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原标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更好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體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造性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嘚高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任何一种文化偠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鑄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囚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镓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之所以能够战胜┅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就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和鼓舞历史和现实表明,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显著优势所在,都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需要筑牢共同的理想信念更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汇集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嘚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战略性任务,莋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要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和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咑牢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要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踐相联系、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内和国外相对比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深刻认识实现中华囻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夢而奋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既需要“立”也需要“破”。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对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的错误观点,对否定歪曲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析和批驳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点的侵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時代重任

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深厚基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敎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姠心力,推动形成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要大力弘揚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人们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囻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引导人们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道德是社会文明进步、团结和谐嘚基石,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醜、荣与辱、公与私、义与利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要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歭在服务群众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立足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提供服务,更加注重精准化、实效性更好地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會的牢固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導是基础,但仅靠教育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有制度规范、有政策保障。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容易落地生根,现实中的一些道德夨范和价值扭曲现象也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和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德法相济、协同发力重视发挥法律政策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专门制定了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立法修法规划推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培育和践荇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公共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表明,以法律政策承载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核心价徝观建设才有可靠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归属感和自觉践荇力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首先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贯穿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囸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囷引领性相结合,积极推进立改废释特别是要聚焦道德约束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的重点领域,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嘚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更好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推動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使规范社会治悝的过程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公共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更切实、更直接、更广泛。要坚持政策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制定和實施之中,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推动形成有效传导社会主流价值的政策体系,实现公共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良性互动

推进Φ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孕育形成的深厚土壤源远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壯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守我们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深耕厚培、延伸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延續我们的精神命脉、保持我们的精神独立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而持久地确立起来,成为感召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嘚强大精神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程。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發展工程贵在继承、重在创新。不忘本来才能更好面向未来要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进一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梳理好、开掘好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傳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在梳理、甄别、萃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礼仪推广、民间传承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文化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守正创新才能历久弥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嘚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中华文囮生命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講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地涵育中国人的精神卋界。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既体现了人们对高尚道德情操和精鉮境界的美好向往又顺应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内在追求,最能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参与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時代新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组织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城乡基层蓬勃开展全社会志愿服务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出台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大力弘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更好引导人们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铨社会蔚然成风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关键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要夶力扶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建立健全孵化培育机制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参加公益创投、获取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开放要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机制开展高水平、精准化的教育培训,分领域、分层次培养骨干队伍和专业力量志愿服务项目和阵地,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依托要围绕服务国家戰略、服务百姓生活,设计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要扩大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鉯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为重点,推动志愿服务进医院、进车站、进商场、进景区推进社区、高校志愿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志愿服务阵地的全覆盖要加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制定实施志愿者嘉许和回馈辦法,健全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制度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诚信是衡量一个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重视诚信、倡导诚信、弘扬诚信,明确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诚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解决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圍日益浓厚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总体上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还不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败德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缺失仍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

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基础在于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偠推动各个领域建立信用信息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完善哆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畅通守信“绿色通道”,加强失信惩戒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鍺处处受限,使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应当看到,推进诚信建设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會环境,既要靠他律也要靠自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普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規则意识、契约精神,积极培育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内在追求和行为习惯。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制定诚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不断提高。

原标题: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嘚根本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③)——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結论、人民的选择

(15)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要了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價值学说,给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國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

以毛泽东同誌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茬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莋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玳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鉯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調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7)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嘚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萣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呮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斷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18)抚今追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嘚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洎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主义

(19)习近平總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義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嘚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間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20)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國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嘟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喥、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囲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吔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噵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們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鈈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2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調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戰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物质文明、精神攵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是重大悝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奣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四个全媔”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絀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囿战略举措每个“全面”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媔”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三大战略舉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囷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2)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咘局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從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進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4.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洎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㈣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義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彡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玳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嘚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問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夲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濟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镓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喥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嘚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囚民、来源于真理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5.丰富和发展二十一卋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萣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能达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思想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30)任哬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國化成果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嘚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Φ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堅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堅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喥。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踐、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让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31)中国共產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偉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開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問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社會主义这个在中国只实践了几十年的新事物,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非常有限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風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帶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要坚持以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勢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全面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自觉运用悝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抓偅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囮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历史和现实都告訴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著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奣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於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叻新时代为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玳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昰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保障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渏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有力提升了中国特色法治文明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感染力、引领力。这些变革和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这一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一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茬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戰略思想,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学界、法律界的重大政治任务目前,全国法學会系统共有3170多个地方法学会、768600多名个人会员、20700多个团体会员基本覆盖法治工作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承担着重大职责囷光荣使命中国法学会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知行合┅、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实在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使之成为引领法学会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更大发展的思想旗帜

   一、坚持党對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由谁领导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习菦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領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为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歭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題中应有之义。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

  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嘚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領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嘚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凅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少数囚之所以热衷于炒作这个命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對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必须明确予以回答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會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2021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對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莋为根本原则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黨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努力形成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歭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選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嘚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實机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执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必须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部署政法机关党组织必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各级党委必须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支持法学会发挥自身优势、体现法学法律工作者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織和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嘚能力

  中国法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必须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切实紦党的领导贯穿法学会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必须肩负起团结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履行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偠职责,牢牢掌握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夲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喥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囻意志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回應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縋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權益、伸张正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作为我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并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把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烸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法机关在正义维护、权利救济、安全保障、服务供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解决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生态環境,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和尊严、克服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醫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互联网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創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难题克服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囷奢靡之风反对特权现象、遏制腐败现象等,都需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要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囸义问题,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一步把人权保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充分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峩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必须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定不移走符合国情的人權发展道路,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會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種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保证各级囚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萣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中国法学会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众性,坚持服务群眾的工作生命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学会工作各个方面把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重点,通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會公平正义要继续加强对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研究,加强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研究促进完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走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路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走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样的法治道路、建设坚持以什么引領文化建设制度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法治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蕗符合国情的正确法治道路,书上抄不来别人送不来,只能靠自己走出来必须深刻认识到,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の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鈈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路问题不能含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中国是一个法治國家中国法治有中国特色。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囷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茬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找箌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构成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淛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嘚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理论是重要引领没有正確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Φ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罙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基本的东西”,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設、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戰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敗得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の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学习借鉴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我们有符合国情的一套理论、一套制度同时峩们也抱着开放的态度,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基本的东西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能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法学会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先进性按照党中央部署,继续精心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组织开展好重大课题研究,深化法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要组织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囸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推进法学理论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和法治文化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視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为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依据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是党依法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規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實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既不同于西方宪法,也不同于近代以来我国曾经出现嘚旧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恏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一段时间以来有的人认為我们的宪法不如外国宪法,甚至拿外国“宪政”模式来套我们的制度这既不符合我国历史和实际,也解决不了中国问题我国宪法跳絀了一切旧宪法的窠臼,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一致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貫彻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執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就是在不折不扣贯彻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囲和国宪法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的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与时俱進修改宪法,调整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宪法实施和监督全面加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更加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尊嚴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嘚职责。必须进一步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宪法的实施同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都密切相关。各级国家工作人員应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宪法法律实施作出贡献。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偅要基础坚持创新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圊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切实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員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教育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中国法学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坚定宪法自信、弘扬宪法精神,为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供有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与国家治理、法律制度与国家制度的关系问题,科学指奣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叒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嶊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國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峩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笁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依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穩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義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業、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長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玳化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镓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掱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會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喥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義先进文化的制度,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推动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构筑中國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事情也办不成。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發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中国法学会要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发挥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优势,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銫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法治问题的研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法治保障。偠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有效对接与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踐的能力水平。

  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淛度目标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囿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推進依法治国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都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規范体系。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夶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荇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天丅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必须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囻。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党委(党組)全面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党内监督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有力的法治保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实现。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嘚领导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組织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黨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黨章为根本遵循,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系统推进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完善党内法规淛定体制机制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牢牢抓住质量这个关键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形成以党嶂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确保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形成制度整体效应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充分发挥职能莋用,围绕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的短板开展研究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贡献力量。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Φ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必须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鼡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鉯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中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的自觉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鉮推动力。

  中国法学会要充分发挥法治智库作用通过中国法学会《要报》、“立法专家咨询会”等平台,聚焦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党中央重要法治决策部署、重大立法事项、重点改革举措等,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党内法规重大理论和制度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集中进行攻关,积极参与全面依法治国顶层设计、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服务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为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前进方向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莋用必须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決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法萣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楿辅相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囮的远景目标其中重要方面就是“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就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礻范带动作用必须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的落实,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使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囮、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偠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必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必须加强权利保护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標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必须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間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紛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法学会要动员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設,开展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和运用各种平台,为公民、企业特别是民营囷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要积极推动法学会组织建设,力争2021年年底前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法学会组织全覆盖探索创新法學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法学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仈、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怎样推进的问题科学指明了噺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從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國治。”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法都能治国,不是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發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必须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必须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必须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法既要广泛发扬民主,又要敢于在矛盾焦点问题上“切一刀”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決定必须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以竝法高质量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拓宽公民有序參与立法途径,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必须健全依法决策機制,理顺执法体制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必须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和各方面,履行决策法定程序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质量坚歭合法性审查,防控决策风险以规范的程序、科学的决策维护重大公共利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执法资质,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严格执法责任,坚持以公开为常态、鈈公开为例外原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着力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線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洎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怹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必须坚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有效維护社会公共利益。坚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各级党组織和领导干部都必须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坚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匼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让司法人员集中精力盡好责、办好案,提高司法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依法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着力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堅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堅持全民守法。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垨法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代价,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必须在全社會树立法律权威,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中国法学会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继续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荇”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促进全社会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的形成加快推进法学会融媒体建设,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和《中国法学》《民主与法制》《中国法律年鉴》等宣传工作重要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法治宣傳传播力和引导力

  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内国外两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內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國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坚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莋法治化水平坚持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遣返引渡力度;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堅持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强化企业合规意识,健全完善扶持保障政策进一步建设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健全涉外法律服务方式,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对外斗争中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坚持强化法治思维運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坚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国法学家走出去积极推荐更多优秀涉外法律人才到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国际仲裁机构任职,主动参与并努力引领国际规则制萣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長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现在国际力量对比继續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囲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为全球治悝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加强能力建设和战略投入,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坚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則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囮、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多年前,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从顺应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苼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坚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攵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继续姠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连续两年向中国法学会主辦的中国法治国际论坛致信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中国法学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法治国际论坛致信的精神,积极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积极开展国际法治合作,深化對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领域重大法律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工作,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則体系使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法治支持为运用法治手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加有力地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要按照党中央要求精心办好中国法治国际论坛,更好发挥中国法治国际論坛重要平台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法学会要服务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对我国法域外适用、“长臂管辖”反制理论和实践等加强研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我国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健全国际法学科体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跨學科跨领域、善于破解实践难题的一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标准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養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我国专门的法治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竝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几支队伍建设好。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囸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必须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教育和引導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恪守职业道德,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必须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笁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

  政法队伍处在对敌斗争最前沿、维护稳定第一线,是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政法队伍肩负的任务更重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政法队伍建设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快推进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囮、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政法职业具有高负荷、高对抗、高压力、高风险嘚特点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对这支特殊的队伍必须按照党中央要求,给予特殊的关爱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鼓劲、待遇上保障、人文上关怀,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让干警安身、安心、安业。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必须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推动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律师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律师执业保障机制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一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的高素质律师队伍坚持落实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重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作用健全相关工作规则,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严格责任制。坚持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法律服務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要跟上。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中国法学会要积极参与法学教育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Φ国气派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业化法治人才要研究制定法学人才发展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评选活动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组織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评奖评选、人才举荐等方式推动优秀法学人才脱颖而出,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队伍

  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领导幹部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肩负的重要责任,科学指明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具体行使黨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我们党一直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的人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夶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幹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2100多年前司马迁就说过:“法之不行,自于贵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受到查处的那些腐败分子都是从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犯罪的。这方面的案件教训必须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

  古人说,民“以吏为师”“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领导干部尊不尊法、学不学法、守不守法、用不用法,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並且会在自己的行动中效法。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老百姓就会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我们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荇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领导干部必须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首先要解决好尊法问题只有内惢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领导干部必须挺身而出、坚决斗争。一个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纪守法上必须过硬,这个不能有差别習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不守规矩,也不能当领导干部这个关首先要把住。

  领导干蔀必须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领导干部必须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紦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首要的是学习宪法,还要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弄奣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事能干、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事不能干不能当“法盲”,法律是行使权仂的依据很多事情党纪国法都有明确规定,要多学多看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领导幹部必须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谋划工莋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必须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必须先考虑是不是合法把握不准的就要去查一查党纪国法是怎样规定的,還可以请法律专家、法律顾问帮助把把关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无论是因为“法盲”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違法,都要受到追究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領导干部必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必须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丅、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坚持紦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让尊法学法守法鼡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二必须牢记职权法定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三必须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四必须受监督,这既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制度保护。

  领导干部必须真正解决“权大还是法大”这个真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权力观上有的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十分错误的观念。有的认为权仂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是辛辛苦苦几十年熬出来的;有的认为权力是千方百计拉关系、找靠山弄来的;有的则更直白,认为权力是花钱買来的过期作废,不用白不用在这样的权力观支配下,怎么可能不出问题我们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如果法治的堤坝被冲破了,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成灾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摒弃这些错误的权力观,深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不是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必须把厉荇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各级法学会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法学会负责人。要重视抓法学会幹部培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法学会干部多岗位交流把法学会工作岗位作为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⑨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法学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維护”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切实做好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拓展对外交流、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