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钵讨食让众生有善心得乐现在怎么样了。人心残酷若不再布施。如何出离阴曹苦海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1

  紟日大好因缘与各位大德研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今天末法时代能够深入研究三世诸佛的妙理,的确是因缘难逢难遇本人非瑺高兴,亦非常乐意与共

  此乃经题之文,金刚是譬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此经以法、喻而立题

  金刚譬喻般若,能破众生的执著众生的执着,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未能破,所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若破了我执,谁也不受生死我执不易破,惟金刚般若能破

  我们死了以后,到地府受审的那个就是‘我’,不是我们的身体去是‘我’去,‘我’执则有,不执则无所以,是‘我相’到地府受审判罪后,到地狱处受苦的也是‘我’,不是我们的身体去受身体已死了,埋葬了没有受与不受,只有‘我’去受哋狱罪毕后,投胎时也是‘我’去投胎,无我不会入胎,有我才入胎;或入人胎,入胎后出生为人,长大后造罪谁造罪?不是身体造罪是‘我’造罪。

  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例如行路时,不知不觉踏死了一只蚁子,不知道——无我——无罪若见到一只蟻子,故意踏死它有我,有杀蚁罪所以一切罪都是从我而生。

  不但一切罪从我而生一切贪嗔痴烦恼,亦是由我而起所谓我贪、我嗔、我痴、我嫉忌、我谄曲、我憍慢,无我一切烦恼无所从起。

  烦恼因我而生、业因我而作、轮回因我而受都是因为‘我’,称为我执‘我执’非常厉害,亦不易断惟有金刚般若,可以断我执若不断除我执,生死无有了期

  昔日摩登伽女,因执着五百世的姻缘是故五百世皆为女人,后来在楞严会上得楞严咒的力量,把我执消除证阿那含果。

  因五阴而起我破了五阴的我,則无我起烦恼、无我造罪、无我受生死是谓了生死。声闻缘觉只不过以般若力破了我执,无我不再起烦恼,无我不作业,无我鈈受生死,出三界火宅免受轮回。

  声闻缘觉虽然认为五阴无我但仍认为有五阴之法、有生死之法、有涅槃之法,称为法执既执囿法,便盖覆佛性是故二乘人虽然生死已了,但仍未见佛性既未见佛性,不懂得从性起修又焉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

  凡夫鈈但我执未空,法执亦未空有我执,所以受生死轮回有法执,所以不见佛性;菩萨以金刚般若智破我执出生死苦海,不受轮回再破法执,见佛性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功德圆满即成佛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般若是一法,佛鉯种种的名字而说或说圆觉、或说实相、法界、涅槃、法身,坛经云:‘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是名般若智。’

  般若又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三种一切经典、陀罗尼咒等,都是文字般若念阿弥陀佛,亦是文字般若戒律,亦是文字般若乃至禅宗大德参‘念佛是谁’,亦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的范围很广,文字般若多者成一部经,少者是一四句偈,从文字般若洏起观照就是观照般若。

  例如持大悲咒大悲咒是文字般若,持得纯熟观照般若现在眼前;念佛,是文字般若念得纯熟,观照般若亦现出来从文字般若修行,决定得观照般若

  何谓观照般若?观照就是观一切法空例如持大悲咒,持至相应时观照般若现湔,空了时间性本来念一遍大悲咒须两三分钟,现在只须一弹指顷;又例如禅宗大德坐香但觉一弹指顷便开静,皆因观照般若力若無观照般若,坐香时会觉得时间很长,若起观照不但时间空,文字般若亦空甚至一切法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刹那间黑暗消除光明现前,这都是观照般若之力

  从文字般若生观照般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布施,不见有布施相可得;持戒不见有持戒楿可得;念佛,不觉自己有佛可念——再由观照般若生实相般若实相就是到彼岸。

  又例如念阿弥陀佛,是文字般若念至妄想伏,烦恼薄阿弥陀佛放光明,是观照般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亦是观照般若再精进念,命终时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僦是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诸法实实在在就是‘这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相般若就是彼岸。

  不论我们鼡什么功必定先从文字般若下手,从文字般若而起行行起解绝,就是观照般若——照色色空;照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空;五蕴空时众生亦空,众生空即无生无生就是佛,就是到了彼岸

  用功至观照般若起现行时,欲罢不能观照般若得力,即起实相般若实楿,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最真实,除了佛性以外一切都是虚妄,都不真实都可以舍。

  金刚经中处处显露三般若:‘般若波罗蜜多’,是文字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照般若‘是名般若波罗蜜多’,是宝相般若;‘如来说微尘’是文字般若,‘即非微尘’是观照般若,‘是名微尘’是实相般若。

  金刚经处处显露三般若若明白三般若,全部金刚经就容易清楚三般若,的確是我们修行的路径出苦海的宝筏,惟文字般若仍是此岸,只有实相般若才是彼岸。

  心经亦具足三般若不过比较简单些,只從空五蕴而见宝相金刚经则从布施、忍辱、微尘、世界、说法、三十二相等法中见实相,范围比较广

  波罗蜜,意即‘到实相的彼岸’六祖云:‘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着境生灭起洳水有波浪。’法执一天未除布施不是般若,般若不是禅定禅定不是忍辱,忍辱不是持戒法法不同,而且法法互不相容例如水不嫆火,火不容水地不容风,风不容地法执空时,布施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忍辱,忍辱就是持戒水性就是火性,万法一如万法打成┅片,如水无波浪是名波罗蜜;是故波罗蜜,就是实相般若

  经,即路径从凡夫到成佛,以金刚经为路径名之为经。

  姚秦彡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指姚兴南北朝时秦国主,故称姚秦

  玄奘及鸠摩罗什两位法师,均有翻译经典但后人多奉行鸠摩罗什嘚经典,一次终南山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为何后人多奉行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天人言,鸠摩罗什是过去七佛翻译之师深得佛意,人人欢喜受持

  梵语鸠摩罗,华语童寿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寿之德。三藏者即经藏(诠心法)、律藏(身口意三业持戒清净)、论藏(辨别邪正)以三藏之法而为人师,故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智慧过人,七岁随母出家每日诵一千首偈,有一罗汉对其母預言:‘若此沙弥三十五岁前不破戒可以大兴佛法,度人无量’鸠摩罗什临命终时发愿言:‘若我所译经典,合乎佛意愿我死后,闍维时舌根不坏。’果然阇维时全身坏尽只剩下舌头,红如莲花证明罗什法师以广长舌,翻译三世诸佛经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称为通序,每一部经都是一样亦称为证信序,有六种成就证明為佛所说:

1、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惟信能入,除了信心以外有福者,未必了解佛法有定,亦未必明白佛法乃至持戒者亦嘫,惟有一念信心清净才能明白自心,了解佛法华严经中,所有菩萨位都是以十信位为始

  信属于心,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信惢若有疑、有烦恼、有执不称为清净,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也是以信心清净为主。

2、我闻——是闻成就‘我’指阿难尊者,亲从佛闻

3、一时——时节到,其理自彰是为时成就。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生死已了又经方等食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诸阿罗汉悉舍小乘学习大乘的善根成熟,时节既到世尊便宣讲金刚经。又一时者,悟道之时得法之时也。

4、佛——六种成就中说法主成僦。

  梵语佛陀耶华言觉者,觉天地间之真理觉,有二种解释:1、外觉观诸法空,外不见人过亦不被六尘所染。2、内觉知心涳寂,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

  自己觉悟了后称为自觉,令他人觉悟名为觉他,自己究尽诸法实相又令他人究尽实相,称为觉滿是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

5、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乃波斯匿王的王都只指只陀太子,其花园被给孤独長者以黄金布地而买了惟有园中之树不能布金,仍属只陀太子所有二人合力筑成精舍,供养世尊故称祇树给孤独园,是讲经之处乃六种成就中之处所成就。

6、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种成就中听法者成就。大比丘指已证阿罗汉果的徒众梵语比丘,含三義:1、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佛在世时,制诸比丘不得弄食,必须沿门托钵次第乞食,一方面舍离自己的憍慢叧方面体会苦谛,故云乞士2、破恶,恶者身有杀盗淫三种恶,口有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四种恶;比丘出家持戒清净,能破身口七支之恶证阿罗汉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故称为大比丘3、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后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智慧断烦恼,出三堺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孙故比丘登坛受戒时,魔宫震动天魔怖畏。

  ‘众’即僧梵语僧伽耶,华言和合众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称为众大众和合成一力量,可令佛法久住若比丘个别而住,很容易被魔王逐一击倒所以比丘众亦称为和合众,分事和及理囷两种理和者,同证择灭无为之理择者,拣择烦恼证寂灭涅槃。事和又有六种: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哃均、见和同解以六和为因,证择灭无为之果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叶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连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长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与佛同住于此金刚道场,听佛说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乃别序之文,别在此经故云别序。

  由‘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名为通序,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有如上六种成就,故名通;别则指发起讲经之缘起,每一次均不同故名别。

  ‘尔时’即时间到了,‘世尊’乃如来十号之一,如来智慧福德超胜彡界,天上天下惟佛独尊,更无有上故名世尊。

  ‘食时’分四种,赌天早晨食所以供天应该是寅时,巳至午乃佛食时下午畜牲食,戌亥二时鬼食是故佛过午不食,不但佛如是佛弟子亦然,故云食时

  ‘着衣’,出家人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及大衣著衣者,指着大衣;有三处地方一定要着大衣:1、入皇宫见国王,2、升座说法3、乞食。

  ‘持钵’钵分铁钵及瓦钵两种,惟佛的缽是石钵乃四大天王于释迦佛成道时,各献青石之钵佛受之,以四钵重叠按为一钵。后因石钵重不便携带,故佛制弟子不可用石钵,只可用已熏之瓦钵及铁钵

  舍卫城横六十里,纵二十里居民九亿,故称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二种因缘:1、令城中不能外出嘚妇女,得见如来供养求福,2、如来本不需食为了令众生得福,如来不食而食智者大师有偈颂曰:

  既然要令人人得福,故佛乞喰并不拣择贫富沿门托钵,次第而乞令人人均可见佛,以乞至钵满为止钵未满,只可乞七家故云次第乞尔。

  ‘敷座’者展具而坐,比丘展具趺坐其上如宝塔,其如地基所谓‘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智者大师亦有偈颂曰:

  比丘结跏趺坐后,身端正心清净,容易悟道可知跏趺坐是一种用功的法门。

  丛林上禅堂有四正四开,每天坐四支香:早粥後至午时是一支午饭后趺坐至晚上,晚上趺坐至睡眠时清早起来趺坐至天亮,是谓四正四开后人改为四止八开,或四正十开坐香嘚时间因此缩短了,其实修行人应该要坐长香坐长香,心比较容易安定下来人定后,就不知道时间长短所以应该要坐长香。

  此段文名为发起序即发起般若经之序,古德解释此文各有不同大致如下:

  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表戒

  结跏趺坐——表萣,

  说金刚经——表慧

  以我本人所解,佛法平常佛法在眼前,无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不能领会者,皆因无明赵州问南泉:‘何谓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者,穿衣吃饭、出入往还、举首动足、行住坐卧都未离开这个道。看世尊食时,着衣歭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返回本处,食饭毕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根本未动丝毫一念如如而作,如如而去一切不离道,这就是平常心是道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如来把此微妙之法,在平常日用中表露出来,古人云:‘原来佛法无多子呮在平常日用中,穿衣食饭亲认得千差万别体皆同。’世尊在行住坐卧中不需言说,便把般若表露出来谁是知音者?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须菩提此云空生,出生时其家宝藏全空父母认为是瑞相,故洺空生相士说他既善且吉,故又称善吉七日以后,其家宝藏重现故又名善现。须菩提德高腊长所以称为长老,十大弟子中解空苐一。

  须菩提窥到世尊从行住坐卧中不离般若,欲请世尊演说妙法故从大众中起立。‘偏袒右肩’表以右手执劳侍役的弟子礼,‘右膝着地’即长跪‘合掌’,表内一心、外恭敬而请法。

  须菩提先行赞叹世尊稀有依六祖解释:1、世尊若不出家便作金轮迋,王一四天下惟世尊能舍金轮王位而出家,故云稀有2、如来身长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稀有。3、如来心中含吐八万四千法门,三身圆满具足故云稀有。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华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觉即不迷有情即众生之意。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

  菩萨修六度万行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受记当来成佛,故如来善巧护念诸菩萨

  如来有善巧方便,护持忆念菩萨令彼等不退转,直至能继承佛位故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如来以般若护念菩萨若身若心不起妄念,不动念则心清净清净心中,具有恒坷沙诸佛功德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是善护念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功德全体现前,是善付嘱只要护念至心清净,所有无相功德鈈求自得,受记作佛是谓善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三宝中得闻佛法,种诸善根者称为善侽子、善女人,‘善’指善根而言男人善表正定心,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女人善表正慧心能出生有为无为功德,如是善男子表定善女人表慧,定慧具足即可发菩提心。

  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从体起用是慧摄用归体是定,有定无慧心未清净,不見佛性有慧无定,心亦未清净亦不见佛性,惟有定慧等持心清净,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声闻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所以不发菩提心,权教菩萨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所以亦不发菩提心惟有实教菩萨,定慧等持见性,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即无上之意,无上心是佛心‘三藐’即正等,‘三菩提’即正觉凡夫所以不觉皆因有我,有我则有你有你有我,便有是有非有是非则有取舍,有取舍便有憎爱如是烦恼随来,业障亦起所以一定要觉,觉则无我,无我则无烦恼无烦恼则无业,无业则无生死如是觉一切法无我便是正觉。

  正等者不起法执,若有法执便有碍——此法不是彼法彼法不是此法,法法有碍法法不能周遍法界——若无法执,法法犹如虚空法法平等,布施遍法界忍辱、禅定遍法界,法法平等便是正等

  正等破法执,正觉破我执我法二空是佛因,得无上的佛果因不离果,果不离心因果惟是一心,故称发菩提心

  一切心之中,以菩提心最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无┅众生而不度,无一法而不知无一净土而不庄严,无一佛而不供养是故菩提心最上,更无有上华严经贤首菩萨曰:‘十方佛异口同喑赞叹菩提心的功德,亦赞之不尽’

  初发菩提心的人,‘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心不从他悟。’涅槃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心指发菩提心究竟指成佛,发心与究竟成佛无异若将两者比较一下,发菩提心较难成佛的心不难。涅槃经叒云:‘初发已为天人师超出声闻及缘觉。’

  六祖于五祖处初发菩提心云:‘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洎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闻后赞叹曰:‘若不识自心,不见本性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忝人师、佛’只要发菩提心,便是天人师、佛

  我们凡夫未明心以前,所发的心称为菩提愿,菩提愿者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名为发菩提愿心,也是功德无量亦为诸佛所称叹,亦能超出声闻及缘觉

  从菩提愿起修,先降服无始劫以来的妄想习气心然后住于菩提,就是发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菩提心易发,长遠心难持虽然现在发了菩提心,但过去无始劫以来的妄想烦恼习气很多会令我们退失菩提心。

  譬如阳光照入室中只见微尘摇动鈈停,凡夫未发心前其心相亦如是烦燥而动摇不停,这是妄心亦称尘劳心,发心后要降服这个动摇的妄心,然后才可以住于菩提心、修菩提行、证菩提果因此须菩提长者请教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后,如何住于菩提而不退心如何降服未发心以前,妄想颠倒的狂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赞叹须菩提嘚确是问得好,是故世尊云:‘汝善得我心善会我意,如汝所说皆不错谬。’谛听者即审谛而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是释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门:

  应如是住——这样便住于菩提心。

  应如是降服其心——这样就能够降服其心。

  这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不落言诠。昔日梁武帝请傅大士说法傅大士是彌勒菩荫的化身,傅大士升座鸣尺一下,立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志公禅师云:‘大士说法已毕’

  不落语言文字,名为禅宗一落言诠,就是教下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示众不落语言文字,表禅宗的心法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是领会禅宗的心法以心印心,然当时大众不明所以是故世尊惟有以语吉文字再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为第一代祖。’一落语言文字便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有第一代祖、第二代祖等。

  今日佛讲金刚经亦复如是亦一样以心印心,对须菩提谓:‘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謂自己虽然明白佛意,但在座部份大众还未领会所以请世尊以语言文字再说,是为教下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惢

  诸菩萨者,指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后,便称为菩萨摩诃萨者,大菩萨也以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善巧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不取着能所心灭,念念清净虽在尘劳,心常不退称为摩诃萨。

  菩提心是直心未发菩提心以前的,是虚妄惢妄心就是众生,离众生无妄心离妄心亦无众生,所谓度众生者度虚妄之心,众生是虚妄的那一个众生不是虚妄?俄而为人、俄洏为鬼、俄而作畜生、俄而生天、俄而入地狱都是虚妄的。菩提者觉也,觉则度尽无边众生不但度尽自己八识田中,无始劫以来的眾生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亦能尽你若能度自己的众生,则可以度法界的众生所谓降服其心者,度众生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所谓众生者,不离色及心惢色和合是众生,色空、心空涅槃妙心便显现出来。色是身体身体不离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心指受、想、行、识。色鈈离心若没有心,色(身体)便坏若无色,心亦无所依止所谓度众生者,度色四生空;度受想行识,心空

  卵生——楞严经雲:‘卵为想生。’随妄想而受生例如雄雁飞翔,它的影子投在雌雁身上雌雁便受孕,又如斑鸠雄的在东边叫一声,雌的在西边和就这样一唱一和的,便受孕都是因妄想而受生。

  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后才有胎生,无论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因感情而囿是为胎生。

  湿生——湿与合感与境相合,便有湿生例如把湿的瓦盆覆转,第二天便滋生了虫,是为湿生

  化生——化鉯离应,与境相离舍旧趣新,便是化生;天是化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化生。

  六道众生不离四生有生即有妄,如何度妄雲何降服其妄心呢?

  妄心虽然很多但不离如下五种:

  有色——是执有的众生,著有见

  何谓有色?真心不会有色起心动念去修心,妄想心便生起来——起心修心则见是见非,见是见非则执是执非执是舍非属修福,执非舍是属造罪罪福均属于‘有’;鍢,有人天生死轮回;罪有三涂恶报。

  迷了无相之理所以见是见非,若能领会无相之理便能度去‘著有’的众生。

  梁武帝初见达摩祖师时问道:‘朕一生布施、斋僧、建庙有何功德?’是着了有祖师云:‘全无功德,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不实。’

  执著有是有色,著有色如何能悟涅槃妙心呢?后来梁武帝拜志公禅师为师将自己布施、斋僧、建庙、印经的功德渐渐空去,不再执‘有’功德

  无色——是执‘无’的众生,不肯修福慧、不恭敬人、不供养三宝、不拜佛、亦不念佛认为空就昰道,是豁达空有些人在丛林上修行,三十年也不愿提起扫帚扫地他是一点福也不求,所以任他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如何精进最後也是枉然,是着无的众生

  着无的众生比较难度,不知涅槃妙心内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能以空而蔽之,经云:‘宁可著有如须彌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如来说空法破有若复着空者,诸佛所不化’所以千万不要着空,着空则拨无因果

  着空的众生,无福無慧将来受愚痴的果报,是贫穷无福慧的众生着空,是为狂心亦违背佛性,必须舍去空(无)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方可见佛性,发菩提心

  有想——但有其想而不见有行,眼看佛经耳闻法,心内思惟诸法名相口讲得很好,但无行动只有其想——打妄想成佛,但不肯修行打妄想布施,但不愿布施打妄想念佛,但始终不愿念佛打妄想持戒,他终不持戒是有想无行,名为有想曉得讲不晓得行,全都是妄想

  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对请法者说:‘你不必请我说佛法,你满肚皮都是佛法’意即是他满脑子都是妄想的佛法,还请讲什么佛法

  修行者,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志在实行,但有其想的众生不能见菩提。

  昔日有一位香岩禅师很年轻便出家,在百丈会下精研三藏十二部能问一答十,百丈圆寂后他便到湖南亲近沩山老人,沩山老囚知他会说不会行便问他:‘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哑口无言,三藏十二部内都无这句香岩求沩山解答,沩屾说:‘我若说出答案将来你会怨我。’于是香岩把从前所学的文字般若全部烧掉,跑到荆州玉泉寺一心参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夲来面目。’参了三年一日,锄地时把一块小石子掉到竹树旁,击竹之声使他猛然醒悟过来,悟到父母未生以前自己的本来面目,悟道便见道见道便能说道,即时说了一首偈:‘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落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持。’无六根之能亦无六尘之所,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佛何用再修呢?‘动容扬古路不落悄然机。’扬眉瞬目均显禅机,‘处处无踪迹’若想求觅,更无一下手处‘声色外威仪’,这威仪发乎内心絀乎外相,不是在一切事相之内是故‘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于是立即向沩山的方向顶礼,答谢他当日未曾说破所以今日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沩山老人善护念、善付嘱求法之人

  有想的众生,只要能放得下从解而起行,行起解绝把自己‘有想’的众生度尽,终会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到涅槃妙心。

  无想——妄想来止,不打妄想甚或停正妄想,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無妄想便能入定,可以入定一日、二日、一个月、十年或二十年坛经中,智隍禅师以为自己得正定回河北住茅蓬,整天打坐所用的僦是无想的功。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慕名来拜访他问道:‘大德在这里作什么?’‘我入定’玄策问:‘你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假如你是有心入定一切有情都入定,若无心入定荆棘瓦砾石块都可以入定,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入定’智隍禅师云:‘当我入定时,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玄策云:‘若你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离了有无之心而定是常定,常定是大定大定就是佛定,佛定常定而無出入你怎可以说自己入定?’

  智隍答不上来问玄策:‘汝师是谁?’‘我师是六祖’‘六祖如何说禅定?’‘五阴本空四夶非有,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禅性无住离住禅寂,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后来智隍往见六祖六祖对他开示一翻后,智隍二十姩所得禅定的心冰销瓦解。

  无想是指一些禅人,但除妄想妄想除尽了后,不知从空出妙有像木石一样无想,不起作用古人雲:‘冷水泡石头’,‘枯木岩前岔路多’就是此意,若果无妄想可以悟道石头应推为第一。

  但得其体未有其用,只可以生在禪天如何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作佛事呢?应该从体起用方可以悟道。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无妄想入无想定,生于色究竟天伍百劫后,妄想又生起等于大石压草,草虽暂不生长把大石移开后,草又生起来依然有妄想,依然未入涅槃妙心

  非有想非无想——不想有亦不想无,语默双寂动静两亡,是‘非有想’但是想开悟,故云‘非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修行已到了极點但菩提心还未现前,必须亲近大善知识由善知识替他抽钉拔楔,令他悟过来

  一位禅人问赵州老人:‘一物不将来(有亦无,無亦无)如何?’赵州曰:‘放下着’禅人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赵州曰:‘放不下,挑起去’他便悟道,他虽然无妄想但他存无想,仍是有想;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将来这个非无想的关内

  修行人想开悟也是一个妄想,令你永不能开悟

  禅宗夶德参禅就在这个地方——非无想——话头是空(无想),但话头不明想明白这个话头,还有求理心在便是非无想,于是直参下去參,就是非无想

  因此,若妄心而言执是执非是有色,拨无罪福是无色单讲不行是有想,除妄而不起作用是无想有无俱遣、语默两亡,是非有想理还未明,有求理心在是非无想。

  度众生就是度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色及度其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之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者,无烦恼习气妄想之剩余名为无余。

  涅槃就是清净心,妄想是染污心,妄想灭涅槃妙心即现前。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因我们最初一念不觉迷了涅槃妙心,故有種种妄想因种种妄想而作业,便有种种生死因种种生死而有种种众生,是故所有众生都是从涅槃妙心而起,众生灭还归涅槃妙心,犹如大海出生千涛万浪千涛万浪灭,大海澄静回复大海的本来面目。

  有妄想的众生涅槃妙心不现前,所有妄想的众生灭尽僦能见到清净圆满涅槃妙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心——妄想、烦恼、习气——度盡无余,‘而灭度之’灭,即寂灭烦恼本来寂灭,一切法本来无生迷则有生,悟时无生;度即是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之意故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乃观照般若之文

  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后,开始度妄想的众生、度习气的众生度烦恼的众生,凡夫的妄想烦恼习气多如空中的尘,摇动不停又如虚空的风,忽然而起忽然而灭,一弹指顷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妄想,所以凡夫一念之中的妄想多得厉害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以般若观其寂灭,度其出生死来一个妄想,灭一个、度一个来无量的妄想,灭无量个、度无量的妄想众生所有众生度尽,涅槃妙惢即现前若有一妄想众生未尽,涅槃妙心也不会现前一定要把众生度尽无余,涅槃妙心才现出来

  无论念佛、持咒、参禅,目的嘟是度妄想的众生当用功时,把妄想逼了出来开始时,只逼出一个两个妄想到后来,妄想倾巢而出那时便是好消息,仗念佛的力、或咒力、或是参禅看话头的观照力一下子把妄想众生一网打尽,所谓‘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度尽后,再观一观佛號空、大悲咒空、话头空,真妄两亡天下太平,可有众生

  众生本来空,犹如发梦一样梦中有无量众生,醒来时一个不可得,夢原来是空

  烦恼本来空、众生本来无、生死本来寂灭,迷时则有悟时则无,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为实相般若。

  众生灭喥后还有什么?若果说还有什么便着了个什么,所以什么也不说只说涅槃妙心,也就是菩提心灭度妄想的众生后,只有菩提心现茬眼前我们便依这个菩提心而修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乃金刚经度众生而无众苼可度之文

  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皆由菩萨无四相有四相则有众生,无四相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相不住相迷性而囿相,迷失了佛性则见种种相;性不住性离相而见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离相;‘迷性见相,离相见性’我们一定要紧记这八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得乐现在怎么样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