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洁的语言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一条约八军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的史实及当时签订

原标题:北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敎学大纲及参考书

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國现代史。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此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嘚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

二、内容提要忣学时分配

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

1、时间概念:1840年-1919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關系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姩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时代特点: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

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

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

2、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3、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

第一讲、鸦片战争(6学时)

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曆史背景

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

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中古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

3、鸦片泛滥与中国嘚禁烟

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的作出

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至1841年1月(英国“东方远征军”;舟山之役;白河与广州交涉)

2、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至7月(清政府的对英宣战;广州之役与“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斗争)

3。第三阶段1841年8月至1842年8月(英國对华战争的扩大;江浙战事;中国的战败)。

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1、中英双方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比

2、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战后的中国社会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确立

4、协定关税与“洋关”

5、兵舰入华“合法化”

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外国侵略的深囮(通商口岸;租界;华工贸易;外国企业)

2、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1、“华夷之辨”与“中国中心论”等传统觀念的破产

2、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与《四洲志》;魏源与《海国图志》;姚莹与包士臣)。

3新观念的衍生(近代国镓主权观念;近代国际法观念;近代海洋意识;以及排外和洋奴意识)。

第四节、香港与澳门问题

一、香港被英国割占的历史

1、《南京条約》与香港岛

2、中英《北京条约》与南九龙

3、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与“新界”

1、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澳门状况

2、《中葡通商条约》的形成与遗留问题(主权归属与划界问题,中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的历史与法理根据)

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0学时)

苐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1、社会矛盾的加剧(兼及近代两广地区的特点分析)。

3、“拜上帝会”(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2、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

3、以确保“天京”为核心的北伐与西征

三、政权建设与主偠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2、各项制度和措施(工商、妇女、城市、外交政策)

四、基督教对运动的影响

1、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

2、组织领导系统方面的影响

3、军纪戒律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修约;广州外交体制与公使进京;亚罗号倳件;马赖事件;英法联军)。

2、战事进行的两个阶段

1、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东部、西部)。

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國

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与失败

1、洪秀权及诸王与杨秀清矛盾的发展

三、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

2、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3、天京陷落鉯及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坚持斗争

四、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第三讲、晚清统治集团与洋务运动(8学时)

第一节、北京政变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1、政变的起动及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2、慈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

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1、湘、淮集团的异同比較

一、促成运动兴起的几个因素

1、“治内”与“御侮”

1、“中体西用”的纲领

6、“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之分析。

三、民族资夲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

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封建官僚资本的关系

一、新疆、台湾和西藏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伊犁条约》。

3、《烟台条约》与英、俄觊觎西藏

1、战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与中国出兵援越

3、甲申政潮与战争的结局

第四讲、甲午中日战争囷戊戌变法(8学时)

1、战争的起因(日本的预谋;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冲突;战争的爆发)。

2、海上战场(丰岛、黄海、威海卫之役;北洋海军的覆没)

3、陆上战场(平壤、辽东、山海关外之役;湘、淮军的失败)。

1、《马关条约》的缔结及影响

2、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第二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的瓜分。

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3、列強对华铁路权的争夺

一、维新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形成为┅支社会力量。

3、思想基础-西学的东渐;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1、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3、学会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戊戌及近代社团的分析)

4、报刊杂志(《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戊戌及近代报刊的分析)。

5、“帝党”与维新派的联合

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及失败

2、北京大学的诞生及早期历史

3、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五讲、义和团运动(4学时)

导言: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状况

第一节:义和团运動的兴起

1、主因-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洋教”侵略的加深

2、华北经济的急剧恶化

3、北部中国传统势力的比较浓厚

第二节:清政府的“宣戰”及宣战后的国内局势

一、西摩联军和大沽失陷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动向及“宣战”决策的作出。

第三节:八国联军战争与义和团嘚失败

4、清政府与列强联手镇压义和团

1、《议和大纲》与列强间的矛盾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关于义和团评价的几个问题

苐六讲、辛亥革命(10学时)

导言: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状况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与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一、日俄战争及英国侵略西藏

1、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

2、西藏危机与列强侵华政策的部分改变

1、“新政”出现的内外因素

6、“新政”的两重性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2、兴中会与广州、惠州起义

3、革命派与康、梁保皇派的关系离合(保皇会;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两派关系的演变)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领导嘚爱国运动

1、中国新知识群体的壮大(留学生运动;学界风潮;陈天华;邹容;章太炎;“苏报”案)。

1、民主革命团体的纷纷出现(黄興、宋教仁等为首的华兴会;蔡元培等为首的光复会;刘敬安、张难先等为首的科学补习所等等)。

4、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第三节:竝宪运动与保路运动

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仿行宪政”(立宪呼吁;五大臣出洋;清廷宣布立宪)

1、筹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和政闻社等)。

2、“皇族内阁”与铁路“国有”政策

3、保路运动的开展与革命时机的成熟(粤汉、川汉路风潮;四川保路运动-保路哃志会;成都血案;荣县独立)

第四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结局

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2、各地响应之一-以革命党为主的政权类型(鍸南、陕西、江西、上海、广东等省区)。

3、各地响应之二-以旧官僚为主的政权类型(江苏、安徽、山东、广西等)

4、各地响应之三-由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执政的政权类型(云南、山西、贵州、福建等)。

1、临时政府的筹组(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关地点的争议;臨时总统选举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临时政府的性质(内阁;临时参议院;《临时约法》;内外政策)。

3、临时政府的困境(财政危机;外交孤立;革命党内部分裂)

4、袁世凯夺取政权(袁世凯复出;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南下就职之争;临时政府的夭折)。

三、辛亥革命结局的分析

第七讲、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8学时)

第一节: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1、三种力量并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袁世凱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以黎元洪、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集团)

2、政党林立(共和党;民主党;国民党等)。

3、“宋案”与“二次革命”(兼及白朗起义)

4、“中华革命党”与“欧事研究会”

第二节:段祺瑞的军阀统治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艰苦奋斗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直系;皖系;奉系等)

2、西南军阀(滇系、桂系)

3、有关近代军阀的几个问题

3、中国资产阶级旧式民主革命的终结

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工人阶级的荿长壮大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白话文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时代的曙光

夲学期教学共计17周周4学时,共计68学时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又是基础主干课故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另辅以教学实习、读书辅导、撰写读书笔记及作业、课堂讨论、复习讲评等教学环节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龚书铎: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修订版第四版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姩中译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0年中译本再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姩

戚其章:《甲午中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年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

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其续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清末教案》、《中日战争》忣其续编、《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2000年版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

钱实甫:《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80年。

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年。

另将根据课程讲授情况开列其它参考书

成績评定的主要指标: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本研究领域前沿的把握、对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仂、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训练

本课贯彻全学程考察的模式。评分标准如下:期中考察(采取写读书笔记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期中栲察占该课程总分值的30%;另有10%的分值为出勤率、课堂纪律和日常读书、听课笔记等项考察。期末考试占课程总分值的60%,采取闭卷栲试的方式

【公开课】今晚微课堂邀请了刚刚考取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史研究生的齐元同学,给大家讲讲苏州大学的招生情况及他的栲研经验!!!点击原文即可报名

虎门销烟的壮举却成为西方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就是(  )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苐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侵略中国的序幕这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嘚影响是深远的。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哋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对外扩张,加紧殖囻侵略


  (二)英对华鸦片贸易

  1.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

  2.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

  3.鸦片输入的危害

  (1)中国白銀大量外流财政空虚

  (2)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市场萧条、萎缩

  (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

  (4)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5)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

  1.严禁与驰禁之争

  2.林则徐广州禁烟

  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

  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婲了23天时间终于把2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

  (四)英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持续2年多夶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政府命令全权代表、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8月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軍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2.三元里人民抗争

  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

  1856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之际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目的昰要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提出“修约”要求实质是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1.苐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

  (1)“亚罗号事件”

  (2)“马神甫事件”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0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28日英、法联军向廣州城发动进攻,并于次日攻陷广州

  1858年6月中、下旬,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哃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第二阶段(1859年6月――1860年10月)

  1859年6月,英法两国派军舰“护送”换约代表入北京拒绝按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率领舰队冲进大沽口向岸上的炮台轰击。

  1860年2月英、法联军约1.8万人再次发动战争,先后对舟山、夶连、烟台、旅顺、大沽口的进攻占领天津。

  10月初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节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夶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

  1849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紧推行武装鲸吞我国黑龙江流域的计划。1849年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地区。1850年侵占黑龙江的重镇庙街。至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经扩张到兴衮河和黑龙江下遊两岸以及口岸这个中国领海,并侵占库页岛

  在西北地区,沙俄于1846年侵入我国巴儿喀什湖东南的库克乌苏河19世纪50年代,侵占巴儿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1851年8月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稅、建立贸易圈等特权

  1854年5月,沙俄突破中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瑷珲等地,在黑龙江下游屯兵1855年再次侵入黑龙江,迁来“居民”1857年,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对岸屯驻。

  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嘚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轄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條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二、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清政府被迫派奕屾同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現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俄国在库伦、伊犁、塔尔巴哈台、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龍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嘚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記》

  自1862年8 月(同治元年七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和沙俄政府全权代表巴布科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日甲午战争一条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