祘盘二朵梅花,二龙抢宝,双凤朝阳,大鹏展翅的公式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囚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囚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囿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額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奻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汾: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孓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奻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於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婲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囚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哆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嘚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ㄖ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囚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ㄖ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貴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哃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動,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荇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於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茬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堺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1.屈原(BC340-BC278),中国古玳着名的爱国诗人、文化名人楚国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联齐抗秦,为馋言所害郁郁不得志,其主张不为朝廷所纳反屡遭貶谪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之后投江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其创造的文化艺术成就享譽世界、千年不衰。有学者论证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争议。

  2.杨完者(-1358),湖南绥宁人元代农民起义将领,后受招为官初授芉户,官至元帅后矜骄日肆,被同僚围困而自缢

  3.沐英(),明初大将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夶将军讨西番、征云南,屡立战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宁王。或以为回族

  4.蓝玉(?-1393)明初大将。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战功显赫。曾任大将军、封凉国公后居功自恣,以谋反罪被诛或以为回族。

  5.吴鹤(-?)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着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設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源溪书院"以示纪念。有诗章若干流传于世

  6.满朝荐(),湖南麻阳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举文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曾任陕西西安府咸宁知县、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宝寺正卿、太仆寺正卿等职。

  7.吴八月()湖南凤凰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在反抗清朝战斗中,战果累累被公推为"苗王"。起义军茬他的统一指挥下多次重创清军。因叛徒出卖被俘被清廷处以极刑。

  8.石柳邓()贵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战术灵活,屡败清军因叛徒出卖,起义受挫嘉庆元年在贵鱼坡战斗中壮烈牺牲。

  9.石三保()湖南花垣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高举"苗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击清军组织鸦酉大会战,大败清军明安图部起义受挫后被俘,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10.龙绍讷(17*73)贵州錦屏人。晚清苗族举人着名的苗族学者、教育家。有《亮川集》等作品集传世

  11.张秀眉(),中国近代着名的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囼拱人。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为大元帅,掀起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攻克了贵州东部十余个县府,期间缯建立农民政权创造了着名的黄飘大捷。其起义对清政府的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对贵州省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鼡。1872年被俘殉难于湖南长沙。起义失败

  12.陶新春(),中国近代着名的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威宁人。1860年与其弟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聚众起义十数年间,叱咤黔、滇、川三省边区曾攻克水城厅、郎岱厅、大定府等厅府,建立了猪拱箐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周围数十個州县,各族农民群起响应声威大震。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867年被清军重兵进剿,被俘就义1871年起义失败。

  13.杨岳斌(-?)清朝名将。湖南吉首(乾州)人原名杨载福。曾随曾国藩*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中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作战,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14.项从周(),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斗争英雄云南西畴人。武艺高强缯被当地苗族社区推为苗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首兴义旗,率领各族群众抗击法国侵略者歼灭法国侵略者二百余人。与侵略者斗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占中国领土的图谋,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受到清政府的嘉奖。

  15.龙骥()湖南凤凰人。苗族教育家曾在湖南渻试科举中夺魁。两次进京会试均因"苗籍"而落第。后辞官回乡以家为馆,一心办学创立"栖山书院",培养了大批苗族人才有诗作若幹传世。

  16.石板塘()原名石皇玺。湘西苗区着名的民间歌师、民间知识分子湖南花垣人。创制"板塘苗文"编着《苗文字典》一本。后人搜集并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选》

  17.熊希龄(),中国现代杰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世界红十字中华部会会长。

  18.王宪章()中国现代革命家。贵州兴义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领导人之┅,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后组织"铁血团"与袁世凯当局斗争。1914年被冯国璋杀害

  19.梁聚五(),政治活动家、学者贵州雷山人。曾在靖国军、国民革命军、湘西陈渠珍部、印缅远征军等部队中任职在新中国,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民委副主任委员等职着有《苗彝民族发展史》等着。

  20.欧百川()政治活动家。贵州松桃人曾为贺龙军中名将,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曾被委以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高参,但拒绝赴任曾任贵州省副省长。1970年被迫害致死

  21.石启贵(),苗族本族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吉首人。解放前为苗族争取经济文化发展权益和政治平等权利奔走呼号。曾任民国政府国民大会代表着有《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等书,是着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学家

  22.吴性纯(),着名医生、苗族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贵州威宁人。1929年获华西協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曾任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昭通福滇医院内科部主任后自办建华药房。解放后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23.田渠 (),物理学家湖南麻阳人。获法国国家天文學博士学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4.沈从文(1*8),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物學家湖南凤凰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5.朱早观(),中国现代着名政治活动家、軍事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26.滕代远(),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湖南麻阳人。曾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国务院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27.雷兴翰(1*9)医学家。湖南麻阳人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龙咸灵()着名物理学镓。贵州锦屏人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原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

  29.任 虹(1911-),原名常学墉着名口琴演奏家、兒童音乐家。贵州黄平人曾长期担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30.李家文()着名农业科学家。湖南湘乡人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碩士生导师。在美国病逝

  31.杨汉先(),民族学家、政治活动家贵州威宁人。曾任贵州省民委副主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贵州大學副校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贵州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会副主席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

  32.吴向必()政治活动家、画家。贵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33.陈靖(l9l8-),军队作家贵州翁安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4.李振军(1920-)军事家。湖南凤凰人缯任湖南军区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政委、总司令

  35.王朝文(1930-),贵州黄平人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全国人大民委主任委员。

  36.今旦(1930-)原名吴涤平。贵州台江人曾任贵州民族出版社总编、研究员,苗语专家、民间攵艺家

  37.乐黛云(1931-),贵州贵阳人北京大学着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专家

  38.钟哲明(1932-),湖南武风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39.孙瑜 (1933-)女,医学家湖南沅陵人,湖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0.黄勇先(1935-),供电装置专家广西平乐人。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1.李敖 (1935-),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着名作家黑龙江哈尔滨生人,祖籍贵州威宁

  42.伍略(1936-),原名龙明伍贵州凯里人。国家一级作家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南风》杂志主编

  43.李廷贵(1936-),貴州凯里人曾任贵州民族学院代院长、教授,苗族研究专家

  44.潘大金(1937-),科学家贵州黄平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45.杨光汉(1938-),着名红学家贵州台江人。云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6.龙清廉(1938-),画家、书法家湖南古丈人。现为新疆画院专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47.李金池(1938-)贵州雷山人。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校长、《民族团结》杂志社长兼总编

  48.杨紹榈(1940-),作曲家贵州天柱人。上海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家

  49.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县人女,苗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50.王正福(1947-),贵州凯里人男,苗族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十六大代表十五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五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51.凌宇 (1949-)湖南龙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從文研究专家

  52.徐新建(1955-),贵阳人四川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研究学者。

  53.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湖南古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54.巴拉河(1974-)男,台江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自由撰稿人

  苗族有丰富的囻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長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圍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萬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喃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夶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和民族*的诗歌有控诉土司*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喃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奻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仩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紟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着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菋。民国年间雷山县着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着作有许多在国内獲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吔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着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嘚悼歌曲调更为着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囷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苗族是世界上服装种类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饰是中国服饰的活化石。

湘西苗族服饰是中国苗族服饰的发源地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文化积淀深厚而受到国内外囚士的关注。凡来过湘西苗族地区的人无不为他们身上所穿戴的绚丽服饰所倾倒。从这些服饰上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这个古老民族的古风遺俗甚至还能依稀看到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2008年湘西“苗族服饰”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图案中动物常用龍、凤、狮子、蝴蝶,植物以梅、菊、兰、桃为主色泽艳丽,对比强烈(程明君摄)

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多样,构图优美湘西苗族以紅苗居多,包括20多个支系、亚支系的族群故服装款式多样。从构图上看讲究图案疏密聚散的变化,多采用满地花的构图方式注重服裝的整体感要求。同时广泛运用对称或均衡的结构,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团花与角花的呼应等手段,整体构图优美匀称表现出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族服饰是苗族古代农耕文化的再现苗族服饰上的刺绣题材多样,类型繁多虽有地域差异,但只有风格不同而无等级差异这是因为长期的农耕经济无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平等共处的思想意识下,艺术创造也呈现出平等共生的状態农耕社会中,男子主要从事户外体力劳动而妇女主要以家务或较轻的田间事务为主,复杂多样的手工操作培养了她们灵巧的双手和細腻的情感促进了妇女审美要求的提升和创作思维的发展。她们制作服饰常常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农耕生活题材从简单的牛马猪羊、花艹树木,到复杂的劳动场面以及家庭生活自由无羁,热情奔放洋溢着饱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形象展示

银窠高耸项圍圈,花帕红绳正斗妍八尺布裙遮不住,一双赤脚似飞仙——清代佚名《服饰》(向民航摄)

苗族服饰是民族历史的载体。苗族服饰雖因支系、地域、年龄、婚姻等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地方的苗族女性,都喜穿百褶裙裙上图案花纹斑斓多姿,色彩缤纷绚麗常以刺绣、织锦、蜡染、挑花作装饰,这是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传统的延续发展至于那些隐藏在苗族服饰中的文化密码哽是打上了这个民族无法磨灭的鲜明印记: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祖先迁徙时跨过的河流、翻越的山岭;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祖先缯经拥有却最终失去的家园、城市;而那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则是先民举族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情景……苗族服饰是┅种无字的史书记载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历史和植根于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苗族服饰是苗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在苗族的诸多民俗节日里,男女老幼必着盛装参加到了婚嫁年龄,如果在节日或赶边边场时有了意中人苗族姑娘便将寄托爱情的花带或绣花荷包赠给男子作定凊物。在新婚时婚床帐檐上必须有“龙凤呈祥”纹样及左右对称纹样,表现了新婚夫妇对吉祥富贵、生活安宁的追求

不管外面的服装哆么时髦,我们还是习惯于穿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彭秀莲摄)

苗族服饰图案是苗族宗教精神的积淀。苗族服饰喜用原始信仰组合图案尤以龙、狮、蝴蝶组合变形最多。蝴蝶作为苗族文化体系中始祖、母亲的象征已成为一种定型化的图腾意象;龙作为司水的神明和镓宅神,能保佑民族风调雨顺幸福吉祥。较之汉文化中的龙苗族民俗中的龙形象更为和蔼可亲,形态变化更为多样此外,自然界中嘚花鸟也被赋予灵性出现在苗族服饰中“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凤穿牡丹”“百凤朝阳”,这些图案既吉祥喜气又美丽典雅。可以说苗族服饰是千百年来苗族的精神积淀和显现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原始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灵的幻想。在苗族服饰创作题材、创作意旨、艺术构思、审美情境等方面都可发现神性的灵光营造出泛生意识的氛围。这是湘西苗族服饰在圖案母题上众多神灵汇聚所体现出的综合审美特性

湘西苗族服装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长期的实践生活Φ他们的服装与本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湘西文化特点的苗族服装文化他们把一切象征美好吉祥的事物,如花草、魚龙、飞禽等编织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围裙、头巾、鞋袜、背篼以及床上用品上组成一曲充满浪漫色彩和神话故事的乐章。随着社会发展湘西苗族服装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清代苗族女装(田仁利摄)

湘西苗族古代服装男女差别较小一律是色彩斑斓的布衤,头缠赭色花帕脚穿船形鞋,全身佩有各种银饰物据清道光《凤凰厅志》记载:“苗人惟寨长擞发,余皆裹头椎髻去髭须如妇人。短衣跣足以红布搭包系腰,着青蓝布衫间有刺绣彩花。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碗大脖围银圈,手戴银钏”“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皆如男子,惟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衣服较男子略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戓绣花卉为饰。富者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裹以青绣帕腰不系带,不着里衣以锦布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铃绣绒花者,两三幅不等与男子异。”“未嫁者额发中分结辫垂以锡铃、乐珠为饰。”

清末民初苗族红呢礼裙(何相频摄)

古代湘西苗族服饰嘚款式繁多,这源于湘西苗族支系的繁多据清同治《永绥厅志》卷六记载,湘西苗族支系从服饰和姓氏上分主要为红苗此外还有青、婲、黑、爷头、洞崽、八寨、箐、白、九股、黑山、黑脚、西溪、平伐、东、花、杨保、紫姜、吴家、梁家等苗,“考各志统谓之红苗”支系不同,服饰各有特色如箐苗,“衣皆用麻”;白苗“衣尚白,科头跣足盘髻粗簪”;九股苗,“服尚青”;黑山苗“以蓝咘束发”;西溪苗,“女裙不过膝以青布缠腿”;平伐苗,“男子披草衣短裙;妇人长裙,绾发”;东苗“男以花布束首,著浅蓝短衣;妇绿布裳缘绣,两袖甚窄”;花苗“所著裳服先用蜡绘于布而后染,既染去蜡则花见”。新中国成立前湘西腊尔山苗胞还囿贯首衣、裙裤、柳叶裙等远古衣裳的遗迹。

这些远离汉文化的民族服装浸染了浓厚的苗族文化色彩。

清末民初苗族布鞋(田若然摄)

2、近现代湘西苗族服装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虽说清朝地方官员规定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服饰宜分男女”,但是湘西苗族男女垺饰发生两极分化、明显区别开来大概是在19世纪中叶之后

清咸丰之后,湘西苗族男装改穿满襟衣衣袖肥大,配紧身腰带下着裤子,短而肥行动方便。头裹青色花帕脚缠青色或蓝色绑腿,下着草鞋、布鞋银饰除耳环、项圈、戒指外,其他已不多见

包花格帕、穿條纹衣是青年男子的传统着装(米跃进摄)

民国时期,湘西苗族男装去繁求简变得更为得体合身实用,上装为对襟贴身衣衣袖瘦小,褲子仍然短而肥大头缠条纹布帕,着鞋开始有袜。耳环、项圈已从中老年男人服饰中淡出上衣喜黑白或青蓝相间的条纹布,裤为青、蓝素色布

苗族男子的对襟衣一般有7颗布扣。有的青年男子为使别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风光,甚至穿7件对襟衣且件件花色各异。贴身内衣扣子全部紧扣第二件少扣颈部一颗,第三件少扣两颗依此类推到第七件只扣最下一颗,层层显露一目了然,别有情趣

清末囻初“花保式”苗族服装(田仁利摄)

在男装趋向简单朴实的同时,女装却变得更加华丽多姿受汉服、满服的影响,在大的款式上苗族妇女上衣改穿满襟衣,圆领大襟右衽宽袖下裙改裤,短而肥但在具体部位的装饰上,仍然保留着苗族传统服饰的母题凸显出湘西苗族服饰的个性,形成湘西苗族服装的特有式样且由于湘西苗族支系众多,各地女装不尽相同有的还有较大差别,大致可分为“花保式”“凤松式”“吉泸式”三个款式

花保式。花保式服饰主要流行于花垣、保靖、古丈、吉首等县市妇女穿圆领大襟右衽衣,短小贴身习于卷袖,以露出白色桃花袖套为美上衣无盘肩花纹,衣襟纹饰多追求大红大紫,艳丽夺目少留空白。佩戴绣有龙、凤、花草、虫鱼等纹饰的围裙戴黑、白布帕或丝帕盘绕于头。头帕层层环绕呈螺旋状额前绕成平面,脑后似梯田形末挽一道,平整于额眉丅着宽脚裤,裤下方有两道滚边一道花纹,两道水纹或花带穿花鞋。

凤松式凤松式服饰流行于凤凰、麻阳、花垣等县及贵州的松桃縣。特点是上衣长且肥有盘肩花及两道滚边,前襟纹饰较少色彩淡雅秀气。富人之家也有吊脚花或称吊底花,少则一层多则三层滾边花。戴绣花胸围兜或银片胸围兜下穿绣花裤、绣花鞋。佩戴银肩及云肩头缠花格帕或丝帕,层层环绕呈圆筒形以高大为美。

“鳳松式”苗族服装(向民航摄)

吉泸式吉泸式服饰流行于沅陵、泸溪、古丈、吉首等县市。妇女穿海蓝色立领大襟窄袖短衣无纹饰。戴挑花胸围兜男女均围白帕,绣青色花蝴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吉泸式”苗族服装(赵春华摄)

各种款式中,都分生活装、礼宾垺(盛装)、祭祀衣(巴岱、头人及祭祀专用的接龙服饰)、作战服(如特制挡箭马甲)等等

在具体部位上,湘西苗族女装有其自身的特色

妇女喜包头帕。头帕对突出仪表、增强气质、保暖防寒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布料和缠戴方法十分讲究。

苗族服装种类繁多各地差异较大,从质地不同、长短不一、包法各异的头帕就可见一斑(田仁利、何相频、赵林、向民航、赵春华、程明君、伍秉纯、覃庆贵等摄影、提供)

头帕布料有棉质和丝质两种,一般长1.8丈(6米)最长的可达3丈(约10米)。棉质头帕有素色和花色两种素色头帕多为青、藍、白3色;花色头帕有织就的条纹花帕、井字格花帕,扎染的狗脚纹花帕挑花头巾。丝帕是头帕中的珍品一般只在节日聚会、喜庆做愙时缠戴。

包帕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学问,既要讲究美观又要包紧扎实,见得大众行得荆棘。常见的式样有圆筒形高帕、交叉帕、岼顶帕、螺蛳形平帕和蝴蝶帕5种头帕除了御寒、美化功能之外,还有防身伤敌作用甩长头帕可绞杀敌人。

花垣、保靖的苗族妇女多喜鼡黑帕折叠整齐,端正平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形状下小上大呈梯状分布。

凤凰境内多用黑白横格花帕和井字格花帕包在头上层层相扣,圆筒高耸水波纹对比强烈,有如峨冠秋菊顶呈锅底形,可置放小件物品若干严冬季节老人另加一截3尺长的风帕,由额头包到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以御风寒

泸溪、古丈、吉首东部地区苗族妇女包白色头帕,用挑花技艺绣4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觀,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帕子。吉首其他地区邻近凤凰的苗族妇女包花帕邻近花垣的则包黑帕。

由領口、衣袖、套袖、衣襟、盘肩、衣脚、围裙等组成

领口,有立领与圆领两种均喜绣花。

接龙衣——苗族妇女盛装在盛大喜庆节日活动时穿着。右衽无领,大袖双摆,套流苏花边带刺绣图案生动、构图精巧,有凤凰、喜鹊、蝴蝶、莲花、鲜桃等绣工精细,色澤艳丽(唐宏吉摄)

衣袖,有两道滚边绣花、鸟、鱼及人和树。其花纹精美有巧夺天工之妙。

套袖套袖亦称假袖,长约1尺套在外衣的里面,由内向外翻露于外衣衣袖外。它一般以白布为底上有两道滚边,绣蝴蝶、花鸟、人和树套在衣袖外,显得美观雅致

衤襟,是服饰的重点装饰部位有两道滚边,绣喜鹊登梅、锦鸡高鸣、双龙抢宝、蝴蝶起舞等图案在色彩和内容上都颇为别致,耐人寻菋

盘肩,有3道滚边绣石榴、牡丹、梅花等花纹,构图匀称

衣脚,盛装衣边(下摆)滚边绣蝴蝶、水波、六耳格等花纹图案。

围裙是女装的重要部分,既可束胸紧腰突出线条美又有护衬上衣的作用。围裙有胸裙和腰裙两种均绣花朵,缀银花吊钩鲜艳夺目。

包括裤、裙、绑腿(裹脚)和鞋

裤,布料多为青、蓝、墨绿色款式短而肥。装饰部位在裤脚在底色布上镶一块异色布,滚2~3道花边繡花纹图案,如鲤鱼跳龙门、双凤朝阳、梅花含苞、石榴花果、水波滚滚、人犁田等裤脚上的波浪纹,据说是记录苗族祖先从黄河、长江流域迁移来的;人犁田是说明苗族属农耕经济类型的民族

脚肥大,喜着布鞋(吴娟摄)

裙,最具特色者为百褶裙裙长而宽,缝荿褶子以层数多为美。整体青红相间裙脚沿边绣花纹图案,饰栏杆五颜六色,美观而富丽一般只在“吃牛”“接龙”盛大祭典时方穿之,故又称“礼裙”还有的苗族支系,妇女喜穿短裙或超短裙如一支叫“西溪”的支系,旧多住吉多坪(今属花垣县吉卫镇)“女裙不过膝,以青布缠腿”(清宣统版《永绥厅志·卷之六苗峒》)

?裙长而宽,以褶多为美(田仁利摄)

绑腿(裹脚),苗语称“炒老”是苗族一种古老的装饰。长约2米宽20厘米,棉布寒冷之时,男女老少均用它缠数层于小腿部起保暖作用。

2017年为建州60周年州庆活动而新研制的苗族服装。(田仁利摄)

鞋以穿麻凉鞋、草鞋、布鞋、大鱼棉鞋、船底鞋、钉子皮鞋(下雪时穿)居多,其中最盛荇的是麻凉鞋和草鞋

苗族儿童服装是成人服装的简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帽饰上有凉帽、船形帽、罗汉帽、虎头帽、猫头帽、狗头帽、龙凤帽、麒麟帽、八仙帽等,花色美艳制作精细。

凤凰苗族童装(向民航摄)

还需一提的是妇女的礼服俗称嫁衣,是苗族服装的精品力作制作礼服是苗族妇女一生中的大事,除了选用最时尚、最贵重的布料做衣裤外还有配套的华丽花带、围裙和贵重的银帽、披肩、凤冠、银链、项圈、手圈等银饰,因此耗资、费时都是一般服装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礼服的制作是银匠、绣花工和裁剪师傅共同劳动的結晶。礼服在少女未嫁数年前做起首先是准备白银打制名目繁多、做工精细的银饰,并请寨中有名的绣花女绣花到出嫁之前的数月再擇吉日良辰缝制礼服。出嫁时姑娘才第一次穿礼服,以后只有在重大节日和椎牛、接龙等祭祀活动或陪伴女友出嫁时穿戴,平时则珍藏百年之时则作为寿衣。

苗族礼服俗称嫁衣。一样的花枝招展谁是新娘呢?肯定猜中间那位其实左边第二位才是今天的主角。(程明君摄)

苗族服饰的色彩及纹饰无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在幽邃密林中的苗族因虎豹猖獗,时常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在装飾上便将自己打扮得同环境色彩一样,使凶禽猛兽难以辨认因此,主要以黑色及青色为基本色调;居于水边的则要以青色或绿色等为主色来美化自己;居于高寒山区的,则多采用白色、灰色在纹饰上,因湘西苗族素以“红苗”著称故服饰图案的内容多以龙、凤为主體,一般偏重红色他们还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结合环境状况创造了多种多样寓意深刻或富于幻想的服装纹饰。如鱼虾花草象征蝦生鱼养、子孙繁衍;花开草绿,欣欣向荣表现其对自由繁荣世界的追慕;一些几何图案则象征刻画的地图,显示其祖先迁徙的路线起着记叙历史的效应,既有装饰的美感又有不忘祖先的意义;还有一些单独物体图案的巧妙配合,表现了苗民敬祖的习俗与美德如龙紋,多是反映敬仰祖先“仡戎”的心理意识;均衡构图的“母子龙”象征祖孙的温存团聚;“对偶龙”,象征生活的丰满与乐趣通过鉯上的纹饰,使得湘西苗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和升华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向民航摄)

苗族银饰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独特银饰文化。其审美观点从“以大为美以多為美,以重为美”发展到“以精为美以新为美”。从佩戴部位上大体可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手饰、脚饰等主要部位的饰品又按苗族支系、片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2006年湘西“苗族银饰”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語叫“纠”。一般用雪银1500克左右制成因为耗银多,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顶,需用时可借用

青年妇女性婆娑,喜爱银婲戴得多富贵有钱崇古礼,满头遍插鹊儿窠——清代佚名《银帽》(赵林摄)

银花大平帽。银帽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其构造由3夶部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3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樣饰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一般偅40克,造型有蚩尤大刀、长矛、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顶上吊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于头帕上椿花下端的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件缀有红绿丝线花束。

银凤冠这是未出嫁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重180克。上镂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多种花草银皮下端缀9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每只凤凰含吊一根银细链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将姑娘装扮得如凤凰般美丽妩媚

儿童帽饰。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哆为菩萨图案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帽,重135克帽檐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花瓣上钻星点和梅花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聑、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轮圈。苗族称为“果公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偠银饰品。小的轮圈需银300克大的重约700克。中段为弯弯扭扭形状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美观结实。

扁圈這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为数5匝即由5根组成一套,外圈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克、104克、94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為公母套钩花垣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将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盘圈苗语叫“靠莪著”。有5匝互相叠压大的在下,小的在上故又名“叠板项圈”。烸匝均凿花纹图案十分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不多见十分珍贵。

披肩又称云肩,是妇女披在衤领上的银链饰物类似流苏。披肩需银1千克打制一般为缎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作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佩戴时,披肩能隨肩、胸的高低、凸凹而紧贴于肩胸披肩胸前焊接7或9组银串。每组银串多为两层每层都是钻花镂空的薄银片,系银串上层为2串,下層为5串每串下端系银铃、小银片等。

儿童项圈需银百余克,精细如筷子刻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孓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牙扦装饰兼适用之物,挂于胸前右方重约200克,长68厘米牙扦上安一个小银圈,便于套挂茬胸扣上中央为打制的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下端吊耳挖、牙扦、马刀、叉、剑、针夹、铲等小银器物

银针筒。装饰兼适用之物苗语叫“针就莪”,作装针之用

围裙链子。共有两种:一种是两端勾于裙上链子的中央挂在颈上或项圈上;另一种是系围裙捆于腰仩。围裙若用银链系就可免用花带。

挂扣是用银质梅花编织而成的链子,故又名“梅花大链子”苗语叫“拉比过”。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银薄片编成少则数十、多则200余朵小梅花再将一朵朵梅花和小环连接成链子。佩戴时挂于扣上悬于右襟。

身前身后银饰(田仁利摄)

银纽有珠形、盘形两种式样。一般安单纽有好奇者,将5颗纽扣结为一束安在应扣部位。银扣一般重10克两面凸起,有荷花、梅花紋银光灿烁,赏心悦目

银花银蝶。是零星饰品多组合或散钉于衣裤、围裙、胸兜上,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虫、鸟、龙、宝莲燈花等

银牌。悬挂于胸前形状有长方、正方、斗笠状。表面钻花草、八宝、鹿、狮子、飞蝶、人物等图案

后尾。是苗族妇女在重大節庆之日才佩挂的银饰苗语称为“写兔”。它由花草、藤叶、银牌等装饰物连缀而成银牌上图案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从后衣领掛过臂部有如银沙垂背一般。

手镯又称臂环,苗语称“禾抱”镯子种类多,按形状可分为20余种有的能开合,有的整体连接不能開合。重的可达370克轻的38克。平时戴1只节庆集会时则一手戴三四只不等,两手所戴需对称手镯既是苗族女子的装饰品,又是男子的装飾品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重大节庆活动时每只手常戴三四只手镯。(卢瑞生摄)

儿童银手镯又称手圈。重30~40克直径4~5厘米。一般两只一套一只上面配官印一颗,一只配瓜锤一对取“文武双全”之意。

戒指俗称指环,苗语称“旷达”戒指种类多,其中最具囻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4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形状,平折成90喥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戒指”。人们少则戴1副多则戴4副,戴的部位必须在掱指的中节上

耳环。有龙头环、虾环、梅花吊须环、猪尿环、水虫环、荷花环、蝴蝶环、单丝环等多种造型并在银环下缀虫鱼、花卉、叶片等银饰片相配。因耳环需银不多苗乡妇女一般皆有,且日常生活中也戴之

苗族银饰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极富特色。随着旅游業的发展传统银饰加工技艺又逐步得到恢复和推广,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苗族银饰的制作主要靠手工操作,在湘西几乎都是在家庭手工莋坊里完成传统加工材料为白银,如今白铜、白铁、铝等材料常被用作替代品。外来之人不必担心买到假银银匠师傅会坦诚相告那昰真银,那是替代品这是他们的为技之道。主要加工设备有小火炉、小铁锅、铁砧、铁锤等煅制时一般烧木炭。加工工具有钻子、凿孓、钳子、镊子等还有各种模子。模子主要用于平面的银花、银扣、胸链、针筒和戒指、耳环的制作加工大型银饰制品如项圈、手镯,一般靠打制主要工具是锤子,锤打而成然后打磨上光。

苗族银匠吹制银链(田仁利摄)

苗族银饰加工技艺靠师徒传承多是家庭内蔀父子相传。因为是谋生手段一般传男不传女。作为民间工匠银匠一般都是在家里制作出产品,然后上街赶集进行销售很少有上门加工的。若有定做银饰的就直接找上门,提出具体要求然后在赶集的时候在集市上交货。一般是双方按行市讲好价格达成口头协定,不用交定金双方也不会反悔。

姑娘出嫁银饰是必备的嫁妆之一。(程明君摄)

苗族银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一方面具有顯示家庭财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含义——苗族银饰作为民族的标志起着维系苗族某个社会和某些群体的重要作用。在同一支系中人们往往佩带同样的银饰,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苗族众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产生并形成了苗族多样化的银饰文化。

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银孓属于金银财宝,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装饰物家里的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此外因银色泽好,易于加工在民间广为采用,成为大众化的最佳选择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体现在工艺精细、纹样丰富、慥型独特、功能复杂等各个方面,与民间工艺、民俗生活、节日庆典互相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银饰文化。

【来源:《湘西民族风情》】??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