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数学: 100厘钱=1角钱,因此1厘钱=1角钱的百分之一。 它是这样 100厘÷100=1厘 1角钱÷?

在之前文章的留言中,很多果果朋友想让我谈谈关于人民币的学习,可见孩子在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一些难题。其实不仅家长会有这个困扰,在学校学习中,人民币也是老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关于人民币知识的学习,我们曾做过多次教研,究其原因,无非以下三条:

1.孩子接触人民币少,现在生活中都是电子支付,很多家长已经不使用钱了,孩子的接触自然更少;

2.生活中缺少购物的相关经验,孩子更多是陪同家长购物,或者由家长帮助选购各种用品;

3.现在使用的课本是十几年前编排的,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人民币面额,在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不流通,孩子根本没见过,比如2元、2角等。

在现行的数学课本中,人民币都是作为单独知识展开学习的,但是新课标中,将人民币的学习放入了综合与实践领域,建议以主题活动或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展开。

这里额外的说明一下,大家经常听到的主题活动、项目式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学习、IB课程等,对于我们专业老师来说,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对于家长来说,没有必要深究,理念是相通的。我平时会习惯性的称它们为项目式学习。

对人民币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认识、换算等,而是设计了主题活动:欢乐购物街,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

这样的变化,对人民币作为纯知识掌握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却提高了要求,需要孩子在生活中积累更多购物的经验,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感受货币的作用,体会货币单位的换算,发现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我们家长又可以带孩子做哪些活动,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多积累关于人民币的经验呢?

我们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习得性技能,人民币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经常使用,没上过学的人也能熟练掌握,如果只学不用,很快就会生疏。

孩子在生活中,首先要经常见到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第五套人民币,共8种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辨别方法非常简单,孩子只需要认识圆(元)、角两个字,配上前面的数字,就能准确识别。不要通过特点进行辨认。

我知道以前有老师很无聊,喜欢出偏题怪题来彰显自己的试卷有难度,会给出人民币上的某个标志性风景或者出示人民币的颜色,让孩子判断面额,这种题目没有任何价值,实在不必浪费时间。

可以在家中多准备一些不同面额的,零乱放在一起,让孩子做整理钱币的游戏。

游戏:一分钟整理钱包挑战

1.家长展示自己整齐的钱包,其中钱币分类清楚,按照面额大小整齐摆放;

2.取出其中钱币,零乱放于桌面;

3.计时一分钟,孩子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整理即挑战成功。

在玩这个游戏时,起初可以每种面额的人民币只有一张,让孩子在从大到小摆放的过程中,感受钱币面额的大小,之后可逐渐增加难度,每种面额的钱币都有多张,孩子在整理同类钱币时,也会去深入观察不同面额钱币的特点。

兑换钱币,感受换钱的等值原则

人民币的兑换,一直是孩子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很多孩子是通过背诵口诀进行换算的,小换大除进率,大换小乘进率,这样进行换算,完全脱离了理解,孩子经常会混淆。

其实元角分的转换是小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单位换算,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十进制的,与孩子数数的规则一致,非常好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应该从生活中来。

因为现在已经不使用几分钱了,所以我们更多关注元和角之间的转换。

游戏1:换点小钱(孩子手中只有1角和5角面额的人民币)

1.多准备一些1角、5角和1元的钱币,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常识,10角=1元。可以用1角的或纸币,边数边说1角、2角、3角、......、10角,然后告诉孩子,这是10角,也是1元,它们是相等的;

2.家长拿1元钱,和孩子手中的几角钱做交换,鼓励孩子尝试两种交换方式,10个1角和1个5角+5个1角;

3.我有2元钱,怎么和你做交换呢?孩子数钱时,鼓励他1元1元的摆放在一起,这个过程让孩子感受2元就是2个1元,也就是2个10角。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兑换3元、4元,但没必要太多,让孩子感受到,兑换几元钱,就是几个10角即可,3元就是3个10角,4元就是4个10角。

1.家长准备100元,兑换孩子手中的零钱,孩子有10元、20元、50元面额的人民币;

2.鼓励孩子尝试用多种换钱方式,如2张50元,50元+2张20元+10元,10张10元等;

3.扩充孩子的零钱,再帮孩子准备充足的1元和5元加入兑换活动,每次兑换的钱数也不断变化,如家长给孩子1张50元和1张5元,共55元,和孩子兑换零钱等。

在这样的交换活动中,孩子会感受到所有的兑换都是等值的,虽然钱币组合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数额大小是不变的。

100元能买什么,感受钱的购买力

孩子知道钱能买东西,但是他们对钱的多少,物品价格的高低是没有感觉的,钱在他们眼中只是抽象的数字而已,这就需要将钱和等值的物品对应起来,让孩子感受钱的价值。

我们还是要走出去,带孩子进行购物活动,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在购物时观察商品的价格,结账时帮助计算总钱数等,这都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但是对于人民币的购买力,孩子没有直观的感受。

1.以最常见的100元面额为标准,展开不同场所的购物活动;

2.和孩子带100元去超市购物,选购物品,总价不超过100元,回家后,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消费清单,如画图记录、列表格记录等,也可以保存好购物小票;

3.还是以100元为标准,分别去书店、餐馆、游乐场等不同场所消费,并记录消费清单;

4.对比100元在不同的场所,可以购买哪些物品,感受100元的购买力。

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经历购物的全过程,并在回顾对比所购买物品的过程中,感受到100元在不同场所的购买能力,让他们对100元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了解。

随着孩子对人民币了解的深入,我们还可以带孩子了解货币的变化以及各国的钱币,这些日常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进行校内学习。

给大家推荐一本介绍货币演变的绘本—《货币简史》,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以物易物开始介绍,人们以贝壳进行交易,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宋朝使用交子,一直到我们现在我们使用的纸币和电子货币,都进行了介绍。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贝”的故事》一课,其中提到了古人把贝壳作为钱币,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这节课时,都会带孩子了解钱币的演变;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在低年级学习人民币,高年级就要学习汇率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到了人民币与各国钱币之间的兑换,此时钱的价值就不再体现于数字的大小,而表现在它的购买力上。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民币打交道,但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孩子接触纸币的机会却越来越少,钱对于他们来说愈加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多给孩子提供接触钱币的机会,生活中多做相关的兑换活动,多带孩子参与每一次购物活动,积累关于人民币的经验。这样,当孩子在校内学习人民币时,自然而然的将生活经验迁移过来,就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上一篇《 》的留言中,大家对跨学科的好奇并不太多,毕竟咱详细分析过项目式学习,大家从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到这些名词虽然各异,但方向其实差不多。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还会不会受新课标的影响。就像我看完稿子写今天有话说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这些游戏是针对老课标还是新课标,是不是都适合玩。

我刚从云南回来了,昨天一天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搞到凌晨5点(强迫症整理房间真的是个一言难尽的过程),以至于小周老师风雨无阻的专栏,因为我睡过头没有按时发,对一早等发文的朋友说抱歉了。

这趟云南之行,在疫情之下,真的巨难巨折腾(微博好多看我行程直播的朋友说,看完我们的折腾,最近都不想带娃出远门了),但七七去云南体验自然教育幼儿园这一个多月,罗罗还是有很多启发和收获的,等我梳理一下,把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个皮球的价格是15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比皮球价格的3倍多8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一年级关于钱的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