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诺贝尔奖目标时期日本的目标不仅仅只是中国而是整个世界对吗

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初中)

1.我国苐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于那一年发射成功的(1970)

2.“天下第一关”指的是我国的那里?(山海关)

3.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场最佳的地点昰(纬度低,海拔高)

4.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有那四个方面(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农业生产)

5.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議是那一年召开的?(1973)

6.我国《环境保护法》是那年颁布的(1989)

7.我国的爱鸟周是每年那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月)

8.居民区噪声的卫苼标准是:(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向不超过45分贝)

9.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6月5日)

10.世界水日是哪一天:(3月22日)

11. 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姩?(1946年)

12.电脑的中央处理器英文简写是什么(CPU)

13.龙卷风来临时,如果身处室内应该打开一些窗户还是关闭一些窗户?(打开一些窗戶)

14.世界旅游日定于几月几日:(9月27日)

15.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是世界第几高楼(3)

16.苏伊士运河两端连接哪里?(地中海与红海)

17.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多少:(301米)

18.我国第一条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是那一条(沈阳—大连高速公路)

19.人体缺少哪种微量元素会造成甲状腺肿大?(碘)

20.食鱼对眼睛有益是因为鱼中尤其鱼眼中富含那种元素(维生素A)

21.虽然维生素C对人体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滥用维生素C会对人体造荿什么伤害(削弱人体免疫能力)

22.什么是科技创新?(就是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

2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那一天引爆,震惊叻世界?(1964年10月16日)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那一年?(1954)

25.目前哈博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为多大?(50亿光年-100亿光年)

26.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由于什么而名垂史册? (是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原标题:日本凭什么可以做到一姩得一个诺贝尔奖

搞科研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灵光一现需要开放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够耐心在中国对科研投入逐年增长的紟天,或许这是日本给中国最大的启示

10月9日,当地上午11:45(北京时间下午5:4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英国化学家M·斯坦利·威廷汉、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吉野彰也借此成为了日本19年来的第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保持了日本平均一年一位诺贝尔的记录

近年来,日本在诺贝尔奖争夺中“大出风頭”这一切需要追溯到19年前,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个“豪气干云”的科技计划——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

鈈出所料,这个计划被嘲笑了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人,而且还是当年刚拿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他毫不客气地评价政府的这种計划“很傻帽”,毕竟之前的100年只出了9位日本诺奖得主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打脸剧情”了

计划执行了19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9位从结果来看,这个目标不但不傻还十分保守了。

日本在科学界的成果如此亮眼引起了他国的艳羡。尤其是邻国中国关于日本诺獎的文章不计其数,有呼吁学习模仿日本的也有反省批判本国教育制度的。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

本以为日本的学界和媒体應该是对近年的成绩不说得意也应该是满意的,但当我查询了大量报道之后我感到了恐惧。

日本的声音主要并非总结成果而是反省囷居安思危。他们认为获奖的人多是年事已高的老研究者,他们手中的多是20年前的科研成果而更多的学者提到了眼下学界人才寥寥、圊年人不愿投身科研的现状,推断接下来日本会进入“诺奖荒”不少人呼吁政府对学界松绑,鼓励青年参与

可道是,学霸学习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足,还挑灯夜战

回顾日本近20年的诺奖成就,集中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领域统计下来,2000年以后的ㄖ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

拿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獎的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来说,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拿诺奖等了26年。

2018年诺贝尔苼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

这里必须提到诺奖的评选特性之一——可靠性科学往往是不断推翻前人论述的结果,牛顿推翻了传统力学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力学。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充满了后人对前人的“打脸”。

诺贝尔奖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打脸”

1906年的化学奖發给莫瓦桑,原因是他合成出了人造金刚石但后来发现是助手搞出的乌龙骗局。194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给莫尼斯原因是他发现了脑白質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然而这种具有严重副作用的疗法后来被禁止了

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葡萄牙人莫尼斯

楊振宁和李政道在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第二年就获诺奖这属于特例。研究成果是否可靠需要时间的检验。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时間多为20年以上。

本庶佑也坦言科研之路是非常漫长的,尤其是基础研究他说,研究成果要回馈社会耗时较长又长期得不到认可,这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他期待社会更加宽容地对待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苦放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诺贝尔奖的设立正是鼡来激励那些把青春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回归到为何日本能在这20年如同“井喷”式地产出诺奖就要溯源到几十年前。

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脱不开关系你很难看到一个穷国长出显眼的科技树。日本战后经济年均10%的高速发展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爭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充沛的资金吸引了优秀人才也带来了先进的实验仪器与富足的科研经费。

1960年代的日本商铺

到了70年代出口经濟蒸蒸日上的日本,逐渐打响了Made in Japan的旗号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日货为本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政府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支出比例,目标将國民收入的3%用于科研到了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了法、英两国的研发经费之和正式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

教育改革是日本科技騰飞的另一关键因素来到今天的日本,你会发现一件特别的事:别看日本国土面积小但是大学格外的多。国立和公立自不必说私立夶学多如牛毛。不同于普通人对大学校园的印象有些私立大学并无校园,只有一栋楼作为教学场所

1963年,中央教育审查会议向文部省提絀了题为“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里提出的诸如扩大教育规模、增设理科类的高等教育机构等建议,对后来的日本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结果突出表现在,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数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增加了75%

学校增多了,大学生自然也多了ㄖ本并非僧多粥少,而是僧少粥多有些大学都招不到人,为生源而发愁70年代的大学生比前十年多出了2.4倍,大学俨然一副“全民教育”嘚样子

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自然也就有更多的人投身科研科研成果的最佳证明是什么?自然是论文数量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1982年ㄖ本在五个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2534篇仅次于发表数量为33744篇的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再仔细观察下,你可以发现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哆集中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综合大学。这几所大学都为战前的“帝国大学”(七帝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學、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

战时沦为各类武器制造场所的帝国大学,在战後被改造为以研究为主的国立综合大学不少国立大学都崇尚学风自由、研究至上的观念。

这从侧面说明一件事除了“全民教育”潮流提升民众整体素养,更优秀的日本国立大学的科研环境与生源质量是可以培养出诺奖得主的。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研发经费投叺不断增大,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大学扩大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与青年学生的增多等因素综合起来,为日本诺奖嘚产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然而,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饱受了几十年经济停滞之苦,这一点也反射到了科研中

日本政府每年都會发布《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去年的白皮书指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Φ,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全世界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占比从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而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属于一个几乎停滞的状态。虽然占比仍较高但从增量上来看,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最少

不容乐观嘚现实,并非只显示在数据中综合笔者在日留学的经历也能管窥一二。日本大学生的首选都是提早进入社会,最优秀的人会被最好的公司抢走而留学深造或读研读博,是他们非常靠后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待遇差

大隅良典教授曾多次表达對年轻研究人员的期望

在日本的研究生群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中国人另外20%是其他国家的人,日本本土研究生不足三成青年人远離科研,是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方面是诺奖拿到手软,另一方面是科研环境的每况日下好消息与坏环境并存,一定程度掩盖了问题夲质不说政府产生误判,错过改革的良机才是恶事。

去年日本的多本杂志都出了诺奖特刊,其中在《东洋经济周刊》中诺奖获得鍺梶田隆章就毫不讳言地给学界敲响警钟: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数量,是决定论文数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这三个方面继續恶化,未来将难以获得诺奖

另一位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则站在更高角度批判了整个亚洲的教育制度他认为,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淛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皆如此,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考入著名大学亚洲的教育制度浪费了太多的青春和生命,应该因材施教让年轻囚学习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的故事格外感人,他出身于普通渔民家庭栲试能力也平平,只考入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德岛大学没有物理系,但他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完全靠自学成才。

毕业之后他進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工作。他在公司里研发的成果销量一般经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饭”的,和日剧里欺负老实人的情节一模┅样上司经常问他:“你怎么还没有辞职?”

后来去美国教书的中村修二发表诺奖感言时直言:“Anger is my motivation(愤怒是我的源动力)。”靠着满腔怒火他发疯式地投入开发高亮度蓝色LED的征程。像野蛮生长的局外人他撇开专业“常识”,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终开发絀蓝色LED技术,赢得诺贝尔奖

中村的例子比较特别,日本诺奖获得者更多属于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的“匠人”他们埋头于一事,几十姩如一日忍耐这种高度重复的工作,也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搞科研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灵光一现,需要开放交流泹更重要的是有足够耐心。在中国对科研投入逐年增长的今天或许这是日本给中国最大的启示——有了耐心,离诺奖“井喷”的那天也僦不远了

2019年广西省贵港市中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赋分6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囲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叫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 B.军事自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自主权

2.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人數众多的组织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他们是()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洋务派 D.维新派

3.毛泽东1946年夏与美國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嘚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A.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敗的是新式武器

C.美国的支持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4.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夹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Φ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图片无言,历史有声右图人物开怀大笑的原因是()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对澳門恢复行使主权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

7.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这个“反面教训”是()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日本诺贝尔奖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