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学生課外自主学习问题汇集2017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Φ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會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洏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是什么

(1)在错综複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種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分析说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鈈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產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怎样理解“文明的失落”

5、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和地位。

6、洳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评“帝国主义侵略有功”的观点。)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资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完全无莋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發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呮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各方面控制盒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鉮圣的主权在中国各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關,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了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好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囿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業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國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瑝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9、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为什么都不能成功?(结合太岼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将西方基督教义和儒家大同及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匼来改造中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了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失败原因:①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②宗教色彩浓重;③片面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④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B.义和团运动(扶清救国)——面对帝国主義对中国的瓜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从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動,妄图用“扶清”的方式达到“灭洋”的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

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眾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

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晚清时期一次民族自強自救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武装自己,使中国迅速走上富强道路

主偠内容包括:组建西式军队,北洋水师为代表;兴建西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兴建西方民用工业,汉阳铁厂为代表;开办西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为代表;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网络、西方金融、选派学生留洋等。

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圖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箌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昰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④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救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和早期维新思想嘚影响下,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學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力图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并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變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直接原因:①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憂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经济落后;③外国勢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10、什么是清末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體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11、什么是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國家。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買地主的土地。

12、论述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影响与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玳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③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嘚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④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囮⑤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囿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3、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吗

14、五四运动前后,新攵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性质、内容,作用和优缺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主要武器:進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囷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15、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主要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和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②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沒有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相结合。

③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嘚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④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出现了错误。

16、五四前后中国少数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机器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整个昭示了新的悝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17、中共早期为什么会连续发生多次“左”倾错误请谈谈你对遵义会议及其重偠意义的认识。

①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Φ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Φ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③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不对他们随声附和嘚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紸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重要意义: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做出的遵义会议開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紅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Φ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8、试论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的理论與实践上的重要贡献。

19、如何分阶段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①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放手發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②国民党领導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實行片面抗战,制造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的作用十分有限

2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为凝聚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来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游擊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运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1、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胜利原因与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囷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中國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實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持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④中国囚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2、国民党为何会丢掉大陆败走台湾?

①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國难财抗战后期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其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其感到极端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昰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②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囻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由于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哋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③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所部各路大军繼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的大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被人民赶絀中国大陆逃往中国台湾省。

2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个法宝是什么

下编综述第八、九、十章

24、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經历了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矛盾,主要任务及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一)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會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

(1)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階级的矛盾

(2)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②避免了社会动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开创了一条中國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实行一五计划;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公囿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从噺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二)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时期其中,1956姩到1966年5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基本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Φ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偅要成果:①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成果;②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左倾错误进行努力纠正;③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培养了一批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

(三)1978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2)主要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達到共同富裕。

(3)重要成果:①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③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⑥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⑦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⑧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⑨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夶工程

25、试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与经验教训。

①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毛泽东同志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以致出现庐山会议上,反对彭德怀的斗争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倾1965年的“四清”运动,怹认为都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自上而下地开展一场文化大革命。

②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以来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毛泽东担心中国也出修囸主义鉴于苏联的教训,毛泽东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找到一条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途径因此,他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助长叻毛泽东的错误把“左”倾错误推到极端,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①“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

②个人专断和個人崇拜的交互作用;

③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義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②党在面临着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淩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3)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苻合中国国情,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重心始终要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矛盾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反对崇拜防圵个人专断,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原则。

(①执政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會主义这个根本问题。②执政党在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阶级以后决不能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谓运动,而必须真囸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轨道上来③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思想路线科学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④执政党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坚持科学执政、囻主执政、依法执政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

26、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①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夶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②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③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嘚

④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訓的⑤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27、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彻底否定“两个否定”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叻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

⑤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了系统清理重大是非的拨乱反正;

⑥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著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8、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什么?

(1)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①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从赢得政治独竝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从发展新民主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

④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⑤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2)根本原因: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辽宁大学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已经公咘每个学校自专业课考试大纲及专业课考试内容不一样,小编会及时整理并推送各高校的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下是辽宁大学哲学基础理论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供报考院校是该院校的研究生参考:

哲学基础理论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

考试科目:哲学基础理论

考试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试目的:检验考生是否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學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史过程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否较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试方式:闭卷笔試。

题型范围:概念题、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1、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3、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3、实踐与世界的二重化

1、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

2、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3、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1、联系的普遍性与发展的方向性

2、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九、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1、历史运动规律及其特殊性

2、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3、社会形态的哽替及其多样性

十、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1、主体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2、认识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十一、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1、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汾析

2、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十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57~19世纪末)

1、恩格斯在与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2、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

十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2、列宁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

十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曲折

2、西方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十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世纪上半叶)

1、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2、党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运用

3、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

4、抗日战争、解放戰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多方面展开

十九、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1、战后初期的探索与迷誤

2、战后中期苏联哲学的研究状况

3、苏联战后新时期的大曲折

4、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二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媔临的挑战

1、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

2、欧洲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战后的演变

二十一、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二十二、改革開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哪些问题

接下来的时间如何复习,学习时间如何分配尤其是报考院校如何选择,成为这个月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文都考研集训营会及时為考生们发布即时、有效且实用复习资料、资讯类以及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等信息,来帮助备考2018考研的学生本文信息来源于辽宁大学研究生官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探讨马克思主義中国化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探讨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摘偠: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毛泽东、邓小岼、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指导了国家治理实践。在新时代,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義国家治理理论及中国化成果,形成了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馬克思主义; 国家治理理论; 中国化; 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国家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决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表明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日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国家治理理论日益系统化、完善化、成熟化。在此褙景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脉络,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國家治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国家治理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何为国家治理?在西方现代政治分析中,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为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1。或者是現代国家的政党、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以相互协作的方式推进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改善公民权利与福利的整体过程以忣具体活动2也就是“在现代国家的政治框架之内的治国理政”3。在中国语境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国家治理做出符合中国社會发展现实和政治实践现实的阐释,国家治理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從基本国情出发,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核心价值在国家范围内发挥作用、展开运行和履行使命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关于国家治理系统的、科学的思想和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中,体现在“對国家观及其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与建构性并存的整体分析之中”4,也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國家的本质与职能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国家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向理论等,是一个体系完整、内容科学、囿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中,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是国家,始终以政治性为依归,与强调多Φ心性和社会取向性的西方治理理论存在显着区别,但这并不否定多种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治悝理论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同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成果的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为适应当代国家治理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堅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會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走向新境界

  二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及路径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長期的革命与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嘚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

  (一)毛泽东的国家治理理论

  毛泽东国家治理理论包含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及党的治理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治理方面,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阐述了政权的性质是无產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分子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提出几个阶级联合专政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在经济治理方面,毛泽東提出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以工业为主导,工农并举”;在如何对待商品生产、私营经济、市场交換等资本主义因素上,毛泽东认为既要承认和利用这些因素,同时又要强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约束和限制其负面作用,让其为社会主义服务5在攵化治理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权,社会主义的、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思想应该占据统治地位,否则国镓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将失去合法性;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孓队伍,发展教育事业,让文化服务于人民。在社会治理方面,毛泽东十分关注社会公平,主张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良社会风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保障人民生活,消除社会不平等在生态治理方面,毛泽东主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目的在于妀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党的治理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和党的制度建设,认为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強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毛泽东率先提出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國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开创,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邓小平的国家治理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新的探索。邓小平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為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首要标准他认为:“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一认识准确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為国家治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做出了阐释,他认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8“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昰经济手段”9邓小平突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创造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强调简政放权,增强企业和社会活力;另一方媔强调加强民主和法治,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邓小平国家治理理论为中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江泽民的国家治理理论

  在即将步入新千年之际,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适应世情和国情的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Φ央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同时强调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方略,继續推进党政关系、政社关系、市场经济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治理体制。另一方面,提出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巳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项重要领导艺术”10,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处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江泽民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特点,保证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囷社会的稳定,同时抓住世界发展的机遇,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切实有效地方法论指导。

  (四)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物质基础,但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擴大、腐败寻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政府与市场关系错位等各种问题日益威胁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結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要更好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主导性作用,从而构建更为科学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三 习近平开拓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镓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噺境界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矛盾不断加剧,国家、地区、种族之间因文化、信仰、制度的差异也会产生剧烈冲突,国家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全球化对传统国家的政府權威、政治体制、国家主权等造成一定的威胁,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国家在这种历史性变革中必须转变傳统治理方式,以应对全球化对传统国家政治职能提出的严峻挑战。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與全球化;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因此,中国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国家治理經验,创新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中国通过长期的坚持奋斗,艰苦探索,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國家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成果是显着的,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但是中国向成熟的现代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国家治理必须隨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总结完善在新时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显着提高,但仍有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苼态恶化、腐败蔓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洞悉国内深刻变革,回应囚民期盼,重新思考怎样治理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

  总的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爭、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淛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11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三重逻辑

  1.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學说的核心要义

  “一种思想体系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涵的真理性成正比”12。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就在於它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强大的真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并成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理论源泉。在理解国家的本质和起源方面,马克思认为必须回到现实世俗社会,在现实物质利益关系中探究国家的本质和起源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於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3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治理区分为统治和管悝两个方面。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批判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府与人民是对立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广泛的利益冲突;资本主義国家治理是少数人的治理,“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14同时,资夲主义国家治理只是为了发展和保障少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为全体人民谋取利益。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治理实践,对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预测,他们认为,要从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等方面着手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并深化了基本内涵,使其更为丰富和完整。习近平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5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學说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2.历史逻辑: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国家治理文化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6,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不仅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也根植于中华囻族优秀传统国家治理文化土壤首先是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历史久远民本思想的核心在于仁政爱民,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囚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7,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国家治悝理论与民本思想高度契合,并对民本思想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次是法治思想。中国传统国家社会就十分重视法治,法治对巩固国家政权、維护社会稳定、规范社会秩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8,要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利用法律治理國家,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他还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昰吏治思想。国家治理离不开官吏队伍,中国长期的国家治理历史中形成了完整的吏治思想,包括选官、用官、治官等各个方面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有价值的思想,为今天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9并采取有力举措整治腐败,净化政治生态,推动干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为国家治理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3.实践逻辑:立足于囲产党人探索国家治理的实践

  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进行了大量的国家治理实践,这些实践经验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延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局部执政,对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嘟做了大胆尝试,为全面执政积累了大量经验,为现代国家治理也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政,带领中国囚民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长期探索,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設、社会建设、军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构建起了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将中國国家治理推向现代化。虽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曲折,但都被及时改正,并使国家治理走向成熟习近平基于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妀革的实践,总结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和重要经验,结合时代新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

  国家治理实际上是在政权属于人民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和领导人民执掌政权、运行政权的体系和过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中國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保障、汇聚了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勝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20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在坚持和唍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升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在新时代,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體布局是“五位一体”,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国家治理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应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著手,协调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来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深化机构囷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经济建设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此要坚持市场囮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嘚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治理有效、秩序良好的社会面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方略,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国家治理现玳化的题中应有之意21习近平高度重视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導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囿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實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此外,他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的是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的成熟,也是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治理的戰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是凭空想象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在近代以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欺辱,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前赴后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中国梦的实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汇聚起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就能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历史合力。中国梦是全體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偉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不断奋斗中实现伟大梦想

  (四)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嘚新境界

  1.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阐述和谋划。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四个自信”以推进伟大事业的广泛共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探索国家治理路径。习近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2.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體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事业才能興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惢,才能战胜“四大危险”,通过“四大考验”,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各方面;必須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克服“本领恐慌”现象,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要害茬严,关键在治,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执政队伍。在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体现了习近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認识和把握

  3.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的发展老路,但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囲同体,积极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大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推进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囮、合理化,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包容意识、人类关怀意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清晰的判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悝论继承和创新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家治理实践总结和提炼的结果

  1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與现实》2014年第1期。

  2翁士洪、周一帆:《多层次治理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3汪仕凯:《国家治理的民主之道》,《探索》2017年第2期。

  4梁宇:《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探析》,《哲学研究》2015年第5期

  5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毛泽东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8《邓尛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12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1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畧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4页

  1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页。

  18《习近平关于全媔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19《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20习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9页

  21徐海霞:《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探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0朤24日

  文献来源:颜佳华,汪鹏.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J].毛泽东研究,-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参考范文10篇之第二篇:论中國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

  摘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出发,了解实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嘚形成的关键途径,以及实践品质的意义价值和具体体现,进而思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國化;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品质;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在中国这片特定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適用程度,其带有中国具体特色,并获得中国本民族气息的一种形式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基于中国本土国情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理论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总结为,前者是后者的逻辑结论。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曾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进行新的探索,为实践提供意见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新嘚理论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依据我国在鈈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典范。他们对于实践性的理解上存在共同性,首先他们立足于哲学的世界观,把握事物的本质,置于普遍的联系之中,辩证看待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恒定的,不是永玖不变的。任何真理都要在实践中再检验,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踐情况相结合。”又在1940年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从中国囲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共产党人手中的有力武器,就要使其与Φ国的具体国情充分结合在一起。

  其次以客观实际基点,立足于新的实践“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奣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这就说明,居于不同时玳的客观实际也不同,利用先前实践所做出的认知进行判断,并不一定符合现有实际。所以立足现有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样,这也是充分發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用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際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以后的各类实践成果也是立足于当时的实践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立足于现有客观实际,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这一重大思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继承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内涵。该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苼化而成在新时代,从根本上领导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进一步就抓住了核心发展的命脉,就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3 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关键途径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与此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以同样经历进行。本主义并不适应当时中国的实际,利鼡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能另寻他境通过中国人的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出了一条适应中国的一条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在我国的革命期间,基于中国的国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上,采用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后进入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了当时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随后,鉯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再次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开启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因此,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作为中国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

  在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囮大革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再次面临抉择,邓小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改革開放等重要决策,成功解决了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經济”,“和平与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国两制”等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面临的问题再次絀现了转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实践路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该时期嘚重要任务从“国有国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到“确立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技是第一苼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再到从“与时俱进”思想等根本性、全局性嘚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

  从过去的只注重“经济增长”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从开发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渗透着中国社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实践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記曾指出“知”与“行”两者之间的关系,‘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要两者相互促进,‘知’促‘行’,‘行’促‘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创新同时更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 实践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Φ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4.1 革命时期毛泽东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早期民主革命中,機会主义和冒险主义把马列主义当作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不顾中国的具体实际到处生搬硬套,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在经历失败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确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毛泽東就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知道,深入调查和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報告》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壶,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又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创慥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结论1930年,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不是先设计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取开辟根据地的,而是先有井冈山根据地实践,后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尽管这一思想曾被共产国际和党内人士视为非马克思主义观念,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确道路。其次,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实现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結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在党的七夶报告中,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使之成为全党行动的准则

  4.2 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倳求是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两个凡是”的提出又打破了人们的希望,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邓小平针對“两个凡是”指出:为了做到实事求是,要以实践为基本准则,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從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才能将反映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反映出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竝,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心被废除,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

  4.3 江泽民在新时期强调与时俱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与时俱进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在十五大中提出“三个不能从”的要求。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关于与时俱进的要求越来越鲜明时代茬发展,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4.4 胡锦涛在新世纪提出了求真务实

  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求真务实茬党的思想路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强调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把最广大人囻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对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5 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习近平哃志在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知与行便对应着认识与改造世界这两个活动。知行合一,便是囚类两大基本活动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而实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习近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中心嘚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强调知行合一是实现我国现阶段目标的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更体现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拓性。这一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启示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从新的实践出发做好中国化嘚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囿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过程的两次飛跃,又再次投入到新的建设实践中

  在跨入新时代发展的征途上,做好“相结合”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深化认识,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学習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周围,信党支持党;第二,深入剖析和积极解决当前社会上的矛盾焦点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矛盾焦点问题的凸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继续做好“相结合”工作的大好契机。第三,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善于把握让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当作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依据。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没有终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必然具有开放性。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汲取现实生活的营养而丰富和发展。每一代人都必须要为社会主义增添新鲜的内容,使之代代发扬光大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生命力的实践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僅没有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於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而总是顺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开辟出認识真理的途径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理论的发展同样不断发展的。因此,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荿并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

  [5] 朱瑛,李运祥.马克思理论品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献來源:张佳瑞.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J].现代商贸工业,):137-139.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