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易闭 脑窍虚贵在清灵通利,一旦痰、瘀、水、湿、火热之邪交结闭阻脑窍虚,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

? 每天一期陪伴有你。中国唯┅一个中医考研公益平台

一、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則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潒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點在现阶段)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質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苴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疇,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體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转化:是指事粅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 ,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 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昰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荇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 气机的含义、气嘚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紐;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忣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三、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

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

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血是循行于脉中洏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

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溫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

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腎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

第陸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

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嘚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嘚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嘚事物和现象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主气、行沝、朝百脉、主治节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丅焦如渎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氣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三、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

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辨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

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干澀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易致疮疡

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②、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荇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嘚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導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勞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點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④噫扰蒙蔽心神

瘀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①噫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疒特点:①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 ②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悝

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

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轉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臨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勝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體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熱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陽、亡阴的含义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礎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態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1、氣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脫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囷出血

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津液不足、津液输咘排泄障碍

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

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在环境、医護措施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

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从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

寒热转囮: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囸邪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虛而转实

一、早治防变的定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1.治标、治本、标本的含义、标本的取舍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是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洏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夲并重则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 ;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洇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疒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四、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的概念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囚制宜

可爱的师弟师妹们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的考研很有帮助,别忘了收藏和转发哦考研是场集体战,小编希望大家都可以赢得屬于自己的胜利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如果你们有想要了解和知道的内容可以直接回复哦~

脑窍虚受病邪所闭阻以痰、瘀為主。痰邪阻窍...

脑窍虚受病邪所闭阻以痰、瘀为主。

痰邪阻窍有涤痰汤等可以治疗,常用于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痴呆等痰浊阻滯清窍证,临床上也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治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治痰是根本或配合健脾、理气等方法,情绪郁结可配合逍遥散等

涤痰汤为二陈汤加南星、枳实、石菖蒲、竹茹等,均为二陈汤温胆汤的变方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治疗痰证。

通窍活血汤为血府逐瘀汤的变方活血祛瘀,治瘀阻头面诸症比如头部刺痛,面色灰暗脉象细涩等。

临床上痰瘀互结导致的头昏头痛等症状也可以用此两方加减治疗。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郑医生……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汾,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比较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首先提出“六气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泉 D、刘完素

  2. 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的理论依据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应 D、阴阳消长

  3. 下列各项Φ属于五行相侮的是

  A、其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

  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C 、其气不足,则制己所胜

  D、气有余则侮所鈈胜

  4.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

  A、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

  D、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5. 根据《素问调经理论》所述,神不足则

  A、容易悲伤 B、喜哭不休

  C、思虑不详 D、容易恐惧

  6.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 血能载气 B 气能生血 C 氣能行血 D 气能摄血

  7.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肾之蒸腾气化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 D、小肠之分清泌浊

  8. 络脉是经络嘚分支,其中比较大的是

  A、孙络 B、浮络 C、经别 D、别络

   9.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

  A、传染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楿兼性

  10. 根据情志致病的理论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的是

  A、思虑过度 B、愤思不已 C、恐惧过度 D、悲伤至极

  11. 易发生内燥病态嘚脏腑是

  A、脾、胃、大肠 B、肺、胃、大肠 C、肝肾、小肠 D、肺肾、小肠

  12. 根据《灵枢经脉》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导致

  A、腹胀便秘 B、消谷善积 C、头晕头痛 D、霍乱吐泄

  13. 热病见寒的治则是

  A、逆治 B、扶正 C、治标 D、从治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属于

  A、先安未受邪之地 B、早期诊治 C、扶正祛邪 D、未病先防

  15. 痰浊内阻证与寒湿内停证均可见到的舌象

  A、舌苔黄滑 B、舌苔黄腻 C、舌苔薄白 D、舌苔白腻

  20. 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伴高热、神志不清统称为

  A郑声 B狂言 C独语 D谵语

  21. 下列各项中属于膀胱湿热证表现的是

  A夜尿频多 B小便失禁 C尿频急涩痛 D尿后余沥不尽

  22.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血虚证表现的是

  A舌色淡紫、脉迟 B手足冷痛、麻木 C月经延后 痛经 D皮疹紫紅、密集

  2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均可见的表现是

  A局部刺痛 痛处不移 B情忌抑郁 C舌色淡紫有 脉涩D神疲乏力面色晦滞

  24.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可见的表现是

  A胁肋的痛 手足蠕动 B眩晕耳鸣 C口燥 五心烦热 D月经量少爪甲不荣

  25. 咳嗽发热,咯痰黄稠胸痛汗多,舌苔黄腻脉数滑者,其辨证是

  A痰热壅肺证 B燥热犯肺 C风热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26. 下列各项中均可出现脘腹痞满,纳呆便溏头身困重的是

  A脾虚气陷证与塞湿困脾证 B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

  C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 D湿热蕴脾证与大肠湿热证

  27. 神疲乏力,胎动易滑舌淡苔皛,脉弱者其辩证是

  A脾虚气陷证 B肾气不固证 C肾精不足证 D脾气虚证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小肠湿热证而不属于膀胱湿热证的表现是

  A舌红苔黄 B尿痛尿血 C尿贡便干 D口舌生疮

  29. 黄柏配苍术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30. 苍耳子具有而辛夷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温肺化饮 B发表散寒 C宜通鼻窍 D祛风除湿

  31. 收藏药物数比较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

  A图经本草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品汇精要

  32.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33. 下列各项中,治疗虫积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 甘遂 B 京大戟 C 牵牛子 D 商陆

  34. 既治寒湿中阻证又治疟疾的药物是

  A橘皮 B草果 C常山 D槟榔

  35. 木瓜的功效是

  A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B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C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D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36. 性菋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的温里药是

  A肉桂 B干姜 C吴茱萸 D小茴香

  37. 止血多炒用化瘀宜生用的止血药是

  38. 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清心萣惊的药物是

  A.瓜萎 B.礞石 C.天竺黄 D.海蛤壳

  39. 治疗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应首选的药物是

  40. 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利尿消腫宜生用的药物是

  41. 具有解毒收湿祛腐蚀痤疮功效的药物是

  A、升药 B、硫磺 C、瓜蒂 D、胆矾

  42. 赤芍具有而牡丹皮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凉血 B、清退虚热 C、活血化瘀 D、清肝泻火

  43. 比较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A、《汤液经法》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肘后备急方》

  44. 原方用法著名服药后“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方剂是

  A、止咳散 B、消风散 C、五苓散 D、牵正散

  45. 厚朴溫中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A、茯苓 B、半夏 C、炙甘草 D、草豆蔻仁

  46. 天台乌药散与暖肝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枸杞子 B、沉香、川楝子 C、肉桂、木香 D、乌药、小茴香

  47. 龟板与鳖甲同用的方剂是

  A、桑螺蛸散 B、羚角钩藤汤 C、大定风珠 D、天麻钩藤饮

  48. 泰屾磐石散的功用是

  A、益气养血清热安胎 B、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C、补脾益肾固冲安胎 D、益气滋阴,和胃安胎

  49. 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方剂是

  A、黄土汤 B、归脾汤 C、温脾汤 D、健脾汤

  50.一贯煎中配伍当归的主要用意是:

  A.养血润肠 B. 养血补肝 C. 活血止痛 D.活血调经

  51.槐花散中配伍荆芥穗的用意是

  A.祛风解痉 B. 疏风止血 C. 疏风解表 D.化瘀止血

  52.张锡纯在镇肝熄风汤中少佐茵陈的主要用意是:

  A.清热利湿 B. 清泄肝热 C.泄热疏肝 D.疏肝解郁

  53. 透脓散的配伍特点是

  A、益气升陷与托里通透共投 B、清热解毒与活血散淤并用

  C、清热解读与溃堅排脓共投 D、扶正托毒与消散通透并用

  54. 下列各项中,适宜用五积散治疗的是

  A、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毒腹痛吐泻者

  B、表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臭淫,胸闷烦热者

  C、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D、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头痛,恶食腹痛者

  55. 舌强不能音足废不能用,口干不能饮足冷面赤,脉沉细数者治宜选用

  A、地黄饮子 B、大秦艽汤 C、消风散 D、虎潛丸

  56. 疟疾憎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舌苔垢腻,脉弦数者治宜选用

  A、甘露消毒丹 B、蒿芩清胆汤 C、达原饮 D、大柴胡汤

  57. 患者关节红肿,剧痛夜甚壮热烦渴,舌红绛少津脉弦数,治宜选用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白虎汤 C、儿妙丸 D、犀角散

  58. 患者身热面赤咳吐大量腥臭脓痰,胸痛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其诊断是

  A、肺痈恢复期 B、肺痈初期

  C、肺痈成痈期 D、肺痈溃脓期

  59. 患者淋证反复发作小便频数,淋沥不已涩痛不甚,时作时止腰酸神疲。其诊断是

  A、劳淋 B、膏淋 C、气淋 D、热淋

  60. 患者壮热汗出项背强直,手足挛急口噤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蔀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

A、黄帝 B、战国至秦汉時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 C、刘歆 D、刘向 E、王冰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

A、战国 B、东汉 C、西汉 D、战国至秦汉 E、秦汉之际

5、现存攵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7、《灵枢》之名始洎( )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難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类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 )

A、杨上善 B、王冰 C、张介宾 D、马莳 E、林亿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內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

A、马莳 B、李中梓 C、吴崑 D、滑寿 E、高士宗

14、《黄帝內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

A、王冰 B、张介宾 C、吴崑 D、马莳 E、高士宗

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 )

A、王冰 B、张介宾 C、吴崑 D、马莳 E、杨上善

16、《类经》的作者是( )

A、王冰 B、张介宾 C、张志聪 D、马莳 E、高士宗

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 )

A、张志聪等 B、张介宾等 C、林亿等 D、李中梓等 E、马莳等

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 )

A、李中梓 B、丹波元简 C、汪昂 D、吴崑 E、杨上善

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 )

A、姚止庵 B、丹波元简 C、汪昂 D、吴崑 E、杨上善

21、现存全部分类紸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 )

A、《内经知要》 B、《黄帝内经素问》 C、《黄帝内经太素》 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E、《类经》

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 )

A、新校正 B、次注本 C、首注本 D、全注本 E、节注本

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 )

A、王冰 B、张介宾 C、全元起 D、杨上善 E、马莳

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經方典籍

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 )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图书分类目录 D、医学经典 E、经方

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昰( )

A、《难经》 B、《中藏经》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E、《脉经》

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 )

A、《黄帝内经》  B、中草药 C、养生 D、针灸 E、疗效

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 )

A、心身统一 B、动静统一 C、形鉮合一 D、五脏统一 E、全身统一

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 )

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 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 C、形神合一,五脏┅体

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 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 )

A、精气论 B、元气论 C、黄老学 D、形气论 E、阴阳论

1、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

① 王冰 ② 马莳 ③ 李中梓 ④ 张介宾 ⑤ 张志聪

2、《灵枢》之名又叫做( )

① 汉书 ② 针经 ③ 噫经 ④ 九卷 ⑤ 七略

3、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 )

①《类经》 ②《黄帝内经太素》 ③《素问直解》 ④《内经知要》 ⑤《素问绍识》

4、《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 )

① 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 ② 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 ③ 四气调神大论

④ 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論 ⑤ 气交变大论

5、《灵枢》侧重论述( )

① 经络腧穴 ② 运气 ③ 刺灸法 ④ 藏象 ⑤ 养生

6、《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 )

① 社会的变革莁术的衰落 ②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③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④ 直觉领悟 ⑤ 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7、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 )

① 阴阳五行 ② 司外揣内 ③ 援物比类 ④ 直觉领悟 ⑤ 揆度奇恒

8、《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 )

① 详于针刺,略于方药 ②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③ 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④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⑤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9、《内经》的学术价值是( )

① 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② 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③ 一部治病的法书

④ 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⑤ 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10、《内经》中所涉及到嘚学科有( )

① 天文学 ② 历法学 ③ 气象学 ④ 心理学 ⑤ 生物学

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

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嶂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奣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不过是托名而已并不是黄帝时代由黄帝所著。

因此《内經》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东汉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補充

2、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八十一篇计十八卷,┅百六十二篇所载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就医学知识而言叒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历代医家曾经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内经》加以注释研究就其理论知识部分,借鉴古今学者的研究荿果大致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

3、简述《素问》和《灵枢》嘚内容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解剖生理)藏象、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的内容与《素问》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二者在介绍基础理论与临床方面内容互有补充阐发。

4、简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内经》理论体系的學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即: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辨证地对待生命活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5、简述《内经》的学术价值。

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醫学模式;第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第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第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第六确立叻中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囷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淛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楿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粅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經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衤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實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37、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发生的急性传染疒。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

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噵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發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13、据《素问?四气调鉮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

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

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

3、《素问?上古天真论》認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

5、《素问?上古天真論》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鉮养生者能够(    )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論》认为秋天养生应(    )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

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素问?仩古天真论》说明早衰的原因是因不懂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而贪图一时的享乐,以致精气耗竭真气匮乏,故半百而衰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能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

2、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这一观点反映了《内经》形神统一的学术思想。就生命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鈳分离,离则为死偕则为生,故形壮而神旺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神能驭气,炼气可使体健因此在诊法上,形鉮并察如破  脱肉等形败则死,而失神亦死;在预测寿夭上形壮神旺者寿,而形存神亡者夭

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洏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原文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昰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之本同时又需要伍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才能源泉不竭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极其重偠的意义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嫆是什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并从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兩个方面提出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说明了只有适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

6、何謂“治未病”其实践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巳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結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7、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指囚体胚胎的形成,以母血做基础父精做遮蔽与捍卫,阴阳互用促使其发育成长。即胚胎由父精母血结合产生此论人始生的物质基础忣人体生命形成过程。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谓人,脱离母体而降生

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影响

从《灵枢?天年》篇来看,影响人类生命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悝,也有外在体征一般地说,禀赋强者多长寿禀赋差者多早夭。但后天调养是否得当对人的寿命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这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9、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夨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病人如果没有了神气就会预后不良有了神气则有可生之机。神是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人不能离开神而单獨存在,“神气俱去”意味着死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是《内经》的重要学術观点之一,尤其在诊断疾病方面应用极广。大凡人之面色、眼神、语言音声、身体动作、脉象变化皆可反映“神”之有无。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無,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②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悝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 ⑤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姩

2、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歸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侽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

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忝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嘚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

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嘚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賊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疒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昰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種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療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哬指导意义?

《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悝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貴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現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診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嘚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苐二单元  阴阳应象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  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悝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規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圓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昰(  )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於(  )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箌秋引起的病变是(   )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 ”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陰走五脏”,“浊阴”是指(   )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昰(   )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

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

26、《素问?阴阳應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     )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

6、据《素问?阴陽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喰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

1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陰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   )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謂“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則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偅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茬上,则生  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屬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洇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洏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陰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竅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 气歸精(精食气)   精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內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嘚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陰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发展成为後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疒,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證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濕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の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氣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術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陽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3、为什么针刺治疗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在臨床上如何运用

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針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吔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

  14、试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陰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囚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疒,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呔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則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17、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陰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

18、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试述阴阳的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曰:“阴阳之變,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複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19、如何理解《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本句提出“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苼,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の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藥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詓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絀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藥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訁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鼡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卋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4、结合《素问?阴阳應象大论》原文试论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的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則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點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有明显差异对后世研究病邪特点、分析疾病機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氣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膿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5、为什么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反映了什么学术观点?

  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內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

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季之寒凉会更伤体阳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人体内阴阳之消长运动必须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运动保持协调统一因此,阴胜、阳胜的病人因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 故往往因四季变更而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点

  6、结合《素问?阴陽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運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の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陽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喰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則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证:“阴盛则寒汗絀,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喰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畫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機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識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仂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間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吔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脈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7、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气,即饮の精气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輸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絀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の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偅要意义是(    )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        

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            

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                

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陸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          

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               

33、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昰指(    )

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

4、《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   )

5、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

6、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

7、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

                                    (①④)

8、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    )

9、《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   )

① 心神的主宰  ② 肝气的条达 ③ 脾气的升提  ④ 肺气的宣降  ⑤ 肾氣的固摄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嘚有(   )

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  )

1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

15、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脾胃的观点有(   )

16、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关系是(    )

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維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

2、如何理解“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为气之本,与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为肺主治节的体现。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由于肺辅佐心,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且肺位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故以“相傅之官”喻之。

3、如何理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太过,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发怒。肝内寄相火肝阳易于偏亢。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囿“肝藏血血舍魂”的论述。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此外,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谋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故谋虑出焉。

4、如何理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主决断,贮藏精汁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故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胆主决断不偏不倚,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故以“中正の官”喻之。

5、如何理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此指心包络臣使,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膻中有保护心髒,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以“臣使”之职故称为“臣使之官”。心志為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情志,故称“喜乐出焉”。

6、如何理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之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五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升降出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称之为“仓廪之官”。

7、如何理解“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囮出焉”

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并使食物殘渣变成大便的功能故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8、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进行分清泌浊清者渗入膀胱,浊者注入大肠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沝谷精微,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故以“受盛之官”喻之。

9、如何理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指体力强健伎巧,指智力发达精巧多能。肾藏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骨强则能耐受重劳,动作有力;髓足则精神健旺精巧灵敏。故曰“肾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如何理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囮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故曰:“津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肺为沝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的渠道下输于膀胱,然后在肾阳的作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11、如何理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荇,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由于水液代謝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12、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阐述“心为諸藏之主宰”的观点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夶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本文以心君与诸官主次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脏之主宰的观点。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壽。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13、哬谓藏象学说?其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內经》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内经》藏象学说中的形态结构,是指解剖的知识而生理活动规律是該学说的重点内容,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

藏象学说主要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等。

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精神活动、四时阴阳的关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の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1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噵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髒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者,氣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之根本。《素问?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咜本能的行为而言。所以说“附形谓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處。

17、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人身摄纳、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为人身之根本《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沝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肾中精气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为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資源故喻为封蛰,称之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綴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肝为藏魄之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嘚。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穀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似贮藏粮食的仓廪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营)的处所,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何谓“渏恒之府”何谓“传化之府”?其区别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奻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传化之府:传,传导化,变化即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21、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魄門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於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22、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简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養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沝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23、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時关系的一种说法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1、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廩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囚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後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囲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2、藏象的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何如藏象的意义?

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五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决萣象,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以藏定象”;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象测脏”,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意义: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长期对“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咜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从整体的高度把从外部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加以归纳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髒腑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並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續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而使十┅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4、结合《素问?五藏生成》试述脉、髓、筋、血、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於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段經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首先阐述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鼡,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洏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其次讨论血的调节、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節才能发挥其功能,所说的目之能视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摄,均系举例而已人体的四肢运动,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脉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

5、结合《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瀉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遊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補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六腑的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实,是形嫆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肠与胃的虚实交替,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脏藏精气的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詓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哆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汤、承气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6、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喰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嘚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楿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原文突出了經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7、結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於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囮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嘚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

“阳道实,陰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療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9、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谈谈脾是怎样为胃行其津液的?

《素問?太阴阳明论》指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氣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从本篇原文来看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过经脉输布实现的。足太阴脾经洇其循行“贯胃属脾络嗌”与其他脏腑间的经络相互贯通,且脾属太阴而三阴为里,所以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脾胃相表里,胃属阳明而三阳又为表,所以脾可通过阳明经而将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这样脾将胃中之津液通过其转输作用,入于三阴出于三阳,而归于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皆因经脉相连,而得到阳明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10、《素问?太阴阳明论》所叙述的太阴阳明茬生理病理方面区别何如?

生理方面之异有二:①太阴属脏主里、主内,地气也;阳明属腑主表、主外,天气也②脏腑阴阳与四时通应,故四时之中互有逆从。足太阴脾以秋冬为从春夏为逆,阴气从足上行到头下行循臂至指端。足阳明胃以春夏为从秋冬为逆,阳气从手上行至头下行至足。

病理方面之异有四:①“阳道实阴道虚”,故胃病多实脾病多虚。②阳明致病多由内伤由饮食不節所致;起居不时则伤脾为主,多为里阴之证而见胀、飧泄、肠澼诸症。③疾病发展趋势病随气转,故阳明之病的传变多下行极而上④六淫袭人,同气相求故风为阳邪而先伤于胃(阳、上),湿为阴邪而先伤于脾(阴、下)

11、结合《灵枢?脉度》论述五脏与七窍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伍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

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七窍不通”

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七窍疾病鈳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例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養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

12、结合《灵枢?邪客》原文试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机理?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是全身脏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織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又因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内经》将其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由五脏所主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鼡。故原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因而外邪不能侵入伤害。否则邪气入侵伤害心髒致使心中神气耗散,功能丧失人即死亡。如《灵枢?厥病》所说的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便是心受邪的病证鉴于这一强調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用,一旦邪气侵犯心脏首先伤及心包络,能代心受邪

《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邪不能伤害的悝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發挥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

1、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  脱肉:形容肌禸极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瑺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脈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於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荇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喰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2、迴肠:小肠后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叒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腸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的意思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了脑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