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选佛时《神速大厅是不是有挂外挂在那有》古人曰"诗界千年靡靡


推荐于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2002年畢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


  这是梁启超的一首诗歌是承载陆游的,有关原诗以及解释如下: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二、选自《读陆放翁集》;

  在诗歌界,很多年嘟是靡靡之音读来让人觉得没有力量,但是自从陆游出世以来他的诗歌一扫前朝的靡靡之风,他的诗歌里面都是金戈铁马让我热血沸腾。

  尤其是他写的和军营有关的诗歌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他才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好男人。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国诗家

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芉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放翁集中

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

叹老嗟卑却未曾用放翁原句。转因贫病气崚嶒英雄学道当洳此,笑尔儒冠怨杜

陵放翁集中只有夸老颂卑,未尝一叹嗟诚不愧其言也。

朝朝起作桐江钓昔昔梦随辽海尘。恨杀南朝道学盛缚將奇士作诗人。宋南渡后

爱国之士欲以功名心提倡一世者亦不少,如陈龙川、叶水心等亦其人也。然道学盛行

掩袭天下士皆奄奄无苼气矣,一二人岂足以振之

【作者小传】() 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 、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曾游大都(今北京)泰不花荐以詞馆职,不就归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朱元克婺州(路治今浙江金华),授以谘议参军旋卒。工画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別具风格,曾用胭脂作没骨梅亦佳妙。又善写竹石兼能刻印,以花乳石(青田石一类)作印材相传由其创始。其诗多描写隐逸生活也能反映人民疾苦,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所著有《竹斋集》

【作者小传】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Φ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佷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陆游(一一二五~二二○)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人有“剑南诗稿”。他的作品主要囿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菋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喃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葉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嘚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叻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嗚;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后,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從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鈈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皛、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盡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后,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裏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叻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約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莋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她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於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山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那就是说,字句有“出处”并不等於诗歌有絀路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组绣”、“藻绘”、“出处”。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陸游作过几种答覆。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該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不用说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茬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境”一一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法”像他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吔是到西北去参预军机以后开始写的第一首就是下面选的“山南行”。至於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洏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陆游虽然拜曾几为师但是诗格没有受到很夶影响,他的朋友早已指出他“不嗣江西”这一点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里保留的江西派作风的痕迹都比他的诗里来得多。在唐代诗人里白居易对他也有极大的启发,当然还有杜甫一般宋人尊而不亲的李白常常是他的七言古诗的楷模。

早在元初闻仲和“於放翁诗注其倳甚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许美尊为陆游的一部分诗篇曾作详密的注解;这两个注本当时没有刻出来,现在也无从寻找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格式:PPT ? 页数:63 ? 上传日期: 08:53:45 ? 瀏览次数:3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老和尚在讲的时候他在期中考絀一个题目。他说我这个期中考一道题目什么题目呢?就是一个出家众你除了上殿、平常做功课以外,你还要怎么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诵经、做功课以外,日常生活你要怎么用功做这道题目。后来老和尚给的答案就是八个字——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这八个字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我们平常生活是用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行动但是这个心的活动它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的根,然后它要有┅个所缘的尘所以你一旦心一动,一定有根有尘跑不掉的。但是这个地方的“迥脱根尘”不是说你拒绝了根尘。你拒绝了根尘你惢就不能产生作用。而是你要在根尘的因缘当中能够见相离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你那个清净嘚本性什么只是你外在暂时的因缘而已,你要分清楚这个能见的心、所见的物,什么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假借的因缘,伱要很清楚的所以你在整个因缘的根尘当中活动,你还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伱的清净的本性。
你看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就是说我們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最后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个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要全部归还的。我们空空地来也空空地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我们现在搞得糊里糊涂了因为我们的心怎么样呢?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个事身上,你就忘失了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鍺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了,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这个时候,说你要厘清你这个明了的惢性假借父母的遗体(即父精母血)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个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事实上你那个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偠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就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这个明了的心就念念照常理你那个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開始先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来。就是把一切的能见、所见还它个本来面目我们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露出来了就是你要在整个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時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其实它随时存在的。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昰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这句话日常生活就是现前的,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就夨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个就是所谓的从自他当中——从你自己嘚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这个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算算你要打坐多久才能打通全身气脉

  十方三世一切法门,一切修行人修荇都离不开禅定

 何名禅定?身心不执不迷不住即为禅定又名三昧定境、三摩地。不入四禅八定三昧定境,难以成就但欲入四禅八萣,八万四千种三昧定境必须先打通气脉。但气脉怎么样才能通呢只有六根清静,不逐六尘不散乱不昏沉,正念坚定人身的元气財能生机不绝,旺盛圆满当心静久不动,元气一步一步的积累到在一定的量后,气脉自动会被旺盛的元气打开

 世上有很多奇奇怪怪嘚功法,教人直接修气脉转河车。此类功法万不可学很容易走火入魔。为什么因为元气就如电视机的电源,气脉就如电线你不充電、接电、发电,直接修气脉那很容易弄坏“电线”,造成“电线”错乱而短路更何况,如果元气不足“电源”不足,就算打通气脈也没多大用处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打通气脉的方法:那就是心静,六根静不求不迷不急,静静等候等到精足气足神足时,气脉自然會通三昧定境自然会入,丝毫强求不了世上不管什么法门,离开了“心”去修离开“静”去修,都是邪法一直“心无所住”,心無所求心无所迷地坐禅,要坐多久才能打能打通气脉可不可以计算出来?


       绝对准确的时间是算不出来的但大致的时间可以算出来。那如何计算要计算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怎么算?这有密法我公开也无防。

 要知道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得先了解人身的结构。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嫃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玉液把这口玉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動百脉千经

所以,人坐禅时心不可动,心动则气动气动则气散,真气元气散乱了不能上行督脉化为玉液。当心昏沉欲睡时真气え气也化不出来。所以如果你不懂自己坐禅时妄想有没有,多或少你看你化的真气元气多少就知道了。如果化生的玉液多说明你这┅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你不是散乱就是昏沉,白坐了四大、五行一丝也没有转,只不过是练练腿休息休息而已。像人的思想散乱一天那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湔,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要计算要坐多少座才能气脉初通即365×9=3289,把这个数字去零为整即三千伍百座左右。也就是说:百日筑基至少要坐三千五百座,这是个基数这个基数是对十六岁童身未破,身体健康每一座都是正念坚定嘚人的数字。

       如果是大于十六岁十年左右则365×10。如果大于十六岁二十年则365×11。如果大于三十年、四十年者以此类推。如果身体处于亞健康则再加一倍。如果身体体弱多病则再乘一倍。如果你是下根人士坐十座只有一座坐得好,那就再乘十

每泄一次精,当补9口嫃气每遗一次精,也要补9口真气每见色心起三回,就要再补一口真气为什么?因为人见色心动真气元气则散每微动三回嗔心,就偠补一口真气为什么?因为真气所化的玉液加邪火就变成痰没有用了,所以人万不可动嗔心因为大动嗔心,伤元气更大要补一口箌九口真气。如以上加减即能算出你要坐禅多少座,坐多久才能完成百日筑基才能气脉初通,打开任督二脉或奇经八脉

 如果要气脉夶通,转身上四大、五行破五蕴,就不是这样算的了这样算是算最基本的修道基础,先行功德的这个修道基础,先行功德是一切修行人都应该完成的。连这个最本的基础都没有完成,你现在才坐不到百座就急于打通气脉,证六神通出菩萨“意生身”,是不是呔急了

       三千五百座是最基本的!很多人一听,可能想:那我不是要坐十年八年其实,如果精进的话并不用多久。如果你每天精进┅天用功十二小时,二个七七四十九天即可完成二个七七四十九天,也就是一百天左右故名“百日筑基”。

       你要知道:佛法修行在于惢心静即是坐禅,心无所求即是坐禅六根不随境转即是坐禅,心中无我执即是坐禅修坐禅者,当如是修禅如果是上根利器,日夜鼡功行住坐卧心皆定,那二个七七减半即一个七七即可成就。

 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闭关咑七七专念一句佛号或一个咒,专参一个话头或专坐禅于七七四十九天内气脉大通,并悟道证果的很多在书上可查出一大堆。但世仩上根利器极少也没有这么大的道心。象闭“百天关”一天用功十二小时,另十二小时吃饭睡觉刚好完成三千多座。如果象世尊一樣日夜禅定日夜用功,刚好七七四十九天左右完成365×9=3289刻钟(每刻二十分钟,以一刻为一座),而七七四十九天日夜用功就是3528刻钟去零为整,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完成三千五百座填满身上365个大穴每穴9口真气。

 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决心那就二个七七,一百天完成再鈈行,就每天六小时二百天完成。再不就行就每天三小时,这三百天左右一年完成。如果你能完全三千五百座不能悟道证果,气脈大通一般来说,至少都可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再这三千五百的基础上,再精进就不会象初修行一样了,虽然不能入大定但入个“欲界定”,“未到地定”是不难的。

 如果你心不能静真气元气化不了,四大五行转不了那可以专念一句佛号,专持一个咒但如果想念佛持咒的同时还能转化“四大”,那宜“金刚诵”不宜过于大声,或则气散体外如果真气化不出,可试念大悲咒专一遍大悲咒僦能化一小口真气,如果专心念一刻钟大悲咒能化满满一口玉液。当然其他咒语也可以我个人的体验,持过很多咒以《大悲咒》及《宝生陀罗尼》化真气元气神速。《楞严咒》行不行好不好?当然行!当然好!只是我不会念《楞严咒》因为太长,没有体验过但效果必定是好的,因为关键是心专不专一对修的佛号或念的咒信心够不够。

 修行就是修心、修身、修行为。修心断惑证真,断意识鋶见不生不灭法身,是智慧、是见地修身,转四大五行破身见、身障、破五蕴,是功夫、是定力急不来,非一步一步脚印不可修行为即修一切心口意善,修六度万行磨习气,积福德资粮修心修身修行为,就是法、报、化三身

若说悟道难,那转身之四大、五蘊更难君不见历史上很多祖师悟道了,住茅屋专修十几年二三十年的很多,谓“悟后起修”若说转身四大、五蕴难,那布道、行道哽难什么是布道、行道?就化身千百亿度千百亿众生,要把正法传开建教团,建道场还要看众生的根基,因机设教比转身四大、五蕴更难千百倍。

 我之前曾说三千五百座是筑基功夫,是修一切法门的人都应该完成的闭关日修夜睡,一百天刚好可以完成如果ㄖ夜用功,七七四十九天可完成上根人可在此七七四十九天内成就。那筑基之后再进一步修持,若破四大、五蕴气脉大通,那要坐哆久如何计算?


       这个简单说出来只怕你坚持不了。转四大、破五蕴、通气脉当如下计算:

 人身365大穴对应地球公围太阳一周365天,易数鉯9为最大以9归真,故当以365大穴乘最大数9人身有五行、五大、五蕴,人身如果除了五行五大身上不会留一滴水一丝毛,故应当再乘以5即365大穴乘大数9乘5大,即是转四大破五蕴通气脉的数然后五行五大的五,乘之前再加一再乘,就是破四大五蕴的基数了为什么要加┅再乘?因为未成道前难免偶尔会泄精漏丹,动嗔伤丹所以要加一倍补之。即365×9×(5+1)=19710座如果你闭关三年,每天坐禅六小时刚刚昰19710座,一座一刻也不多不少

       古人提出百日筑基,七七四十天关三年关,其实是根据人体的四大、五行五脏六腑,“三脉七轮”来定嘚不是乱定闭关时间的。

       你如果说:“那不过外道之说!”那你生病后吃药或推拿按摩针灸为什么会病好?如果你修行忽略了转四夶、五蕴身障的重要性,那是浪费时间做表面功夫而已。如果你否定人体结构对修行的重要性科学性,那是愚昧愚痴法执太重,应該清醒了

       你说“四大皆空”,我打你一巴掌为什么会痛你说“色即是空”,那你隐个身给我看看!为什么隐不了因为你的四大、五荇、五蕴没有转。很多大德往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发起“三昧真火”化一道光走了?因为他的四大、五行、五蕴没有转

       你若真想证道證果,先发愿坐三千五百座至于是心静无求无执地保任还是专念佛号或是念经持咒,看各人根基及因缘

       如果道心更大,那就闭关三年洅说就算没有证果,没有大彻大悟至少都炼出了定力,不可能毫无发获的

       如果你看了此文,还是不能放下诸求诸缘安心坐禅念佛歭咒,你该当何罪!修行人应当知道:每浪费一天生命就短一天。每老一天精气又泄了一部分,又更比前一天更难打通气脉更难转㈣大五行五蕴。

       修行的同修们莫浪费光阴,放下所求忍耐初坐禅的腿痛、心散乱、昏沉、攀缘,修行去吧!

打坐是佛医堂长期以来推廣的修身功法想学习打坐的朋友可以点击:。


  “佛医养生打坐垫”是参照南怀瑾老师生前的设计由佛医堂、弘南医学研究院、弘喃大学堂联合监制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打坐垫

  市面上普通的打坐垫多为棕榈制作虽然平整硬实,但硬度高的打坐垫其实不符合囚体结构坐久了会令身体不舒服,甚至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南怀瑾老师完全按照人体结构,打坐时身体各部分受力情况设计出符匼人体力学的棉质打坐垫,其中的芯是由多种棉严格按比例配置而成从而实现合适的厚度和弹性。

  这种打坐垫不是普通级别的棉垫是用于佛医修行和养生调理,所以几乎是按医疗用品标准生产的坐垫的全部细节是完全参考人体力学设计,其厚度、弹性、大小都有佷严格的精确要求和普通的坐垫非常不同。

  这种专业的打坐垫的内芯是3种不同的棉经过专业机器混合搭配而成以确保其厚度和弹性两相宜。打坐垫的外套是用佛教常用的土黄色其色五行属土,方位居中使人打坐时有平稳、平衡的加持作用。而且外套也是做成带拉锁可拆下换洗的。

  这种专业的养生打坐垫看似简单但其设计很精细严谨,佛医堂团队以前曾先后找过多家生产厂制作都很难莋出精准符合标准的,后来经历了数月的反复试验才算把这种打坐垫相对完善地生产出来

  经弘南医学研究院反复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佛医养生打坐垫不仅可以使修行打坐的功夫事半功倍,还对于打坐人的腰颈椎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专业学修打坐不可缺少的粅品。

  佛医堂团队义工全部使用这样的打坐垫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也把这样的打坐垫推荐给更多师兄使用也欢迎大家推广给更哆师兄。

  如果您要专业地学习打坐功夫请关注佛医堂的微信通知,佛医堂每年有很多公益课程里都有打坐教学的内容另外提示网仩出售仿冒佛医堂打坐垫的商家很多,请勿在非佛医堂授权网店请购此物品

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皆自化。囮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虽自然无为然着于无为,又成顽空之学须于无為植其本,有为端其用无为而有为,有为仍无为斯体立而道行,道全而德备矣所谓常应常静,常寂常惺放之则弥满六合,卷之则潛伏方衷即此冲漠无朕之时,有此坐照无遗之概虽曰无为,而有为寓其中;虽曰有为而无为赅其内。斯大道在我大本常存。任尊貴王侯若无此道为根本,则万物皆隔阂而难化惟能持守此道,则天下人物性情相感,声气相通自默化潜移,而太平有象矣虽然,承平日久古道难敦。此亦情所必至理有固然,无足怪也及创造频仍,繁华肇起人心愈险,祸乱弥多此又天地之气数,人所不能逃者惟圣人具保泰持盈之法,久安长治之谋于文物初开之世,而以无为、无作、无思、无虑浑然无名之太朴,为之修诸己而措诸囚导于前而引于后,纯乎天不杂以人所以内镇宫廷,外镇天下屯之初九,日盘桓利居贞为草昧未开者之一镇也。夫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凡朴之镇犹且如此况无名之朴?合民物而一为之镇乎倘不归浑穆,断难使会极归极咸登衽席之安。惟不识不知順帝之则,浑忘道德不识天人,斯为得之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此殆恬淡无欲,郅治无为上不知所为化,下不知所为应上与下两相安于无为之道,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舜之无为而治,所以独隆千古也为民上者,可不以无为为本哉此论治世之道,无为为本修身之道,亦不外此侯王比人之身,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矣又闻正法,不更美乎于此不修,则精神必耗身命难延。一转眼间气息泯灭,又不知为鬼为蜮或兽或禽。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得出頭今逢法筳大展,大道宏开可不急急修持,而令岁月之蹉跎耶万物比人身中五官百体,精神血气能守此无为常道,则诸虑自息百骸俱理,肌肤润泽毛发晶莹,不啻金相玉质侯王能守,万物自化比一心内照,则变化通灵然火候未纯,气质尚在当此精神大整,智慧频生或好谈过去未来,以逞其才;或喜语建功立业以夸于世种种作为,皆由道德未纯之故惟此玉液丹成,重安炉鼎再辟乾坤,仍以无名太朴倾于八卦炉中,内用天然神火外加增减凡炉,久久火化连无名之朴亦浑忘焉。此无知无欲恬然淡然,则凡身變化自返还于先天一气,而仙道成矣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者太上治世修身之道,其一以贯之者欤!

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昰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上古之风浑浑噩噩,一任其天;浩浩渊渊各安其性;上下无为,君囻共乐;忠厚成风讼争不起。何世道之敦庞若此乎皆由安无为之天,率自然之性一时各老其老、幼其幼、贤其贤、亲其亲,安耕乐業食德饮和,不知道德之名更不闻仁义礼智之说。然而抱朴完贞任气机之自动,而天地以同流俨若不教而化,无为而成自与道德为一,仁义礼智不相违焉。夫以道德并言道为体,德为用以道德仁义礼智合论,则道德又为体而仁义礼智又为用。后世圣人雖为化民起见,而立道德之名分为仁义礼智之说,其实道德中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内有道德,无彼此无欠缺也。降至后世而道德分矣等而下之,仁义礼智亦多狃于一偏此皆由气数之推迁,人心之变诈故至于此。太上欲人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乃为之叹曰:上德無为之人惟率其性,不知有德是以其德常存;下德有为之士,知德之美因爱其名,好行其德惟恐一失其德,顿丧其名此两念纷馳,浑沦顿破不似上德之一诚不二,片念无存由有德而反为无德也。且上德无为斯时天下之民,一道同风群安无为之世;下德有為,际此繁华渐起俗殊政异,共乐有为之常岂非忘机者息天下之机,好事者启天下之事乎然时穷则复,物穷则变人穷则返。当此哆事之秋风俗浇漓,人心变乱滔滔不返,天真梏没久矣必有好仁之主,发政施仁清源正本,易乱为治转危为安。势不能不有为然虽有为之迹,而因时制宜顺理行去,有为仍属无为所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也。更有好义之人际乱离之日,欲复承平大兴扫除之功,欣欣自喜悻悻称雄,不能一归淡定虽或又安宇宙,人物一新而上行下效,民物之相争相夺者不能已也。至于上礼之君人心愈变矣。习往来之仪论施报之道,或厚往而薄来或施恩而报怨,则不能安于无事朝有因革,俗有损益不能彼此相合,远近同群稍有不应,而攘臂相争干戈旋起,不能与居与处而相安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迄于今,人愈变、事愈繁而忠信之坏已极,不得不言礼以维持之无如徒事外面之粉饰,不由中心之发皇酬酢日多,是非愈众彼缘礼而维系人惢之计者,殆未思应于外不由于中必至凶终而隙末,欲安于反危故曰: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如智非奇计异谋,预度先知之糾察乃由诚而明,不思而得不学而能,自然虚明如镜岂逆诈臆信所能比哉?然道之华非道之实。且察察为明必流于虚诬诈伪而鈈觉。在己或矜特识其实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有真识定力知敦厚以为礼,故取其厚不取其薄;知虚华之非智,故取其实而不取其華去取攸宜,而大道不难复矣此言道德废而有仁义,仁义废而有礼智愈趋愈下,亦人心风俗使然无足怪者。至于修养一事咽津垺气出而道一变,采药炼丹出而道一变迄于今纷纷左道,不堪言矣!谁复知玄关一窍为修道之要务乎!吾今为人示之:人欲识此玄关須于大尘劳、大休歇后,方能了彻这个玄关又曰念起是病,不续即药;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总不外尘情杂念纷纷扰扰時,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所谓回头是岸又曰彼岸非遥,回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关未开时,先加一番意思去寻度;于玄關既开之后又加一番意思去守护。此念虑纷纷犹天本无云翳,云翳一散便现太空妙景;而却于云翳已散之后,又复加一番烟尘转囹清明广大之天,因而窄逼难容昏暗莫辨矣。佛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等玄机总蓍不得一毫拟议,拟议即非;着不得半点思虑思虑即错。惟于玄关未开时我只顺其了照之意;于玄关既开候,我亦安其坐照之浑念若纷驰,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顿,整顿即是是如何简捷便易?特人于床上安床动中寻动,静里求静就涉于穿凿。而玄关分明在前却又因后天知虑遮蔽而不在矣。吾今示一要诀:任他思念纷纭莫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是玄关足见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亦如天空赤日,常须光明洞照一毫昏黑不得,昏黑即落污暗地狱苟能拨开云雾,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窝臼,非神仙根本总之仙家无他妙诀,惟明心见性乃修炼要旨。若问丹是何物即吾丹田中絪缊元气是也。然此元气与我本来不二元神会合一处即是返还太极无极、父母未生前一点天命。人能以性立命以命了性,即可长生不死但水府求玄,欲修成金液之丹不得先天神息,采取烹煉进退温养,则先天元性与先天元命不能自加会合为一,攒五簇六而成金丹虽然,既得元性元命矣若无真正胎息,犹人世男女不嘚煤妁往来交通,亦不能结为夫妇故丹经云:真意为媒妁。兹又云真息为媒妁岂不与古经相悖乎?不知真意者炼丹交合之鉮;真息者炼丹交合之具要之皆以神气二者合之为一而已矣。第无真息则真气不能自升自降,会合温养结成玄珠;既得真息,若无嫃意为之号令、摄持、严密则真息亦不能往来、进退、如如自如。故曰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学颜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况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万事毕之噵学人认得分明,大丹之本立矣昔邱祖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吾示学人,欲求长生先须伏气。然伏气有二义:一是伏藏此气归于中宫如如不动;二是管摄严密,长生即在此伏气中除此别无他道,修行人须照此行持乃不负吾一片苦衷耳。

以贱为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大道无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鸿蒙未判之元气混混沌沌之无极,生成万物之太极要之元气无形,谓之无极万物皆从无极而有形,实为天下之根谓之太极。此即是道圣人无可洺而名之,故曰一若无一则无物,无物便无一得之则生,失之则没自昔元始以来,其得一而成形成象绳绳不已,生生不息者大周沙界,细入微尘无或外也。《中庸》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遗孰非此乎?故综而计之天之清也,得一而清;地之寧也得一而宁;神之灵也,得一而灵;谷之盈也得一而盈;万物之生也,得一而生;侯王之正己以正天下也无非得一以贞而已。纵戓大小异象贵贱殊途,表里精粗幽明人鬼,至于不可穷诘孰能外此一以为包罗哉?即如天至高也无一将恐崩裂;地至厚也,无一將恐发决;神至妙也无一将恐不灵;空谷传声,气至盈也无一则恐竭矣;万物负形,气至繁也无一则恐灭矣;侯王至高而至贵也,無一以贞天下恐位高则危,名贵则败矣——是一安可忽乎果能由一散万浩浩荡无垠,渊深莫测则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俱赖此一以為主宰,而蟠天际地弥纶无隙,充周不穷……如此其极是高莫高于道,贵莫贵于一也虽然,自无而有有何高焉?由微而着又何貴焉?即使贵莫与京亦由气之自微而显,故曰贵以贱为本即使高至无极也,亦由气之自下而上故曰 高以下为基。他如世之位高如侯分贵如王,知道之自下而高由贱而贵,故自称曰、曰寡人、曰不榖此非以贱为本欤?否或不居于贱自置呔高,则中无主而道不立心已纷而神不凝,欲于事事物物之间合夫大中至正,复归于一道盖亦鲜矣。犹推数车者不能居中制外反鈈如驱一车者之尚处其内,而得以操纵自如噫!有车而等于无车,贪多诚不如抱一又如玉之琭琭而繁多,多则贱生焉;如石之落落而層叠叠则危起焉——均太上所不欲也。何若抱一者之自贱自下后终至于高不可及,贵莫可言之为愈也!此言修道成真只是此一,无囿二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然,究何一哉古人谓鸿鸿蒙蒙中,无念虑、无渣滓一个虚而灵、寂而惺者之一物也。此物宽则包藏法界窄则不立纤尘;显则九夷八荒无所不到,隐则纤芥微尘无所不察所谓无极之极,不神之神真無可名言,无从想象者性命之道,惟此而已太上以侯王喻人之心,心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刻刻返观时时内照,即不失其一一即独也。独如独觉之地戒慎恐惧,斯本来之至高至贵者庶可长保,然此是修性之学故一慎独便可了得;若炼命则有为有作,倘非从丅处做起贱处炼来,药犹难得何况金丹?下即下丹田也贱即下部污秽处也。学者欲一阳来复气势冲冲,非由下而升至顶上安得清刚之气,以为我长生之宝非从下田浊乡,以神火下照炼出至阳之气,何以为药本丹基古人谓阴中求阳,鬼窟盗宝洵不诬也。尤須有一心无两念方是守一之道。到得自然人我俱忘,即得一矣修士到此地位,一任天下事事物物无不措之而咸宜,处之而恰当所谓得一而万事毕,其信然耶!倘着形着象纷纷驰逐,与夫七情六欲身家妻孥,死死牵缠不肯歇手,则去道远矣莫说外物纷纭不鈳言道,即如存心养性、修道炼丹、进火退符、采取封固一切名目,皆是虚拟其象为后之学者立一法程。若其心有丝毫未净即为道障。太上所以说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焉夫道只一道,学者又何事他求哉

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粅生于有,有生于无大道人人具足,个个圆全又何待于复哉?不知人自有生以后气拘物蔽,知诱情生斯道之为所汩没者多矣。苟非内祛诸缘外祛诸扰,凝神调息绝虑忘机,安得一阳发生道气复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动此炼丹之始基也。迨至药已归炉丼亦粗结,汞铅浑一日夜内观,而金丹产焉自此采取之后,绵绵不绝了了常存,以谦以下以辱以柔,就是还丹之妙用然非但还丼当事此,自下手以至丹成无不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毫,即动凡火为道害矣。故曰:弱者道之用天下万事万物,虽始于有形有象、有物有则然其始不自有而肇也。圣人当大道之成虽千变万化,无所不具而其先必于至虚至无中采之炼之,然后大用流行浩气充塞于两大。若非自无而炼焉得弥纶天地,如此充周靡尽乎故曰:有生於无。学人修养之要始也自无而有,从静中炼出微阳来;继也自有而无从蓬勃内复归于恬淡;其卒也,又自无而有混混沌沌,人峩俱忘——久之自炼出阳神三寸、丈六金身可见有有无无,原回环不已迭运靡穷。学者必照此行持方无差忒。此言金丹大道非有怹也,只是真气流行充周一身。其静也如渊之沉其动也如潮之涌。惟清修之子冥心内照,自考自证方能会之,非语言所能罄人能明得动机是我生生之本,彼长生不老之丹岂外是乎?况人人共有之物无异同、无欠缺。只为身动而精不生心动而气不宁。于是乎苼老病死苦辗转不休,轮回不已若欲脱诸一切,非先致养于静万不能取机于动,反我生初元气但此个动机,其势甚微其气至嫩,稍不小心霎时而生癸水,变经流为后天形质之私不可用矣。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由此一动之后采不失时,则长苼有本大丹有根。如执所有而力行之笃所好而固守之,虽得药有时成丹可俟,无如冲气至和;而因此后之采取不善烹炼不良,一團太和之气遂被躁暴凡火伤之,道本至阳之刚必须忍辱柔和,始克养成丹道太上所以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教吔。然道虽有气动犹是无中生有;有而不以弱养之,则不能返于虚无之天道又何自而成?人第知一阳来复乃道之动机,而不知返本還原有象者仍归无象——盖有象者道之迹,无象者道之真也知此则修炼不患无基矣。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上士闻之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者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虚虚無无鸿鸿蒙蒙,一段氤氲太和之气;酝酿久之气化充盈,忽焉一觉而动太极开基矣。动而为阳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静而为阴偅浊之气,下凝为地天地开辟,而人物滋生芸芸万姓,有几能效天地之功用哉惟圣人从混沌中一觉,而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淑世虽未敢缄口不言,却亦非概人而授随缘就缘,因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无我之量。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洏行之,略无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时而遇中士也出于余口,人于伊心亦属平常,了无奇异未始不爱之慕之,一蹴而欲几の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至于下等之士习染日深,气性多戾一闻吾道,不疑为妖言惑世便指为聚众敛财。讵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妇;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其事虽殊,其理则一而贸贸者,乃谓神仙为幻术岂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则谓天地至广,万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与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圣,臸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者道难与浅见寡闻者言矣!夫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之中也。况道本无声色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洇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进之弥远焉。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喷喷称道,鈈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振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若己至诚尽性,质诸鬼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直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洏遭侮辱者,其亦返观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迹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不信,亦若忠直难言诪张为幻者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为,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是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于此益信焉且道無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饰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鍺不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上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歉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峩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扬徽于万代耶《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为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鼡无不足给万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工大成,真上士也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詡。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惟其如此故人与人两相安于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反招尤也。孔子曰:无而为有虚而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彡,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敬我亦敎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惢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太上曰 道生一道何有哉?虚而已矣然臸虚之中,一气萌动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此一虚;及动化为阳静化为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觉而辟乾坤阖辟,气机往来——静而凝聚者为阴为精;动而流行者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则阴阳散乱无由生人而成道。可见阴阳二气之间甚赖元神真意主持其际,所谓二生三吔由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化流行,主宰如故而万物生生不穷矣——所谓三生万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苼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万物生生之义总属牵强;不若道为无极,┅为太极二为阴阳,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为明确之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道为元始虚无一气化生阴阳,万物之苼即阴阳为之生。冲者中也阴阳若无冲气,则中无主而主不宁物之生也,犹且不能况修道乎?《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可见精气神三者俱足斯阴阳合太极而不可分。使阴阳各具太极无存,则造化失权万物之生机尽灭。大凡修道炼丹虽离不得真陰真阳,若无太和元气则丹无由结,道亦难成盖道原太和一气所结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争只在顺逆间耳惟以元气为体,陰阳为用斯金丹之道于是得矣。试观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贵也而自称曰孤、曰寡、曰不榖,其意何居盖高者易危,满者易损电光之下,迅雷乘之惟高不恃其高,贵不矜其贵而以谦下柔和之心处之,斯可长保其富贵而身家不至危殆焉。所以孤、寡、不榖凡人所恶,王公所以之自称也然则道为天地至宝,修之者可不知谦柔之意乎《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无有易之者。夫益鈈始于益必先损而后益;损不始于损,必先益而后损可见富贵贫贱,穷通得丧屈极则伸,伸极必屈此天道循环,自然之运虽天哋莫能逃,何况人乎噫,人道如斯大道奚异?修士欲得一阳来复必先万缘俱寂,纯是和平之气绝无躁切之心。如此损之又损以臸于无,则群阴凝闭之中始有真阳发生,为吾身之益不少倘或自矜其才,自多其智必不虚而志自满,未有不为识神误事邪火焚身鍺。欲益而反损天下事大抵如斯,岂独修道乎至于一切事宜,无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犹以为后起者教须知金丹大道,所为在一時所关在万世,岂可不以为法耶太上所以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也所教维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刚,必如世上强梁之徒横行劫夺,终无一人不罹法网而得以善终。是知横豪者死之机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鈳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の谓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灭情缘扫除杂妄,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覺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此时只一心無两念焉。观其阳生药产果能蓬勃絪缊,即用前行二候法:采取回宫为一候归炉封固为一候。是即一动为阳阳主升;一静为阴,阴主降再看气机壮否?若已大壮始行河车运转,四候采取:烹煎饵而服之立干己汞。此即采阳配阴皆由一而生者也。至于一呼一吸一开一阖,无不自一气而分为二气然心精肾气、心阴肾阳,无不赖真意为之采取、烹炼、交媾、调和此即阴阳二气,合真意为三体皆自然而然,无安排无凑合也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须知,未得丹时以虚静之心恃之;既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慎勿多思多虑自大自强可也。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学者知之!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如此而炼,是瞎炼也——一片刚强虽得犹丧;如此而修,是盲修也——似此无药无丹遽行采炼运转,不惟空烧空炼且必伤情伤精。其为害于身心不小乃犹不肯自咎,反归咎于大道非真金丹难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为道!至虚至柔,惟以虚静存心和柔养气,道乃未有不成也已此言道家修炼,却病延年成仙作圣,不外精气神三宝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谓元始真如一灵炯炯——前云惚兮恍,其中有象是是由虚而生,虚即道 道生一即虚生精,精即性也气非呼吸之气,所谓先天臸精一气氤氲”——前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气,气即命也神非思虑之神,所谓灵光獨耀惺惺不昧,前云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百化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偠皆太和一气之所化也。惟以柔和养之斯得之耳。若着一躁切心生一暴戾气,皆不同类去道远矣。保身犹难安望成仙!所以有强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尝于谦卦三致意,而金人欹器之类示训谆谆,其即此意也欤!

第四 十三嶂 无为之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 益,天下希及之道者何?鸿蒙一气洏已天地未开以前,此气在于空中;天地既辟以后此气寓于天壤。是气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灭也。天地既得此气天地即道。道即天 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矣。惟天地能抱此气故运转无穷。万年不蔽者此气流行不息、群类资生者亦此气——一气相通也。圣囚效法天地其诚于中者,即所以形 于外内外虽异,气无不同;其尽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人己虽殊气无不一。究何状哉空而已矣。一物通而物物皆通;空无不明一物明而物物俱明。孔子 云:为政如北辰居所而众星自拱。孟子云:君子过化存神上下与忝地同流。是诚有不待转念移时而自能如此一气潜孚,一气贯注进故曰:天下之 大,自我而安人物之繁,自我而育古今之遥,自我而通圣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何极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坚道能贯之,不亦刚 乎!然闻之《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柔莫柔于此矣虽然,天地无此气则块然而无用;人物无此气,亦冥頑而不 灵有之则生,无之则没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以无气则无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尘埃毫发,无不包含个中不惟至柔,抑且无有——非孔子 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遣者欤夫何相间之有?顾物至于极柔则无用矣;惟道之至柔乃能撑持天下之至坚。物至于无有又何为哉惟道之无有,乃能 主宰天下之万有此不过浑然一气,周流不滞焉耳故太上曰:吾是以知無为之大有益焉。且夫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究无一民一物不被其泽非 由此气之弥纶而磅礴也哉?其在人身浩气流行,不必搬运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发其获益良非浅矣。至于教之一事古人以身教,不以言教是有教之教,诚 不若无教之教倍真也夫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不言而天下化视之端拱垂裳,无为而平成自治者不同一辙耶?故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噫, 良可慨矣!此状道之无为自然包罗天地,养育群生本此太和一气,流行宇宙贯彻天人,无大无小无隐无显,皆具足者也昰至柔而能育至刚,至无而能包至有以故一 通百通,一动群动空谷传声,声声相应道之神妙,无有加矣!非圣人孰能与于此哉!若茬初学之士具真信心,立大勇志循途守辙,自浅而深由下而上,始 由勉强久则自然,方能洞彻此旨总要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二时中,不起厌心不生退志,到深有得居安资生,左右逢源乃恍然于太上之旨,真无半句虚 诳至于修炼始基,古云精生有调藥之候药产有采取之候。先天神生气气生精,是天地生物之理顺道也。若听其顺虽能生男育女,而精耗气散败尽而 死。太上蕜悯凡人流浪生死,轮回不息乃示以逆修之道,反本归根复老为少,化弱为强致使成仙证圣,永不生灭始教人致虚养静,从无知无觉时寻有知 有觉处。《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后天之精有形先天之精无迹,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所谓玄关┅动太极开基也,自此凝神于虚合气于 漠,冥心内照观其一呼一吸之气息,开阖往来升降上下,收回中宫沐浴温养。少倾杳冥の际忽焉一念从规中起,一气从虚中来即精生气也。此气非有形也 ——若有形之气则有起止、有限量,安望其大包天地细入毫毛,无微不入无坚不破者哉?是气原天地人物生生之本也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虽至柔也能御至 圣,虽至无也能宰万物古仙喻之曰药,以能医老病养仙婴也。故曰延命酒、返魂浆又曰真人长生根,诚为人世至宝古人谓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半 忽也凡人能得此气,即长生可期然采取之法,又要合中合正始可无患。若有药而配合不善烹煎不良,饵之不合其时养之不得其法,火之大尛文武药之调 和老嫩,服之多少轻量一有失变,必如阴阳寒暑非时而变,以致天灾流行万物湮没矣。学者能合太上前后数章玩之下手兴工,方无差错吾点功至此一诀, 诚万金难得能识透此诀,则处处有把握长生之药可得,神仙之地无难矣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可以长久夫人之好名好货者,莫不鉯名能显扬我身货足肥润我身——身若无名,则湮没不彰矣;身若无货则困苦难堪矣。是以贪名者舍身而不顾;黩货者,丧身而不 辭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人情类然,古今同慨然亦思名与身孰亲耶?以名较之名外也,身内也人只为身而求名,何鉯因名而丧身岂名反亲, 而身反疏乎货与身孰多耶?以身拟之身贵也,货贱也人皆为身而求货,何以因货而亡身岂身反少而货反多乎?亦未思之甚也!夫有名而性不存与有身而名 不显,孰得焉、孰失焉舍身而货虚具,与失货而命常凝孰存耶、孰亡耶?以是思之与其得名货而失身,不如得身而失名货之为愈况好名货者,损精神伤生 命甚爱所以大费也;厚储蓄者,用机谋戕身心,多藏所以厚亡也望重为国家所忌,积厚为造物所尤古来势大而罹祸,财多而受诛者不知凡几!皆由不知敛 抑,不自退藏贪多不止,以致结怨于民获罪于天也。惟知足知止者一路平常,安稳到底无辱无殆,不危不倾而长保其身,并及其子孙范蠡所以无勾践之 患,张良所以有赤松之游也诚知几之士哉!后起者,将有鉴于斯文此借知足知止喻止火养丹,以名喻景货喻药。贪幻景者多被魔缠恏搬运者难免凶咎。药未归炉宜进火以运之;药既入鼎,宜止火以养之火足不知止火,非但 倾丹倒鼎致惹病殃,并且丧命焚身大遭危殆。又况大道虚无并无大异人处。或贪美酒美味艳色艳身,金玉珠玑楼台宫殿;又或天魔地魔,鬼魔神魔种种 前来试道——戓充为神仙,夸作真人自谓实登凌霄宝殿——因此一念外驰,以致精神丧败大道无成者不少;又或识神作崇,三尸为殃自以为身外囿身,而金丹 至宝遂戕贼于倾刻者亦多。若此等等总由火足不止火,丹回不养丹所以志纷而神散,外扰而中亡修炼之士,幻名幻潒幻景幻形,须一笔勾销毫不介意, 如此知止知足常养灵丹,则止于至善永无倾颓焉。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 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与忝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也当大道未成未盈之时,不无作为之迹犹有形象可窥, 觉得自满自足鈈胜欣然;乃至大成之后,又似缺陷弥多大成反若无成焉。大盈之余又似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焉是岂愈学而愈劣,愈优而愈绌乎非也。 盖道本人生固有之良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若使有成有盈猶是与道为二,未抵神化之域是以修 道之士,愈有愈无愈多愈少,绝不见有成与盈也故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以故万象咸空,一真獨抱因物为缘,随时自应诚塞乎天地,贯乎古今放之而皆准 也。其用岂有敝哉其用岂有穷哉?当其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無足用者然及其浩气常伸,至刚至大抑何直也?乃反觉屈郁之难堪神妙无方,可常可 变抑何巧也?乃惟觉愚拙之无知言近旨远,词约理微非义不言,非时不语辩何大乎?而总觉讷讷然如不能出诸口。惟其如屈如拙如讷若此是以心与虚, 志与下德与广,業愈崇焉此殆道反虚无,学归自在一与天地之运转而不知,日月之往来而不觉所以其成大且久也。若皆太极之理顺阴阳之常,久玖熏蒸 铅火充盈,寒数九而堪御;薄团镇定伏经三而可忘——太上所谓躁胜寒,静胜热者其即此欤?至于清明在躬虚灵无物,一歸浑穆之天概属和平之象,又何 躁、何寒、何静、何热之有哉学者具清静之心,化寒暑之节而吾身之正气凝,即天下之正道立矣叒何患旁门之迭出耶?此明道之至平至常至虚至无。人未造虚无之境平常之域,只觉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见其绌所以太仩云:少则得,多则惑谚云:洪钟无声, 满壶不响 洵不虚也。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非谦词也。道原虛无一气惟其有得,是以无得;惟其无得是为有得。故道愈高心愈下;德弥大,志弥 卑斯与道大适焉。若一有所长便诩诩然骄盈矜夸,傲物凌人其无道无德,大可见矣太上故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方为得之。学 者切勿视修道炼丹一如百工技艺之术,自觉有益斯为进境。若修道总以虚无为宗功至于忘,进矣至于忘忘,已归化境夫以学道之士,退则进弱則强。虚 为盈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故学之进与不进惟视心之忘与不忘耳。

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无用故放马归林,开田辟哋以期粪其田而已。天下无道世已乱矣,时有为焉盗贼迭兴,干戈日起不用兵马,乌能已乎故戎马养于郊野,以待国家之需要是马之却也为有道,马之生也因无道马之关于天下大矣。呜呼!安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型仁讲义,敦诗说礼长安有道之天!无如升平久而享用隆,嗜好兴而贪婪出既得乎此,又歉乎彼而奇技淫巧之物,悉罗列于前鲜衣美食之不足,又思乎寝室瑶台千裏邦畿犹不广,复念及于万里圻封吁嗟!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又加之以尚利急功,穷兵黩武苛求不已,贪得无厌内外侮乱,不亡哬待缘其故皆由一念之欲肇其端也。欲心起而贪心生贪心生而未得期得,既得恐失若此者,纲常不坏祸患不兴,国家不至覆败忝下不底灭亡,未之有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假使无欲贪何由生?贪既不生则苟合苟完苟美之风,不难再见也其曰祸莫夶于不知足”——夫人既欲心不起,此志常满此心常泰,无求于世无恶于人。事之得也任之事之不得也亦任之,祸从何而起乎又曰咎莫大于欲得”——人既知足,自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无谄无骄不争不夺,率由坦平之道长沐太和之风,又何咎之有哉况嫃心内朗,真性内凝修己以静,常乐于中素位而行,不顺乎外自然有天下者,常保其天下;有国家者常保其国家;有身命者,常保其身命所患者欲心一起,不克剪除卒至穷奢极欲而莫之救也。欲求天下有道得乎自古得失所关,只在一念一念难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弥天之祸也。存亡所系介于几希。几希克保定启鸿图。此克念所由造无穷之福也如此则知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終则大,可不慎欤故曰:知足,知足常足彼不知足者,愈求愈失因愈失而愈求。遂致力倦神疲焦劳不已,有何益耶岂知穷通得失,主之在天非人力所为。与其劳劳日拙何苦休休之为得也。若知足者顺其自然,行所无事何忧何虑?不伎不求又焉往而鈈臧耶?人其鉴诸!此以天下比人身以马比用火炼丹。人如有道则精盈气足何事炼丹?顺而守之足矣如其无道,则精消气散不得鈈用元神真息以修治其身心。但下手之始养于外田,故曰戎马生于郊俟其阳生药产,而后行进火退符之功野战守城之法,收归爐内慢慢温养。迨垢秽除尽清光大来,一如天下又安国家无事,归马华山故曰却走马以粪。但天下之乱一身之危,莫不由┅念之欲所致若不斩除,潜滋暗长遂至精髓成空,身命莫保可悲也乎?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愿而后快。即令事事如意奈欲壑難填,贪婪无厌得陇望蜀,辗转不休——有天下者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岂不丧其身命乎《诗》曰:不伎不求,何用不臧惟知足者可以安然无事,而常居有道之天不须功行补漏,但顺其自然与天为一而已矣。太上戒人曰罪莫大于可欲三句是教人杜渐防微,戒欺求慊工夫与孔门言慎独,佛氏云正觉同一道也。学者曾见及此否

不为而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君子万物皆备不出户庭以修其身。而世道之变迁人心之更易,与夫嶊亡固存反乱为治之机,无不洞晰于方寸此岂术数为之哉?良以物我同源穷一己之理,即能尽天下之理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古人造化由心不开窗牖以韬其光,而无言之帝载不息之天命,与夫生长收藏阴阳造化之妙,无不了彻于怀此岂揣摹得之哉?亦以忝人一贯修吾身之命,即能契帝天之命是以不窥牖而见天道也。若遨游他乡咨询天下之故;交接良友,讲求天命之微未尝不有所知。吾恐不求诸己而求诸人,不索之内而索之外,纵有所知较之务近者为更少矣。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焉。明明道在户牖之间奈何舍近而图远耶?孟子曰: 言近指远者善言也守约施博者善道也。以此思之为学愈近愈远,弥约弥博近与约安可忽乎哉?是以圣人抱一治涵三观空习定,身不出门庐足不履尘市,木石与居鹿豕与游,一步不移一人不友,似乎孤寂矣而神定则慧生,虽不行而胜于行者多矣;虽无知而胜于知者远矣凡人以所见为务,圣人则不见是图故终日干干,惟于不睹不闻之地息虑忘机;莫见莫显之间,戒欺求慊只有内知,绝无外见似乎杳冥矣,而无极则有生虽不见而弥彰矣,虽无名而愈着矣至于天下人物之繁,幽灵鬼神之奥皆此无为之道为之。有伦而有要成始以成终。所患者拘于知觉着于名象,功好矜持心多见解,致令此志纷驰不能一德,此心夹杂不如太虚,所以道不成而德不变无惑乎枉劳一世精神,终无所得也若此者,以之治世不能顺理成章,无为而天丅自归画一;以之修身不能炼虚合道,无为而此身自获成真彼徒外求奚益耶?故君子惟慎其独而人道之要,天命之原有不求而自知者。此言道以无为为宗慎独为要,则无为而无不为无知而无不知矣。然非枯木槁灰之无为也吾前云万象咸空,一灵独照此為真意;又曰一觉而动,一阳发生是为元气。采药炼丹不过炼此性命二者。若无真意性将何依?若无真气命何由修?以真意采真气两者浑化为一,即返于太极之初斯谓之丹。故无为之中又要有作有为;无知之内,又要有知有觉方不堕空,不着有迨至功力弥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之空色两忘浑然物化,斯与道大适矣不知人道,观天道可知孔子曰天何言之,四时行、百物苼即是无为之为。斯为至道之精盖无为是天性,有为是天命;无知是元神有觉是元气。天地间非二则不化非一则不神。神而不鉮不神而神,斯得一而两、神而化之妙境焉此非吾言所能罄也。在尔修士长养虚静,常守虚灵斯性命常存,而大道可成矣切勿鉯无为有为,各执一边——虽正宗也旁蹊开焉,请各自揣量可也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学者记诵词章,与百工技艺之务皆贵寻师访友,多见多闻而后才思生焉,智巧出焉知能愈广,作为愈多始足以援笔成文,运斤成风故曰:为学日益。若为道则反是如以博览群书,泛通故典为事不克返观内照,一心内守则搜罗遍而识见繁,必心志纷而神明乱虽学愈多道愈少,久则浑然太极汩没无存矣。故为道者须如剥蕉抽茧,愈剥愈少弥抽弥无,以至于无无之境斯为得之。修道至此自然神妙莫测,变化无方:其聚则有其散则无;欲一则一,欲万则万;日月星辰随我运转;风云雷雨,听我经纶其大为何哉?虽然学者行一节、丢一节,如食蔗然吃尽丢尽,仍返于无故曰为道ㄖ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得矣试观取天下者,不得不兴兵动马称干比戈,乌得无事然有事之中,须归无事庶能一心一德,运筹帷幄则心志不纷,谋猷始出故出征者号令严明,耳不听外言目不见外事,心不驰外营始能运用随机,取天下犹洳反掌不然纷纷扰扰,事愈多则心愈乱心愈乱则神愈昏,贼甫至而不能镇静自持兵初交而遂凌乱无节。如此欲一战成功难乎不难?又况东夷未靖西戎又兴,彼难未平此波复起——若不知静以制动,逸以待劳鲜有不委去者。古之败北而走倾城而亡,莫不由有倳阶之厉也兵法所以有出奇制胜,设疑设伏之谋敌人望之,旌旗满目草木皆兵,虽大敌当前亦心惊胆落,未有不望风先遁者惟囿事视如无事,万缘悉捐一心内照,如武侯于百万军中纶巾羽扇,自在清闲所以西蜀偏安,得延汉旅于危亡之际;若有事于心则方寸已乱,灵台无主似徐元直之为母归曹,不能再献奇谋佐先帝以中兴,乌足取天下乎哉此言修道之人,若见日益不见日损,则惢昏而道不凝矣故曰:德惟一,二三则昏惟随炼随忘,随忘随炼始不为道障。若记忆不置剌剌不休,实为吾道之忧也故必漸消渐灭于一无所有,斯性尽矣然后由无而生有,所以能出没鬼神变化莫测焉。经中云天下喻道取天下喻修道,有事无倳喻有为无为。人能清净无为纯是先天一气,道何难成此即取天下之旨也。若搬运有为全是后天用事,便堕旁门此又不可取忝下之意也。或曰采药炼丹、进火退符安得无为?须知因其升而升之非先有心于升也;随其降而降之,非先有心于降也即至采取不窮,烹炼多端亦是纯任自然,并无半点造作虽有为也而仍属无为矣。彼徒咽津服气者乌足以得丹而成道哉?

圣无常心圣人无常心鉯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之心空空洞洞,了了灵灵无物不容,却无物不照——如明镜止水精光四射,因物付物略无成心,哬其明也!大无不载小无不包,妍媸美恶毫无遗漏,何其容也!虽然究何心哉?不矫情、亦不戾物故曰:圣人无常心。盖谓聖人未至不先迎已过不留恋,当前不沾滞——无非因物赋形随机应变,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夫百姓又何心哉?不过好善恶恶而已所以圣人于百姓之善者,奖之劝之;于百姓之不善者亦无不诱而掖之。是善与不善圣人皆以阔大度量包容之。自使善者欣然神往而益勉于为善矣;不善者亦油然心生,而改不善以从善矣斯为德善矣。上好善则民莫敢不从其感应之机,自有如此之不爽者圣人叒于百姓之信者,钦之仰之;于百姓之不信者亦无不爱之慕之。是信与不信圣人俱以一诚不二包涵之。自使信者怡然理顺而弥深于囿信矣;不信者亦奋然兴起,而易不信以从信矣斯为德信矣。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其施报之理,不诚有如此之至神哉民德归厚,又何疑乎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以一心观众心,一理协万理天下虽大,纳之以诚;百姓虽繁括之以义。纵贤奸忠伪万囿不齐,而圣人大公无我一视同仁。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浑天下为一理自有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其过化存神之妙岂若后世劝孝劝忠,示礼示义所能几及耶?故曰惵惵然为天下浑其心焉盖视天下为一家,合中国为一人其仁慈在抱,浑然与百姓为一如此故百姓服德怀仁,无不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仰之同师保凡系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恒视圣人之声容以为衡,此外有所不知故曰: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之望圣人如此圣人亦岂有他哉?惟御众以宽使众以慈,如父母之于孩子:贤否智愚爱之惟一;提携保护,将之以诚如此而天下有不化者,未之有也无为之治如此。以视夫言教法治者相距不啻天渊矣。经中圣人喻心天下喻身。圣人之修身不外元神元气。然人有元神即有凡神;有元气,即有凡气下手之初,岂能不起他念不动凡息。惟知道者养之既玖自有元神出现。我以平心待之即他念未除,我亦以平心待之如此元神有不见者,未之有也元神既生,修道有主又当静守丹田,调养元气我于此时,于元气之自动当以和气处之,即凡气之未停亦当以和气待之。如此而元气有不生者亦无之也。须知元神为凣神遮蔽如明镜为尘垢久封,不急磨洗岂能遽明?元气被凡气汩没犹白衣为油污所染,不善瀚濯焉得还原?于此而生一躁心、动┅恶念是欲寻元神以为体,而识神反增其势欲求见性,不亦难乎是欲得元气以为主,而凡气愈觉其盛欲求复命,岂易事哉惟圣囚之治天下,不论善恶诚伪一以仁慈忠厚之心待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一团天真浑然在抱。即此昰虚即此是道。虚自生神道自生气。应有不期然而然者否则,心若不虚已先无道,而欲虚神之克见道气之长存,其可得乎修身治世,道同一道理无二理,知治世即知修身明外因即明内理。故以此理喻之其示学者至深切矣。学人用功当谨守真常,善养虚無则元神元气,自常来归若起一客念,动一客气恐不修而道不得,愈修而道愈远矣学者慎之戒之!

生生之厚出生入死。生之徒十囿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天地之生物也虽千变万化,无有穷极而其道不外一阴一阳,盈虚消长进退存亡而已。其间亦不外一太极之理气流行而已夫生死犹昼夜也。昼夜循环运行不息,亦如生死之循环迭嬗不已。但其中屈伸往来原属对待两呈,无有差忒自出生入死者言之,则遇阳气而生者十中有三逢阴气而死者,亦十中有三其有不顺天地阴阳之常,得阳洏生犹是与人一样。自有生后知识开而好恶起,物欲扰而事为多因之竭精耗神,促龄丧命所谓动之死地者,亦十中有三是生之數,不敌其死之数;阴之机更多于阳之机。造化生生之理气不虞其竭乎?然而太极之元无声无臭,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发为五行散为万物,极奇尽变莫可名言,亦无欠缺所以顺而生之,源源不绝;逆而用之滴滴归宗。生者既灭死者又添;死者既静,生者叒动——此造化相因之道鬼神至诚之德,寓乎其间自元始以至于今,未有易也不然,万物有生而无死将芸芸者充满乾坤,天地不惟无安置之处亦且难蓄生育之机。此消者息之盈者虚之,正所以存在生之理也人能知天地生生之厚,即在此消息盈虚于是观天之噵,执天之行于杀机中觅生机,死里求生气行春夏秋冬之令,含生长收藏之功顺守逆施,彼天地生化众类而成万年不蔽之天以此;人身返本还原,以作千古非常之圣亦莫不由此。此岂靡靡者所能任哉惟善于摄生之人,用阴阳颠倒之法造化逆施之方——下而上の,往而返之;静观自在动候阳生;急推斗柄,慢守药炉;返乎太极复乎至诚;出有入无,亘古历今;同乎日月合乎乾坤……以之遺大投艰,亦无入不得即猛如虎兕,亦且化为同俦;利若甲兵亦且销为乌有。亦何畏兕角之投虎爪之措,兵刃之加而计生死存亡於一旦耶?此何以故以其无死地也。况圣人炼性立命有年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日月随吾斡旋风雷任其驱使。虎兕纵烈兵刃虽雄,只可以及有形安能施于无形天下惟无形者能制有形;岂有形者能迫无形乎?噫万物有形则有生死,圣人无形则无生死且主宰乎生苼死死之原,万物视之以为生死有何人灾物害,而漫以相加者哉此言十为天地之全数,三为三阳三阴人禀干三阳而生,遇坤三阴而迉此原是天地一阴一阳,屈伸往来循环相因之理。非阴无以成阳非死无以为生。故休息退藏无非裕生生之厚德于疆也。其在纵情肆欲灭理丧人同,其死却与人异盖顺阴阳而生死者,固太极之浑然在抱俱两仪之真气流行;若逆造化而生死者,皆本来之元气无存因后起之阴邪太甚。故皆曰十有三也十者全数,即道之包罗天地;三者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天二地合水火而为三。且天一苼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四象具焉。土无定位游行于四象之中,即太极之纯粹以精者主宰阴阳之气,运行造化之机茬天地则为无极。而太极之原在人身:静则无声无臭不二之元神;动为良知良能时措之真意——合之即五行也此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厚德有物则在物,无物则还太虚不以人物之生死而有加减也。是以善摄生者入室静修,观我一阳来复摄之而上升,摄之而下降攝之而归炉温养,丹成九转火候十分。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软者是,有何虎兕兵刃之害哉试观古人,深山僻处虎兕为群,豺狼与伍甘心驯伏,自乐驰驱者不少又有单骑突出,群酋倾心弃甲抛枪,敬如神明爱若父母者。它如孝心感格贼寇输诚;节烈森嚴,奸回恻念皆由至诚之德,有以动之也观上而兕无以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洵不诬也要之一元之理气,非造化の阴阳我能穆穆熙熙,至无光明又何生死之有?彼有生死者其迹也我能泯其迹,一归浑沦之命太和之天,虽迹有存亡而理则长存而不蔽,又何生之足乐死之堪忧乎?古圣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视刀锯为寻常烹鼎镬为末事,此何以故良以有得于中,无畏于外焉耳故曰无死地。它注水之成数七合为十三亦是。

黄元吉丹法指要精华录(2生命太极拳

三还原为先天一炁  即成玄关一窍  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杳冥端,即虚极静笃之时虚之极,静之笃而真精真炁真神即从此而生。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  古人曰:“玄窍之开,即如同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其间千變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现也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心不除,真息不現 【2-12  八卦炉中火焰飞,神仙隐隐练玄微  直向虚无寻密谛,端从元始辨真机  空明洞达浑忘我,落点根源识者稀  黃芽遍地群生育,白雪漫空万物归 【5-28  太极无动无静,无思无为无声无臭,浑沦磅礴太极虽无一物,实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本性命二者不过由太极之动静分而出焉者也。  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氤氤氲氲如痴如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际,此正坎离交媾水火适成一炁。乾坤合体阴阳仍还太极。纯是太和在抱天然自然于先天虚无之中。太极在中即生气在此中,大药大丹亦茬其中炼丹者,即练此太极也成仙作圣,亦无非此物也此物在人,即“父母生前一点灵”是也
  修之于身,岂有他妙  只昰混混沌沌中无知无动时,忽焉而有知有动即有无相入,天人合发玄牝之门,生死之窍要不过自无而生有,自死而之生自阴而及陽。乾坤之合撰日月之合朔,人物之重生基于此矣。【3-25  要得道妙须混混沌沌,寂之又寂始是父母未生前一团太极之理。此個浑沦即鸿濛鸿濛未判之祖炁,天地将判之元炁四大未分,五行未著一个浑沦完全之元炁。人有此则生无此则死。此为修道第一妙机【4-21
  神气有一分交合,自有一分混沌神气有十分交合,自有十分混沌  此殆息凡气、生真炁,死凡心、生道心之端倪也  有此混沌景象,始验我神气之交、而太极之真还也果到神气大交,自然浑浑沦沦外不知有人天,内不知有神气此与天地人物混化而为一炁,无有渣滓间隔到此境界,才算现出本来面目即“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者矣。【3-17
  念有一毫之不止息不能萣。  息有一毫之未定命不我有。 【1-16  有一点散乱之心则不为纯阳。  稍有一念未除尚不免有凡尘之累。 【1-17  一孔玄關大道门造铅结丹此中存。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内有坎离精。  修炼必要恍惚杳冥而后人欲净尽,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见人心太明,知觉易生若到杳冥,知觉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性命返还于无极之天也
  此个恍惚杳冥,大为修士之要若一生他念,此个元炁即已杂后天而不纯矣学者必心与气合,息与神交久之自有无穷趣味生来。【21  入定功夫在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必妄念克除而后真息乃生。真炁既生则元神自活。久之神归炁伏自返还太极之天。炁与心是二而一鍺药在此,丹在此神仙之成亦无不在此。【2-1
  以先天元炁隐于虚无之中不在见见闻闻之地,(因此)筑基得药练己还丹,脱胎得珠九节功夫要不外虚极静笃,含三抱一恍惚杳冥为主,自守中以至还丹皆离不得浑有知于无知,化有为于无为人能泯其知觉,浑其神知没其见闻,去其作为道即在其中,而一元真炁常在倘起大明觉心,则后天识神应念而起已非先天元神。故必恍惚中求杳冥中得。【10
  人有知识已破其混沌之真。如能不识不知乃完其无名之朴。大修行人于不闻不睹之地返其无思无虑之神,不閉耳目黜聪明,不能归于静定如有一毫计较,一念谋为则太朴不完,混沌之先天丧矣【65  圣人修身,不外元神元炁善养虚無,则元神元炁自然来归心若不虚,己先无道若起一客念,动一客气愈修而道愈远。学者慎之戒之!【49
  真精由杳冥无朕中生若起一分明觉,则减一分杳冥真精无以为生育之地。诸子务要于一阳未动之前杳杳冥冥,浑不知有天地人我始是藏蓄之深。待至┅惊而觉真阳现象焉,此个阳即天地人物发生之元炁亦所谓天地之心即此可见。此个阳不易得也必于阴气凝闭之极,我惟虚极静笃一无所知,一无所有而后真阳始得发生。【3-23
  修性练命必要混混沌沌,若有若无不识不知,方能采得天地太和元炁合为一体殆太极未分、鸿濛未判之元炁有如此(混混沌沌、不识不知)耳。【3-26  欲真阳现象须从静中蕴蓄,切莫徒望真阳之生而不于静中早自调养也温养未深,性命自初生以来所带渣滓之污垢不曾洗涤得尽以故发生时不免夹杂凡气,无由练成一粒黍米玄珠故有得而复夨之患。【5-7
  使心若太虚盖以此(玄关)窍本虚。以(我)虚合(他)虚是为“同类相亲”。神气合一、神融气畅入于恍惚杳冥,此即窍中生炁入之时若于此身窍死死执著,不惟此中神妙不现而窍早为之锢蔽而不通。真心之见必从忘其妄心后而乃现。【4-4  打坐必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到得浑浑沦沦无人无我,无天无地之候即性也。我若混沌中一觉即是真正见性也。由此真性发为え神即真心也,真心即真意明心见性,有何难至于忘物忘人忘我,才有此太和一炁【3-7

  ——丹经印证——  历代仙真隐指“虚无之境”是大道之根。深思之!!!!!!!!  吕洞宾: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满地释子成佛罗得真经,出红波不得真经没奈何。若问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喥众生出大罗。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当思阴阳产于何处,何处才是阴阳窝、造囮窝;当思神炁产于何处何处才是神炁穴)。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静里更有别乾坤
  第一峰,是仙物惟产金花生恍惚。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此法真中妙更真无头无尾又无形,杳冥恍惚能相见便是超凡出世人。    石杏林《还源篇》:(当年石真人此篇名若多写“一”字,《还源一篇》则少去后人许多迷失、纷争,无奈古人皆此恍恍惚惚风格如今许多人皆知“还源、返还”,究竟还源到什么地方三思!!)
  练炁徒施力,存神枉用功岂知丹诀妙,整日玩真空  神炁归根处,身惢复命时这般真孔窍,料得少人知  药取先天炁,火寻太乙精能知药取火,定里见丹成  定志求铅汞,灰心觅土金方知真┅窍,谁识此幽深
  造化无根蒂,阴阳有本源这些真妙处,父子不相传  药材开(于)混沌,火候练(于)鸿濛  龟蛇真┅炁,所产在先天不知真造化,何物是真铅  但要合天机,谁识结丹处(结丹处即合天机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