以山地气温日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

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原因:大尺度高原山地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小,所以温差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3.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原因: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大陆性强

原因:形成山区年较差小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6.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裸地比热容小于植被覆盖地,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气温的高低、季节或年际变化

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

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光照和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 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维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

2、日照时数与天气有关晴天,大气忠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反射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于四周山岭阻隔,江面和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扩散,早晚气温较低时,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冬春两季常常笼罩在迷雾之中,阳光照射时间短,因而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方,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3、日照时数与大气污染有关 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削弱打,地面光照差。

4、日照时数与海拔高度有关 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就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高原和山区的光照总比同纬度的平原好。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饿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罪丰富的地方,因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二、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是倾斜状态,即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总之是低纬度大而高纬度小,所以全球气温分布规律是总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下热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而冬季相反。四川盆地虽然为全国太阳辐射最少,但因纬度低和盆地地形,夏季炎热;冬季由于受冬季风影响很小,而成为同纬度的温暖中心。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日较差于裸地;河湖水田周围也因为水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于内陆;而洋流的影响则是暖流增温,寒流降温。3、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大气运动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如在对流层,随着高温的上升气温递减,即与大气组成有关。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而气温低;至于大气运动,任何地方受到冷气团影响就降温,受到暖气团影响就升温。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是也是有联系的。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袭击七、八月份也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是因为虽处较高纬度而太阳高度小,但白天课长达14个小时左右。

光热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有喜高温和耐温凉的,热量多条件是低纬优于高纬,平原优于山地。由于热量白不同,农作物在种类、产量、复种制度上有着随维度变化的规律。在我国,复种制度从南到北有着从一年三熟到一年一熟的递变规律。四川盆地随多雾光照少,但纬度低,热量充足,水稻种植可达一年二三熟;农作物也有喜光和喜阴的,青藏高原虽为高原气候,夏气温不高,但利用充足的光照仍可种植喜光耐温凉的作物,如青稞等作物;东北地区虽纬度高,热量少,但夏季可利用白昼较长光照条件好,种植喜光的玉米、大豆等。因而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以达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作物生育期内某种指标温度持续期的逐日平均温度总和,叫做积温。在各种积温(0℃、3℃、5℃、10℃、15℃)中,用得最广泛的是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的积温和活动积温。我国采用积温和积温持续日数,参照自然景观和作物分布情况,把全国划分为6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

赤道带位于北纬10°以南的中国南海岛屿地区,在冬季平均极锋的南限以南。积温大致在10000℃以上,≥10℃的天数为365天,1月平均气温超过26℃,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比热带的热量与水分多些,但气温年变率很小,四季雨量较均匀,岛上可生长各种热带植物。

热带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全部及台湾岛,滇南少数地方,积温≥8000℃,≥10℃的持续期350~365天,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全年无霜。低地植被主要为热带季雨林,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椰子、槟榔、咖啡等都能生长,水稻可一年三熟,甘薯可以冬季播种,冬小麦生长不适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积温4500~8000℃,≥10℃的持续期218~365天,1月平均气温0~15℃,无霜期8~12个月。天然植被有亚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混生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为我国柑桔、茶、棕榈、油桐、毛竹主要产区,南部还有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橄榄等多种经济作物。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水稻可一年两熟,小麦则各地都有栽培。

暖温带大致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积温3400~4500℃,≥10℃的持续期171~218天,1月平均气温-12~-6℃至0℃,生长期5.5~7.5个月。天然植被东部为落叶阔叶林,西部为干旱荒漠。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个别地方一年一熟。小麦以冬播为主,苹果、梨、柿、葡萄等水果品质都很好。

中温带包括寒温带以南,长城以北及新疆准噶尔盆地。积温1600~3400℃,≥10℃的持续期100~171天,1月平均气温-30℃~-12℃至-6℃,生长期3.5~5.5个月。天然植被东部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西部为干旱荒漠。7月平均气温不到20℃,水稻、蓖麻大部分地方都能生长,小麦、大豆分别在带内不同地区成为主要作物,但冬冷季节长,不宜冬作。

寒温带在黑龙江的最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角。积温低于1600℃,≥10℃持续期不足100天,1月平均气温-30℃以下,夏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约3个月。天然植被为针叶林,水稻、高粱等都不能生长,温带水果亦完全绝迹,只能勉强栽培小麦、马铃薯、养麦和谷子。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地带性规律遭到破坏,不能按以上标准划分温度带。冬季虽不如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那样易受北方冷空气的侵袭,但夏季温度偏低,大部分地区积温不足2000℃。有的地方全年为霜期,有的地方无霜期长达7个月。因此,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情况又很复杂,故另列一区。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冬小麦、甘薯、玉米、谷子等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1.气温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品质

(1)气温高——生长周期短——上市时间早——价格高。

(2)气温低——生长周期长——上市晚——品质好——价格高。

(3)昼夜温差大——品质好。

2.温度高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播种期一般不要盲目提前,因为在气温低于农作物生长最低温度时播种最易引起烂种,烂秧,提前播种反而造成减产(温室栽培的农作物除外)。采用地膜或薄膜覆盖的可适当提前,因为薄膜或地膜覆盖可提高一定的温度。8月份农作物正处在灌浆乳熟干物质积累阶段,需温度高,阳光充足的天气,低温易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空壳而减产。

3.昼夜温差高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就越旺盛。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越好,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多,而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少,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晚上温度越低越好。这就是为什么昼夜温差愈大(白天高、晚上低),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的原理。

4.农业措施对温度的调控

在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栽培措施调节土温与气温,以保证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条件。常用的措施有灌溉、松土或镇压、垄作或沟种等,它们通过改变热量平衡与土壤热特性(如热容量与导热率等)来调节土温和气温。

(1)灌溉对土温的影响

浇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外,还可缓和温度变化。如冬灌可以稳定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害。

(2)松土与镇压对土温的影响

锄地(松土)对土温的影响。锄地的作用是综合的,可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热导率都有增加。

(3)垄作对土温的影响

垄作对土温的影响在一年的温暖季节,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并加大温度日较差。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膜覆盖栽培是用很薄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的覆盖栽培,它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简单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等多种作用,因此有缩短作物苗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开花结果、增加产量等效果。

玉米秸秆覆盖麦田,冬季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春季降温作用,则推迟冬小麦返青生长,延长小麦生育期。玉米田中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地温的变化,降低地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缓解地温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新鲜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大。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最大的特点是全年生产、全年供应。读西南地区马铃薯周年生产表,完成1~3题。

1.西南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当地时鲜马铃薯上市,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B.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D.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2.西南地区种植小春马铃薯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3.大春马铃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 ( )

A.低热河谷地带B.四川盆地

C.高海拔地区D.中低海拔地区

第1题,根据材料得知西南地区马铃薯全年生产、供应,说明区域内不同地区全年都有马铃薯成熟上市。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垂直气候类型多样,适合不同种类马铃薯生长,A正确。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丰富,并不是年雨型气候,B错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与种植规模有关,但与作物品种多样关系不大,C不选。西南地区经济落后,种植技术较落后,D不符。第2题,小春马铃薯主要在2~4月种植,西南冬春季节容易受冷空气侵袭,可能受霜冻影响,D正确。西南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地形崎岖,不易出现洪涝,A错误。土壤不会出现季节性变化,B不选。光照不是多种马铃薯种植的关键因素,C不选。

第3题,根据图示得知大春马铃薯主要在4~9月生长,西南地区此时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最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喜冷凉,夏季的低热河谷和盆地,气温过高,不适宜马铃薯生长,A、B不选。大春马铃薯生长期间高海拔地区气候较凉爽,适宜其种植,C正确。中低海拔区此时气温偏高,不适宜马铃薯生长,D不选。

荔枝属亚热带水果,对气候非常敏感,尤其冬季不耐冰雪霜冻。我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和广西。经专家考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却产自于北纬28°的合江县。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是我国荔枝晚熟基地,也是我国种植荔枝纬度最高的地区。据此完成4~5题。

4.合江县成为我国种植荔枝北界的自然原因是 ( )

A.多紫色土,土壤深厚肥沃

B.于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

C.夏季光热充足,降水集中

D.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

5.合江荔枝售价比其他产地高2~3倍,其原因可能是 ( )

A.纬度高,成熟晚B.劳动力成本高

C.光照好,质量高D.土地成本高

4.荔枝种植最北界的原因,主要考虑热量条件,再结合材料“冬季不耐冰雪霜冻”可知,荔枝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冬季的低温,由于合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的入侵,使这里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温暖,故自然原因是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D正确,故选D。

5.合江县较其他产地纬度高,荔枝生长周期较长,晚熟上市较晚,可以错峰销售,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故售价比其他产地高,A正确;合江县廉价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B错误;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河谷,光照条件较差,C错误;合江县经济欠发达,土地成本较低,D错误。故选A。

一、描述某大区域气候特征

1位于哪些热量带,气候类型单一还是复杂多样 ,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气温、降水特征)

2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降水特征)

3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是否显著

【典型例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16 分)

1.(1)主要气候特征:①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②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③东部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④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①平均气温;②年较差;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布;④气温日较差。

【典型例题】读图 7,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答案:特点:终年温和, 年温差很小 ,昼夜温差大 。

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 阴天

【典型例题 1】比较 A、B 两市气温日较差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12 分

相同:气温日较差夏秋季节大于冬春季节。(2 分)

原因:①夏秋季节,受副高控制,晴天多,日较差大;

②冬春季节.受暖湿西风控制,阴雨天多,日较差小。(4 分)

不同:B 城市的日较差大于A 城市。(2 分)

原因:A 城市临海,海拔低,日较差小;

B 城市位于内陆,海拔高,日较差大。(4 分)

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因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越大(正午太阳高度 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地区冬夏两季获得的热量差值要大于海洋地区,离海洋越近

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年较差较小。离海洋越远的地区,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

③地形:海拔越高,年较差越小。

④天气:云雨多的地区要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⑤植被:有植被的地区要小于裸地。

【典型例题】D 湖泊(图 a)的湖面海拔约 3800 米,降水资料如图 b 所示。D 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 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 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推测 D 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 分)

答案:(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 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2 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 分);

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2 分)(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到 0℃及以下)。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典型例题】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 攀枝花 1 月平均气温达 13.6℃(昆明为 7.7℃,成都为 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 7a 示 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 7b 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分析攀枝花 1 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 分)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 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 分)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阅读《琥珀》片断,回答问题。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她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小苍蝇当做一顿美餐。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他想,“这位小姑娘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的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儿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金泪珠里。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后来又发生了变化。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片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光是怎样照到地球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