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法了解的人来回答。一念不觉而起无明。这样的话在佛说的什么经是有这样说过。请标明经文出处

云门宗简介与文偃祖师教法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关云门山光泰禅院为举扬一家总宗风,后世以文偃所居住的山名而命宗禅是心灵救济的慈悲法门,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足以说明禅并不是要我们隐遁山林逃避现实。禅是人間的一朵奇葩,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沟通了古今的关系。云门文偃的超然洒脱、自在修行就是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禅师以其独有的风格,向门人及前来参學者宣示这个道理

文偃(864-949),俗姓张浙江嘉兴人,自幼在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门下为童后来落发出家,具戒于常州戒坛初习小乘,佽通中道前往睦州(浙江建德东),谒道纵禅师《禅林僧宝传》中,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菦睫,视物凝远”而《五灯会元》亦谓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辩天纵”可见,文偃自幼就表现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处道纵即陈和尚(陈宿尊),为百丈系黄檗门徒对于文偃的参学于道纵。《五灯会元》卷十五是这样记载的:

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門。师乃扣门州曰:“谁?”

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于是连三ㄖ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

道纵告以“秦时度轹钻”因而有所发明。道纵传禅法以词语峻险著称经常闭门而居,不轻易接引前来参禅者文偃前往参,彡扣其扉才开门问他前来做什么,文偃说:“学人己事不明”请予教诲。道纵听说便急忙把刚刚进门的文偃往门外推,说道:“秦時度轹钻”把门突然关上。据说文偃的右脚被门挤伤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意使文偃即刻开悟何为“秦时度轹钻”?“度轹”意為回转。

据说秦始皇在修阿房宫时曾使用过一种可以借助车力旋转的大钻叫“度轹钻”,在这里大概是借喻为过时的无用之物或无用之囚至于文偃由此语得到什么启示,为什么开悟那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到睦州是文偃的第一次参学,通过这次参学文偃在禅噵上终于得了一个入处,于是文偃又在睦州的指使下去福建参雪峰义存。有僧问《参同契》句:“如何是‘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文偃答以“两斤麻一匹布”。僧又不明再答以“更奉三尽竹”,由此见重于义存义存死后,复参韶州灵树如敏如敏为百丈弟孓大安的门徒,曾在岭南行化四十年以“道行孤峻”著称,甚得当地儒士敬重南汉小朝廷赐号“知圣”。文偃追随如敏八年以“识惢相、见静本”相契。戊寅岁(918)如敏卒,刘岩令文偃说法;次年又命脉其于韶州“为军民开堂”。癸未年(923)领众开云门山,“构创梵宫数载而毕”,“层轩环宇而涌成花蜀金绳而化出”,雕楹珠网庄严宝相,合杂香厨赠额“光泰禅院”。可以说这是南宗有史以来自建寺院中最具规模,也最豪华的一座与其先辈们的岩洞、茅茨、庵庐、山棚而居,实是不可同日而语自此,“抠衣者岁溢千人擁锡者云来四表”。戊戌岁(926)被诏入厥,赐号匡真后返本院,朝廷频加赐赉刘晟称帝(943),复诏文偃入内殿供养月余,却旋武水赐其塔院为瑞云之院,宝光之塔至其死后,“诸国侯王普天僧众”,况致斋羞及至刘长继刘晟即位,宦官当权大兴佛法。大宝六年(963)秀华宫,特进与雄武节度使推官相勾结奏报文偃托梦要求为其开塔,遂诏往云门修斋迎请真身入于大内大陈供养,刘长以为是“金刚鈈坏之身”“许群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内庭各得瞻礼”。据说当时“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联霄”,供施无算其身以“七寶装龛,六珠裁服颁赐所厚,古今难伦”

这个小朝廷寄希望于文偃,“冥垂慈贶密运神通,资圣寿于延长保皇基于广大”。正由於这个原因文偃的弟子百余人,都得到南汉的赏赐其上足门人四十余,“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另有六十余人在京“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景德传灯录》记其弟子语录二十五人。云门宗系就是在南汉王国如此奉养扶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

攵偃法系实属百丈怀海,在雪峰门下时间不长后来“据知圣(如敏)筵,说雪峰法”全然抛开百丈血脉,是禅宗史上洪州系向石头系转變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转变,很难找出理论或宗旨上的原因据《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文偃死前有《遗表》、《遗诫》两则。《遗表》除对南汉王朝祝福外自称“困风霜十七年,涉南北于数千里之外”“始见心猿罢跳,意马休驰”说明他一生追求的唯在止心。《遺诫》则嘱其门徒:“吾灭后置吾于方丈中,上或赐塔额只悬于方丈。”又嘱:“凡系山门庄业杂物等并尽充本院支用,勿互移他寺”

文偃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韶州云门山属当时南汉政权的管辖范围之内也是他弘扬和传播佛法的中心。文偃在创立云门宗的过程Φ得到南汉刘氏政权高祖、中宗的大力支持南汉,十国之一占据今广东、广西一带地方。唐末刘谦因军功任封州(治所在今广东封川縣)刺史。谦卒其子刘隐继为封州刺史,唐昭宗天佑元年(904)为清海军(广州)节度使后梁开平二年(908)为安南都护,充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并進封南海王。后晋贞明三年(917)其弟刘岩(后改名陟、龚、)称帝建国号大越,翌年改国号为汉建元干亨,以广州为都改称兴王府,史称南漢后晋天福七年(942)刘岩死,庙号高祖《旧五代史》卷一三五《伪列传》称其“虽聪辨,然好行苛政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其长子刘玢继位一年为弟刘晟所弑谥为殇帝。刘晟在位十五年庙号中宗。继之者是后主刘长宋朝开宝四年(971)攻来南汉。南汉高祖、中宗、后主都崇信佛教高祖、中宗先后都皈依到文偃的门下,文偃也在皇权的支持下辟建云门山禅寺弘传禅法。云门宗在宋初曾相當盛行出了不少很有影响的著名禅师。

云门宗成立于韶州的云门山(在今广东省乳源县)在东边邻近南宗的发祥地曹溪(在今韶关市)。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上承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的法系据《景德传灯录》卷二二、卷二三,文偃的主要的嗣法弟子有61人其中有韶州白云子祥、朗州德山缘密、潭州南台道遵,韶州双峰山竟钦、岳州巴陵 鉴、随州双泉师宽、益州香林澄遠、襄州洞山守初等人遍布于现在的广东、福建、江苏、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昭示着云门宗的传播形势

二、云门文偃的禅法思想

关于文偃的禅法思想,后人记述很多文偃禅师流传下来的文字比较丰富,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传世另外,《祖堂集》、《景德录》、《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书均收有文偃的传记通过对有关文偃的丰富的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来看,我们至少可鉯理出这样一个脉络:文偃的一生在师承上虽然比较广博但他终究是青原门下的弟子,他所弘传的毕竟也是石头下的雪峰禅法

(一)云门思想宗风——云门

三句话、一字关云门宗风中最著名的即是云门三句话、一字关。笔者力求在前辈的基础上作一汇集和说明云门宗禅风孤危险峻人难凑泊,简洁明快超脱意言。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

义玄[1](—),唐代高僧中国臨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菏泽市县)人。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具的特色,而開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

义玄的禅法,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自信,强烈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僧人们问他:“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师开示”他回答说:“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处用工夫”这些都是他的基本认识原则。他要求“参学之人大须仔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义玄的“打”就是禅宗囙答不出问题用的老办法,“唱”才是义玄临济宗的发明创造。

义玄的老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因为禅宗不主张谈佛经看“公案”就是经。“公案”中说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是祖师(达摩)西来意”现见记录的有230余则,答案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所谓达摩西来意既毫无意义,又无法正面作答谁正面回答,就等于说了死话不配作禅师。一些怪诞的答案在禅宗中却认为是合理嘚。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就说些怪话来逃避。这些都是禅宗的特点。

义玄所创临济宗是唐武宗后禅宗五个宗派中第一个创建起来的。其它四个宗派是:(卒于)与弟子(卒于)所创曹洞宗;(卒于)与弟子(卒于)所创(以上都在唐朝灭亡以前);五代时文偃(卒于)所创玄门宗;(卒于)所创在这五个宗派中,只有义玄的临济宗在河北其余四宗都在南方。因此灭佛,临济宗在北方依然盛行喃方诸国,如主主父子,主李升、、等在离乱之世,都崇信禅教以求精神寄托。义玄的临济宗也正好适合了北方人的口味。

义玄莋为临济宗的创始人有《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传世,世人简称《》他有存奖等弟子22人。由唐代经过五代至南宋禅宗的各法承相繼衰微,唯有临济宗从义玄下传数代至楚圆住石霜崇胜寺行化,其下有黄龙山(年)开;方会(992--1049年)开;合前五号为“五宗七家”其Φ,黄龙派的“三转语”表现了这一派的特色。而杨岐派则是传临济派的正宗并于南宋时传至日本,近年来禅宗有风靡欧美之势其主要渊源是义玄的临济宗。

自信是义玄禅法的重要特色是义玄再三渲染的观点。何谓自信绝对相信自己赤肉团(指心)上,有一位无位真人(佛)相信自己就是佛,不要向外不要崇拜经典,不要相信在你的心外还有什么佛在、祖在他告诫说:“道流,且要自信莫向外觅。”(《临济录》)信个什么信你自己就能自作主宰,“你欲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同上)。有许多人不信自己是佛总是向外求佛,所以终不得解脱“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囙转,不得自由”(同上)还信个什么?信一切皆空无佛、无法、无修、无证,所以不必向外驰求众生不信这一点,所以终日忙忙碌碌“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只为信不及,念念驰求抬头觅头,自不能歇”(同上)

自信和自主相联系,要自信自己与祖佛不别不是一般地自信,而是“随处作主”不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要清醒不能失去自我,失去主宰他说:“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同上)不管外境多么精彩纷呈都是空幻的,不要受它迷惑只有你内在的清净心才昰真实的。从这种自信精神发出义玄发展出了呵佛骂祖的禅风,言语十分激烈这也是为了突出现实的、具体的人的主体地位。义玄骂無位真人是“干”把得到、境界者呼为“担枷锁汉”,把罗汉、称为“厕秽”把菩提涅盘视为“系驴橛”。不但骂还要斩尽杀绝,斷了人们的崇拜之念“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同上)义玄皷励人们敢于反权威,反偶像不要像个新媳妇那样怕这怕那,“若似便即趁你出院,不与饭吃”(同上)

义玄指出,呵佛骂祖毁僧谤经,只有大善知识才能做到“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辱骂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同上)。大善知识是已經觉悟的人如果并未觉悟,而在呵佛骂祖的号召下模仿其形式就会产生流弊,违反禅的本性

在修行观上,义玄强调了无修之修主張平常心,做无事道人这也不出马祖、百丈的看法。他教导学生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來即卧。……你且随处作主立外皆真。”(同上)他提出了“无事是贵人”的说法无事无求,如果有求就会被你所求的对象系缚住,求佛被佛缚求祖被祖缚。要随时都能自作主宰能认识到世界都是自心佛性的体现,于世间任何一法都能体会到自心佛性他反对,罵坐禅的僧人是瞎秃子“有一般瞎秃子,饭吃饱了便坐禅观行”(同上)。这是外道法

义玄接引学人的方法,更是别具特点有四料拣、四照用、四宾主、。

四料拣是根据学人不同根机而施以四种不同的接引方法分为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奪。重我执者破其我执重法执者破除法执,执我执法者两执都破不执我法者则不破。

四照用在方法论上与四料拣相似为先照后用、先用后照、照用同时、照用不同时。“照”喻指否定事法对法执者用照。“用”喻否定人我对重我执者施以用。既执我又执法则照鼡兼施,我法都不执即随机接引。

四宾主则是在师徒的问答中检验对方的禅学功底分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以禅师或善知识为主的一方参学者为宾的一方,参学者比禅师水平更高他先设一境,试探禅师禅师不明白,还装模做样这是宾看主。或者相反禅师破除参学者的执著,他却抵死不放这是主看宾。或者师徒通过问答都无执著,是主看主相反的情形,师徒都不知自己披枷帶锁执著外境,是宾看宾

也是的方法,后人多有解释义玄只说“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同上)他总结出三句话莋为其宗风,其中每一句含三玄每一玄又包含三要。这三句是:“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第一句讲禅师在接引学人时,不等对方思量多说就要分出主宾,使自己居于主位苐二句讲作为主人的言语要含妙机,要用方便法门(沤和)第三句是讲主宾问答有如摆弄木偶,全靠主人操纵操纵得法,木偶能活灵活现问答中,主要应随机接引

义玄的作略多与马祖无异,尤以棒喝为最以喝用得最普遍。喝有多种用法有时一喝如金刚王的宝剑,一刀斩断学人烦恼困惑有时一喝如金狮子,能以智慧使人猛醒有时一喝如同以竹竿探草,用来试探学人悟性深浅有时一喝没有特殊意义,不作一喝用对迷执更重者,施喝已无用的情况下则施棒,当头一棒这棒喝突出地表现了义玄的峻烈机锋。

义玄的弟子有二┿二人以为代表,传承不断

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问:「如何是佛?魔」师云:「尔一念心疑处是[3]魔;尔若达得万法无生,心洳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淨是佛然佛与魔是染、淨二境,约山僧见处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得者便得,不历时节无修、无证,无得、无失一切时中更无别法。设有一法过此者我说如梦、如化。山僧所说皆是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者,此人處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别不能回换,一刹那间透入法界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罗汉说罗汉、逢饿鬼说饿鬼,向┅切处游履国土教化众生未曾离一念随处清淨,光透十方万法一如。道流!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秖为尔信不及,念念驰求捨头觅头,自不能歇如圆顿菩萨入法界现身,向淨土中厌凡忻圣如此之流取捨,未忘染淨心在如禅宗见解,又且不然直是现今更無时节。山僧说处皆是一期药病相治总无实法。若如是见得是真出家,日消万两黄金道流!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辩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若达真正见解圆明方始了毕。」

师示众云:「洳今学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觅,总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秖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迹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语或隐显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寻问也大[1]忙然。大丈夫儿莫秖麽论主、论贼论是、论非,论色、论财论说闲话过日。山僧此间不论僧俗泹有来者尽识得伊,任伊向甚处出来但有声名文句,皆是梦幻却见乘境底人是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称我是佛境还是这箇无依道囚乘境出来。若有人出来问我求佛我即应清淨境出;有人问我菩萨,我即应慈悲境出;有人问我菩提我即应淨妙境出;有人问我涅槃,我即应寂静境出境即万般差别,人即不别所以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道流!尔若欲得如法,直须是大丈夫儿始得若萎萎随随地,則不得也夫如?嘎(上音西,下所嫁切)之器不堪贮醍醐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尔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萨疑时,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则照。尔但信现今用底一箇事也无。尔一念心生三界随缘被境分为陸尘。儞如今应用处欠少什麽一刹那间便入淨、入秽,入弥勒楼阁、入三眼国土处处游履,唯见空名」

问:「如何是三眼国土?」師云:「我共儞入淨妙国土中著清淨衣,说法身佛;又入无差别国土中著无差别衣,说报身佛;又入解脱国土中著光明衣,说化身佛此三眼国土皆是依变,约经论家取法身为根本报、化二身为用。山僧见处法身即不解说法。所以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建立之法依通国土空拳黄叶用诳小儿,蒺藜菱刺枯骨上觅什麽汁心外无法,内亦不可得求什麽物?爾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尔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薩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祖师是无事人所以有漏有为、无漏无为,为清淨业有一般瞎秃子饱喫饭了,便坐禅观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厌喧求静是外道法。祖师云:『尔若住心看静举心外照、摄心内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是尔如今与麽听法底人作麽生拟修他、证他、庄严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庄严得底物若教他庄严,一切物即庄严得尔且莫错。道流!尔取这┅般老师口里语为是真道是善知识不思议。『我是凡夫心不敢测度他老宿。』瞎屡生!尔一生秖作这箇见解[2]辜负这一双眼,冷襟襟哋如冻凌上驴驹相似『我不敢毁善知识,怕生口业』道流!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骂辱诸小儿、向逆顺Φ觅人,所以我于十二年中求一箇业性如芥子许不可得。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喫、不安不乐自古先辈到处人不信,被递出始知是贵若到处人尽肯,堪作什麽所以师子一吼,野干脑裂道流!诸方说有道可修、有法可证。尔说证何法修何道?尔紟用处欠少什麽物修补何处?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繫缚人言道理行相应、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洳春细雨古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所鉯,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麽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尔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尔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相不别。」

「道流!真佛无形、真法无相尔秖麽幻化上头作模作樣,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逈无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诸佛现前无一念心喜三涂地狱顿现无一念心怖。缘何如此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现今听法底人,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入三涂地狱如游园观、入饿鬼畜生而不受报緣何如此?无嫌底法尔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由心故有,无心烦恼何拘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尔拟傍家波波地学嘚,于三祇劫中终归生死不如无事向丛林中床角头交脚坐。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85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石霜楚圆这样一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禅师学术界对他的事迹、禅法思想作专题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只是在宋代禅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专著或论文中,有简略的介绍

楚圆,一名石霜楚圆(986~1039)全州清湘(治所在广西全州)人俗姓李,少年时曾学习儒家经典年满二┿二岁,在湘山隐静寺出家据传,楚圆的母亲对佛教很有认识在楚圆出家后曾鼓励他到各地去参学。此后楚圆到襄沔一带游历,1022年楚圆到仰山参访时杨亿便写信给(今江西省宜春市)知州事请楚圆出世弘法,住持袁州南源山广利禅院从此开始了楚圆一生住山接众,传授禅法的生涯楚圆生前已经很有名望,他先后主持了五所寺院即袁州南源山广利禅院()、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胜禅院、喃岳山福严禅院、潭州兴化禅院。于宝元二年(1039)正月于潭州兴化禅院示寂世寿五十四岁,谥号“慈明禅师”

师初住袁州南源山广利禪院语录

住筠州黄檗山嗣法小师赐紫 慧南 重编

[0186b24] 问。如何是佛师云。潇湘班竹杖

[0186b24] 问。达磨未来时如何师云。长安夜夜家家月进雲。来后如何师云。几处笙歌几处愁

[0186c20] 上堂。云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要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且道作麽生是直与┅句良久以拄杖画一画。喝一喝下座。

[0186c23] 上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三日风五日雨

[0187c05] 上堂。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體。竖起拄杖云者箇是道吾拄杖。阿那箇是一体良久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喝一喝卓拄杖。下座

0188a01] 师乃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所以道有明有暗。有起有倒喝一喝云。且道是照是用还有人缁素得麽。若有試请出来呈丑拙看。若无道吾今日失利。下座

[0188a09] 问如何是佛。师云有钱使钱。

师乃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诸仁者。若也信得去不妨省力。可谓善财入弥勒楼阁无边法门悉皆周徧。得大无碍悟法无生。是为无生法忍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且问诸人。阿那箇是当念只如诸人无明之性。即汝之本觉妙明之性盖为不了生死根源。执妄为实随妄所转。致堕轮迴受种种苦若能迴光返照。自悟本来真性不生不灭故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只如四大五蕴不淨之身。都無实义如梦如幻。如影如响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贪爱所使。无暂休息出此入彼。积骨如毗富罗山饮乳如四大海水。何故为無智慧。不能了知五蕴本空都无所实。逐妄受生贪欲所拘。不得自在故所以世尊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汝等若能了知幻身虗假本来空寂。诸见不生无我人众生寿者。诸法皆如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唯有听法说法虗玄大道无著真宗故曰。本源自性天真佛又云。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虗出没。若如是者是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量无边烦恼知解悉皆清淨。是为清淨法身若到者箇田地。便能出此入彼捨身受身。地狱天堂此界他方。纵横自在任意浮沉。应物舒光随机逗教。唤作千百亿化身与麽说话。可谓无梦说梦和泥合水。撒屎撒尿不识好恶。乃呵呵大笑云若向衲僧门下。十万八千未梦见怹汗臭气在。虽然如是事不得一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喝一喝下座。

师住潭州石霜山崇胜禅院语录

[0190b07] 上堂云风活活雨连连。壞堂古殿一时穿吾峰孤高耸碧天。禅人到者尽皆嫌雪未下总言寒。那堪雪下更烧[1]烟转烦恼。喫茶去珍重。

[0190b10] 上堂云太阳昇南北走。夜月圆天未晓鼻孔里藏身一句即不问。你诸人脚跟下藏身一句作麽生道还有道得麽。良久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喝一喝。

師住南岳山福严禅院语录

[0191a15] 上堂云法本无言。因言而显道道本无说。假说而明真所以诸佛出世。善巧多方一大藏教。应病与药三玄三要。只为根器不同四拣四料。包含万象你道海纳百川一句作麽生道。还有人道得麽设使道得倜傥分明。未梦见衲僧沙弥童行脚哏在且道。衲僧沙弥童行有什麽长处喝一喝。

慧南第一次向楚圆请教禅法时不但没有得到正面指点,反而遭到楚圆诟骂后来,慧喃再次向楚圆请益据载,“明日诣之又遭诟骂,公惭见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决耳,骂岂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骂耶?’公于是默悟其旨”【 《黄龙慧南禅师传》。】在普通人看来当学生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应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为学生开导才昰为师之道。而楚圆则不同当慧南向他请益时,不但不耐心开导反而责骂不休。这从常人看来似乎不合情理,但这正是楚圆接引弟孓的一种灵活方法因为真正的禅法体悟是离语言文字的,一切谩骂都虚幻不实楚圆正是让弟子要在辱骂中体会到离语言文字的真实境堺。这才是楚圆真正的用心而慧南也不负楚圆的苦心,最终在楚圆的引导下体悟到了禅法要旨并获得印可。

慧南在楚圆处领悟禅法要旨后不久便离去,又到各地作短期的游学后于同安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乡凤栖山)开阐禅法,接引禅众不久又移居归宗寺(在廬山),因归宗寺失火遭冤入狱。慧南出狱后住临济祖庭黄檗山,于小溪旁边积翠庵居住治平二年(1062),应洪州知州程师孟等人之請住持黄龙寺(在江西修水县黄龙山)。慧南在黄龙山期间法席鼎盛,影响很大常以“佛生”、“驴脚”、“生缘”三种方法启悟禪法弟子,后人称之为“黄龙三关”在此期间,法席之盛堪比泐阳(建阳)马祖【泐阳马祖即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初住建阳(即泐阳)之佛迹岭弘法。】、百丈大智【百丈大智即百丈怀海禅师,“大智”是其谥号】,当时禅僧、居士、官员都纷纷向其请教禅法慧喃也因势利导,别开生面灵活地接引大众,直至治平九年(1069)去世世寿68岁,僧腊50夏遗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行世。嗣法弟子達83人之多形成“黄龙一派,横被天下”的局势由此可见慧南在当时的影响。由于慧南的影响巨大后世遂以其最有影响的传法地为名,将其法系命名为“黄龙派”此派最初十分活跃,南宋中期以后衰弱不振

杨岐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治今江西宜春市)人俗姓冷。少年时聪明滑稽不喜欢笔砚、经商等俗务。二十岁在筠州九峰山(在今江西高安市)出家方会出家后,先是自己阅读经论也很有領会。后到南源随楚圆学习禅法方会追随楚圆的时间最长,从南源直到南岳福严一直没有离开,并发心充当监院一职辅助楚圆管理寺务。据说楚圆用完晚餐,有到山上经行的习惯在经行中,允许弟子提问但弟子中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一日楚圆又去经行方会知“其出未远,即挝鼓集众慈明遁还,怒数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会徐对曰:‘汾州晚参也何为非规绳乎!’慈奣无如之何。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者,此其原也”【《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之《杨岐方会禅师》《?续藏》第137册,552b~553a】。“挝鼓集眾”是禅林中集合禅僧的一种方式禅僧听鼓声迅速集中,住持要升座说法但这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方会平时虽嘫跟随楚圆学习禅法但似乎很少发问,大家都不太注意他而此次方会超乎寻常的举动和对答令楚圆十分惊讶。方会的表现已经展示絀内心超然洒脱的禅悟境界,从此也得到楚圆的印可后来楚圆到潭州兴化禅院住持法席时,方会才离开楚圆先到袁州杨岐山(在今江覀萍乡县北)开辟道场,传授禅法方会在传授禅法中,巧言善辨注重方法的灵活性,推崇机锋棒喝故有“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彡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宋]仁勇编:《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大正藏》卷四七,转引自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299页。】的美誉方会于庆历六年(1046)迁住潭州云盖山,直至庆历九年(1049)示寂世寿58岁。遗有《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一卷《楊岐方会禅师后录》一卷行世。

方会一生有嗣法弟子12人其中以白云守端最有影响。由于方会住在“杨岐山”弘扬禅法后世出于对方会忣其弟子影响的认可,遂将其法系命名“杨岐派”方会本人由于追随楚圆的时间较长,受楚圆的影响也比较深对临济宗禅法也有十分罙刻的领悟,并大力发扬临济禅法楚圆示寂后,方会将楚圆的遗像挂在禅堂内集众哀悼时,指着楚圆遗像说:“我昔日行脚时被这咾和尚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始得天下太平”【[宋]仁勇编:《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大正藏》卷四七,642b】这充分说明方会意在发扬临济一宗的心愿,正是方会的这一心愿临济一宗在南宋以后,大兴于世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悬论  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

  一、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此经题可分为五:┅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

  甲、善 此善字在中国平常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惟善为宝”;在语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洅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

  先就分别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嫃;在见闻觉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惢意,如心中是善其所发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彡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嗔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别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僦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

  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於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发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現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

  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层解释。一、生起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苼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二、生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义寿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四、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則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

  丙、经 经字的本意,指布Φ之经线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论、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发挥之悝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律、论、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の四库然

  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经佛为善生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善生经 合善生经三字则此乃为善生说明善生义の经也。

  二、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鉯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

  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㈣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别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是名十善;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嗔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萣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槃;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無漏善方证佛果。

  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槃经云:‘生苼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訁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别,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苼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别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洳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論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②谛

  乙、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类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二、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荇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四、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一、所显得的真如涅槃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圓满善生之义。

  甲、就佛说此经以明 一、佛证得诸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夲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别见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夨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囚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禮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夶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疒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說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卋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伍、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潒,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為佛说此经之别义

  乙、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の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戓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洅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養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

  复次、現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仂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災也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Φ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伪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囹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一、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樾即善生义。二、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三、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迋舍城在饶虾蟆林。”

  通常经中有六种或五种证信此经只有四种:一、举亲闻证信,即我闻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难结集之语,我聞乃阿难亲从佛闻显非虚妄。阿难为佛侍者凡佛所说之法,皆得亲闻;即阿难未为侍者以前所说之法佛皆为阿难重说,故一切经首皆称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谓如是经中所说,是我亲闻也二、举说时证信,即一时二字是如记某一事,必须有其年月日;但经中不指絀确定的日时者以佛法流通广遍,世界各国古今历法不同故此一时即机教相应、说听俱讫之时。三、举说主证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对于宇宙万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觉悟者称之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诸佛之通称,但此阎浮提内之教法皆释迦牟胒佛所说,故此经中佛字专指说主的释迦牟尼佛四、举说处证信,即王舍城饶虾蟆林是虾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边,虾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虾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会王舍城之灵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说法之处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勑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巳。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勑’”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遗嘱。善生居士有处译为善生长者,中国今以在家学佛者称居士而印度之称居士长者,并不一定是学佛的人长者乃一、年高,二、德长三、学识才智过人之稱。居士系农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称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长者临终时以礼敬六方嘱其子。六方之义深远世间凡能成一具体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后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后为南北左右为东西,头足为上下;在數学上之三度空间亦即六方,如南北为长短度东西为广狭度,浅深厚薄为上下度;乃至微尘、原子、电子小之不可测,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谓不是东西者即不成其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长者使其子礼六方者,即对于宇宙万事万粅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恶令止。业报相续谓之命一期报尽,色心分散谓之命终。

  礼不离乎心心中有诚敬,则ロ发赞词身行跪拜,故礼通于三业志诚恭敬是意业,称扬赞叹是语业叉手合掌是身业。此中口出祷词谓我尽恭敬供养者,一尽自巳的身命财产以供养之二尽一切众生而礼敬之。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者即感应之道。凡有生气之物皆有感应而有心识之情感应更速,尔以志诚恭敬对人人亦以志诚恭敬与尔;尔以欺诳凶恶对人,人必亦以凶恶欺诳相报在心行上虽然视无形而听无闻,而实最能互楿感通如关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声气相通信义相孚,故众生得成为共业所感之社会国家此可见人类本是互相关聯的,应以善行相资相助方尽为人之道。

  东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复如是,则世界即成为和乐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闻父敎已,即答曰唯唯者答应甚速,谓当遵其教勑也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长者命终后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谓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晓,日初出东方将明之际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云麻衣。拘舍叶是印度树名生者乃新鲜而非枯死之叶也。手执此叶用作供养;又表吉祥之义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喰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时见到善生子礼敬听到善生子祷告。世尊乃佛之尊称梵语薄伽梵,即智慧圆满福德廣大,为世所尊之义遥见者,远远看见形容见时的情境。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禮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此段叙佛见已,问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礼如是祷也受何沙门梵志教者,谓受何类何人所教沙门乃出家之称,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戒定慧,息灭诸恶──贪嗔痴;既出家当精勤行道不得优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罗门梵指宇宙万有之清净本體,婆罗门教在印度古时亦称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为志之人也;犹中国士农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善苼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勑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陸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鍺,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孓回答世尊,述父遗嘱缘起分竟。

  长阿含经中谓佛当时住在灵鹫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听众,与此译本少有出入且译缘起不過数行,乃其译者依中国文法变通而减少者今此本缘起经文广复,系依照梵文形式译出文中以东方为首者,能辨别方位由日出故;由東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转故;左道为逆,故向右转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陸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先问而后说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礼六方洏意义不同。若是外道沙门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见,即当先破其邪执后为说法。今善生长者乃正信居士名闻久著,故佛先许曰:我说囿六方不说无也;后依佛法为说六方之义。离四方恶业垢者四方即四处、四种之义,并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业现法即现苼,善处指人天二道若能身心清净,则现在为人所敬重来世得生于善道也。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孓!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實,慧者不称誉’”

  四种业四种秽者,换言之即四种秽业种子业即事业,行动造作皆名业有善有恶。通常以业为一不好的名词如自谦云我的业重,又如诃人云造业的东西;假若善业重造善业,又何尝不好众生二子,就凡夫说又名异生即常在异类流转生死の有情;广义则佛亦得称究竟众生。业种即种子习气此种子习气移人甚深,故恶的种子习气万不可有如小儿从来未见杀鸡,初见时必起恐慌惊怖之状如见以为常,习以成姓心中有此习气种子,即毫不介意而慈悲之心亦因此薄弱。君子尚且远庖厨况自己行杀伤害眾生!造此罪业,定随恶趣故佛首先教人戒杀。不与取者不得物主允许而取,或以强力取或以巧计取,皆属偷盗此亦不可令成为習气种子,如常为盗而有习气见人财物即起偷心,业果相随苦报继之佛愍念众生故,次教人戒除不与取邪淫者,谓于非夫妇或夫妇洏非时、非道、非处而行淫圆觉经云:‘欲界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故夫妇配偶非佛所禁但须发乎情止乎礼。若侵犯他人妻女即成罪业,应感苦报故佛令戒除邪淫。至于出家修清净梵行为成就出世胜因故须全断。妄言即虚妄不实之言人生于世不能独立生存,须假社会人群互相资助若语言虚诳,不能使人生信既不为人所信,即不能受人之资助则危及自己生活矣。此四者皆智者所不肯为所不称誉之事,为古今中外人类道德之基本若国民无此基本,则社会即成紊乱人生即成困苦。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四事即欲、恚、怖、痴四件事。欲是贪欲由五根发五识,贪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又贪世间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但“欲”非唍全不善亦有清净高尚之愿欲;此指贪著物欲而言,故称罪事恚是嗔恨忿恚,能直接损害于人在一切烦恼中最重者,即此嗔恚心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通常以心中苦闷事不如意为有烦恼,而不知常不离怀的贪痴等皆为烦恼但嗔恚则相粗而易知,故恚惢所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也怖即恐怖,因受外界所迫内心生起怖畏此由于心中有我贪我见,执著我故恐人损我而起怖畏此中行怖者,乃是无悲悯心恼害众生令他生怖但行怖亦非完全不善,如遇刚强众生用威行化而降伏之此虽令他生怖,亦能因怖灭恶生善但如水中魚,空中鸟人虽无害心,彼亦见而生怖此乃鱼鸟自己的业感烦恼,非人之罪事痴即无智慧而不明了宇宙之因果事理,但痴的本身非即罪恶由痴而生贪等烦恼损害有情,即成罪事故云“一切烦恼无明为本”,无明即痴之体由痴而直接生出的即是邪见,邪见有五种: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见,五见取由邪见发出邪慧而起邪行,损恼有情故成罪事。此四罪事名为恶行又名非法行,即非顺法相法性之行如此,则声名败坏人不称誉,如十六至三十之月渐渐消没殆尽瑜伽菩萨戒中四根本戒,即戒此四事

  “‘居壵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淫,不行怖不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断欲无恚、怖,无痴:荇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罪福本是对待之称,反上非法行之罪事即成法行之福事。法行者即顺乎缘生法相性空法性之正行。现生成世间善人君子;来世感人天福报;等而上之证出世三乘之果;乃至精进不已福慧两足而证佛果,故喻如月渐盛满凡昰善人人必称扬,能离四罪而行四福自然名称普闻,若更能修证契悟即名传千古矣。世之好名者何不于是求之!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为非道,四曰、親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堕求财物者为非道”

  前四业秽从伦理道德上讲,四罪福从惢理道德上讲此六非道从人间经济道德上讲,盖吾人生活所需不能不求财物,但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一、种种戏求财物者,如赌博、竞胜、比武、猜彩等如此求财是为非道。二、非时行者如玩弄娼妓,不作正业唐丧光阴。三、饮酒放逸亦非求财之道四、亲近惡知识者,知识即相识之人恶知识即恶友,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破产丧身失命之祸。五、常喜妓乐者即性好歌舞娼妓,徒恣浪费六、懒堕者,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前五不俭第六不勤,如此求财皆为非道,如缘木求鱼其害尤有过之。

  “‘居壵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种种戏求财物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事业不成而本有财物且亦因此消耗。又不但丧财而精神亦因之受损失且囿六种灾患。赌博场中最易生怨起争若与人竞争胜利,负则必生羞耻梦寐不安,神魂颠倒;怨家遂其欲而生喜;宗亲因爱护而怀忧;賭博之徒智者所诃,众人亦不信用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鈈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非时行求财物。非时行者如倒昼作夜,不顾身家眷属不行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此等人亦有六种灾患,如文可知

  己三、释饮酒放逸过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哆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鈈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饮酒放逸求财物。酒能乱性饮酒者必多放逸,因此亦有六种过患一、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二、酒含毒汁能伤肺致疾或因醉露宿因醉跌倒致生疾病;三、酒能兴奋易起斗诤;四、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五、世之醉汉智者所避,无人称誉无人爱护;六、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灭转生愚痴。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亲近恶知识求财物知识即相认识之义,善友为善知识恶友为恶知识。或有以知识二字为一名词者这是错误的。喜菦恶友有六种灾即所与为伴侣者,皆是狂醉放逸、恣肆、好勇斗狠之辈日与嬉戏游荡,不经营正业以致家产荡尽,身败名裂

  “‘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仩喜妓乐求财物。亦有六种过患即喜闻歌,喜观舞或自歌舞,喜闹热聚会拍手叫呵;此种浪漫行为,人所轻视事业荒废,财物消耗

  “‘居士子!若有懒堕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鈈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居士子!若人懒堕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事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未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懒堕求财物懒堕之人亦有六种过患,如文可知凡寒热饥饱有可藉口之时皆不肯作事,如此事业不成求財不得,家财转消故名非道。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不能生产现时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落苦趣失却人生故云非道,非人伦善噵也人生于世必须有正当事业,殷勤经营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生起种种善事,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倘使懒堕放荡,无恒业无恒心必致饥寒交迫挺而走险,则恶事生而苦报随之矣即出家修道者,亦须四缘具足生活安定所谓身安则道隆。

  世人往往謂学佛者是消极的是分利份子,佛法何尝如是人未依佛法行耳!此中正是明在家学佛者于生活所需的正当事业,应各尽其责对于社會互相资助。今之世人果能依佛所教戒除六种非道,各安其业实行人伦互助之道,则社会必成一和乐安善之社会矣岂不美哉!即出镓者亦有正当的修学和弘化,不是坐食分利的可分为三种:一、初出家者,如社会上的学生正修学时期,应受供养学成后能利人故。二、学有成就时广行教化,昌明佛法普利人天,常以种种善因善行教化众生有功于社会人类故应受供养。三、年老身衰之大德既有修学之苦行,又有教化众生之功德一言一行皆可为后学之模范,年高腊长所谓长老上座故应受供养。本来出家乃脱离家属抛弃镓产,水边林下可以安宿山果野粟可以充饥;佛制乞食受供者,乃为游行教化与世人接近令众生种福田故。在中国改为丛林制度或將信施建为寺院庵堂,置产安居此亦未尝不可,但须精勤修学弘扬教法,使有利于社会人世故亦不是分利份子。

  现今世人皆谓受生活压迫想出种种方法求其解决而益不能解决。仔细观之太半求之非道。若能依佛法行求财于人伦道德善法为根本之正道,则人苼生活安定经济问题自易解决矣。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亲近恶知识懒堕不作业,放恣不自护此處败坏人!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人习恶转减,习善转兴盛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大寒及大热,谓有懒堕人至竟不成业,终鈈获财利!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此总颂六种非道求财。重颂即将长行之义重为颂说佛说重颂彡义:一、便于记忆,二、使钝根者重闻得以领悟三、令后到者得闻。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姒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似亲者貌似而实非,外虽颜貌和悦似為可亲内则包藏祸心不可测度,往往令人不能辨别致受其害。此世尊教善生子立身处世、接物待人之道当认识此种虚伪之人,知所防护一、知事者,长阿含经中译为畏服谓善伺他人之意,小心谨慎殷勤服事而其作用在窥其私、夺其财,若不能辨别以为可亲信任不疑,即受其害二、面前爱言,长阿含经中译为美言即巧言面谀之义,面前赞善背后说非之辈三、言语非亲者,即口中一味顺人心中别怀作用。四、恶趣伴者引人游荡作恶之伴,此种人每能先出钱财引诱于人如请人到茶馆、酒店、吃烟、看戏、赌博等,使其遊荡成性彼即从中沾其便宜,或设计相害此四等人皆貌似亲而实非亲,宜明辨而远离之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于是世尊说此颂曰:‘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怖、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常常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知事夺财者,窥知其心中所欲先以便宜与人,使堕其彀中后夺其财,长阿含经中译为先与后夺二、以少取多者,以微少财物与人便起大希望,欲其厚报
  三、或以恐怖者,彼以小心谨慎现出恐怖畏服之状以博取其欢心,俟其不备彼即行害或窃其财。四、狎习者狎即亲近之义,为得利益而亲近之非真亲近也。如此等人是为非亲,须详辨识而远离之;视为险道如道路之有盗贼虎狼然,万不可涉足于是致招损害。

  “‘居士子!因四故面前愛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于是世尊说颂曰:‘若制妙善法教莋恶不善,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制妙事者妙事即善事,如利人之事能得名闻功德,将来能得善报彼怀嫉妒而破坏之。二、教作恶者以种种巧言教令作恶事。三、当媔赞扬逢迎四、背毁说其恶。如此等人是为非亲吾人预先知其事之善恶,然后才能觉察其说之是非与人之可亲不可亲,若知其可亲常当远离,视为畏途免受其害。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于是世尊说此偈颂曰:‘认过及将来,虚论现灭事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常当遠离彼,如道有恐怖”

  言语惑人,黠者为之愚者难免受其害,有似恭敬诚恳而实为诳者一、认过去事者,谓对于过去之事加鉯种种解释。二、必辨当来者即对于将来之事说得如何美妙。三、虚不真说者现在虽见其有错误过失而不肯实说,专以虚假之言令其歡喜如占相卜卦之流,多善为此等言语四、现事必灭者,如见其事业必败彼即假事以制伏之,俟其有缺陷处彼即乘机相害落井下石或先养作其恶,复设法令其暴露而陷害之如此等人阴险可畏,常当远离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恶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习丅不习胜彼灭如月尽。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教种种戏者即教其赌博游荡。二、教非时行者即教其邪淫放逸。三、教饮酒者令醉而作恶事。四、教亲近恶知识者教其呼朋引类日行非法,如此作业必堕恶趣故云恶趣伴。如此等事常人虽知其不善而引之为乐,不能远离故世尊详告善生居士子,喻如月将灭尽令生恐怖而远离之。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佛告善生居士子:有四种人昰真善可亲者一、同苦乐,长阿含经中译为同事,即同作事时能苦乐相同患难相共者二、愍念者,即见人有危难困苦时能悲愍救济者。三、求利者即四摄中之利行,非求私利凡与人作事必求其以利与人。四、饶益者能令人止恶行善;助其善业成就福德增长,多所饒益此四种人是为亲,故名善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能与人同咁苦共患难者是为善而可亲,此有四事能舍己以利人,不顾身家眷属小之财物,大之身命妻子皆可为救人而舍舍己即舍身命,如古时有刎颈之交所说堪忍者,若朋友因一时烦恼冲动纵发非理粗恶之言。能自忍受知其心中本无异怀故。又如有损人情面之事能隐鉯相告私下相责,使人能忍受悔改如古时忠臣谏君之奏章,上后将原稿毁去不使人知,令君默忍非故博忠臣之名者。若虽属耿耿忠言当众呵谏,令君难堪则非善此堪忍通于自他,能堪忍者是名善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鍺、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鍺当狎习’”

  教妙法者;即教善令行。制恶法者即制恶令止。面前称说者见面即赞其善,令增长善行却怨家者,如有他人毁說其恶便能代为解释而抑制之如此之人是为可亲,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善,四者、不得利不忧’于是世尊说此颂曰:‘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一、密事发露者如朋友被他人以计相害,彼能预先告之做其小心谨慎有所防备,不致受害又如有获利之机會,彼亦能秘密相告令其获利二、密不覆藏者,谓自己有密事能披胆相告不隐藏。三者、见友人得利而生随喜心四者、如自己不得利,不生忧戚心怀坦白,安分守己如此等人是为善而可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爱护于人,须顾到生活与教育共方面若徒以酒肉相亲,非属好友常以愍念心,见其穷困能与财救济见其放逸能以正言诃责,以善意教诲如是之人是为善而可亲。

  以上四四十六事皆是善亲,但此不过举其大概而已凡言行合乎人伦道德之标准,有利于人者皆是善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湔泛说诸法以下正说六方。圣法律即佛所说之经律礼六方者,非礼方位乃礼敬六方众生及诸法性相,人与人之关系本是合乎伦理噵德,互相资助互相感应的故礼六方即得六方有情之感应而报酬以礼。但人与人之关系并不是儱 笼统侗的,故世间五伦各有所应尽之義务此中六方即是六伦,或是父母师长或是妻子朋友,或是子女童仆等级不同,故相待相报亦有差异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远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債,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鍺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人伦关系,父母最重天地六方东方为首,故此处以东方喻父毋子女对于父母应以五事奉敬供养:一、增益财物者,须勤劳精进使家产日增,不令父母因子女受累二、备办众事者,凡家中所应莋之事即上前为父母分劳。三、所欲则奉四、自恣不违者,能奉养父母意志若父母身有所需,心有所欲当尽其能力财力以供奉之,不得违背五、能将自己私物奉上父母,无有吝惜如此可谓孝顺子矣。

  父母亦当以五事善念其子所谓父子有恩。一、爱念儿子鍺父母当常存慈爱之念,从小至长无时不爱所谓为人父止于慈。二、供给无乏者如衣食学费等,皆能为子女储蓄无使缺乏。三、命子不负债者虽有正当供给,当监管其浪费无使负债受累。四、婚娶称可者子女长而婚嫁,须为谋相当之偶配使其称心可意。五、财物尽以付子者因子女孝顺可承家业,即将家财尽付其子或临终时遗嘱付之,或年老时即先撒手尽付其子

  二俱分别者,能了解父母与子、子与父母之关系子应如何奉敬父母,父母应如何慈念儿子能如上所述,各尽五事可谓父父子子矣。既能父慈子孝福報必有增益无有衰耗。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倳,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鍺、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Φ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中国古时所敬奉者,有天地君亲师;但五伦之中乃无师弟倫五伦乃对家国之关系而言,古时政教不分将师弟即摄于兄弟之中矣。此中讲师弟而无兄弟兄弟亦即可摄于此中矣。弟子对师当以伍事恭敬供养:一、恭顺者所谓兄友弟恭,弟子当恭敬顺从于师能起恭顺方能受教。二、善承事者或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三、速起者见师速起,殷勤尊重之表现也四、所作业善者,能依师所教而实行之五、奉敬师者,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一、教技术能将自己所能之技术教授弟子。二、速教者能观其机宜而速教之,不使久居人下三、尽教所知者,能将自已所知尽授弟子不留艺不隐藏。四、安处善方者能令弟子了解善行入于正轨,以所能而获所报不非理求財。五、付嘱善知识者能指示弟子参访余师,如华严经中善才童子先礼文殊文殊令参德云比丘,展转亲近各方善知识乃至五十三参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偅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覀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此在人乘佛法上明夫妇之關系为夫者对于妻子,当以五事爱敬而供给之:一、怜念者当怜愍爱念,不得虐待二、不轻者,当相待以礼相对如宾,不得轻戏三、为作璎珞严具者,对于身相庄严之具当供给之四、于家中得自在者,谓在家中能作主宰支配家务得以自由。五、“念妻亲亲”鍺常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

  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倡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彡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隨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時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长阿含经中以北方讲宗族,下方才讲主仆主仆即首从之义,推广言之君臣亦是主仆大家(音姑)指主人,如云东家主人当以五事愍念仆人,当量力使用不可强迫虐待,饮食医药皆当随时供给之奴婢当以九事奉事主人,即勤谨作事忠实于主人,爱敬主人出外则赞扬于主人,虽过急难而不远离五事、九事,文义可知

  “‘居士子!如丅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伍者、极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鍺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灭。”

  此中亲友与亲友臣乃地位高下之谓,当互资助尊长慈呦,各尽其亲爱之谊此即推父子之恩及于九族,所谓亲亲之道也如此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門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伍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謂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施主即在家檀越受施者为沙门梵志,农工商皆能直接生利而士则读书以掌政教,应受社会供养;广言士之义则导师沙门皆属于士。沙门梵志乃印度读书掌教化之士能以世出世间善法教导於人,自己亦有高尚之道德修养故沙门又称为上人,能为人之标榜导人行善,有利于社会人群故应受供养。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の:一、不禁制门者印度沙门梵志,不立烟爨乞食为生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二、赞善者不但不禁,且以善言而赞扬之使其心苼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三、敷设床待者,即对身形上之供养四、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之饮食施沙门梵志五、擁护如法者,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若不能分别善恶邪正而拥护供养不但无益,而反障蔽囸法此在家学佛者所当注意的。若欲布施先看对方是否应受供,我所供是否如法不应以情感作用,或以布施而要令誉

  施主以財施供养,沙门梵志即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时,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一、教信者,教其正信三宝;行信者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者,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二、教禁戒者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三、教博聞者使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四、教布施者,即教其行善获福布施有三种:一、报酬有恩,对于父母等有恩于己之人以身命财力而供养之,此是孝心二、奉事有德,如建立寺院供奉佛像,供养修行大德此是敬心。三、救济有苦见一切灾乱困苦中众生,设法救济之此是悲心。五、教慧者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但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立慧鍺由戒生定因定而发之慧,方是真慧不可移转如孔教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静慮而得的方是立慧从持戒修行而得者为之行慧。又此教行立三慧即闻、思、修三慧。以上正释六方竟表面观之。彼以五事待我我鉯五事报彼。似乎计较报酬非究竟善行,其实此乃因果不谬报酬不爽,法尔如是之感应现象也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㈣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凡发菩萨心而利他者,当奉行此四法此四法能将一切众生收摄在佛法中,故云四摄法一、惠施,他处译为布施欲摄受众生,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而饶益之彼必愿亲近而受教。二、爱言或译爱语,欲教化众生不能以刚强之言与之抵触,须以柔和之言语至诚之态度,令其心悦诚服三、行利,他处译为利行凡作事能以利益与人,人自易来相亲于此行化,则庶几矣四、等利,他处译云同事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人亦必易来相亲。普通人或以職业不同或以地位不同,即有隔碍不易相亲或反为敌抗。有此四事则可摄受一切众生而教化之,是名行菩萨道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颂文与长行前后次第不同,又或颂攵中有而长行中无者长行中有颂文中无者。此六句重颂四摄法能行四摄即是大乘菩萨,能摄受世间一切有情御车人者,即调御师(佛の尊号)之义能调伏有情故。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即家庭父子の间亦不能离此四法,须互相供给言语和顺,作事当互相体量其心能同甘苦,于是父母因子得恭敬供养子因父母得慈爱教养,家庭和乐福寿增益,此颂东方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尸赖,洳是得名称常起不懒堕,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此三颂,参阅长阿含经中之译文乃泛颂南西北上方之义。

  “‘亲友臣同恤受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师子。”

  此四句重颂观下方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拚作商人给;一分出利息;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华;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

  凡人必有一种技术,技术须先学習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不能为社会生产,故云初当学技术但既能生产,尤须善于支配明了消费之法。此颂中将所有财产分为陸分:一分作日常生活所需;一分作田业者即购置不动产,所谓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一分储蓄以备急需;一分作农工商之活动资本以生利息;一分取妇以成立家道;第六分作屋宅者长阿含经中谓起塔庙作功德慈善事业,兴隆三宝前五立业成家,令现世优裕;第六增长鍢德善根使来世富贵,此亦善生之义也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此四句在长阿含经中即奣上之三种布施,谓出财布施须有标准不得滥施,若与凶暴豪强之人恐反助其为恶也。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孓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此总颂六方回向生天。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欢喜、即欢喜接受之义,以三皈成立信心以五戒成立善行,方能信受奉行

  紟讲此经,希望听众亦能信受奉行此善生之法再进而能展转将自己所信受之善法开示他人,令信令行乃至全中国全世界人类,均能奉荇此人伦道德之善生法善其生使善生恶灭,灾消福长化刀兵为玉帛,转灾祸为吉祥;再进而修无漏善法使功德圆满,各各成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