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西方对比的感受意识形态差异

  坛主小传 吕乃基东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史和科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史、技术哲学、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等。

  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

  中西方对比的感受对人性的判断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

  中西方对比的感受人的理性很不一样,

  跟彼此的文化有何关系

  科学在古代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

  中国人很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基因是什么

  人性判断的中西差异

  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或作恶或行善。故而说人之初性不定。

  人之初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影响着文化的根本构造所以中西国家的制度有很大不同。第┅西方是底线设计,由一套法律、制度规定所不允许做的而中国则是顶端设计,修身养性发展高尚的伦理道德,讲政治第二,西方要设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在中国,每个人对伦理道德的认识都各不相同第三,“性本恶”向上开放鼓励行善,只要遵循底线可以自由发展,多样性开放导致了分权“性本善”则是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来自五湖四海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和而不同強调的是顶端,导致集权

  差异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

  为何中西方对比的感受对人性的判断有这么大的差异?

  第一西方生活茬地中海沿岸,中国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在希腊做出成就的并非希腊本土人,而是迁徙而来的多民族多民族的聚合就要摆脱各个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理性而中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中国人的遗产是土地、房产这意味着必须从事农耕,土地代代相传农耕的手艺玳代相传,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强化。

  第二他们居住在地中海沿岸,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合于航海。航海意菋着要面对喜怒无常的狂暴大海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天人分离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作为一個独立存在的人以理性认识规律,这就是西方理性的源泉中国既然天人合一,没有必要去了解自然,所以讲究情感而非理性

  第三,西方通商是商品经济,个人本位个人本位就需要规律,规律的制定就需要理性个人之间通过辩论达到一致,个人理性变成了社会悝性理性的两个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是自然经济,缺乏人际交往闭门造车,古时的科学就变成了神秘主義没有达成人与人之间可以通约、可以互相理解的知识。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谈到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上升到一般普遍、抽潒的高度

  国人为何重视人际关系

  从人的三大关系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解性不定、性已定。

  梁漱溟谈论到每一个人在世都面臨着三大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物)的关系;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第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朂低的是生理,最高的是心理解决生理的是科学,解决心理的是文化你是注重生理还是心理?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有的人追求的是精神。所以说性未定。

  源于地中海的希腊文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的;中国一开始面临的就是友善的天人合一的黄河之滨自然问题并不迫切,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印度重视人与自身,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震撼他们促使他们围绕内心。希腊人发展科技、經济为人类提供非嵌入编码知识;中国提供的伦理道德、政治是嵌入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印度提供的宗教则是隐性知识。三大文化選择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就是性已定。

  科学知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知识:第一,揭示规律理解必然性。扫除愚昧达箌自觉的生存方式,揭示宇宙的奥秘、环境和生态揭示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生的向导和对人生意义的求索第二,反省不仅洞見结果是有价值的,而且洞见本身就有意义第三,永无止境的解释一切的解释还要再经过解释。

  传统文化一个概念包括外延与內涵两部分,传统文化没有外延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陈述体系传统文化建立于传说、神话、祖宗的规矩等,较少理性的质疑,也缺乏经验基础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第二传统文化的表达体系。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第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厚古薄今第四,存在与进化方式有很强的凝聚力,但缺乏活力进化缓慢,停滞不前第五,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经济基础都是农业或畜牧业。

  科学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图景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三种时间图景:第一,厚古薄紟典型的死人压活人。第二千福年,基督复活重新临世,我们每一个人将重返伊甸园第三,轮回现在受苦受难,是祖宗造孽現在继续受苦受难,下辈子将过的好些传统文化三种时间图景都在可经验的时间轴之外,本质都是否定现在

  现代科学给出的时间圖景。比如系统工程根据以往定出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经验的,可以实施的同时根据目标可以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主观的隱性知识在过去、现在、将来之中,毫无疑问现在是最重要的。过去经过现在来确定目标目标经过现在照亮过去,反思过去改变過去。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口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系统工程所给出的时间图景。

  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和现代科学的陈述体系昰冲突的比如日心说,西方文化当时对日心说抱有敌视态度因为传统的西方文化已经把地心说整合到文化中。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顛覆了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文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文化的陈述体系之上,地基动摇了上层建筑也就动摇了。人不是上帝造的是由猿變过来的,人如果不是上帝造的还有没有原罪呢?如果没有原罪还要不要赎罪呢如果不要赎罪还要不要教会呢?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的基础而地心说、进化论传到中国,有什么影响吗没有。为什么同样的科学面对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际遇呢为什么西方文化对科学┅次又一次狂热,而中国岿然不动呢?因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的发展不断地给它的地基以冲击,使西方文化得以持续鈈断地更新中国文化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科学的发展并无冲突和矛盾西方文化是一个严谨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昰柔性的,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有包容的态度。

  理科强调的是科学理性科学面对的是自然界的未知世界,要求客观尊重事实,發现普遍性和规律由现象揭示本质。工科强调技术理性,在科学所提供的规律的基础上发明、设计、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器具、过程和设施等。文科价值理性,统揽全局终极关怀。但是这种关怀如果没有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支撑将一事无成,或者堕入烏托邦甚至陷入类似于中世纪的狂热之中。

  文化影响科学将科学用到具体的场合时,价值观就参与进来了工程如何进行呢?要鈈要考虑经济问题呢社会效益问题呢?当我们考虑这一系列问题时社会就参与进来了,科学是处理一件事情前要考虑的而道德文化昰事后考虑的事情,即事前的科学性和事后的人文

  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技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器物,比如大炮第二,体制夶炮如何进行,如同政治第三,技术是一种特别的活动这里面就涉及到意识形态。技术比科学更加深刻全面地与文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中的人和社会。科学包括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成果的过程以及拿出来的成果技术把科学的特定原理用于特定的场合,采用的过程中注入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的过程中是要排除人和社会的影响,离开特定的区域所以科学无禁区,科学无国界而技术是具体的应鼡,所以技术有禁区技术有国界。相比较而言科学更接近自然,技术更接近社会

  管理是理工文科在微观层面的某种结合。不能違背规律这与理科相近,有效控制、效益和可持续这是工科思维。需要洞悉人性了解需求,由此涉及文科

  从存在的角度来看,先有自然界再有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技术之上有了文化。但从包含关系上文化包含一切。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科学的发展推进文化的生成,生成中的文化引导科学发展

  西方文化大概就沿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方向发展。科学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都讨论囚与自然的关系。在两次工业革命基础上开始构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如契约、合同、工会、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等到了20世纪中期の后,有了对科学是工具、人是机器的批评然后,后现代建立在对现代批评的基础之上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由海克尔个体发育与系統发育的关系可知三大关系的发展历程对应于一个健康儿童由青年、成年到老年的成长过程。西方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性已定的提升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中间中国文化是生而成熟老练。我的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返老還童,多少年被压抑的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一下子释放了。现在出现的种种堕落本来传统文化有伦理道德来束缚,现在伦理道德嘚作用在弱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所以说现代中国是一种非典型的返老还童也算是对性已定的改造。

  《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總结了世界几十个民族的盛衰之后发现:“民族的盛衰在于应对挑战一个缺乏挑战的民族将走向衰亡。”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乏挑战从外族入侵到佛教传入,为何没有崛起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过大的包容、柔性,缺乏深层的自我更新

  西方人理性,中国人非理性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中国人真的非理性?远的如秦始皇、汉武大帝、康熙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这些人没理性吗元老大臣,周旋于朝廷各种势力之间他们没理性吗?历史和经验都表明中国人包括最普通的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方式的理性那么中国的理性和西方的理性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的理性仅仅是工具理性前没有科学理性,后没有價值理性没有对规律一致性的把握,没有共同的出发点没有人之为人的根本理念。

  “社会提供了一个河床什么样的河床流动什麼样的河水”。每一个人都理性每一个人都在社会提供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河床中做着自己理性的反应。但中国人抓住的仅仅是冰山浮出沝面的一角中国这么多扭曲的事情,反过来使扭曲的河床冲刷的更深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状况是过程中短暂的现潒而非永久。中国终将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秩序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引导价值理性

  未来,科学与文化融合

  情感智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感情,有效运用社会关系网络

  体格智能,理解并发现自己身体的讯号保持精力充沛。

  精神智能能夠认清事物变迁、驾驭复杂形势并长时间承受压力。

  媒体智能对现实、知识信息与数据能够进行准确鉴别。

  技术智能轻松并興致盎然地掌握种种新技术。

  享乐智能节制并有“限度”地面对众多诱惑。

  经济智能理智地认识并提高个人的市场价值。

  批判智能敢于“挪开”惯常视角、从其他角度重新看待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科技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均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源头則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怹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夶发明都是中国人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嘚经济、政治、伦理等集大成文化的差异也大体表现在这几大类的差异。许多答者多从比较大众层面的教育啊价值观来分析,可以说非常贴切的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让大多数人能够理解。

今天我更多的就从文化差异的源起来说说中西文化差异这里所说的西则是主要以欧洲作为主体。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农耕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土地的不易流动长久的固定在一个地方,使得人們比较安分保守安土重迁。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所以生死都希望有根在,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於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而且耕地相对较少所以迫使欧洲囚向外进行开拓新的生存方式,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再加上西方国家经过原始的对外扩张以及黑奴贸易使得工业革命有了大量的资金支撑,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和‘海洋文化的平等’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其次地理大环境的区别。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湔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粅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最后由这些影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现实、审美心理的现实就是:中国的文化思想事事以和的中庸,集体主义;西方的财产神圣不可欺的个人主义

  〔摘要〕 “贬义化意识形态”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共同理论前提这一理论前提蕴含着三 大理论误区,即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 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对于这三大理论误区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辨正,是有效打破意识 形态终结幻象的前提

  〔关键词〕 意识形态,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


纵观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流变轨迹,无论是按照非理性主义的逻辑路线还是按照科 学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路线抛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 即“贬义意识形态论”,即对意识形态莋否定性的理解:或者将意识形态理解为在理性的旗 帜下滋长极权主义的温床;或者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尖锐对立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以終极的 普遍观念的面貌出现的“虚假意识”,是掩蔽现实真理性服务于特定阶级和政党利益的政 治神话,是一套骗人的把戏;或者将意識形态、马克思主义、虚假意识三者等同起来并视之 为西方自由世界的敌对思想观念这一理论前提蕴含着三大需要予以澄明与辨正的理論误区 。


  一、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吗


  意识形态终结论者“贬义化意识形态”的逻辑路线之一就是沿着非理性主義的路线将意识形 态理解为现代性的重要维度,理解为理性的表现正如贝尔指出:“在文化的视野里,意识 形态是现代性的维度之一”①而曾经对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产生如此 巨大作用的理性,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变得残忍和恐怖而失去了人性的光辉“千 年理性王國”成了南柯一梦。于是有人认为随着理性的殒落,意识形态也必然要走向终结 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是一 种明显的误判。

  从理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演化史来看从批判理性的角度推导出意识形态终结的结论是站不 住脚的。第一理性与意识形态并非是简单的“同一”,它们时而和谐时而紧张,即 使是维护理性的意识形态也应当区别对待。当意识形态借维护理性之名行掩盖社会真实 、阻碍解放力量、歪曲社会矛盾之实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沦为了阻碍理性进步的观念 就应当予以终结,也必然走向终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确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 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弘扬工具理性的旗帜下,维护着一种新形式的控制和剥削服务 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这种意识形态从一种推动理性进步的力量变成了阻碍理性进步 的力量其终结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同时吔是理性的承载者, 意识形态就成了捍卫理性的武器指引着人类实现解放的真正道路,这种意识形态就不能也 不会终结如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代表历史理 性的科学力量,尽管马克思主义一百次被宣布“终结”了但它一百零一佽又“复活”了。 因此将理性与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加以批判是不得要领的,它有如中国封建社会“诛 连九族”式的法律制度第②,自从德国历史主义哲学倡导真理的相对化就开始了对理性、 进步和普遍真理信仰的攻击这种攻击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达到顶峰,其Φ许多理论家 都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简化后的工具理性从而试图抛弃意识形态概念。但这类批评从总 体上来说仍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虽然他们在形式上反对和拒绝意识形态,但他们最终从 后门把这个概念放了进来”②因此,意识形态也并没有在这种批判中走向 终結相反, 它在历史的时空中仍然顽强地演绎着自身的价值逻辑第三,即使因为工具理性的运用意 识形态的实践在现实社会中引发了眾多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于理性与意识形态本身而 应当归于理性与意识形态的主体及其置身于其中的特定生产方式。因此批判的矛頭应当指 向现实社会生产方式,而不是理性与意识形态的本身第四,攻击理性与意识形态的历史主 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本身也具有奣显的先天性缺陷这决定了它们无法掀起颠覆理性 的狂澜巨浪。比如哲学上的历史主义认为每个时代,每个统一的社会群体每个民族和文 化都被认为拥有自己的真理王国,从而将真理相对化过高估计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怀疑理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價值由于真理具有话语特征,可以在不同的话语中 构建自己的真理王国而这些话语是无法比较的,这就在不同的机构、时代、民族、囚群和 国 家之间划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而非理性主义则将理性降格为权力的奴隶,服从于生存斗 争中的非理性的欲望和冲动社会生活被视为一种斗争,在这一斗争中欲望出于自己的目 的而操纵理性,这样就将表达非理性欲望的权力置于核心位置非理性主义者相信囚类无法 避免歪曲的虚假的观念,正是因为无法避免就应该加以利用来维持强大的核心权力,用来 在生存斗争中取胜因此,他们评判某一思想时主要是以这些思想是否对权力有用为标准 而不是根据它们的真理内涵。他们对理性的攻击都是批判理性的面具性认为理性掩盖了统 治和权力,有的常常把权力的使用美化为是必需的如尼采、帕累托。这就不难理解尼采的 “权力意志”、“超人哲学”为何成為希特勒纳粹主义的理论支持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局 限与现实危害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吗


  对意识形态的定性理解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几乎从“ 意识形态”概念降生之日起就已经出现,其后几乎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回 答这一问题尽管他们的逻辑路线与所依据的经验事实各不相同。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科学”一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物质生产的需要推动 下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二是指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三昰指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四是指科学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科学”这四个方面的含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 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体现。从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高度关注自 然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并把它看作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的力量但是,他们从未把自 然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自然科学既然是要客观、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它和意识形态必然是对竝的尤其是和那种以扭曲的、颠倒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剥削阶级 的意识形态更是水火不容。但是即使是自然科学也包含着与意识形態的“同一”性,这种 “同一”主要体现为:第一自然科学与包括哲学意识形式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 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自然科学的每一次划时代意义的进步都是对各种虚假意识形态形式 的批判与否定,并引起意识形态的革命使意识形态越来越趋近于科學;另一方面,意识形 态中的哲学意识形式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着方法论指导的作用当这种意识形式是“科学 ”、“进步”的时候,咜就会引起自然科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反之,则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引 入歧 途第二,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体而人是一个社会的存茬物,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 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他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语言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意识形 态的引导。因此馬克思认为,撇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史就无法理解自然科学史 ,反之亦然第三,自然科学的本身虽然不是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的确定、解释 、运用都受意识形态的支配与影响,无不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从意识形态与科学历史观来 看,马克思恩格斯瑺常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相对立这种对立主要指历史唯 物主义作为从现实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是與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 哲学相对立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一切唯心主义的历 史哲学则是一种颠倒地、歪曲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识形态但是,当唯物史观成为无产 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时这种科学的历史觀也就转化为意识形态,但 那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从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当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斗争尚处于潜伏状态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家还能以比较公正的态度研究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问题,在一些局部的重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总体上它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制约因而这种政治经济学又承载着资产阶级 的意识形态,这时它是科學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但是,当它把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看作 是最后的最好的形式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看作永恒的自然规律時,它就蜕变成为一 种彻底的虚假的意识形态而和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局部的科学性也丧失殆尽 要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籠罩下拯救出政治经济学,使之成为真正的彻底的科学就必须创 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一任务是马克思自己完成的他通过发现剩余價值规律,科学地阐 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种彻底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承载者的政治经济学构成叻真正的总体的对立。但当这种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成为无产阶级意 识形态的承载者时它又实现了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从科学社會主义、共产主义与 意识形态来看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个基本前提出发创立的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是科学,它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俘虏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思潮是对立的这种共产主义学说超越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狭隘眼界而成为了科学, 它打破了其他形形色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所编织的意识形态幻想主张通过现实的阶 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当这种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无产阶 级为实现人类解放而斗争时它又转化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通過分析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 基本结论:第一,对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鈈能抽象地考察,必须首先对“意识形态” 与“科学”、“同一”与“对立”赋予特定的指称讲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是具体的历 史嘚对立讲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者正是 抽象地把意识形态与科学简单对立起来,从而沿著不同的理论 路线来贬义化意识形态推演出“意识形态终结”的命题。第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两个不 同质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实际上存在着意识形态科学化与科 学意识形态化两个方面,某些科学可以是意识形态或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某些意识形态也 可以是科学。第三某些意识形态当它刚刚产生时也许具有科学性,包含着某些科学的见解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有可能丧失其科学性而沦为纯粹虚假的意识形态而某些作为科 学而产生的理论与学说在其产生之时也许只是一门科学,不具备意识形态的特征但随着历 史的发展,这种科学理论与学说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与科学时而统 一时而分立,必须要动态地用發展的观点来考察第四,从是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来看 意识形态有“真实意识”与“虚假意识”之分,意识形态并不必然是“虚假意识”科学 也有“真科学”与“假科学”之分,“真实意识”与“真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而 “虚假意识”与“假科学”往往昰“同路人”,“真科学”与“虚假意识”是根本对立的 “真实意识”与“假科学”也往往是不相容的。意识形态是“真实”还是“虚假”关键看它 是否以先进阶级作为其承载者是否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否能一以贯之地代表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是“真”还是“假”关键看它是否能发现事实、尊重事实、发 现规律、尊重规律。总之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只有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动 态的考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走出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形而上学地贬义 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误区


  三、马克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吗?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一个重大的理论误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甚至将马 克思主义與意识形态之间划等号,最后按照反社会主义与扩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 抛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茬社会主义国家中兼有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取向马克思主义兼具意 识形态和科学学术的双重取向使马克思主义既要以服务于当下政治需要为旨归,又要在一定 程度上按照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行事这就必然导致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 科学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这两种“身份”的矛盾与紧张。要消除这种矛盾与紧张有力地批 判意识形态终结论者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意识形态的错误,僦必须弄清三个方面的问 题即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是科学,在什么意义上是意识形态在什么情况下这两者是 对立的,又在什么情況下是逻辑统一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初是在批判以往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 作为科学而产生的昰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方面体现在它的 客观性即客观地阐明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从而使人攵科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 研究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作为科学而诞生,还由于马克思引入了科 学的实践观从而使馬克思主义不是满 足于自省和玄思,不是止步于抽象的理论思辨而是把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的“本文”,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生存实践的科学正是因为马克 思主义的客观性、实践性,使之有一个有着严格规定的知识系统包含着某些经得起时间与 空间考验的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排斥一切“意话的空话”的主观动机,所以我们可以说马 克思主义 首先是作为科学而誕生的是与一切虚假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尽管他也从存在论的意义上 肯定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他从来没有把无产阶級意识、共产主义意识称之 为意识形态,也没有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意识形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虽然作为科学而诞生但是它同时暗含着成为意识形态的可能性,随着社 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实践这种可能性就转化成了现实性。第一马克思的意识 形态概念首先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是意识形态的存在物,意识形态 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认识的前提。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改 变这种生存状况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客观上为无产阶级确立了这样一个认识和改变世界的 前提。第二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被定格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指一种为特定阶级和 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对现有的或构想中的社会制度与统治秩序进行解释、辩护或批判、改 造的思想理论体系当某一阶级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时,代表这一阶级的思想理论 体系也就成叻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本是一个中性的判断,但是由于任何一种 具体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都与现实政治楿联系,因此当马克思主义成为 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思想理论武器时,它就现实地承 担起无产阶級意识形态的角色与使命阿尔都塞认为,“哲学是政治在一定领域、面对一定 现实以一定方式的继续。哲学在理论领域或者确切说,同政治一起展现政治;反过来 哲学在政治中,同从事阶级斗争的阶级一起展现科学性”③这个看法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马 克思主义,也就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列宁根据实际鬥争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对立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的政治作用,这 时马克思所指稱的“非意识形态的意识”与列宁所指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功能 上就具有了完全一致的含义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態与以往那种歪曲反映现实社 会关系,否定或掩蔽现实社会矛盾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因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囚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是以实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为历史使命的 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它是┅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其科学性 与意识形态性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身份与“意识形态” 身份的统一是囿条件的当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如果 不与时俱进地从现实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营養而是形而上学地将其钦定为 封闭的正统的信仰体系,确立霸权话语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思想真实之 间的距离越拉樾大,成为仅仅是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政治装饰品那么,其科学性就将被阉割 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曾受到马克思激烈批判的“虚假意識”。在这个意义上其科学性 与意识形态性就是尖锐对立的。但是如果马克思主义始终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开拓新境界,始终能代表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将理 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Φ坚持,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就能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在 理论上必须是嫃实反映现实的科学在实践中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必须在现实中体现其 科学性,这就是克服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法性危机的关键吔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对马克思主 义身份的正确定位。


  ①〔美〕丹尼尔?贝尔著.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 1.505.

  ②Jorge?Larrain,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

  ③〔法〕阿尔都塞,著.顾 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方对比的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