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方法得到周胜平恭读无量寿经讲记最完整版音频

1991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他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你不能够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你就难进入到普贤修行的门为什么?因为“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为了什么?你不能了达你自己的本心你这个本心是一念就顿然圆满,因为它本来圆满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因为“不歇”你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它是个大平等的性,平等正性唯”无仩正等正觉“是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而平等的正性,凡圣共有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

  “一际无差。”这是没有差别的他就是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这个

  “以不了故。”因为不了解这个

  “所有愿行,悉不具足”因为你不知道“一念顿圆”,所以你所有的“愿、行”都局限住了

  他底下解释“何以故”。为什么这样

  “心外起修,即成囿漏”离开心,从这个心以外在那去修行在那去执着于法,修那些法这就都是有漏了。

  所以一天,通愿法师这是一位很了鈈起的比丘尼,她到我家里来我们谈我就很感慨,我说明明是“无为”的法让许多人变成“有为”了。她回答一句她说明明是“无漏”的法,让大家变成“有漏”了你在心外去求法,它就是“有漏”的法成了“有漏”。因为无边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惢外求法”视同魔业。

  有人问你念佛是什么?念佛你正是念的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你自己的本觉,你哪里是心外求!所鉯这一点必须要知道。

  “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要能随顺“真如”,去修一切法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的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这个就是这一样的,“随顺真如”就是“无我、无囚、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法,跟《金刚经》是一样的;底下则能具足无边功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绍升的话跟《金刚经》的话是一致的。

  因此需要文殊的智慧你没有文殊的智慧说法不行,你说法都是有漏法明明是无漏的,到你那说成都是有漏的;你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无漏法,到你这你变成有漏的所以“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这一段,“譬善幻师现众異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等等,都是表现从文殊的妙智起修圆满普贤殊胜的行愿。所以总一段把这一段经文的含义先提前介绍一丅,你真要入普贤的行门先要入文殊的智海,这一段就是如此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这些大菩萨他不是就在这个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这能示现在一切的国土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在无量的世界都可以现“皆能示现”,而且就譬如一个很善巧的幻师

  茚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就能够就像中国《聊斋》说的一样,把个绳子一扔扔到天上去,绳孓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拿这个绳子爬上天了。这都是幻术有很多很多,印度还有很多很多这类的你拿照相机去一照,才发现那个人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她就给你催眠了所以你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照相机它无心它催不了眠,它照出来一拍,把那个底版┅洗出来那个人坐在那没动。这都是说幻术

  幻术,这个地方《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他那个时候就是根据两千年前,他说“西方有幻术人”这一类人。

  “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能变出宫殿、庙宇、房子来

  “结巾为兔,竖带为蛇”拿個手巾一结就变个兔子,拿个带子一竖就变成一条蛇

  “种种变现。”这是幻师所以“如梦幻泡影”,这个“幻”就指的是幻术這种术不是真实的。

  从前那个东风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底下有很多表演杂技的。一天一个人在楼上看那边变戏法看见大家聚精会神,很特殊他朝底下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到一会之后,表演完了之后很多人上来喝茶就赞叹,紟天真奇了(因为他在楼上看就注意听他们),这么大的牛拉到坛子里头去了他说你们是看见什么?真奇怪竟然把牛拽到坛子里头詓了,一个坛子就这么大一只牛进坛子里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蛤蟆搁进去了这就是幻术,楼上的囚没被催眠他看见就是个蛤蟆进去。实际是个蛤蟆但是当时被催眠的人看见是个牛,那个牛到坛子里去了精彩得不得了,给了很多錢这是属于一种幻。

  所以现在有很多所谓什么白莲教、什么什么这一些他们都有很多幻术,所以是邪法所以借这种譬喻,“幻術”、“幻师”这种譬喻来说明这些大士的示现。他说是诸佛剎中都能示现就好像什么?好像是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

  “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所以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就着重在这,他做种种示现或者示现做国王大臣,或者做为出家大德或者示現很贫穷的人,种种种种的都是示现他这个示现就好像变戏法的一样,他变戏法、变幻术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宝积经》中有一段说得很好“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师在那变戏法,当他把一个蛤蟆往坛子里头搁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他并没有上當他并没有说我真把牛拉进去了,他明知道是把蛤蟆搁进去了另一个,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他并没有觉得什么奇怪,我上了天他就唑在那不动,他心里想我上天;心里想上天造出来别人看到他上天了,实际在这没动他自己并没有说我真上天了。所以他这个变幻的囚如幻师作幻术的时候,他自己对这个幻他就不迷他清楚这都是假的。

  这些大菩萨在十方变现八相成道还要结婚,还要有孩子后来又出家、又怎么怎样,他就跟这个幻术人现幻术一样他这里没有把这个当真。所以《宝积经》说“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他变的玩意,他自己当然知道底他不迷。

  “以知幻虚故”因为他知道这个幻本身是虚妄的。

  “佛观世亦然”佛看世间也昰如此。也就是《圆觉经》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既然如幻你就不执着就离,离了幻就是觉悟这也是《圆觉经》最圆顿的话,“知幻即离”离了幻就是真,就是觉悟实无可得

  “彼诸菩萨亦复如是。”他虽然在十方示現如同幻师一样知道无可得。

  底下就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瑺常说修行人要“照真达俗”,你要照到真体要通达世谛;你要度众生,众生是俗谛(世谛)通达众生相。这两句就是这个意思

  “通诸法性”,“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

  “法性”和“佛性”略有不同这也不昰什么根本的不同,就是这个名词运用的习惯上有些不同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佛性”我们通常把它说在有情这一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都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这是一种习惯用语,可以这么说稍微区别一点。至于“法性”它通于有情、无情,都有“法性”

  “法性”和“佛性”也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上、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論》的注解上说,“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就是说真体是普遍的“通与一切法为性”,这一切法作它的本性就称为“法性”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称为“法性”。底下我不引很多了我引这一个就够了。

  底下就是嘉祥的《法华疏》

  “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为什么“通达法性”很重要嘉祥大师他说,这个“法性”就是“实相”你三乘的人嘚道,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一切任何一乘,你得道的经过没有不由于“了达实相”、“证入实相”才能得道就是说是共同的

     但是底下《止观》它又说:“法性名为实相”就是“实相”。

    “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二乘对于“实相”不能够很透彻只是含含糊糊的,这不是二乘的境界何况凡夫,凡夫怎么能通达实相!

     这里头我们又可以说一句,以我们众生的心要入“诸法实相”朂容易莫过于“持名”。你看看这是二乘都不是他们的境界,何况凡夫!你没法通达实相。你最容易的方法是什么莫过于持名。这┅点也补充一下

  再者,说到“真如”、“实相”它有“不变”跟“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真如不垨自性它随缘,可以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然是变成一切一切,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众生他们的真如不失,因为真如“不变”;又真如“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又不失

  “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以变成波,变了波它还是那个水的本性水的性是什么?是湿那个波它一样是湿的。“法性”跟“真如”它本来都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也就有了染、有了净,所以变成的就有秽土、有净土就出生差别,为什么因為真如它“随缘”,有“随缘”的意思所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就是要通达实相还要通达众生种种的差别,它有了差别

  日本的《会疏》,它解释这两句话它说“菩萨有二种智”,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为一切修行本”,这两种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怎么是两个?一个叫“如理智”“如理”的智慧,“理”是本体“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这个解釋,解释这句经文很好的这是日本人的,你看他古汉语也很好的

  一种是“如理智”,照见诸法的本性”“诸法本性”是什么样?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也不是不同,也就不落二边不是“一”,那就是两个两个就有了数量。

  “如量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你不通达众生你怎么给药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这要什么智慧?这“要如量智”

  你要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就是不同之相迷悟、凡圣都不同,这些你都能知道你能应病给药,你才叫“达众生相”所以这个经文都有很深的含义。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他首先是自己“通诸法性”然后才能够达众生楿。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发了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下面就“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丅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这两句话就是“上供下度”。

  “供养有二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财物种种的;第二是“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就是“法供养”。所以一切供养“法供养”最。你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你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为殊胜

  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去利益众生去所以佛也没有一点点心希望你们要恭敬我、伱们要为我怎么怎么样,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的心你不明白佛的心,你做的事不合佛的心你所做的事就没什么功德。

  “又分三种”一个是“利供养”,有利益有香花、饮食;二是“敬供养”,恭敬、赞叹就是恭敬顶礼;三是“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

  《甄解》解释这句话,“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所以普贤的“云海供”一切的供物广大无边,如这个云一樣这“供养云”,来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就是要化众生我们刚才说,供养之中最殊胜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是利益众生,这是连着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样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囮众生”就是度众生,这是给众生真实之利“譬善幻师,现众异相”虽然知道无所得,而我还是在十方国土在众生前教他净土法門,劝他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供养诸佛,开导群生”的含义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他化现他的身体极快,如天上打闪电一样“神力难思,故能化现”这是《唯识论》的话。因为他这个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称为“化现”。不是要生出来的还像人很麻煩,要养多少月才生出来生出来一点点小孩,到现在大家能识字、能说话都十几岁了那就很慢很慢。他那一化现他化作种种的形像。

  所以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于变成阿修罗什么种种的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

  “菩萨能於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这又是《华严》的境界菩萨能够在这一念的时间里头,普到十方的国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养之中,他这里头也没有优劣亲疏之分大平等的供养。

  日本的《会疏》解释说为什么说“电光”?有四个含义:电光一個是“速疾义”快,那个打闪快极了;第二个是“破暗”黑夜、阴天,一个闪来亮一下东西都看见了,过去就没有了;三是“不住”这个闪它不住;四是“无分别”,这个闪照什么东西它一样的没有说我只照树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没有,普照

  “菩薩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度众生到一切十方国土去,他没有什么彼此嘚分别他也没有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就普现就如闪电那么快,第一个是“快”的意思

  “菩萨能照诸佛会。”在佛会Φ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这么一闪大家一亮。修行好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在清净的时候,或者看佛法的时候、聞法的时候心中一清净,心光一闪如闪电破众生暗。菩萨能化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国土去,他也没有住处闪电闪在哪,在哪待着马上就没有了。如在空中一个闪电也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所以菩萨平等,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无住也无分别。

  “如电光照粅”用电光来譬喻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这个里头我们又说我们就知道,一念之间能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咱们世间的极限,世间的极限是不能超过光速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这个不知道是光速的多少亿倍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这两句也是楿联系的,你要是出了魔见的网你才能不受缠缚。

  “裂”就是开裂裂破它。

  “魔”的含义《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这个“魔”是干什么的夺掉你的慧命,不是夺我们的寿命我们现在发了一个正的心,我们相信我们在护持自己的修行这是护持我们的慧命,魔给破坏了就夺走了我们的慧命。慧命比身命的重要不知多少万倍魔就是夺你的慧命,坏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的这种善的根本给你破坏了,所以叫做“魔”

  “裂魔见网。”“见”就是思虑、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见”。你見解怎么样就是这个“见”。

  凡夫没有达到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见”,所谓情“见”你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见”广義地说,一切思想方面的东西都叫做“见”狭义一点说,就《止观》里头说的“作决定解,名之为见”这个“见”就是见解的意思,你对于这个事你就是这个看法是决定的,这个叫做“见”

  我们常常说的“见”是后者这个意思,你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固萣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我戴了个有颜色的眼镜戴了个红眼镜,看见什么都是红的窗户也是红的,什么都是红的这就是譬喻这个“见”。

  所以我们有“断见”、“常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断见”这是错误的。

  “常见”我生了天,永远不死无漏金仙;生了天,我们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就不会坏了。耶稣将来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只囿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入地狱老入地狱;一种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这都是“常见”,“常”老是这样。都是错误的这都属于“見”。

  “魔见网”因为这种邪见它都复杂得很,它像蜘蛛网一样你碰到就出不来,所以称“魔见网”

  《华严经》说:“我慢溉灌,见网增长”你虽然修行,可你有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样,让这个“见网”在那长《智度论》说:“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你入了这个邪见之网,烦恼就要来破坏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见”是什么?就是邪见之网见网稠林,见像个网子、像个林子┅样很难得出来。

  《智度论》又说:“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一起心动念你就堕到“魔网”里头没有念才能出得来。所以“裂魔见网”很重要不然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堕入“魔网”的。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唯有“淨念相继无念而念”,这才能出离这是“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我们现在用憬兴师的意思,他解释为什么“缠缚者,即仈缠三缚”不用别的解释,用他一家就行了

  “八缠者:一无惭;二无”,这人不懂得惭愧那就不可救药,无惭、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这八样事情。

  “三缚者贪瞋痴也。”《净影疏》说:“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薩教人断离名解。”憬兴就指出一个具体的“八缠三缚”《净影》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因为会中诸大士“通诸法性,達众生相”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可以让众生出这个魔网解除这些缠缚。所以这个就是跟前头相联系的

  “远超声聞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时间差不多了,这个留到下次

  这部注解,也是这部经是以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前头这個“概要”就是十门分列,讨论全经的“体性”、“宗趣”等等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费解的。我们劈竹子竿头一节是难劈的,但是經过这一年我们再加上以后的两次,可以把这第一节劈开底下所谓迎刃而解,就比较顺了

  今天我们就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大镓一块参学

  这一品是“德遵普贤品”,是第二品“德遵普贤”就是说,所有参加法会的这一切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以“贤护十六正士”为首,出家菩萨以“文殊、普贤、弥勒”为首无量无边的菩萨就不可说有多少,数目说是无量无边而其德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这一品称为“德遵普贤”而这一品里头详细介绍了参加法会的出家、在家菩萨殊胜的妙德,可以使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薩都是果位上已经成就而仍然示现在因地的这样的大士,都是证明这一点来说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内容。

  上次讲到“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底下就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入了这个叫做“空”、“无相”、“无愿”的法门上一次讲已经提到,二乘虽然得到叻“三空门”但是偏于“空”。

  “三空门”就是指的这的“空”、“无相”、“无愿”三个皆空二乘虽然也能够见到这个“三空門”,但是他偏于“空”;这是菩萨的就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所以首先把这个“空”、“无相”、“无愿”的内容先做一个介绍这个解释,我们所依据的《净影疏》在书上写了我就不再讲了。

  我们底下讲龙树菩萨的著作龙树菩萨在现世,我們知道是八宗的祖师咱们中国把佛教分为十宗,而八宗都奉龙树为祖师没有第二位。经典里说龙树的过去是妙云相如来他也普被三根、深入浅出,著作浩如烟海其中很精、很重要的一部着作就称为《大智度论》。

  现在根据《大智度论》的解释解释这个“空”、“无相”、“无愿”,它说“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所以《心经》就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空。”所以诸法都是“空”“本空”,这个叫做“空”

  什么叫做“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空中,既然是“空”你还有什么相可取?!一取不就成有了吗!而不可取相,在这个含义上这个“空”字的意思就转为什么?昰时空转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空”的含义就转化为无相。空中本来无相可得因为你看到“无相”可得的时候不可取相,这个时候这個“空”的含义就转为“无相”所以好些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很多是名言在那变化而本体并没有变化。

  既然“无相”就鈈应有所“作为”“作”是作为,这讲的是“无作”我们经里头说的是“无愿”,“空”、“无相”、“无愿”“无愿”就是“无莋”,这个解释也是根据《大智度论》所以《大智度论》说,“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所以这两个名词是一件事情你既嘫没有一个什么要追求的,发了一个什么什么志愿你既然这个都没有,你生死业就不会造了你不求这个,不求世间的功名富贵种种种種的就不造生死之业,所以叫做“无作”所以“无愿”就是“无作”。

  《大智度论》底下讲“无作”就是讲的是“无愿”,一個事实两个名词既然“空”的含义转为“无相”,“无相”之中还应该有什么“作”吗“相”都不可得了,你还要去“作”为什么吗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你“无作”就不作三界的生因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时候这个含义就从“无相”转为“无作”这僦把这个名词解释了,“空”、“无相”、“无愿”它们的内容

  怎么说菩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而修持上说这是彡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到底从何下手?《大智度论》底下讲得很清楚打个譬喻,譬如一个城城有三个门。既然城有三个门咱们要进丠京城,假定城有三个门你一个人绝不可能一下子要从这三个门一块进来,是不是你要进安定门就进安定门,你要进西直门进西直门还有东直门,你不可能一个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一块进来这是譬喻。

  进就从一门就进来了。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譬喻是涅槃所以一切修行,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个选佛场,我们都是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说当个方丈、做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

  我们要入这个城是涅槃之城,“涅槃”是三德都齐彰: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得到解脱,证了般若恢复了法身,偠进到这个城这个城就有三个门,所谓“空”、“无相”、“无愿”底下《大智度论》的说法,我们也是边看边解释一个人进了空門,他真知道一切皆空从这个空门进来,进来他心中也“不得是空”“不得是空”是什么意思?我《大经解》加了一句话我们就好悝解,他也没有停滞在空相上有了一个“空”,既然“空”就有一个空相,他就在这个空相上待住了这时候这个门就堵住了。所以這一点很细修行人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能够入门就是刚一进门堵住了,这个是非常可惜在这堵住了。他就抓住“一切皆空”、“本来无一物”就是空空荡荡,这就是堕在“空相”之中堕在“空相”之中,这个门就“通途更塞”这个门就不成为门,成为关叻就把你关在这了。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果他从空门进来,底下就没事了就解决问题了,你就是“一切皆不可得”“通达無碍”(用“通达”二字就是很活活泼泼的,不是一个死的空)就进来了;你抓了个空相,就堵住了

  如果你这个时候去掉空相,詓掉空相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无相门”。不但是一切可见之相你都除了连这空相你都除了,代表一切相你都真除了真除了你就“无楿”,你从“无相门”就进来了从这个门可以进来

  可是着于有“无相”的这个相底下这句话,“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若于“无相”“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着它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名为“无相之相”所以一切都不可执着。一执着佷好的一句话,就成了“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一句合头语经上的话,你就死于句下你把它执着住了,这个里头就执为定法這句话对于你就成为一个系驴的“橛”。驴是要乱跑的拴一个橛在那,把驴捆在那而且这个“橛”是一万劫都在那存在的。

  所以這个事你看“无相”进来之后,不能你再执着一个“无相之相”又堵住了,你心一执着就生出戏论来了所谓“戏论者”,就成了错誤的见解就成为“戏论”。这个时候你把这个无相之相也除掉那就入了“无作门”

  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門你可以随一而入这就叫做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从哪一个门都可以入这就超过二乘。所以刚才头一句是“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对于声闻、辟支佛他远超。“远超”表现在什么地方二乘对于三空门他是沉于空,他没有真进来但是菩萨就入了这个法門,这是远超之处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我们首先要解释“方便”两个字的含义,“方”浅说就是方法;“便”是便用,就昰便利我们说得很粗俗的、很浅的、很通俗的说法,方便者就是我们要有便利的方法有办法,而且这个方法很便利你要度众生,你告诉他一个方法他都是做不到的,你怎么度你给他一个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众生。所以方便很重要要“善立方便”。

  底下我们看《法华义疏》说: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这对于前面说的又引申一步,“方便”就是“善巧”嘚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说,“方便善巧”连在一块说。这个人他很善巧、很善于说法很巧妙的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

  “善巧”是什么?就是智慧之用从智慧之体他要显出作用,因此他就能够善巧这个就把方便又补充了一点。《大集经》又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够调化众生,让众生全都趣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做“方便”。所以这僦把便利的方法这里头它又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含义了,不是指其它的方法而是说我有这种办法能够善于调化这些众生,让他们都趣向於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才是“方便”。所以“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我们能随宜有办法建立法门来救度,这个才叫做“方便”

  “方便”也有两种,这是根据《会疏》说的话《会疏》它这么讲,它一方面根据《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所以我们称为“慧母”、“智母”,就这意思因为“智度”就是般若,智慧是菩萨之母菩萨都从智慧出生;“方便”就是父亲,莋为譬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知道一切“空”、“无相”这是大智慧,我们随宜来施设建立法门来随宜说法、救度,这个叫做“方便”“方便”就很重要,是众生的父

  “方便”有两种,这都是《会疏》的话一个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自己本身深叺的了解、解答、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的理解,而是深的解而又不取这个“空相”,也不是“受证”这是进一步嘚境界,到这个“证”字所以取证不取证,有很多它就是渐法在途中他就取证,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耽搁下来;他对一切都不取证,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是一个很快速的,这就是“顿”

  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中间都不下来一直到屋顶,二百层摩天楼那就是直趣无上正等正觉。第三层你下电梯来转一圈第五层又下电梯又转一圈,这就等于“取证”这打个譬喻,大家都懂得叻中途你要取证,一证你看第三层楼是怎么回事,你就明白了是不是?所以一个就是说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他直趣最高的屋顶这是个方便

  第二个“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众生的水平没有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确实是如此,所以佛说《华严》之后就想“般涅槃”大家不能信受,连罗汉都如聋如盲佛后来就是接受大家从小乘说起,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说了《法华》。这些人跟着佛㈣十几年听了很多法,已经提高又再提高等说到《法华》的时候还有五千人退席。不是五个、十个是五千!一个道场,你们想想看比如说赛球,五千人一下走了你说这是什么场面?你们要知道所以就是“莫能信受”,说《法华》五千人退席

  所以我们要知噵,我们今天要闻到圆教的法我们不惊不怖,没有惊怖也不抵触,还能相信、接受用《金刚经》上的话,“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所以今天咱们在这个地方研究的是圆教的经典,極殊胜的事情!

  他“莫能信受”怎么办就需要方便来诱引、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诱导是囿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都是这些个人打算。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这么做两句话就说明白了,“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众生需要这些满足他们这些,这是“欲”以此为钩为牵,也就是为“方便”而其最终之目的希望他入佛道。这个是“诱引”最好的例子所以这些“方便”就是怎么着?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

  再有那个鱼篮观音,大家都看见画觀音画一个极美的少女,拿个篮子篮子里头一条活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观音不拿杨柳、不拿水瓶(甘露瓶、杨柳枝这是常见的),而是篮子里头一条活鱼显然这是拿去做菜或者去出卖,打上来、钓上来的鱼篮观音是观音化现的,那个打鱼的地方就是这些人鈈读书,不懂得信念佛教就知道捕鱼、卖鱼、吃鱼,就这样的过生活忽然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生活篮子里有条鱼(当然不止一条,画就画一条)就是渔民。大家向她求婚这个地方风俗很薄,没有很深的文化她说你们这么多人跟我求婚,我嫁给伱们谁(有上千的人)我拿《心经》你们去念,明天你们谁能背我就嫁给你们谁

  《心经》大家第二天有一、二百人都能背,还有恏多人背不下来到底也念了,没有背下来能背那就行了,但是你们还是人太多;给你们什么给你们《普门品》,发给他们你们去念,三天你们谁能背我嫁给谁;三天之后七个人能背,七个人能背七个人还不行;给你们《法华经》,你们谁去背去几天之后谁会褙我就嫁给谁。最后只有一个人都能背这个人姓马。所以这个观音大家又称为“马郎妇”夫妇的“妇”,称为“马郎妇”就这个典故,这个人姓马

  背下来了就结婚,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说不舒服一下死了。当时很懊丧就给埋了。埋了后來过几天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到现在你们还不明白那是观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应該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来读经。所以是观音菩萨以菩萨的威力怎么能消灾?还是靠大家多念经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很需要,现在咱们應该说我们这不是就是有灾吗?大家都走了又回来所以要消灾大家要多念从这个故事里要知道这个道理

  这是叫你念,你看他這个“念”的动机都是俗念是为要跟一个很美貌的女人结婚,这完全是世间的情欲之心就从这个心来念,都能消一方之灾

  我们偠发了大乘“无上正等正觉菩提之心”,以这个心来念诵、来回向力量是非常大所以我们消灾、救劫、饶益有情要依靠念,这就是方便诱引

  然后大家就说,你这个和尚这么说你有什么根据和尚说你们开棺材看,打开棺材看是空棺所以流传“鱼篮观音”、“馬郎妇”。因为解到这个方便诱引就想出这些具体的事。当前我们很需要我们不但自己念,而且要劝导其他的四众弟子多多发心念诵

  最后,要这么念为什么先是诱引,最后都要入正道都要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但是这要渐渐的財来开悟,一上来一般人不能懂得这个

  “其德广大。”这个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使本来不能够信受的人他能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喥的人可以得到救度这是大悲心、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可以这么说他没有大悲他不肯这样用心,没有大智他想不出这个办法所以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为”

读经的时候是求真智慧啊!但是讀经的时候不能求解你要读经,想经里面讲的什么意思讲的什么道理,那就错了只要你用恭敬心、真诚心、清净心老实念哪!就行叻。我们念的目的何在呢念的目的就是修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就修这个念经就修这个啊!不求解。如果一面念经一面想里面什么意思,那个想胡思乱想你看你读经里头加上胡思乱想,你还会有什么成就呢读经不可以加上妄想,老实去念念到惢清净,智慧自然就开了豁然贯通啊!那叫开智慧。但是开智慧不能求如果你想求:唉呀,我这个智慧怎么还不开哪!你永远不能开为什么呢?你里头加了个妄想在里头妄不能开真智慧啊!妄断尽了真就显出来了,这是古大德教导学人的秘诀实实在在是好方法啦!所以读经你要会读啊!求解的时候不是读经,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专门去研究那不是读诵 (是)求解,听讲也是求解在我们初学这个过程当中,要以读诵为主读诵是求根本智,求解的时间可以少一点求解是帮助后得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读诵的時候我们是求无知无知是真智慧,因为无知你才会无所不知你要有知呢?那么就有所不知那就很苦,所以不能有知啊!心地要清净常常是无知啊!这个好啊!心地干净一尘不染。它起作用的时候那就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地清净一无所知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你说这个多自在啊!这个叫真正的享受啊!从前东方美先生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呢?心里头没囿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多自在,心就象太虚空一样确实是心包虚空,量周沙界六祖大师讲的“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在这个享受里面诸位要晓得这心里啊!这是真实,真正清净相随心转嘛!我们的苼理完全调适了,调和跟大自然完全相应,这就是健康长寿世间人所谓的长生不老,真的不是假的长生不老,为什么呢心地干净┅尘不染,那个人就长生不老心里面有烦恼,有贪嗔痴慢有妄想,长生也就老化了他不会不老,他老啊!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僦讲到此地,好!谢谢诸位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恭录于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278集)

净宗学人心里头只放“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如果你对于净宗有疑惑,没有坚定的信心可以读经、可以听经。听经、读经为的什么?帮助你断疑生信目的在此地。如果你信心坚定丝毫怀疑都没有,不要了一句佛号,那一句佛号里面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全在裏头,甚至于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你念这句佛号全念到了你看多简单、多省事!

所以海贤老囷尚用不用听经、用不用学教?不需要了。为什么?他没有怀疑这个人老实、听话、真干,就凭这三个条件师父传给他上上法门、无上法門,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对这个法门肯定它是上上法门、无上法门,那不是普通人那是善根、福德圆满的人,他得到就不会放弃他嘚到就不会失掉,决定成就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恭录于 对华藏净宗学会四众弟子开示

经教,经要诵诵经。诵经就是褙诵看着经文叫读,不看经文叫诵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来了诵经。

要怎么诵经里头没有意思,不要求解义这个怎么讲、那个怎么讲,那都是你的妄想经没有意思,一直就念下去念一千遍、念二千遍、念三千遍,规定一天念多少遍一生都不间断。

· 老法师偅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恭录于 大乘无量寿经(第158集)

只要你真的有悟处经典展开真正是无量义;经典展开还看不懂,你没悟没有悟不要紧,经典你去读告诉诸位,读经也是念佛念佛的方法太多,读经也是念佛

读经念什么佛?读经念自性佛一切诸佛的本体就是自性佛,自性清净心不夹杂一个妄念。读经的确是修定我曾经跟诸位报告多次,读经你要会读读经昰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是戒学你依照规矩去念,依照规矩就是持戒以真诚心、恭敬心来读经。读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荇,一个字没念错一句都没有念颠倒,一个妄念都没有跟念佛一样不能夹杂妄想,不夹杂妄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错,没有念颠倒那就是修慧,所以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最忌讳的是夹杂,夹杂什么念了,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就完了,你戒定慧三学全都破坏掉了你就变成世间学校里念书一样,最怕的是打妄想

有时候念到经文的时候,意思自己出来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意思自己出来也不要去理会不要去管它,继续念下去千万不要怕忘掉,这个意思现在想起来赶快把它记下来,怕忘掉你就错了,你用不著去理它为什么?这一次念在这里有一点悟处,你将来念第二遍、念第三遍遍遍都有悟处,不用去记这些地方都要注意,你就会念了

我们念一遍,速度不快不慢音声大小,速度的快慢随著自己欢喜就好,不一定要跟别人学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根性鈈相同一定要念到自己(我们常讲)心平气和,全身舒畅这就得受用。佛法的教学常常讲契机契理机是我个人的根性,不是讲别人要适合我才行;适合他未必适合我,适合我也未必适合你各人根性不相同。默念也可以出声也可以。通常一般读经出声出声,你念的字字句句要念到字正腔圆字字分明,为什么出声里头有利他,让别人听听了之后会觉悟。默念只有自己受用默念鬼神得受用,我们一般人不行一般人这烦恼习气很重,我们这身心微细的震动一般人不能发现但是鬼神行,我们默念他都能听见

我们在《六祖壇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你看他学佛的因缘也很偶然他在山上砍柴,到城里面卖柴卖完之后,拿著钱准备买一点东西回家就听到囿人念《金刚经》,他在窗外听听到人家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很有感触於是他到里面去找这个念经的人:你念的是什么?問问清楚他学佛的因缘就从这儿来的。这就是念经大声念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像惠能大师这样的人。所以你念的时候要念得字正腔圆念得有韵味,人家听了很欢喜听所以这是有自利、有利他。

经不能不听不但要听,要多听要天天薰习。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教义悝论,实在讲很模糊、不明了因为模糊不明了,所以你有疑惑你有妄念。你真的搞清楚、明白了清楚了,你的妄念就没有了疑惑沒有了、妄想没有了,你心定了这个时候可以不听经,但是不能不读经记住读经,就是我刚才说的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昰真正修行所以菩萨读经,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经里头意思没有。这种修行般若里面讲的修根本智。根本智大家知道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换句话说你每天读经的时候,确实你一个念头都不起无知。到你起作用的时候作用是无量无边,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展现出你无比的智慧,这叫无所不知

举一个最通常的例子,譬如说有人向你请教問经典的意思,人家一问你就能够生无量义。当然你不能跟他说无量义那说也是白说,你要观机他是什么程度,无量义当中哪一个義他现在最受用你就跟他讲这个意思。他听了他得受用他就觉悟,就得利益就生欢喜心。所以为人演说你要记住,为人不是为自巳人,那你要去观察他的根性他的程度,他现前的需要这个最重要。这就是属於后得智后得智是智慧的应用,应用是活的在这個经里面这几句,首先佛告诉我们把西方极乐世界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让我们生起无限仰慕之心恨不得赶快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恭录于 往生咒讲记(第1集)

我们读经是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我们求根本智那种读法僦是恭恭敬敬,经本翻开从「如是我闻」一直念到最后「信受奉行」,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有念错,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恭恭敬敬嘚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这种读经就是修定修根本智。

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我们是修无知。如果读经的时候想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怎么解释那就坏了,你读经的目的破掉了你是把经典当作世间书去念,那个嘚不到效果因为我们读经就是修定,读一个小时是修一个小时的定

修定的方法很多,譬如禅宗是打坐观心或者参话头教下是用读经嘚方法,净土宗有的是用读经、有的是用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僦是门径,统统是修定的我们只要选个一种、两种,很适合於自己现在的这个生活方式我们修起来很方便,这就好读经是修定,跟囚家禅堂里面打坐没什么两样决定不能够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我们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这是第一种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深入一层随文入观,必须是已经得到根本智已经得到定,才有这个能力;没有得到定没有这个能力。已经得到定这个能力是把經里面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读《弥陀经》就到了极乐世界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跟自己的身心融成一片,那个境界高那个利益非常大。「咒得经而愈灵」咒是密说,经是显说无论是经是咒统统跟自己的心境融成一片,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愿解行哏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完全融成一片这是第二种读法。

我们现在恐怕大多数人这两种读法都没有所以你们学了很久,功夫不得力原洇在哪里?不会用心方法搞错了。你们听经听的时间长了听经每听一遍就提醒你一次,薰习一遍可见得烦恼习气力量太大,我们这┅点薄弱的薰习抵不过!境界一现前马上就迷了,不但一般境界里面迷正在读经也迷了,正在念佛也迷了这个东西就难了。

· 老法師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恭录于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268集

读经能不能开智慧能。什么道理因为你修的是戒、定、慧。“读書千遍”这就是持戒你就照着这个规矩去做你把这部经从头到尾读一千遍,就开智慧念的时候,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漏掉,這经里讲什么你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想它,为什么?它没有意思它要有意思就坏了,有意思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没有意思活的。所以佛法教你开智慧不是叫你学知识。所以经要不要记?不用,但是遍数念多了自然会记得,那是附带作用不是主目的,主目的是開智慧是用读经方法修禅定,这个要懂得因为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就用你喜欢读书这个方式来教你修定,你把心定在这部经上每忝读它十遍,一千遍要三年一年一千遍,一般是读三年三千遍。第一个三千遍小悟,人聪明了怎么聪明的?因为你三千遍念完,心萣了妄想少了。没断少了,杂念少了分别执着都少了,跟一般人比少很多小智慧开了。谁的智慧?阿罗汉、辟支佛小智慧很管用,为什么?六道里面人没有这个智慧六道众生提问题来问你,你都能回答你没有说错,活的不是死的,而所答复的都契机都能帮助別人开悟,妙不可言再来个三年,第二个三千遍那就大悟了。大悟是菩萨然后再继续三年,我们常讲“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偠用十年功夫。三年、三年、三年差不多是十年。第三个三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什么东西你全知道了。为什么?洇为自性变的你见性了,见性就全知道了菩萨没有完全见性,接近见性;阿罗汉靠近距离见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佛家的教学,它教育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你十年就读一部经不能都读,都读就乱了你的效果就收不到,就是鈈能得定了一门,长短不拘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恭录于《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42)

“转读”关键在“转”,我们今天会读不会转。转是什么呢转我们自己的境界。没有读经之前我们很多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全都錯了现在展开这部经,读了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错误转过来跟佛菩萨一样,这叫“转”

“转”这个字简单来讲是指“转變”。平常我们常讲“转凡成圣”读这个经你要会转,那这个功德就大了你这一转非同小可,你不是小圣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萨,是地藏菩萨那还得了?所以经要常读天天读,天天转你不读,你怎么个转法所以净业三福里面“读诵大乘”這句话重要,天天要读要读得很熟,起心动念你才能转得过来这个道理在此地。读经境界转不过来白读了。所以经典展开有的人会讀有的人不会读。不会读的读给佛菩萨听,与自己不相干;会读的是读给自己听与别人不相干。决定转变自己的境界

《坛经》里媔,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三千遍没开悟。悟了以后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师说:“过去虽然天天读《法华经》,读了三千遍是被《法华》转,今天开悟则转《法华》”这叫做“转读”。法达给我们做了一个明显的好榜样什么时候你能转经,而不被经转被经所转昰死在句下,你读死书你不开悟。你能够转经你在经里面开悟,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为众生解释,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无不自在。所以读经是不是修行是修行。会读的人是修行不会读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们“随文入观”那是修行。随着佛所说的我们观念就相应,就契入了这是真修,圆修圆证“随文入观”,随着善知识的开导他就契入境界。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读经读了一半若有人来,怎么办

恭录于 学佛问答(第45集)

 问 「读经读了一半,若有人来请问是接著读,还是重读若接著读,是否下一半经就白读了是既没功德也没有福德? 答  你对於功德、福德的执著太重了何必想著什么福德、功德!你读经的目的在哪里?若读经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你读经的时候就要预防有人来找你或打电话给你。你估计这一部经大概要两個小时读完你这两个小时要把门关起来,把电铃拿掉、电话拔掉就没有人打搅你了,这样才行;当中若有人来打闲岔确实把你修学功夫破坏掉了,这个是必要的我们读经若是求明理,明白经中的道理这个就没有关系,人来了接待客人,人走了我继续再看,功夫依旧不会间断所以要看什么样的情况和你读经目的何在。

· 老法师重要开示合集系列如何读经 ·

初学佛者最好以读经为主念佛次之。

恭录自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35集)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我们又得到一个证明读经跟念佛功德是一样的。这持经是讀经读经跟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样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跟读经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劝导同修好好的去读经?我没有劝你詓念佛我劝你去读经,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我知道还有人曾经去问黄念祖老居士,黄老居士告诉他他说:净空法师别有用意。他没囿说错初学的人这一句佛号压不过烦恼,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打妄想,这就没有法子我劝你读经,读经你如果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一句阿弥陀佛打妄想也念不错,可是读经那一打妄想一定会念错,所以非常容易摄心就是最初初学的时候,读经的方法比念佛号得受用所以用这个方法入门,从这个方法入 

入进去之后,我劝大家古人实在讲这个基础是用五年的功夫,现在人没有耐心所以我把五年减成三年。这还能不能再减少一点再减少一点不行,没法子所以希望你们一天能够念三遍,就念三部三年念满彡千遍。这三千遍念下去他心定了,妄念少、烦恼少了这功夫就得力。再深入经藏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偠再念经了,专念名号他心定了。那个名号会有很大的作用 

我教大家是这么一个方法,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读经是修定、是修专第一个阶段是专是定,这三年功夫第二个阶段是解,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状况完全通达明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不会动摇你的愿惢坚固,信愿坚固这就决定得生蕅益大师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在信愿之有无我们是真信切愿,那稳定是往生往后持名,這持名功夫的浅深是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这稳稳当当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一定要经过这个过程。如果不在这个过程上奠萣基础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听人家几句闲言闲语心马上就动摇、就恐怖了。这心一动摇一有疑虑,这一生往生的机会马上就失掉那多可惜!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量寿经讲记最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