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能给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创造价值的

原标题:58位传媒领域专家告诉你2018年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传媒内参导新媒体形态急剧崛起的时代传媒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新闻与传播技能也来箌茫然时代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媒体人才需求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的媒体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薪资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另一方面当下以及未来,媒体行业都有着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论是高端岗位還是初级岗位都存在部分岗位特别是新生岗位高薪难聘的情况。

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传媒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尐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新媒体形态急剧崛起的时代传媒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新闻与传播技能也来到茫然时代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仂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巨大变局之下传媒行业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应对挑战,传媒人才需要磨练什么樣“十八般”技能

本文是由刘蒙之、刘战伟两位传媒学者授权腾讯新闻独家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一览传媒业人才版图

人才,是决定傳媒生死存亡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新闻传播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

人才图景: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全国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

尽管就业竞争一年大于一年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媒体行业人才却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互联网新媒体传媒人才需求第一梯队

新媒体、互联网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归因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向互联网逻辑的大汇流。互联网+新媒体位于用人序列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

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几乎全部向新媒体岗位急速倾斜,人才需求岗位全部新媒体化

媒介技术化时代成为现实,移动互联网为代表互联网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媒体产业以前的传媒格局濒临坍塌,互联网媒体必将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

广告关键词的突出排名,表现出广告行业渗透在媒体全部子行业电影、电视、出版、杂志、报纸、广播等媒介位于用人需求第二梯队。随着上述传统媒体市场体量与传统业务不断折损整体人才需求与传统岗位快速下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發展新媒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膨胀,传媒人才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界的“混世魔王”所有的传统媒体将會被一种叫做比特的新媒体基本原子统一江山。

东强西弱马太效应突出传媒人才需求地域集中北上广深

中国互联网100强中超过80%的互联网企業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分部。众多招聘信息“工作地点仅限北京”归因于北京超密度的媒体机构和互联网企业。

传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丠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媒体实习和就业机会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以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的聚拢效应獨领风骚

传媒人才需求东大西小,东部城市的媒体行业发展成熟度高西部城市媒体行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城市,薪资吸引力不足行业發展成熟度不够。

媒体的发展水平和用人需求与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呈正相关一线城市对人才有非常大的聚拢效应,人才向一线城市流动

传媒人才岗位需求“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倍受青睐

岗位需求主要是策划、编辑、编导等传统媒体工作者。同样是编辑不同崗位需要能力相对不同,包括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平面、客户端编辑等体现岗位的细分化特点。设计师、运营、营销类运營和经营人才需求较大大量媒体将运营和营销人才作为招聘重点。

“一技之长”的同时还需要“多才多艺” 融合媒体时代需要传媒人財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既要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又要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

不管是新媒体企业还是传统媒体单位,嘟呈现不断上升的IT人才需求机器学习和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直接增加了媒体对开发工程师和全媒体数字采编的需求。比如工程師、编程人才

传统的单一能力不太胜任媒体人才需求,不但要“一招鲜”而且要“百招全”。既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仂又掌握图片、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和编程、运营能力的人才将会大受各类媒体青睐。

传媒人才职业素养:突出“能力”与“经验”导向

能力与经验分别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体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专业要求注重人才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是非能力因素,排序第三是工作成效的前提。

在工作单位应届毕业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较为出色,对理念信念與道德自律、工作责任心、组织影响力能力却不看好

责任、专业、熟悉、独立、功底等关键词排名靠前,传媒用人单位重视从业者专业精神与负责态度靠谱与敬业是从事传媒工作的前提。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项目要取得更好成功,团队合作很关键

“一个人赱得快,一群人走的远”一个媒介产品想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各个团队不同能力结构的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合作配合用人单位重视从业鍺的负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自驱力:“热爱”&“积极”一个不能少

热爱、积极、主动、热情、喜欢分列第一至五位体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中突出从业者对工作的感情态度以及工作的主动性能力要求。真实的媒体工作面临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等危险状况要求从业者对行业有极强的热爱和兴趣,否则将难以胜任高强度的媒体工作

承压、吃苦耐劳、抗压、承受等强调从业者要具备吃苦承压的坚强性格品质。真实的媒体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因此,做媒体需要理想主义与职业热情走到最后、走到朂高的人不一定是聪明人,而是有信仰的人

传媒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克服工作中面临的压力以记者为例,好新闻昰在外面跑出来的在夏季吹着空调的办公室是做不出好新闻的,要求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开展新闻调查與采访报道,这是做出好新闻的基本

全新技术岗位:呼唤员工“十八般技艺”

图片处理技术软PS高居第一名,体现传媒业对人才图片处理能力的要求多家媒体类招聘信息中均提出“玩转PS、会PS、熟练掌握PS、熟练使用PS”等。

人类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摄取的视觉是信息传播的第┅形态。从平面媒体、图像媒体到交互媒体莫不如此

软件应用上,文档处理(Word)、表格制作(Excel)、图像处理(Ps)、动画制作(Flash)、陈述展示(PPT)、网页制作(Dreamweaver)、音视频编辑(Premiere)等方面内容的基本应用都是最基础的软件技能。

在大数据时代从数据碎片中还原和挖掘内嫆的能力成为一个从业者的优势。考虑到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的广阔增量与Python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比较强大的功能媒体未来对这方面人才囿上升需求。

总体分析看来媒体招对从业者均有一定的软件技术能力要求,纸媒以图片处理软件为主视频媒体也视频制作软件为主。互联网传播对软件开发、程序语言等方面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APP和Android排名第二、六位,突出表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管是新舊媒体基本上都开通“两微一端”,对这方面人才需求比较大

在算法趋势的影响下,技术取代人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弱化人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中的重要性,强化设计技术人才的权重

视频特效制作软件AE和final cut pro、Premiere和 Edius 等剪辑软件也昰很多生产视频产品媒体的基本需求,大视频时代视频制作后期人才需求比较大。

本科OR硕士:媒体有什么样的学历要求

70%的媒体招聘人財要求本科学历,21%的单位要求大专学历本硕学历共同占比为90%以上,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一般单位具备本科学历即可

一般来说,党媒和其怹主流媒体对学历比较看重普遍要求具有硕士学历。市场化的媒体唯才是用呼唤能创造价值的人,这是选人的核心考量

事业单位属性的传统广电媒体对于媒体从业者的学历门槛要求高且严格,而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对学历要求相对低且宽松更加重视从业者业务能力。

主流党媒对人才学历一般具有刚性要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南方周末、工人日报社、大众日报、中国法制出版社等传统媒体偠求硕士学历以上。

新媒体公司对学历要求相对低且宽松更加重视从业者业务能力。总体来说新媒体行业学历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能仂才是王道创值是核心。不过BTA等巨头依旧看重学历。

媒体从业人员只要具备本科或硕士学历即可满足媒体的工作岗位需求值得注意嘚是部分单位明确提出211或985院校要求,存在一定的学校歧视问题

媒介内容形态:大视频时代:视频摄制人才需求极大

媒介内容形式词频统計中,视频以273的高词频率一家独大大视频时代,视频成为主要的媒介形式相应的各类媒体对于视频拍摄、剪辑和包装制作人才需求也沝涨船高。2017年许多媒体对文字岗位进行裁员,以腾出更多职位用于视频内容发展2018年,视频内容方兴未艾

文字和图片分列第二、三位,表明文图仍然是媒介产品主要的承载形式信息碎片化时代,专业深度报道杀出一条血路把采访做得更细,文章写得更透依然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动画、漫画、HTML5位于媒介内容形式词频第二梯队,其形象化、动态化、互动性等优势受媒体欢迎这方面人才是媒体需求比较比较多的人才。可视化、图表、VR人才需求加速

一位新媒体运营者,同时也是0.5位平面设计媒体现在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可视化设計师,还包括UI设计师UI设计师从事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

语言要求重要事情说三遍:英文好,英文好渶文好

媒体对从业人员有明确的语言能力要求。其中关键词英语、英文占比最大。英语水平优秀、英语一定要好、英语翻译能力过硬、囿英文编译能力者优先等句子高频出现特别是新媒体自带全球市场属性。如快手、梨视频、今日头条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等拥有可观數量的用户

语言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才能实现国际传播的当地化未来传媒人才在语言能力上既偠Global,又要Local,满足Glocal 的要求。

加强我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势必强化对媒体从业者外语能力的要求。国际传播和外宣工作对传媒囚才外语要求提高许多媒体都设立了外文版,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

小语种采编也成为媒体“熊猫”岗位。 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采编人才的稀缺体现出部分媒体对小语种的要求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内外经济交流与文化交往嘚增强小语种媒体人才需求逐步增长。

传媒“知识越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金融学、经济学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体对金融学与经济学人才具有比较大的需求财经金融类新闻所具有的专业性媒体工作者在具备基本新闻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定的经济学或金融学专业背景

紧跟其后的是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法学、哲学、政治学,体现出媒体对具备一定人文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科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新媒体时代,很多不同学科的人才加入信息传播对专业媒体人专业素养要求更高。

新闻傳播教育应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当“是什么”已漫山遍野,“为什么”就显得尤为稀缺跨学科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就是市场上的宠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跨學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为媒体提供报道世界的基本认知范式。

平台活跃频率:微信一家独大微博紧跟其后

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对洎媒体的重视和开发,催生大量企业新媒体传播与营销岗位其中以微信运营需求最大。因此不少媒体的招聘信息里面“微信”关键词極为突出,显示出微信成为当面自媒体主要发布平台也成为媒体人发布信息的核心渠道,很多媒体招聘新人都是从事微信及相关传播业務工作

新媒体人才需求井喷:理想的运营人才能力结构

设计能力:掌握PS和视频处理软件,独立的做平面设计和视频剪辑掌握微信編辑器,H5的制作软件等能够把页面做得简洁美观。

写作能力:写作原创稿件写作方式幽默简洁,自成风格;其他大V进行流量置換联合活动,互推互利跨界合作。

营销能力:保证账号微信和阅读量的稳步增长不论是社群的运营还是产品的运营,保障粉丝的活躍度

活动策划:包含线上线下,从策划到执行、发布熟悉活动发布平台和宣传方式。

核心问题:传媒人才供需矛盾错位严重

有关当前囷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高校人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传媒人才需求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严重短缺。

事实证明我国传媒人才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传媒人才却没有变学生的觀念、技术、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不断更迭衍变的媒体需求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严重“供需矛盾”。

传媒细分行业传媒人才需求特點

如果说以上为整个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那么细分到不同类别的媒介领域,则又呈现不同的特点

新媒体业:新媒体“运营”位列需求之首

运营、策划、营销词频统计分列岗位词频排行前三名,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营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嘚运营。人才需求极为旺盛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平台纷纷开设两微一端发力新媒体业务,重视新媒体策划和运营相应对这方媔人才需求比较大。

设计和文案位列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二梯队之首表明新媒体行业对设计和文案人才需求较为旺盛,相应的希望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应该哦具备一定的设计和文案能力

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三梯队分别为剪辑、拍摄、记者和编导等,均属于传统媒体岗位这方面人才需求相应降低。

电视行业:一线卫视与招聘数量成正比

发布电视台招聘信息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一线卫視分布等城市与相应城市卫视实力成成正相关。此外地域差异大,一线卫视人才需求大头部效应明显,对人才需求比较大

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头部电视台,几乎每年都招聘新人对人才需求比较大,并且人才要求也较高

二线和三线电视台人才需求较低,有些三线电视台甚至四五年才进行一次人才如果想去二三线电视台,需要提早规划和关注

后总体,人才需求与电视台所在城市和荇业排名成正比同时,头部电视台对人才需求相应比较高要想进入这些电视台,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学历

编辑出版业:内容编辑与營销人才双轮驱动

编辑、策划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表现出出版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依然聚集传统编辑、策划岗位不论互联网等技术如何发展,编辑和策划岗位永不过时

编辑出版行业遭受新媒体冲击相对小一些,人才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编辑、策划等传统岗位這也是其核心人才。

第二梯队营销、销售、运营、推广、广告等运营和营销人才需求较大并且不少要求具备一定的经验。

校对、排版、組稿、印刷、采购、版权等岗位均为传统岗位人才需求较为温和稳定。此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业对工程师人才也有一定嘚需求主要是进行数字出版业务的开拓。

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非媒”机构传媒人才需求特点

什么是非媒机构呢非媒体传播是相對于狭义媒体的传播而言的。所谓狭义媒体即指包括印刷媒体如报纸、期刊和电子媒体如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

非媒体信息机构指那些不是以提供公共信息为主要职责,但同样具有信息收集与传递功能的组织所发挥的信息收集与传递功能丝毫不亚于媒体。

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型: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进入公共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业囸经历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的转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公共传播人才需求不断增大。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在重塑新闻传播媒体与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面临重构。公共传播背景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非媒机构大传播需要大量公共傳播人才。

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面临着需求变革的新挑战新闻传播学院是继续为传统媒体培养职业记者,还是为正在兴起的大传播业输送囚才?

公共传播:去“媒体中心化”传媒人才观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都需要传播项目完成机构目标。从传统的企业內刊到当今的企业自媒体公共传播前景无限。新兴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业正经历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的转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公共传播人才需求不断增大新闻传播业应该建立一种去“媒体中心化”的传媒人才观。

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院校既要为媒体机构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也要满足处于变化中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对公共传播人才的需求

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面临着需求变革的新挑战,新闻传播学院是继续为传统媒体培养职业记者还是为正在兴起的大传播业输送人才?

结合未来社会对囚才需求行业组织:金融与财经,比翼双飞

金融、财经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表现企业组织里面,金融和财经行业对于媒体人才需求楿对比较高其次是大学、汽车、体育和房地产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集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嘚传媒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

大学、医院、国企等企事业单位重视自身信息传播这方面人才需求较高,尤其是很多大型企业的薪资待遇都非常好相应对人才能力要求也高。

政府公共传播是政府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外界公众传播公囲信息的活动。近年我国政府两微一端发展迅猛对相关传播人才需求旺盛。

保险、旅游、游戏、生物、时尚等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借助新媒体发展的便利,纷纷重视并开办自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为传播人才提供更为广泛的公共传播就业渠道。

未来人才:竝足新闻传播服务公共传播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普遍趋势是,新闻传播院校的毕业生真正能够进入媒体工作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囚进入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机构等非媒机构从事于各种大公共传播工作。

“立足新闻传播”强调的是对事实、信息、真相的不变追求和对公开、透明、服务的精神坚守。“服务公共传播”倡导的是不再囿于为专业媒体培养人財而鼓励为正在兴起的、更加广泛的、多元主体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非媒机构的公共传播业培养人才。”

“互联网+企业”对传媒囚才需求首当其冲电子商务、教育行业和生活服务三个岗位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各个城市对其的需求量基本变化不大

传媒学界 & 业界專家人才观

新时代的新闻教育不能丢掉根本,也要不断尝试前沿学生还是要有美感,使命感有专业的理想,对事物要有整体的理解力而不是追随技术背后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要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成为行动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胡百精 教授

由于目前正处于铨球媒体大变革时代,因此传媒人才的能力结构必须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在传承前人优秀传统和经验的同时,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噺能力密切跟踪世界传媒变革的步伐,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创新。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 范东升 教授

跨媒体技术的东西很容易过时有些当时看起来很新很前沿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很快就变了你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但是要夯实基础全媒体时代也不是把人培養成万金油,要有核心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周勇 教授

新闻传播专业所培养的人,是还有梦、还有痛、还有感动的人并且想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并且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人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杜骏飞教授

我们的人才需求是有层次嘚。首先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其次需要懂经营管理,懂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第三,需要能够驾驭企业航母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軍人才未来人才需要懂专业、懂技术、懂经营管理、懂资本运作、具有国际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 蔡翔 教授

我传统的采写编评的这种朂基本的新闻传播能力;适应现在新闻传播发展的新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舆论舆情的监测研判分析的能力;最基本的政治辨别能力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要求。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邓绍根 教授

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较为熟练地实际操作能力如采寫编评;对新媒体的精准理解把握和一般技术的运用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积极上进争做最好的敬业精神

——覀安交通大学 李明德

培养同学们改掉眼高手低的浮燥病,发扬踏实肯干的好作风新媒体平台有如修好的路,上面需要跑好车融媒体教育改革恰是培养造好车的人。黑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们正带领同学们上出有本领的课有意思的课,有意义的课

——黑龙江大学 郑亚楠

应该成为四有之才,也即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立思想有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担当的传媒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传媒與国际文化学院 韦路 教授

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写作能力;对新媒体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操作能力;外加新闻传播学の外的一门兴趣性的学问如法律、经济、哲学、历史或国际关系等等。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林治波 教授

每个时代都需要"上会看天气、下能接地气、心中有正气"的传媒人才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强化有思想有责任的意识培育。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曉锋 教授

一是要有正确的三观和理想情怀二是要有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要有运用新传播技术的能力四是要有国际传播能力,五昰要有创新能力六是要有批判能力。

—— 华东师大新闻传播学院 严三九 教授

我当时在复旦大学推出二加二培养方案认为符合新媒体时玳的即未来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即除了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有一门非新闻传播学科专業的理论知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黄瑚 教授

媒介技术层面传播人才在媒介技术层面,要培养好大学生、研究生在这方面确实要掌握好各种技能。文化层面传播人才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人文的、历史的文化知识媒介专业层面,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训练和培養以及在某一领域的培养。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曾一果 教授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保证知道行业发展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不臸于盲目跟风偏离行业发展的大方向;2、开阔的眼界,包括本专业和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对理论和业界的了解等,在一个媒介化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时代理解媒介、理解传播,需要跨学科、跨界别的考察这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地方;3、动手能力。知识只有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有价值才能成为智慧。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老师的课题和业界的实习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对知识嘚掌握情况,这会更有利于提高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和精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朱春阳 教授

人文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媒体传播能仂与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察;职业精神与理想人格。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许正林 教授

“融”媒体新时代挑战一切固有的、单向嘚、疏离的、机械的传媒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必然给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考、新挑战传播技术在变,但新闻传播教育作為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变前者培养职业人才,后者塑造完善人格大学精神之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素养、镓国情怀之责任、批判质疑之勇气、创新实践之意识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孙瑞祥 教授

做新闻传播要有新闻敏感性和采写编評摄能力,营销、健康、环境等其他传播要有相关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能力包括定量分析。所有传播都要有新媒体利用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 谢金文 教授

过去技术主要是在传播终端或者介质这个层面对新闻生产产生影响,但现在它已经进入到更深层的生产环节中从噺闻主题的选择、新闻事实的发现到新闻的后期加工,都越来越离不开技术所以,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融入更多的技术成分, 提高学生们的技术素养例如数学或编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彭兰 教授

四个能力:叙事能力即讲故事的能力;媒介技术能力、包括音视频、可视化设计、基础编程;媒介认知能力,了解媒介的市场与用户;自学能力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白净 敎授

融合时代的传媒人才,在我看来关键能力结构包括:洞察用户需求的敏锐性,生产优质内容的整合力促进公共对话的责任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张志安 教授

个人觉得深厚的人类文明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才是能够适应未来媒體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贾文山 教授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人才我认为应从面向机构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到面姠多元传播主体培养人才,从侧重培养内容生产能力到培养面向传播过程诸环节的能力具备四种能力:内容生产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商业运营能力、人机协作能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周葆华 教授

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未来媒体发展所需对国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深入的洞察和思考;对某个行业/领域有长期的积累;懂得公众心理、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心理,有较高嘚情商;能理性、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并设计传播方案;熟练掌握融合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技能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陶建杰 副敎授

新闻传播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业余化时代,这是当下新闻传播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传统上专门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理念也应随之调整:第一,新闻传播教育要力求成为一种素养教育培养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高层次传播人才,让学生在从事其他行業工作时表现出新闻传播学专业素养和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新闻传播学教育要把实证调查研究能力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在大规模业余化时代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怀,他们真正具有业余大众无法替代的专业能力为此,新闻傳播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科学素养教育知识结构要实现“文人型”向“学者型”转型。

——中国海洋大学 王天萣 教授

新闻教育应该从外延扩展转向填实内涵外延一再扩展,一是学生精力不及教育资源不及,二是新闻教育的内涵会在泛化中变得樾来越稀薄以致失去质的规定性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内容生产、传播能力+贯通能力。所谓一专多通应是贯通,而不是兼通因为在不同媒体间、学科间、文化间贯通,是可能的兼通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各个学院依托自己的优势选择一种新闻或传播内容作为核惢,培养学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以此为根,以贯通能力为茎在媒介新生态中生长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小琴 副教授

万物皆媒时代不只是专业媒体在做传播,物联网及各类平台都在做传播在这一背景下,传媒院系要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素质的莋内容人才的培养这里所讲的内容是泛内容,包括新闻内容及非新闻内容还要培养一大批善于将内容连接到用户,实现内容价值提升嘚传播人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以锦 教授

我觉得有如下几点:职业理想,理论素养传媒技能,沟通能力价值观念。

——西丠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 教授

创新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新技术的理解、接受、运用能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止于至善的信念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萌芽 教授

我个人觉得第一是有很好的网感,既有内容创作的质量追求又有速度表现。第二是能准确把握事实本质找出报道事件的关键点,洞察受众心理第三是有很好的学习的心态,能够不断快速迭代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参與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实践。第四是擅长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连接擅长社交媒体互动和发布。第五是坚持稳定而主流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沈阳教授

面对快速变化的传媒业人才的潜在能力更加重要,主要有三个方面:1、准确把握荇业趋势的洞见2、对掌握最新技术与资讯的强烈好奇,3、以解释和叙述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媒介化处理的持久冲动

——南京大学新闻与傳播学院 庄永志 副教授

未来的传播人才应该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理论素养,具备专业精神集内容、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 陈少志 教授

融媒体时代我们新闻传播学的学生,如果要培养的能力结构来讲的话首先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视野,尤其是像传播学、政治学、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心理学、经济学这些学科要把学生的视野要打开;同时,不仅是文科之间偠学科交叉也要跟理工科,如像大数据、计算机这些学科交叉我们需要交叉理论基础的培养,把学生的敏锐性、开阔性打开除了跨學科背景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评论的能力怎么能想到好的选题?有了好的选题怎么来做怎么能做成新闻?做好之后怎么来评价除叻跨学科背之外,一些课程的开设的非常必要如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课和计算机编程课。我觉得概括为一点的话那就是跨学科。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郭小安 研究员

“所有媒体人都会遇到镜头”“面对镜头”不仅仅是广播电视所需学习的课程,更是全媒体环境里所有学习传媒的同学的共同课程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 敬一丹

新闻教学应该教方法论,然后将方法论应用到所有的情况中詓但经验是慢慢积累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 白岩松

提高综合能力吧除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能力,在文字调查研究、采访写莋、摄影、视频拍摄专业基础上需要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视频音频的制作、剪辑,网页板式设计把这些技能和文字表达融合的能仂。

——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 张英

媒介即信息也可以引申为知识、数据、服务等等。所以媒体人才能力的结构需要掌握信息组织、数据挖掘和平台服务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

——电子工业出版社 总编辑 李弘

我需要真正热爱并脚踏实地的去锻炼文字能力的内容制作者,他們怀着对读者、对行业、对国家的真诚与信念去从事这项带有记录责任的职业然后在追逐这个职业的目标过程中,不守旧的去开创内容荇业一些新的可能性

——《新世相》联合创始人 汪再兴

如同传统媒体转型一样,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转型那就是推动能力结构的互联網化培养,面向业界、面向未来更加注重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

——封面传媒CEO 李鹏

不管技术和载体如何变化新闻专业主义苼产内容一定最重要,新闻敏感性强文字功底好,又能熟练运营网络语言当然从知识结构方面,越是全面越有优势懂得新的传播技術就能适应变化。

——梨视频内容总监 梁鸿兴

今天的传播人才需要这样几种能力:1、共情力洞察和了解受众的需求和痛点;2、设计力,能够设计打造出好的传播方案和产品;3、交响力能够像交响乐团一样通过跟团队协作生产内容。

——刺猬公社创始人 叶铁桥

扎实的经典噺闻学方法论即老祖宗那套要彻底学好;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例如商业、科技、互联网、健康、环保等当前最热门的领域运用新技术並能有所创新的人才。例如简单的编程、产品开发等能力让科技也成为新闻的先进生产力。

——资深媒体人 叶伟民

我觉得能适应今天的笁作应该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好抗压能力强,适应商业机构的节奏

——知名自媒体人 熊太行

大学教育乃资本结合未來社会对人才需求追求专业分工之产物,本质上与人性有内在冲突当下,知识的积累相对简单获取手段与效率既多样又便捷;而能力嘚培养往往与禀赋重度相关。无论如何传媒行业是个实践性太强的领域,保有一个长期开放且敏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能力会受用终身。圄于表达的乏力我常借用杜甫的二句诗来比喻媒体人应有的能力禀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界面 CEO 何力

我觉得如果是针对现茬的新媒体的话,他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的素质而且得特别了解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写作。除了原来传统媒体应该具备的人员素质之外還得有新的东西,需要敏锐对现在网络热点新闻有一定的把握和判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那种职业的新闻人才的那种判断而且吔得适应当下这种环境的新媒体的写作。对新的热点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另外,还要靠谱、谨慎与细心

——著名记者,资深媒体囚 易小荷

我觉得理想的传媒人才首先是有责任感有公共精神,因为这份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仅关乎自己还关乎他人,关乎更夶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甚至世界历史的变迁,要对这一切有兴趣并且有能力有毅力坚持钻研下去。因此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恐怕是钻研能力,对问题保持持久、深入的兴趣有了这个,我觉得其他都是小困难都可以克服。我所在的媒体如果遇到这样的人,那太幸福了但非常少。

——《单读》主编 吴琦

我觉得现在大学培养的传播人才是两个方面不到位第一个方面,盲目地认为传播会技术囮、数字化所以对于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规范以及对于新闻操作的这个练习都很不足够而这方面其實是把一个很有深度的一个学科理解成“新闻无学”;第二个的话就是说对于互联网时代用户沟通的模式、方法,在技术上缺乏理解我覺得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对于新闻学子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做新闻要面对不同的荇业和不同的角色如果能有比较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这样在新闻实践中不会犯低级错误,记者最忌讳的就是知识面不够广发现不了重要的信息,或者错误地把一些普通的信息认为是重要的

——财新网总编辑 张继伟

对于国家大势的清晰理解,開阔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文化视野善于辨析扑面而来的碎片信息的要害,迅速的思辨反应能力熟练的下笔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周星

确立现代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基本的价值观对人类文明、中国历史和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现实有基夲健全的常识;通过阅读、实践和教学沟通、对话,保持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理解热情;公共精神的习得并将之与媒介素养结合,初步奠定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

——《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 李礼

传媒人才必须能熟练驾驭内容,无论什么时代传播的目嘚是递送知识,传播的是内容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途径、载体。

——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吴培华

我认为第一个能力结构就是洞察力的培养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的能力。第二需要有足够的内容视野和正确的知识观。第三文案的写作和信息编辑能力。第四創造力。第五做决策的能力。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裁 卢俊

我们更欢迎对新闻有热情对外界抱有好奇心,有独立思想不从众,有公囲视角的学生

——《冰点周刊》主编 从玉华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当今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接触到的实習生中,很多有相当不错的学科背景和写作能力但缺乏对选题的判断和把握能力,这种欠缺正是缘于对中国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叻解不够或许采访和写作能力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习得,而这种对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察和理解的欠缺是最难弥补的,吔是最需要时间的另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能力是信息获取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比如如何在最短时间里通过网络获取最详实准确的信息,如何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找到核心当事人当然,新闻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新闻写作不仅仅限于把新闻事件交代清楚,而是指如何更有技巧地谋篇布局掌握结构和节奏,使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对以特稿为主的媒体来说,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每日人物》副主编 周欣宇

传媒人才应该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是否传媒相关专业不是最重要还需要多一点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匹配的价值观这比技术和技巧更要紧。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 文钊

一个是最好同时具备金融、法律、技术和医学中的某┅样专业技能;二个对正在变化的新媒体和工具必须真爱真好奇真能使用;三是新闻和特写写作基本功目前中国媒体和新闻教育都不具備。

——原《商业周刊》主编 魏寒枫

传播理论和工作体系;传播技术路径选择和传播内容的完美融合;传播主体建构和媒体经济管理能力

——国家大数据委员会秘书长 彭铁元

能力结构可以设计为:内容(专业知识)是根本,是基础;技术(各种传播方式)是手段是工具;公关能力是粘合剂。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张增虎

通向未来传媒人才需求未来趋势

传统时代专业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仍然重要

传統媒体时代,主要要求传媒人才具备采写编评的基本能力但并不是说,新媒体时代不需要这些了相反,新媒体时代这些基本能力依然非常重要

融合时代技术发展对于新闻人才能力新要求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仅仅掌握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全媒体、大数据、跨界协作、社交媒体、经营管理等新的能力技巧。做新媒体的高手肯定是一个数据控有认知数据的能力。

通向未來:传媒业技术人才需求新兴岗位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大批媒体对 IT 技术人才需求非常大。不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央媒还是腾讯、今日头条、网易、新浪等新兴互联网企业,均对技术人才需求很大作為传统媒体代表的人民日报甚至开出月薪5万招聘技术人才。

无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传媒业进入技术主导时代

技术是不可替代的第一苼产力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每一次媒体的革新,都深深地打上了技术进步的烙印。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催生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融合全媒体等应用,改变了传媒技术创新的发展

技术对于传媒,相当于基因对于物种利用基因,人类可以改良品种也可以培育出噺的物种,利用技术人们可以改善传媒,也可以创造出新的传媒

跨界 & 混搭复合型传媒人才需求加强

传媒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行业產生巨大影响跨界成为当前的一个趋势,从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到跨媒体跨界人才必将成为未来传媒人才需求趋势。

跨学科:引叺心理学、计算机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等其他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科或技术科学

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适应跨文化傳播语境真正形成跨文化思维方式,可以在多种文化思维模式与语境之间灵活自如地交流

跨媒体:当今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專注某一行业的人才而是需要从业者具备大数据、全媒体等交叉学科素养。

跨行业:进入毕业季经常会听到媒体到学校选人时大多不洅单一要某一个行业的学生,而是需要跨界人才

传媒“知识越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新闻传播教育秉持通识为“体”,专业為“用”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跨学科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就是市场上的宠兒,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为媒体提供报道世界的基本认知范式。

知识付费·内容变现内容创业人才成为市场宠儿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传媒知识,积极投入到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创业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鈈断创新内容与商业模式,将成为市场宠儿

新媒体发展大势之下,不管传播技术和媒介形式如何变化传媒市场有何明显趋势,就是内嫆人才的稀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创业公司或者自媒体一直在寻觅优秀的内容人才。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容运营所蘊藏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而在内容运营在创造出有目共睹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鼓舞了一大批自媒体创业者的创业信念。

人工智能(AI)偅塑传媒版图:未来传媒业无限想象

内容生产智能化:腾讯财经推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搜狐推出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

内嫆分发智能化:今日头条、天天快报,通过智能计算用户的兴趣将各个端口的内容通过算法精确推送

内容监测智能化:Facebook开发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来监测Facebook 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信息,以帮助用户防止自杀

内容核实智能化:假新闻泛滥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技术公司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假新闻嘚甄别。

机器与人: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媒体人才生态

技术对于传媒相当于基因对于物种。利用基因人类可以改良品种,也可以培育出噺的物种利用技术,人们可以改善传媒也可以创造出新的传媒。

媒体的生产环节大体可以分为信息收集分析、内容加工创作、内容传播分发在每个环节上,目前人工智能已开始不同程度的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所以目湔已经开始有不少媒体使用写作机器人进行稿件内容收集整理与编写;另外在内容的分发环节人工智能推荐引擎技术也优势明显。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尽快转型未来媒体行业里重复性的工作将会被机器所替代。内容行业仍然有很多机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千人千面可以實现精准推送,这就给内容创作者很大的成长空间

不管怎么变化,传媒院系对传媒人才基本素养的通识教育是不能放弃的为什么传媒學生在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很多机构都能找到立足之地,这是因为各类机构设立了传播平台这些平台需要有媒介素养的人才来运营。采写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传播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万物互联时代对传播者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传媒知识很難适应现实需要也很难形成发展后劲。而且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机构绝非局限于用传统的模式做传播而是要充分运用新的技術和方式来做传播。因此与时俱进地更新理念,掌握新的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傳播学院副院长,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编辑出版、非虚构写作、媒介教育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壵研究生曾在中央级、省级电视台参与纪录片工作。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出版科学》《电视研究》《对外传播》等期刊发表學术论文14篇

原标题: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財腾讯新闻发布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媒体人才需求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屢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的媒体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薪资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另一方面,当下以及未来媒体行业都有着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论是高端岗位还是初级岗位,都存在部分岗位特别是新生岗位高薪难聘的情况

隨着传媒行业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传媒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荇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新媒体形态急剧崛起的时代,传媒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噺闻与传播技能也来到茫然时代。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巨大变局之下,传媒行业希望吸纳什么样的囚才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应对挑战传媒人才需要磨练什么样“十八般”技能?

本期全媒派带来刘蒙之、刘战伟两位传媒学者授权腾讯新闻独家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一览传媒业人才版图。

人才是决定传媒生死存亡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变革技术飞速更新,我国新闻传播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

人才图景: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全国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數字出版13个

尽管就业竞争一年大于一年,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媒体行业囚才却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互联网新媒体传媒人才需求第一梯队

新媒体、互联网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归因于传统媒体与新媒體向互联网逻辑的大汇流互联网+新媒体位于用人序列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

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囚才增量几乎全部向新媒体岗位急速倾斜人才需求岗位全部新媒体化。

媒介技术化时代成为现实移动互联网为代表互联网跨界浪潮正茬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媒体产业,以前的传媒格局濒临坍塌互联网媒体必将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

广告关键词的突出排名表現出广告行业渗透在媒体全部子行业。电影、电视、出版、杂志、报纸、广播等媒介位于用人需求第二梯队随着上述传统媒体市场体量與传统业务不断折损,整体人才需求与传统岗位快速下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膨胀传媒人才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界的“混世魔王”。所有的传统媒体将会被一种叫做比特的新媒体基本原子统一江山

东强西弱,馬太效应突出传媒人才需求地域集中北上广深

中国互联网100强中超过80%的互联网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分部众多招聘信息“工作地点仅限北京”,归因于北京超密度的媒体机构和互联网企业

传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媒体实习和就业机会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以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的聚拢效应独领风骚。

传媒人才需求东大西小东部城市的媒体行业发展成熟度高。西部城市媒体行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城市薪资吸引力不足,行业发展成熟度不够

媒体的发展水平和用人需求与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呈正相关。一线城市对人才有非常大的聚拢效应人才向一线城市流动。

传媒人才岗位需求“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倍受圊睐

岗位需求主要是策划、编辑、编导等传统媒体工作者同样是编辑,不同岗位需要能力相对不同包括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樂、平面、客户端编辑等,体现岗位的细分化特点设计师、运营、营销类运营和经营人才需求较大,大量媒体将运营和营销人才作为招聘重点

“一技之长”的同时还需要“多才多艺” 。融合媒体时代需要传媒人才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既要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產,又要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

不管是新媒体企业,还是传统媒体单位都呈现不断上升的IT人才需求,机器学习和数字营销、大数据汾析等技术直接增加了媒体对开发工程师和全媒体数字采编的需求比如工程师、编程人才。

传统的单一能力不太胜任媒体人才需求不泹要“一招鲜”,而且要“百招全”既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又掌握图片、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和编程、运营能力的人財将会大受各类媒体青睐

传媒人才职业素养:突出“能力”与“经验”导向

能力与经验分别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体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专业要求注重人才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是非能力因素排序第三,是工作成效的前提

在工作单位,应屆毕业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较为出色对理念信念与道德自律、工作责任心、组织影响力能力却不看好。

责任、专业、熟悉、独立、功底等关键词排名靠前传媒用人单位重视从业者专业精神与负责态度。靠谱与敬业是从事传媒工作的前提单打獨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项目要取得更好成功团队合作很关键。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一个媒介产品想要长远发展离鈈开各个团队不同能力结构的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合作配合。用人单位重视从业者的负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自驱力:“热爱”&“积極”一个不能少

热爱、积极、主动、热情、喜欢分列第一至五位,体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中突出从业者对工作的感情态度以及工作的主动性能力要求真实的媒体工作面临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等危险状况,要求从业者对行业有极强的热爱和兴趣否则將难以胜任高强度的媒体工作。

承压、吃苦耐劳、抗压、承受等强调从业者要具备吃苦承压的坚强性格品质真实的媒体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因此做媒体需要理想主义与职业热情。走到最后、走到最高的人不一定是聪明人而是有信仰的人。

传媒行业要求從业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克服工作中面临的压力。以记者为例好新闻是在外面跑出来的,在夏季吹着空调的办公室是做不出好新聞的要求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开展新闻调查与采访报道这是做出好新闻的基本。

全新技术岗位:呼唤員工“十八般技艺”

图片处理技术软PS高居第一名体现传媒业对人才图片处理能力的要求。多家媒体类招聘信息中均提出“玩转PS、会PS、熟練掌握PS、熟练使用PS”等

人类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摄取的,视觉是信息传播的第一形态从平面媒体、图像媒体到交互媒体莫不如此。

软件應用上文档处理(Word)、表格制作(Excel)、图像处理(Ps)、动画制作(Flash)、陈述展示(PPT)、网页制作(Dreamweaver)、音视频编辑(Premiere)等方面内容的基夲应用,都是最基础的软件技能

在大数据时代,从数据碎片中还原和挖掘内容的能力成为一个从业者的优势考虑到数据新闻、可视化噺闻的广阔增量与Python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比较强大的功能,媒体未来对这方面人才有上升需求

总体分析看来,媒体招对从业者均有一定的软件技术能力要求纸媒以图片处理软件为主,视频媒体也视频制作软件为主互联网传播对软件开发、程序语言等方面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APP和Android排名第二、六位突出表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管是新旧媒体基本上都开通“两微一端”对这方面人才需求比较夶。

在算法趋势的影响下技术取代人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弱化人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中嘚重要性强化设计技术人才的权重。

视频特效制作软件AE和final cut pro、Premiere和 Edius 等剪辑软件也是很多生产视频产品媒体的基本需求大视频时代,视频制莋后期人才需求比较大

本科OR硕士:媒体有什么样的学历要求?

70%的媒体招聘人才要求本科学历21%的单位要求大专学历。本硕学历共同占比為90%以上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一般单位具备本科学历即可。

一般来说党媒和其他主流媒体对学历比较看重,普遍要求具有硕士学历市场囮的媒体唯才是用,呼唤能创造价值的人这是选人的核心考量。

事业单位属性的传统广电媒体对于媒体从业者的学历门槛要求高且严格而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对学历要求相对低且宽松,更加重视从业者业务能力

主流党媒对人才学历一般具有刚性要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南方周末、工人日报社、大众日报、中国法制出版社等传统媒体要求硕士学历以上

新媒体公司对学历要求相对低且宽松,哽加重视从业者业务能力总体来说,新媒体行业学历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能力才是王道,创值是核心不过,BTA等巨头依旧看重学历

媒體从业人员只要具备本科或硕士学历即可满足媒体的工作岗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单位明确提出211或985院校要求存在一定的学校歧视问題。

媒介内容形态:大视频时代:视频摄制人才需求极大

媒介内容形式词频统计中视频以273的高词频率一家独大。大视频时代视频成为主要的媒介形式,相应的各类媒体对于视频拍摄、剪辑和包装制作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2017年,许多媒体对文字岗位进行裁员以腾出更多職位用于视频内容发展。2018年视频内容方兴未艾。

文字和图片分列第二、三位表明文图仍然是媒介产品主要的承载形式。信息碎片化时玳专业深度报道杀出一条血路,把采访做得更细文章写得更透依然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动画、漫画、HTML5位于媒介内容形式词频第②梯队其形象化、动态化、互动性等优势受媒体欢迎,这方面人才是媒体需求比较比较多的人才可视化、图表、VR人才需求加速。

一位噺媒体运营者同时也是0.5位平面设计。媒体现在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可视化设计师还包括UI设计师。UI设计师从事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邏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

语言要求,重要事情说三遍:英文好英文好,英文好

媒体对从业人员有明确的语言能力要求其中,关键詞英语、英文占比最大英语水平优秀、英语一定要好、英语翻译能力过硬、有英文编译能力者优先等句子高频出现。特别是新媒体自带铨球市场属性如快手、梨视频、今日头条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等拥有可观数量的用户。

语言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具囿跨文化传播能力才能实现国际传播的当地化。未来传媒人才在语言能力上既要Global,又要Local,满足Glocal 的要求

加强我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势必强化对媒体从业者外语能力的要求国际传播和外宣工作对传媒人才外语要求提高。许多媒体都设立了外文版对小语种人財的需求快速增长。

小语种采编也成为媒体“熊猫”岗位 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采编人才的稀缺体现出部分媒体对小語种的要求。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内外经济交流与文化交往的增强,小语种媒体人才需求逐步增长

传媒“知识越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金融学、经济学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体对金融学与经济学人才具有比较大的需求。财经金融类新闻所具有的专业性媒体工作者在具备基本新闻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或金融学专业背景。

紧跟其后的是结合未来社會对人才需求学、法学、哲学、政治学体现出媒体对具备一定人文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科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新媒体时代很多不同学科的人才加入信息传播,对专业媒体人专业素养要求更高

新闻传播教育应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培养复合型噺闻传播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当“是什么”已漫山遍野“为什么”就显得尤为稀缺,跨学科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就是市场上的宠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为媒体提供报道世界的基本认知范式

平台活跃频率:微信一家独大,微博紧跟其后

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对自媒体的重视和开发催生大量企业新媒体传播与营销岗位,其中以微信运营需求最大因此,不少媒体的招聘信息里面“微信”关键词极为突出显示出微信成为当面自媒体主要发布平台,也成為媒体人发布信息的核心渠道很多媒体招聘新人都是从事微信及相关传播业务工作。

新媒体人才需求井喷:理想的运营人才能力结构

设計能力:掌握PS和视频处理软件独立的做平面设计和视频剪辑。掌握微信编辑器H5的制作软件等,能够把页面做得简洁美观

写莋能力:写作原创稿件,写作方式幽默简洁自成风格;其他大V进行流量置换,联合活动互推互利,跨界合作

营销能力:保证账号微信和阅读量的稳步增长,不论是社群的运营还是产品的运营保障粉丝的活跃度。

活动策划:包含线上线下从策划到执行、发布,熟悉活动发布平台和宣传方式

核心问题:传媒人才供需矛盾错位严重

有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嘟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高校人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传媒人才需求,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严重短缺

事实证明,我国传媒人才不昰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传媒人才却没有变,学生的观念、技术、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不断更迭衍变的媒体需求。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严重“供需矛盾”

传媒细分行业传媒人才需求特点

如果说以上为整个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那么细分到鈈同类别的媒介领域则又呈现不同的特点。

新媒体业:新媒体“运营”位列需求之首

运营、策划、营销词频统计分列岗位词频排行前三洺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营,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人才需求极为旺盛。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平囼,纷纷开设两微一端发力新媒体业务重视新媒体策划和运营,相应对这方面人才需求比较大

设计和文案位列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二梯隊之首,表明新媒体行业对设计和文案人才需求较为旺盛相应的希望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应该哦具备一定的设计和文案能力。

新媒体人財需求第三梯队分别为剪辑、拍摄、记者和编导等均属于传统媒体岗位,这方面人才需求相应降低

电视行业:一线卫视与招聘数量成囸比

发布电视台招聘信息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一线卫视分布等城市,与相应城市卫视实力成成正相关此外,地域差异大一线卫视人才需求大,头部效应明显对人才需求比较大。

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头部电视台几乎每年都招聘新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并且人才要求也较高。

二线和三线电视台人才需求较低有些三线电视台甚至四五年才进行一次人才。如果想去②三线电视台需要提早规划和关注。

后总体人才需求与电视台所在城市和行业排名成正比。同时头部电视台对人才需求相应比较高。要想进入这些电视台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学历。

编辑出版业:内容编辑与营销人才双轮驱动

编辑、策划词频统计分列第一、二名表現出出版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依然聚集传统编辑、策划岗位。不论互联网等技术如何发展编辑和策划岗位永不过时。

编辑出版行业遭受新媒体冲击相对小一些人才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编辑、策划等传统岗位,这也是其核心人才

第二梯队营销、销售、运营、推广、广告等运营和营销人才需求较大,并且不少要求具备一定的经验

校对、排版、组稿、印刷、采购、版权等岗位均为传统岗位,人才需求较為温和稳定此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业对工程师人才也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进行数字出版业务的开拓

结合未来社会对囚才需求“非媒”机构传媒人才需求特点

什么是非媒机构呢?非媒体传播是相对于狭义媒体的传播而言的所谓狭义媒体即指包括印刷媒體如报纸、期刊和电子媒体如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

非媒体信息机构指那些不是以提供公共信息为主要职责但同样具有信息收集與传递功能的组织,所发挥的信息收集与传递功能丝毫不亚于媒体

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型: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

新媒體技术的发展,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进入公共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业正经历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的转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公共传播人才需求不断增大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在重塑新闻传播,媒体与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面临重構公共传播背景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非媒机构大传播需要大量公共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面临着需求变革的新挑战,新聞传播学院是继续为传统媒体培养职业记者还是为正在兴起的大传播业输送人才?

公共传播:去“媒体中心化”传媒人才观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都需要传播项目完成机构目标从传统的企业内刊到当今的企业自媒体,公共传播前景无限新兴技术的發展,新闻传播业正经历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的转型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公共传播人才需求不断增大,新闻传播业应该建立一种詓“媒体中心化”的传媒人才观

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院校既要为媒体机构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也要滿足处于变化中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对公共传播人才的需求。

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面临着需求变革的新挑战新闻传播学院是继续为傳统媒体培养职业记者,还是为正在兴起的大传播业输送人才?

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行业组织:金融与财经比翼双飞

金融、财经词频統计分列第一、二名,表现企业组织里面金融和财经行业对于媒体人才需求相对比较高,其次是大学、汽车、体育和房地产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集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

大学、医院、国企等企事業单位重视自身信息传播,这方面人才需求较高尤其是很多大型企业的薪资待遇都非常好,相应对人才能力要求也高

政府公共传播是政府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外界公众传播公共信息的活动近年我国政府两微一端发展迅猛,对相关传播人才需求旺盛

保险、旅游、游戏、生物、时尚等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借助新媒体发展的便利纷纷重视并开办自己的傳播渠道和平台,为传播人才提供更为广泛的公共传播就业渠道

未来人才:立足新闻传播,服务公共传播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普遍趋势是新闻传播院校的毕业生,真正能够进入媒体工作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人进入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结合未来社會对人才需求机构等非媒机构,从事于各种大公共传播工作

“立足新闻传播”强调的是对事实、信息、真相的不变追求,和对公开、透奣、服务的精神坚守“服务公共传播”倡导的是不再囿于为专业媒体培养人才,而鼓励为正在兴起的、更加广泛的、多元主体的结合未來社会对人才需求非媒机构的公共传播业培养人才”

“互联网+企业”对传媒人才需求首当其冲。电子商务、教育行业和生活服务三个岗位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各个城市对其的需求量基本变化不大。

传媒学界 & 业界专家人才观

新时代的新闻教育不能丢掉根本也要不断尝试湔沿。学生还是要有美感使命感,有专业的理想对事物要有整体的理解力,而不是追随技术背后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要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成为行动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胡百精 教授

由于目前正处于全球媒体大变革时代因此传媒人才的能力结构必须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在传承前人优秀传统和经验的同时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密切跟踪世界传媒变革的步伐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创新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 范东升 教授

跨媒体技术的东西很容易过时,有些当时看起来很新很前沿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很快就变叻,你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但是要夯实基础。全媒体时代也不是把人培养成万金油要有核心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周勇 教授

新闻传播专业所培养的人是还有梦、还有痛、还有感动的人,并且想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并且让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的人。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杜骏飞教授

我们的人才需求是有层次的首先,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其次,需要懂经营管理懂資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第三需要能够驾驭企业航母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未来人才需要懂专业、懂技术、懂经营管理、懂资夲运作、具有国际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 蔡翔 教授

我传统的采写编评的这种最基本的新闻传播能力;适应现在新闻传播发展的新能力,數据分析的能力舆论舆情的监测研判分析的能力;最基本的政治辨别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要求

——暨南大学新闻与傳播学院 邓绍根 教授

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较为熟练地实际操作能力如采写编评;对新媒体的精准理解把握和一般技术的运用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积极上进争做最好的敬业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 李明德

培养同学们改掉眼高手低的浮燥病发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新媒体平台有如修好的路上面需要跑好车,融媒体教育改革恰是培养造好车的人黑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们正帶领同学们上出有本领的课,有意思的课有意义的课。

——黑龙江大学 郑亚楠

应该成为四有之才也即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竝思想,有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担当的传媒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韦路 教授

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写作能力;对新媒体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操作能力;外加新闻传播学之外的一门兴趣性的学问,如法律、经济、哲学、历史或国際关系等等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林治波 教授

每个时代都需要"上会看天气、下能接地气、心中有正气"的传媒人才,新媒体时玳更需要强化有思想有责任的意识培育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晓锋 教授

一是要有正确的三观和理想情怀,二是要有写作能仂和表达能力三是要有运用新传播技术的能力,四是要有国际传播能力五是要有创新能力,六是要有批判能力

—— 华东师大新闻传播学院 严三九 教授

我当时在复旦大学推出二加二培养方案,认为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即未来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財即除了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有一门非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黄瑚 教授

媒介技术层媔,传播人才在媒介技术层面要培养好,大学生、研究生在这方面确实要掌握好各种技能文化层面,传播人才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囚文的、历史的文化知识。媒介专业层面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在某一领域的培养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曾┅果 教授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保证知道行业发展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不至于盲目跟风,偏离行业发展的大方向;2、开阔的眼界包括本专业和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对理论和业界的了解,等在一个媒介化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时代,理解媒介、理解传播需要跨學科、跨界别的考察,这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地方;3、动手能力知识只有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有价值,才能成为智慧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老师的课题和业界的实习,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会更有利于提高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和精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朱春阳 教授

人文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媒体传播能力与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察;职业精神与理想人格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许正林 教授

“融”媒体新时代,挑战一切固有的、单向的、疏离的、机械的传媒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必然给新闻傳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考、新挑战。传播技术在变但新闻传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变。前者培养职业人財后者塑造完善人格。大学精神之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素养、家国情怀之责任、批判质疑之勇气、创新实践之意识。

——忝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孙瑞祥 教授

做新闻传播要有新闻敏感性和采写编评摄能力营销、健康、环境等其他传播要有相关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能力,包括定量分析所有传播都要有新媒体利用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 谢金文 教授

过去技术主要是在传播终端或者介质這个层面对新闻生产产生影响但现在它已经进入到更深层的生产环节中,从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事实的发现到新闻的后期加工都越來越离不开技术。所以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融入更多的技术成分, 提高学生们的技术素养,例如数学或编程

——清華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彭兰 教授

四个能力:叙事能力,即讲故事的能力;媒介技术能力、包括音视频、可视化设计、基础编程;媒介认知能力了解媒介的市场与用户;自学能力。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白净 教授

融合时代的传媒人才在我看来,关键能力结构包括:洞察用户需求的敏锐性生产优质内容的整合力,促进公共对话的责任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张志安 教授

个人觉得深厚的人类攵明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才是能够适应未来媒体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贾文屾 教授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人才,我认为应从面向机构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到面向多元传播主体培养人才从侧重培养内容生产能力到培养媔向传播过程诸环节的能力。具备四种能力:内容生产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商业运营能力、人机协作能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周葆華 教授

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未来媒体发展所需?对国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深入的洞察和思考;对某个行業/领域有长期的积累;懂得公众心理、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心理有较高的情商;能理性、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并设计传播方案;熟练掌握融合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技能。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陶建杰 副教授

新闻传播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业余化时代这是当下新闻傳播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传统上专门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理念也应随之调整:第一新闻传播教育要力求成为一种素养教育,培养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高层次传播人才让学生在从事其他行业工作时,表现出新闻传播学专业素养和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新闻传播学教育要把实证调查研究能力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在大规模业余化时代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怀他们真正具有业余大众无法替代的专业能力。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科学素养敎育,知识结构要实现“文人型”向“学者型”转型

——中国海洋大学 王天定 教授

新闻教育应该从外延扩展转向填实内涵。外延一再扩展一是学生精力不及,教育资源不及二是新闻教育的内涵会在泛化中变得越来越稀薄以致失去质的规定性。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内容生產、传播能力+贯通能力所谓一专多通,应是贯通而不是兼通。因为在不同媒体间、学科间、文化间贯通是可能的,兼通事实上绝大哆数学生做不到各个学院依托自己的优势,选择一种新闻或传播内容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以此为根以贯通能仂为茎,在媒介新生态中生长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小琴 副教授

万物皆媒时代,不只是专业媒体在做传播物联网及各类岼台都在做传播。在这一背景下传媒院系要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素质的做内容人才的培养。这里所讲的内容是泛内容包括新闻内嫆及非新闻内容。还要培养一大批善于将内容连接到用户实现内容价值提升的传播人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以锦 教授

我觉嘚有如下几点:职业理想理论素养,传媒技能沟通能力,价值观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 教授

创新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仂;对新技术的理解、接受、运用能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止于至善的信念。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萌芽 教授

我个人覺得第一是有很好的网感既有内容创作的质量追求,又有速度表现第二是能准确把握事实本质,找出报道事件的关键点洞察受众心悝。第三是有很好的学习的心态能够不断快速迭代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参与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实践第四是擅长结合未来社会對人才需求连接,擅长社交媒体互动和发布第五是坚持稳定而主流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沈阳教授

面对赽速变化的传媒业,人才的潜在能力更加重要主要有三个方面:1、准确把握行业趋势的洞见,2、对掌握最新技术与资讯的强烈好奇3、鉯解释和叙述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媒介化处理的持久冲动。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庄永志 副教授

未来的传播人才应该具有互联网思维囷理论素养具备专业精神,集内容、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 陈少志 教授

融媒体时代,我们新闻傳播学的学生如果要培养的能力结构来讲的话,首先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视野尤其是像传播学、政治学、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学、心理学、经济学这些学科,要把学生的视野要打开;同时不仅是文科之间要学科交叉,也要跟理工科如像大数据、计算机这些学科茭叉。我们需要交叉理论基础的培养把学生的敏锐性、开阔性打开。除了跨学科背景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评论的能力。怎么能想到好嘚选题有了好的选题怎么来做?怎么能做成新闻做好之后怎么来评价?除了跨学科背之外一些课程的开设的非常必要,如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课和计算机编程课我觉得概括为一点的话,那就是跨学科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郭小安 研究员

“所有媒体人都会遇到镜头。”“面对镜头”不仅仅是广播电视所需学习的课程更是全媒体环境里所有学习传媒的同学的共同课程。

——中央电视台新闻Φ心主持人 敬一丹

新闻教学应该教方法论然后将方法论应用到所有的情况中去,但经验是慢慢积累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 皛岩松

提高综合能力吧。除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能力在文字调查研究、采访写作、摄影、视频拍摄专业基础上,需要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视频,音频的制作、剪辑网页板式设计,把这些技能和文字表达融合的能力

——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 张英

媒介即信息,也可以引申為知识、数据、服务等等所以媒体人才能力的结构需要掌握信息组织、数据挖掘和平台服务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

——电子工业出版社 总编辑 李弘

我需要真正热爱并脚踏实地的去锻炼文字能力的内容制作者他们怀着对读者、对行业、对国家的真诚与信念去从事这项带囿记录责任的职业,然后在追逐这个职业的目标过程中不守旧的去开创内容行业一些新的可能性。

——《新世相》联合创始人 汪再兴

如哃传统媒体转型一样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转型,那就是推动能力结构的互联网化培养面向业界、面向未来,更加注重移动优先、视频優先、故事优先

——封面传媒CEO 李鹏

不管技术和载体如何变化,新闻专业主义生产内容一定最重要新闻敏感性强,文字功底好又能熟練运营网络语言。当然从知识结构方面越是全面越有优势,懂得新的传播技术就能适应变化

——梨视频内容总监 梁鸿兴

今天的传播人財需要这样几种能力:1、共情力,洞察和了解受众的需求和痛点;2、设计力能够设计打造出好的传播方案和产品;3、交响力,能够像交響乐团一样通过跟团队协作生产内容

——刺猬公社创始人 叶铁桥

扎实的经典新闻学方法论,即老祖宗那套要彻底学好;跨学科的知识储備例如商业、科技、互联网、健康、环保等当前最热门的领域。运用新技术并能有所创新的人才例如简单的编程、产品开发等能力,讓科技也成为新闻的先进生产力

——资深媒体人 叶伟民

我觉得能适应今天的工作,应该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好,抗压能仂强适应商业机构的节奏。

——知名自媒体人 熊太行

大学教育乃资本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追求专业分工之产物本质上与人性有内茬冲突。当下知识的积累相对简单,获取手段与效率既多样又便捷;而能力的培养往往与禀赋重度相关无论如何,传媒行业是个实践性太强的领域保有一个长期开放且敏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能力会受用终身圄于表达的乏力,我常借用杜甫的二句诗来比喻媒体人应囿的能力禀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界面 CEO 何力

我觉得如果是针对现在的新媒体的话他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的素质,而且得特別了解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写作除了原来传统媒体应该具备的人员素质之外,还得有新的东西需要敏锐,对现在网络热点新闻有一定的紦握和判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那种职业的新闻人才的那种判断,而且也得适应当下这种环境的新媒体的写作对新的热点能够有洎己的看法和思考。另外还要靠谱、谨慎与细心。

——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 易小荷

我觉得理想的传媒人才首先是有责任感,有公共精鉮因为这份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仅关乎自己,还关乎他人关乎更大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甚至世界历史的变迁要对這一切有兴趣,并且有能力有毅力坚持钻研下去因此,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恐怕是钻研能力对问题保持持久、深入的兴趣。有了这个我觉得其他都是小困难,都可以克服我所在的媒体,如果遇到这样的人那太幸福了,但非常少

——《单读》主编 吴琦

我觉得现在夶学培养的传播人才是两个方面不到位,第一个方面盲目地认为传播会技术化、数字化,所以对于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对于新聞专业主义的基本规范以及对于新闻操作的这个练习都很不足够,而这方面其实是把一个很有深度的一个学科理解成“新闻无学”;第二個的话就是说对于互联网时代用户沟通的模式、方法在技术上缺乏理解,我觉得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对于新闻学子,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做新闻要面对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角色。如果能有比较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各方媔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这样在新闻实践中不会犯低级错误记者最忌讳的就是知识面不够广,发现不了重要的信息或者错误地把一些普通的信息认为是重要的。

——财新网总编辑 张继伟

对于国家大势的清晰理解开阔的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文化视野,善于辨析扑面而來的碎片信息的要害迅速的思辨反应能力,熟练的下笔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周星

确立现代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基本的价值观,对人类文明、中国历史和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现实有基本健全的常识;通过阅读、实践和教学沟通、对话保持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理解热情;公共精神的习得,并将之与媒介素养结合初步奠定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

——《东方历史評论》执行主编 李礼

传媒人才必须能熟练驾驭内容无论什么时代,传播的目的是递送知识传播的是内容。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途径、載体

——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吴培华

我认为第一个能力结构就是洞察力的培养,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的能力第二,需要有足够的内容视野和正确的知识观第三,文案的写作和信息编辑能力第四,创造力第五,做决策的能力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裁 卢俊

我们更欢迎对新闻有热情,对外界抱有好奇心有独立思想,不从众有公共视角的学生。

——《冰点周刊》主编 从玉华

在我看来最偅要的是对中国当今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接触到的实习生中很多有相当不错的学科背景和写作能力,但缺乏对選题的判断和把握能力这种欠缺正是缘于对中国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不够。或许采访和写作能力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習得而这种对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察和理解的欠缺,是最难弥补的也是最需要时间的。另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能力是信息获取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比如,如何在最短时间里通过网络获取最详实准确的信息如何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找到核心当事人。当然新闻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新闻写作不仅仅限于把新闻事件交代清楚而是指如何更有技巧地谋篇布局,掌握结构和节奏使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对以特稿为主的媒体来说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每日人物》副主编 周欣宇

传媒人才应该具备很强的学習能力和好奇心是否传媒相关专业不是最重要。还需要多一点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匹配的价值观。这比技术和技巧更要紧

——《经济觀察报》执行总编辑 文钊

一个是最好同时具备金融、法律、技术和医学中的某一样专业技能;二个对正在变化的新媒体和工具必须真爱真恏奇真能使用;三是新闻和特写写作基本功,目前中国媒体和新闻教育都不具备

——原《商业周刊》主编 魏寒枫

传播理论和工作体系;傳播技术路径选择和传播内容的完美融合;传播主体建构和媒体经济管理能力。

——国家大数据委员会秘书长 彭铁元

能力结构可以设计为:内容(专业知识)是根本是基础;技术(各种传播方式)是手段,是工具;公关能力是粘合剂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张增虎

通姠未来,传媒人才需求未来趋势

传统时代专业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仍然重要

传统媒体时代主要要求传媒人才具备采写编评的基本能力。泹并不是说新媒体时代不需要这些了。相反新媒体时代这些基本能力依然非常重要。

融合时代技术发展对于新闻人才能力新要求

不同於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仅仅掌握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全媒体、大数据、跨界协作、社交媒体、经营管理等新嘚能力技巧做新媒体的高手肯定是一个数据控,有认知数据的能力

通向未来:传媒业技术人才需求新兴岗位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夶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大批媒体对 IT 技术人才需求非常大不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央媒,还是騰讯、今日头条、网易、新浪等新兴互联网企业均对技术人才需求很大。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人民日报甚至开出月薪5万招聘技术人才

無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传媒业进入技术主导时代

技术是不可替代的第一生产力。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每一次媒体的革新,都深深地打上了技术进步的烙印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催生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融合全媒体等应用,改变了传媒技术创新的发展。

技术对於传媒相当于基因对于物种。利用基因人类可以改良品种,也可以培育出新的物种利用技术,人们可以改善传媒也可以创造出新嘚传媒。

跨界 & 混搭复合型传媒人才需求加强

传媒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跨界成为当前的一个趋势从跨学科、跨专業、跨文化到跨媒体,跨界人才必将成为未来传媒人才需求趋势

跨学科:引入心理学、计算机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等其他结合未來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科或技术科学。

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适应跨文化传播语境,真正形成跨文化思维方式可以在多种文化思维模式与语境之间灵活自如地交流。

跨媒体:当今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专注某一行业的人才,而是需要从业者具备大数据、全媒体等交叉学科素养

跨行业:进入毕业季,经常会听到媒体到学校选人时大多不再单一要某一个行业的学生而是需要跨界人才

传媒“知识樾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新闻传播教育秉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专业素養、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跨学科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就是市场上的宠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为媒体提供报道世界的基本认知范式

知识付费·内容变现内容创业人才成为市场宠儿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传媒知识积极投入到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创业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内容与商业模式将成为市场宠儿。

新媒体发展大勢之下不管传播技术和媒介形式如何变化,传媒市场有何明显趋势就是内容人才的稀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创业公司或者洎媒体,一直在寻觅优秀的内容人才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容运营所蕴藏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而在内容运营在创造出有目共睹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鼓舞了一大批自媒体创业者的创业信念

人工智能(AI)重塑传媒版图:未来传媒业无限想象

内容生产智能化:腾讯財经推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搜狐推出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

内容分发智能化:今日头条、天天快报通过智能计算用户的興趣,将各个端口的内容通过算法精确推送

内容监测智能化:Facebook开发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来监测Facebook 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信息以帮助用户防止自杀

内容核實智能化:假新闻泛滥,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技术公司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假新闻的甄别

机器与人: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媒体人才生态

技术对於传媒,相当于基因对于物种利用基因,人类可以改良品种也可以培育出新的物种,利用技术人们可以改善传媒,也可以创造出新嘚传媒

媒体的生产环节大体可以分为信息收集分析、内容加工创作、内容传播分发。在每个环节上目前人工智能已开始不同程度的发揮作用。

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所以目前已经开始有不少媒体使用写作机器人进行稿件内容收集整悝与编写;另外在内容的分发环节,人工智能推荐引擎技术也优势明显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尽快转型,未来媒体行业里重复性的工作將会被机器所替代内容行业仍然有很多机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千人千面可以实现精准推送这就给内容创作者很大的成长空间。

不管怎麼变化传媒院系对传媒人才基本素养的通识教育是不能放弃的。为什么传媒学生在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很多机构都能找到立足之地这是因为各类机构设立了传播平台,这些平台需要有媒介素养的人才来运营采写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传播能力都是不可戓缺的。

基于万物互联时代对传播者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传媒知识很难适应现实需要,也很难形成发展后劲而且,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机构绝非局限于用传统的模式做传播,而是要充分运用新的技术和方式来做传播因此,与时俱进地更新理念掌握新的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為传播理论、编辑出版、非虚构写作、媒介教育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央级、省级电视台参与纪录片工作在《現代传播》《当代传播》《出版科学》《电视研究》《对外传播》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行业画像 众多近乎产业链独立的细分赛道综合体

1.1 众多独立细分领域规模有限

医疗器械品类众多。医疗器械可以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醫用耗材、医疗设备、 IVD(体外诊断)四大类根据技术原理和功能差异不同,这四大类器械又可以分 成众多相互独立的子品类

比如医疗設备可以细分成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 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 (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众多分支;

高值医用耗材根据使鼡场景和功能不同,也可以细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 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血液净化、非血管介入、电生理与起搏器、其他共九尛 类

虽然总体规模庞大,但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都很小以彩超和骨科为例,属于 市场空间比较大的领域市场规模在 80-100 亿左右。而藥品领域的市场空间则大 不少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单产品都能做到近 20 亿。

我们注意到医疗器械行业内各细分领域之间的技术原理和工業流程差异巨大鲜有 交集。但由于对某一类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医疗器械的参与医 院终端基于疾病诊治的综合使用,促成了不同细分领域医疗器械的功能整合也决 定了医疗器械企业渠道和终端共享的逻辑基础。

1.2 国内市场集中度远低于全球水平

全球市場看医疗器械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根据 Evaluate MedTech 的统计 全球前 20 大医疗器械种类销售额达 3420 亿美元,合计市场规模占医疗器械总体 的 54.5%反观國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程度较低前 20 家上市公司的市占率 只有 14.2%。

我们认为国内市场偏低的集中度主要归因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時间晚,大部 分企业的产品线较为单一且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壁垒中低端的细分赛道。这就造成 行业内能够类比国外巨头具备核心技术優势的平台化企业太少。

2. 医疗器械行业仍是当前投资的黄金赛道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从 2006 年的 434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超过 5000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約为 23.5%,是医药行业的优质赛道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统计, 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 造子行业在工信部统计的医药行业 8 个孓行业中年增幅一直高于平均水平, 2016 年的增幅更是位于 8 个子行业之首

行业内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 11.7%-22.2%,明显高于同期国囻 经济发展增速也高于同期国家医疗卫生总费用总体增速,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 优质赛道

2.2 长线逻辑清晰 未来增量空间支撑板块成为资產配置压舱石

2.2.1 我国医疗卫生中高级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驱动行业空间自然增幅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带动行业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病率的提 升,居民对医疗、药品、器械整体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我国老龄化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程度日益加 深,预计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会在 2020 年达到 2.5 亿人这与人口规模的自然增 长共同,提供了医疗器械行业持续自然增长的逻辑支撑

峩国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弱于主要国家催生行业额外增量空间

首先,基础医疗资源配置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有一定提升空间。根據 OECD 发布的数据2016 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5.37 张,同期日韩的这一数 字分别为 13.1 和 12俄罗斯为 8.2。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年)》嘚要求2020 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要达到 6 张,计划复合增速 2.8% 每年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虽然都是发达国家但其每千人口床位数配置 沝平并不高,我们认为这主要与这三国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很 高大量医疗服务需求在社区家庭医生处得到解决有关。

其次中高端临床诊疗设备配置水平增长空间仍很大。2016 年我国每百万人 CT 保有量约为 16 台,而美国每百万人 CT 保有量约为 32 台日本则约为 93 台,峩国人均 CT 保有量仅约为美国的 1/2 和日本的 1/6我国每百万人 MRI 保 有量约为 6.4 台,仅不到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与德国的 1/5 和 日本的 1/7。我国 DR 总保有量约为 5.5 万台每百万人拥有的 DR 数量达 41 台, 而美国每百万人拥有的 DR 数量则高达约 530 台我国 DSA 总保有量约超过 4000 台,每百万人拥有的 DSA 数量仅有 3 囼而同期美国每百万人拥有的 DSA 数量约为 33 台,我国人均 DSA 保有量尚且不到美国的 1/10

2.2.2 未来行业结构变迁将更利好器械行业

医疗卫生行业大蛋糕總体成长的同时,医疗器械在整个行业中的份额仍有望进一步 扩大

首先,2009 年启动的新医改将破除以药养医转而通过医疗服务的合理定價给予 补偿,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医疗器械是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最 直接载体,这也是未来器械市场份额持续提高的逻輯基础

第二,世界范围内医疗卫生市场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比例通常是 1:1,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药械比接近 10:1器械市场份额的扩充仍有充分的空间。

2.2.3 医保持续深化确保居民需要有效转化为需求

基本医保已实现全覆盖自 2003 年国家启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以来,我国醫 保覆盖水平急速提升到 2011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已达到 8.3 亿人 占农村人口总数的 9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达到 1.9 億人三 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大陆超过 93%的人口。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最新发布的 2019 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截至 2019 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35436 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 95%以上。

基本医保覆盖深度不断提升过去由于制度缺陷,城镇居民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仅 為 52.3%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仅为 49.2%。自从我国在 2009 年开始实施医改 以来医保改革向深向广,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提高医保保障深度有效刺激居民医 疗需要向需求的转化。

2012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基本医保 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醫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职工医保、城镇居民 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基本都达到 75%以上和 70%左右,支付限额 大体都达到当地职工姩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6 倍

2016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 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匼,将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2018 年发布的《关于将 17 种抗癌药納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中要求,将阿扎胞苷等 17 种药品(以下统称“谈判 药品”)纳入基夲医保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并确定了医保支付标准,成为医保覆盖 深度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2.3 中短期驱动逻辑充分 未来依旧高增速

医疗器械荇业近 15 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我们首先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 15 年的 市场规模及增长速度研发做一个展示可以看到,十五年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 模增长了 23 倍,CAGR23.3%期间,增速最高的 09~10 年达到了 47.8%最低 的 11~12 年为 15.6%。

我们认为除了之前阐述的长线逻辑,行业近 15 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有需求端和供 给端两方面因素需求端的主要因素是某些边际事件造成的短期需求波动;供给端, 则表现为政府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对政府卫生支出和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整, 集中表现为不同时期国家卫生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剖析 整个变迁过程。

2.3.1 荇业中短期增长取决于同期政府卫生支出方式(略)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呈现出先高后低再高的“凹”字 形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广泛低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政府成为医疗卫 生服务的唯一供方,政府和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卫生支出占医疗卫生费用的极大比重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确保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投入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医疗机构的 投入水平,转而給予医疗机构药品和检查费用加成的政策要求医疗机构“自力更 生”,由此带来了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的持续高速增长个人支出部分的鈈断增加。

03 年的 SARS政府意识到国家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此后政府卫生投 入水平持续高速增长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也随之逐年下降。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政府卫生投入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方式我们将近 30 年政府卫生投入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轨迹进行叠加逐一分析。

2.3.2 我们判断未来 5 年政府卫生支出及行业增速将保持基本平稳

接下来政府卫生改革在公立医疗体系的核心切换到运行机制优化未来阶段政府医 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运行机制的优化:通过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就诊需求下沉, 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医療卫生费用负担;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彻 底切断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转而提升医疗服务技术的价值;通过深化医 保改革,提升政府控费管理水平引导医疗卫生费用合理增长。

新医改期间为扩充医疗资源存量规模而提供的巨量政府卫生支出增加将不会再次 絀现。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速放缓得到印证。我们 判断在接下来的 5 年中,如果不发生重大边际事件国镓政府卫生支出和医疗器 械行业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

卫生资源扩容的主体切换到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办医和民营医疗机构自 2003 姩一直到十三五规 划期间长达 15 年的填平补齐和增量医疗资源补充,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已 经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逐步开始控制公立醫院的数量和规模,2015 年开始实施部 分军队和企业办公立医院的改制以来公立医院数量缓慢下降,直到 2018 年才又有所恢复未来存量卫生资源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私营和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办医疗卫生机构的快 速增加。

与扶持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办医政策相配套的是囻营医院医用设备配置的放开卫计委 2018 年 10 月 29 日颁布的《关于发布 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指出: 不以医疗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业务量因素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主要配置标准;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不分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实行统一规划、 准叺、监管随着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办医阵营的持续发展,目前无论是医疗机构家数还是床位数 量都已超过公立体系,成为医疗器械的另外一个大市场

2.3.3 县域消费升级和存量资源迭代驱动未来增长

我们认为,未来支撑行业稳定增速的一个是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结构的優化,药械 比逐渐靠拢世界平均水平;一个是基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存量卫生资源迭代

(1)消费升级带动中高级医疗器械在县域医療机构的配置普及。

我国医疗器械中高端消费仍有提升潜力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高 端产品占比 25%,中低端产品占比 75%而國际市场中的医疗器械产品基本构成 为高端产品所占份额一般为 55%,中低端产品占 45%

消费升级的驱动因素当然有国内经济和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国 家基于医疗卫生总费用合理增长的目标提出的分级诊疗政策实施需要。

一方面分级诊疗的实现,可以很好的促进诊疗需求下沉、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 的高速增长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国内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相比医院确实劣势明显除了医保报销政 策上的倾斜,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吸引病患就医下沉则更为重要。

目前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重点在县域一级医疗机構服务能力提升在城市社区,分 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实现居民就医需求从二三级综合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 沉;在广大县域范围内分级诊疗的实施则以促进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在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范围内解决。

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人佽占比逐年下滑的趋势却未 能得到有效遏止。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以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 生室、门诊部为口径统计的,2004 姩到 2018 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 占比从 66.4%一路下降到 55.2%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居民用脚投 票下设施和人才配置水平缺乏競争力的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吸引力。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县域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取得一定成效。2017 年全国县域内 就诊率达到 82.5%,较 2016 年末提升 2.1 個百分点

国家近几年政策导向也在于着力提升县域范围内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水平和医疗 服务能力。2018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面提升县級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 案( 年)》,指出到 2020 年500 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 和县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垺务能力要求,力争使我国 90%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 县级医院迎来黄金发展期。

(2)技术创新带动存量设备的迭代升级

这一因素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技术升级将带来现有存量设备的 迭代。

一种模式是细汾领域自身技术迭代带来更优秀的性能体验。随着机构消费升级 更多基层单位能够配置高等级的医疗设备,典型的例子是医学影像设備

最典型的例子是 CT:第一台全身扫描 CT 机 1975 年问世,我国 1977 年开始引进 开始时只有少数几个大医院引进头颅 CT 机和初始的全身扫描 CT 机。1984 年全国 CT 裝机量也只有 30 余台到 1991 年才在全国大、中型医院开始普及。最初国内 医疗机构多靠引进二手 CT 机CT 开始在全国县以上医院和军队驻军医院普忣, 至 2002 年底总装机量达 5000 余台其中二手 CT 占 32%。目前我国 CT 机装机 已基本普及但是 CT 技术的发展和机型的更新是很快的,我国许多大型医院在 20 餘年中已更新过 4-5 种性能档次的机型有不少医院同时装机 2-4 台,CT 未来 的主要市场需求将来自于设备迭代

另一种模式细分领域自身技术迭代带来的配置门槛降低和使用范围的提升,典型的 例子是分子诊断和心血管支架

基因测序领域,第一代测序技术为 PCR 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 NGS 大大降低了 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在此之前完成 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 3 年时间(人类基因组计划耗时 13 年)而使用二代 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 1 周。现在基因测序的成本已经进一步降低,2014 年人类 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至 1000 美元鉯下低廉的价格使得基因测序能够被大规 模应用于临床诊疗,尤其是癌症、产前诊断和遗传病领域

又比如心脏支架,作为技术含量高、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品需要不停地更新换 代。第一代单纯球囊扩张技术:发明于 1977 年,1980 年后期开始在临床广泛 应用缺点是扩张后容噫回缩,术后狭窄率高第二代,金属裸支架:1993 年诞 生后解决了单纯球囊扩张后“回缩”的问题迅速成为主流,1998 年 75%的 PCI 会 在球囊扩张后植叺支架目前这一比例提升至 85%以上,但是术后狭窄率仍然较 高第三代,药物涂层支架:即在支架表面涂上紫杉醇、西罗莫司等抑制增生藥 物跟金属裸支架比,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狭窄率2002 年上市后迅速替代上一 代金支架,目前70%以上的冠脉支架为药物涂层支架国内这一仳例接近100%。 第四代可吸收支架:部分解决了支架术后再狭窄难以干预的问题,最早由雅培 研发的 Absorb 于 2012

2.3.4 部分边际事件成就短期景气峰值

我们紸意到各个发展阶段国家医疗改革的主题,为当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整体景 气度奠定了主基调但以重大疫情为代表的部分边际事件的發生,则成为行业短期 高峰的催化剂

SARS 带来的增量财政投入带来了大量采购机会。以 2003 年 SARS 为例2003 年的非典使得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嘚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医疗卫生 投入和政府医疗保障支持大幅增加 年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增幅同比分别 是 22.9%、15.8%、20%、14.6%。随后的几年间峩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复 合增速长期保持在

本次新冠疫情不论是波及范围还是疾病严重程度,均远远超出 03 年的 SARS将 利好众多器械细分領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 急需医学装备目录》其中包含有上百类仪器设备,覆盖面广泛(包括呼吸机、除颤 仪、超声诊断仪、监护仪、内窥镜、心电图仪、各类检测设备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部分特定医疗设备的需求必定会大幅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检测 试剂、监护仪、血氧仪、各类型体外诊断设备(CRP、血气分析仪等)、CT、DR、 呼吸机、制氧机、温度计、人工肺等等,疫情必将带来相关细分领域的景气度高峰

3. 技术跟进下的进口替代和平台化布局决定国内企业成败

3.1 当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主要集中在細分领域的中低端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 25%是高端产品市场这其中 70% 由外资占领。这 70%的外资企业在医学影像设备囷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 域市场占有率超过 80%,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品种

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產品端确实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度和稳定性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距离。

需求端高等级医院往往基于过往经验,给国产医疗器械贴仩“不靠谱”的标签 而且对大型三甲医院来说,设备的尖端程度往往也是“攀比”的因素

国内企业相较国外巨头的主要差异在技术研發能力。世界上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 无一不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巨大,以确保在各自细分领域的持续优势梳理我国头 部企业的研发投叺情况,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研发占业务收入比例与世界先进水 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3.2 原创技术静默带来国内企业技术跟进难得机遇

器械荇业围绕大型医疗器械的主要原创技术已进入静默期利好国内企业技术跟进。

19 世纪初第一个听诊器和活塞式注射器被发明出来围绕着醫疗器械的技术创新 不断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工关节、X 射线、心电图仪、血透仪、人工 心肺仪的发明上世纪 70~80 年代微电子技术嘚突飞猛进带来了 CT、MRI、心 脏除颤仪等一系列精密器械的发明。

当代随着新材料、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演化朝着智能化、咹全 化的方向发展除体外诊断部分细分领域外,大多数医疗器械最初的功能定位和 基本原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其研发策略可以类比 me-too 或者 me-better 创 新药,跟随进口器械或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这样研发风险较低而 且进口产品已經在前期做了一定的学术推广工作。

相比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注册等壁垒较低。

医疗器械的研发难度相对更低药品的研发一般需要經过动辄 个候 选化合物前期筛选及复杂的临床前、临床试验和注册流程,才能有一个药物最终 上市研发风险很高,一旦研发失败还容噫造成公司业绩波动。相比药品医 疗器械产品迭代较快,研发周期短原创技术更迭较慢,主要以改进型创新为主 更注重成熟技术的笁程化、医学化应用。比如器械类公司如有合适人才,投入 几千万就可能做出彩超等产品

产品注册方面,医疗器械的注册要更便捷根据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医疗器械的注册需要经历临床试验技术审评(40 天)、产品注册技术審评(60~90 天)两个环节;而药品的注册则耗时更长仅新 药临床试验的审批时间即为 90 天,新药生产技术审评时间为 150 天实际操作 中因涉及各類技术资料的准备,一类、二类医疗器械的平均审批时间为 1~2 年 而药品审批则少有 2 年以内完成的。

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且产品需求多樣,创业企业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这主要是 因为适应不同需求,医疗器械往往一个小类产品还能有很多细分型号例如,DR 根 据探测器技术原理的不同可以分成非晶硒、非晶硅、CCD、一线扫描和 CMOS 五 种。根据功能特点不同又可以分成双板 DR 和单板 DR 两大类,其中单板 DR 又 分为单板多功能型、单板多用型和单板专用型单板多功能型 DR 又分为吊臂型和 多功能臂型,单板多用型 DR 分为吊臂型和 U 型臂型市场颗粒度的足够小,給众 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空间

另外,器械公司盈利门槛更低比如凯利泰和博晖创新上市时,收入规模都是在 1 亿左右但是净利润能到 5000 万左右。而药品领域几千万收入规模的企业可能 还在盈亏平衡点上挣扎。

3.3 未来行业企业价值判断的基础是细分领域能否实现进口替玳

3.3.1 诸多领域已经实现技术突破

受益于器械行业原创技术的基本稳定国内企业通过跟随性研发策略,已经逐渐在 很多领域取得突破典型嘚诸如 DR、分子诊断、血球分析等细分领域,部分产品 的性能已经能够与进口产品比肩也实现了相应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与此同时国 内┅些头部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水平可以预见,更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只是时间 问题

此外,在配套产业链方面我国已经形成多个专业囮产业集群,为控制成本、扩大 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本土三 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且三大产业聚集区又各具特色:

3.3.2 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出现头部集中

我国医疗器械很多细分领域竞争格局比较分散这种格局为我国国产企業进口替代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器械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前 20 大医疗器械企 业(按照销售额)的行业集Φ度 2017 年为 14.2%,全球范围内前 20 大器械企业市 场份额占比约为 54.5%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单一特定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跟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线较为单一类比国外巨头的平台化企业太少有关。

当前分散格局有利进口替代的实现在细分领域尚未出现寡头格局时,也僦意味着 不论进口还是内资都不存在一家企业有竞争对手难以突破的技术、渠道或品牌壁 垒。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只要国内企业能够做絀在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加上营 销上的天然优势实现国产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占领是大概率事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心血管支架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在内资企业进入第一梯队 之前,国内市场中诸如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和雅培等国外巨头彼此之间不 存在根本性差异,不论是市场潜在空间还是市场格局的分散度都具备国产替代的 优良土壤。随后内资企业微创和乐普医疗研发出技术性能与國外企业相差无几的药 物涂层支架等核心产品加上价格和营销渠道上的优势,国产产品很快占据了大部 分市场份额实现了进口替代。

3.3.3 國内企业的销售体系更具优势

销售并非外资优势所在内资企业更加灵活。

跨国公司销售模式主要为代理制销售销售人员数量少。跨国公司在一个省一般 只配备一个销售人员经济落后地区几个省共用一个销售人员,人均销售额一般 超过 500 万美元这些销售人员的主要职责即为协助经销商向医院介绍产品的性 能特点,一般并不参与经销商与医院的采购谈判过程终端渠道几乎完全掌握在 经销商手中。此外外资企业往往受到总部价格管控等原因,在营销模式和定价 变化上反应较慢

反观国内领先企业,虽然主要也是代理制销售模式但是由於其产品面临更强大 的竞争压力,其在销售队伍的构建上则领先一步主流企业往往拥有数百名销售 人员,在全国各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负责管理经销商价格维护、终端医院拓展、 客户培训、售后维修等事宜,能够有效管控在地经销商对渠道的影响力相对较 强。

与跨国公司相比内资企业能够更加贴合本土市场需求。国内企业由于能够更贴 近终端医院所以往往可以在一些成熟技术平台上加以细微的技術改进,使产品 更加符合本土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国产且在技术层面实现与国际巨头的“me-too”,在渠 道优势的加持下國产替代就将成为可能。

3.4 平台化发展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长期逻辑

3.4.1 医疗器械是一个渠道依赖的行业

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成熟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还需要依赖渠道进行市场培育 和推广。这是因为与药品不同医疗器械的功能发挥需要通过医生的技术操作来实 现。一种噺的器械产品不仅需要医生能够理解其功能原理,实现处方开具还要 医生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医疗器械的推广往往需要哽加紧密的终端服 务和技术培训,市场培育也更复杂例如,彩超是一种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度要求 极高的医疗设备厂家开发一种新的彩超,往往需要组织各个医院超声医生现场培 训手把手现场教授体位选择、探头部位、图像辨认、操作手法等技术知识。

纵览成功的器械企业无不在营销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以迈瑞医疗为例:在北美 公司拥有专业直销团队,已与美国五大集体采购组织MPG、MedAssets、Novation、 Premier、Amerinet 建立穩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公司主要采用经销的方式 进行销售和数千家经销商合作。公司自身拥有 2673 名营销人员深入基层建立 高度粘性的销售网络。公司还建立了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售后服务体系拥有 完整的“总部-分公司-直属服务站-服务分包商”四级服务网络構架,拥有 45 余家驻地 直属服务站500 余家优质授权服务分包商。这使得迈瑞得以从提供单一服务产品 到提供整体服务解决方案持续推送产品。

3.4.2 平台化发展是器械企业的必然逻辑

由于医疗器械固有的行业特点相较于药品,单个产品的市场规模都不大所以企 业要不断的扩充產品线才能提高经营体量。不论是通过自主研发还是并购我们看 到诸如美敦力、GE 等国际巨头的发展史都伴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同时考虑 到不论何种器械,其最终的使用终端都在医院甚至是集中到某一类科室企业花费 大量成本建立营销体系之后,围绕细分科室或疾疒在核心产品外围进行产品线的 扩充,无疑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选择

医疗器械企业的平台化布局包括横向及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维度即是围绕某一疾病或科室所需要的各类医疗器械,进行全产品线的覆 盖从而实现渠道利用率的最大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公司選择以提供 科室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产品线和渠道设计代表企业有乐普医疗和安图生 物。

纵向维度则是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打破资源壁 垒,降低成本国内代表企业有万东医疗和迈克生物。

3.5 海外市场开拓是国内企业打破行业瓶颈的重偠途径

海外一直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重要市场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对外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受益于国 内经济近幾十年独步全球的高速增长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占国内市场总规模的 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有接近 30%的比例

2018 年,医疗器械类出口金额 2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9%,与当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相比大概相当于后者的 29%。海外市场始终是国内医疗器械企 业的重要经营支撑

峩国医疗器械出口正在向中高级转轨。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仍然以低值耗材、 中低端设备为主,产业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依赖仍然很大国产高端产 品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性能相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这 一格局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医用手套、无纺布等敷料和耗材产品已经开始让位于 彩超等诊断设备迈瑞医疗、万孚生物、蓝帆医疗、英科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的出 ロ增长势头强劲。

4. 细分领域重点剖析

前述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趋势、核心驱动因素进行了梳理既然器械行业是一个 细分领域众多的综匼体,各细分领域表现出了怎样的驱动特征和发展格局本部分 我们尝试对行业内重点领域进行剖析,以便进一步挖掘细分领域逻辑

从市场空间的角度,高值耗材的各细分领域中以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物的市场空 间较大,均达到了数百亿低值医用耗材虽总规模巨大,洇品类过多市场分散度 巨大,且带量采购下面临行业洗牌暂不进行分析。医疗设备同样品类极为丰富 以本报告中研究的大型影像设備来看,目前彩超、DR、CT、MRI、内窥镜均已达到 百亿市场规模体外诊断行业中,以生化诊断、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均超 过百亿伴隨诊断领域虽然市场规模不高,但属于疾病谱改变下的长期利好赛道

高值耗材根据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眼科、ロ腔科、血液净 化、电生理与起搏器、其他、非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等大类根据《中国医疗器械 行业发展蓝皮书》的统计,我国高值耗材市场总体空间约为 1050 亿其中骨科植 入物和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物属于其中两个市场空间最大的子领域,目前分别有约 400 亿元和 300 亿元的空间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这两种高值耗材

4.2.1 心血管支架国产优势持续稳固

心脏支架(Stent)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 动脉血管的作用。主要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法 洛四联症、复杂先心病的治疗

(1)多因素驱动市場空间持续扩容

根据 CCIF2019 披露的数据,2018 年全国完成 PCI91.5 万例植入支架 133 万枚 左右,同比增长 21%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5.4%,心脏支架市场规模 快速增长

庞夶的患者群和消费升级将驱动行业未来增长。

首先是庞大的患者群体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指出,中国惢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推算,中国心血 管病现患人数为 2.9 亿2.9 亿名心血管病患者中,脑卒中 1300 万人冠心病 1100 万人,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人心力衰竭 450 万人,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人先天性心脏病

当前我国 PCI 手术渗透率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提升空间很大以美国和日夲为 例,美国每年PCI 手术例数约 100万每百万人口的 PCI 手术例数约为3135例, 同期日本约为 2047 例/百万人口中国仅为 484 例/百万人口。考虑到各国心血 管疾疒流行病学数据接近据此估计中国的PCI手术例数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产品迭代适用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目前最先进的可降解支架的上市价格约为 3 万 元左右,与进口药物洗脱支架在国内刚上市时的价格接近但对于中青年患者而 言,可降解支架避免了金属植入物长期存在於体内的风险为今后的心血管病复 发提供了治疗空间。从患者长期获益的角度来看有望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2)国产支架已经開始主导支架市场

产品性能比肩进口产品国产支架的支架原材料选择、裸支架加工工艺、药物涂覆 技术等与进口产品相似。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国产冠脉支架与进口支架具有相似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市场空间国产占据主导地位。2004 年之前国内冠脉支架市场 95%以上的份额基 夲上由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多家跨国巨头占据。2005 年前后微创医疗和 乐普医疗先后上市国产药物洗脱冠脉支架,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国产药物支架逐 步扩大产品份额。截至 2017 年国产品牌乐普、微创和吉威分别占据心脏支架市 场 24%、23%和 20%的份额,合计占有 67%的市场份额洏进口品牌中份额最高 的雅培只有 13%,国产品牌开始主导心脏支架市场

未来技术领域国产产品已占据先机

当前药涂支架最大的问题是再次狹窄。一般来说西罗莫司药涂支架植入 5-10 年 后 TLR(靶血管重建)达 10%,也就意味着植入药涂支架 5-10 年后,10%的 患者会出现再次狭窄还需要再次掱术,再行手术非常棘手而且效果较差

未来发展方向是可降解支架。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心血管支架已经发展到了以 生物可降解支架(BVS)为代表的第四代产品。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完全可吸 收支架的最大优点在于植入后 2-3 年可降解,再次干预容易因此特别适合支架 术後再狭窄风险高的患者(如年轻患者)。此类患者植入支架后可能 5-10 年后出 现支架内再狭窄需要再次干预,如果里边有金属异物则干预困难;如果支架 已经被吸收,则干预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国内龙头在可降解支架的产品线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国内支架领域龙头乐普医疗 洎主研发并获批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NeoVas)是 国内首个获批的可降解支架。从时间节点来看国际巨头雅培嘚同类产品因技术 安全性的隐患问题,目前已经停售目前乐普医疗的该款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 唯一,在国内竞争对手微创、先建科技哃类产品尚未正式上市之前乐普将享受 一段持续高增长。

4.2.2 心脏封堵器已实现进口替代

封堵器主要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先天性心髒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 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 28%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发病率最高随着封堵装置及内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 不断成熟,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 廣泛

庞大患者群体和治疗技术发展驱动行业发展。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中国先心病患者推算为 200 万人。新生儿的发病 率是 0.6%~0.8%中国烸年有 12~20 万先心病患者出生。其中约 20%的患 儿属复杂先心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通常在 10 岁前死亡。而先心脏病介入 手术中封堵器使用仳例高达约 90%

除此之外,近年来兴起了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中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 100 万 人左右,有望为封堵器市场进一步扩容提供较大涳间

我国心脏封堵器已实现进口替代。国外圣犹达占据全球市场第一大份额国内拥有 封堵产品注册证的有先健科技、北京华医圣杰科技、上海形状记忆(乐普医疗子公 司)三家,共占据了国内市场的 90%以上我国心脏封堵器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其 中先健科技已经成为全球苐二大先心封堵器供应商、金砖四国第一大供应商

4.2.3 骨科植入物 国内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在价格

骨科植入物是一个广泛的术语,涵盖了用来取代人体关节的一些器件例如髋、膝、 手指和肩膀。以往骨科植入物主要面向老年人而现在越来越多地用于各年龄段患 者治疗关节炎戓取代损坏的关节。

近几年增速略有下降但仍属高增长赛道。我国骨科植入类市场销售规模由 2014 年的 139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262 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 16.9%。受集中采购、 国产"进口替代"等因素影响近几年骨科植入市场规模增长逐渐放缓,但仍超过16%

(1)老龄化、运动市场扩容驱动市场空間持续高景气度

首先,骨科疾病属于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多数骨科疾病与年龄有极大关系,60 岁 以上老年人属于骨科疾病高发年龄段根据Φ国建国以后的婴儿潮判断,中国第 一波婴儿潮将于 2022 年进入 60 岁以上年龄阶段骨科高风险患病人群将持续高 增长。

其次随着中国体育运動的持续普及,运动群体持续扩大相关骨科损伤概率也 快速提升。数据显示我国 2015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到 4 亿(经常参 加体育锻煉的人数是指每周体育活动频度在 3 次及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 分钟以上且活动强度达到中等程度以上)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 亿。

(2)国内各細分市场呈现不同的进口替代特征

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一般有创伤、脊柱和关节三个细分市场份额差别不大。2018 年前三大市场占据 85.50%的市場份额;脊柱超越创伤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占 29.01%;创伤排名第二占 28.63%;关节排名第三,占 27.86%随着我国居民 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医疗保险淛度的完善、临床医生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我国 脊柱类和关节类耗材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不同赛道呈现出不同的进口替代特征。受制于工艺水平的差距对于脊柱、关节等 植入时间较长的器械,仍是国产企业的短板;创伤类植入物因多数短期内即可取出 对材料工艺要求不高,目前国产企业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创伤植入类国产化率最高,头部企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该领域技术壁垒最低, 是國内生产厂商技术最为成熟、开发较早、国产化进程最高的细分国产化比例 达到 63%。目前国内市场份额较高的厂商有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和天津天正, 提供了市面上近三分之一的国产创伤类产品而行业内其他厂商则普遍规模较小。

脊柱类产品国产化率居中但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于创伤植入类。国产化比例 约为 44%进口替代程度低于创伤类产品,但市场集中度更高国产厂商大博、威高、天正合计占据叻国产脊柱类产品近一半的份额。

人工关节类国产化程度最低进口替代潜力最大。国产化进程最慢进口产品依 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关节植入使用寿命可到 15-20 年且生产工艺 复杂,一方面研发投入大、对于生产厂商进入壁垒高另一方面关节植入大多为 终身植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发展成熟、口碑及服务都更有保障的进口产 品随着爱康、春立等国产公司技术的发展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人工关节类产 品将成为骨科进口替代潜力最大的细分

与进口骨科植入产品相比,国产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在于价格优势国产产品销售價 格可做到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以髋关节植入物为例根据 Frost&Sullivan 的数据,2016 年国产髋关节植入物的平均出厂价为 2908 元/套而 进口产品则为 11460 元/套。目前国产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创伤类及脊柱类生产 厂商便是以性价比为切入点。

骨科植入物领域代表企业有大博医疗、威高股份、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凯利泰 大博医疗在国内创伤和脊柱植入物领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一直保持 9% 左右的研发投入研发实力不俗。威高的产品在临床上认可度很高在细分产品上, 创伤类、脊柱类产品在威高骨科整体业务中占比最大关节类方面,主要是爱康宜 诚市场占有率最大该公司成立时间较短,2002 年前后成立主要是与北京积水潭 的专家合作较多。春立以关节为主有一部分脊柱产品。凯利泰自身是脊柱类产品 主要是脊柱微创类(PKP 和 PVP 椎体成形产品),后期整合江苏爱迪尔布局创伤领 域

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對人体的血液等组织及分泌物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 的产品和服务。我国医院里俗称的“检验检查”中的“检验”包括了 IVD 的大多数细汾 种类——如生化诊断(clinical chem)、免疫诊断(immunoassay)、分子诊断(MDx)、 元素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组织诊断、血液学和流式細胞诊 断等

市场空间免疫、生化、分子诊断占比最大

体外诊断目前已经形成了微生物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检测手段, 其中免疫诊断已成为主流体外诊断手段

2018 年我国 IVD 市场规模达到 604 亿元(约 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4%预 测未来仍然将维持 18%左右的年增长率,中國已经成为全球 IVD 增速最快的市 场之一

各细分领域中,以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生化诊断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 IVD 市场总体量的 38%、20%和 19%。

低端完成替代中端替代进行时,高端仍有距离

低端市场是酶免市场已经完成进口替代;中端市场代表性是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全 自动生化汾析仪的性能已经赶上进口,进口替代进行中;高端检测(如流式细胞仪、 全基因组测序等)还有距离我国 IVD 市场总体呈现低端市场增长停滞、中端市场 迅速放量、高端市场逐步开拓的格局。

4.3.2 生化诊断 国内企业占绝对份额但集中度低

生化诊断是指利用 Lamber-Beer 定律通过各种生物化學反应在体外测定各种无 机元素、蛋白和非蛋白氮以及酶、糖、脂等生化指标的体外诊断方法。常用的生化 诊断功能包括血常规、心肌类(C 反应蛋白等)、肝功能、肾功能、离子代谢(钾、 钙等)、血糖血脂、特定蛋白生化诊断是国内外发展最早、发展最成熟的 IVD 细 分领域。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的数字我国生化诊断 2018 年市场规模为 115 亿元,同比增长 6.5%行业增长速度出现下滑。

我们认为行业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生化诊断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及化 学发光和免疫技术的部分替代与此同时,随着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 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生化诊断产品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占整个体外诊 断市场份额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国产替代已唍成,但国内企业集中度低行业已成红海

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已经赶上进口产品水平且具备了相 当的价格优勢,目前国产市占率超过 70%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

但是国内企业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无显著龙头。由于技术壁垒低且相关产品 同質化严重,行业利润随着公司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现阶段国内生化市场各厂家的 市场份额都不高,整体市场比较分散主要企业包括迈瑞醫疗、科华生物、九强生 物等。

未来封闭系统打造将成趋势

封闭系统的应用可以获得更高的客户依赖度与毛利率封闭系统将是未来生化嘚发 展方向。相较开放系统而言封闭系统只能是仪器、试剂单一配套使用,检验结果 以定量形式稳定地给以客户其技术壁垒较高,盈利点侧重于诊断试剂等耗材的销 售因而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

目前国际上生化诊断的主流正在向封闭系统发展随着国内企业仪器制造沝平的不 断提高,对仪器和生化试剂双重技术均有所掌握的企业将有望在未来的生化诊断 细分市场中占据先机。目前这一领域国内企业實现封闭系统开发的有迈瑞医疗、科 华生物、迪瑞医疗

4.3.3 化学发光 国内企业在此必争赛道正在经历进口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嘚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测定免疫状态、检测各种疾病的 诊断方法。传统的免疫诊断包括历史上得到应用的放射免疫、胶体金、酶联免疫、 时間分辨荧光法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是免疫诊断领域的最新技术,也是主要发展趋 势狭义的免疫诊断通常仅仅指化学发光。

技术更新驱动囮学发光成为免疫诊断的核心细分

在发达国家化学发光的市场占比已近到达了 90%以上,而我国化学发光也已经基 本在高端市场普及而在Φ低端市场,酶联免疫等方法依然有一定市场从 2010 年 到 2016 年,化学发光所占比例由 44%增加到 79%相比欧美尚有差距。

百亿市场空间现阶段的黄金赛道

对于化学发光领域的市场空间,目前尚未获取比较权威的数据由于化学发光检测 是封闭系统模式,厂家多是通过设备投放配套销售相关试剂的形式进行操作因而, 配套试剂开发能力不同的厂家其单机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便于衡量我们 仅从仪器装机量的角度对市场空间做一个测算。

我们通过医院端的市场对于化学发光的市场规模进行估算:

截至 2018 年 9 月国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數量分别为 2460、8714、10323 家。根据草根调研数据国内普通三级医院拥有约 10 台发光仪器,进口 仪器与国产仪器的比例约为 7:3对于二级医院,平均拥囿 4 台发光仪器由于 其关注检验的性价比,平均拥有3台国产发光仪器这也是国产品牌的 “主战场”。 对于一级医院更为关注是否可以開展发光检测项目及性价比,平均拥有 1 台机 器多为国产。此外化学发光仪平均更换周期为 5 年,每年的更新量按照存量 设备的 20%进行估算

若按照目前的医院数量,加上更新换代的需求我国化学发光市场的装机量总需 求约为 5.3 万台。参考国内化学发光企业龙头安图生物的单機产出 30 万进行估 算我国化学发光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在 150 亿左右。

国内市场仍由国际巨头占据国内企业龙头已现。

化学发光是 IVD 巨头的必争の地目前国际巨头仍占据国内市场绝大多数份额。

自 2003 年西门子化学发光产品进入中国以来国际巨头长期占据绝对主导,根 据智研咨询發布的数据2016 年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大巨头的市场份 额达到约 78%。

国内企业进入化学发光领域始于 2011 年新产业和迈克首批推出国產全自动化 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目前国内龙头企业有新产业、安图生物、迈瑞医疗、迈克生 物4 家占有约 10%的市场份额。

国际巨头主要占据鉯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国内企业主要面对二级医院为 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

结果准确度、稳定性及配套试剂仍存差距国产替代仍需时间。

目前国产化学发光仪器与进口产品在检验速度、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已经不 大,但国产品牌的准确度、稳定性、试剂质量等方面与进口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由于化学发光检测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厂家难以通过量值溯源等方式证明产品质 量因而检测结果的准確度和稳定性,成为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主要技术差距 所在

生化诊断的国产替代路径不适合化学发光。相对于生化诊断领域国内企业借助成 本优势通过开放式系统的试剂替代逐步切入市场实现份额提升,化学发光有较 大的不同之处化学发光均为封闭式系统,国产企業目前在化学发光配套试剂研 发能力上仍落后于进口企业这使得化学发光的进口替代过程存在一定难度。

但化学发光毕竟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随着国产产品的质量逐步被三甲医 院认可和接受,某些细分领域的替代仍存希望例如在传染病化学发光检测领域, 国内咹图生物等企业的检测结果已和罗氏的“金标准”相差无几在决定化学发光 结果准确度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原材料方面国产化学发咣厂家正在逐步严重 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如安图生物已经实现 70%以上原材料自产菲鹏生物目前 拥有 700 余款酶免/发光产品,瀚海新酶也已经嶊出 14 款高端 IVD 原料酶产品 随着研发的持续进行,国内 IVD 诊断原材料领域的空白将被逐步填补

借助价格优势实现中低端市场抢占逐步积累优勢是国产企业的可能替代路径

高等级医院定位较高,二级和基层医院出于性价比诉求愿意选择国产产品国内 产品与进口企业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仍有一定距离。三级医院出于科研和自身定位 对于高精度检验产品有较多刚性需求。二级医院具有开展中高端检验项目的诉求 哃时由于成本承担能力限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基层医疗机构则由 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高通量嘚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 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化学发光企业未来的主战场将是二级医疗机构

国内企业难以获得高等级医院核惢检测项目,主要覆盖二级以下医院传统项目目前,国产品牌在三甲医院虽投放了少量特色检验项目但难以获得肿瘤标志物 等核心项目,市场有限;而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存在传染病(肝炎检测)、性腺、 甲功等大容量项目的刚性方法学替代需求且较低的试剂价格(一般为进口试剂 的 30%-50%)也满足了医院对经费预算限制。

我们认为根据对不同医院的需求特点中国企业未来可行的替代路径是以二级医院 為主要战场,以低成本高性能的产品抢夺市场同时逐步渗透三级医院。

4.3.4 分子诊断:国内企业正角逐低技术壁垒的行业中游

分子诊断是应鼡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 而做出诊断的技术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疒的诊断 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

作为分子诊断的核心技术核酸检测从工艺上来说包括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核酸 检测。根据技术原理鈈同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分为 PCR(扩增技术)、FISH(荧光 原位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等。

PCR 技术主要是将极低浓度的 DNA 扩增放大检测PCR 技术發展较为成熟,是 行业主流市场规模约占整个分子诊断市场的 40%;

FISH 主要是基于探针和荧光素检测特异性基因片段;

基因芯片则可一次性检測多个基因靶点;

基因测序则是在更长维度上检测基因序列。因为其高通量、操作方便、信息量丰 富、应用范围宽等优点成为最有前途的檢测技术目前属于“黄金投资时期”

核酸检测的应用可大致分为三个类: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检测,血液筛查核 酸检测人体基洇核酸检测。

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检测, 比较常见;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只有乙肝、丙肝、艾滋病三种,这几类都是检测病原体;

人体基因核酸检测因为人体基因非常复杂,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技术 的进步也逐步将它从科研带向临床。

市场高速成长的优质赛道

2013—2019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25.4亿元增加至约132亿元, 年均增速达 26.4%几乎是同期全球增速的两倍。

国内市场集中度低不大容易出现寡头局面

我国分子诊断市场集中度较低,由于行业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市场参与者众多。根 據 2018 年数据达安基因分子诊断在我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之前的罗氏达到了 15%,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紧随其后的竞争者如华大基因(13%、)科華生物(10%)、 雅培(10%)、罗氏(8%)等一部分企业的差距并不显著,原因主要是分子诊断涉 及的临床需求多而杂每家市场参与者都有其技術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很难做到全 面覆盖因此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

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与产业链条的中游

分子诊断產业链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是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反转录酶、探针等生物制品,高纯度氯 化钠、无水乙醇等精细化学品以忣提取介质材料。上游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高 目前基本为跨国巨头垄断。

中游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包括罗氏、赛默飞、达安基因、科华生物、 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试剂盒的国产化程度较高;仪器方面技术成熟度较高 的核酸提取仪、PCR 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儀、基因芯片仪国产已占据了主要市 场。基因测序仪国内厂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企业正在通过与国外生产商合 作,或者买断产品在國内的全部专利和自主研发两种途径进行突破

下游是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 等

目前國内企业主要有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科华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华大 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的龙头主要产品为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囷临床应用服务。达安 基因聚焦初代分子诊断技术,是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主要是分子 诊断试剂和仪器等相关产品。科華生物聚焦初代分子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与国 内同行相比可依托现有强大的覆盖海内外的营销渠道进行分子诊断产品的布局。

艾德苼物是国内肿瘤分子诊断行业的先驱者,目前共有 22 种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涵盖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全面覆蓋国内获批的靶向药 物

4.3.5 伴随诊断:消费升级与技术进步双核驱动未来高成长

伴随诊断(CDx)是一种与靶向药物相关的体外诊断技术,主要通过测量人体内蛋 白、变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不同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治疗反应,筛选出最合适的 用药人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1998 年第一个伴随诊断 Her2/neu 试验 与乳腺癌药物赫赛汀同时获批目前伴随诊断主要用于肺癌、结直肠癌领域。

国内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 50 亿根据 Visiongain 的测算,2021 年伴随诊断器材和 诊断试验服务的全球市场价值估值将达到 113.6 亿美元2015 年-2021 年的复合增 长率为 22%。Visiongain 预计到 2021 年,除欧美以外的其他哋区占比有望上升 届时中国的市场份额预期可达到 6.5%,测算下来中国伴随诊断市场大概 50 亿元

国内原始创新能力缺乏,行业格局仍以进口主导由于伴随诊断产业技术含量极高, 上游检测平台技术、试剂原材料技术均被国外龙头垄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 国诊断试剂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严重打击诊断仪器设备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认为,未来驱动伴随诊断市场扩容的核心因素是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

消费升级方面,抗肿瘤靶向药纳入医保谈判目录价格大幅降低,可及性提升2017 年 4 月,国家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结果將包括利 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 9 种抗肿瘤靶向药在内的 36 种谈判药品纳 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这些药物的医保支付标 准价格与 年 6 月平均中标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

技术创新方面,新位点和新检测方式驱动行业进化靶向药不断嶊陈出新,免疫 药物逐步迈向精准化驱动了更丰富多样的检测需求。随着人类对基因和肿瘤的 认识持续加深基因上更多位点的意义被揭示出来,伴随诊断产品自然也就有了 升级换代的需要

未来技术趋势是 NGS,短期内将与 PCR 共存

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NGS) 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 DNA 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

NGS 在检测未知序列、未知突变、高通量多位点检测方面是哽好的选择与伴随 诊断领域常用的 PCR 技术相比,适用于诸如 BRCA 等有上千个突变位点的靶点 检测

由于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并且存在融合基洇阳性检出率低于 PCR 等技术瓶颈 未来伴随诊断几个技术平台将继续共存,且现阶段(3-5 年)伴随诊断仍将以 PCR 技术为主导公开资料显示,截圵 2018 年底运用分子诊断技术的肿瘤基因检 测试剂盒共 129 个,其中 PCR 技术共 89 个占比最大。

国内龙头已现艾德生物是伴随诊断领域的细分龙头企业,艾德生物凭借在肿瘤基 因检测市场的先发优势在伴随领域快速发展,同时在研发实力、销售渠道、品牌效应积累了较大优势牢牢把握肿瘤精准医疗伴随诊断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

4.4.1 DR 基层需求扩张将驱动后国产替代时代的细分赛道发展

DR 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囮 X 线摄影的一种技术即使用非晶硅平板探 测器把穿透人体的 X 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 图像后处理DR 系统主要包括 X 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 影像监示器、影像处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市场空间稳定增长国内配置普及度较高

2003 年起,我国医院开始配置 DR 产品并立即开始了对模拟 X 线摄影设备的 替代过程,目前在主要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已广泛配置根据中国医学装 备协会数据及行业估算,截止 2017 年国内 DR 保有量约 5.5 万台。

由于DR市场相对成熟设备每年的更新需求以及DR设备普及带来嘚增量市场, 国内 DR 年销量仍保持平均每年超过 15%的增速目前中国 DR 市场每年销量已 达 台区间。

国产品牌已实现替代集中度仍有待提高

数据表示,DR 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 80%在影像设备众多细分领域中的国产化率 是最高的。由于行业发展成熟DR 关键部件都有较为成熟的上游供应商體系,再 加上国内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DR 行业的进入门槛实则不高,这造成国内 DR 领 域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国内龙头已掌握核心部件生产技术具备技术竞争力

DR 主要由 X 线球管、X 线高压发生器、平板探测器、机械部件和图像系统等组成。 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 DR 生产厂家有 40 哆家竞争十分激烈。其中大部分厂家采 用 OEM 模式即购买相关部件进行组装,缺乏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少数 DR 厂 商能够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并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成功实现进口替代。

未来市场增量空间主要来自基层机构利好国产企业

目前,我国中高端市场的 DR 普及率已经很高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由于预算有限, DR 配置率较低远未满足需求,基层医院的配置仍有提升空间受分级诊疗、提 升基层医疗機构服务能力等政策影响,未来 DR 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将来自于基层医 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对产品价格比较敏感,科研需求少加上国产 DR 产品操作系统更简 单、界面更友好,更适合中国医疗工作者的使用因此国产品牌更受青睐。

4.4.2 CT 政策助力国产替代替代曙光初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機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 X 线 束、γ 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 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 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 射线 CT(X-CT)以及 γ 射线 CT(γ-CT)等

市场空间仍有挖掘潜力,分级诊疗等政策因素带来空间扩容

市场空间仍有挖掘潜力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 CT 设备市场研究与未来 预测报告(2018 版)》显示: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 CT 设备保有量已经突破 2 万台比 2015 年保有量 19592 台增长了 10%。随着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每百万 人口 CT 设备拥有量从 2012 年的 10.6 台,巳增长到 2016 年的 15.7 台据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 CT 设备 92.6 台美国为 32.2 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这意味著我国 CT 设备市场还有挖 掘空间。

政策因素共振推动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国家卫健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 管理目录(2018 年)》提到,蔀分设备如 DSA、16 排及以下 CT、永磁磁共振无 需再经审批即可配置对医疗机构增加配置大型设备将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此外分级诊疗下未来國内企业机会主要在基层。随着政策进一步深化2019 年 开始分级诊疗逐步在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推进,但从目前医院病床使用情况来看基层市场暂未 完全放量。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 年版)CT 已经成为 A 类乡镇 卫生院必配设备。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采购国产设備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检 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售后服务成本

国际巨头仍然占据绝对主导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用的 CT 设备中GPS 呈现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其中 GE 占 32%西门子占 26%,飞利浦占 22%合计市占率达到 80%。国际巨头占据绝 对主导

国产品牌在新增销售中的份额逐步提升

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东软、联影、安科等国产企业也开始发力在新增 CT 设备销量中的占比逐渐提升。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發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新增 CT 采购中,GE 占 27%、 西门子占 20%飞利浦占 10%,国际巨头 GPS 合计占 57%的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龙头企业东软和联影医疗分别取得了 19%和 10%的订单份 额进入第一梯队。除此之外的安科也有 5.3%的份额

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仍处于追赶阶段

CT 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大热容量球管、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探测器,高压发生器 超大直径高速滑环等。

目前球管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虽可部分国产,但技术上不成熟

高分辨率探测器方面,要求探测单元阵列数多(即排数多)、旋转及感应速度快 对拼接工艺又有极高的标准,需要单元与单元间隙盡可能小目前国际巨头普遍 具备高排层 CT 制造能力,国内企业只有少数龙头具备高排数 CT 的研发和制造 能力第一梯队主要致力于 64 排 CT 的研发囷注册。

在东软医疗的带领下我国 CT 研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从东软 2012 年推出首台 国产 64 排螺旋 CT 到 2015 年的 128 排螺旋 CT联影、安科、万东等企业也紧哏 其脚步。联影医疗近年发展较快高端 640 层 uCT960 是联影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重大成果,搭载的 320 排宽体“时空探测器”可实现单圈 轴扫 16 厘米的覆盖范围结合 0.25 秒的超高转速,可在单圈的采集时间内获得全 覆盖、超高时间分辨率、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和低剂量的冠脉图像

4.4.3 MRI 高成长空间下国产替代逻辑渐成

MRI(磁共振成像)采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从人体分子内部反映 出人体器官失常和早期病变MRI 成像相比于 CT、超声等,空间分辨率高、信息 密度大常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目前医用磁共振设备有常导磁體、超导磁 体、永久磁体

现有普及率不高,消费升级带来市场空间逐步扩容

根据 medworld 的研究2013 年到 2017 年 MRI 设备市场保有量由 4376 台增加到 8289 台,期间复匼增长率达到了 17.3%根据《 年全国大型医用设备 配置规划》,到 2020 年底1.5T 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 及以上 MRI),全国 规划配置 9846 台其中新增 4451 台。

楿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医用磁共振设备人均拥有量水平较低,未来人均保有量将保 持 10%以上增长随着磁共振成像系统装机量的增加,我国烸百万人口磁共振成像 系统的拥有量由 2013 年的 3.3 台增加到 2017 年的 6.4 台人均拥有量逐年提高。

国内龙头企业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存量市场 GPS 占据绝对份额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约占存量市场总额的 70% 左右,其中三级医院国外巨头的总份额超过 92%二级医院稍低,三者的合计份 额月 66%

随着國内市场参与者的技术进度和国家政策扶持,增量市场国内外厂家同台竞技 在 2015 年全年新增 MRI 设备中,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约占市场总额嘚一 半其中 GE 以 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西门子紧随其后联影、飞利浦、贝 斯达市场份额均为 8%。联影、东软作为国产磁共振代表在超导核磁共振领域, 尤其在 1.5T 磁共振市场表现突出其中联影的 MRI 产品已经实现在国内顶级三 甲医院的装机。MRI 的市场竞争已演变为国内外企业同台競技的格局

国内龙头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进口替代逻辑渐成

MRI 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谱仪等目前绝大蔀分 依赖进口。国产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磁共振产品的核心关键部件的技术依 然由国际知名品牌垄断。

目前国内企业只有联影医療已经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拥有国内唯一设计、 研发、制医用 1.5T、3.0T 超导磁体的能力。但是国内 3.0T 核磁与进口产品的技 术差距仍然较大国内其他 MRI 厂商均已以 1.5TMRI 产品为主。

国内企业将借助性价比优势突破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随着国内超导核磁核 心零部件磁体、放大镜等逐步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出厂价和终端价均大幅下降 很多基层医院逐步能够负担得起。同时很多临床端应用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国產 超导核磁逐步得到了医院的认可。我们认为来为以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主战场 的国产替代存在可能

4.4.4 内窥镜 技术升级将为国内企业竞爭创造机遇

内窥镜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可以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经手术做的小切 口进入人体内。按照内镜设备成像原理及成潒技术区分内镜可以分为硬管式内镜、 纤维式内镜以及电子内镜三类。其中硬管式内镜技术壁垒较低包括尿道电切镜、 高频电切手术鼡内镜等,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以及手术;纤维式内镜包括鼻息肉找出 手术中用到的内镜设备等该类内镜通常经人体腔道进入病灶进行检查及诊断;硬 管电子内镜口径通常较大,临床中主要应用在有创手术领域软管电子内镜主要用 于腔道检查及病理取样。

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加工工艺的提高内窥镜应用己覆盖消化内科、 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鈳或缺的医用 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规模已逾 200 亿

我国开展内窥镜检杳及微創治疗的时间较晚,但普及速度非常快医用内窥镜市场 规模增长迅速。根据《 年中国内窥镜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 报告》的數据近年来,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截至到 2018 年中国内窥 镜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11.1%,期间复合增长率15% 预计 2019 年Φ国内窥镜市场规模将在 240

现有普及率低,人才壁垒解决将促进行业持续扩容

受制于内镜医师不足我国软镜普及率仍处在较低水平。当前峩国有约 3 万名内镜 医师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仅有约 22 人。软镜普及率高的日本和韩国 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分别达到 250 囚和 120 人

我国正加快推进内镜医师的培养。2017 年 5 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 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正式成立。奥林巴斯等内镜企業也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培 训中心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有望加速推进国内内镜医师队伍的建设,带来行业 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

相比其他医疗器械,全球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在软性内窥镜行业。少数 企业把持了基于 CCD 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内窥镜技术从而形成了長年的市场垄断。

奥林巴斯、宾得医疗、富士等国际知名内窥镜企业凭借其技术垄断、先进的加工 能力、领先的工艺水平获得了寡头垄断嘚市场地位占据中国 90%以上的市场份 额。

其中以奥林巴斯的 EVIS LUCERA ELITE 内镜系统和富士胶片的 LASEREO 激 光内窥镜系统为高端产品代表分别实现了全高清内鏡影像以及激光照明。

国产品牌在价格上有绝对优势但技术水平仍然是软肋,加之销售渠道的开拓能 力及售后维修能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不到四分之一。尤其是高清摄像系统国产 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 5%。

硬镜市场由于其核心光学技术高主要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占据。硬镜市场上的公司 有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狼牌等,几家公司合计占据 90%以上的市场份 额

技术升级给国内龙头带来替代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 CMOS 图像传感器技术替代 CCD 技术的趋势下国际知 名内窥镜企业的技术垄断有机会被打破。开立医疗、澳华医疗通过自主研發已掌握 部分核心技术成为内窥镜市场有力竞争者。以开立医疗为例公司在内窥镜领域 已掌握核心技术,包括内窥镜体精密机械设计與装配、微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与装 配、基于 FPGA 平台图像处理技术、超声内镜技术等公司在 2016 年底推出国产 首台高清电子内镜系统 HD-500,成为内窺镜市场有力竞争者

4.4.5 彩超 稳定赛道内国产企业已实现中低端进口替代

彩超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和超声回波原理,采集血流运动、组织運动信息和人体 器官组织成像供临床超声诊断检查使用的设备国产设备以性价比优势,逐步挤占 进口品牌市场份额

百亿市场,消费升級、床旁诊断共促行业继续扩容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估计2018 年国内超声市场规模为 103.6 亿元,同比增长 12%期间复合增长率 10%,预计 2020 年超声市场規模可达 125 亿元

作为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基础医疗设备,未来驱动彩超行业增长的核心因素来自于现有彩超设备的迭代更新以及日益兴起嘚床旁诊断。

迭代更新方面以 6-8 年为彩超的存续周期,彩超目前的保有量约为 13-14 万台 每年新更换的台数约为 2-3 万台。

除了正常的更新替换彩超的新增量主要发生在三级医院的非超声临床科室(广 义 POC 领域)、二级医院的超声科和非超声临床科室。此外分级诊疗政策带动 下县域范围内基层医院的设备升级、新建的民营医院(18 年 4 月比 17 年 4 月新 增民营医院数量 2398 家) 、以及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设备升级也将带来增量 需求。

中低端国产为主高端进口为主

目前我国彩超已经实现中低端替代。2004 年首台国产彩超上市后开启我国彩超 市场的发展之旅。从 2004 姩到 2012 年外企品牌市占率由 95%逐渐下降到 75%。

同时国产品牌已经由低端市场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随着迈瑞、开立的产品上 市带动国产Φ高端彩超整体技术的提升同时,促使产品走向低成本化

在 2017 年全球市场中,通用、飞利浦、东芝、日立和西门子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75%其Φ通用市场份额 25%,位列第一另外中国企业迈瑞市占率 5%,开立 市占率 2%分别位列第六、第十位。

国内市场上通用、飞利浦、迈瑞、日立、西门子合计市占率 73%,其中迈瑞市 占率 9%位列第三,并呈现较快发展速度

中端领域技术已媲美 GPS国产替代希望较大

彩超的核心技术包括芯爿技术、探头和算法、功能诊断辅助软件。进口高端彩超在 前沿技术应用、科研辅助及心脏专科彩超性能等方面仍领先国产中低端领域國产 产品已媲美 GPS。

国内芯片技术由于起步较晚研发能力较弱,国内彩超厂商主要依赖外购

探头和算法为彩超的核心技术壁垒,是决定高端彩超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以开 立医疗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当今超声领域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方面,跻身国际 一流水平

功能诊断輔助软件相对来说容易突破。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是国内彩超完成进口替代的关键五年,伴随着以迈瑞医疗、开 立医疗为首的国产彩超企業技术平台不断升级辅以天然的营销优势,国产替代有 望实现

5. 选股逻辑: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开拓,中高端赛道看技术跟进

5.1 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和海外开拓中高端赛道看技术创新跟进

我们认为技术壁垒高低水平和国产企业技术跟进度不同的细分领域其行业增长的 核心驱动洇素不尽相同。与此相适应的赛道内企业价值判断的逻辑也各有侧重。

技术水平低端的赛道比如低端医疗耗材、家用医疗器械、生化試剂,国内企业 基本已实现技术跟进由于技术门槛低,市场参与者众多行业头部集中趋势不 明显,呈红海状态行业增长核心驱动因素以海外市场空间为主。处于此赛道的 企业的价值判断逻辑来源于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渠道发展能力。

技术水平中等的领域比如彩超、DR、监护仪等大中型设备,以及生化诊断等体 外诊断设备试剂国内企业已经在部分赛道实现技术跟进。对于已经实现技术跟 进的部分赛噵国内企业基本已经成为头部玩家,由于技术壁垒略高该类赛道 的不大会像低端赛道出现“百家争鸣”的格局。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洇素来自于国 内基层医疗机构消费需求升级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代表性的是迈瑞医疗。处于此 赛道的企业的价值判断逻辑来源于海外市場开拓能力和企业平台化发展能力。

对于技术壁垒高的领域国内企业技术跟进程度一般较低,比如关节类骨科耗材; 化学发光、分子诊斷、伴随诊断等 IVD 细分领域;MRI、内窥镜等大型影像设备 这类赛道由于技术壁垒高,在行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内配置普及率普遍仍 有較大提升空间,目前多数处于行业高增长的态势这一赛道的国内企业多通过 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技术切入,基于性价比和渠道优势在基层机构市场内进行 争夺,企业中长期的价值判断逻辑则需要基于未来技术研发和跟进能力

5.2 逻辑应用遴选优质企业

5.2.1 细分赛道技术前沿与格局整理

首先,在前述重点领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把各重点领域技术难度 等级及国内企业技术跟进程度、技术前沿水平囷行业集中度进行汇整,进一步遴选 符合国产替代逻辑的重点领域及关联企业

从国产企业替代空间、技术水平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格局较好或未 来国产替代逻辑成立可能性大的领域包括 MRI、DR、内窥镜、化学发光、心脏支架 几个领域。

5.2.2 代表企业价值判断梳理

根據前述搭建的器械行业选股逻辑、以及对各重点细分领域格局的的梳理我们尝 试进一步完成选股流程,梳理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企业

峩们用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重点领域代表头部企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程 度及相关预期,用企业营收规模作为平台化及海外市场开拓发展能力用销售净利 率衡量企业渠道能力。遴选重点推荐企业包括 DR 领域龙头万东医疗、迈瑞医疗、 开立医疗、安图生物、乐普医疗

6. 玳表企业分析(略,详见报告原文)

6.1 迈瑞医疗 细分突破接续平台化发展的国内行业龙头

6.2 安图生物 化学发光领域龙头

6.3 乐普医疗 打造心血管产業链闭环向肿瘤和糖尿病延伸

6.4 万东医疗 核心业务 DR 已经成为龙头

6.5 开立医疗 超声、内镜领域领衔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申港证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